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5 u 3 0 4 4 中文摘要 儒学如何突破人文领域与西方科学精神接轨一直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课题,因 此清代学者戴震所倡导的重知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是传统学术史上的一个亮点,具 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但戴震的重知思想在其后学继承者那里发生了转变,“ 以礼 代理” 偏离了 戴震思想的 初衷,戴震哲学中 所预示的古典哲学的终结在他的继承 者那里以另一种方式成为现实,清代儒学中的知识传统最终没有机会获得充分的 发展。本文对戴震重知哲学的研究除引言和结语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戴震的思想背景和义理特色进行简要介绍。戴震采取了 “ 由考 核以通乎性与天道”的治学方式,这使得他的思想风格充分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儒 学的 重知特色和实证色彩,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传统思维意识形态己开始向 近代 转型。 第二部分,阐述重知哲学的特点及时代性,还有其思想与理论体系面临的时 代困境。戴震所提倡的 “ 血气心知”不仅表明了他反对理学形而上学的自 然人性 论态度,还标志着戴震哲学已经突破理学的道德本体论,开始了哲学的认识论转 向。但是戴震哲学思想的优秀价值在他生前治学以考据学为主导的时代,并没有 被充分认识,理学的维护者与考据学派都对戴震的义理之学及对理学的批判予以 坚决地抵制。 本文第三、第四部分介绍了戴震重知思想的传承与转变,以焦循、凌廷堪等 为代表的戴学推崇者虽积极肯定了戴震在认识论上的成就并有意将其学问发扬光 大, 但最后他们的思想在某些立场上与戴震的初衷没能始终保持一致。 焦循的“ 能 知故善”改变了戴震 “ 知”的内容,把 “ 知”限定在 “ 礼”的范围内,与戴震把 “ 理” 视为知的对象有一定距离,知的 对象从 “ 理”转变成 “ 礼” ,这在戴学继承 者焦循和凌廷堪那里成为主导趋向,并演变出 “ 以礼代理”说. i 第五部分通过对戴震与其继承者们思想体系进行比较与差异分析,指出重知 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及思想理论局限。戴学的继承者们显然注意到了戴震轻行重知 所带来的上述问 题, 他们倡言“ 以 礼代理” , 正是从重视现实中仪礼节目 的道德践 履取代对虚理的认知。但戴震后学思想的转变丝毫无损于戴震义理之学的巨 大历 史价值及其对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意义。 关键词:戴震重知能知故善以礼代理 ab s t r a c t t h e s c i e n c e s p i r i t s o f we s t e rn c u lt u r e i s a l w a y s t h e k e y p a rt , w h i c h i s n o t i n o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i n s u r r o u n d i n g o f d a i 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w a s a p p e a r a n c e d i s s e rta t i o n o f t h e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1 8 t h c e n t u r y , t h e a b r i g h t f e a t u r e .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o b j e c t o f t h i s i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d a i z h e n s e m p h as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c a u s e s , b a c k g r o u n d s 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i t s e m e r g i n g , i d i s c u s s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b a s i c p o i n t s o f v i e w i n t h i s d i s s e rt a t i o n i s , d a i z h e n s e m p h a 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d i s p l a y s i n t h e b a s i c f o r m a t i o n o f 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 d a i 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c a n b e r e g a r d s a s e m p h a 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t 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f o r m a t i o n h a d a t r e n d . wh i c h m a d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h a n g e fr o m m o r a l o n t o l o g y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o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b as e d o n n a i v e r e a l i s m . e m p h a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i