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郜邑通考.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郜邑通考.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郜邑通考.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郜邑通考.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郜邑通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春秋”在先秦时代,原为各国官修史书的通称,原因在于这类史书按时记 事的编年体制。经过秦代的破坏,只有鲁国的春秋,由于孔子把它作为教授 弟子的教材,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世代承袭,得以流传。“春秋”也就成为这 部鲁史的专称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史书,它所记载的那段历史时期 也因此被称为“春秋”。而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 是对春秋经文的阐述、解释和补充。 春秋及三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其中包括一些由于时代变迁如 今已经难以确定其位置甚至存在的国家和城邑。历代都有学者出于进一步阐释 春秋和编写地理志的需要对春秋经传有所记载却湮没在历史中的地名进 行研究和考证,试图确定这些国家、城邑在自己的时代的位置和它们留下的痕迹。 学者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古地名存在很大的争议,“郜” 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研究春秋经传的专著、历代史书、地理志及一些 关于姓氏寻源的著作的考察,试图从历史、地理、地名学、姓氏源流等几个方面 对春秋经传中提到的“郜”和与“郜”有关的地名进行考证,对于它们“到 底在何处”的问题寻找更加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春秋地名郜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 ,v a r i o u ss l a t e s a l lo w nc o m p i l eo w nh i s t o r yb o o k t h e s eh i s t o l yb o o k s a r ec a l i e d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b e c 羽j s et h e s eh i s t o r yb o o k sa l l e e o r de , v c n l 5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y e a r s a sa r e s u l to ft h eq i nd y n a s t yd e s t r u c t i o nm o t i o n , t h em a j o r i t yh i s t o r y b o o ka l lw a sl o s t o n l yh a sl us t a t e s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t op r e s e r v e t h i sm u s tg i v e c r e d i tt ot h ec o n f u c i u s h et o o k ”t h es p f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p r o f e s s o rd i s c i p l e s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a f t e r w a r d s 仙es p r i n ga n da u t l m ma n n a l s ”i s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c o n f u e i a n i s tf o rt h e c l a s s i c s , i ss p r e a dd o w nb yt h e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 :c a m ct h i s l us t a t eh i s t o r yb o o ks p e c i a l l yt oe a l l i ti sc h i n e s ee x t a n te a r l i e s tt h eh i s t o r yb o o kw h i c h c o m p i l e sb yt h eg o v e m m c n t i tr e c o r d st h a tp h a s eo f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t h e r e f o mi sa l s o c a l l c d ”s 研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z u oq i u m i n g sc o m m e n t a r yo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 ( a n n a l so fz u o ) ,“g o n g y a n g sc o m m e n t a r yo i l $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g u l i a n g s c o m m e n t a r y0 1 1s p r l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t