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中 文 摘 要 大学生服饰文化是社会服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共同创 造和享有的群体性服饰文化。以前研究大学生服饰文化者甚少,有限的研究成果深 度更是有限。论文对大学生服饰文化的多维、深度透视,可以拓展、深化对大学生 服饰文化的研究。服饰是一种语言,是人们向外界传达自己特定时期特定意念的具 体方式。大学生的服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这一群体整体的生活状态及价 值取向,他们在服饰方面以自己的理解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当代大学生服饰文化。 因此,开展大学生服饰文化研究,从服饰等外在表现形式探寻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的内在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着装意识,提高人格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 意义。 论文首先通过文化与服饰的概述,对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作为文化符号的服 饰是人类文化的表征,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直观、形象、具体、实用是其最 大的特点。服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表现美的一种手段。服饰文化浪潮的涌动, 反映的是新的审美观指引下的新的消费观念。进而对大学生的服饰现象从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群体心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对造成这种服饰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认为主要有社会文化范导和校园文化塑造两大因素。最后,对改造大学生服饰文化 中存在的赶时尚、尚名牌、重外在等问题提出了通过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 育,开展正确服饰美育观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中审美与价值渗透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 的核心价值观、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一些教育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服饰;大学生服饰;价值观;审美观;校园文化 i 6 abstract students dress culture is the integral part of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is created and enjoyed by groups of costume. costumes previous studies were very few students, limited depth of research results is limited. paper on college students dress culture of multi-dimensional, depth perspective, can expand, deeping the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dress. fashion is a language, is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to the outside world during their own specific ideas given concrete form. students dress behavior to some extent a reflection of the overall living conditions of this group and values, dress aspects of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clothing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dress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insic forms from clothing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udents,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healthy dress sense, improve personal health,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irstly through the culture and clothing overview,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ulture. dress as a cultural symbol of human culture, characterized, is a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nature, visual image, concrete, practical is its greatest feature. costumes surging waves, refle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aesthetic of the new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nd then dres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values, aesthetic taste, the three aspects of group psychology. then caused the causes of this dress culture analysis, there are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 that guide and shape the campus culture, two major factors. finally, student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catch clothing culture fashion, about brand, external and other issue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rough the values of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correct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clothing aesthetics and value of the subject teaching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permeability core values, the formation of elegant aesthetics and ii 7 some education strategy. keywords: clothing; students dress; values; aesthetic; campus culture 承诺书 37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成果。 作者签名:张秀清 2010 年 月 日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38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张秀清 导师签名: 201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表征, 是一种物质文化, 它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思潮、审美、风俗等诸多制度、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主体 凸显、书写自身文化的重要途径及物质载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及给别人的“第一 印象”首先是通过服饰传达出来的,其次才是言谈举止,因此服饰就成为透视主体 文化的极佳窗口。