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今文礼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今文礼学研究 ( 摘要) 今文经学重视章句义理,易于阐发经中的“微言大义”。清朝中期,在今文 经学式微了近二千年后,以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等为代表的常卅i 学派,绍绪 西汉今文经学宗风而翩然崛起,并开始了在礼学领域复兴今文:学家法的探索,其 成果奠定了晚清今文经学者研治礼学的直接基础。 龚自珍、魏源承常州先导诸师之厚泽,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发挥今文经学 深意以讽议朝政。其礼学扎根于各自独特的学术背景,不惟家法是求,显示出过 渡性色彩,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由此发轫。邵懿辰继之而起,著礼经通论, 纯粹了晚清今文礼学的家法;邵氏言:礼十七篇本孔子所定,并无阙佚,为 一时恢弘高创之论,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先声。此后,廖平、康有为、皮 锡瑞三大师同时并起,走出了各自不同的礼学道路:廖平以礼制分今、古,崇高 了礼经的地位,其前二变期礼学影响最著,并启发了康有为的:有关思想,但廖氏 后来数变已越出传统礼学畛域,愈变愈奇,为晚清礼学在纯学;卡上过度求变趋异 的典型;康有为礼学表达着更为强烈的政治诉求,康氏抛弃对周礼的信仰, 改宗今文礼学,阐发礼运“大同”说,搭建维新变法的学术体系,在此过程 中,康氏礼学逐渐沦为其政治的工具,成为晚清礼学政治化的典型;皮锡瑞礼学 则中庸有道,既持论平实,秉守今文礼学家法,又蕴有较进步的政治意识,集晚 清今文礼学之大成。最后,晚清礼学向近代新型学术的转型,则由梁启超创其功。 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冲动,甚至超越了传统礼学的畛域。 其中,既有复兴中的学术其本身强烈的发展欲求,又有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 的催发。廖平礼学变异的极端化趋向,康有为礼学浓烈的政治化色彩,以及梁启 超礼学向近代新型学术的转型,无不表述着此种特色。 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的发展,始终与晚清七、八十年间政治潮流更新涌动的 脉搏相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无论是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还 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礼学主张无不伴随其政治实践, 演绎表述其政治理想。 此外,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与宋学派、古文经学派的礼学,共同构成了晚清 礼学的主体,三者礼学都有着表达各自政治诉求等共同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在其中更具峥嵘个性。 在有清一代的礼学发展史中,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远绍清初大儒顾炎武倡导 的“经学即礼学”思想,继清中期凌廷堪、阮元“以礼代理”学说之后,摈弃宋 学、乾嘉汉学囿见,别开阃域,在复兴中的今文经学内部发掘其中礼学的特质, 阐扬今文礼学的“微言大义”,将今文礼学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合流,推动 了近代政治的变革。与时俱进的晚清今文礼学,也在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中,升华 了自己,在封建体制覆亡之后,完成了自身向近代新学术的转型。 关键词: 今文礼学三礼晚清 分类号:k 9 9 2 9 a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i e n c eo f l jo fn e wt e x ts c h o l a r s i nt h e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 ( a b s t r a c t ) t h en e wt e x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w a sp r o n et os e e k i n gt h eg r e a tp r i n c i p l e si ns u b t l e w o r d st h a te x i s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d u r i n gt h em e t a p h a s eo f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c h a n g z h o us c h o o l ,w h i c hw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z t i a n gc u n y n ,l i u f e n g l ua n ds o n gx i a n g f e n g ,s p r a n gu pa n d i n h e r i t e dt h es t y l eo :ff o r m e rh a nn e w t e x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f t e rt h en e wt e x ts t u d i e sh a db e e nd e c l i n e