h e s et h r e ew o r k sa 把t o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a m l a l s ”t h er e l i g i o u st e x t se l a b o r a t i o n ,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a 1 1 d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t h e s et h r e ew o r k sa n d ”m es p r i n ga l l da u t u ma n n a l s ”h 器r e c o r d e d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t i i n p e r i o dt i m ev a r i o u sc 0 8 1 1 研e s th i s t o r y i n e l t a d i n gs 咖eb e c a u s et i m ev i c i s s i t u d en o wa l r e a d yw i t h d i f f i c u l t yd e t e r m i n e di t sp o s i t i o n 咖le x i s t ss t a t 8a n d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a l l h a v et h es c h o l a rt ot h e s e $ t 鑫t e s ,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c o n d u c tt h e 他s e a r c ha n dt h et e x t u a l 把s e a r c l l a t t e m p t st od e t e r m i n et h e i rp o s i t i o na l l dt h e ys t a yb c i l i i l dt r a c e t h e yc h e c k e da 删d e a lo f 蛾 c a r r y i n g 伽m e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t 0t h e s ep l a c e n a m e s t h es c h o l a r sh a v ey i e l d e d m e r e s u l t s ,b u tu n t i ln o w 鲥nt l a dq u i t eap a f to f 锄c i e n tp l a c 朗锄髂e x i s t e n c ev e r yg r e a td i s p u t e , ”g e e ”i so n eo ft t 娜”t h es 州n ga l l da m a n n a l s ”,”z q i m n i n g sc o m m e n t a r y s p r i n g a n da u t i l l n na n n a l s 。,”g o n g y a n g sc o m m e n t a r y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n a l s ”,。g u l i a n g s c o m m e n t a r yo ns p r i n ga i l da u t i i 咖a n n a l s m e 嘣o n。1 3 a 矿a sw e l la ss 咖ea n d1 3 a ot h e r e l a t e dp l a c e n a m e sm a n yt i m e s 眦a r t i c l e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r e l a t e d ”t h es p r i n ga n da l j t 嘲n a n r l a l s 。t h em o n o g r a p h , a n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h i s t o r yb o o k s ,t h eg e o g r a p h yr e c o r d sa n d 锄e n a n l e 咖d yw o r k s ,a t t e m p t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 , l eg e o g r a p h y , t h ep l a c e n a m es t u d y , t h e e s t u d ya n d o ns e v e r a l p e c t st oc a r r y t h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t ot h e s ep l a e e m m e s , s l 【sam o r e r e a s o n a b l ee x p l a n a t i o nr e g a r d i n gm e i r sl s i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j m l s ”p l a e e 咖e ”g a o ” i i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史官,记载本国和相关国家的历史, 一般通称为“春秋”,这个名字来源于这类史书按时记事的编年体制( 也有一些 例外) 。经过秦代的破坏,只有鲁国的春秋,由于孔子把它作为教授弟子的教 材,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世代承袭,得以流传。“春秋”也就成为这部鲁史的 专称了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 前7 2 2 年) 至哀公十六年( 前4 7 9 年) 共 二百四十四年的史事,( 公羊、谷梁两家的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 ,全 书有不少脱漏讹误,但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史书,还是很重要的。 