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汉书》的《诗经》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宣i i i i 宣i i 宣i 宣iz m t i i m - - i i i i 宣i i i i i i i i i 中文摘要 汉书中蕴含着大量的诗经学材料,它们构成汉书的诗经学 研究的文献基础;梳理汉书对四家诗学传承谱系、著述情况的文献记载, 可见汉书对四家诗学记述的详略不一和评述有致;观艺文志和地 理志,前者可见汉书撰述者对诗经“诗以正言 的功用价值的高度赞 同及其将诗位列“六艺”第三的原因所在,后者可见汉书独特之“风俗 观及其以“风俗 观诗的诗学创见;解读汉书,通过对汉儒“奉诗 为经 、“以诗为史、“以性情说诗 的诗学观点和方法的提炼、 概括,可以考见终汉一世之诗学风尚。如上四种,共同构成了汉书的诗 经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汉书;诗经;地理志;艺文志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h a nd y n a s 妒c o n t a i n sp l e n t i f u lm a t e r i a l si n “c l a s s i co f p o e t r y ”,w h i c hf o r m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o f 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h a n d y n a s t y a n d “c l a s s i co fp o e t r y ”t h r o u g hc o m b i n g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e v o l u t i o n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r e c o r do f 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h a r td y n a s t y ,w ec a l ls e ec l e a r l yt h ef o u r 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 p o e t r y ”w e r en o tn a r r a t e di nm u c hd e t a i l ,a n dt h e yw e r ec o m m e n t e di n ar e a s o n a b l ew a y a st o l i t e r a r ya r t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h a n d y n a s 妒a n d g e o g r a p h y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h a nd y n a s t y ”,t h ef o r m e re m b o d i e st h a tt h ew r i t e ro f h i s t o r yo ft h e f o r m e rh a nd y n a s t y h i g h l ya p p r o v eo ft h ef u n c t i o n a lv a l u eo f c o r r e c to l l e sw o r d sb y p o e t r y a n dw h y “p o e t r y ”r a n k st h et h i r di n t h es i xt a l e n t s ;i nt h el a t t e ro i l e ,i ti s o b v i o u st h a tt h e c u s t o m v i e wi n 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h a r td y n a s t y i su n i q u ea n d 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p o e t r yb y “c u s t o m v i e wi su n i q u ea sw e l l w ec a i lo b v i o u s l yd r a w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p o e t r y p r e v a i l e dt h r o u g h o u tt h eh a nd y n a s t yb ym e a n so f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h er e f i n e m e n ta n ds u m m a r yo f t h ev i e w so fc h i n e s ec o n f u c i a n s ,w h or e g a r d e d p o e t r y a st h e i rb i b l e t os h i nu p , w h a ti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 h i s t o r yo ft h e f o r m e rh a r td y n a s t y a n d c l a s s i co fp o e t r y k e yw o r d s :h i s t o r yo f t h ef o r m e rh a nd y n a s t y ;c l a s s i co f p o e t r y ;“l i t e r a r ya r t