df o r2 0c e n t u r i e s t h e c h a n g - z h o u s c h o l a r sb e g a nt or e s e a r c h i n gn e wt e x ts c h o o ls y s t e mo nt h es c i e n c eo f l i ,a n de n l i g h t e n e dl a t eq i n gn e w t e x ts c h o l a r s , g o n gz i z h e na n dw e iy u a nw h os u c c e e d e dt h ec h a n g - z h o us c h o o l ,t h r e w t h e m s e l v e st od i s c u s s i n gi m p e r i a lp o l i t i c sb y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s u b t l em e a n i n g s t h a tw e r e i nn e wt e x tc l a s s i c s t h e i rs t u d i e so f t h es c i e n c eo f l id i dn o tm a t u r e de n o u g ht of i n d n e wt e x ts c h o o ls y s t e m ,h o w e v e r ,c o m m e n c e dh a dt h e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s c h o l a r s s t u d i e so fl iw i t hi t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v i e w p o i n t so fs h a oy i c h e n 、n a st h a tc o n f u c i u s c r e a t e dt h ec l a s s i c o f l iw h i c ht h e r ew a s h ? a n y l a c k ,e v o k e d k a n g 1 f o u - w e i so p i n i o n s t h a tc o n t a i n e di nh i sb o o ke n t i t l e da s t u a yo i lf o r g e ds c r i p t u r e s a f t e rt h a t ,t h r e e m a s t e r sn a m e dl i a op i n g ,k a n gy o u w e ia n dp ix i r u i ,f o u n dt h e i ro w n w a y s i n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 o nc l a s s i c so f l i a m o n gt h e s e ,l i a op i n g ss t u d i e so f l ib e c a m eo d da n d w a g b e y o n d t h er e a l m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tt h es a m e t i n g e ,k a n g y o u - w e i a d v o c a t e d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i nv i r t u eo fh i s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c i e n c eo f l i d i f f e r e df r o mt h et w o ,p ix i r u i s t u d i e sn o to n l ya d h e r e dt on e wt e x ts c h o o l s y s t e m ,b u ta l s os h o w e d h i s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o f a d v a n c e m e n t i nt h ee n d ,l i a n gq i - c h a o s t u d i e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p r o f o u n d l yt oj u d g et h ev a l u eo ft h es c i e n c eo fl i , t r a n s f o r m e da n dr e s e a r c h e di ti nt h ef i e l do f t h en e w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w h i c hw i t h m o d e m t h o u g h t so fl e a r n i n g a n dt h e n ,h ef i n i s h e dt h ew h o l ed e s i g no n t h em o d e m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s c i c n c eo fl i 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r e s e a r c h e so fl i e x p l o r e du n d e rd e e p i m p u l s i o n s ,a n d e x c e e d e dt h ef i e l d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l e a r n i n g f u