由于春秋记事简略,产生了一些为之诠释讲解的著作。主要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三家。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称作左氏春秋,一般省 称左传,在三传中最晚立于学官,时在汉平帝朝,民间早已有人传习。据传 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写,现在研究者大多认为左传可能是战国初 期人,根据春秋各国史料编写而成。 左传所记史事,与 春秋同起于公元 前7 2 2 年,但止于公元前4 5 3 年,其所记载的历史年代比春秋长,且历史事 实比春秋丰富得多。它内容弘富,文辞典雅,是史记以前我国最伟大的 历史巨著。本文所提到的春秋的“传”,主要是指左传。 汉、魏、晋就有人对左传连同春秋做注解,后世又有很多学者对前 人的注进行分析、阐释和补充,同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某些问题 上,他们出现了分歧,有些分歧之闻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则完全相反。而作为经 典的春秋、左传中的一些人、事、物等,常被作为典故和历史资料被一些 史书、地理志、文学作品等引用,其中就包括一部分有争议的内容。而引用它们 的人也是各有各的理解和看法,导致同一事物被引用在各种作品中时被下的定 义、表达的意思、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后人在解释同一问题时,往往参考了古 代某些权威的观点,而这些权威学者的观点有时差异很大甚至相反,引用者常常 又只采用自己熟悉或偏好的某一家的观点,而忽视其他的说法,甚至以讹传讹。 这样就给普通读者造成了很大困扰。这个问题在地理类的问题上就表现的很明 显。春秋及三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其中包括一些由于时代变迁如 m 今已经难以确定其位置甚至存在的国家和城邑。对于 春秋经传上出现的那些 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地名,各代为春秋经传作进一步阐释的著作、涉及到春 秋时期的史书、地理志、百科类书籍都试图寻找这些失落的国家、城邑留下的痕 迹和确定它们的位置。他们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留下的争议也很多。“郜”就是 其中之一。不论是春秋中提到的郜国、三传中出现的疑似为郜国的地方还是 包含“郜”字的地名,对这些古国、古城邑的位置,至今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我们现在参考的经传注释类文献主要有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 颖达春秋左氏正义,现在孔氏的正义是连春秋经带左传并杜注 一起解释的,是正统的最详细的经传合解。清代有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当 代的著作主要有杨伯睃的春秋左传注,功力深厚,博采前说而又能善作裁断。 还有傅隶朴的春秋三传比义等另外关于左传的选译、全译著作也很多, 如王守谦、金秀珍、王风春合著的左传全译、李梦生的左传译注等。另 外还有一些关于春秋的其他两传的研究著作如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毂 梁传注疏等。可是这些著作除去古代已经失传的那部分以外,多数是对整本春 秋或其某一传的阐释,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尽量解决力所能 及的问题,不可能在每一个小问题上都花大量篇幅去考证,就是每个都列上几个 权威的观点也比较困难对于郜这种小地名,尤其如此。杜预在注释春秋两 处地方出现的“部”的位置的时候给出了不同却又容易让人疑惑的答案,由此引 发了后世关于“郜国”和“郜邑”、“南部”和“北郜”的争论,至今没有什么明 确的结论,直到近期考古发现明确了郜国都城所在,但是对于“郜国是否灭而复 封”、“邰邑和郜国究竟是否为一地”和“南郜城是否郜邑”的问题还是没有定论。 由于三传对同一地的不同表述、郜氏族人的迁移等,三传中又出现了实际上与郜 国无关却名为郜或地名包含“郜”字的城邑,如晋国的“郜”、齐国的“禚”、宋 国的“城郜”。另外后世文献中还冒出一些疑似为郜国或所谓“南邹”、“北郜” 的地方,如。考城”和“告成”它们到底在何处、是否与郜国有关也存在着疑 问。 历代地理志、县志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这些春秋地名以及对这些古国古邑的所 在的看法,如汉书地理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元和郡县图志、 杜祜通典、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明万历兖州府志、清读史方舆纪要、 i v 大清一统志、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钱穆史记地名考等。编写者或引 用他们偏好的某个春秋经传注解中的观点,或者结合当代地理情况提出自己 的见解。历史类著作如国语、史记、当代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等 则谈到了与这些古地名有关的一些政治、军事事件。还有一些姓氏源流著作如中 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周源流史等,从它们对郜姓及相关姓氏的来源、传承, 分布、变化的分析,也可以找到对考证关于郜的地名有帮助的线索。 本文把这些涉及到部的问题集中起来,查阅了历代研究春秋经传的专著、 历代地理志和相关的县志、姓氏源流著作以及相关历史专著、文物考古类著作, 把分散的有关这些问题的各种资料和各家观点收集、归纳起来,再参考相关的古 今各类著作及现代的一些新发现,进行进一步分析、考证,得出个人对这些问题 的更合理、更系统的思路和观点,对春秋经传中提到的“郜”和与“郜”有 关的地名的问题寻找更加合理的解释。