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张孝祥以词名世,他是两宋豪放词派上承苏东坡,下开辛稼轩的关键人物,在 两宋词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其词名所掩, 他的诗文很少有人关注。 其实, 张孝祥的诗文也有不俗的表现。 宋史张孝祥传称“孝祥俊逸,文章过人。 ”时 人谢尧仁称赞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 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 ”(张于湖先生集序)今人朱迎平称其散 文“以才气超逸,不拘一格,变化不主常体。 ” ( 宋文论稿 )张孝祥有于湖居士 文集40 卷存世,文占 24 卷,有 300 多篇。 本文从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入手,探讨其人格精神的特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第一部分首先从人格精神的内涵出发,从时代背景、家族环境、童年经历三个方面 分析张孝祥人格精神的形成因素。接着分析张孝祥人格精神具有的三大特质:政治 信念,坚定执着;是非大义,爱憎分明;个性豪迈,光明磊落。之后探讨张孝祥的 人格精神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 现:忠愤爱国的拳拳之心、至诚爱民的深切情怀和沧桑历尽的豁达胸襟。第三部分 进一步分析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实现方式。主要表现为:结构布局, 不主故常;艺术手法,追求多样;语言生动,文采飞扬三种方式。 通过分析论述,最终肯定张孝祥散文的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进而对他有一个 全面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关键词:张孝祥;人格精神;散文创作 english abstract a key figure of the powerful and free school of ci writing in the two songs from su dongpo to xin jiaxuan, zhang xiaoxiang, was not only famous for ci, but also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s historic development. besides, he wrote excellent poems although few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them, because his ci was more famous. his biography in history of the song claimed “xiaoxiang was handsome and his articles were better.” xie yaoren of his time praised his articles “like wavy sea or cloudy tai mount which came and went clear or dark so quick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its beginning and ending.” in the preface to mr. zhang yuhus collection of articles, zhu yingping of modern time thought his essays embodied “super talent, various styles and unusual forms”. in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from the song, there existed 40 volumes of yuhus collection of articles, 24 volumes of which belonged to zhang xiaoxiang, which were more than 300 articles. beginning from his personality, the paper explores hi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ts effect on prose creation. the 1st part analyses the factors of forming his personality from historic background, his family surroundings and childhood experience,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is personality. the analysis of his 3 major personality traits follows: faithful political beliefs, clear love and hatred, open-hearted personality. at last, it explores the effect of his personality on prose creation. the 2nd part analyses the embodiment of his personality in prose creation: loyal and patriotic heart, deep and sincere emotion, open and broad mind. the 3rd part further analyses the ways of bringing out his personality in prose creation: unusual structures, various artistic techniques, vivid and literary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mentioned above, zhang xiaoxiangs prose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its historic position should be ascertained so that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him results. key words: zhang xiaoxiang; personality; prose creation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绪 论 1 绪 论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历时152年,几乎占两宋立朝320年的一半。