r t h e rm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t h a tc o n t a i n e d i n t e n s i v e 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 ,a g r e e dt h er e f o r m a t o r y t r e n do f t h o u g h t s i nt h el a t ei m p e r m c h i n a a l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e r es h o w e db yl i a op i n g ,k a n gy o u w e ia n dl i a n g q i c h a o s t u d i e s l a t e q i n gn e wt e x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i t h o t h e rt w os c h o o l s ,i , e t h es o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e0 l dt e x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i r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s c i e n c eo f t i c o m p o s e d t h em a i n p a r to f 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so fl i t h et h r e es c h o o l s s t u d i e sh a dt h e s a m ef e a t u r ej u s tl i k et h a tt h e ya l l 嘶e df o rt h e i ro w n p o l i t i c a la i m s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 m a n y d i f f e r e n c e sw e r ee x i s t e da m o n gt h e m 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so fl i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t u d i e so fl i t h e r ew e r et w ov i e w p o i n t so nt h es c i e n c eo fl i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i r s tw a s t h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st h es c i e n c e o f l i ,w h i c hc r e a t e db y t h em a s t e rn a m e dg uy a n - w u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e c o n d ,w h i c hw a s p r o p o u n d e db yl i n gt i n g - k a na n d r u a ny u a ni nt h em i d d l e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w a st h a t r e p l a c e dc h e n g - z h ut h o u g h 据b y t h es c i e n c eo f l i t h et w oi d e a :;w e r ea 1 1e m e r g e d b e f o r et h e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s t u d i e so fl i s u c c e e dt h et w om e n d so ft h es c i e n c eo f l i ,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s c h o l a r sa b a n d o n e dt h eo l df o r m s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o o kt h e a d v a n t a g eo f e x p r e s s i n g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 s t h a tc o n t a i n e di nn e wt e x tc l a s s i c so f l i , 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r e f o r m a t o r ym o v e m e n to f18 9 8 a tl a s t ,l a t eq i n gn e wt e x t 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so fl ia l s of i n i s h e di t st r a n s f o n n a t i o i lf r o mw h i c ht r a d i t i o n a ll e a r n i n g t om o d e ms c j e n c e k e y w o r d s : n e wt e x t t h es c i e n c eo fl i t h r e ec l a s s i e so fl i l a t e q i n g c l a s s i f i e dn u m b e r :k 8 9 2 9 2 独创声明 y ,、5 9 8 7 0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辛易磊 导师签字:匀;易球 签字日期:2 0 0 4 年牟月) g 日 签字日期:2 0 0 4 # q - 月2 7 日 导论 ( 一) 解题 本论文题目为“晚清今文礼学研究”,涉及到儒家经学流派和专经之学,因 而有必要对各名词所指进行一下交代。 