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型ll 垒 日 期: 兰! z 堑翊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劁堕 日 期:竺酶纠! 旦 绪论 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很多国家的历史,其中包括 一些由于时代变迁如今已经难以确定其位置甚至存在的国家和城邑。对于春秋经传上出 现的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地名,各代为春秋经传作进一步阐释的著作、涉及到春秋时期 的史书、地理志、百科类书籍都试图寻找这些失落的国家、城邑留下的痕迹和确定它们的位 置。他们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留下的争议也很多。“郜”就是其中之一。不论是春秋中 提到的郜国还是三传中出现的疑似为郜国的地方以及包含“郜”字的地名,对这些古国、古 城邑的位置,至今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杜预在注释 , 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9 5 页 2 精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2 5 6 页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谷粱传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3 7 1 页 。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8 4 年版,第1 1 1 页 5 同上,第4 8 3 - 4 8 4 页 3 初封者为文王之子。国境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鼎为郜国所铸,故日郜鼎。据隐十年经, 部国早灭于宋,故鼎亦归于宋。传世有郜史硕父鼎、又有告仲尊告即郜。”他 说据隐十年经。郜国早灭于宋,故鼎亦归于宋,那么看来他是认为隐十年的“郜”就是 郜国了。在僖公二十年,他说:“据隐十年,桓二年经,传郜已亡于宋,今犹有 郜子来朝,公羊以为失地之君也然郜灭于隐十年以前,距此已七、八十年,其君纵 寿无考,亦未必能来。俞樾俞楼杂纂卷二十八谓郜子以耄耄大年来朝兄弟之国,不 知亡国多年之君,春秋例不书爵,故不能信。或以为灭而复封,亦无据。沈钦韩补注 谓郜有= 城,高士奇地名考略谓桓二年部大鼎之郜为国,是为北郜城;隐十年鲁取郜之 郜为宋邑,是为南郜城。齐召南公羊注疏考证 且谓郜未尝被灭,宋有郜鼎,安知非郜以 赂乎? 众说纷纭,皆无确证。录以备考。”2 2 部国被灭与否 关于。如果郜国灭于隐十年之前,而失地之君即僖= 十年的郜子就是指郜亡时的那个郜 君,到了僖二十年他的岁数已百岁左右,怎么能来朝鲁”这个问题,大概来自于刘敞。他曾 说:“公羊云,失地之君,非也。若失地之君,何得言来朝? 朝者,施于有国有家之辞 尔,又公羊以郜灭在春敢前,案春秋以来,且九十年矣。郜子失地,殆三世矣,犹能自 归同姓,躬行朝礼乎? ”3 我想依当时那种社会发展程度。如果郜国真是亡于隐十年以前, 僖二十年的郜子应该不是那个部国亡国时的国君。刘敞说“朝者,施于有国有家之辞尔”, 以此否定公羊传说郜子是失地之君的说法。于是就出现两种观点:1 、郜国先被宋灭了, 隐十年被鲁夺走,鲁国出于同姓之谊让郜复国了;2 、隐十年被夺的是宋的另一个叫部的邑, 桓二年那个才是郜国,郜国没给灭过,所以信二十年才有郜子来朝,这样跟杜预的注也联系 上了,而且既然宋可以拿郜鼎来贿赂鲁,那么郜拿自己的鼎来贿赂宋也是很可能的,就像齐 召南说的说不定宋的郜鼎不是灭郜抢来的,而是郜自己愿意送的呢 公羊传给几个来朝的被春秋点名的国君扣上。失地之君”的帽子,左传认 为点名是“贱之也”。杨伯峻在桓七年的注中也说,在桓七年被点名的邓侯的国家到庄公十 六年才被灭,鲁国史官显然不可能预见到。同样被点名的谷伯的国家的灭亡经传都没有记载 而另外一些符合 公羊传被点名的标准的国君却未被春秋书名,所以公羊传提出 的这种所谓春秋) 的书法是臆说。刘敞认为公羊传随便说郜子是失地之君不对是有道 理的,但他的论据则有点问题。是否只有国家未被灭的国君才能说来朝呢? 如果是,那郜君 已经失去被称为郜子的资格了。但他又表示,如果当年部国灭亡时的那个末代郜君还在世, 他到了僖二十年还是可以被称为郜子的。这样就有些矛盾了。假设前一个说法成立,那么那 个末代郜君就算僖二十年还活着,他和他的子孙也不应该再被称为郜子了。郜国是有可能没 有被灭,但刘敞的论证过程和论据我想不太合逻辑。 再看前面的观点1 即部国复封,隐十年之郜就是郜国。我想复封是有可能的,但是,也 可能是郜没被灭,始终是个附庸国,只是宗主国换了一个而已。先把这个放一下,看观点2 。 我认为宋拿郜鼎贿赂鲁是合理的,它拿别国的鼎送入当然可以。但不能据此就说郜拿自家的 鼎贿赂宋也是正常现象。鼎对一个国家是什么意义,一个国家心甘情愿拿自己的鼎去贿赂别 国的几率有多大? 郜鼎在宋,隐十年宋有郜邑,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隐十年之郜与桓二 年、僖二十年之郜都是指郜国,复封的可能性很大。或者至少它们都属于郜国有可能宋曾 夺走了郜国的一地且因为郜鼎在那里而顺便带走了郜鼎。这个地方对宋来说不大但对郜国这 1 杨伯竣,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8 4 页 2 周上,第3 8 6 页 杜预等注,春秋三传,上海古藉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1 8 1 页 4 个小国而言可能面积不小且很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意义上,还可能包括郜的都城。如果事实 是如此。郜国王室即使在剩f 的一小块土地上继续维持他们的国家,那么郜君作为一国君主 的实际意义似乎也不剩多少了。