s t h e w a y t h a t d a i z h e n t o k e i t i n o r d e r t o b e o u t o f t h e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d a i z h e n s e ff o r t c a u s e d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s c o r e o b j e c t i v e l y , a n d d i s p l a y e d m o d e m c h a r a c t e r i n a c e r t a i n s e n s e . t h e 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 o f f i v e p a r t s . f i r s t l y , i s t r e s s t h a t d a i 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坷 t o k e c o n f i r m i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e x t e r n a l o b j e c t as a s t a rt i n g p o i n t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p r o b l e m s b e l o n g t o m o r a l o n t o l o g y i n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u c h a s g o o d , l i a n d t a o . a n d i n v o l v e d a l m o s t a l l p r o b l e m s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 b a s i c p e r f o r m o f e m p h a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i s u s i n g k n o w l e d g e t o d i s c u s s g o o d . i t s s p r e a d o u t t o w a s p e c t . t h e f i r s t i s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o r e c o g n i z e o b j e c t s a c c u r a t e l y . t h e s e c o n d i s e m p h a s i z in g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c o n f u c i a n c l as s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s . i n c h a p t e r t w o , i s t u d y t h e a c a d e m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i n w h i c h d a i z h e n s e m p h a 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a r o s e . i n t h i s c h a p t e r , i a r g u m e n t t h r e e f a c t o r s a c t u a t e d t h e a r i s i n g o f d a i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f i r s t i s i d e o lo g i s t s d u r i n g l a t e r mi n g d y n as t y a n d e a r l y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i m a d v e rt e d t o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 s e c o n d i s t h e a r i s i n g o f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t h e t h i r d i s t h e e ff e c t s o f s c i e n c e , e s p e c i a l l y o f w e s t e rn s c i e n c e . a l l t h e a b o v e m f a c t o r s t o g e t h e r m a d e t h e a c a d e m i c f i e l d o f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r o s e l o s i n g o f m o r a l r a t i o n a l a n d r a i s i n g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r a t i o n a l . i n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 i s t u d y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x u e q i x i n z h i . t h e r a i s i n g o f t h i s c o n c e p t h a d m a r k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d a i 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d a i z h e n s p h i l o s o p h y s t a r t e d b r e a k i n g t h r o u g h m o r a l o n t o l o g