大学生,这一有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群体,通过他们的服饰 不仅可以初步了解一所大学的的大学文化,而且也可以判断一所大学的“好坏” , 还可以了解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从服饰角度透视大学生文化者甚 少,相关文献也比较少,因此笔者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以前对大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界定、观 点的梳理、看法的澄清,对其内涵及表现方式的研究不是很深入。服饰文化是学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服饰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 美情趣及他们的群体心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研究的甚少,有限的研 究成果深度更是有限。本文对大学生服饰文化的多维、深度透视,可以拓展、深化 对大学生服饰文化的研究。 服饰是一种语言,是人们向外界传达自己特定时期特定意念的具体方式,因其 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历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上到“达官 贵人”的绫罗绸缎、下至“普通百姓”的粗布衣衫,无不彰显个人的身份、地位、 学识修养。人们心中的特定意念就是通过服饰这一具体方式传达出来的,我们认识 结交一些人也是通过服饰的接纳与认可开始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身心 正处在急剧发展的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前卫,常因处于不同精神状态而在 服饰方面有所体现,他们的服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这一群体整体的生 活状态及价值取向,他们在服饰方面以自己的理解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当代大学生 服饰文化。因此,开展大学生服饰文化研究,从服饰等外在表现形式探寻影响大学 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着装意识,提高人格健康水平,具有 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动态综述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2 (一)大学文化问题域的研究 我国对大学文化研究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 学文化进行了探讨,不仅量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这一点从可查到的100多篇 文献可以看出,而且质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大学属于文化领域,其基本功能是 文化传承与创新。近年来,由于大学教育不断地“中心化” ,使得人们对大学的期待 以及大学对自身的定位远远超出了文化这一基本功能。大学严重受政治和经济因素 的影响导致其文化基本功能的偏离。因此大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 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文化”概念作了界定。大学文 化既有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等难以量化的具体事务,又有大学日常 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现实存在的观念和行为。这些我们无法回避且需要不断 做出动态回答的问题就是大学文化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可以从下述几 个角度来考察: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陈勇江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及其内容中提 出,大学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它依附于主导文化,衍生于主导文 化,具有不同于主导文化的异质性;李国霖认为,大学文化即是亚文化的一种,属 青年文化的支脉,同时又具有学校文化综合性、教化性的鲜明特征,是围绕大学教 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 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眭依凡的关于大学文化的理性思考主要观点是,大学 文化是相对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间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种主要是大学成员参与 的特殊文化,即一种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 从大学的基本职能考察:谢和平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论述了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 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 统;赵存生等提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 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王芳等的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 认为,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 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 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袁贵仁的 理解是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 引言 3 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从分类学的角度考察:于留成等认为大学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以及“个体” 的概念两层含义。 从大学教育在我国泛指高中后教育的角度看:王长乐的观点是大学文化存在范 围仅限于大学校园之内,其涉及人群仅限于大学师生,其表现形式也仅仅体现在大 学内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之中,代表作是大学文化简论 。 从组织学的角度考察:王冀生认为大学文化是以知识和学科设置为基础的、独 特的组织文化。 2、关于大学文化的内容、功能和特性 (1)大学文化的内容 大学文化的内容是讨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域,有“二分”说、 “三分”说、 “四 分”说、 “五分”说和“多分”说几种观点。 “二分”说。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包含两个最重要的亚层次文 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代表人物是朴雪涛。 “三分”说。根据张岱年的文化观,许多学者都把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积淀 和创造的深厚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基本方面,见张岱 年、程宜山的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一书以及眭依凡的关于大学文化的理性思 考。 “四分”说。认同这一观点的学者主张,大学文化由四个方面组成。具体地说, 王冀生认为大学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构 成。张慨等认为大学精神是人文、科学、创新、服务四种精神的融合。李琼、钟波 认为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构成 的,其中优秀的大学环境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 “五分”说。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主张将大学文化划分成五部分。如陈勇江的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及其内容认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在于全面体现 高校及其特殊群体的群体意识和文明气质,无不表现在价值关系、伦理关系、制度 关系和目标关系等各种具体关系之内。 “多分”说。