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松花江流域位于东北北部。清朝末年是松花江流域开发的重要时期。以汉族移民为 主体的各民族在历代开发的基础上,经过辛勤劳作的开发活动,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 工商业以及城镇建设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清朝末年东北边疆危机日甚一日,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决定对东北实行“移民实 边”、“放荒筹饷”的开禁政策。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地区吸纳 了大量的关内移民,这些移民成为这一地区农业开发充实的劳动力,同时也使该地的土 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但由于移民耕作能力有限,以及清政府缺少对这一地区开发的规 制,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经营,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初步破 坏,水土流失,地力逐步下降,气候也趋暖趋干。 清朝末年,松花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呈现逐渐频繁的趋势,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既 有自然地理方面,又有很多人为因素。大量关内移民涌入松花江流域,在此进行的不合 理的农业开发,森林采伐等行为破坏了天然植被,导致了这一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同 时,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阻滞社会经济发展。 清末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合 理的农业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清末是松花江流域生态环 境恶化的初始期。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清末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的原因以及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开发状 况。 第二部分,阐述了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粗放式的土地经营方式使 地力下降、植被破坏,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发生退化。 第三部分,分析了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与影响。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导致了自 然灾害的频发。介绍了松花江流域的自然灾害状况、影响和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松花江 流域自然灾害在清末呈逐年频发的趋势,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自然灾害;生态环境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l o c a t e si nt h en o r t ho ft h en o r t h - e a s tr e g i o n l a t eq i n gi s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e x p l o i t i n gt h es o n g h u a r i v e r d r a i n a g ea r e a p e o p l e sw h o s e m a j o r i t yw a s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p r o c u r e dt h eg r e a th a r v e s to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i n d u s t r ya n d c o m m e r c ea n d b u i l d i n gt o w n sb yw o k i n g h a r do nt h eb a s eo f e x p l o i t i n gt h i sr e g i o n , i nl a t e q i n g ,t h ec o n j u n c t u r e o ft h en o r t h e a s tb o r d e ra r e aw a sw o r s et h a n b e f o 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d i p l o m a t i cd i f f i c u l t i e s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c o n s t i t u t e ds o m e p o l i c i e ss u c ha s m i g r a t i n gp e o p l e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b o r d e ra r e af o r e n r i c h i n gt h i sr e g i o n ”a n d a s s a r t i n gb a d l a n d sf o rr a i s i n gm o n e y ”t o u n c h a i nt h eb a no f e n t r y i nt h ep e r i o db e t w e e