s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h a nd y n a s t y ”;g e o g r a p h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h a r t d y n a s t y i i - 独创性声明 l i = i ia i i i 一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宣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蕴堑态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a 和强 签字日期石7 年j 月影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蕴堑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穹巧嘲 签字日期跏7 年寸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躲避弘 导师签名:删每强 签字聃:加夕年厂月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汉书的诗经学研究,其肇端当始于古代学者对汉书主要作者班 固的诗经学渊源的考察,这是汉书的诗经学研究中最早也是关注最 多的一个问题,而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应当是在他们对汉书的音义训释 中不自觉地开始的。汉书自成书之日起,历来为学者所关注,自东汉服虔、应 劭起就不断有人为汉书作注,其中集大成者首推唐代的颜师古,颜注除保留 了前人随文释义的注疏习惯外,还有意地为汉书中涉及到五经内容的文 本作注,其中当然也包括为汉书中与诗有关的条目作注。颜注惯于将汉 书所引诗经文辞等标明出处、阐明诗意,对四家诗相异之处还有 所注明,如释汉书地理志“故齐诗日:子之营兮,遭我乎蠛之间兮。m , 师古作“齐国风营诗之辞也。毛诗作还,齐诗作营。 颜氏注为后 世学者研究汉书引诗隶属何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究其旨意仅在释义 而无意于对汉书的诗经学渊源体系等有所考察,其方法实质尚未超脱东 汉魏晋隋唐时期以音义注释为主流的汉书学研究倾向。至宋,今文三家诗 亡佚,毛诗独盛,以王应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投入到对三家诗的辑佚 上。其时汉书中大量的诗经学材料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开始 将汉书所载的诗经条目并入各家所考诗文之下,以成己说。这一时 期,尽管学者已经开始对汉书的诗经学研究有所认识,但其注意力尚仅 限于与三家诗文有关者而置其他于不顾。到了清代,朴学大兴,学人对三家 诗的研究一度鼎盛,汉书的诗经学材料无一例外地再次成为学者们关 注的焦点,由此牵涉出对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的诗经学情况的探索和考 察。与前代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时期对班固的诗经学研究逐渐摆脱了将其作 为三家诗学研究附属品的研究方向,班固诗经学研究开始步入正题,走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对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可以 【汉】班固撰汉书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6 2 年第1 版,第1 6 5 9 页本文所引汉书文本皆此版本 l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如下:其一,认为班固所习为齐诗,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上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 ,陈寿祺、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 续修四库全书 第7 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中华书局出 版社,1 9 8 7 年) ;其二,认为班固所习为鲁诗,如臧琳的经义杂记( 续修 四库全书第1 7 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 、阮元的三家诗补遗( 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 和魏源的诗古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 ;其三, 认为班固兼习多家,主要代表为范家相的三家诗拾遗(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 书局出版社,1 9 8 5 年) 。纵观各家观点,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对班固的诗 经学渊源的研究乃至对于汉书的诗经学研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古人学者关于汉书的诗经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对汉书主要 篇目艺文志的系统考察。宋人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 二十五史补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5 年) 应该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专题著作。 