刘自匪的大学的文化思考将大学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素分为 八个部分,分别为宽广美丽的校园、富于批判精神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以学 术为中心的文化、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文化、超前性的文化和智慧的文化。 (2)功能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4 对大学文化的功能的讨论比较多,有 “四功能”说、 “四意义”说、 “五追 求”说。 “四功能”说。王冀生在现代大学文化学一书中提出,在大学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众多功能中,其文化功能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 文化和融合文化四个方面。王宇认为,(1)拓展大学的文化研究功能,重振大学的 人文精神;(2)发挥任何大学都应具有的文化传承理念的作用;(3)大学必须承 担社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引导者的使命;(4)利用文化重组的契机,使大学成为 21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者,这四方面是大学文化需要具备的功能。 “四意义”说。王长乐的大学文化简论是“四意义”说的代表,他认为大 学文化具有探讨大学本质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理论研究起码有4种重要意义。 “五追求”说。王长乐将大学文化的功能细分为5种。李琼、钟波两位学者共同 认为中国大学文化应具备5种追求。 (3)特征 谢和平认为,与其他文化相比,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1)一种追求 真理的文化;(2)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3)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4)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5)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陈勇江认为,中 国当代大学文化有着主体的多元性与超前功能性、科学性与理性、先进性与持久性、 高度的觉悟性与服务大众化、开放性与创造性等特殊本质。 3、关于大学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于留成、李爱明在大学文化建构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出,大学文化 的建设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着手。具体层次包括精神文化的建设、制 度文化的建设和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素有(1)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 化建设的重点;(2)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3)注重对大学的发展定位;(4) 重视大学形象设计;(5)在大学文化的建构中要重视共性和个性结合这5个方面。 4、关于大学与文化研究的视角 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的代表性的著作有郑金洲的教育文化学;从文化视角 研究大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闫光才的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张应 强的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二)有待探究的研究方向 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进行大学文化的研究,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 的方法,表明大学文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起到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大 引言 5 学文化已出现庸俗化、简单化、趋同化的倾向。可见,急需探讨的论题非常多,目 前有待探讨的问题有: 1、大学文化的传承 中国大学的发展历史虽然并不长,但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我国 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国际社会的影 响,我国大学在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等许多大学文化的传承上脱节了,由于大学厚 重的历史沉淀的缺乏导致大学的发展缺乏肥沃的土壤,一所缺乏文化传承与历史记 忆的大学就会缺乏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是一所好大学。没有传承就等于割 断了过去,抛弃了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未来。所以今天的大学文化 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文化传承的研究。 2、大学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同样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 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但任何事物 都是发展变化的,大学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扬弃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大学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大学如何创新的问题,而非要不要创新。中国传统的大学 文化往往重视群体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封闭意识也比较重,大学文化中“全盘西 化”的思想相当泛滥,因此大学文化的创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3、大学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对它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的准确 判断和深刻理解,这也是确立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我们研究大学文化学也有必要 对它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原理、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 讨,尽管目前也有不少人对大学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但都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学科 来进行,也不够系统,结合当代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特殊关系,将大学文化作为 一门学科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4、21世纪大学文化的实践 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从众、过于借鉴他校行为、缺乏学校文化的自主性,导致学 校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与开拓性。此外,有的高校没有将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 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研究层面,缺乏实践性,因此21世纪应该 更加重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服饰文化的研究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6 许多学者都对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具体有: 黄利筠在服饰的变化与文化、价值的变迁一文中,认为当无法直接观察生 活理念时,可以通过特定文化时期的典型穿着和时装来观察。 袁燕的服饰文化的沿革与发展在追溯服饰文化与审美的历史发展中,得出 服饰是文化形成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服饰文化都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 创造的聚合,体现着时代文化的特征的结论。 