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 21 世纪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 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作为主要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是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面对的 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为适应市场,应对外界变化,企业必须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同步提升企业、国家和社会竞争力的一种发展 模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企业 外部的也包括内部的。而公司治理不仅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且是对企业 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对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结构理论、企业能力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结合我 国特有的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 本文首先是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 素;主要运用委托代理、战略管理、博弈论等理论,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 层、监事会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影响,包括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议、批准、执行、监督等环节的影响;从平衡计分卡的视 角设计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灰色关联度和离差最大化 法确定权重的方法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接着,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 从深、沪两市筛选出的 175 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考虑了 7 个公司治理方面对企业 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股东大会次数、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持股 比例、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以及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 理人员的报酬总额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我国经济正 处于转轨时期,对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股权激励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却使他 们利用自己的知情权损害了企业和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导致了董事会和监事会 成员持股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而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 司的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平衡计分卡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which countries can harmony the relation of huma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 and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can mankind survive and develop.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y,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emergence of high- technology, the environment particular the market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 changes greatly. in order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must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 model that can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n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 it become the necessary choose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existing in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of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onsider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basing on the kinds of theories abou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combining the special research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onsider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theories analysis together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first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basing on related literature. secondly, it studi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nsider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at aspects of the shareholders meeting、board of directors、managers layer and supervisor. thirdly, basing 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the maximizing deviations that a method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coefficients, this paper designs an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through which we can compute dependent variables. the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is employed to empirically research a sample comprised 175 publicly held companies.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1绪论 1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87 年挪威前首相步伦特兰夫人代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提 出: “可持续发展”是 21 世纪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正确协调人口、 资源、 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从系 统的角度而言,企业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没有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提供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况不仅决定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决定其质量与可持续性。因此国家或地区的可持 续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实 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可以促进企业、社会和国家实现三赢,同步提升三者竞 争力的企业成长模式,它成为了企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企业,涌现出的“黑马”层出不穷,但 是昙花一现的多,经久不衰的少,正所谓 “各领风骚仅几年” 。 这一现象导致企业人、 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杰出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者、国家及 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不愿看到的。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了 “一年绩优、二年平平、三年亏损”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 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关键的、起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 理论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迈进新世纪后,以企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系统正 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基本标志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为特 征的组织的兴起,多种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相对转移,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长居 优势地位,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制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指导和规划 自己的经营活动。 就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讲,仍未全然摆脱政府的层级决策模式,经理层的 主要目标仍然是企业的短期利润目标,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规划。应当认识到,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调整过程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要受到公司治理的很大影响。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 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问题,比如激励与约束,制衡与 效率。因此公司治理不仅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是对公司整个可持续 发展战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合理的公司治理通过对相关各方的利益和权力进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约束与协调,可以保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按照有利于企业风险承担者利益和企业 的长远发展来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和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并影响可持续 发展战略管理过程的效率。