(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唐游侠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按文体讨论先唐时期各类游侠题材的文学作品,归纳各类作品的不同特 点,总结游侠文学初期发展的脉络。 首先,分析两汉历史散文中专门以游侠为描写对象的篇章,主要是 史记 和汉书,虽然这类散文以记载历史为主,但写得较有文学性,从中可以归纳出 早期游侠文学的大致面貌和特征。 第二,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是汉魏六朝的游侠诗,将根据主题和内容对这些 诗歌进行分类,探讨它们各自的创作目的和文学特色,总结游侠形象在先唐时期 从正史进入诗歌后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游侠诗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趋势。这基本 上是从咏史向虚构、自由创作逐渐转变的一个过程。 第三,六朝小说虽以“志怪”“志人”为主,但其中也有涉及到游侠的部分篇 章,本文将介绍这类作品,并分析早期小说对游侠故事的吸收和发展。 关键词:先唐 游侠散文诗歌小说 由创作逐渐转变的一个过程。另外,六朝小说以“志怪”“志人”为主,但其中有 一些也涉及到游侠,本文将介绍这部分作品,并分析早期小说对游侠故事的吸收 和发展。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sa l ls o r t so fk n i g h t e r r a n t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b e f o r et a n g d y n a s t y ,g e n e r a l i z e sa l ls o r t so ft h e s ew o r k s d i f f e r e n tf e a t u r e ,a n dc o n c l u d e sk n i g h t e r r a n t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d e v e l o p i n gv e i nd u r i n gt h ee a r l yd a y s f i r s to fa l l ,t h e r ew e r eal o to fk n i g h t e r r a n tp r o s ei nt h e h i s t o r yp r o s eo fh s nd y n a s t y 1i k es h jj ia n dr a ns h u t h o u g h t h i sk i n do fp r o s eg a v et h ef i r s tp l a c et or e c o r d i n gh i s t o r y , t h e yh a v eal o to flit e r a t u r ef e a t u r e s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 g e n e r a l i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e a r l yk n i g h t e r r a n t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t h es e c o n d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k n i g h t e r r a n tp o e m s b e f o r et a n gd y n a s t y ,c l a s s i f yt h e s ep o e m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 c o n t e n t ,g e n e r a l i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s ep o e m s ,c o n c l u d e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k n i g h t e r r a n tp r o s ea n dp o e m sb e f o r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 ,t h e r ew e r es o m en o v e l so fw e yj j na n ds o u t ha n d n o r t hd y n a s t yr e f e r r i n gt ok n i g h t e r r a n t ,s o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 i n t r o d u c et h i sk i n do fw o r k s ,a n da n a l y z e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 w o r d s :b e f o r et a n g d y n a s t y ;k n i g h t e r r a n t :p r o s e :p o e m ; n o v e l 前言 从古至今,无数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游侠题材文学作品,它们在汉语文学中占 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位。尤其在今天,游侠文学不仅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还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全面了解游侠文学的发展脉络,首先得知 道它是如何开始的,所以对其起步阶段先唐时期的作品进行一番梳理和 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关于先唐游侠文学,国内学者已经做过一些研究。2 0 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以 历史研究为主,如:顾颉刚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冯友兰的原儒墨及原 儒墨补,吕思勉的秦汉史有游侠一节,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亦有义 侠及任侠刺客两节,等等。