到了清代,学者对汉志的研究渐丰,代表作有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条理 和汉书艺文志拾补、孙德谦的汉书艺文志举例( 以上三书皆见( - - 十五史 补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5 年) 等。这些著述主旨在于研究汉书艺文志 的音义训诂、著录编次、学术渊源等,在这一过程中,对诗经学虽所有涉及, 但也仅将其作为“六艺”之一纳入到对“六艺 的系统考察中而对汉书艺文 志的诗经学观点、方法等并不十分关注。 上述古人学者的研究为后世汉书的诗经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 借鉴的成果和积淀,尤其是他们对汉书的诗经学渊源的考察所得更值得 后人继承和发扬。但在肯定前人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对其不足和偏失有所 发窥和反省,这也是继往开来之必要。可以说,古人对汉书的诗经学研 究虽有开荒之举,但却无意于有所耕耘和收获。学者择取汉书的诗经学 条目以为三家诗学辑佚之必要,其学术性质当属于传统的诗经学研究, 而其对汉志各章节的相关研究也尚未超脱传统汉书学研究的范囿,至于 两者交汇之处,往往无人问津,纵然偶有学者行迹至此,但也不过是匆匆过客而 已。 绪论 学术延衍至今,无论是传统的诗经学还是汉书学研究,都已成绩卓 越,虽仍有规过补阗之作,但创见毕竟有限。如何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已经成为推进传统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融多种知识为一 体的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目前学者研究的主流倾向之一。值得关注的是, 部分学者已经开始了这一新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陈桐生先生的 ( 史记) 与( 诗经) (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年2 月) 一文开拓性地将二十四史 之首的史记纳入到诗经研究的范畴,为诗经学研究开启了崭新的视 野,也启发了相关研究思路的拓展。在这一研究态势及研究思潮的启发下,作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的汉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汉书 系统、生动地记载了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全貌,行文中对以易、诗等为 代表的“六经 文字有大量的征引。其中,学者对汉书中的易学情况、易 学思想等已经有所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黄河的( 汉书 引( 易) 研究 口)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吴怀祺的汉( 易) 与( 汉书) 田( 齐 鲁学刊,2 0 0 1 年第3 期) 、郑万耕的( 汉书) 与( 周易 阴( 史学史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 等。相形之下,近代学者对汉书的诗经学的研究则略显滞后。 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国内学者对汉书与诗经的结合性研究成果主要 有:胡适的( 汉书地理志) 的诗古义 j 】( 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6 期, 1 9 4 6 9 1 8 ) 、汪祚民的( 诗) 入乐与( 汉书艺文志 中的诗观念田( 安徽师 大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张启成的班固( 诗经 观新探阴( 贵州大学学报, 1 9 9 8 年第1 期) 、汪祚民的论班固观( 诗) 的风俗视角叨( 东方丛刊,2 0 0 0 年第2 期) 、昝风华的( 汉书) 引( 诗) 初探阴( 唐都学刊,2 0 0 5 年第5 期) 、李 江峰的 的诗观念明( 图书与情报,2 0 0 6 年第6 期) 和关小彬 的班固( 诗经 师承考 d 】(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等。根 据上述文献的出版年限、出版形式及研究方向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一,从出版 年限上看,这一研究课题在上世纪中叶并未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9 0 年代以来, 尤其是2 0 0 0 年以后,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关注热情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二,从出版 形式上看,上述文献中以系统化的论文形式发表的仅有一篇,且出版时间最晚,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反映出该课题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研究的趋势和前景;其三,从上述文献的研 究方向和具体内容来看,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汉书艺文志,汉书其他诗 学文献、诗学思想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阐发,因此该项研究还有进一步 提升的空间和必要。 