y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 t o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t h i s c o n c e p t i s t h e t i e s t h e o r y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t h e n a t u r e l a w s , a n d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o f d a iz h e n s . t h e i m m e d i a t e c a u s e o f t h i s c o n c e p t s r a i s i n g i s t o o p p o s e m i n d i s l i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d a i z h e n s p h i lo s o p h y i n t e g r a t e d x u e g i w i t h x i n z h i . e m p h a s i z i n g b o t h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n a t u r a l h u m a n a s a s u b j e c t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h e r e a s o n t h a t h u ma n i s h u ma n . da i z h e n t r a n s f e r r e d t h e h e a r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t o h o w t o p l a y t h e b i g g e s t r o l e o f x i n z h i a s t h e m o s t i m p o rt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 h e n o t o n l y r e f o r m e d t h e t h e o r y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 b u t a l s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v a l u e o f k n o w l e d g e r e l a t i v e t o m o r a l . t h i s c h a n g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r e n d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h e n t h e c l a s s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w a s t o b e e n d f r o m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t o c h a p t e r f i v e , i d i s c u s s t h e p r o b l e m w h i c h h o w d a i z h e n c o n s i d e r e d l i i n t h e v i e w 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l i , f e e l i n g a n d d e s i r e . d a i z h e n r e s t o r e d l i h a v i n g m e t a p h y s i c s s u b s t a n c e m e a n i n g 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o s e p a r a t e l i a n d p r o p e r l i . i n c h a p t e r f iv e , i r e v e a l t h e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a t d a i z h e n a n n o t a t e d c l a s s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s . d a i z h e n s t r e s s e d t h e p r i n c ip l e o f b e p r a c t i c a l a n d r e a l i s t i c f i r s t l y .a n d o n t h e b a s i c o f t h i s p r i n c i p l e , h e a d v a n c e d s o m e c o n c r e t e m e a s u r e s . d a i z h e n o b s e r v e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b e t w e e n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w i s d o m , a n d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s i x c l a s s i c s . c o n f u c i u s a n d me n c i u s , s h o u l d n o t r e m a i n c o n c r e t e k n o w l e d g e a s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l w a y s d o .