公司治理的不同特征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 实施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由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逐步 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改善公司治理、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 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极为关心的问题。 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内外的学者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因此,本 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 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来探讨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期对 研究如何从理论上完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制定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司治理的研究现状 国外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研究始于1932年,berle and means发表了 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其中一个结论是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实现了分离, 控制权由所有者转移到支薪经理手中1。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的近似概念应该算威 廉姆森(williamson,1975)2提出最早,他当时提出的概念是 governance structure。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学界已经对公司治理问题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介绍和阐述,张维迎(1994)3、吴敬琏(1994)4等首先提出要在国企改革中借鉴和吸 收当代公司治理理论。而理论界在公司治理的内涵研究(林毅夫,1997)5、有效的 制度安排(林毅夫,1997)、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张维迎,1999)、产权的讨论(张维 迎,1999、2000;孙永祥,2001)和治理模式的比较(李维安,2001)等方面均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6。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公司治理内涵的解释 奥利弗 哈特7通过对公司治理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只要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 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公司组织中产生:一是代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之间存 在利益冲突;二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这也是委托代 理理论试图解决的问题。科克伦和沃特克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 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 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 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 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在提倡“人本主义”的今天,主要利 1绪论 3 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那么企业对这些人的利益与责任的 协调也就成为其经营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项。梅耶认为公司治理的定义是: “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 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 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的内 涵进行解释:姜彦福8等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把公司治理的涵义界定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指内部治理、 另一个层次是指外部治理; 钱颖一9和胡汝银10等从制度 安排学说的角度给予了解释,吴敬琏4等从组织结构学说的角度、张维迎等从控制 决策学说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观点 berle and means(1932)1及 jensen and meckling(1976)11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 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 益相一致。fama and jensen(1983)12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shleifer and vishny(1997)13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 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公司治理的中心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的利益。 特里克尔(1984)的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一是 关于重新思考对行政管理进行监督的建议;二是对董事会所代表利益的建议;三 是关于说明责任的问题;四是向股东责任限制的挑战,重新思考对债权人、消费者 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问题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2)公司治理的实质是一种 说明责任,公司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要求管理者说明责任的权利,公司管理者 有向他们说明责任的义务。3)董事会的责任是确保公司有效治理,其治理公司的活 动包括指导、参与关键行政决策、监督、说明责任等四项主要活动。青木昌彦、 钱颖一(1995)9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内部人控制问题和激励机制的配置 与行使问题。 奥伯利与西尔伯斯通(1995)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两大主要治 理模式问题,即股东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布莱尔(1995)14的利益相关 者共同治理理论主张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以创造社会财富为目标,以股东、债权人、 职工、供应商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为前提;强调职工与股东对于企业的 共同所有权。董事会不仅是股东的代表,应该是所有投资于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 力资本的代表,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 张维迎(1999)15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种通过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来解决经理激励和选择问题的机制。特别是作为自然 风险承担者的资本家的控制对选择最优企业家及督促和约束经理至关重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杨瑞龙(1999)16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认为产权是订立企业契约的前提,企业治理 结构主体多元化是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 何玉长(1997)17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强 调产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认为“三会四权”既是公司的产权结构,又是公 司的治理结构。 李维安等(2001)18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指出中国国有企业的治理 特征表现为行政型治理,其行政型治理表现为资源分配行政化、经营目标行政化、 经营者人事任命行政化,就是“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国有企业治 理改革的目标就是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模式转型。 这些理论与观点探讨的问题基本上是因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 问题,只是问题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 公司治理的评价 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机构与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19: 1) 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2) 穆迪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 3) 戴米诺公司的公司治理评级; 4) 里昂证券评价系统。 中国的一些著名机构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了自己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1)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指数; 2) 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指标 g 指标; 3) 北京连城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考核指标体系。 公司治理机制 根据公司治理所涉及的范围,迈耶(mayer,1994)把各国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 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类型。内部治理机制是在公司内部构造的一个合理的权力结 构,依靠股东会与董事会来实现,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层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 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 化。这主要通过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的治理活动,促使大股东为保障自身利益 而需要保持对公司的关注,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监督和激励经营者履行对所 有者的说明责任,尽到受托义务。内部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这通过构建激励机 制、监督机制与决策机制三者来实现其功效。