但由于 缺少欧阳修、苏轼那样的散文大家,因此后世研究者很少给予关注。实际上,南宋 散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忽视。相对于北宋来说,南宋的散文创作更为普遍,无 论是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北宋。据朱迎平先生统计: 宋史艺文志著录 的北宋文集约400种,南宋文集有300余种,但南宋著录时间仅止于宁宗初年,且遗 漏了不少名家文集。清代所编的四库全书 ,其书集部收入北宋别集122部,而南 宋文集达277种,较北宋多出一倍有余,其中不见于宋志著录的有100余种。另 据沈治宏编的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著录,今存宋人700余家别集中,北宋仅200 家,南宋则有500余家,亦大大超过北宋。故南宋散文总量超过北宋是可以肯定的。 从质量上看,南宋散文继承北宋大家的优良传统,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新的面貌 和特色,产生了一批足以追踪前辈的散文家。 众所周知,南渡初期,即高宗建炎、绍兴年间(11271163年) ,南宋散文承接 北宋末年散文的暂时衰落,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由于宋金战事不断,议政言事之 文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主战之议成为大部分文章的中心。随着元祐党禁的解除, 苏轼散文议论风发、雄赡豪迈的风格又重新风行。陆游称: “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 学者翕然从之。 ” 抗战派名臣李纲、宗泽、胡铨、赵鼎、张浚等人的慷慨陈词,明 显受到苏文雄赡豪迈风格的影响。但真正首开风气的是高宗末年至孝宗初年的王十 朋,他在南宋文坛全面推崇韩、柳、欧、苏,大力弘扬唐宋古文的传统。其读苏 文称: “唐宋文章未可优劣。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使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 孰后而孰先,必有能辨之者。 ” 其杂说称: “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韩, 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法汗漫于东坡。 ” 明确揭示了唐宋古文的传承,准确概 括了四家的风格特色,标志着欧、苏散文传统全面恢复。 至乾道、淳熙年间文坛,论文必宗欧、苏已成为士人普遍的共识;作文必法欧、 苏也成为自觉的行动。乾道9年,孝宗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称颂其文“雄视百代, 自作一家”,“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 。 欧、苏的文选、文集也广泛流传。君主的倡 导,文选范本的流行,使欧、苏散文成为文人普遍师法的典范。 “淳熙中,尚苏文, 朱迎平.宋文论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37 (宋)陆游. 陆放翁全集(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6.老学庵笔记卷 8.49 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文集卷 14.801 同上 (宋)苏轼.东坡全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二 1107 册.4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2 文多宏放。 ” “淳熙间,欧文盛行”。欧、苏散文的优良传统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 扬,使宋文中兴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至孝宗、光宗、宁宗三朝60年间,宋文出现了全面中兴的局面,一时间名家荟 萃, 文备众体, 文派孳生, 文论勃兴, 形成了宋文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张孝祥 (1132 1170年)就生活在高宗、孝宗这一时期。 但是历来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只重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成就,不注意其他古文家,至于说到南宋,则好象只是理学家的天下,无可读之文, 也没有可关注的名家。正如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通论后记中所感慨的那样: 宋代文学研究格局上有“重北宋而轻南宋”的不平衡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散文研究 领域尤为突出。只推尊“唐宋八大家”的成就,而不注意其他古文家的贡献。 事实确如王先生所说。在各种文学史上,介绍张孝祥的文字只是寥寥几行,且 往往只强调他远继苏东坡,下开辛稼轩,是词史上的关键人物,基本不涉及他的诗 文。其实他的散文也有很大的成就,虽不能和唐宋八大家那些名家相比,但也充分 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无疑算是中兴时期独具特色的一位。张孝伯在张于湖先生集 序中云:“(于湖)每见于诗,于文,于四六,未尝属稿。和铅舒纸,一笔写就, 心手相得,势若风雨。 ” 朱熹在跋张安国帖中说: “安国天姿敏妙,文章政事皆 过人远甚。其作字多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 董道辅在吊 于湖墓在秣陵诗中写道: “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翻然九州处,汗漫跨鲸脊。 乾坤能几时,安用较颜跖。文章失津梁,所念斯道厄。 ” 洪适在张孝祥复集殿修 撰知静江府制中说: “广廷对策,诸老生莫敢抗衡;两禁代言,它学士至于阁笔。 ” 韩元吉祭张舍人一文中说: “出拥六州之麾,入裁两院之制;烂珠璧于文词, 捷风雨乎政事;洒妙墨之淋浪,倾高谈于意气。 ” 可以说,与陆游、杨万里、范成 大、张栻、朱熹这些著名人物相比,张孝祥在当时的声望甚至犹有过之。张栻赠 于湖诗云: “名谈宿雾卷,逸气孤云横。挥斤看翰墨,笑语皆成诗。