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游侠题材的史传散文,侧 重于给“游侠”下定义,探寻其起源,总结先秦一西汉时期游侠的特征,以及对 他们的评价。 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则更加丰富,不仅有许多单篇论文,还出现相关专著, 如: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和韩云波中国侠文化; 积淀与传承。这一阶段研究不再局限于西汉以前的游侠,学者们普遍认为正史不 载并不代表游侠不存在,于是就有了宏观的中国古代游侠史研究。另外,就史论 史的方式相对变少,更多的是从文化、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过去对游侠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以后的游侠诗、唐代的侠客传奇以及明 清的侠义公案小说和戏曲上面。现在,先唐时期的游侠题材文学作品也受到越来 越多的重视,出现了很多单篇论文,相关学位论文有刘飞滨的汉一唐游侠诗发 展史纲。但总体来说,先唐游侠文学的相关研究还不能说是十分全面和深入,尚 有一定的开掘余地。 本文将对先唐时期的游侠题材作品进行整理,分体裁展开讨论,归纳各类作品 的不同特点,总结游侠文学初期发展的脉络。首先,两汉历史散文已经出现专门 以游侠为描写对象的篇章,虽然是在记载历史,但写得较有文学性,从中可以归 纳出早期游侠文学的大致面貌。其次,目前有关汉魏六朝游侠诗的研究也比较有 限,而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所在。笔者将对这些诗歌的内容进行分类,探讨 它们各自的创作目的和文学特色,总结出游侠形象在先唐时期从正史进入诗歌领 域时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游侠诗自身的发展趋势,这基本上是从咏史向虚构、自 由创作逐渐转变的一个过程。另外,六朝小说以“志怪”“志人”为主,但其中有 一些也涉及到游侠,本文将介绍这部分作品,并分析早期小说对游侠故事的吸收 和发展。 i v 前言 从古至今,无数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游侠题材文学作品,它们在汉语文学中占 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位。尤其在今天,游侠文学不仅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还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全面了解游侠文学的发展脉络,首先得知 道它是如何开始的,所以对其起步阶段先唐时期的作品进行一番梳理和 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关于先唐游侠文学,国内学者已经做过一些研究。2 0 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以 历史研究为主,如:顾颉刚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冯友兰的原儒墨及原 儒墨补,吕思勉的秦汉史有游侠一节,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亦有义 侠及任侠刺客两节,等等。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游侠题材的史传散文,侧 重于给“游侠”下定义,探寻其起源,总结先秦一西汉时期游侠的特征,以及对 他们的评价。 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则更加丰富,不仅有许多单篇论文,还出现相关专著, 如: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和韩云波中国侠文化; 积淀与传承。这一阶段研究不再局限于西汉以前的游侠,学者们普遍认为正史不 载并不代表游侠不存在,于是就有了宏观的中国古代游侠史研究。另外,就史论 史的方式相对变少,更多的是从文化、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过去对游侠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以后的游侠诗、唐代的侠客传奇以及明 清的侠义公案小说和戏曲上面。现在,先唐时期的游侠题材文学作品也受到越来 越多的重视,出现了很多单篇论文,相关学位论文有刘飞滨的汉一唐游侠诗发 展史纲。但总体来说,先唐游侠文学的相关研究还不能说是十分全面和深入,尚 有一定的开掘余地。 本文将对先唐时期的游侠题材作品进行整理,分体裁展开讨论,归纳各类作品 的不同特点,总结游侠文学初期发展的脉络。首先,两汉历史散文已经出现专门 以游侠为描写对象的篇章,虽然是在记载历史,但写得较有文学性,从中可以归 纳出早期游侠文学的大致面貌。其次,目前有关汉魏六朝游侠诗的研究也比较有 限,而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所在。笔者将对这些诗歌的内容进行分类,探讨 它们各自的创作目的和文学特色,总结出游侠形象在先唐时期从正史进入诗歌领 域时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游侠诗自身的发展趋势,这基本上是从咏史向虚构、自 由创作逐渐转变的一个过程。另外,六朝小说以“志怪”“志人”为主,但其中有 一些也涉及到游侠,本文将介绍这部分作品,并分析早期小说对游侠故事的吸收 和发展。 i v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过 丝坚:孑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朱立 兰:z :! :z 概述 一、。游侠4 本义” 在定义“游侠文学”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游侠”。 “侠”在先秦文献中早就存在,但经常是作为“夹”、“挟”的通假字使用, 最早用它来表示一类人物的是先秦诸子散文。韩菲子的 八说五蠢显学 诸篇就多次对“侠”进行描述。另外,从现有文献来看,韩非子还是较早出现 “游侠”一词的书。五蠹篇即云;“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而 此文中更为有名的则是他对游侠的一句评价:“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国 从部分现代学者对游侠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他们对韩非子“侠以武犯禁”说法 的继承。如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言日:故士之好武者 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有新名词出焉:文者 谓之儒,武者谓之侠。