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第二章 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第三章 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2)水文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照片1 堰塞湖上游的大沟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耕植土(Q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粒径0.52.0cm,成分碎石及砂岩,角砾及碎石状,含量510%,分布比较均匀,结构疏松,土质松软,较为潮湿。于山坡表层分布,厚度约115m。三、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为褐灰色、灰色,卵砾石含量3055,砂土充填,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大沟河床地带,厚度0.54m。四、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灰、浅灰色,夹少量炭质粘土岩、煤线,半成岩,半胶结状,厚度1501624m。 调查区地层岩性一览表 表1 界系统组代号岩性特征厚(m)分布范围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活动层Qml碎石、碎块0.21.0区内民房、道路建设区耕植土Qpd粘土、粉质粘土0.50.7缓坡段地表残坡积Q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115山坡表层分布。冲洪积Q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0.54大沟河床地带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1501624滑坡下部基岩,滑坡后缘有出露。3.4地质构造调查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东向,次级为近南西向、北西向,处在南汀河东支断裂带上,构造面貌比较复杂,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行迹十分发育。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制性断裂,在拟建场地基本上平行北东向断裂构造展布,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逆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总体倾向4570。区内延长7.523.0km不等,断层破碎带宽度50120m不等,裂隙发育,岩层产状紊乱,局部见断层角砾岩,断层陡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勐永、XX、XX断陷盆地,区内断裂特征描述如下:F1南河断裂:由盆地东侧边缘分出后通过山间断陷凹地,经分水岭、头道水后向南西延伸出图,断裂走向2040,延伸长60km,倾向北西,倾角4060。陡倾,北西盘主要为下古生界澜沧群变质岩;南东盘为印支期花岗岩。断层物质为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破碎带宽数10200m,为压扭性断裂。F2热水塘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46km,倾向北西,倾角4555,断裂坡碎带宽100300m,属压扭性断裂。F3大寨断裂:走向3040,倾向300310,倾角6070,区域上长度约23.0m,为一逆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60140m,岩体破碎,断层裂隙及角砾岩发育,大部分地段形成断层谷。F4南天门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80km,倾向北西,倾角4070,断层破碎带宽度1020m,具角砾岩、糜棱岩等,属压扭性断裂。F5三尖山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约65km,倾向北西,倾角4060,断层破碎带宽度3050m,岩体破碎,发育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等,属压扭性断裂。F6芒茂断裂:由北西方向向南东方向延伸,区域上延伸长12km,倾向北东,倾角35,属压性断裂。F7农场断裂:北西走向,延伸长15km,倾向南西,倾角30,属张性断裂。F8XX曼岗山断裂:总长大于90km,在本区出露25km左右,是影响XX盆地的主要构造,控制盆地东边的发展,呈NENNE向延伸,倾向290,倾角30。为左行的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0m,旁侧有“”扭裂及派生旋卷构造等。沿断裂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F9弄告断裂:长58km,本区出露20余km,呈NESE向延伸,北段为扭性,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F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本区出露10余km,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XX镇XX村XX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3.5工程地质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表分布残坡积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为松散土体,结构特征呈粒状、土状,降雨或切坡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局部可见少量炭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见照片25),岩层倾向与滑坡所在斜坡坡向基本相同,为顺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照片2 滑坡后缘出露的粘土岩照片3 滑坡前缘出露的粘土岩照片4 长期浸泡后的粘土岩照片5 风干后的粘土岩3.6水文地质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地下水水位一般0.5m2.5m,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含裂隙水,受地表降雨、生活用水补给,沿裂隙、斜坡坡面迳流,地下水多呈散流状、片状(见照片8),呈股状者少,多呈渗溢流形式向沟谷及低洼地带排泄。照片6 地下水溢出地表照片7 地下水溢出地表照片8 地下水3.7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属地壳次不稳定区,主要表现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抗震为第二组。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第四章 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4.1滑坡规模、特征经现场调查、走访,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XX县XX镇东侧约1.0km的XX村XX组下方,处于大沟左岸。滑坡呈“围椅状”,滑坡纵向长约100m,横向宽约900m,滑坡体厚515m,主滑方向约160170;滑坡后缘滑坡壁高520m(见照片12),滑坡壁主方向175,地形坡度6070,滑坡壁组成物质为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松散层,可见厚度515m,局部滑坡壁下部可见兰灰色的岩土岩,可见厚度13m。滑坡后缘及滑坡体地及见有较多的拉张裂缝,走向一般近东西向,发育长度510m不等,宽一般1.010.0cm,可见深度一般520cm。滑坡体所在斜坡原地形坡度约152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1325m,相对高差3050m。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岩层倾向与滑坡所在斜坡坡向基本相同,为顺层坡。滑坡体由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组成,滑坡堆积体约72万m3,为一浅中层中型土质滑坡。滑坡滑动后,前缘堵塞大沟,地表水和地下水无排泄通道,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堰塞湖,湖长280m,宽520m,深27m,积水近15000立方米(见照片9、10),对下游农田及滑坡的进一步发展有严重影响。