笔者观汉书,这部长篇巨制在记述了西汉一世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 全貌的同时,也凝聚了其主要撰著者班固作为一代良史和经学大家的智慧结晶和 真知灼见。将汉书引入汉代诗经学研究视野,不仅可以为汉代诗经 学研究找到最为契合的研究背景,同时也可以为汉代诗经学乃至整体诗经 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基于目前的研究需要及研究前景的广阔性,笔者尝 试着将汉书研究与诗经学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汉书的史事 记载还原汉代诗经学之历史背景与学术原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者有所忽 视的汉书的诗经学观点、诗经学方法及诗经学文献等加以申发。 以此为旨,笔者将所见、所想集结成文,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汉书中与诗经学有关的文献材料进行归纳、整 理。根据择取方式的不同,可将这些材料划分为“汉书对诗经的征引、“汉 书对诗经的评论 、“汉书对诗经的引论并用及“汉书对诗 经的叙记四种类型;从内容上看,这些材料涉及到政治伦理、历史、地理、 阴阳五行、天文历法、语言文字、诗经文献学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了汉代诗 经“百科全书刀式的丰富色彩和社会意味;通过对汉书引、论、叙诗条 目的细致比对,可以将汉书对诗经的择取特征概括为“材料丰富性 、“材 料原始性 、“形式多样性”和“选材侧重性四个方面。全章内容旨在通过对汉 书的诗经学文献材料的全面梳理进而为全文研究提供文献支撑。 在第一章文献整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笔者析出与鲁、齐、韩、毛四家诗学 有关的文献材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和归纳,这些文献的具体内容涉及到鲁、齐、韩、 毛四家诗学的先师事迹、传承谱系、著述情况和兴衰流变等,从记述范围上 看,汉书对四家诗学兼收并蓄,但从记述程度上看,汉书对今文三家 诗学的记述明显详于古文毛诗。记述之外,汉书还主要对今文三家诗 4 绪论 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其评价标准是三家诗学与“诗之本义的贴合程度, 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六艺略 诗类小序和“诗赋略 大序的解读和 分析,认为汉书所言“诗之本义 内涵有二,其一为诗具有抒情言志 的特征,其二为诗具有讽谏之功效。此外,汉书对毛诗学的评价则闪 烁其词,不及其对三家诗学态度鲜明,这可能与班固个人的诗经学师承 体系有关,其结论应是班固对四家诗学进行综合考辨后的中肯之言。 汉书除了对汉代诗经学发展概况有所记载和评述外,还蕴含着汉 书作者本人及见于汉书各传记载的西汉时人的诗经学观点和诗经 学方法等。对于这些内容的探究和解读需要更多得借助于研究者本人的分析和研 究,其研究方法与前两章集力于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有所 不同,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因素。笔者拙见,根据主体实施者的身份差异和内容的 主次层次可将汉书中所蕴含的诗经学观点和诗经学方法等内容一分 为二:其一主要为汉书主要撰述者的诗经学观点和诗经学方法,见 于汉书撰述者言语论事之间,可反映汉书主体的诗经学倾向;其二 研究对象范围较宽,除汉书撰述者本人外其他见于汉书记载的西汉时人 的诗经学观点和方法等也都可以纳入这一研究范畴,通过对他们的诗经 学观点和诗经学方法等的提炼和概括可对终汉一世的诗经学风尚有所反 映和把握。依据这一划分标准,对于这一内容的研究可分两章进行: 首先,笔者在第三章中主要集中于对汉书主要撰述者的诗经学观点和 诗经学方法等加以论述。目力所及,这一内容主要集中于汉书的艺文 志和地理志二“志 之中。艺文志中,从“六艺略 对诗经的著录 编次顺序上看,汉书的作者对诗经学尤为重视,将其位列儒家“六艺第 三,笔者认为,艺文志此举固然是考虑了诗经学较早立于学官并发展成为 汉世显学的因素,但其主要原因则在于艺文志对诗经“诗以正言的 价值功用的高度重视,在其看来,诗经之所以能够起到端正言论的重要作用, 其原因当源于诗经本身所蕴含的儒家伦理大义及“诗可以风 的功用特征; 地理志中,班固首创性地为“风、“俗立意,从而标志着其独特的风俗观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形成。正是在其“风 为本、“俗 为末,“圣王在上,可以统理人伦、移风易 俗的“风俗观的指导之下,班固对各地之风俗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在考察过 程中常常引诗以证各地风俗,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其“以风俗观诗 的 独特诗学视角,并在对各地风俗的考察实践中,完成了其对诗经的风俗 学考察。 