惮用力者归儒,好用力者归侠。”o 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亦曰:“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游侠者,古 武士之遗也。”o 两种解释都把“武”、“力”作为“侠”的基本属性,与“文”士 严格区分开来,正是吸取了韩非子的观点。这种说法不错,但似不够全面。儒和 侠的区别不止文和武的取向不同,游侠的特征也不止一个,仅以这一点来下定义, 有点简单化了。 “侠以武犯禁”是说侠因使用武力而触犯法律,这只是游侠特征的一个方面 而己,并不是在给“侠”全面完整地下定义。如果这就是定义,游侠的最本质特 征将被理解为:好武和犯法。那么,“游侠”则可能与其他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在 先秦典籍里,以武力伤人、杀人从而违法犯禁的人有多种称呼。 例如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云:“五日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 盗贼。”回而闻人又云:“潜服贼器不入宫”,郑玄注日:“贼器,盗贼之任器兵 物,皆有刻识。”o 可知“盗贼”也是用武器伤人犯法。左传中杀人乱法的事例 就更多,这类人通常被称为“盗”。如桓公十六年传日:。公使诸齐,使盗待 诸莘,将杀之。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固指卫宣公派“盗”杀死自己的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五册韩非子集解卷十九,第3 4 4 - - 3 4 5 页。 o 顾颉刚史林杂识( 初编)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第8 8 页。 o 吕思勉秦汉史 ,上海吉籍出舨社1 9 8 3 年,下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第5 1 7 页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上册周礼注琉卷三,第6 5 3 页。 。十三经洼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上册周礼注疏卷七,第6 8 6 页 9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下册春秋左传正义,第1 7 5 8 页。 l 儿子急子,“盗”却误杀了寿子。又如襄公十年经日:“冬,盗杀郑公子黠、 公子发、公子辄。”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五册韩非子集解,第3 4 4 - - 3 5 0 页。 2 但前两条特征也同样很关键,具备这两个特点,游侠就可以和盗贼之徒区分 开来一一因为盗贼不需要以节操立名,也未必聚结徒属。 此外,韩非子中的另两篇一一八说和显学,也能印证这一点。 八说第一节就提出“八说”,其中第五说为:“弃官宠交,谓之有侠; 有侠者官职旷也。”意思是,弃置不顾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却对私交之人宠爱有加, 就叫做“有侠”,这类人会使官位闲置而无所作为。从这句话来看,“侠”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喜欢与人结交,且这种结交是私人性质的,和官职、国事无关。文 章最后一节开头又云:“人臣肆意陈欲日侠”,随后又总结到:“明主之国,有贵臣。 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明主之国,迁官袭 级,官爵受功,故有贵臣。言不度行,而有伪必诛,故无重臣。”观其主旨,是 要将国君的臣子纳入到一个规范的国家官员体系中去,让他们以功谋生。而所谓 “重臣”,则是在这种官职体系之外的,他们的地位名望不是因为给国家立下多少 汗马功劳,而是“言听”和“力多”。“言听”是指他们地位较高,因此说话有权 威。“力多”则是说为他们个人效力的人很多。这正和文章开头的“有侠”相呼应。 重臣即有侠之人。整个意思连起来就好理解了:“有侠”意味着交游众多,结交之 人为其效私力则“力多”,力多则能“肆意陈欲”。 显学篇则日:“立节参民,执操不侵,怨言过于耳,必随之以剑,世主必 从而礼之,以为自好之士。夫斩首之劳不赏,而家斗之勇尊显,而索民之疾战距 敌而无私斗,不可得也。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 非所养。”o 前两句描写游侠形象,首先是有节操;其次是挟剑、好斗;第三,“家 斗之勇”表明了他为一家所私养。“家”和“国”是相对的,游侠的打斗属于“私 斗”,跟行军打仗为国拒敌没有关系。其后又日:“儒侠毋军劳,显而荣者,则民 不使,与象人同事也。夫祸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祸商官儒侠,为不垦之地,不使 之民,不知事类者也。”o 根据上下文理解,“军劳”是指当时的国民如果遇到国家 打仗,就需要参加到行军队伍中去;如果在和平时期,则要辛勤农耕,以饷国家 的粮食之需。而“儒侠毋军劳”则指出了儒和侠的特殊性一一他们并不需要履行 这些职责。此处暂且不谈儒,先说侠。正如上文所说,游侠是为一家所养,没有 国家任命的职位,行动相对比较自在。 “ o 八说引文旨出自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五册韩非子集解,第3 2 4 - - 3 3 0 页 o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五册韩非子集解。第3 5 3 页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五册韩非子集解 ,第3 5 4 页 3 上述三篇散文所提到的“游侠”特征都是相关的,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点:一、脱离了国家赋予的职责;二、结私交,一部分人从属在一个核心人物 的周围;三、携带武器,好斗勇,并因此犯法;四、立节操,有名望。聚结徒属 的人为侠:而。群侠以私剑养”,则知被聚结为徒属、被私养之人也是侠。即:以 某个有名望的人为核心,围绕他结成一个私人群体后,这群人就都被称作为“游 侠”。他们不必为国效力,活动、利益都带有私人性质,并常因武力斗杀而犯法。 这就是“游侠”在韩非子中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游侠”可以概括为:喜与人结交,有节操、讲信义,有时还 具备一定武艺的一类人。 