人物有如此, 吾辈赖主盟。 ”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难说文学史上不会出现另外一位可以与苏轼、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子部杂家 864 册.339 (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诗文评 1481 册.485 朱迎平.宋文论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33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616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前言.1 (宋)朱熹.朱子文集c.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东:齐鲁书社,1997.集部 18.637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c.清嘉庆六年金陵刻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卷 43.1397 (宋)洪适撰.盘洲文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58 册.405 (宋)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65 册.290 (宋)张栻.南轩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67 册.427 绪 论 3 辛弃疾比肩的伟大文人。 可见,张孝祥的文学成就被他同时或稍后的许多名家所推崇。就在他1170年去 世后的不久,已有其文集的编集和刊刻。据王质所撰于湖集序载 ,早在宋孝宗 淳熙元年(1174年) ,即他去世四、五年后,有过一次编集和刊行,其序收于王质的 雪山集中。由于内容、卷数等语焉不详,无法揣测。又据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 年) ,谢尧仁及张孝祥弟张孝伯所撰的张于湖先生集序 ,明确记载“天下刊先 生文集有数处” ,可知此前尚有其他各种刊本,但均未留传。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只 有宋刊40卷本于湖居士文集及乾道本(1171年) 于湖先生长短句两种刊本。 张孝祥的散文数量不少, 特色鲜明, 足以自成一家。 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 、 宋 四六选 、 南宋文苑等宋文总集,均收录有张孝祥的文章,可见他散文的成就也 颇令后人瞩目。 当代学者也对张孝祥的文集进行了整理和编印。1980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首 先出版了由徐鹏校点的于湖居士文集40卷。该书以四部丛刊慈溪李氏藏宋 刊本为底本,参以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和永乐大典等数家传本,是建 国后对张孝祥诗、文、词做的首次整理,也是迄今最完整的一部文集。2001年12月, 黄山书社出版了由彭国忠校点的张孝祥诗文集36卷。该书只收集了过去常常被 人们所忽视的张孝祥的诗文部分,同样以四部丛刊慈溪李氏藏宋刊本为底本, 并据经义模范 、 温江县志 、 当涂县志等收录了一些遗诗遗文。此外还在附 录中收集了南宋以来有关张孝祥的诗文评述, 是研究其诗文的很好资料。 2006年4月, 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宛新彬主编的张孝祥资料汇编 ,该书本着宋代求全,元、明、 清三代求精的原则,收集了宋、元、明、清四代文人对张孝祥的诗、文、词及生平、 政绩的评价,并附有大量的引用书目,是了解历代文人对其评价的较为全面的资料。 建国以来,据我们所见,大陆地区研究张孝祥的有关论文大约60多篇。依据研 究现状,大体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关注他的人比较少,后期对他 的研究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最早对张孝祥生平、作品系年进行考证的是宛敏灏, 撰有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 、张孝祥年谱。在宛先生的基础上,韩酉山 和李一飞的研究成果也很有价值。199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韩酉山的张孝祥 若干事迹考略,李一飞则在湘潭师专学报1983年4期-1984年2期上连续刊发了 (宋)王质.雪山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49 册.382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前言.1 宛敏灏.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1957.2 宛敏灏.张孝祥年谱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 1959.4、5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4 张孝祥事迹、著作系年。 后期对其具体作品和风格的探讨,主要侧重于词风的分析和名篇的鉴赏上。对 其散文的研究一直是薄弱之处,只有罗敏中的论张孝祥的爱国诗文 、张孝 祥的洞庭诗文及其尊屈倾向 等几篇涉及到散文。陈春霞的硕士论文张孝祥思 想及创作研究 ,对其思想及诗文词作的创作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 关于张孝祥散文的论述只有 6000 多字,大体上说,只流于面上的介绍而缺乏深入 的探讨。 因此,本文试图在南宋初散文创作的大背景之下,从探讨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对 其散文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分析张孝祥散文的特色,力求对他的散文有一个全面 整体的认识,希望能弥补其散文研究的不足与缺憾。 罗敏中.论张孝祥的爱国诗文j.中国文学研究,2002.2 罗敏中.张孝祥的洞庭诗文及其尊屈倾向j.云梦学刊,2002.3 陈春霞.