1 “晚清” 在中国历史学界,“晚清”是一个相当清晰的时间概念,指从1 8 4 0 年鸦片战 争至1 9 1 1 年清王朝覆灭的这段时间。史学界论述此段经学时,大多使用“近代” 这个词汇,如汤志钧著近代经学与政治中界定为:“这里所说的近代,即指 - - a 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 1 】;又如田汉云著中国近 代经学史中称:“所谓近代经学,特指1 8 2 0 年至1 9 2 0 年之间对儒家经典及儒 学学术史的研究活动” 2 a 汤著使用了“小近代”的概念,代表了建国后五十年 间史学界的主流认识,今天通行的“近代”概念已包括“晚清与“民国”两个 时期;田著未用政治事件所框定的时间段来界定,虽略显模糊,但似乎更能概括 经学在此段时间表现,因而更符合经学学术史的撰述实际。 笔者照顾到一般的理解,采用了没有歧异的“晚清”概念,但同时借鉴了田 著所界定的时间段。比如,龚自珍、魏源的礼学成熟于1 8 4 0 年以前,为全面剖 析二人礼学,也将述及的内容相应提前;廖平、康有为和梁启超礼学也越出了 1 9 1 1 年,而他们的礼学并未在这个时间点上截然转换,所以,也理所当然地使 用了稍后的资料。 2 “今文” 所谓“今文”,此处为“今文经学派”的简称,指崇奉研习今文经学之学者 形成的经学流派。关于“今文经学”的概念,学界历来已有较统一的认识,不再 赘述。至于“晚清今文经学派”,并不是个畛域绝对清晰的概念,因自嘉道以后, 汉宋调融之风炽盛,经学者之学术背景及经学取向大多兼有数派痕迹,本文所考 订的今文经学者,完全以其主要经学立场为归,同时借鉴学界对其归属之主流认 识。据此,作者将龚自珍、魏源、邵懿辰、戴望、陈立、陈乔枞、王闺运、廖平、 康有为、皮锡瑞以及梁启超等划属晚清今文经学派。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清儒经学与汉儒经学话语字面虽大致相同,但各自实 质、本义已去之千里,钱穆在两汉博士家法考【3 等撰述中已辨明汉儒、清儒 所用“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家法”等之所指。本文所言限定于清儒经论范 畴,意在以清儒经学话语系统来探究其本来面目。 3 “礼学” “礼学”是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概念,当今学界有几篇标志性的论文对其进 行了探析。詹子庆在对礼学的历史考察一文中指出:“所谓礼学是指仪礼、 周礼、礼记( 即“三礼”) 及儒士们对它们的诠释和研究。”【4 j 惠吉兴认为: “三礼是指仪礼、周礼、礼记。传统礼学指的就是儒生对这三部经典的 注疏阐释。”1 5 以上二人的阐释选取了“礼学”狭义的层面,即其最本质、传统 的含义。杨志刚在中国礼学史发凡中较全面地阐发了“礼学”几乎所有层面 的含义,他“将礼学划为四类:礼经学,礼仪学、礼论、泛礼学”【6 j 。其中,“礼 经学”包括了“三礼学”,即詹子庆和惠吉兴论文中所指的“礼学”;此外, “礼经学”还包括对大戴礼记、逸礼等礼学古籍的研习。本文界定的“礼 学”,与杨志刚所指的“礼经学”一致;另外,在笔者实际的撰写过程中,也偶 有兼及“礼仪”、“礼俗”等层次的阐述。 ( 二) 学术史 本文探究的是晚清今文经学派学者所研习的礼学,迄今为止,尚未有专著或 论文对此进行全面探讨。就晚清今文经学家个体的礼学而言,除笔者已发表的阶 段性成果( 试析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东方论坛,2 0 0 3 年第5 期;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发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2 期。) 外,仅有台湾学者王、巩森,于1 9 9 5 年在大陆杂志发表的邵懿 辰与清季思想的激烈化。王沉森后来将此论文改编入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 系谱,改称“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王讥森 认为邵懿辰著礼经通论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先声”,他指出:“清季 今文家学说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廖平、康有为所称秦焚书而五经未尝亡缺之说, 邵懿辰( 1 8 l 旷一1 8 6 1 ) 礼经通论这一本小书对这个论述的形成发挥过关键性 作用。这一本深受理学传统影响的书为晚清思想界所带来的破坏力量,绝对是它 的作者所从未想到过的。”( 7 】王讥森将邵懿辰归入宋学家,从理学传统来阐发邵 氏礼学,极有新意。但是,邵懿辰礼学的立场已完全属于今文学范畴,邵氏实际 上成为今文学的代言人,学术界多将其划属今文学家阵营,如:梁启超著清代 学术概论中将邵懿辰在今文经学家中论列;支伟成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 将邵氏归入“常州派今文经学家列传”;周予同在注释经学历史时,称:“清 代经今文学著作之收入于续经解者,如卷千二百七十七之邵懿辰礼经 通论” 8 ,将邵著礼经通论划入今文经学作品;汤志钧在近代经学与政 治中也将邵氏分属今文经学派。鉴于此,笔者将邵懿辰列入今文学派论述其礼 学。 由于礼学是经学的组成部分,学人在论述晚清经学时,也往往涉及对其中礼 学的阐释,虽多为零词碎旬、断意残章,但毕竟显示了有关探究的路径,并给笔 者以不少的启发。