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 i s a t e n s i o n b e t w e e n h e t r i e d t o t r a n s c e n d c o n c r e t e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h e w o r r i e d o f t r a n s c e n d i n g m i g h t c a u s e t h a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r e g a r d s l i a s o p i n i o m . i n t h e l a s t c h a p t e r , i s t u d y t h e e ff e c t s , c h a n g e s a n d n e o t e r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a f te r d a iz h e n . k e y w o r d s : d a iz h e n ; p h i l o s o p h y e m p h a s i z i n g o n k n o w l e d g e ; r e g a r d s l i a s o p i n i o n w 戴震重知学的传承与转变 引言 戴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大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创新的治学思路开 创了我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机。戴震一生有着出色的考据学成就,被尊为当时乾 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但更可贵的是他在义理学上的卓识,他通过 “ 气化即道”的 自 然观来重新阐释了 儒学中道、理、气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并批判了程朱 理学 “ 以理杀人” 、背离儒学的思想本质, 破除了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愚民政策之理 论依据的知识有害于道德的传统观念,认为知识乃是道德的先决条件,强调有知 识的“ 智”是一种最高的美德。并提出了一种扭转传统儒学思维路向的重知的治 学思路,倡导“ 由字以通其词,由 词以通其道” ,这在清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其重 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戴震重知的治学思路在他生前并没能完全展 现其时代意义,以焦循、凌廷堪等为代表的戴学推崇者虽积极肯定了戴震在认识 论上的成就并有意将其学问 发扬光大, 但最后他们的思想在某些立场上与戴震的 初衷没能始终保持一致。这就使得戴震扭转哲学方向、力图把哲学建立在认识论 基础上的思想没能发展出一种新形态的哲学思路。 那么,戴震的继承者们到底从他的重知思想中汲取了哪些养分,又把戴震的 哲学引向了哪里呢?戴震对知的重视以及他以认识论为基础对儒学的改造是否得 到应有的继承呢?戴震哲学中所透露出的近代意识是什么呢?本文希望通过对具 有代表性的焦循、凌廷堪的思想的分析,来展现戴震重知学的传承、转变、问题 和意义。 一 裁展哲学思想简介 ( 一)思想背景 戴震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在反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上得知,清初社 i 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理学的反思。这一思潮的兴起是明清之际的社会现 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 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当时作为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理学自 北宋中期及至明末,程朱理学、陆王心 学两派传人逐渐各走极端, 如黄宗羲所说: “ 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 者则专事于经生之章句; 其流弊所至, 或为游谈无根, 或为封己守残” 0 , 可以 说 当时理学已“ 不综当代之务” , 严重脱离实际,不仅背离了经世致用的儒学宗旨。 成为内 释外儒的空疏之学, 而且还直接导致了 社会人心的 腐败堕落。 而当时明 清时期的封建道德专制统治阶级又极力宣传“ 正人心以端风俗” 、 “ 存 天理灭人欲” ,对人民进行思想禁锢, 这更掀起了当时反理学的思潮. 不过早期清 初学者们对理学理论研究不够透彻,不能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从理论的深度上去透 视并指出它的缺陷。到了戴震这里,他以其深厚的考据学功底为审视和批判理学 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他将考据学作为击碎理学核心概念的武器,可以说考据 学为戴震提供了反思理学的新视野及新的认识方法。在 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 戴震将 孟子 、 中庸这些儒家基本典籍进行重新诊释,对宋明理学 “ 以理杀 人”的思想实质进行无情的痛斥与批判。 戴震指出宋儒理欲之辨对于人心的危害, “ 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为祸又如是也”z 1 ,并揭露了 程朱理学的三大社会危害: “ 苛责君子而纵容小人,. “ 以理杀人” 而“ 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 “ 适以 穷天下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3 1 认为貌似极讲道德的程朱理学乃是真正的“ 道德人心之害” 。 尽管他在早期和中期 没有非常明确地点名批评理学家的思想,但以他后来把考据学作为攻击程朱理学 的学术思路基础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戴震在一直积累同理学对立的资本,以期 望最终能实现拆除理学根基的目的。戴震反对程朱理学舍情而言理,他处处联系 着 “ 情” 来讲“ 理” , 提出了“ 理也者, 情之不爽失也” 、 “ 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气 “ 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4 1 等哲学命题, 都鲜明的强调了一种知性主体精神。 