张孝祥思想及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6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5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11 人格精神的内涵 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 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 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也就是在个体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较为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历和自然物理因素等。 12 张孝祥人格精神的形成因素 张孝祥人格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以及家 族影响和他的童年经历。 121 时代背景 宋徽宗宣和 7 年(1125 年),金兵第一次大规模南侵,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替代 了以往变法与反变法的矛盾而成为宋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靖康元年(1126 年),金国 兵临汴京,京城军民奋起抗击,最终因政府和“王师”的无能,汴京于次年沦陷, 钦宗与太上皇徽宗被俘,北宋灭亡。在这场变乱中,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侥幸躲过 这场劫难而成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举下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登基, 后迁都于临安,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赵构便是后来的宋高宗。高宗赵构建立南 宋政权后, 宋金之间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依然没有改变。 南宋王朝偏安于淮水以南, 是中国历史上国事相对较弱、 政治较为黑暗的朝代之一, 与金朝东沿淮水 (今淮河) , 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高宗即位初期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 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使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失去了对抗金朝的决心, 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徽钦 二宗回朝威胁其帝位,所以在 1138 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首先 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42 年 1 月,秦桧秉承宋高宗旨意,以“莫须有”的 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高宗君臣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 统治权。 宋孝宗时期曾由刘光世、 张浚、 韩侂胄、 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6 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 条约。在 1164 年 12 月,张浚北伐失败后,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 (又名乾道 和议 ) ,并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割让秦州及商州。 由此可见,当时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空前尖锐,而南宋统治集团却只是一味 地求和苟安,完全不顾广大民众收复失地的意愿,并残害抗金志士,统治阶级内部 的和战之争成为当时的矛盾焦点。面对金兵的多次南下,摆在南宋朝廷和所有文人 士大夫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 坚持抗金、 收复失地抑或妥协议和、 屈膝投降? 这一点,既成了南宋政治运转的一个轴心,又成了南宋文人士大夫政治态度和立场 的分水岭。 张孝祥就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自踏 入政坛以后,更是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方,积极地献言献策并身体力行,与投降派 进行坚决的斗争。 122 家族环境 因为靖康之难,祖籍安徽和州的张氏一门,也饱受离乱之苦。张孝祥的大伯父 张邵,字才彦,宣和3年(1121年)登上舍第。建炎元年 (1127年)任衢州司刑曹事, 为躲避战乱,携张氏一门寓居衢州 (今浙江衢县一带);二伯父因不忍舍弃祖业和祖 坟,留守和州故里,后死于战乱;为了减轻大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为了照应和州祖 业,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带着家人移居安徽芜湖。这些生活经历,使张孝祥对战乱中 流离失所的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对金人践踏中原表示极大愤恨。 建炎3年(1129年)9月,张邵以礼部尚书使金,因坚持民族气节,被金人扣留十 五年,历经九死一生,到绍兴13年(1143年)终得以返宋。后因奏事得罪秦桧,被 闲置多年,甚至装疯避祸,直到秦桧死后才被重新起用。官至敷文阁待制,知池州。 绍兴26年卒,赠少师。张孝祥出生后,以祖母命,为伯父张邵嗣子。周必大敷文 阁待制赠少师张公邵神道碑云:“其在北方,太夫人命犹子孝祥后公,公归有子 而钟爱孝祥异甚。” 张邵在当时是一位知名人士,“公天资劲伟,遇事慷慨,酒酣 耳热,悲歌激愤,尝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 由此可知,其大伯 父的民族气节对张孝祥从小就有影响。 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字晋彦,号总得居士。历阳典录记载他“负气尚义, 工诗文,赵鼎、张浚皆器遇之” ,张祁在淮南时,“谍知亮(金主完颜亮)谋叛盟, (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47 册.688 同上 (清)陈廷桂纂辑.历阳典录c.