照片9 堰塞湖照片10 堰塞湖堆积体4.2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经现场调查,诱发该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处于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大沟左岸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525,局部达3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1325m,相对高差3050m,地形坡度较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易发生斜坡失稳变形,引发地质灾害。岩土体类型、性质该地段表层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粉质粘土混碎石,厚度一般515m,结构松散,内聚力极低。下部为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2)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因素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震调查区处于区域各构造体系复合部位,滇西经向构造带澜沧江断裂以西,保山孟连沉降带的中段,处于南汀河断裂带与XX大山断裂带之间,区域构造比较复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尤其是挽近期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南汀河断裂带属发震断裂,主干活动断裂平均水平活动速度大都在3mm/a以上,最高达6.9mm/a。历史地震活动频繁,近100年来上述地震带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30余次,其中大于7级大震7次。1942年,南汀河断裂带大寨断裂(26)剧烈活动,大寨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1988年11月6日、1989年5月7日,XX多次发生地震,调查区处于地震活动影响区,受地震危害较大。水的作用地表水:滑坡区后缘为XX镇XX村XX组,村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见照片11、12),在地表水长期下渗作用下,部分下渗至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内,使其重度增大,内聚力降低,在沟脚大沟的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使斜坡土体及半成岩体前缘逐渐失稳,成为滑坡活动内在因素。照片11 排水管照片12 生活污水滑坡后缘地下水:调查区地下水较发育,滑坡后缘及滑坡体上多处均有地下水呈散流状、片状溢出,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由于水力梯度作用对斜坡产生动水压力,松散的岩土体及岩土岩在水的润软作用下,顺坡而动,从而诱发了该滑坡的产生。人为工程活动XX镇XX村XX组滑坡所在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种植甘蔗的人数较多、量大,运输甘蔗的车辆(8吨以下)从滑坡后缘通过,运输车辆荷载较大,长时间的运输破坏了其原有的应力平衡,从而从而产生蠕动变形。(2)XX组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经现场调查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初步分析如下:滑坡体所在斜坡原地形坡度约1525,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具结构松散,具较强亲水性,遇水易软化,容重增大,土体增重,抗剪强度降低等特征,下部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坡体结构为顺向坡。斜坡上部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序排放下渗,同时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上部松散土体重度增大,强度降低,下伏第三系半成岩受水浸泡产生软化及膨胀变形,内聚力降低;加之斜坡底部为大沟,沟水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形成高陡临空面,使斜坡稳定性降低,不能承载上方土体重量顺坡产生滑移。五章 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5.1、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威胁滑坡后缘分布XX村XX组,受滑坡危害,滑坡后缘道路坍塌,现XX村XX组22户严重受危害,村民房屋、猪圈已发生拉裂,裂缝长23m、宽0.210cm,160余亩农田、茶地、核桃地、鱼塘拉裂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达451余万元,威胁大沟下游农田及滑坡后缘XX镇XX村XX组,财产损失预计达1000万元。滑坡堆积体顺斜坡下滑至大沟,阻断大沟,沟水汇集增多,逐渐形成约15000立方米的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威胁下游2500亩农田,XX县人民政府、县水利局及时在大沟右岸山脚开凿一条近东西走向,长约200m、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泄水道,将积水疏通。5.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险性分析经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该滑坡地质灾害处于冲沟左岸斜坡地带,滑坡体现状下尚未稳定,滑坡后缘村子的生活用水排放也得到临时处理,滑坡前缘堰塞湖已经开挖泄水道泄水,雨季、暴雨期间(尤其是遇近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单点暴雨)情况下),滑坡体可能再次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主要威胁距后缘较近的XX镇XX村XX组66户住户的民房、建筑设施,该地带居民较为密集,滑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较大。滑坡前缘继续淤积、堵塞大沟,前缘大沟也可能再次形成堰塞湖,随沟水流量增加,雨水冲刷可能降低其稳定性,导致滑坡堆积体、大沟淤积水量及泄水道掉块在暴雨期河流流量突增(单点暴雨情况)下,将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调查期间(2月)处于旱季,即将面临该区雨季(610月),尤其是“七(月)下八(月)上(旬)”的危险时期,滑坡活动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程度较大。第六章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6.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自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以来,XX市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高度重视,XX县人民政府及时进行地质灾害汇报,XX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市国土资源局、XX县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并协助地质灾害调查组到现场踏勘排险,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有:1、各级政府、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积极介入地质灾害事件的处理,稳定区内村民情绪,避免事态扩大,措施有力。2、滑坡发生后,2010年2月24日,县政府、县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及时疏散滑坡后缘受威胁住户,2010年2月26日,开凿泄水道对滑坡堵塞区积水进行了初步排水的临时措施。3、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2月25日,对每一户村民发放滑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对灾害分布位置、灾害诱发因素、本住户注意事项、预警信号、撤离与安置路线、安置点等及时讲解,并设预警、监测人,教授预警、监测手段、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危害程度。