随着时日的推进,戴震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价值逐渐被关注,其影响渐及广泛。 2 但是戴震生前所处的学术环境正值乾嘉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且理学根深蒂固的影 响依然存在,所以在他的哲学思想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经历了不少争议和排 斥。 ( 二)义理特色 戴震一生中晚期的学术活动都是以其义理思想为主导,他的治学风格被后人 奉为“ 戴学求其是” 。 就是这种 “ 求是”的 精神, 使戴震的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上表 现出了“ 重知”的特色, 这与他早年从事的 考据学研究和对自 然科学的重视是有 一定关系的。 所以戴震首先在治学态度上, 就强调“ 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 说明知识对于道德的重要性和独立性,这在某种意义上革新了传统儒学只重价值 不求实证的观念。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做 “ 剖析至微”的分析研究,才能获得 对于丰富多样的具体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而不能依靠程朱理学所强调的 “ 一旦豁 然贯 通焉, 则 众 物之 表 里 精 粗 无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体 大 用 无 不明 ”(5 1 这 种 顿 悟。 戴震义理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首先肯定了 外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并以求 知的方式和认知的方法,去透析理学中属于道德本体范畴的“ 善”“ 理”“ 道” 的问题。在认识论上,提出了 “ 血气心知”,反对理学中 “ 复其初”的先验论原 则;坚决地主张 “ 理”与 “ 欲”相统一,反对程朱将 “ 天理”与 “ 人欲”截然对 立的理论,认为这违背了人性自 然的原则;戴震义理思想在性善论上也有其精辟 的见解,他认为应该从道德实践的角度去看待 “ 善”, “ 善”是道德实践的目 标 而不是人性之本然, 从性到善之间有一个修为的过程, 以 此提出了“ 心知” 、“ 理 义”的概念。 戴震指出 “ 理”是实践时的准则,要有客观公正性,同时理不可以违背人欲 自然的原则。 “ 心知”是指人可以认知,并且通过知识的积累达到能判断理义二 善恶和是非的目 的。因 此人与理的关系, 不是 “ 如有物焉,得于天具于心”6 j 而是必须去运用人的心知去审察剖析,然后才可以得知。并且通过这些学习,充 实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明显,他所指人与理的关系是:“ 人 如何认知、 判断理。”因此戴震义理思想中所着重强调的,就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是通过 获得知识,在客观上促使哲学走出影响深远的理学的道德本体论,建立一个以朴 素实在论为基础的认识论或知识论哲学体系。 戴震这种 “ 由考核以通乎性与天道”的治学方式,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充分显 示出不同于传统儒学的重知特色和实证色彩,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传统思维意识 形态己开始向近代转型。 二 重知哲学的时代性及困境 ( 一)血气心知 戴震的重知思想中, “ 血气心知”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意义。“ 血气心知”的 概念源起于 礼记 乐记 : “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 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戴震对这一概念加以改造吸收, 并在建构自己的义理思 想体系时将其作为主要哲学命题。 戴震所指的“ 血气”和 “ 心知, ,血气表现为人有情感欲望,心知表现为人有 认知能力。以 “ 血气”为人性是批判理学对人的感性存在的漠视,以 “ 心知”为 人性是反对理学的 “ 心具众理”或 “ 性即理” ,既强调了人作为主体自然存在的意 义,又强调人之为人的特点在于其自 然本性的发挥。同理学家关注主体在心性之 内的自 我提升、自 我超越相反,戴震这里注重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如何扩充心知以 达到 “ 知其自 然,斯通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天地之德” 。 门 相应地,戴震将 哲学的重心转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知的作用,在对外物的认识中把握事物的 必然法则,在对文献的解读中把握圣人传达的 “ 心志” 。 “ 血气心知”不仅表明了戴震反对理学形而上学人性论的自 然人性论态度, 还标志着戴震哲学已经突破理学的道德本体论,开始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这一 概念对戴震的哲学具有奠基的作用,是戴震的人性论、认识论、天道观相互关联 的扭结。 ( 二) 扭转传统孺学思维路向 在戴震看来,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有理性有道德的现实的 人,而不是像程朱所标榜的是超越现实的抽象的存在.在戴震的认识论思想中, 他认为清朝统治者所宣扬的程朱理学是一种 “ 以理杀人”的道德专制工具,有违 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人性宗旨。戴震指出,程朱理学的 “ 无欲则无蔽”说认为只要 去尽人欲就可以冥心求理,即可 “ 尽复其初,得识其理” ,这个观点其实与佛老的 “ 绝学” 、 “ 废学”之论如出一辙,并非是儒学的传统观点。人是否获识事物之理, 不是由于人欲的关系,而是由 于心有所蔽而致。 . ,l , 有所蔽,则于事物未之能得, 又 安 能 得 理 乎?”$ 1 , 如 果 不能 正 确 认识 事 物的 现 象, 也 就 不能 认 识事 物的 本 质。 因此,要认识事物之理,就要去除心之蔽隔,而要去心之蔽隔就在于 “ 重问学, 贵扩充” 。他说:“ 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贤圣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 重问学, 贵扩充” 。 19 1 戴震指出“ 惟学可以 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 思想的 立足点就 是要认识事物之理,认识事物之理首先就是要重学重知,重 “ 知”就在于 “ 重问 学,贵扩充” 。 戴震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其转变传统儒学思维路向,发展出一种重知的 治学思路, 希望以 此摆脱当时封建意识形态下理学侄桔人心又了无生气的心性论, 成为有益于现实人生的学说,具有继往开来的近代意义。戴震希望能通过求知的 方法去研究并解决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戴震哲学的重知既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 又有偏离传统儒学的倾向,其特点是肯定知识的独立价值,树立知识优先的思维 原则,在方法上注意到了 认识的客观性和表达的逻辑性。重知主要表现在,从肯 定外在对象世界存在的意义出发,以求知的方式和认知的方法,探讨理学中属于 道德本体论的问 题,即“ 善” “ 理” 和 “ 道”的问 题,并旁及儒家传统哲学的几乎 所有问题。在强调对外物之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注重对儒家经典文献 的正确解读。 这种把知识作为道德的先决条件、强调有知识的 “ 智”和 “ 求知以明善”的 见解,与古希腊哲人及近代西方伦理学的观点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从这点来看, 戴震的思维路向不仅与程朱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也有异于原始儒学。戴震 重知的实质,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纯粹的知识体系,而是试图在求知的框架内解决 儒学的道德可靠性问题,这需要面临的考验就是:人生问题、道德问题能否通过 获得知识而解决。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戴震的研究横跨知识与道德两个领域,他 企图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遗憾的是,戴震的重知哲学没有得到其后学推动, 因而哲学重心的转移没能产生出一种新形态的哲学。 ( 三)时代困境 “ 明天理,灭人欲”是理学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其哲学理论的最终归宿, 同时也是理学的最大败笔。理欲关系在明末清初反思理学的潮流中,几乎成为众 矢之的。戴震去世后,他的考据学成就得到了各派学者高度的评价,称其 “ 训话 名物,六书九数用功深细”,对此赞誉可谓众口一词,没有什么人提出异议;但 对戴震的义理思想及对理学的批判却产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激烈地争论,争论 一方面来自于理学的维护者,一方面来自 于考据学派的内部。在戴震去世后,这 两股方向并不相同的力量起到了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极力抨击戴震的义理思 想。戴震后学者多少受到了 这些因素的干扰,从后学的研究来看,戴学的 拥戴者 大 多 未 能 真正 理解 戴学, 传 承他 最重 要的 思 想, 从胡 适 对戴 震 后学的 评 论中 我 们 可以很明显地认识到这一点。侯外庐曾说 “ 乾嘉时代的戴震哲学在当时除章学诚 了解外, 并未成为支配的学说, 没有起着社会影响, 因而历史的价值也是有限的。 ” 明 不过,戴学继承者们试图通过自己 特有的方式延续戴震哲学则是可以 肯定的。 戴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孟子字义疏证 ,完成于1 7 7 6 年,离戴震1 7 7 7 年去 世只有一年时间.而同样表达了戴震重要哲学思想的书信 与某书 、 答彭进士 允初书均写于戴震逝世前不久。这说明一代汉学大师在其离开人世前已 将其学 术活动主要集中到义理研究上来了。他的碎然辞世让人最惋惜的是其哲学思想没 有来得及充分展现于世,而就在此时发生了其义理学是否当传的争论。戴震后学 的研究者中对其义理学持肯定态度的主要有洪榜、 焦循、凌廷堪、钱大听、阮元 等人。首先站出来维护戴震哲学的是他的弟子洪榜。洪榜 “ 生平学问之道服膺戴 氏, 戴氏 所作 孟子字义疏证 , 当时读者不能通其义, 唯榜以 为功不在禹 下。 ”。 他所著的 戴先生行状全面表彰了戴震的学术贡献,称颂了戴震义理学方面的 哲学成就。然而洪榜未来得及将戴震哲学发扬光大就早早过逝,但 “ 他确是能了 解戴学的一个人” 。 1 2 1 洪榜深得戴学义理思想精髓, 他在为戴震所作的 戴先生行状中, 全文收 录了能集中体现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 答彭进士允初书一文,高度评价戴震的 义理之学 “ 于老庄、释氏 之说入人心最深者辞而辟之,使与六经、孔孟之书截然 不可以 相乱” ,认为戴震之学 “ 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而极为赏识戴震的朱药 力主删去此文,说: “ 可不必载;戴氏 所可传者不在此” ,洪榜作书辩争,终因戴 震后人中立附和朱箔而将有争议的部分删去.朱摘关于 “ 戴氏所可传者不在此” 的说法,无论是不是如胡适所言,出于维护程朱义理思想,还是如余英时所断, 出于对程朱义理学空谈的憎恶,表明戴震没有必要更蹈其覆辙,都可以说明戴震 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是在考证学派和程朱义理学派的夹缝之间求得发展。 