如果是后面这个情形,鲁要么无视郜国的实际情况继续称呼 郜君为郜子,要么出于同姓之谊给予郜君一些帮助和支持使他能维持郜国,这样其实和复封 也差不多了。以上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合情理的两种情况。 顺便提一- 卜杨伯峻说剑的那两个“郜鼎”本来也想从郜国青铜器铭文寻找一些线索。 但是我没有找到“告仲尊”也没找到“郜史硕父鼎”。不过偶然发现宋路霞著的百年收藏 里提到:“民国年间,各地作伪的水平空前提高,连罗振玉这样的大学问家、大金石考古专 家竟也被他们骗过。他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中就收了郜史硕父鼎、仲龚父氟等伪器, 直到后来编三代吉金文存时才将其删除。“看来郜史硕父鼎的真伪还有问题了,等找到 更多的资料再说吧。 三南郜和娃郜 郑樵也说:“郜有二,桓二年,取郜大鼎,北部也,在单州成武;郜子来朝,南郜也, 单州有二郜城。”2 但他的意思好像是郜国迁到了南郜,或有两个郜国。清代叶圭绶续山东 考古录云:“城武县,周郜国,后入宋,又宋梁丘邑都国故城在东南五十里,又称北郜 城。春秋隐公九年( 应是十年) :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杜注:济阴城武县东南 有郜城。按:庄公二十年经书郜子来朝,则隐公时郜未灭也。此所取,疑宋先得其旁 邑,非其国城。后世有南北二部城,北国南县。或古已有两城,鲁所取为南部欤? ”3 后人 关于隐十年之郜是邑是南郜、桓二年之郜是国是北部的说法基本上来源于杜注,但杜预当时 是否实地考察过呢? 可能性不大。那他得到了确凿的证据和资料吗? 我们不清楚。也许他是 根据和刘敞差不多的思路进行推断的,而恰巧,当时城武县正好有两个郜城,于是他得出这 一结论,这倒是有可能的。 接下来考察一下历代地理文献的说法 1 历代文献对成武县部城的说法 先从城武县开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成武县,府西南二百九十里东南 至单县五十里,西至曹州定陶县五十里。春秋时郜地,后属宋。秦置成武县二世三年,沛 公将周勃攻东郡,尉于成武。又曹参攻东郡军,破之于成武南即此。汉亦日成武县,属 山阳郡。后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刘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因之。后齐置永昌郡隋初, 郡罢。开皇十六年置戴州治焉。大业初,州废,县属济阴郡。隋末,复置。群盗孟海公据曹、 戴二州,为窦建德所并。唐初亦属戴州。贞观中,州废,县属曹州光启初,置单州,寻属 辉州。五代唐仍改属单州。宋因之。元改属曹州。明朝洪武四年,属济宁府,寻改今属。谓 成日城,编户二十五里。”关于城武县,各地理志没有多少差别。而且通常都要补 充一段关于郜城的记载,或是在古迹志等中提一下 读史方舆纪要:“郜城,县东南二十里,古郜国。周文王庶子所封,富辰所谓郜、雍、 曹、滕者也。后附庸于宋。左传隐十年郑师伐宋入郜,归于我,桓二年取郜大 1 末路霞著,百年收藏2 0 世纪中国民问收孳风云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1 5 页 2 杜预等注,春秋三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8 1 页 3 清 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王汝涛、唐敏、丁普余点注,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6 2 8 页 4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8 页 5 鼎于宋即此。汉置郜成县,属山阳郡,后汉省入成武县志郁有二城,此为北郜城,又 南二里日南郜城。”顾祖禹认为隐千年之郜和桓二年之郜是一回事,都是指郜国,同时认为 汉代就在这里置郜成县,后汉时并入了城武,据他的说法,南郜城似乎与郜国无关。而 山 东通志说:“郜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周文王庶子封国,后殁于宋,今称北郜城。郜城县故 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汉置县属山阳郡,今称南部城。”2 按这一说法,山阳郡的郜城县是 南部城。跟郜国遗址不在一块儿。 明代于慎行编兖州府志沿革志:“城武县,周武王封庶弟于郜。在邑东南,春秋时 为宋所取。隐公十年败宋师于营,取郜即此。”3 兖州府志国纪志春秋列国:。郜,姬 姓予爵,文王第十一子,武王封之于郜,鲁隐公十年败宋师于营,取郜,庚午,郑师入郜, 辛未,归于鲁桓公二年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藏哀伯谏,弗听。其后郜亡入宋。“究 州府志古迹志“城武县,郜城,一在县东南十八里,春秋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是也。 谓之北部。水经注日:邛城县故城南即山阳县也,谓之南部,在北部南二里。”5 在隐十 年之部和桓二年之郜都是指郜国的问题上,兖州府志和读史方舆纪要没有什么区别。 但究州府志认为南郜在邛城县故城南,即汉代山阳郡邛城县这和山东通志的说法 比较接近,可是山东通志说的是郜城县,充州府志说的是邛城县 大清一统志:“郜成故城:在城武县东南十八里。本周时郜国,富辰所谓郜雍曹藤, 文之昭也后附庸于宋。春秋隐公十年,公败宋师于菅,取郜。汉置都城县,属山阳郡。 后汉省入城武魏书地形志:北济阴郡城武,治部城。水经注:黄沟迳城武县故城南, 又东北迳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经书取郜大鼎于宋。阐驷十三州志日:今城武 县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部。又泡水迳东孟诸泽,东北迳邛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日:山 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日郜城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论也。又东迳单父故城南。