下面就论列相关的著述,以交代自己的学术起点。 民国时期,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既是笔 者钻研梁氏礼学的素材,又是了解清朝礼学的重要著作。钱穆撰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可谓力作。其中,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由 四部作品构成: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二产与春秋和周 官著作时代考,大多为矫正晚清今文经学家遍斥古文群经出二f 刘歆伪造而作, 刘向歆父子年谱更是直接针对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而发,对客观全面地 还原、评价康有为、廖平等的礼学,极有裨益。 周予同著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对笔者的经学素养有培育之功。汤志 钧对康有为学术的相关论著,以及其近代经学与政治,是笔者最初撰写论文 的切入点。朱维铮著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 学术史论、中国经学史十讲等,给了笔者许多有益的启示,田汉云著中国 近代经学史,内容相当丰富,充实了笔者的经学底色。 钱玄著三礼通论使笔者对“三礼”本身有了全新的体认。陈戍国倾 十数年撰六卷本中国# l n 史,一直是笔者前进的榜样。张寿安著以礼代理: 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以及林存阳著清初三礼学,都向笔者示范 了她( 他) 们礼学研究的体例和特色,有借鉴价值。 另外,诸多的礼学、经学论文夯实了笔者的学术根基,演示了学术路径,启 发了笔者的灵感,笔者将其全部列入“参考文献论文”中,此处不再赘言。 ( 三) 创新点 本文的写作少有成果以为凭依,有开榛辟莽之苦、筚路蓝缕之难。在经历过 以后,有几分心得收获诉诸笔端,姑且称之“创新点”,以求教于师友。 1 论文内容对有关领域的突破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稍稍罗列如下: 第一,在对晚清今文经学的溯源研究中,较充分地搜集剖辨了庄存与、刘逢 禄和宋翔凤的礼学,发人所未发,有创始之功。 第二,对龚自珍、魏源礼学的条分缕析,可补龚、魏学术研究之缺。 第三,对廖平礼学的探索,由其以“# l n 分今古”的经学思想层面,深入到 对其整个礼学体系的发阐,并追踪探研其礼学在经学前数变期的演变实际。 第四,在对康有为礼学的研读中,发现并指出了其具有早期、“黄金时期” 和后期三阶段的发展特点,对改变学界多注意其戊戌变法时期思想的实际有补苴 之力;此外,对康氏礼学本身的钻研,就己对康有为学术及政治思想的探发有所 补益。 第五,辨析还原了皮锡瑞礼学。 第六,对梁启超礼学的探索,发现其创造了“礼总学”的概念并完成了对传 统礼学向近代新学术转型的设计,因而有再创造之力。 第七,对邵懿辰礼学的探索虽已有台湾学者捷足先登,但其将邵氏归入宋学 家行列探析,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故自撰论文有商榷补正之意。 2 作者在礼学探索中,全力贯彻了学术与政治互动的著述意念,发掘今文 经学派礼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此举既有利于诠释礼学的实质,又避免陷入 就学术言学术的误区。 3 论文写作乏有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反而造就了本文一切返诸原始经籍著 作的学术路数。作者注意对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及涉礼原典的发掘探究,务求搜 罗齐备,一网打尽,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使文章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 上。 4 论文篇章结构采用了“串珠”式布局,在充分探究个体今文经学者的基 础上,注意对其学术渊源及其学术影响的发掘,从而将个体研究置于今文经学派 整体层面,使文章局部有风景,整体有风格。同时,为了平衡探索中过度的纵向 感,除尽量将学者个体礼学的考论展布于当时学术大气候中,又在文章的“综论” 里,将今文礼学与宋学派、古文经学派礼学进行专门的横向考量,丰富了文章的 内涵,强化了文章的整体感。 5 论文创作期间已经取得了公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表现在: 第一,本文对康有为早期礼学的探讨,于2 0 0 4 年春刊行在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题目为“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发微”。 第二,本文关于康有为“黄金时期”礼学的撰述,已于2 0 0 3 年秋发表在东 方论坛,题目为“试析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 第三,本文阐发梁启超礼学,写就论文梁启超礼学研究述论,参加了2 0 0 3 年1 0 月在天津举行的“纪念梁启超诞辰1 3 0 周年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 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为填补梁启超学术研究空白之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 认可和好评,论文将由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 四) 选题价值与意义 1 学术价值 第一,本文将晚清经学研究深入到专经的层面,以“三礼”作为主要的 探究对象,旨在还原并诠释晚清今文经学派学者的礼学,既补近代礼学史、经学 史、儒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之不足,又发掘并突显晚清今文礼学对奠定资产阶 级维新变法理论学术基础的关键意义。 