知识 识学 三 重知哲学的继承与发挥 ( 一)主体心知 “ 知” 在戴震的哲学思想中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既可以 指认识,又可以指 ,相应地,我们可以把他的重知哲学称为认识论,也可以称为知识论,或知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知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的 “ 闻见”说,即 “ 形也,神也、 物也, 的认识 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提出 “ 形、神、物” 三者的交织与融通才会产生知觉 其实他的 “ 形”指的是人的感觉器官,“ 神” 客观对象。到戴震这里,他把人的认知能力概括为 “ 指人的心理活动, “ 物”指 心知” 。“ 心知”与 “ 知觉” 一样, 都是依附于人的“ 血气” 而存在的, 是人的各种认知能力的不同表现形式。 他说 “ 凡血气之属皆知怀生畏死,因而趋利避害;虽明暗不同,不出乎怀生畏死 者同 也 ”( 13 1 “ 有 血 气, 斯 有 心 知, 人 的“ 血 气 心 知” 作 为 人的 一 部 分, 与 人 自 身一样,究其根源来说还是来自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戴震反复强调这一 点, 他说: “ 血气心知 本乎阴阳五 行, 人 物莫 不区以 别焉是 也”( 14 1“ 人之血气心 知, 原于天地之化者也。 ”1 4 1 戴震突出 心知 在人性中的主导地位, 认为人性的 最 大特点就是能扩充自己的心知而达到天下 “ 归之仁2 、 “ 归之智” 、“ 归之善”的至 高境界。这种心知是主体对外在对象的认知,是人作为自 然存在的功能和属性, 所以戴震说, “ 有血气, 斯有心知。 ” p 5 1 戴震从客观的经验现实出发,提出人性是 血气心知, 以此消解宋儒的“ 性即理” , 这可以说就是戴震重知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同理学家所倡导的主体在心性之内的自 我提升、自 我超越相反,戴震注重的是主 体如何扩充心知以 达到 “ 知其自 然,斯通天地:知其必然,斯通天地之德。 i ( 1 6 1 因此戴震的哲学思想的重心落在了如何最大限底地发挥心知的作用,在对外物的 认识中把握事物的必然法则。 戴震在批判理学和建构自己的哲学时,宣扬的就是这种知识理性精神,强调 知识理性对道德理性的含赅,而真承戴震思想的代表人物焦循则似乎有意无意地 忽略了戴震所强调的这一点, 胡适曾 作评语认为焦循“ 不能赏识戴震的理智态度, 。 ( 二)能知故善 知识论力图证实的是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知识的客观性,认为被知的不随 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可以看出清代儒家学者们比以前任何 一个时期更能重视知识的问题,而戴震重知的治学思路在他生前没能完全展现其 时代意义,以焦循、凌廷堪等为代表的戴学推崇者虽积极肯定了戴震在认识论上 的成就并有意将其学问发扬光大,但最后他们的思想在某些立场上与戴震的初衷 没能始终保持一致。 在戴学继承者中焦循是一名私淑于戴震的“ 江南名士” , 字里堂, 江苏甘泉人, 是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后来闭户家居, 研究经学、 数学、天文学,很有成绩.焦 循好义理之学,对戴震哲学思想曾进行过深入研究,尤称许 孟子字义疏证 ,并 仿作 论语通释 ,他还撰有 读书三十二赞 ,其中有 孟子字义疏证赞 ,认为 戴震对被理学搅得混乱不堪的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重新回到了儒家的 正道。像焦循那样倾心于戴震义理之学的学者,在戴震的继承者中实不多见。为 了 弘扬戴震的义理思想,焦循还专门作有 申戴篇, 驳斥理学家对戴震的攻击; 他还作有 性善解五篇,对戴震的自 然人性思想予以阐扬。 戴震继承了中国传统中进步的 “ 人最为天地贵”的思想,特别是在继承了明 清以来注重个性解放与自由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 凸现了生命个体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戴震的这一思想,不但超越了 传统的以 善恶 来划分人性的主观做法,而且与程朱否定人的生存价值的思想严格划清了 界限。 焦循对戴震的人性思想表现了高度的 认同, 他说: “ 循尝善东原氏 作 孟子字 义疏证 , 于理道天命 性情之 名, 揭而明 之如天日 。 ” ; 1 戴 震以 对 人性问 题的 独到 见解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在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焦循独具慧眼,认 识到戴震学说的价值重点在其人性论上。对戴震的 孟子字义疏证 ,焦循非常能 抓住要点加以点评: “ 性道之谈,如风如影,先生明之,如昏得明。先生疏之,如 示诸掌。 人性相近, 一 其善不爽。唯物则殊, 知识周7j 。 仁义中 和,此来彼往。各 持 一理, 道乃不广。 以 理杀 人, 与 圣学两。 11 l9 1 戴震 认为自 己 继承了 孟子的 性善论, 批评理学的性善论并非真正的性善论。 他提出 人性的 特点在于血气心知, 人之性 善体现在心知之能上。焦循也从血气和心知两方面论性,并把戴震以心知为性善 的思想总结为 “ 能知故善” 。 但是焦循观点中所讲的 “ 能知故善”的“ 知”与戴震 所讲的 “ 知”在内容上有着一些转变。焦循也从血气和心知两方面论性,并把戴 震以心知为性善的思想总结为 “ 能知故善” 。他说 “ 性何以善?能知故善。同此男 女饮食,嫁娶以为夫妇, 人知之,鸟兽不知之, 耕凿以 济饥渴, 人知之,鸟兽不 知之。鸟兽既不能自知,人又不能使知之,此鸟兽之性所以不善。 故论性善, 徒持高妙之说,则不可定;第于男女饮食验之,性善乃无疑耳。儒者每以精深言 之,非也。性无它,食色而己。饮食男女,人与物同之。有圣人出,示以嫁 娶之礼,而民知有人伦矣;示以耕褥之法,而民知自 食其力矣,以此示禽兽,禽 兽不知也, 亦可引而恶 则禽兽之性不能善;人知之,则人之性善矣。 一 人之性可引而善 ,唯其可引,故性善也,唯其能移,则可以为善矣! ” 阁 因为儒家思想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生问题,人性问题至关重要,几乎所有思 想家、所有派别都参与了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与戴震相比,焦循的人性论还多了 一层现实内涵。