清嘉庆 3 年修同治 6 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卷 14 人物.695696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7 屡闻于朝,且峙粟阅兵为备计,言者以张皇生事论罢之。明年敌果大入寇。” 也是 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张祁做官也口碑颇佳, “其为人谦恕,居官廉静有守” 。 绍兴24年(1154年),高宗亲擢孝祥为进士第一,抑秦桧之孙秦埙为第三。秦桧得 知孝祥乃张祁之子,张祁又与胡寅厚交,便开始蓄意谋害张氏父子。宋史本传 云: “先是,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 秦桧已怒, 既知孝祥乃祁之子, 祁又与胡寅厚,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张孝祥在洪帅魏参政中说:“伏念某乡持 末学,辄冒首科,触宰路之虞罗,陷亲庭于狴犴。” 说的就是这件事。直到秦桧死 后,张祁才得以释放复官。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切身经历,张孝祥对祸国殃民的投降派深恶痛绝,从小志 向高远,曾自诩“一节不须论,功名看致君”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渴 求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这些时代氛围和家庭环境深深地影响到他后来的生活和创 作道路。 123 童年经历 张孝祥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激烈,而处于矛盾尖端的是苟且于东南一隅 与收复赤县神州的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矛盾。绍兴2年 (1132年),张孝祥出生于 明州鄞县,这是“靖康之难”刚刚过去后的第4年。这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一隅已近 5年,恢复失地,抗击金军,成了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所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 望、翠葆霓旌” 。作者虽未经靖康之变,却从小就受到浓厚的爱国思想浸染。 年少的张孝祥十分关注时局变化,忧心国事。在7岁时,就对胡铨上书要求斩秦 桧、王伦等人的行为深表佩服。绍兴8年 (1138年),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反对议和, 并请斩王伦、秦桧。胡铨的上书有多本副本散播民间,宜兴进士吴师古刊刻奏疏, 广为流传。一时间,京城内外议论纷纷,群情激愤。不久,胡铨便被贬为广州都盐 仓,张元干为胡铨送行所作的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也是传诵一时。此事给张孝 祥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到隆兴2年(1164年),胡铨复出,张孝祥与年长 30岁的胡铨同朝为官,曾写七律同胡邦衡夜直:“慕用高名二十年,敢期丹地接 周旋?先生义与云天薄,老去心如铁石坚。梦了琼崖身益壮,烟销金坞臭空传。一 (清)陈廷桂纂辑.历阳典录c.清嘉庆 3 年修同治 6 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卷 14 人物.695696 同上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389 列传 148.11943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卷 21.255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 34.342 同上.卷 31.300 同上.卷 31.297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8 尊莫惜空相属,宫漏穿花夜色鲜。” 满怀崇敬地赞扬了胡铨反对议和,敢于同投降 派作斗争的高风亮节。 绍兴11年(1141年)10月,岳飞被诬下大理寺犾,11月被杀,此事对时年10岁 的张孝祥触动极大,因此就有了他高中状元后就立即上书皇帝,为岳飞辨诬以表其 忠义的义举。 绍兴 12 年(1142 年)2 月,宋遣使至金称臣,以淮河为界,并纳贡。自此淮 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归金所有,而统治者的投降求和行径从来没有停止过。作者对此 无比愤慨。绍兴 32 年(1162 年),张孝祥在建康谒见张浚,在宴客席上,写下了 那首慷慨悲壮,令张浚为之罢席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淮河以北昔日的中原之地,如今已沦为金人的土地。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中原的文化之邦、 弦歌之地, 如今早已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 充溢着膻腥的气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沦陷区的人民盼 望着宋朝收复失地,可统治者只图苟安,不修边备,按兵不动,只有那议和的使者 络绎不绝。“使行人至此”,怎么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国仇家恨,再加上张孝祥自小聪颖好学,才造就了一代奇 才。 宋史载,张孝祥“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 举冠里选。” 绍兴24年参加廷试,被高宗亲点为甲戌科状元,称其“词翰俱美,必 将名世。” 步入仕途之后,张孝祥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学,施展着自己的报国之梦。 13 张孝祥人格精神的特质 张孝祥人格精神的特质表现在坚定执着的政治信念、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和豪 迈洒脱的个性特征三个方面。 131 政治信念,坚定执着 张孝祥积极要求北上抗敌,恢复失地。当时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思 退与张浚。汤思退对张孝祥有提拔之恩,因为张孝祥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考官之一就 是汤思退;而张浚在任宰相时曾向皇帝举荐张孝祥,对张孝祥亦有荐举之恩。虽然 张孝祥看似是处于和战两派之间,但他在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大非上完全没有私 心,坚持对朝政最有利的方面。