孟宪文在衣着服饰的教化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衣着服饰给人以亲和友善的 形象,它没有勇猛、凶暴、严厉的性格,却有使人震惊的气势和慑服的力量的观点。 张平的当代大学生服饰文化心理研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服饰心理分析,提 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服饰美育观、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观点。 李淑银在当代大学生审美及教育中,认为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 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美的表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 修养。 戴文红的大学生的时尚文化消费引导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时尚文化消费现象 的透视,阐释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必要性。 夏淑芳的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提出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服饰文化 建设,使大学生服饰文化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通过上述已查阅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学者们对大学生服饰文化的研究比较少, 成果更是有限,深度也不足。因此,开展大学生服饰文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服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校园环境、 建筑景观、 校风、校训的建设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服饰行为及服饰 行为中折射出的文化的分析,了解形成这种文化的原因,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 的着装意识和审美观念。 文章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首先通过文化与服饰的概述,对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 文化是人类某一群体通过习得而共同拥有的蕴含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作为文化符 号的服饰是人类文化的表征,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直观、形象、具体、实用 是其最大的特点。服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表现美的一种手段。服饰文化浪潮的 涌动,反映的是新的审美观指引下的新的消费观念。其次,对大学生的服饰现象从 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群体心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次,对造成这种服饰文化的 1 文化与服饰概述 7 成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社会文化范导和校园文化塑造两大因素。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社会服饰流变对大学生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业与传媒的大肆渲染有 时候也会误导公众的思维。而韩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趋同性以及其满足大学生求新 求异心理的特性使其很快风靡了我国大学校园。市场经济的商品性、趋利性也使得 校园文化过度追随流行文化的时尚。最后,对改造大学生服饰文化中存在的赶时尚、 尚名牌、重外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策略。通过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的教育,开展正确服饰美育观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中审美与价值渗透帮助大学生确立 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五、研究方法 本文在资料收集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文献法主要是针对所 做论文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以明确国内外学者对大 学文化这一问题域的研究情况以及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展,并将许多学者 的观点、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使文章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访 谈法是针对太原地区几所高校在校生、校园周边服饰专卖店、书刊杂志店等进行随 机访谈,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服饰消费特点以及对时尚潮流的看法。 1 文化与服饰概述 1.1 文化概念界定 1.1.1 代表性界定 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中把文化定义为一套生活方式。 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和我国学者费 孝通及其著作乡土中国。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费孝通认 为文化是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 1第二大类中把文化界定为 观念、准则、符号。具体来讲,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观点是文化是人们共同具有的 观念和准则。 2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 )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由人们 为了以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方式行事而须知和信仰的东西所构成。文化不是一个物质 现象。它不是由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所构成,而是它们的组合。文化是存在于人 们头脑中的事物的形式,是人们洞察、联系以及解释这些事物的方式。” 3列维斯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 115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译:文化模式,第 18 页,三联书店,1998。 3 韦森:文化与制序,第 15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8 特劳斯和格尔茨的观点与上述两位学者的有所不同,表现在,斯特劳斯认为,文化 是经由人类心智积累所创造的共享的符号系统。格尔茨:“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 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 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 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4我国学者林同奇对文化的解读:“文化是指历史传递的,体 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 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5 1.1.2 对诸家之说的批判 上述定义中,第一大类不可取,理由是:定义太模糊、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不利于将文化视角与其它视角区别开来。所以不可取。第二大类的概念是可取 的。理由是: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将文化视角与其他视角作了相对的区分。不过, 如果仔细体察,在第二大类的定义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将文化视为观念性的存 在;二是将文化视为符号性的存在。哪个更好呢?