继之上章内容,笔者在第四章中主要是对二“志”以外的汉书撰述者和 其他见于汉书记载的西汉时人的诗经学观点和诗经学方法等进行探 讨,研究所得,可将这一内容概括为“汉书奉诗为经、“汉书以诗 为史 以及“汉书以性情说诗”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而言,“汉书 奉诗为经”一节具体探讨了汉儒在汉代诗经学经学地位上升和巩固过程 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据汉书所载,具体论述了汉儒言语中对诗经进行经 学化解读的具体方式和奉诗为经的行为方式;“汉书以诗为史 一节 对汉书以诗为史的现象进行逐一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认为后 世学者对汉儒以诗为“史 的诗学观点和诗学方法进行全盘否定的 评价态度有待推敲;“汉书以“性情说诗”一节集中探讨了齐诗派学 者翼奉、匡衡的诗说,对其所言之“四始”、“五际”、“五性”、“六情、“十 二律”逐一解析,认为其实质都是试图在人与天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 的沟通 建构,而其哲学基础是齐诗派学者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价值观念,其实 现方式就是通过“五际”、“六情”、“十二律”等诗说在人与天地之间建立起 一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话语结构。 研究中,笔者发现,汉书对诗经的关涉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天文 律历学、阴阳五行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和知识领域,因此, 从事汉书的诗经学研究需要对诸多知识加以借鉴和参考,此外,在研究 方法上,对汉书所有涉诗的材料条目进行整理和归纳需要借助于文献学 的研究方法,而对汉书中所见的诗经学观点和诗经学方法的提炼和概 括则需要运用文学鉴赏力和哲学思辨能力,这无疑给本次研究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尽 管小心谨慎,但能力所限,难免差强人意,偏失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6 第一章 汉书所见诗经学文献考论 第一章汉书所见诗经学文献考论 班固倾注毕生精力于汉书的创作中,汉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恢宏 与浑厚,也在于其流溢的文采和丰富的典论。较之史记,引经据典成为汉书 突出的个性特征。汉书对经典的引用,遍及六艺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 技术数类、诏令奏议类、俗语谚语类等共计七大类二十五小类。其中,尤其对以 易、书、诗为代表的五经文字有较为突出的引用,其引用之多,几乎遍 见于汉书每传之中。据闰臻( 汉书) 引用书目考一文统计,汉书中引 用周易的材料有9 1 条,涉及周易之经文、系辞、说卦共3 4 篇;引用尚 书的材料有1 3 3 条,涉及尚书2 9 篇;引用诗经材料1 9 9 条,涉及诗 经9 2 篇;引用左传的材料4 2 条,涉及左传4 2 篇;引用公羊传的 材料2 3 条,涉及公羊传1 6 篇。可见,在引用频率较高的五经文字中,汉书 对诗经的引用可谓首屈一指。此外,汉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与诗相关 的评述材料,这些材料涉及汉人的诗学观点与诗学主张,记录、折射出 丰富多彩的汉代诗经学风貌,它们与汉书引诗材料一起构成了汉 书的诗经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从 而为汉书的诗经学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节汉书对诗经的征引、评论和叙记 汉书中与诗经学相关的材料数目多达五百余则,细观这些材料,大 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参见闫瑕的汉书引用书目考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1 年) 一文,该文将 汉书引用之 书目大体分为七大类:一、六艺类: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八个小类:二、诸子类: 包括儒、道、阴阳、法、纵横、杂家及其他七个小类;三、诗赋类:包括辞赋、歌诗两个小类;四、兵 书类:五、方技术数类。包括天文、五行、历谱三个小类;六、诏令奏议类:包括诏令、奏议、个人书 信三个小类:七、俗语谚语类。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m m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一、汉书对诗经的征引 汉书对诗经文本的征引指的是汉书对诗经篇章、段句、字 词等名目的征引。依据征引方式,汉书对诗经的征引主要有直接征引和间 接征引两种方式,其中,汉书对诗经的直接征引通常冠以“诗日、“其 诗日 、“又日”、“诗云”、“诗不云乎( 库) 等字样,有的有文有目, 即征引诗经章句的同时注明其所自篇次名目,如:“故唐诗蟋蟀、山枢、 葛生之篇日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蝓;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一。( 地理志) ;有的有文无目,即仅引诗经章句而不注明出处, 如:“诗日:人而亡仪,不死何为! ( 五行志) ;有的有目无文,即仅仅征 引诗经篇名而不引录文本章句,如,“( 谷永) 对日:k 以广继嗣之统,息 白华之怨一( 谷永传) 。而汉书对诗经的间接征引,则一般没有明 显的标识,多是择用诗经中零星字词、短语等镶嵌于行文之中,如:“充、躬 罔极,交乱弘大。( 叙传) 即化用了小雅青蝇篇“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刀 诗句中“罔极”、“交乱 二词;而“自下摩上,惟德之隅。( 叙传) 则择取了大 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的后半旬。汉书对诗经文本的这类间接 引用往往不着痕迹,需要研究者仔细品校,幸而颜师古等前人诸家批注中对该类 征引情况有所发窥,后世学者多赖其学继而为之。 二、汉书对诗经的评论 汉书中存在着大量的诗经评论性文字。