寰宇记:南 部在北郜南二里。按:今本汉志有郜城县无邛城县,与水经注不同,水经注以 在城武东南为宋邑,谓之北郜,在单县之西为汉县,谓之南部,相去亦不止二里寰宇记 则以水经注之北郜为南郜,谓即汉县,而北郜不知所在”5 大清一统志综合了上面 提到的几种观点且把各种说法罗列出来,但还是没说清楚。南郜、郜成县( 或郜城县) 和邛 城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 鄙成县,邛城县和南部 水经注 “黄沟又东迳成武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日成安也黄沟又东北迳郜城北。春 秋桓公二年经书,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左传日:宋督攻孔父而 取其妻,杀殇公而立公子冯,以郜大鼎赂公。臧哀伯谏为非礼。十三州志日:今成 武县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部者也。”“黄沟又东迳邛城县故城南地理志山 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日告城矣故世有南部、北郜之论也”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 疏对这段文字做了详细说明和补充比较重要的是他们对邛城县的注解:。邛讹作印, 饼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三 ,上海书店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2 3 8 页 2 【清1 张曜、杨氏骧等修,孙葆田、法伟堂等纂,山东通志卷三十四疆域志第三古迹三成武县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本为底本,第1 4 1 7 页 明】于慎行编,究州府志 ,明万历二十四年捌本,齐鲁书社1 9 8 5 年版,第一册 4 同上,第二册 同上,第三册 6 清仁宗敕撰,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一曹州府古迹 。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据商 务印书馆1 9 3 4 年舨重印,第2 6 册 7 北魏 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二十五泗水、沂水、诛水k 江苏古籍出版 社1 9 9 9 年版,第2 1 3 4 - 2 1 3 6 页 6 戴、赵改作部戴并改城作成。守敬按:明抄本作邛城。汉志山阳郡,郜城,侯国。宋 祁日,郜当作邛。外戚侯表,邛成属济阴,与山阳相距不远。说文 ,邛成,济阴县。段 氏云,玉篇邛字下日,山阳邛成县。此郜成当作邛成之确证济阴、山阳,容有改属。 今本汉志) 误郜成者,以王莽改告成之故。( 二成字此作城。古通) 郜城本在成武,自王 莽改邛城日告城,於是谓郜城日北郜,此日南部。段说甚审,则当改印为邛,戴、赵改邛为 郜,非也。县後汉省,在今城武县东南。”1 ( 以上提到的戴、赵,戴为戴震赵为赵一清) 再参考一下汉书地理志:。山阳郡,故粱。县二十三成武,有楚丘亭。 莽日成安。郜成,侯国。莽日告成。”2 根据杨守敬的说法,汉郜成县就是邛城,王莽时改 邛城为告成,。邛”后来被错写成。郜”,汉书里的“郜成”本应为“邛城”,于是出现了 两个“郜城”,所谓南部城,很可能跟郜国并没有关系由于它与北部只距二里,有人就说: “当初的郜国,包括南郜和北部两个部分,北部在今山东省成武县的东南,南部则在北部之 南的二里。这个地方刘邦统一天下后曾被置为郜成县,到了东汉,才被并入城武县。” 3 我认为就算它当年是郜国的一部分,可能也和春秋提到的几个郜无关,仅仅是“郜国 的一部分”而己。南郜、北部的由来,水经注的说法最可信,在春秋时可能根本没有南 北郜城之说,后世的政区演变产生了两个“郐城”。而且本来还有“郜”。告”之分,百姓在 口头区别不出,以讹传讹,结果写出来都是“郜”,再加上一些民间传说,就变成有两个郜 城了杜预的南部北郜大概就是这么来的。汉书里的“邛城”也跟着变成了“郜成”到 后来,还有后世的人以为不是。邛”被错写成“郜”,而是“郜”被错写成了“邛”。续山 东考古录就说:“ 水经注:泡水径邛城县敌城南按:今本汉志,有郜城无邛城。 邛乃郜字之讹。”。 续山东考古录的注释说:“( 郜城) 遗址在今城武县城东南9 公里处郜鼎集。”5 中 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说:“郜鼎集:在成武镇东南9 公里。周初为郜国都城。郜,后亡 于宋。秦为郜城邑,西汉初为郜城县治,汉末省入成武,后魏至隋大业初,成武县治徙此, 明、清时名郜城集。后人据左传取郜大鼎于宋的记载,更村名为郜鼎集。”它的 意思是南部、北部都在部鼎集。但成武文史又说:“近经考证,今县城即郜都遗址在 成武县城东南二十里的郜鼎集( 史称部城) 为春秋宋国城邑。郜都遗址在今县城,已为近期 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7 郜都遗址在成武县城,不过部国的范围可能不止那么大,还要算 上历朝历代行政单位的范围和治所的变化、迁移。所谓北郜是郜国的观点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现在的郜鼎集应该是南部的所在,但是不能因为文物出现在北郜,就说“南部”应当是“宋 邑”作为邛城县的南郜没有什么属于郜都的标志性文物是很正常的。 另外,从姓氏源流的角度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郜的资料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说: “郜: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多在北方: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涉县。 