将文化视为符号性的存在是更为 合理的。因为将文化视为观念性的存在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由于把文化限定在了 观念形态的东西,就将物质性、制度性的东西摒弃在研究视野之外,而如果把文化 看作是符号性的东西,就不会有这样的弊病。不过,就是把文化看作是符号系统, 其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斯特劳斯关注的是人类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符号系统, 是文化普世主义在人类学上的投射。而格尔兹关注的个性化的、特殊性的符号系统, 是文化相对主义在人类学上的反映。 二者比较,我们赞同格尔兹的观点。理由是:其一,所谓人类共性的文化结构 不过是人类的心理结构与思维结构,这不应该是文化研究的范畴,而是心理学、思 维科学研究的范畴。其二,文化的分殊性是永恒的,人类文化的同一是不可能的。 因此,寻找所谓普世的文化结构是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对个别的文化做出合适的理 解、描述。因此,我们主张从特殊性的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文化。我们可以将文化 概括为具有以下特征的存在:第一,习得性。文化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依靠后 天接受教育与影响而形成的东西。第二,公共性。文化不是个体所独有的,必须是 某一特定的群体全体成员均认可并遵从的东西。第三,意义性。文化是内在蕴含特 定意义的存在物,无意义蕴含的存在只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属于文化的范畴。第 4 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第 5 页,译林出版社,2000。 5 林同奇:格尔茨的“深度描绘”与文化观,第 168 页,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2)。 1 文化与服饰概述 9 四,符号性。文化是以象征的符号表现出来的存在。那些象征符号既可能是物质化 的存在,也可能是制度,还可能是动作、文本等等,不一而足。第五,系统性。文 化中的要素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文化网络。 总之,文化是人类某一群体通过习得而共同拥有的蕴含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 1.2 作为文化符号的服饰 1.2.1 服饰的定义与表征意义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表征,是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服装、饰物、穿着方式、 装扮(包括发型、化妆等)多种因素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完 美结合。服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被需求的文化,同时也是身份、地位、职业的象 征。服饰的目的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服装的穿着与搭配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服饰本身 既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即御寒防暑、保护身体、点缀美化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的 各种高级需要,包括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美的需要。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把衣放在第一位,足见 “衣”的重要性。 着装是“衣”的具体化、现实化,着装的目的从最初的御寒保暖逐渐发展、演化, 时至今日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就现代社会消费者着装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生理卫生的、生活行动的的、装饰审美的、道德礼仪的、标识类别的和扮装拟 态的六种。这六种目的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也是综合在一起的。当然,所有的服饰 都必须是在具备生理卫生重要性能的基础上,才会考虑能否提高生活行动效率。在 社会生活中,装饰、审美、道德、礼仪往往被提高到优先的地位。 直观、形象、具体、实用是服饰最大的特点。服饰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个体文化层次的直观外在表现,是穿着者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及其所生活社会的 生产发展程度的直接反映。人们穿什么不仅仅代表他们是谁,是干什么的,还表示 了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服饰还可以作为一定社会内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 即一个人的服饰就是其一定社会地位的显性表现。同时,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 是穿着者本人和周围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是 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体现。总之,服饰文化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物质文 化包含着极其广阔、深刻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 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形成和实 现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需要层次是波浪式演进的,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10 较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发生作用。在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 要就会出现,满足了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安全保障的需要才会出现,相应地,爱的 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但是,也并不是说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产生高 一层次的需要,有时候人的需要是跳跃式的。 需要层次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一些特定行为。假如我们知道一个人基本的 温饱(生理需要)问题尚未解决,便可推测他不大会在意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以及服 饰是否名牌,更不会在意服饰的品牌,别人如何对待他根本就不会在考虑范围之内 (尊重的需要)。而一个追求品牌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已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这些需要并不是激发他对品牌的兴趣的动力,他对品牌的兴趣可能来自他作为一名 成功人士的归属需要或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因此,根据马斯洛理论,服饰的 实用性是生理的基本需要,它涵盖了人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需要,服饰的审美性已经 上升为一种高级需要,应处于需要层次的第三级至第五级。事实上,服装及配饰在 自我表现及提升自我形象时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其它物品,它可以使人一眼即可分辩 着装者、佩带者的性格,如内敛或外向。 1.2.2 服饰文化与美的基本理论 服饰的创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服饰的产生是社会意识、文明程度、劳动方 式、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的综合反映,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产 物,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服饰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 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产生外部形态各异的服饰。