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指与公司内部 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公司外部监管体系,它提供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评价公司行为 和公司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并通过自身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公司及其经营 者。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及外部社会 治理机制等。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互为补充,其作用在于使公司经营活动 接受外界的监督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自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较多,特别是在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业 1绪论 5 绩方面。 1) 股权结构 grossman 和 hart20的模型表明,股权结构分散的条件下,单个股东(特别是小 股东)缺乏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激励,因 为他们从中得到的收益远小于他们监督公司的成本。shleifer 和 vishny(1997)13 的模型则表明,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加,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是必要 的。因为大股东具有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行为的经济激励和 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有助于增强接管市场运行的有效性,降低 经理层代理成本。holderness 和 sheehan(1988)21也指出多数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 中的作用。股东持有公司股票,其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而他是否参与 公司治理、或对公司治理有多大的影响,也应从其持有股票份额的大小、具有的表 决权多少、预期获得的收益以及其他机会成本等多方面来考虑。 mcconnell 和 servaes(1990)22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股权结构之间具有非线性 关系。 而 mehran 发现,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托宾 q 值和资产收益率)均无显著相 关关系。demsetz (1983 )认为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是寻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结果,而 demsetz 和 lehn (1985)23通过对前 5 大股东、前 10 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代表股 权集中度的赫芬德尔指数与会计利润率之间的实证分析,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关 系。jensen 和 meckling(1976)11通过对内部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分析认为,公司价值 随内部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随着管理者所有权要求的减 少,勇于进行管理创新的动力就会减少,其结果会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方面的研究也较多。许小年和王燕 (1999)24对 1993 年到 1995 年 300 多家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 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 效正相关,而且前 5 大股东和前 10 大股东持股比例也与公司绩效(市值与账面值的 比值、权益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 正相关,但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孙 永祥、黄祖辉(1999)25则通过对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进而影响公司绩效的 分析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总 体上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因而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徐 二明、王智慧26在对 1998 年的 105 家上市公司的分析认为: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 公司相对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股权的集中与公司的价值成长能力也具有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张红军(2000)27对 1998 年的 385 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 前五大股东与公司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法人股的存在也有利于公司价 值的增加。 陈晓、江东28以相对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衡量公司业绩,以三个行 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法人股和流通股对企业业绩有正面影响,国有股有负面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影响的预期只有在竞争性较强的电子电器行业成立,在竞争性相对较弱的其他两 个行业则不成立。朱武祥、宋勇29以家电行业 20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平行数 据模型,分析了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市净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竞争比较激 烈的家电行业,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并无显著相关性。 这些研究结果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市场环 境下的不同分析数据而引起的。 2) 董事会 scott and kleidon (1944)发现,投资者相信解雇 ceo 能够增加企业价值。denis (1995)也发现,ceo 更换以后,企业绩效有一定的提高。mikkelson and partch(1977) 发现,在 19891993 年美国企业接管不活跃时期,ceo 任期与企业绩效和董事会 结构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在 1983 1988 年企业接管活跃时期,企业绩效与 ceo 任期有相关关系,但董事会结构与 ceo 任期之间还是没有相关关系。 weisbach(1988)30没有发现董事会独立程度对更换 ceo 的差异。但 geddes and vinod (1996)发现,外部董事比例高的企业更换 ceo 的频率高于外部董事比例低的 企业。 byrd and hickman(1992)31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多数的企业在进行接管 出价时,其股票收益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不过当独立董事比例超过 60%后,这个 趋势发生逆转,独立董事比例超过 70%的出价企业的股票收益与独立董事比例低 于 40%的企业几乎一样低。但是 brown and maloney (1998)比较了两类公司的董事 会结构,一类公司在收购其他公司后股票价格反映良好,另一类公司在收购其他公 司后股票价格反映较差,结果没有发现这两类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有显著的不同。 brickley 认为,当企业采取毒药丸措施(poison pills)反收购时,股票价格反应显 著为正;相反,如果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多数,股票价格反应显著为负。mc. williams and sen(1997)发现,独立董事占多数的企业采取反收购手段,其股票价格 几乎没有反应,而其他类型企业的反应则显著为负。但是,sundaramurthy 等(1997) 的结果则相反,即外部董事比例越大,股票市场对企业采取毒药丸计划和其他反收 购措施的反应越差。 core 等(1999)32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ceo 的报酬越高。 daily and coauthors(1996)发现独立董事在薪酬委员会中的比例与 ceo 的报酬没有 相关关系,但是 yermack(1997)发现,在公司股票价格提高之前,独立性较高的薪酬 委员有减少授予 ceo 股票期权的趋势,这样就给了期权接受者一个即期的账面收 益。 vance(1964)的早期研究认为,内部董事比例与一些绩效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 关系。而 baysinger and butler(1985)和 hermalin and weisbach (1991)33均没有发现 1绪论 7 董事会结构与同年度的企业绩效指标存在相关关系。此外,wagner 等(1998)发现, 董事会结构与 roa 之间存在曲线关系,而混合董事会(同时有独立、内部和关联董 事的董事会)的绩效表现最好。 1.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理论界从企业微观的不同角度论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有的学者 从企业寿命角度进行讨论,如阿里 德赫斯的长寿公司(1998);有的学者从企业 活力角度进行研究,如爱瑞 德 葛斯 有生命力的公司 (1997 年),艾伦 鲁宾逊的 公 司创造力(2000);有的从环境的角度论述,如斯图尔特 l 哈特的超越绿化: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1997)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 (1982)、波特(1998)的竞争战略研究、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研究(1990)以及迈克尔 哈 默和詹姆斯 钱皮合作的企业再造研究(1993 年)。 德赫斯34的研究表明,长寿公司具有4个共同的关键因素:(1)对周围的环境都 非常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与环境非常和谐; (2)有凝聚力,员工对公司有较强的认 同感;(3)长寿公司是宽容的,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尝试;(4)在财政上 是比较保守的,以便保持灵活性,使公司有效控制自己的增长和进化。他主张把企 业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认为公司表现出生命体的行为和某些特征,提出要为组 织的长寿和长期的繁荣而进行管理。他对“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作了 明确的区分。在他看来,前者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当作富有潜力的、处于永久成长中 的团体来看待,并以此来造就自己:而后者只纯粹忙于为一小部分人或个别人创造 财富。他认为,长寿的生命型公司为生存而管理,经济型公司为利润而管理。 彼得斯和沃特曼35研究了 75 家有名气、 历史悠久的企业,写就他们的著作 追 求卓越,该书认为,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本质,也就是 八大属性: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 精兵简政、宽严并济。这些原则久经考验,造就了企业的辉煌成功。 波特36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归因于市场力量,并假设这一力量与企业进行市场 定位、构筑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的能力相一致;他的竞争战略管理主要侧重于对 市场结构这一决定产业中和产业间绩效差异的主导力量进行分析。