戴震强调的 “ 知”是 “ 人之心知,于人伦日 用,随在而知恻隐, 知羞恶, 知恭敬辞让, 知是非” , 最终要达到的是“ 仁义理智无不全” 的至善境界, 极富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而焦循所说的 “ 能知故善”则多了一层 “ 利”的世俗化 内容,他的 “ 能知故善”在思维方式上同戴震非常近似,但在知的内容上有了相 当大的差异。焦循认为人性的 “ 能知”、 “ 能引”、 “ 能移”是表现人性为善的 地方,无疑是对戴震 “ 人的知觉远大乎于物”、 “ 唯据才质言,始确然可以断人 之性善”思想的继承和展开。同戴震一样,焦循明讲性善,实际上已远离了孟子 “ 性有善端”的先验主义人性论。 ( 三) “ 知”的差异 上文提到,戴震强调的 “ 知”是 “ 人之心知,于人伦日用,随在而知侧隐, 知羞恶, 知恭敬辞让,知是非” , 最终要达到的是 “ 仁义理智无不全”的至善境界, 戴震眼里的“ 圣人” ,是能更好地扩充其心知,发挥自 身的潜能,认识事物条理的 人,因为圣人高于一般人之处惟在于他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理智,所以戴震的理 想人格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意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中仍存在着某种道德理 想主义色彩。而焦循认为 “ 上古之民,始不知有父,唯知有母,与禽兽同,伏羲 教之嫁娶,定人道,无论贤智愚不肖,皆变化而知有父母父子。始食禽兽赢之肉, 饥则食,饱弃余,神农教之稼稿,无论贤智愚不肖,皆变化而知有火化粒食,是 为利也。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在此利与不利之间,利不利即义不义, 义不义即 宜不宜, 宜则 智也。 ” 2 0 1这里 焦循所讲的“ 人之异于 禽兽 者” 更主要是从人的 生存 和人的现实存在出发,肯定 “ 知”应该首先知道如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 这一点和孟子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别于戴震,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孟子 不以感性欲望为性,认为惟理义可当性之名义。他的 “ 知”只是 “ 知性”和 “ 知 天” 。戴震的 “ 知”尽管抛弃了孟子的先验内容, 但也将目 标指向道德之 “ 善,., 焦循 “ 能知故善”的思路则是生活化、世俗化的,正所谓 “ 故论性善,徒恃高妙 之说, 则不可定, 第于男女饮食验之, 性善乃无疑耳” , 更加彰显了人道主义内 容。 从他进一步推展了戴震关于情、欲的思想,更可以看出这一点。 “ 惟我所欲生, 人亦欲生;我欲生生,人亦欲生生;孟子好货好色之说尽之矣。不必屏去我之所 生,我之所生生, 但不可忘人之所生, 人之所生生。 ”i2 0“ 以己 之情度人之情, 人已 之情通, 而人欲不穷, 天理不灭, 所谓善矣。 ” 2 21 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 戴震“ 欲遂其生, 亦遂人之生, 仁也” 、 2 3 1 “ 天理云者, 以 我 之情絮 人 之情” 的 思 想的 延续。 12 4 而 且 焦循比 戴 震 更加强 调了 人之性 善与 人 之情、欲的直接联系。他甚至把 “ 格物”也解释成了通情遂欲的 “ 絮矩”之道, 其重视人的情欲由此可见一般。 “ 格物者何?絮矩也。格之言来也;物者,对乎已 之称也。 易传曰: 遂知来物。 物何以来?以知来也; 来何以知?神也。 何为神?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何为通?反乎己以求之也。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则足 以格人之所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则足以格人之所好。为民父母, 不过人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用之于家则齐,用之于国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探索河流水质自然恢复路径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复杂地形区域土石方施工方案
- BIM与AR技术在建筑施工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
- 新能源企业2025年国际化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报告
- 2025年车工评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品牌媒体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北辰区微信营销方案
- 2025年海洋能发电与海岛地区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辽宁财务咨询方案
- T-YNX 002-2025 葡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规程
- 衣服投标供货方案(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丁酮肟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公司电脑补贴管理办法
- 中石化对供应商管理办法
- Unit 2 Home Sweet Home 语法与阅读专项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少先队应知应会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课件】第14章+全等三角形+数学活动++式+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2025版安全生产法全文
- 2025年中远海运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高中英语高考词汇200句-教师版(简单句80)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