第二,关于清朝一代的礼学,已相继有张寿安、林存阳对清中期和清初两段 进行了解析,晚清阶段的礼学尚未有相类的作品,本文虽没能全面探索整个晚清 礼学,但毕竟尝试着探讨了在晚清最有学术与政治影响力的今:之经学派的礼学, 已迈出了全面剖析整个晚清礼学的一步。 第三,本文对晚清礼学的探析,可对同期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等的 研究提供借鉴。 2 社会意义 第一,发掘晚清礼学在道德、伦理、习俗等方面的合理因素,丰富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 第二,辨析晚清礼学中“礼”与“法”的关系,可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借 鉴。 第三,考求晚清礼学中学术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发扬晚清礼学经世精神的进 步层面,明确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社会责任,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 一、晚清今文礼学溯源 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初期的礼学 晚清今文礼学主要指晚清时期今文经学派学者的礼学。有清一代的儒家经学 分为汉学、宋学和今文经学三大流派,汉宋两家之经学皆宗古文,且为清代前中 期经学之主流;今文经学复兴于汉宋两家的夹缝之中,到晚清浸然而显,蔚为大 观。为了对晚清今文经学派的礼学“考镜源流”,必对今文经学复兴初期的礼学 进行溯源性研究。庄存与、刘逢禄和宋翔风是清代复兴今文经学的三位关键人物, 他们的礼学贡献为晚清今文经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给予后者以 充分的借鉴和启发。 ( 一) 庄存与礼学原始 庄存与( 1 7 1 9 年一1 7 8 8 年) ,字方耕,号养恬,江苏武进人。庄存与在乾嘉 汉学鼎盛已极之际,开始钻研自汉代以来衰微已久的公羊学,重新发掘今文 经学典籍春秋公羊传的价值,著就春秋正辞。庄存与由此开创了常州学 派,成为有清一代复兴西汉今文经学的初祖。梁启超所言:“其最近数十年来, 崛起之学术,与惠、戴争席,而驳骚相盛者,日西汉今文之学。首倡之者为武进 庄方耕( 存与) ,著春秋正辞”【9 ,正是指此。然而,庄存与经学只是处于清 代今文经学复兴的初期,除秉持春秋公羊传的今文经学本色外,于其他儒学 诸经却难以仔细搜求家法,从而处于今文经学家法晦暗、淆乱的阶段。庄存与礼 学正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特点。 庄存与对礼学早有偏好,其孙庄绶甲曾言:“先大父之治经也,最先致力于 礼。”【1 0 】章太炎称其:“独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犹称说周官。” 1 1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载其:“于礼:独重周官” 1 2 3 。庄氏撰有周官记 五卷,周官说二卷,周官说补三卷。庄氏在“序冬官司空记”中自述 著作原委:“周官礼经六篇,遭暴秦灭学,司空篇亡。汉兴购千金不得, 记录考工以各大数。自是以来,考工记上系冬官而司空之典遂亡矣。 谨采尚书、国语及博闻有道术之文,宣究其意为司空作记,以附于书 阙有间之义。”【l 副庄绶甲也曾在“周官记跋”中,叙述了其祖写作的缘由:“病 周官礼经六篇,冬官司空独亡。以为周家制度莫各于周官,周官 式法根氐皆在冬官,冬官存,举而错之天下,无难也。欲为周官补亡, 而阙失不可理。遂原本经籍,博采传记诸子,为周官记五卷。”f 1 4 j 可见, 5 9 周官补亡”是庄存与著述的初衷。 关于庄存与所撰周官三书的概貌,可于庄绶甲的题跋中得其梗要:“( 周 官记) 于冢宰记著官府;于司徒记表均土分民之法;于司马记补 其阙文:无宗伯、司寇记;于司空记则为僚补其文,而特加冬官之 目以别异诸篇;别有司空记一篇,则采撮周秦之书,备材于事典云尔,自为 之序,以见大意。靡不该举,盖将通贯六官以陈一官之典焉。次周官说 二卷,一则择要者释之;一则合二礼以究大义。通前书凡七卷,皆手定之。先大 父手录其副,岁癸亥仲父以授绶甲校刊于吴门。今于遗稿中检得零章断句及批注 简端者,并录而编之成三卷( 即周官说补三卷) 补刊附后,都为十卷。”【1 习 庄绶甲缺载其祖书中的表、谱部分,后世学者胡玉缙、支伟成等都给予了应有的 重视:“周官记卷一为冢宰记,内列五官官属表;卷二为司徒记, 附载师任地谱,阻明均土分民之法”【l6 】;“冢宰记有官属表,司徒记 有载师任地谱【”】。胡玉缙并评价道:“惟表、谱颇便省览”0 8 。 对于庄存与礼学的经学立场,庄绶甲称:“先大父治礼本郑氏学,为郑 氏拾遗补阙”;1 1 9 支伟成亦认为庄存与经说“原本郑氏” 2 0 l ;再联系到庄存与于 三礼只言周官,且字里行间无不推重周官的事实,可知,庄存与礼 学持守的是古文经学立场,其在春秋经上所具有的今文经学态度并未能扩展 到礼学领域。至于魏源所言:“武进庄方耕少宗伯,春秋正辞、周官记 如干卷,拳乎董胶西之对天人,醑乎匡丞相之述道德,肫乎刘中垒之陈古今,未 尝凌杂钚析,如韩、董、班、许数子所讥,故世之语汉学者鲜称道之。呜呼! 君 所为真汉学者,庶其在是,所异于世之汉学者,庶其在是”,称庄存与坚持 纯粹的西汉今文经学立场,是“真汉学者”,则揄扬太过,难副其实。客观而言, 庄存与在礼学上的古文经学立场,是当时浓烈的古文经学氛围使然,是自东汉之 后经学之言礼者皆推尊古文礼学的强大学术惯性使然,亦是复兴初始的今文经学 尚未能展拓到儒经的每个领域所使然。 