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论战产生了儒、道、法不同的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主张,如法家 服饰提倡自然,反对修饰。唐朝繁荣开放的的社会文化反映在服饰上表现为色彩浓 重、华丽,而服饰的风格是历史深层的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美的本质,即美的内容,是美的内在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美就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 确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美也是由一定的内容和 相对应的形式构成的。但美只有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美的内容所蕴涵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才能显现出来。美的内容以美的形 式存在,表现在美的内容以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的、充满魅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服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表现美的一种手段。服饰的美感与纯艺术美和纯功 利美是不同的,是人们对服饰美的多种需要与认识之间达到平衡才产生的,是精神 1 文化与服饰概述 11 愉悦性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是人类自身美化的真正含义。美育的终极目的 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美的境界。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 过生动而具体的美的形象,激发净化了人的感情和心灵,用美引导真,以美引导善,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教育的作用。自古以来,历代学者都推崇“和谐为美”, 即使人的心性感情得到陶冶,人格达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和谐之美是美育 的重要内容,是服饰美感的最终要求。 美在社会生活领域是带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含义的。就人类来说,美又是力量, 是促使人自强、自立、自信的力量,是人社会生存能力和生存品质的表现。服饰美 是美的一种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智能活动物化的产物的效果,是人用以美化 自身的创造物,它似光鲜的榜样和热切的引导,又如无声的命令和和强烈的召唤, 使人心悦诚服地追随效仿和顶礼。通过对某一群体文化中服饰的研究,找寻这一群 体内在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进而通过对这一群体服饰文化的塑造来建立其群 体内在审美观,从而将美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到现实生活中,为这一群体的生活服务。 1.2.3 服饰文化与服饰消费行为的关系 服饰文化是一种群体心理的物化,是其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经济、 文化大背景下群体特点的显示。服饰文化浪潮的涌动,是与时代变迁中人文观念的 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新的审美观指引下的新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 行为是受当时当地流行观念、品位格调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的。当今时代,服饰 文化早已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消费者穿着服饰也已成为一种需要和享受,购 买服饰的过程理所当然的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被形象地称为消费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 个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商品不 再具有单纯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化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引起和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的一种现象是,当今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和服务都被涂上具有诱惑性的“文化色彩”。 从“小资”到“白领”,从“先锋”到“炫酷”,种种表现实际上都在传达着人们 追求某种认同归属和获得某种心理体验及其满足渴望的。于是,拥有某种消费品, 或享受某种服务,就成为人们获得优越心理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获得那些人为设计 的附加的象征价值。在消费社会中,赶时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人会 为了某种高档奢侈品而不惜花费巨资,并且没有止境,此时这种商品已经超越了它 本身的属性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拥有它的人会从他人羡慕的目光中获得精神上 的满足。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12 消费社会里,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人们获得了比较多的闲暇时间, 加之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得到极大地扩张,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 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由于人们消费者身份被不断强化,人们在建构发展自我 认同时更多地依据自己的消费者身份以及闲暇时间而非劳动者身份和生产活动。身 份的转变使得关于成功、快乐、幸福的一些标准也发生了转换。应用洛文塔尔关于 “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的理论解释那些成功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 的创造性和创业价值逐渐被各种明星、媒体人士等新角色的消费价值所取代这种现 象最合适不过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现今明星等公众人物们总能引领大众的 消费倾向,其中正面负面的影响共同构成现代消费社会里追赶潮流的众生相。如今, 消费行为也已不仅限于单纯对物品的占有和对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比如一套名牌西 服的功能远不再只是御寒或遮蔽,而主要是用来表明拥有者的身份乃至社会地位。 因此,在消费社会里,任何一种在非消费社会里不能被接受和理解的消费行为都有 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人们疯狂消费的行为被视作平常,冲动消费也有了冲动的理由, 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2 大学生服饰的文化分析 21 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时代,市场化和全球化进一步促 进了服饰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各种流行因素扑面而来。 如今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院墙内外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 青年学子们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更容易受流行 形势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服饰最容易被模仿和左右,也最能巧妙地表现青年学子 们身心的变化情况。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在服饰方面以自己的理解形成具有鲜明特 点的当代大学生服饰文化。大学生服饰文化是社会服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 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专院校学生为主体并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性服饰 文化,既受到社会服饰文化的规定和制约,又保持着先导性和广泛参与性。