这些文字多出于汉人学者之手, 往往针对诗经的文本、诗义、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及诗学影响等内容发 表评论者的主观意见和观点,表明个人的诗学态度和诗学主张。如:“六 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 艺文志) ;“衡 复上疏日“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 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 匡衡传) 。 第一章汉书所见诗经学文献考论 三、汉书对诗经的引论并用 汉书中除了单一地征引或评论诗经外,还存在着对诗经的征引 和评论并用的情况。这类引论并用的情况同时包含了汉书对诗经的征引 和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是引与论的结合,有的先引后议,如“诗云:如蜩如 螗,如沸如羹。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失在过差,故其 咎僭”( 五行志) ,先引大雅荡中的诗句,然后对该句的诗义做出论断: 有的先议后引,如“昔后稷封蔬,公刘处豳,大王徒支5 ,文王作酆,武王治镐, 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地理志) , 先论秦地之地域风俗,后引诗经豳风以为其立论之依据;有的且引且议, 如:“然惑者不稽诸躬,而忌荻之见,是以诗刺召彼故老,讯之占梦,伤 其舍本而忧末,不能胜凶咎也。”( 艺文志) ,先发一议,继而引小雅正月 以为佐证,最后再阐诗释义,重申己论。汉书对诗经引论并用的情况不在 少数,尽管从性质上可以将该类型的材料归入汉书引诗类或汉书论 诗类,但这样归类无疑会造成分类的模糊和重合,因此,有必要将该类型的 材料单独整理、归类。 四、汉书对诗经的叙记 汉书中除记录了大量汉人学者的诗学主张和观点外,还记录了很多 与诗有关的“诗事,这些“诗事 内容驳杂,有的记录了先秦、两汉 诗学的延衍情况,如:“周道既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 石室金镇玉版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 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 司马迁传) ;有的记录了 汉代的诗学流派,如“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 ( 儒林传) 、 “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 ( 儒林传) ;有的记录了汉人的诗学 师承情况,如:“( 曾孙) 受诗于东海液中翁( 宣帝纪) 、“至望之,好学, 治齐诗”( 萧望之传) ;有的记录了汉代的诗坛轶事,如“诸儒为之语日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匡衡传) 。这些丰富的材料生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地再现了刘汉王朝的诗经学风貌,对于汉代的诗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文献参考价值。 综上,是对汉书中的诗经学材料进行的类型划分,这可以作为我们 划分汉书的诗经学研究材料的基本依据。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 些材料的施事主体具有差异性,即汉书中对诗经进行征引、评论、叙述 的客观主体不同,其中,既有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也有除班固外见于汉 书各传记载的汉代帝王、妃嫔、臣子、学士等诸多人物,前者作为汉书之 主要编纂者执握着汉书的思想精髓,其诗学主张和思想倾向对于进行汉 书的诗经学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后者虽身份不一、观点各异, 但却契合汉世之诗学百态,对于汉书之诗经学研究亦意义重大,不 可或缺。因此,对二者别而录之尤为必要。据此,谨将汉书的诗经学材 料略作整理后,归类计数如下: ( 表一) 征引诗经涉及诗经 类别施事主体注 材料数目篇目数目 班固 2 62 3 直接 帝王2 11 62 则逸诗 征引 他 征引 人 臣民 5 33 6 1 则逸诗,5 则为春秋战国时人引 诗 间接班固 2 82 2 征引他人1 81 9 班固 2 28 则为春秋战国时人论诗;2 0 评论 他人 2 5则为与诗有关之。诗一。 班固3 l3 9 引论并用 他人4 53 8 班固 6 3 叙记 他人 3 0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对汉书中所见的诗经学基本材料进行的简单梳理, 汉书中对“诗”、“诗”的划分不够明确,往往连用或混用。其中,明显可见为“诗”者,如“( 高祖) 作风起之诗”,与诗无关,舍弃不录,此类详见附表的附注 3 b 而不可作明确判断者,如汉书艺 文志所著之“书日:诗言志,歌咏言。诵其言谓之诗故古有采诗之官孔子纯取周诗”, 虽中华书局版点校本汉书未作书名线标注,但其文紧接汉志之 引( 诗) 初探 一文,该文将汉书引诗反映出的诗 经价值概括为“政治伦理学价值”、“阴阳五行与占卜学价值 、“历史学价值 、 “民俗与地理学价值、“军事学价值 、“经济学和农学价值、“天文律历学价值”、 “语言文学价值共8 个方面,笔者参考其分类方式,并将其对汉书引诗 情况的探讨扩大为对汉书引、论、叙诗情况的综合探讨,现将汉书 引、论、叙诗涉及到的内容概括如下: 1 、政治伦理:诗经在汉代主要是被当作一本“封建政治伦理的教科书 而 加以运用。君王以诗施政,以诗治民,制诏布告,动辄“诗日 、“诗 云 ,而臣民则更为主动地在诗经中找到了治国安邦、立身行事的准则,并以 其作为自己辅君治国的资鉴。