当然,庄存与礼学虽仍秉守古文经学立场,但并不表明庄l 毛治礼不隐含 政治诉求。其实,庄氏虽只言古文周官,而志却在补亡周官冬官,“举 而错之天下”。杨向奎先生称:“庄存与以经师而谈政治,由公羊出发,借鉴 周礼”【2 ”,诚为公允之论。另外,庄存与的说经方式已具有今文经学的某些 特点,清儒学案所言:“( 庄存与) 生平践履笃实,于六经皆能阐发奥旨,不 专事笺注,而独得先圣微言于语言文字之外” 2 3 1 ,正是指此,其礼学亦不例外。 ( 二) 刘逢禄礼学钩沉 刘逢禄( 1 7 7 6 年一1 8 2 9 年) ,字申受,江苏武进人,清代公羊学家。刘逢禄 外祖庄存与曾著春秋正辞,开始了复兴公羊学的历程,刘逢禄继之潜心公羊 学研究,撰就春秋公羊何氏释例,俨然成为有清以来公羊学家法最严的今文 经学大师。清史列传称:“其学务通大义,不专章旬,由董生春秋窥六艺 家法,由六艺求观圣人之志。”【2 4 1 刘逢禄于礼学着力不如公羊学深厚,少有著述。史籍中记载其年轻时曾就张 惠言问郑氏三礼:“又断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议礼决狱四卷”;著中 庸崇礼论一卷;“又旁求之于礼,本六经、论语之文,考诸国语、 周官汉儒传记,正其舛谬,志其大略,为稀议一卷。” 2 5 皆为小部头作 品,且今多已散佚难稽。 刘氏礼学更多的侧重于具体的“议礼”活动,志在为王朝政治解决实际的礼 仪疑难。这应与刘逢禄长期任职礼部的经历有关。据载:“在部十有二载,凡有 大疑,辄援古事据经义以决之,非徒簿书期会如胥吏所职而已。当仁宗升遐,居 署治大丧档案,自始事以迄奉安山陵,典章备具。其后承修官书,遂全用其稿。 余如辨安徽某州民两娶,不得援慈母如母例;驳通礼馆改适孙祖在为祖母服期为 服斩;议武进张氏女为姑殴杀,应论抵。皆卓卓表见,所谓通经而能致诸实用者 也。” 2 6 】 关于刘逢禄的礼学立场,于其名著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中可见一斑。刘 氏此中曾言:“周礼殆战国阴谋渎乱不验之书”【2 ”,开始从根本上破坏古文 经周礼的学术基础。对于今文仪礼,刘逢禄更关注其中的丧服篇, 并崇高其地位,将仪礼丧服与春秋公羊传相提并论,刘氏言道:“余 尝以为经之可以条例求者,惟礼丧服及春秋而已。经之有师传者,惟 礼丧服有子夏氏,春秋有公羊氏而己。” 2 8 】但是,刘氏礼学还未能把 对仪礼丧服的推扬扩大到整部今文仪礼。公允而论,刘逢禄在古文气 氛笼罩的学术大环境中,大胆贬斥古文周礼,仍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和革 新意识的;而且,刘逢禄毕竟开始了对今文礼的阐发,开始了对今文袍学家 法的探求。 ( 三) 宋翔凤礼学抉幽 宋翔风( 1 7 7 6 年一1 8 6 0 年) ,字虞廷,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人。宋翔风乃庄 存与之外孙,在常州学派中,是地位仅次于刘逢禄的经学家。清史列传认为: “翔风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得庄氏之真传。” 2 9 1 宋翔风最大 的经学成就在于以春秋公羊精神解释论语,撰有论语说义十卷,进 一步扩展了复兴中的今文经学领域。此外,宋翔风的礼学也独具特色,颇值得探 索阐发。 宋翔风礼学已具备了今文经学的气象,其在过庭录卷八中谈“仪礼 为本,周礼为末”1 3 0 便是显证。宋翔凤称:“仪礼十七篇,始于冠、昏, 以重成人之事,谨人伦之始;终于丧、祭,明慎终追远之义,丧服一篇,所 以定亲疏,决嫌疑,人心风俗之所系,不可变易,固谓之本。周礼设官分职, 一代之书,有所损益,固谓之末。而贾氏序周礼则云:周礼为本,仪 礼为末,此疏家各尊其经,非至论也。” 3 1 l 显示出重今文仪礼,轻古文周 礼的礼学倾向,已经初步具备了今文礼学的家法,可视为晚清今文礼学的先声。 宋翔凤以周礼为末,是在考辨周礼的成书及性质基础上作出的。宋 翔凤辨称:“周礼之传,无所师承,或者战国诸人元0 周公之制作,去其籍而易 其文,以合其毁坏并兼之术,故何君讥为战国阴谋之书。马、郑二君笃信古文, 辄就周礼转诂他经,几使孔孟之所传,分为两家之异学,积疑未明,大义斯 蔽,后之儒者,不可不辨也。”口2 】“他还以孟子、王制等书的记载,证明 此论。他说:按王制,汉文帝时作,时周礼未出,所谓古者,指春秋 以前也。周公成文武之德,时周礼未出,不当改治岐之政,以此益见周礼 为战国阴谋之书。孟子欲变战国之法,故与周礼异。”,i ”i 可知,宋翔风称 “周礼为战国阴谋之书”,与汉代今文经学者立场一致,也与刘逢禄的有关见 解相类。 关于礼记,宋翔凤对其中的大学篇和礼运篇情有独钟,并以今 文经学态度予以阐发。“谓大学为礼记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具,脉络 贯通,无经传之可分,无缺亡之可补,成大学古义说二卷。” ”】钱穆先生在 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又为大学古义说,以明堂阴阳相牵附”【”】。 对于礼运,“宋翔凤认为礼运之中亦包含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他说: 礼运为七十子所传之大义,其中包含有据鲁、亲周、故殷、绌夏之说, 礼运一篇,皆发明志在春秋之义。礼运,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 六君子,以素王当之,亦继君子之号。宋翔凤对于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同 远景深信不疑。他称井田制度是先王所立经常之法。他在详考历史上关于井 田制的种种说法之后指出:井田一废,虽然渺无遗规可见,而至今诵班固、何 休之言者若恍亲三代之治。那种否定井田制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还要求君主选 用贤人治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使天下人民各安其居,乐其业,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正是礼运篇所描绘 的大同图案。”