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系统思考的方式考虑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认为 20 世 纪 90 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 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其代表人物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 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实现共同远景”、“团体学习”以及 “系统思考”五个步骤来达到学习型组织的目的37。 迈克尔 哈默和詹姆斯 钱皮的公司再造理论的基点是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再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就是重新创造自己,意味着从头做起,从零开始;是探索组织业务工作的新模式。 业务流程的再造,使原本无人过问、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变得紧凑有效,大幅度提 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管理的职能和职权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有的职权在再造的 过程中移交给了第一线人员,实现自我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rickard garvare (2001)38等提出了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范围:驱动 (driving force)、现状(state)、被动的反应(reactive response)、主动的反应(active response)。 在国内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国民生产总值评价法、社会指标体系、现值法、 再生产补偿费用法等,而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层次分析法是比较常用的39。另 外,绩效评价法也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40。徐君等41在分析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误差反 向传播算法(bp)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运用神经网络评价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唐勇42阐释了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征、构建原则及指标体系框 架,指出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科技、组织、核 心竞争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就业程度及经济贡献)及环 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利用、环保投入、污染处理)三方面,并运用 ahp 法对工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赵伟43构建了机械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 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目标指标和支撑指标。他同时提出评价方法体系,具体包 括: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单指标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模型。陈耀等44将企业可持 续收益能力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构建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四级指标,第一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级包括 完全投资收益率和完全资本积累率,第三级包括生产经营指标、技术创新指标、人 力资源指标及可持续发展指标,第四级为更详细的指标。王爱华等45构建了一套评 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环境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 及社会效益指标,并分别对各指标进行了分析、解释。由于这些研究考虑问题的出 发点不同,其结果也有所区别,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刘力钢46认为,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和形成;第二,发展新的主导业务领域;第三,管理与创新。 刘帮成等47从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资金、企业技术等角度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企业理念方面。企业往往认为企业发展与环境 保护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从而将企业追求的目标定得过于狭窄。第二,企业制度 1绪论 9 方面。一些部门设置交叉性、重复性太多,而另一些必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管理部 门诸如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部门存在空缺。第三,企业文化方面。不少企业缺乏 良好、高尚的企业文化氛围,难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企业自身客观条件, 如资金短缺、技术工艺落后等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重要方面。叶雯琪48 从企业目标、企业生命周期、科学与技术、管理与创新等方面讨论了企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因素。 田小平(2003)49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陆国庆(2003)50认为上 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从容应对产业变革,克服盲 目多元化;通过专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构建以股东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 这些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来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外界环境对企 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企业内部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问题,。 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对企业的业绩和价值的影 响。国内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的某一方面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且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分析,少有的实证都是描述性 统计。rajan、zingales(1998)针对东亚国家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公司股权集中 度相当高,而且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johnson、 boone、breach和friedman(2000)更指出,公司治理变量对于东南亚各国的股市下跌 和货币贬值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而且他们发现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国家,对未 来经济发展的不乐观的预期会使得管理者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因此使那里的股 市大幅度下跌和货币大幅度贬值。 周水银和陈荣秋(2000)51通过对 1998 年报和 1999 年中报一些数据的研究,得 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不佳的规律。认为造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不力的原因为: 外因是政企不分,法人财产权到位不彻底使现代企业制度置入国有企业只是塑造 了一个虚假的外壳;内因是企业内部的经理激励制度不健全,并且企业的 rd 投入 严重不足。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把政府从 企业的管理中彻底解脱出来,让国有股和法人股进入流通市场,让真正的股东从企 业经济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政治目的出发来选择管理者。其次是制定具有长期激励 效用的经理股票期权计划把委托人的利益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削减到最小限度。 另外企业要加大 rd 投入,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 只有做到上述这几点,上市公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司才能真正具有股份制企业的比较优势,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向志强和许学军(2002)52通过分析认为,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股权激励可以使企 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函数相一致,因而通过对管理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也就能 够使得现代企业推行可持续发展。 田小平(2003)49通过对国内外大量企业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企业可持续 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可持 续发展条件的理论框架,其中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陆国庆(2003)50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上市公 司普遍出现 “一年绩优、二年平平、三年亏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上市公司缺 乏核心能力,产业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上市公司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公 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 陈端(2004)53针对福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总体现状,分析了其主 要原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优秀的企 业家和先进的管理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专 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并做大做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培养和壮大企业家队 伍,建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文化。 1.2.3 小结 从以上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公司治理理论及公司治理与企 业业绩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甚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也颇多。但是就公司 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 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在现有的文献中还很少见。