面对张、汤二相之争,张孝祥不以二人对己有恩而 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在向皇帝奏事时,他直陈: “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 6.73 同上.卷 31.297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389 列传 148.11942 同上.11944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9 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言用才之路 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 ” 都是针对当时的弊政有感而发,绝非为邀 皇宠而凭空生事。虽然他屡次受到两派的弹劾罢官,但仍不改变自己的政治操守。 张孝祥有着“致君泽民”的政治理想,认为为政一方,应当“治本人情”,“不 欲夷其民,善推其所愿欲而已。摩而抚之,搏而磔之,其宽其猛,各在攸当” 。在 给王提举和任提刑的书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政见,“冀少宽于程督,庶将自力于抚 摩。” 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云: “盖先生之雄略远志,其欲扫开河洛之氛祲,荡 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使其得在经纶之地,驱驰之役,则周公瑾、谢 幼度之风流,其当可挹于千百载之上也,而门下之鲰生何足议论之喙哉! ” 这段议 论,虽不无溢美,但也言之有据。 张孝祥对自己的政治信念矢志不渝,自绍兴24年(1154年)得中状元后走上仕 途,更是这样积极地实践着。 在上给皇帝的许多奏议中,他侃侃而谈,切中朝政时弊,达到了刘勰所说的“论 如析薪,贵能破理” 的效果。与许多迂腐空谈的官员相比,张孝祥无疑是一个不尚 空谈、有实干才能的士大夫。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许多问题上,张孝祥有着自己 独立的看法和胆识,冒着触怒当权者的危险,以清醒的头脑,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 性的意见,表现出对于国家前途的高度关切。在保存下来的近30篇奏疏中,内容涉 及到人才的使用、边备的加强、民生的重视、宋金交战的方针、国史的修订、国家 图书的整理、灾民的赈济、内政的整治、将领的任用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针 对性和强烈的现实性。他一般都能针对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并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饱含着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正当张孝祥施展着自己的报国之路时,绍兴29年(1159年)遭汪澈弹劾罢归芜 湖。这是张孝祥首次被弹劾罢官,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时刻关注国事。闻参 之政事贺允知使金,他写书致之,希望他不辱使命,使中原遗老瞻仰朝廷威仪,坚 定统一的信心。次年11月,拜谒刘锜,论抗金方略,并表达了 “载笔后车,草露布 以俟献” 的愿望。绍兴31年(1161年)11月,虞允文与金兵战于采石大捷,金主完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附录.409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卷 15.185 同上.卷 21.264 同上.前言.1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卷 4.328 同.卷 35.390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10 颜亮遭部下缢杀,金兵撤退,这是宋室南渡以来,振奋人心的一次胜利。消息传来, 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雀跃,张孝祥也是深受鼓舞,写下了奔放豪健的水调歌头和 庞佑父纪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 看吴钩。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不仅呕歌了虞允文的勋业,也抒发了自 己不能上阵前线从戎报国的遗憾。 绍兴32年(1162年)2月,张孝祥任抚州知府。宋史本传称其“年未三十, 莅位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陆世良的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临川诘卒抢 劫兵器库,张孝祥单骑驰赴军中平乱,首先安抚了听命的众卒而斩其倡乱者,结果 阖城晏然。他还出榜禁止出售假药。 可见张孝祥的应变之才和对人民的关心。 孝宗即位后的隆兴元年(1163 年),张孝祥任平江知府,即今苏州,当时为临 安屏障。在短短几个月内,张孝祥就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上疏乞不催两浙 积欠等。宋史本传云“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 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 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隆兴 2 年(1164 年),张孝祥因张浚荐召,任建康留守。奉命后,在赴建康 画一利害里首先奏陈:“今臣来起发,欲先往镇江府措置事宜讫,即至建康交割 职事,就令本府以次官时暂权管,却往两淮,将来若有边事,亦许臣往来措置。” 可见,他为了抗金军事措置是如何争取时间,积极办理。但在战和两派的斗争中, 张浚于同年 4 月被罢相后,汤思退力主和议,撤去边备。10 月底,金兵连破楚州、 濠州,张孝祥揭露金人“不过欲要盟” ,实则揭露汤思退乞和的阴谋,被汤的同 党弹劾落职,这是张孝祥第二次被罢官。 乾道元年(1165 年)6 月,张孝祥“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 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只一年时间,张孝祥第三次被罢官,而且是 在治有声绩的情况下,其心情可想而知。代之者为原广西提名刑狱公事张维(字仲 钦)。