二、“先唐游侠文学”的定义 本文对“游侠文学”的定义是:以游侠或带有侠义精神的人和事为叙述对象 及创作题材的一类文学作品。“先唐”指唐以前,但本文中的“先唐”更确切一点 说,是限定在先秦到六朝之间,即从春秋、战国开始,至陈亡为止。创作于这段 时期的游侠题材文学作品,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 三、先唐游侠文学的体裁 按文体来分,此时期的相关作品主要有游侠题材散文、游侠诗和游侠小说三 类。 虽然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出现了“游侠”,却并非专写游侠的作品既无具 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相对完整的叙事,只是几个片断性的描述。从西汉开始, 才出现比较完整的游侠散文,主要集中在史记和汉书的相关传记中。 历史散文写游侠,取材真人真事,以记录为主,是带有文学性的游侠史。而 真正主动进行游侠文学创作的,还是东汉以后出现的游侠诗。魏晋六朝许多著名 诗人都写过游侠诗,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游侠诗的创作意图和内容各 不相同, 六朝小说以“志怪”、“志人”为主,以游侠为题材的作品还不多见,但少数 篇目与游侠故事很有关联,值得探究。 下面将逐章讨论。 4 第一章两汉游侠题材散文 各种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游侠题材的是散文。两汉散文蔚为壮观,此时期 的某些京都大赋中就有对游侠的描写,如张衡西京赋云:“都邑游侠,张赵之 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轻死重气,结党连群。蹇蕃有徒,其从如云。茂陵之 原,阳陵之朱。趱悍琥豁,如虎如疆。睚眦虿芥,尸僵路隅。丞相欲以赎子罪, 阳石污而公孙诛。”o 但这只是零散、细碎的描述,整篇文章的主题也并不在游侠, 所以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游侠散文。 先唐时期的游侠散文,主要还是集中在两汉的史传散文中。司马迁的史记 和班固的汉书,均单独为游侠列传史记有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 汉书则有游侠传。除此以外,其他人物传记也有部分关于游侠的零散记载。 第一节史记汉书相关内容概要 一、游侠散文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两汉的游侠题材散文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史记四公子列传、刺客列传一一先秦游侠 史记游侠列传云:“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 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 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执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 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摒不载。”。这段文字是司 马迁对先秦游侠的概括,大致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出身低微的“布衣之侠”、 “闻巷之侠”,其事不得而闻;另一类则就是指像战国四公子那样养贤的贵族一一 凭借其显赫地位,事迹广为流传。所以,虽然像韩非予那样的先秦散文没有 列举历史上真实可考的游侠人物,司马迁却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四公子是战国时 期的侠。他们各自的传记( 即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 和春申君列传) 也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另外,司马迂于游侠外还单列刺客一传,但游侠与刺客并非毫无交 集的两个概念,刺客实为游侠之一类,刺客列传亦属游侠文学,专门描写先秦 。萧统文选,李普注本,中华书局1 9 7 7 年,上册,第4 3 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3 1 8 3 页。 游侠荆轲、聂政等人的复仇、行刺故事。通过四公子和刺客们的事迹,可以了解 一些先秦游侠的大致情况。 ( 二) 史记游侠列传一一西汉布衣之侠 游侠列传记载西汉游侠之事,详写的主要有朱家、剧盂、郭解等几位。朱 家“与高祖同时”;尉孟经历吴、楚之反,当为景帝时人;郭解贝i j 遭遇“徒茂陵”, 为武帝时人。所以,此篇写的都是汉兴至武帝时的游侠。 这些游侠共同点首先在于,他们皆非出自王公贵族。司马迁云:“自秦以前, 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 郭解之徒”,o 很明显,他是要把习惯上总被忽略的平民游侠的事迹记录下来,这 就是该篇的创作目的之一 ( 三) 汉书游侠传一一西汉豪侠 班固撰游侠传,前半部分仍沿用史记之事,文字稍有不同而已;后半 部分主要描写蓠章、楼护、陈遵、原涉等几位游侠。由蓠章河平中被杀,而他又 是几人中时代较早的一个,可知他们大都生活在成帝及以后的时期。 又此篇云:“是故代相陈稀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 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间阁,权行州域, 力折公侯。”。一方面,证明史记游侠列传所记确为布衣之侠;另一方面, 既然这里把淮南王、魏其侯、武安侯等人和游侠并列提出来,他们之间肯定有联 系,所以淮南王等人的相关传记也是参考对象。 史记汉书虽然都描写汉代游侠,但两者有不同之处,后面将单列一节 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二、关于 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延陵”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列举古代游侠之留有声名者时,称“近世延陵、盂尝、 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后四人当为战国四公子无疑,但这里和他们并称的“延 陵”又是何入? 据此处裴驷集解案:“韩非子云:。赵襄子召延陵生,令车骑先至晋 阳。但未详是此人非耳”。此处引文出自韩非子十过,说的是知伯率 。司马迂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3 1 8 3 页 o 班周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6 9 8 页。 