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专势擅朝,梅福上书,劝谏 陈子展诗经直解【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第l 版,第1 页 咎风华汉书引诗初探【j 】唐都学刊,2 0 0 5 年9 月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 增补本)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版,第5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帝“数御十月之歌”以“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 ( 梅福传) ;昌邑王 刘贺荒淫失政,郎中令龚遂则安排郎中张安等通经术有行义者十人“与王起居, 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 ( 循吏传) ,甚至责劝刘贺“诵诗三百五 篇,人事浃,王道备,王之所行中诗一篇何等也? ( 武五子传) 。一部汉 书,诸如此类,屡见不鲜。 2 、历史、地理:地理志释地名“杜阳”,则引诗“自杜:释“芮水”, 则引诗芮( 陀) ;释魏国在“晋之南河曲,则引诗“彼汾一曲”、“寞诸河 之侧 ;释林甾名营丘,则引齐诗“子之营兮,遭我摩蠛之间兮。班固引诗 以证地名、地理方位,反映了他对诗经地理学内容有所发窥,其举也对历史 地理学知识有所补充和传承。此外,班固考察地理民俗,对诗经所含的民俗 地理学内容多有征引,而其以“风俗 观诗的诗经学观念和方法也对后 世诗学影响颇深( 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 3 、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之说于汉极盛,周易、尚书洪范在 汉代都成了显学,那时整个六学也或多或少都和阴阳五行说牵连着,汉书对此 多有记载。如楚元王传载更生上封事谏书一事,言及幽、厉之际,数引诗 文以述其时之天变地动,日:“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日:朔日 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 又日: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 哀! 又日: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并由此得出“此皆 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的结论。更生之言,每每引诗与天灾地变相对,其 对诗经所蕴含的天人感应思想发挥至极,从而形成了汉人特有的以“灾异”说诗 的诗经学阐释方式,是为后来盛极一时的“谶纬学之滥觞。此外,汉书中 还记载了大量的齐诗派学者以“五际 、“六情 、“十二律 说诗的现象( 详 见第四章第三节) ,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汉人在阴阳五行学上对诗经的研究。 3 、汉语言文学:汉书除直接征引诗经文本外,还往往在行文中汲取诗 经中的字词、修辞等来美饰文采、畅抒胸臆。班固所言之“还庐树桑,菜茹有 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 食货志) 借的应是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 第一章汉书所见诗经学文献考论 场有瓜”的中田“庐 、疆场“瓜”;叙传所赞之“万石温温 、“天天伸伸 拟的恰是小雅小宛“温温恭人 和周南桃天“桃之天天 中的“温 、 “夭 之态。至于扬雄的“喻於穆之缉熙兮”( 汉书扬雄传) ,大概是对周 颂清庙的“於穆清庙和吴天有成命的“於缉熙 通通爱不释手,索 性便一并取用了。此外,汉书中还有不少以诗命名的例子,如汉武帝依大 雅云汉之诗改元“天汉 、王莽篡位后,取大雅板之“惟城 、“惟宁 、 “惟翰 、虬睢屏、“惟垣”、“惟藩 作为官号等等,这些都是汉人受诗经影 响从而在言语行文中有所折射的现象。这些文辞和语言现象在汉书中得以保 留,为后人研究刘汉一代之语言文学提供了生动而真切的宝贵资料。 4 、诗经文献学:政权的更迭、战争的破坏乃至统治者个人的喜好都可以成 为左右人文学术发展命运的关键,诗经自然也不例外。诗经自先秦传习至 汉,屡遭暴虐,庶几绝灭。诗经学文献更是命运多舛,断简残章,支离不全。 因此,对于前代、当世的诗经学文献加以整理和保留其功大不可没,正是在 此意义上,后人对刘向、刘歆父子理校群书、创作别录、七略的作为给予 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别录早亡、七略不存,其神髓唯赖汉书得以延 续。汉书“今删其要 ,保留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和著述原貌,补录七略 之后刘向、扬雄诸家在西汉末年所写的著作,著成汉书艺文志,虽“节其猥 冗,仅得十之三四 ,但终究得以保留七略之概貌,亦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 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汉书对诗经文献学既有承袭之举, 又有传扬之功。除此之外,汉书儒林传中记载的西汉时代的三家诗学流派 及诗学情况也为后世研究汉代诗经学情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原始资料,这 也是汉书对诗经文献学的贡献之一。至于汉书对西汉社会今、古文诗 学各家传承谱系、著述情况等内容的文献记载可详见第二章第一、二节。 