因此, 对大学生服饰进行文化分析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2.1 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 仅是体制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年轻的大学生 由于其年龄和生理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社会的变化尤其敏感。不同于社会,大学是 2 大学生服饰的文化分析 13 一个充满理想与纯情的育人环境,踏进这道门槛的大都是青年中风华正茂、踌 躇满志的佼佼者,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个性意识强,具有较高的人生坐标。 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要面临角色的转化,由于学习上填鸭式的中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更加突出,他们更加崇尚知识和真理,追求创新和进步,在 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们博览群书,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个人形象上更加自我关 注,尤其表现在服饰方面,当我们放下书本,抬眼望去,可以发现,在知识氛围中 孕育的那份青春质朴的着装之美,那是充实心灵才会拥有的美丽,是通过知性传达 的美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经济得到 了高速发展,市场获得了极大繁荣,相继涌现出一些高收入阶层,他们中一些暴发 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和商家的大肆渲染及不 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因此受 到冲击和影响,高消费、追名牌、重外在的着装行为成为大学校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自身包装上大学生们注重外包装,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甚至一些不适宜的外包 装也出现在大学校园。对形象美的追求,是人的一种原发性的审美需求,大学生爱 美、追求美,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会导致严重的攀比心理。 如有人为了拥有一部最新款的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 其他必要开支,一日三餐改为一餐,而一餐也只吃最便宜的;有人为了名牌运动鞋、 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 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赶时尚。 许多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物品为炫耀的资本,而不是以优异的学习或特殊才华为 荣耀。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考虑自身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及时消费、超前消 费、品牌消费。摆阔气、追名牌、赶时尚、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在一些大学生 中蔚然成风,在他们中高消费被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 的这种追求高消费的行为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导致当代大学生中享乐 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而为了追求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去挣钱,不仅荒 废了学业,也迷失了自己,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当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服饰的要求是由其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大学 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虽然独立于家庭之外生活,但日常开销还主要依赖 父母供给,真正的经济独立并没有实现。鉴于自身经济条件和学生身份,他们的品 牌观念较淡,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穿着不求名贵而在品味,常常能用简单的服 大学生服饰:文化批判与教育引导 14 饰创造出意外的视觉效果。简单、舒适、随意、活力四射是校园学子的最爱,青春、 雅致、充满书卷气更显校园服饰的迷人。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院墙内外的文化差 异正在不断缩小,甚至也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于是,新的消费方式不仅影响了社会, 也在大学校园里抢滩登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是,学生们通讯方式的不断翻新。 原有的通讯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能够愉悦感官的商品变成了他们的 最爱,其中又以寻求视觉刺激为大宗,现今大学生的基础配置已经扩展为:“手机、 mp4、笔记本电脑、psp游戏机、数码相机以及各种存储盘”等等,而这些以视觉愉 悦和快感体验为主的商品大都具有绚丽的led屏幕, 图像色彩更加鲜艳, 音质更逼真, 传输速度更快捷,存储携带更方便的特点,产品更新速度也更快。现在不少学生已 是iphone,ipod等国际品牌的数码发烧友,他们常常在数码论坛或贴吧里交流心得 体会,并不断寻找搜集新的数码产品,且以拥有并熟练使用这些产品而自豪,当然 这是以高消费作为代价的。再者还有些人会对设计独特而巧妙,重复率极低,但价 格昂贵的玩偶如“暴力熊”“泰迪熊”之类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在一些社区交友网 站上提出一些蛊惑性的言论。 同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愉悦感官的大宗商品一样,大学生的服饰消 费行为也受新的消费方式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似乎更大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 地点、不同场合,大学生会穿着不同的服饰。刚进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受其父母价值 观、审美观的影响,着装比较正统、缺乏个性,第二年,熟悉了大学生活的大学生 们,加之闲暇时间的增多,渐渐变得时尚起来,对服饰的需求也变得多了起来,毕 业前后就变成社会时尚型。大学生们的服饰个性通常在第二、三年的时候形成,其 服饰文化取向有:(1)崇尚品牌型。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运动,喜欢穿着运动 装,比较在意运动装的品牌,经常相互模仿、互相攀比,特别是男同学,常常以名 牌服饰来提高自身身价,显示其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2)追求新 潮型。这部分学生一般男女生都有,在校园里表现的非常另类,有的穿金戴银,有 的过分暴露,总的特点是“瘦、露、透、短、乱”。(3)拘谨保守型。这类学生性格 一般都内向,待人接物比较认真,与上述过分追求新潮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4)艳 丽、昂贵型。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女同学。在当今以视觉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中, 尽管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女性仍处于“被看”、“被欣赏”的地位, 导致一些女孩子花很多心思在打扮上,浪费掉很多宝贵的时间,金钱的花费就更不 用说了。(5)崇尚牛仔、休闲型。牛仔服中尤以牛仔裤的受欢迎程度高。牛仔裤以其 2 大学生服饰的文化分析 15 男女皆宜、穿着舒适随意、清洗方便、价廉物美,尽显青春活力的特点受到广大学 生广泛欢迎。休闲服一改正装的庄重、严肃,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还能起到减缓压 力、放松心情的作用,是广大学生的首选服装之一。(6)穿着得体型。这部分学生一 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在服饰的选择上比较精心和细心,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