6 韩、魏攻赵,赵襄子听从张孟同之计,逃到晋阳居住,亦未说明此“延陵生”究 竟是何人。这件事在史记赵世家中也有记载,却没出现“延陵生”这一人 物。既然游侠列传中的“延陵”能和四公子相提并论,又是“王者亲属”,足 见其地位、名望之高。如果他和十过中赵襄子所召之“延陵生”为同一人, 司马迁在记叙赵襄子事时就不会省略不提。可知两者非指同一入。赵世家则有: “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母“信平君”即廉颇。而此“延 陵钧”在史记中仅此一见,再无其他事迹可考一一包括廉颇蔺相如列传, 述及赵使廉颇攻燕之事时,只字未提“延陵钧”。倘若他是著名人物,其事不至于 淹没无闻至此。 同样,赵世家中又有:“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口,吴太伯世家 则日:“季札封于延陵,敌号日延陵季子。”国又鲁周公世家卫康叔世家晋 世家郑世家赵世家皆载“吴延陵季子”来聘之事,范雎蔡泽列传刺 客列传张耳陈余列传也都出现“延陵季子”,且都是指季札。可见,在史 记中,“延陵”和“季子”一起出现的情况最多,是用来指吴公子季札。 关于季札封于延陵邑的经过,史记和公羊传的记载大致相同,文稍有 异。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称季札:“去之延陵”o 。觳梁传襄公二十九年亦 日:“吴称其子何也? 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而更早一些的左传襄公三 十年则云:“赵文予问焉,日: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 ”注日:“延州来,季札 邑。”疏引各家对“延州来”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都肯定延陵是季札的封邑。 这表示,并非只有史记称季札为“延陵季子”,而且此称呼也非由它首创。 如此看来,游侠列传中“延陵”指的是季札就比较可信了。 季札于大约是公元前6 世纪时人,战国四公子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 世纪o 。 其间相差有数百年,司马迁却将他们作为“近世”游侠的代表人物而相提并论, 那么这五人的共同点究竟是什么? 季札曾三让政权,广为后人称道。另外他还做过一件重要的事,即鲁襄公二 十九年( 公元前5 4 4 年) ,为吴使朝聘中原各国。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聘问是 。司马迁史记h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六册,第1 8 2 9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六册,第1 7 8 6 页。 o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五册,第1 4 5 1 页 o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1 9 9 7 年。下册,第2 3 1 3 页。 o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1 9 9 7 年,下册,第2 4 3 2 页。 o 参看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中华书局1 9 8 2 年;万国鼎主编中周历史纪年表 ,中华书局1 9 7 8 年版。 7 很常见的外交活动,周礼秋官大行人即云:“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 殷相聘也,世相朝也。”o 左传中对这类频繁的外交活动有很多记载。而季札 的出使,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是吴国首次对中原各诸侯进行朝聘一一 起码在春秋经文中是第一次出现:“吴子使札来聘。”o 另外这次朝聘路线很长, 先后经过鲁、齐、郑、卫、晋五国( 并在卫、晋之间的戚邑有短暂停留) ,而它们 都是当时中原的几大重要诸侯国。左传在襄公二十几年传文中详细记载了这件 事,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叙述也大致相同。在这些资料中,季札被描写得像位 先知,每到一国都会对该国政治做一番预言。值得注意的是,他这次出聘目的在 于“通嗣君”,即为吴王与其他诸侯互通友好,但除了在鲁国观周乐和舞蹈一节, 史料叙述的却主要是他和各国大夫之问的交流。根据仪礼聘礼可知,外使 来聘诸仪节原本就需要主国卿大夫的操持和参与,但过程始终围绕两国保持友好 关系展开,很少涉及私人交情。这可能是周初聘礼之原义,但到左传所描绘 的春秋时期,这种礼仪已经有很多变化。正如季札出聘,每次议论他国政治,不 对该国国君言语,却总是对大夫提出建议。例如,他劝齐晏平仲“速纳邑与政” 以免于难;劝郑子产为政要“慎之以礼”;而劝晋叔向“思白兔于难”。这类意见 都不像外交用语,季札的立场既不是为吴国行便,也不是要维护受聘国的利益, 而是在帮助该大夫避免灾难、保护自己一家之利益,类似于对朋友提建议。可能 季札只是趁出聘机会顺便走访各国大夫,但从简短的文字中却可推测他和那些大 夫的私人交情不错。 如:季札在鲁,“见叔孙穆子,说之”;聘于齐,“说晏平仲”;到郑国见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聍衣焉”;在卫是“说”蘧伯玉等君子;在晋国则 “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等人。国文中几次出现“说”,十三经注疏没有 对它进行解释;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的几处断句皆为:“说xx , 日:”,并注日:“说同悦”回。但其实“说”也可以理解为“说客”、“游说” 之“说”。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这段内容和左传大致相同,而中华书局排 印版史记在与之相对应的几处都没把句子断开,而是:“说日:”, 这种断句方式更容易把“说”理解成“游说”的“说”,即;用言语劝说,使别人 o 十三经注琉。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7 年,上毋,第8 9 3 页 o 十三经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7 年。下册,第2 0 0 4 页。 。以上关于左传述季扎出聘事件之引文皆出自十三经注琉,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9 7 年,下册,第2 0 0 6 2 0 0 9 页。 。