山东之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河南之卢氏,四川之 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 ,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郑樵注云: 周文王之子封于郜,或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子爵。今单州成武有上郜城, 是其地。郜乃古国名,其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北部城,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后或改 1 h 七魏 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h 江苏古籍出版 社1 9 9 9 年版,第2 1 3 6 页 2 汉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团结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7 8 页 张学衔,华夏百家姓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版,第2 1 8 页 清 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 ,王汝涛、唐敏、丁善余点注,山东文艺出敝社1 9 9 7 年版,第8 6 2 页 同上,第6 3 1 页 6 陈龙飞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东省 ,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版,第4 5 6 页 7 政协成武县文史资科委员会,成武文史第3 辑 ,1 9 9 5 年,第1 页 7 为告氏,或改为浩氏“后来又从郜演化出告姓和浩姓。“浩:姓氏词典 收载其 注云:系改姓令( 宋代) 温州蒯史浩聿状云,鄂氏困避难,改为浩氏( 古今姓氏 书辨证) 郑樵亦云:郜氏之后改为浩。( 郑通志氏族略总论避仇) 汉 代有浩赏”2 ( 浩赏,见汉书五行志汉兖州刺史)“告:姓氏考略收载并注 其源:其据路史注云: 告氏,文王之后。与郜同。其据鼠璞注云:郜氏 省文为告氏。俱系出姬姓。”3 总之,春秋左传 中的郜国确实是存在的,并且郜国子民 中有一支流传了f 来,如果能找到年代较早的郜氏族谱的话,相信会对郜的研究有很大的帮 助。 第二章晋国郜城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日:o 穆公是以 不克逞志于我。八我河县焚我箕、郐,”对此处的部,左传全泽注:“郜, 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七里。”又辞源:“部2 、晋邑。左传成十三年:焚我箕、 部即此。在今山西浮山县境。”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春秋成公十三年:“郜,杜预未注,沈钦韩地名补注以 为在今浮山县南,不确,或以为在今浮山县西高士奇地名考略以为是滨河之邑, 疑当距箕不远。“这样就出现了两种说法,而这耀种说法和山东的南郜、北部的问题还不一 样,因为祁县与浮山县相距很远。祁县在山西中部的太原地区。浮山县则在山西南部的临汾 地区。下面来看看相关的地理资料的说法。 一历代文献记栽曲论蓬 1 邡县和浮山县 先看祁县。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祁县,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邑,左传昭 = 十八年 晋灭祁氏,分为七县( - h 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 ,魏献子 从贾辛为祁大夫是也。汉置祁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仍属太原郡,高齐废。 隋复置。唐初属太州,寻还属并州,宋因之金改属晋州元属冀宁路。郜城,在县西 七里志云:左传成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日:焚我箕郜。谓此郜城也恐误, 或谓之鹄城。今其地名高城屯,益音谓也。“顾祖禹提到了祁县郜城,但认为它可能不是左 传成十三年 里的那个部。清光绪山西通志说:。又郜城在祁县西南七里”但也不 是很确定。汉朝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太原郡,唐朝杜祜t 通典州郡九古冀州 下太原府、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二太原府 都有关于祁县的介绍,可是 1 窦学田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警官教育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1 8 3 页 2 同上 3 同上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上海古暗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9 1 2 页 王守谦、金秀珍、王风毒,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8 1 页 商务印书馆编,薛源 ,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版,第1 6 8 9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8 6 3 8 6 4 页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山西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7 7 页 蒲 王轩等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卷五三古迹考四城邑春秋。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第3 8 4 7 页 3 都未提及祁县郜城。