n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i n i t i a lt i m eo fr e p u b l i c ,am a s so f m i g r a t i o n sg o tt h es o n g h u a r i v e r d r a i n a g e a r e aa n dt h e s e p e o p l e b e c a m et h es o u r c eo fl a b o u r f o r c e a tt h es r t l l et i m e ,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a s s a r tw a sg r e a t e rt h a nb e f o r e b u tm i g r a t i o nh a d n o tt h ee n o u g ha b i l i t yt oc o n s i d e rt h ee n t i r o n m e n ta tt h et i m eo fa s s a r ta n dt h ec e n v a l g o v e r n m e n td i dn o tc o n s t i t u t et h ep o l i c i e st op r o g r a m t h ee x p l o i t i n gp r o c e s s a ne x t e n d e d p r e d a t o r ya s s a r ta n dd i s a s t e rd e s t r o y e dt h ee n t i r o n m e n to f 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d r a i n a g ea r e a i n i t i a l l y m a n gt e r r i b l ec o n d i t i o n ss u c h a ss o i lw a se r o d e d ,t h es o i lf e r t i l i t yf e l ls 却w i s ea n d t h ec l i m a t ew a sd r i e ra n dw a r m e rt h a nb e f o r e a t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w a sat i d et h a td i s a s t e rb e c a m ef r e q u e n ti nt h e s o n g h u ar i v e rd r a i n a g ea r e a t h er e a s o n s o ft h i st i d ew e r ev a r i o u sa n dt h e yc o u l db e c o n c l u d e dt ot w of a c t o r s :o n ew a sn a t u r a la n dt h eo t h e rw a sm a n - m a d e am a s so f m i g r a t i o n s w h oh a dr e s i d e n t e di n b o a r do fs h a n h a ip a s so r i g i n a l l ys w a r m e di n t o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 d r a i n a g ea r e a m i g r a t i o n s b e h a v i o r ss u c ha sa s s a r t e de m t ha n d f e l l e df o r e s tw e r ei m m o d e r a t e a n dd i s a s t e r sw e r ef r e q u e n ta sar e s u l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f r e q u e n td i s a s t e r si n f i u e n t e dt h e p e o p l e s l i f e g r e a t l y a n d t h e yb l o c k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l o c a l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m o n ga 鲥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e n t i r o n m e n ta n dd i s a s t e sw e r ec l o s ea n d t h e yi n f l u e n t e de a c ho t h e r t h ep h e n o m e n a t h a te n t i r o n m e n tw a sd e t e r i o r a t e ds t e p w i s ea n d d i s a s t e r sb e c a m e f r e q u e n t l y w e r er e s u l t so fi m m o d e r a t ea s s a r t t h ei n i t i a l s t a g e t h a t e n t i r o n m e n tw a sd e t e r i o r a t e dw a sa t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k i t ot h r e ep a r t s : f i r s t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c a u s e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f i l es o n g h u ar i v e r d r a i n a g ea r e aa n d d o s er e s e a r c ho ni n c r e a s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o