p6 】陈鹏鸣先生认为:“宋翔凤以春秋之义贡之礼运,对大 同太平世的向往等,对于康有为的思想有所影响。” 3 7 1 综上所述,宋翔风是清代今文经学派中,最早较全面探索今文礼学畛域的学 者。虽然宋翔凤在礼学领域的论说还不多,虽然他的有关经说还不够深刻和完备, 但是,他毕竟尝试着在贬黜古文周礼的同时,抬升今文仪礼的地位,并 以今文经立场阐释礼记中的大学、礼运等专篇,因而,基本上具有了 清代今文礼学家法的规模。 总之,在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初期,今文经学者的今文经学立场多体现在对公 羊学的坚守上,于礼学家法则多暗而不明,处于探索阶段。庄存与推重周官, 仍秉守古文经学立场;刘逢禄则贬斥周官,并阐发仪礼丧服,己开始了 向今文礼学家法的复归;宋翔风更进一步,既贬黜周官,又推崇整部仪礼, 并尝试着以今文经学态度阐释礼记大学和礼记礼运,这都表明,宋 翔风礼学已经初步具有了复兴中的今文礼学的家法,可视为晚清今文礼学的先 声。 二、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的发轫 龚自珍、魏源礼学 龚自珍( 1 7 9 2 年一1 8 4 1 年) ,字瑶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魏源( 1 7 9 4 年一1 8 5 6 年)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龚自珍、魏源之经学皆出于刘逢禄、宋翔 凤之门,因其同宗今文,时人曾以“龚魏”并称之:其学问识见更倾倒一时学界, 同为中国学术迈入近代门槛的标志性人物。作为晚清经学的先导大师,龚、魏礼 学所造,开辟了晚清今文经学派礼学,并对其后的发展影响深远。 ( 一) 龚自珍礼学 1 龚自珍对三礼之考辨 关于礼经,龚自珍指出,“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府,而 时以诏王者也” 3 8 1 ,“若夫孔子所见礼,即汉世出于淹中之五十六篇”【3 9 】,“礼 古经之于节文也祥。尤祥于宾。夫宾师,八政之最后者也。士礼十七篇,纯 太平之言也。”1 4 0 龚氏认为礼古经是六经中礼经的惟一代表,其中留存至今 的士礼十七篇,即仪礼,尤值得尊崇。 关于礼记,龚氏称:“何谓记? 大小戴氏所录,凡百三十有一篇,是也。” “或以记为经,大小戴二记毕称经。夫大小戴二记,古时篇章单行,然则礼 经外,当有百三十一经。或以群书为经。” 4 l 】龚氏对大、小戴记的辨析可称 确论,近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秦汉及其以前的典籍,证明了龚自珍对二戴 记成书及性质论断的正确性。龚氏又称道了“二戴礼记”的价值:“夫大小戴 尊矣,抑王言保傅之篇善矣,夏小正视月令古矣。曾子十八篇亡,崖略稍稍见, 大戴又有功焉。公冠、投壶、诸侯迁庙、诸侯衅庙,又班氏所称, 其文与十七篇相似者也,则是淹中经之四篇也。然而蔡邕不书:定戴,卢植、 郑( 元) 玄 不注大戴,用心亦颇焉。,【4 2 填中对大戴礼记保留了己佚曾 子的大概,保存了淹中古礼经的的部分佚篇等,尤为称许;并指出熹平石经不 录大戴,以及卢植、郑玄不注大戴的做法,都有失公允。按:龚氏称“蔡 邕不书大戴”,当指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受命修订众儒经并镌刻于碑一事,据 杨龙骧洛阳记,熹平石经录经书七种,礼经类仅仪礼一种,并未刻录礼 记,龚氏所言隐含蔡邕刻录小戴而不收大戴,当误 4 3 】。, 至于周礼,龚氏将其一分为二,把后人附入的考工记重新拆出,还 周礼为五篇。龚氏认为:“周官晚出,刘歆始立。刘向、班固灼知其出于 晚周先秦之士之掇拾旧章所为,附之于礼,等之于明堂、阴阳而已。 后世称为经,是为述刘歆,非述孔氏”,指出了周礼非真礼经,以及七略、 汉书艺文志将其附末于礼古经的良苦用心。 4 4 】龚自珍所仰慕的常州 学派先辈刘逢禄和宋翔风,已称周礼为“战国阴谋渎乱不验之书”【4 5 1 ,龚 自珍的态度与他们相似,联系到龚自珍曾师从刘逢禄学习今文的事实,不能不说 是受了刘逢禄与宋翔凤礼学观点的影响。 2 龚自珍之三礼体系 龚自珍重视复归儒家经书的原始角色和地位,倡导“以经还经,以记还记, 以传还传,以群书还群书,以子还子”,并确定了儒经正名的原则,即“经自经, 子自子,传记可以配经,子不可配经。”【4 6 显示出了其以今文家法重整经书元典 的意图。对于礼学经传,龚氏在辨析、复原三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斟酌损 益,搭建了礼经体系。 龚自珍礼学的礼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物理课件
- 移动基站场地租赁与通信基站信号覆盖扩展服务合同
- 离异双方财产分割及债务清偿确认合同
- 离婚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财产分配及债务承担协议书
- 城市核心区二手住房买卖及租赁综合服务合同
- 骶髂关节影像诊断课件
- CAD三维建模技术指南
- 养殖业市场开拓策略方案
- 工作总结:实现目标的坚晓之默
- 如何帮助中学生体验天生
- 婚姻家庭调解课件
- Mg2Sn基多层薄膜的层界面调控与热电性能
- 骨科门诊常见病诊疗流程
- 2025年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心理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医院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细则
- 飞书使用教程培训
- 肺炎护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带状疱疹诊疗指南课件
- 无导线起搏器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