因此,本文试图在公司治理对企业 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实 证分析,从中寻找出公司治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1.3 本文的结构体系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动机;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和企 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分析这些研究的范围及相应不足;提出本 论文将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公司治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本部分主要阐述公司治理和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这是本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先界定了企业可 持续发展的定义,并简要分析了它的主要影响因素;接着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治理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讨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问题。 1绪论 11 第四章,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之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主要包括因变 量和自变量的设定,研究假设的提出,以及研究方法和模型的构建,资料来源和样 本选择,实证研究结果及对它的分析和解释。 第五章,结束语:本部分着重概括了本文研究的结论;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和未来可能改进的方向。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1.4 本文的建设性工作 本文将采用规范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公司治理对企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 在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平衡记分卡的视角设 计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灰色关联度和离差最大化法确 定权重的方法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 2)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委托代理、战略管理、博弈论等理论分析了 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影响,包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议、 批准、执行、监督等环节的影响。 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方法, 将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该实证研究的结果对规范 性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企业的公司 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践具有一定的参与价值,对后续的企业可持续发 展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图 1.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figure 1.1 the study plane of the paper 相关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 相关理论概述 结论 操作变量的设定 实证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对 企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 的实证分析 模型的构建 样本的选择 实证结果与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及主 要影响因素分析 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的理论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公司治理 对企业可 持续发展 的影响的 理论分析 2相关理论概述 13 2相关理论概述 后人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本章对公司治理和企业可持 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为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影响,并从实证上进行检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2.1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在股份公司中,企业财产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股东们所持有的股票,在使用价 值形态上表现为企业可独立支配的资产。这一分离结果促使企业的财产权力关系 从“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化为委托与代理关 系。委托 代理关系的形成是企业制度演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新 问题,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增加。首先,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一致。委 托人即股东投资于企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实现个人财富或市场收益最大化,而代 理人却可能利用他们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效用最大化,如提高货币收入, 追求奢侈的工作条件,浪费甚至挥霍企业的财产。代理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可 能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其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完 全掌握代理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委托人必须花费监督成本,如建立机构和雇 用第三者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以评判代理人的职业素质和努力程度。再次,委托人 与代理人在投资决策方面的偏好不同。 具体表现是,委托人尤其是大股东(长线投资 者非投机者)偏好于“放长线钓大鱼”,而代理人则有急功近利的行为,这与二者收 益的货币价值实现方式与期限有关。最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对代理人的评判难 度。公司的业绩除了取决于代理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外,还受到许多其他外生的、 难以预测的事件的影响,委托人很难单纯根据公司业绩对代理人进行奖惩。这就是 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其实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并不一定就会产生代理问题,如果作为委托人的股 东能够掌握完全信息,并预测出将来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他就有可能通过制定一 份完备的合同,详细地规定代理人的所有职责、权利与义务,并就将来可能发生的 所有情况产生的后果及解决措施在合同中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完全消除因为委 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可能带来的所有问题。 但是,哈特(1995)认为只要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组织中产生, 一是代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如所有者、经理人、工人和消费者)之间存在 利益冲突;二是交易费用之大,致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契约解决。也就是说,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们在合同中很难把各种问题都考虑在内,即使考虑到了,双方也很难达成协议,即 使达成了协议,监督执行未必顺利,事前事后的交易成本都非常大。所以人们签订 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不可能通过一个事前的合同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存在 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中,企业治理结构就是必要的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明确分配决策权,可以有效地节约一些谈判的成本与费用。 2.1.2 现代管家理论 donaldson(1990)54提出了一种与代理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现代管家理 论。现代管家理论抛弃了经济学的基本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假设,把对人性的 分析建立在社会人的假设的基础上。因而,donaldson 认为,代理理论对经营者内在 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而且委托人和经营者之间彼此信任,经营者对 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使他像善良的管家一样勤勉地为公司 工作,成为公司的好“管家”。 应当说,部分实证分析支持了现代管家理论,一些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 公司的业绩并不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一些以执行董事为主的公司的经营业 绩反而高于董事会独立性强的公司。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利益相关者在 20 世纪 60 年代首次被提出。1963 年,斯坦 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利用与股东(shareholder)相对应的词“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失去其支持企 业就无法生存的个人或团体。安索夫(ansoff)是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 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 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55。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瑞曼(freeman)56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 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 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该定义不仅把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 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把被企业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采取的行动所影响的个人和群 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居民、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群体纳入利益 相关者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