p u l a t i o ni nt h i sr e g i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g r i c u l l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e n t i r o n m e n t t h em e a n st h a tg r a n g e r su s e dw e r es or o u g ht h a tt h ea b i l i t yo fs o i l f e l la n d v e g e t a t i o no f t h i s r e g i o nw a sd e s t r o i e db a d l y t h ee n t i r o n m e n tb e g a nt od e g e n e r a t ei nt h i s - i i - p e r i o d f i n a l l y , t h e 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d i s a s t e r s i m m o d e r a t e a s s a r t b r o u g h t o nat e r r i b l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d i s a s t eb e c a m e f r e q u e n t l y b y a n a l y z i n gd i s a s t e r s s t a t u s e s ,i n f l u e n c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et i d et h a td i s a s t e s b e c a m ef r e q u e n t l yy e a ra f t e ry e a rt i e du pw i t h p e o p l e sa c t i v i t y , k e y w o r d s :t h es o n g h u ar i v e r d r m n a g ea r e a ;a g r i c u l t u r ee x p l o i t u r e ;d i s a s t e r ;e n t i r o n m e n t -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1 - - r t # t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山! ! ! 与日期:;印四ef 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 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德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c 【属骂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锄篮:!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弓目 松花江是我国东北最大的内河,它发源于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天池,流经松嫩平原, 会嫩江、牡丹江诸水后,于三江平原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从它的发源地吉林省长白山 天池计起,全长1 ,8 4 0 公里,流域面积5 4 5 ,6 0 0 方公里,次于长江、黄河和黑龙江。 松花江流域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分别为松花江干流区、嫩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流 域、呼兰河流域和牡丹江流域,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天黑龙江省南部与吉林省北部地区。 在清末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由部分开禁到全面开禁之后,大量关内移民涌入松花江流域。 同时,东北南部地区盛京等地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和日俄战争等原因,也有大量居民迁往 东北北部地区。清末民初大量移民涌入松花江流域,对他们来说土地肥沃、靠近江河水 源的地点是最理想的,而松花江流域江河纵横,两岸土地肥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更 适宜农耕,是缺乏生产资料的移民较易生存之地,因而松花江流域成为吸纳移民的主要 地区。这一地区开发在清末全面展开,同时自然灾害也较前代频繁。开发的直接后果导 致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目前史学界鲜有将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三者联系起来研究, 而对于其中的单项问题,如农业开发研究的较多。这方面有衣保中的中国东北农业史 (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及其文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 中国农史 1 9 9 4 年第1 3 卷第一期) ,鞠殿义清代流民在反封禁斗争中对吉林乌拉、伯都讷和长春 等地的农业开发( 社会科学战线1 9 8 0 年第2 期) ,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 开发( 清史研究1 9 9 1 年第2 期) ,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开发东北农业述略( 齐 鲁学刊1 9 9 1 年第4 期) 等。