杨伯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三册,第1 1 6 1 页及1 1 6 6 页皆注如此 3 听从自己的意见。上述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无论“说”取哪种意思,都表现出 季札和战国四公子的相似之处。如果。说”同。悦”,就是指季札和各国的大夫相 交好;如果“说”同“游说”之“说”,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后盛行于战国的游 说之风。无论如何都属于大夫跨国交游的现象,且这种交游的主要目的是为家 之利益而服务。在季札以前,类似于这样的记载较为少见。可能当时人都相对稳 定地居住在某一国、某一邑,彼此来往不频繁,所以跨地域广泛结交朋友的现象 不多。但其后的四公子之徒却正是以喜结宾客而名扬天下,他们在当时的影响力 都是跨国的一一这正和季札相似。所以,季札可视为几百年后四公子之徒的前身, 那么将这五人相提并论就并非毫无根据了。 另外,吴太伯世家叙述季札出聘的过程时还比左传多讲一则故事,即 季札赠徐君剑之事: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扎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固,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日:。徐君已死,尚谁予 乎? 一季子日:“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一。 此事在史记之前未见于他书,不知司马迁从何得知。但不管是否它属实, 都不影响史记文本内部对“游侠”的统一理解。因为游侠列传称游侠“其 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国,而这则故事中季札的行为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所以司马迁是把他作为游侠来写的。 第二节史记 汉书游侠散文的特征 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题材散文的共同点在于,因为二者皆为史书,所 以这些散文都属于叙事散文,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入真事。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第一 个特征: 一、在纪实中呈现多种可能的题材方向 虽然以纪实为主,但这些散文已初步体现出游侠文学可能存在的几种创作方 向。从内容上来看,它们又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一) 表现游侠的私人集团性 本文在开篇的“概述”中,已根据韩非子总结出游侠的几个特征,其中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五册,第1 4 5 9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1 页 9 之即游侠喜欢私结徒属,结交之后,这些游侠经常围绕某个中心人物形成一个 集团。史记汉书中许多篇章都对游侠的这一特点有具体表现。 首先来看史记对战国贵族养贤之风的描写。四公子之事各见其传,他们 大抵为同时人,其共同点在于,第一,都是王公贵族。孟尝君之父田婴为齐威王 少子、齐宣王庶子;平原君为“赵之诸公子”;信陵君是“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麓王 异母弟”;而春申君则为楚相。第二,他们都广招宾客。如春申君列传所言: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 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衩。”o 孟尝君田文相齐,。其食客三千入,邑入不足以奉 客”。平原君赵胜为“诸予中最贤,喜宾客,宾客益至者数千人”。信陵君魏无 忌则“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 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 十余年”。回春申君黄歇相楚,亦有“客三千余人”。四人各自所养门客的数量都 多达数千,以此声名远播。 贵族和门客的关系,正表现了游侠的重要特征一一好私结徒属。这是较早的 一批有名有姓的游侠。贵族是卿相之侠,处于核心位置,其门客则为布衣之侠, 围绕着贵族活动。 其次,再看史记汉书对西汉游侠的描写。史记游侠列传写汉初 布衣之侠,他们并非王公贵族,却也大都是某个游侠集团的核心人物,广泛结交 徒属是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自关以东, 莫不延颈愿交焉”。国洛阳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周亚夫“得 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 若得一敌国云”。o 此事亦见于吴王濞列传:“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 洛阳,见剧孟,喜日: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 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意思是说,周亚夫喜得剧孟协助,竟 好比少了一个敌国,据守了荥阳再无后顾之忧,由此足见剧孟结客之多,在洛阳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2 3 9 4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2 3 5 9 2 3 6 0 页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2 3 6 5 页 o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2 3 7 7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2 3 9 5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4 页。 o 司马迂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4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九册,第2 8 3 1 页 1 0 的势力之大。