在饯别席上,张孝祥作诗云:“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仍 不改其为国为民的政治信念。但无故被黜,心绪总是难平,作者过洞庭,祭屈原,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 31.300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389 列传 148.11943 同.附录.407 同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卷 18.216 同 同 同.卷 7.82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11 抒发自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心境。 不久,张孝祥“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 徙知荆南、 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 自是荆州无水患, 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 在潭州、荆州任上也是为国为民计。 乾道 5 年(1169 年)3 月,张孝祥获准辞官,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离任之前, 他还在参赞荆州的水利工程以抵御金兵入侵,未尽功而解职。辞别时,“荆南人民 哭送登舟,绘像于湘中驿” 。 归休芜湖至病逝,时间虽很短暂,但他也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善事:一是修葺 公益建筑。除将城内寺、观、台、榭修饰一新,吟咏殆遍外,还修建“观澜亭”并 亲书“观澜”二字,将此亭作为“讲学、敦品、励志”之所。 二是纾解民困。邵 宏渊符离战败后拥兵还镇,一路抢掠。张孝祥“自籴米数百斛,着紫衣,乘使者车, 犒师江上,众得饷,扬帆而去,遂秋毫无犯” 。三是病危时嘱赠镜湖(古称陶塘) 。 他死后,其子太平遵其遗愿,将面积 100 余亩的镜湖及附属的林、园、台、榭等全 部捐赠给芜湖供作群众游乐场所。 张孝祥虽已辞官,但仍心忧国事,闻虞允文取道芜湖,他不顾有病在身,于当 暑送虞允文于芜湖舟中,不幸中暑身亡,年仅 38 岁。孝宗闻之,深为惋惜,“有 用才不尽之叹”, “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 。 由此可见,张孝祥的仕途虽是三起三落,但终其一生,都是心忧国事,出谋出 力,奔走呼号,力主恢复失地,并在自己的任上,造福百姓。而这一切无不显露在 他的散文创作中。 132 是非大义,爱憎分明 绍兴24年(1154年) ,张孝祥到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考官已定秦桧之孙秦 埙第一,孝祥第二,高宗赵构亲阅试卷,发现秦埙之“论策”都是秦桧主张,遂擢 孝祥第一,降埙第三。张孝祥这位新科状元与同科及第的秦埙“一揖之外,不交一 言。 ”甚至是在“唱第”时,秦桧的亲信大臣曹泳当廷提婚,张孝祥也没有答应。可 见其刚正不阿和鲜明的是非观。 张孝祥刚被擢为状元,就上书为岳飞辨诬并请表其忠义。要知道当时为岳飞申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389 列传 148.11943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附录.410 (清)梁启让等修.陈春华等纂.芜湖县志c.清嘉庆 12 年重修,民国 2 年重印本.卷 6.古迹志.406 同 同 同.411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12 冤是上下廷臣都不敢做的一件事。陆世良的宣城张氏信谱传云: “先是,岳飞 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 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 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原, 公道昭明于天下。帝特优容之。时公尚在期集所,犹未官也。秦相益忌之。 ” 正是由于高宗擢孝祥为第一,而降秦埙为第三,加之张孝祥力主抗金,反对议 和,上疏为岳飞平反,忤怒了秦桧。其父张祁被诬谋反入狱,秦桧死后才获释。张 孝祥也才被授官正式进入仕途。 宋史载,张孝祥“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 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安石作 日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臣惧其作时政记, 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上从之。” 可见张孝祥对朝政的弊端总是直言不讳。 绍兴27年(1157年),“芝生太庙,百执事多表贺,时储位尚虚,公独献原芝 以讽之,略曰:惟大本未立,社稷宗庙亦靡克宁飨。又曰:在仁宗、英宗之 室,天意则然,乞早定大计。高宗看后,首肯再三,举朝称诵。” 当时在高宗朝 提立太子之事,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大臣莫敢为之,但张孝祥迎难而上,不计个人 安危,可见其刚勇。 张孝祥闻不平事,也是仗义直言。隆兴29年(1159年)7月,成闵宿卫临安西溪, 因对部下粗暴打骂,致使士兵逃亡者甚众。事闻朝廷,成闵为推卸责任把其嫁祸到 部下李因身上,高宗有旨将李因派往江西安抚司差遣,张孝祥当制,以处罚不当封 还词头,上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 ,谴责了成闵的做法,并希望皇上将相关责任 人等第降黜,以慰士卒之心。 正如朱熹在为张孝祥所撰的文中称:“靖康之变,国家之祸乱极矣。小大之臣, 奋不顾身以身任其责者,盖无几人。而其承家之孝,许国之忠,判决之明,计虑之 审,又未有如公者。” 133个性豪迈,光明磊落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附录.409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389 列传 148.11942 同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卷 17.207 (宋)朱熹撰.朱子文集大全c.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东:齐鲁书社,1997.集部 19.84 第一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 13 张孝祥个性豪迈,光明磊落,从其高中状元的策论中,就可见其少年意气。