由于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从事农业开发是移民主要的谋 生方式,因此,史学界对农业开发问题关注较多,而关于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 灾害等问题,主要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关注较少。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似乎应 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不大,实则不然,目前很多自然科学领域 的研究要依靠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资料才能更加科学。同样,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的理 论与成果,得出的结论才能更加接近事实,如对历史上灾害的研究,出现- - i 7 新兴学科 “灾害历史学”,以及研究灾害与社会关系的“灾害社会学”。这些边缘学科的出现使人 们对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准确、细致。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农业开发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生态环境的变 化与自然灾害反过来也影响人类的农业开发活动,他们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 约,探寻其中的关联性,从而可以找到合理的农业开发途径。 本文选取清末松花江流域这一区域,以这一区域间的农业开发、生态环境与自然灾 害三者之间互动关系为整体研究对象,揭示其关联性,对探究合理的农业开发具有参考 价值。 一、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1 8 6 1 1 9 1 1 年) ( 一) 全面开发的原因 清中期对东北地区施行严格的封禁政策。清初,顺治帝鼓励向东北移民,此后康熙 皇帝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封禁。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为了维护旗民生计; 二是维持满族旧有的骑射风俗,防止满洲民族被汉族人同化。 到了清后期,由于东北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及流民的大量涌入,清政府的封禁政 策逐渐瓦解,名存实亡。在道光六年( 1 8 2 6 年) 上谕中,道光帝认为“吉林为我朝根本 重地,所有潜住流民,必应全行驱逐。”。道光年间还在固守着封禁政策。直到咸丰十一 年才逐渐地在部分地区弛禁,可见,清政府政策转变是迫于事实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下面笔者分别从清政府和移民的角度来分析清末松花江流域全面开发的原因。 1 主观原因 一是通过“移民实边”抵制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侵略者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 1 8 5 8 年) 、北京条约( 1 8 6 0 年)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清政府为加强国防,采取了“移民实 边”政策。 光绪年间沙俄借修中东铁路,攫取了筑路权、航运权、森林采伐权、采矿权等各种 特权,势力侵入东北,东北边疆危机逐步加重。1 9 0 0 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沙俄更乘外国 侵华之机,占据黑龙江沿岸,“尽驱我民,遂欲永据”。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一南一 北瓜分东北,并向东北大肆移民,使得东北边疆危在旦夕。松花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置 于沙俄的势力范围之内,中俄两国边境地区人口数量相差的更加悬殊,“江省密迩强邻, 地广而荒,启人觊觎”,而对岸的沙俄则是“相逼日甚,修筑乌苏里复线,岁迁民数十 万,布满沿边,构筑各种军事设施,大有日进无疆之势”。而江省的沿边地区“自呼伦 贝尔起,越瑗珲、兴东辖境,皆与俄界毗连,弥望榛芜,无人过问”。这种情况下,清 政府认识到虚边的危害,于是便加快了移民实边的速度,除各种招民开垦的奖励措施外, 还采取了催垦、抢垦、自由垦殖等实质性的促进措施,同时在经济上给予移民一定的资 助。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使东北地区尤其是松花江流域人口增长很快,土地也得到 了大规模的开发。 二是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在东北推行放荒筹饷的政策。 清朝末年,清政府面l 临严重的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疲于 应付,国库支绌,无暇顾及依赖朝廷解银的东北。咸丰“十年,特普钦署将军,以地方 。朱馔:满洲移民的历史和现状东方杂志1 9 2 8 年2 5 卷1 2 号,第9 页。 。李穗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4 l 页。 o 万福麟修、张伯英纂:黑龙江志稿,文海出版社,民国二十一年版,卷八,第4 0 5 页。 o 黑龙旺移民概要,第4 l 页。 2 困苦,官兵俸饷不继,奏请招民试垦闲荒藉裕度支,兼防窥伺,得如所请,是为江省放 荒招垦之始。”。光绪朝吉林将军铭安奏:“吉林为我朝根本重地,溯自咸丰二年, 征调频仍,官弁兵丁效命疆场者。十居八九,生还故里者,十仅二三,其户口之凋零, 室家之穷苦,有不忍形诸奏牍者。”。税捐锐减,生计维艰,国防受到削弱。铭安还认为 地方官吏的俸银过少,入不敷出,他举一例:“即如协领应领俸银一百三十两,扣成折 放,一切公私费用均在其中,实系入不敷出,难免赔累。吉省地处偏陲,异常瘠苦, 既无优异之缺,又乏调济之差,穷困者实多。”。