郭解亦为善交之徒,原为轵人,“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 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后入关,关中贤豪又皆“争交欢”。最后,与他结 交之人杀了一位儒生,牵连他被族一一然而郭解到死都不知道杀人者究竟为谁, 也正是因为其结客实在太多。 汉书言长安侠风“炽盛”,如蓠章“门车常接毂”;陈遵“t - j ; b 车骑交错”, “每大饮,宾客满堂”;楼护“结士大夫,无所不倾”;原涉则“衣冠慕之辐辏”, 结交的“刺客如云”函等等,足见当时豪侠聚结宾客风气之盛。 史记汉书通过这类具体描写表现出,无论是卿相之侠,还是布衣之侠 或豪侠,总要形成某个私人集团,这是他们的共性。 ( 二) 表现游侠的侠义精神 游侠更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们的另一大特征:以节操立名。这种节操就是 通常所说的“侠义精神”,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讲求信义,二是急人之难,助 人为乐。史记汉书都能抓住游侠这种特征,在叙事过程中着力体现出他们 的侠义精神。 例如,急人之难的有朱家,司马迁称赞他“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专趋 人之急,甚己之私”,曰这种侠义精神主要通过朱家解救季布的经过表现出来。此 事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叙述得较为详细:季布曾是项羽手下,后项羽败, 刘邦重金捕捉季布,如有敢藏匿者,罪及三族。季布听从濮阳周氏的计议,乔装 打扮成家僮卖身到朱家家中。朱家不仅善待季布,还说服汝阴侯滕公收留季布、 劝说高祖,最终使季布被赦免。 又如剧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通过袁盎的称赞之辞,从侧面表现剧孟的 侠义精神,袁盎说:“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 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 心、剧孟耳。”o 指剧孟经常见义勇为,只要别人遇到困难有求于他,他都会尽力 相助。 还有楼护,汉书游侠传记叙他奉养吕公夫妇,“妻子很不高兴,楼护为此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7 - - 3 1 8 8 页。 o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7 0 5 - - 3 7 1 9 页 o 司马迁 史记孔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4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八册,第2 7 4 4 页 而“流涕”,责备她说:“吕公以故旧穷老话身于我,义所当奉。”。之后,仍坚持 为吕公夫妇养老、送终。这件事不仅体现出楼护乐于助人,还说明他很讲信义一 一因为“义所当奉”,所以坚持到底。 游侠传写原涉时,则举了这样的例子:原涉听说有个人的母亲去世了却 无钱办理后事,就将担子揽到自己身上,为其四处奔波,负责筹备钱财和其他必 需品,一直到丧事办完为止,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表现“其周急待人如此”o 。 游侠散文对侠义精神的着力刻画,突出了游侠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创 性意义。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专以侠义为题材,可以说,其源头是在两汉的游侠 散文。 ( 三) 描写游侠的暴力活动 在“概述”中,本文还总结出,游侠具有暴力性,常“以武犯禁”。对此,史 记有许多具体的描写,从中不难发现,这和他们的身份构成有关联。 首先如战国四公子这类卿相之侠收养的门客,很多都是没有衣食来源的人, 以孟尝君为例,史记言“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 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国又太史公日:“吾尝过薛,其俗阊里率多 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日;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盏六万 余家矣。”函可见,他收留的门客身份背景很杂,其中包括许多流氓、无赖、暴徒, 甚至有一些还是逃犯。 其次,西汉游侠也有这种情况。如汉高祖下令捕系季布,季布在当时其实就 是个逃犯,但朱家却将其藏匿起来,此即为一个例证。可见,许多游侠都和流民、 逃犯脱不了干系,甚至有的游侠本身就是杀人犯法之徒,如郭解,自小就“身所 杀甚众”。 于是,这样的游侠经常自发地或因受人所托而进行暴力活动,其中最主要的 就是复仇。例如,史记汉书都在游侠传里写到,有儒生毁谤郭解,郭解结 交的侠客就把这个儒生杀死;汉书称原涉“内隐而好杀”,因为与申屠建之主 簿尹公有怨,就“使客刺杀主簿”。而史记刺客列传则是专门描写这类游侠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7 0 9 页 o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7 1 6 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第2 3 5 4 页。 o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七册,第2 3 6 3 页 杀人复仇故事的篇章,其中除曹沫以外的其他几位主要人物一一专诸、豫让、聂 政、荆轲,都从事刺杀活动,并因此显名。 有一点需明确,即司马迁于游侠之外单作一卷刺客,并不意味着两者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 燕太子丹等人,皆结私交,类似于四公子与门客的关系,符合上述游侠基本特征: 第二,刺客列传与荆轲交游的田光先生曾说:“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入疑 之。今太子告光日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毋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 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o 看的出来,绝是以节侠自居的,而荆轲之辈实与之同 流,自然也是侠。第三,参看汉书游侠传,其云:“河平中,王尊为京兆尹, 捕系豪侠,杀章及箭张回、酒市赵君都、贾子光,皆长安名豪,报仇怨养刺客者 , 也。”