4、XX县人民政府和XX镇人民政府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2010年2月24成立了XX镇XX村XX组突发地质灾害处置领导小组,对该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设置了4个监测点,并安排专职监测人员,特别暴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监测人员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6.2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序地做好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对XX镇XX村XX组造成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XX镇XX村XX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初步提出该地带地质灾害应急(简易)预案。二、依据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XX县2010年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基础,对调查区XX村XX组可能遭受滑坡地质灾害提出初步预案。应急预案遵循“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工作原则。三、地质灾害险情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临灾应急: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灾害应急:地质灾害发生后,进入灾害应急期。四、组织机构与职责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纳入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参照XX县2010年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执行(具体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设村级救灾机构)。五、预警加强地质灾害威胁区(XX镇XX村XX组)受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区168户、740余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学习,明确认识避灾路线及避灾点。1、县气象部门加强该区雨季、暴雨期间气象预报,出现持续长时降雨、暴雨期,及时提出预报,可能出现单点暴雨时,及时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汇报,做好临灾应急准备工作;水利部门加强该区河道防汛、泄洪、检查工作,加强大沟流量、洪水等相关观测工作,加强群防群测,出现河水流量突增(可能引发洪水)、突降(上游河道可能受滑坡等灾害堵塞,河水流量降低),河水变混浊(含碎块石、较大石块)时,及时上报,并与防汛部门做好河道泄洪、引流等相关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部门做好临灾应急准备工作。2、县国土资源局结合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及下游威胁情况,做好安排,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加强该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同时加强对群防群测工作的指导,一旦发现险情,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相应应急措施,现设置的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及XX镇XX村XX组灾害威胁区监测人员加强巡查,滑坡发生灾害时,及时上报,并采用鸣号(敲锣)等方式及时提醒危害区群众避险。3、转移路线及避灾安置场所:XX镇XX村XX组村民加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确实做到“群防群测”,沟水水位大幅度上涨、监测点发生变化时,及时报监测员及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地质灾害防治部门、人员发出预警信号后,及时组织威胁区人员向村组所在地的北西部地带转移,按该组避险明白卡情况:威胁区村民主要迁往远离滑坡地带各户亲戚、朋友家中。临灾(灾害发生时),受威胁区村民暂时转移到地势宽缓、坡度较小、不会引发次生灾害的地带,同时做好离滑坡较远地带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待灾害初步稳定后,再前往亲戚、朋友家投靠。据初步调查,该组现急需转移22户、90人,转移过程中,据灾害实际危害情况,对现威胁区外、可能受威胁区人口进行转移。4、恢复与重建XX镇XX村XX组处于XX县XX镇东部,受滑坡地质灾害危害恢复、重建,建议按XX镇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6.3存在的问题1、现状滑坡滑动以来,坡体上的地表水体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但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现滑坡局部后缘有地下水溢出,顺滑动面径流,影响较大。前缘阻塞大沟,形成淤积区,现已于开挖泄水道泄水,雨季、暴雨期间(尤其是遇近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情况下),滑坡后缘将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扩大对XX村XX组村民的威胁,前缘阻断大沟,随淤积区河水量增大,将引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物质顺沟下滑、推移,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形成泥石流以后滑坡体前缘失去支撑,可能引发滑坡继续活动,对滑坡后缘的XX村XX组继续造成危害。总体上,XX镇XX村XX组滑坡险情未彻底消除。2、现阶段威胁区XX村XX组仅发放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设置监测人员,尚未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设施,缺乏地质灾害发展速度、发生频率等实际、科学资料。3、应急预案部分仅根据调查时XX镇XX村XX组民房、建筑及人口分布情况、所在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石嘴山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连江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葫芦岛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黔西南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通化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甘孜藏族自治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黑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辖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许昌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齐齐哈尔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四川省土地开发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 汽车底盘测功机
- 2023年的人事档案个人自传集合3篇
- YS/T 517-2009氟化钠
- 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管理办法
- GB/T 11881-2006羽毛球
- 新概念青少版入门级AUnit8课件
- 《传热学》第四版教学课件
- 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简介课件整理
- 世界20种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方正阀门成本核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