5 、其他:除了上述4 条主要内容外,汉书引、论、叙诗条目中还涉及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a 】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7 年第l 版,第1 1 1 3 页 同上,第l o l 6 页 同上,第8 7 页 同上,第1 7 0 9 页 同上,第1 7 3 5 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5 8 年第1 版,第2 l 页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一些军事学、经济学、天文律历学和占卜学的内容,就其重要性而言,这些内 容较之上述七点退居其次,昝氏一文对其有所详述,可作参见,笔者兹不缀述。 二、汉书引、论、叙诗的特征 通过上节对汉书引、论、叙诗的类别进行比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汉书对诗经的征引、评论和叙记具有如下特征: 1 、材料丰富性:汉书通过征引、评论和叙记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诗经 学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汉代诗经学渊源、诗经学流派及诗经学观点 等,几乎涵盖了汉代诗经学的全部内容。其材料之丰富蔚为壮观,可谓研习 汉代诗经学不可或缺的文献宝库。 2 、材料原始性:汉书对诗经的征引主要采用“直接征引的方式, 其中对诗经文本的征引共计8 9 处,而汉书对诗经的“引论并用 中 涉及到诗经文本的也有6 2 处,二者合计多达1 5 1 处,除3 则逸诗外,其余1 4 8 处均能与现存传世诗经文本相映照。汉书中记录、保留下的这些诗经 文本资料,清晰地再现了汉书所记载的西汉社会的诗经文本原貌,由于 汉代去秦未远,因此,汉书中的这些材料较之其后的传世材料更具有突出的原 始性特征,对于探究先秦诗经学的传承、演变情况以及汉代社会的诗经 学文本原貌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也为后世的包括三家诗辑佚在内的 汉代诗经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 3 、形式多样性:从宏观上说,汉书对于诗经及诗经学的关涉可 以概括为征引、评论、叙记和引用并用四种方式,其中,汉书对诗经的征 引既包括明白、真切的直接征引,又包括含蓄、机巧的间接征引,而直接征引中 又有有文有目、有文无目、有目无文三种具体形式。并且,汉书对诗经的 征引、评述和叙记也不都是泾渭分明的,其中,仅引论并用的现象就多达7 6 处, 具体还包括先引后议、先议后引、边引边议等形式。 4 、选材侧重性:汉书引诗、论诗、叙诗在选材上具有明显的 侧重性,这主要表现在汉书在对诗经的十五国风、二雅和三颂 诗篇文本的选择上。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对汉书选用诗经文 本的基本情况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第一章 汉书所见诗经学文献考论 ( 表二) 类别选用次数选用篇目数多次重复出现的篇目 邶风柏舟、魏风伐檀、豳风七月、 风5 83 9 召南甘棠、召南关雎 大雅8 32 2 抑、荡、文王、燕民、假乐、皇 雅 矣 小雅 8 13 3 节南山、十月之交、正月、青蝇 周颂 1 81 2 颂鲁颂51 团宫 商颂 7 3 长发 依据上表的统计数据,汉书中除前文所述3 则逸诗外,征引、评论、叙记 涉及到的有确切篇目可考的诗经条目共计2 5 2 条,涉及到的诗经篇目共 计1 1 0 篇。这些材料分别出自诗经的十五国风、二雅和三颂,三 者之间分布比例如下: ( 表三) 占选用条目总数 类别合计 的比例 风 5 8 2 5 2 ( 2 3 )2 3 大雅 8 3 2 5 2 ( 3 3 ) 雅 6 5 小雅8 1 2 5 2 ( 3 2 ) 周颂1 8 2 5 2 ( 7 ) 颂鲁颂 5 2 5 2 ( 2 )1 2 商颂 7 2 5 2 ( 3 ) ( 表四) 占选用篇目总数 类别 合计 的比例 风3 9 1 1 0 ( 3 5 ) 3 5 大雅 2 2 1 1 0 ( 2 0 ) 雅 5 0 小雅3 3 1 1 0 ( 3 0 ) 周颂1 2 1 1 0 ( 1 1 ) 颂鲁颂 l 1 1 0 ( 1 )1 5 商颂 3 1 1 0 ( 3 ) 通过表三、表四可见,无论是从条目数量还是从篇目数量上来看,汉书对 诗经文本材料的择取都以二雅为最,三颂次之,十五国风再次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m m i 之,这可以反映汉书在择取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倾向性。特别需要注 意的是,这种差异性和倾向性同样表现在汉书对风、雅、颂三类诗 篇的择取程度上。汉书取用的诗经篇数在各自所属类别中所占的比重不尽 相同,其差别大致如下: ( 表五) 篇目 汉书选用 类别 诗经篇目二者比例合计 总数 数 风3 91 6 03 9 1 6 0 ( 2 4 )3 9 1 6 0 ( 2 4 ) 大雅 2 23 12 2 3 l ( 7 1 ) 雅5 5 1 0 5 ( 5 2 ) 小雅3 37 43 3 7 4 ( 4 5 ) 周颂 1 2 3 11 2 3 1 ( 3 9 ) 颂鲁颂 141 4 ( 2 5 )1 6 4 0 ( 4 0 0 o ) 商颂 353 5 ( 6 0 ) 由表五可见,汉书对二雅文本的择取程度最深,超其半数,对三颂 的涉猎次之,近于半数,而对于十五国风的关切程度最低,不及其全数之四 分之一,这清晰地反映出汉书对风、雅、颂三类诗文择取程度 的差异性和倾向性。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对汉书中与诗经有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将其分为汉书对诗经的征引、评论、引论并用、叙记四类,形成附表, 并通过对所有涉诗条目的逐条分析,对汉书引、论、叙诗的内容和 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