另外还称原涉身边“刺客如云”函。由此可见,刺客属于游侠群体,游侠中 有一部分是刺客。 游侠的暴力性,决定游侠文学的另一种创作方向,即以侠义复仇故事为题材。 史记汉书对游侠暴力活动的描写,为日后这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开了个头。 ( 四) 描写少年游侠形象 在两汉史传散文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游侠经常和少年有关。 例如,史记游侠列传云:“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o 有 人对郭解箕倨无礼,郭善待之,于是“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固后来郭解将 一对冤家劝和成功,“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 之。” 又如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言其“居下邳,为任侠”,后来陈涉起义,“良 亦聚少年百余人”。 季布栾布列传则称季布的弟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 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而“少年多时时窃籍其名以行”。o 汉书中的这类例子也很多。例如,朱云“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固眭弘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八册。第2 5 3 0 页 o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7 0 6 及3 7 1 8 页 o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4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6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十册,第3 1 8 7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0 3 6 页。 o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7 3 2 页。 o 班周汉书)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九册朱云传,第2 9 1 2 页, “少时好侠,斗鸡走马”;国朱博“伉侠好交”,“少时给事县为亭长,好客少年, 铺搏敢行”,颜师古注日:“好宾客及少年而追捕击撂无所避也。”。又_ 如赵广汉搞 系“闯里轻侠”,正逢“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便 将他们统统逮捕起来。o 最著名的当数汉书酷吏传所记载的发生在成帝永始、元延年间的“少年 场”之事,其文云: 长安中奸猾浸多,闻里少年群辈杀吏,受眯拓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 得黑丸者斫吏吏,白者主治丧;城申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袍鼓不绝赏以三 辅高笫选守长安令,得壹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敷丈,致令辟为郭, 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曾掾吏,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 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元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表凶服被铠扦待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敖百 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敷百两,分行q 辅,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阏,见十置一, 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 桓东,揭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素属号哭,道路皆欺欷长安中 歌之日:“安所求子死? 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9 主要是说长安少年游侠杀了很多官吏,酷吏尹赏将他们全部收捕起来,关入虎 穴活活饿死,然后全部瘗埋在寺门桓东,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桓东少年场”。后来 许多诗人的作品里,都出现过“少年场”。 少年在游侠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史记和汉书注意到这点,描写了一 些少年游侠的形象,这为日后逐渐形成的游侠文学的另一重要题材,即少年游侠 题材,也起了个头。本文将在第二章详细讨论此类题材的。 二、设置有文学意味的细节 虽然两汉游侠散文以纪实为主,但在描写某些情节的过程中,却带有很浓的文 学色彩。 例如, 史记刺客列传写豫让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的故事,叙述得非常 生动,情节很有波折。在文中,豫让一共刺杀了赵襄予两次,但两次的描写却不 。班周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七册c 眭弘传,第3 1 5 3 页 。班周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十册朱博传) ,第3 3 9 8 页。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2 0 2 页 o 班周 汉书醅吏传)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6 7 3 - - 3 6 7 4 页 “ 相同。第一次,豫让“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没有 成功,赵襄子惜其为。义人”,放了他;第二次,豫让就“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