张 孝祥当时的策论不见其文集中,我们只能通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6中略知一 二。 “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忠义 凛凛,易危为安者,固已论道经邦,和天下矣。臣辈委质事君,愿以是为标准。志 念所欣慕者,此也。 ” 秦桧死后张孝祥被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在朝为官不久,又因为年少气锐,得罪 同僚,被排挤出朝。连遭排斥,徙调外任,空有恢复之志,却无路请缨。可谓是“小 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诗续雅歌。 ” “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索索悲风里,沧 浪亦白头。 ” 但就在这样的处境下,张孝祥仍然保持着冰雪般高洁的气质,视万物 为宾客的胸怀,流露出一种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 然。”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说得出如此豁 达的话,胸襟气度必非凡流。 张孝祥青年得第,为人潇洒磊落,轻财好施,不拘小节。 四朝闻见录记载说, 高宗皇帝有一次问他:“有人说你赃滥,是真的吗?”张孝祥回答:“臣不敢欺君, 滥诚有之,赃之一字,却不敢奉诏。”可见他虽然疏放,为官却清正廉洁。 真文公(德秀)尝曰:“于湖平生虽跌宕,至于大纲大节处,直不放过。”有一回 泛舟过洞庭湖,正值中秋将至,月光照在万顷浩波之上,一片空明澄澈,张孝祥逸 兴遒飞,命酒高歌,唱自己平生最得意的念奴娇一曲,并呼唤属吏,和他们碰 杯饮酒,毫无上下之分。 这种坦率大度,在看不顺眼的人眼里,自然就有“滥交” 的嫌疑了,然而张孝祥本人,却是“君子坦荡荡”。 张孝祥追求自然澹如的生活,二首请说归休好是对归去来兮辞的重新 熔铸。“请说归休好,扶行白发亲。访医无远近,买药辨新陈。索酒兼邻壅,要宾 尽里人。短长无不可,且得是闲身。”、“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新除叠黄纸, 旧隐接青山。竹绕披风榭,芦藏钓月湾。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 张栻在于湖像赞中这样说: “是于湖君,英迈伟特,遇事卓然,如箭破的。 谈笑翰墨,如无风迹。惟其胸中无有畛域,故所发施,横达四出。 ” 其豪迈洒脱的 (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编年 327 册.326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1. 卷 6.71 同上.卷 9.103 (宋)张孝祥撰、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 34.344 同上.卷 33.329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小说 1039 册.687 同.卷 9.109 (宋)张栻.南轩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别集三 1167 册.720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及其散文创作 14 性情也可见一斑。 张孝祥身处南宋初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和战之争日益激化的时代背景下,从小 就历经战乱之苦, 树立了自己 “致君尧舜” , 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报负的远大政治理想, 最终形成其政治信念坚定执着、是非大义爱憎分明、个性豪迈光明磊落的人格精神。 而这一鲜明的人格精神在其散文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第二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15 第二章 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据于湖居士文集统计,张孝祥传世作品,计辞赋 1 卷,诗 11 卷,记、序 等 3 卷,奏议 3 卷,内制 1 卷,表 1 卷,书、启 4 卷,疏文、青祠等 3 卷,题跋 1 卷,墓志、祭文 2 卷,乐府 4 卷,尺牍 6 卷,另有附录 1 卷。能代表其散文成就且 数量较多的文体有奏议、记序和尺牍等。本文主要从这三种文体入手,兼顾其他文 体,分析张孝祥的人格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21 忠愤爱国的拳拳之心 张孝祥一生志图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再生资源处置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绿化项目绿地养护管理方案
- BIM与建筑工程调度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
- 桥梁防护与环境适应性方案
- 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建筑预应力施工现场管理与安全保障方案
- 新质智造产业园项目技术方案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摄影师(人像摄影)技能试题及答案
- 水上交通规则试题及答案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
- 2024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方法考试答案
- 【项目方案】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储能+光伏+风电)规划报告
- 咖啡因实验报告认知功能与记忆力评估
-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排查事项清单(参考模板)
- 各类质谱仪的优缺点分析 质谱仪解决方案
- 2024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项目营销策划方案
-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2023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句子专项练习(一)
- 室分常用的计算公式、自动换算(实用型)-
- 高处作业吊篮使用安全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