山魂历史地名通检 引永乐大典卷五二。四:。郜城,周五里, 在( 祁) 县西七里1 只经引春秋传,晋使吕相绝秦日。焚我箕、都,谓此也,今为高城, 祁奚墓存焉。“1 9 7 9 年版的山西历史地名录载祁县有都城,。一名鹄城,在祁县西南七 里,今为高城村,相传春秋时晋火夫解狐所居。2 说法完全引自大清一统志关于祁县 郜城的资料还是不少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它是否就是左传成十三年提到的部。也有 可能它原本名为。鹄”,只是后来变成了跟“鹄”字比较接近的。郜”,后人把它和春秋时的 邹弄混了。据1 9 9 3 年的太谷县志,祁县倒是有姓郜的:。1 9 8 5 年,全县1 4 个乡镇的居 民菇有2 2 7 姓。祁郜。”、邑是也难说是否是省内其他地方迁来的。 浮山县,据大清一统志在平阳府“东南八十里南至翼城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洪 洞县界八十里,汉襄陵县地唐武德二年置浮山县。”得名于浮山,山“在临汾县东南, 相传洪水横流。此山随水消长,故名。”至于浮山县都城,我目前还没有找到除了辞源 和杨伯峻的 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的箕是一地且在太谷县的。而其他资料都肯定了祁县有箕 城,但主要是认为祁县箕城是信公三十三年提到的那个“箕”,至于这是否也是成十 三年 中的箕就没说了这两处的箕不是同一个地方也有可能。左传全译就说这两个箕 不是一个地方,说僖公三十三年的箕在“太谷县东”,葡成公十三年的箕是。晋国地名,今 1 刘纬毅编,山西历史地名通检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7 页 2 刘纬毅编,( t h 西历史地名录修订本,山西省地名领导组地名知识) 编辑部,1 9 7 9 年版,第4 0 页 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第六编社会第二章姓氏宗祠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舨,第 5 7 0 覆 清仁宗敕撰,大清一统右平阳府 ,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版重 印。第2 3 册 5 同上 刘纬毅编,山西历史地名通检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3 9 页 【请 颐租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二卷四十太原府太谷县) ,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舨,第2 7 6 页 清 王轩等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卷五三古迹考四城邑春秋晋 。中华书局1 9 9 0 年舨,第3 8 4 7 页 王守谦、金秀珍、主凤春,左传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7 3 页 9 山西蒲县东北有箕城,即春秋时晋之箕邑”1 蒲县箕城的问题先放一下来看看太谷县的位 置。 大清一统志云:。太谷县在( 太原)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至祁县界十五里,南 至祁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七十里,西南至祁县界四十里春秋时晋大夫阳 处父邑,汉置阳邑”。2 它与祁县靠得很近,所以很多人因此认为太谷县和祁县正是春秋时 箕、郜的所在。清县志载:“商时封箕子于此。按府志,太谷县有箕城,箕子故封也 按左传吕相绝秦云:焚我箕郜。顾炎武以为河边之邑然考通志,祁县高城村即 古郜城,基址尚存。则郜在晋腹地,未尝河边。箕、郜同被焚掠,相距自必不远。以祁、谷 接壤而论,箕城疑即箕、郜之箕。意当时秦师伐晋,尝深入至此欤? 又昭公二十三年,晋馆 鲁叔孙蜡于箕。未知即此箕否,附此俟考。”3 编者认为箕应在太谷县,理由是通志,的 说法和箕城遗址。但是通志在一些较偏的问题上的可靠性本来就很难说。而且此箕城遗 址是否为彼箕也说不清。他自己也觉得秦师大老远深入晋国腹地有些奇怪之后,光绪、民 国两修县志,俱从此说。光绪版本祁县志也有“按祁县离秦边千里,秦兵岂遽能至此? ” 的质疑。至于昭公二十三年的箕我想和前面的箕应该是一回事还有咸丰版本县志认 为太谷之箕是箕子故封之地,“按左传文公八年,晋有箕郑父襄公二十一年晋有箕遗。 顾炎武日:当是以邑名其人。据此则箕郑父、箕遗尝食采于箕或即在阳邑南箕子之故封 欤?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有箕姓,“箕: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汉 族姓氏。 ,上党郡壶关县有微子城寰宇记在潞城县东北二十里,县志。锾本畿内国, 王守谦、金秀珍、王凤誊。左传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8 3 页 2 清仁宗敕撰,( 始p l - - 统志太原府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版重 印。第2 3 册 靖】刘玉玑、仇曾佑修,胡万凝纂,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九七号太谷县志第七卷古 迹考城堡官府) 据民国十年铅印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版,第1 0 4 2 页 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附录四史事考辨箕城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7 9 l 页 5 同上,第6 1 8 页 。窦学田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警官教育出版牡1 9 9 7 年版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