“当此库款支绌之时,断不能另请 拨款,只有就地兴利,以本地所筹,供本地所需。”。而黑龙江经费尤为缺乏,清朝前中 期该地区虽略有开发,但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劳动力缺乏,一直是较为贫苦 的地区。咸丰十年( 1 8 6 0 年) ,将军特普钦奏称:“黑龙江省地处极边,官兵困苦,皆指 俸饷过度,即城乡一切生计,亦皆赖俸饷周转,而历来俸饷均仰赖内省拨解。近年以来, 经费支绌。虽迭奉恩旨,饬部催办,而拨解廖寥,续领未至,积欠已增,每每不敷支放。”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财政收入的切实有效办法就是 放荒。就当时全国来看,只有东北地区尤其是吉、黑两地地旷人稀,可垦荒地多,对于 关内移民来说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因而清政府对东北实行放荒政策不仅可以增加政府 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可以缓解国防的压力。 清政府的放荒政策收到了成效。光绪七年,“阿勒楚喀、五常堡、阿克敦城三处, 放荒已著有成效,生聚日烦,商贾辐辏,亟应添设民官委员试办。”。“呼兰平原开放后, 每年收得租税十余万两,当时黑龙江省军费不过三十七万两,可见开荒济用云者, 并非徒托空言”。 此外,不仅内地移民大批出关移往东北,辽河流域的过剩人口也北移,来到松花江 流域,使得这一地区人口大增。“咸丰以后,直隶、山东游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 而呼兰官屯各庄,时加开辟,利其工勤值贱,收为赁佣,浸假而私售以地,岁课其租, 该管官若有伺察,略予规利,亦遂不加诘禁。又其地脉厚土腴,得支河长流足资灌溉, 岁收所入,较内省事半功倍。闻风景附,益至蚁聚蜂屯,势难禁遏。”大批移民涌入东 北并在该地耕种土地已成为事实,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也已名存实亡,这也是清政府开禁 放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客观原因 一是内地自然灾害迫使大量移民迁入东北以谋生路。“进入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大都 来自山东、河北、安徽、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就自然灾害频繁,灾害的普遍性 和连续性尤以黄河中下游为突出。从道光三年( 1 8 2 3 年) 到宣统三年( 1 9 1 1 年) 。( 清) 黄维翰编:呼兰府志,成文出版杜,1 9 7 4 年影印本,卷三,财赋略,第2 8 5 2 8 6 页。 o 李澍田主编:吉林志略,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0 4 页。 o 吉林志略,第2 0 4 - - 2 0 5 页。 吉林志略,第2 1 1 页。 o 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第3 6 9 3 7 0 页。 o 吉林志略。第2 1 1 页。 o 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1 9 4 1 年铅印本,第2 8 页。 。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卷四,贡赋,第5 6 页。 3 八十多年问,各种自然灾害波及直、鲁、豫三省区七千四百多县次,直、鲁两省区六十 七万多个村庄次。”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几乎是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据统计, 在清代的二百六十八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 因而大批灾民为了生存,把出外逃荒视为谋求生路的唯一办法,资源丰富,易于生存的 松花江流域成为灾民的理想去处。 二是中原与辽东局势动荡,迫使大量百姓移入东北地区。 清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捻军起义以及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华 战争,多数在关内北方各省进行,使得百姓无法生存下去,特别是目俄战争,使东北南 部地区成为战争废墟,给该地区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战争期间,当地百姓被抓当民夫, 为沙俄使役。世代居住在辽河流域一带的居民被迫迁徒,他们连同关内人民把东北北部 作为安全避难之地。 三是内地人口增长与耕地相对稳定的矛盾。清初统治者实行“盛世滋生人丁不加赋 焉”。的奖励垦殖政策,使得清代人口迅猛增长。以山东为例,“道光十年( 1 8 3 0 年) , 山东人口已突破三千万大关,咸丰元年( 1 8 5 1 年) 达三千三百二十六万人。到光绪 二十四年( 1 8 9 8 年) ,人口已达三千七百七十八万。而耕地的增加却极为有限。 按人平均占有田地,从乾隆三十一年( 1 7 6 6 年) 至光绪十三年( 1 8 8 7 年) 人均耕 地始终在二、三亩之间徘徊。”。其次,关内各省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土地集中到大 地主手中,加上封建剥削的日益加重,迫使许多小地主和自耕农,不断失掉土地,沦为 佃农或破产,无法生活,这样使得广大百姓不得不出关觅食。 此外,东北地区( 尤其是松花江流域) 地旷人稀,地租较低,粮价低廉等有利条件 吸引了关内广大贫苦农民,这也是移民迁徒东北的重要原因。 移民是松花江流域地区农业开发的主要承担者,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黑龙江地方当 局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移民实边和移民开垦的政策,大大刺激了移民的速度,从而也导致 了这一时期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在中东铁路修筑期间大量关内劳工涌入,铁路建成之 后,他们留在东北,在此定居。 ( - - ) 清末松花江流域的人口数量 农业开发是人类的行为,农业开发的程度又是与人e l 数量相辅相成的。清初松花江 流域人口稀少,至中叶,流民不断冲破封禁,来此私垦佣佃。乾隆五十四年( 1 7 8 9 ) 三 姓地区一次就驱逐流民6 1 户,3 0 3 人。三姓、阿勒楚喀、拉林等地查出流民2 4 9 户,大 小1 2 4 5 口。 嘉庆二十二年( 1 8 1 7 年) 仅呼兰“大荒沟等处查出私垦地一万五千余晌, 民户四千一百余名。” 这些数字并不准确,由于地方官隐匿及清查不细,流民数量应当 o 黑龙江移民概要,第3 9 - - 4 0 页。 o 路遏: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7 页,第2 9 页。 o ( 清) 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版,卷二十八,户口,第5 0 0 页。 o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第2 3 页。 o 转引自黑龙江移民概要,第2 3 页。 o 呼兰府志卷三,财赋略,第2 8 5 页。 4 更多。流民的涌入,使吉林、黑龙江两将军辖区人口超过了自然增长率。从官方统计来 看,黑龙江地区人口,乾隆三十六年为9 1 ,9 5 7 口,四十六年为1 7 2 ,6 0 1 口,嘉庆十七 年增至4 4 4 ,0 0 9 口。另有组统计,见下表。 表1 :吉林、黑龙江历年人口表单位:人 年别吉林黑龙江共计 乾隆三十六年 4 4 ,6 5 63 5 ,2 8 4 7 9 ,9 4 0 ( 1 7 7 1 ) 乾隆四十一年 7 4 6 3 1 5 6 ,0 0 0 1 3 0 6 3 1 ( 1 7 7 6 ) 乾隆四十五年 1 1 4 4 2 98 0 。0 0 01 9 4 4 2 9 ( 1 7 8 0 ) 光绪三十四年3 ,8 2 7 ,8 6 2l ,2 7 3 ,3 9 15 ,1 0 1 ,2 4 3 ( 1 9 0 7 ) 宣统二年4 ,7 8 1 ,7 6 6 1 ,4 4 7 ,5 3 86 ,2 2 9 ,3 0 4 ( 1 9 1 0 ) 据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第5 7 5 8 页表格整理而成 虽然以上两组数字有差别,但可以看出,吉林、黑龙江的人口数是逐年递增,尤其 是清末时期,这种递增趋势更加明显。以入口增加最多的呼兰地区为例,1 7 8 0 年时呼 兰地区人口只有4 ,4 0 0 余人,其中汉族人民只1 ,7 0 0 余人,占总人口不足3 9 ,而至 1 9 0 9 年时,人口激增至6 7 3 ,0 0 0 余,汉族人民则增至6 6 5 ,0 0 0 余,几乎占总人口9 9 。 即汉族人民于百余年间增长近四十倍。而呼兰境内面积为4 2 ,0 0 0 方里,1 7 8 0 年呼兰地 区人口密度为0 1 人方里,而至1 9 0 9 年人口密度为1 6 人方里。 清末大批移民进入松花江流域,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规模迅速扩大。移民的职 业以农垦为主,一方面由于松花江流域土地肥沃,适于耕作;另一方面,大批移民原来 在关内主要以农垦为职业,入关后从事耕作业属轻车熟路。移民进入东北受到封禁政策 的制约,但他们仍源源不断的涌入,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无开垦权,于是开始为旗人雇 佣,继而佃耕其土地,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也有的私自开垦土地,“初山东人入境 者即集合同族,建造所谓家屋之窝棚,以为根据地,开始在附近土地烧荒。”。“一部分 人成为地位较高的自耕农。清末期的招垦,山东等地去的汉民便可领取荒地,以事开垦”。 。因此可以说,松花江流域真正开发始于清末大批移民迁入。 ( 三) 清代松花江流域的开发状况 清前期松花江流域主要居民是边疆少数民族,他们大多以游牧、狩猎、渔猎为生 。转引自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4 2 页。 。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4 6 页。 。转引自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第2 2 页。 o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第2 2 页。 5 间有农耕,规模有限。农耕人口主要是八旗旗丁、站丁、流人、流民等。 清代迁入东北的农民,最初定居于辽河流域,以后逐次北进。至嘉庆道光年间,进 入黑龙江地区的汉族农民已大量增加,势不可挡。这些农民沿奉天至吉林之官道北上, 大体上在嘉庆年间( 1 7 9 6 1 8 2 0 年) 进入吉林省地区,其后大约分两路进入黑龙江省地 区。其一为由吉林伯都讷( 扶余) 官道沿嫩江两岸逐次进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多成 为郭尔罗斯后旗( 肇源) 、杜尔伯特旗等蒙古王公之蒙地的佃户;另一路更多的农民则 经双城堡至呼兰,并以此为据点沿旧官道北上,进入今绥化、海伦、青冈、拜泉带, 也有的进入宁古塔等东部地区。所以进入吉、黑两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 大量移民的到来,为这一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清政府的开禁放垦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即部分开禁放垦时期( 咸丰十一年至光绪 三十年) ,全部放垦时期( 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 。放垦的办法主要是丈放官有荒地, 丈放私垦私占地及屯站丁地,以及招民移垦等几种形式。清前、中期,吉林、黑龙江地 区民地较少,以八旗垦地、官庄、随缺地、公田和各站丁地,京旗移垦等形式为主。清 政府自咸丰十年被迫于部分地区开禁放垦后,随着呼兰河流域呼兰平原的开放,以呼兰 为中心,通肯( 海伦) 、克音( 绥化) 、柞树冈( 青冈) 等地区,松花江干流区的三姓( 依 兰) 、木兰、阿勒楚喀,宾州厅、肇州厅等地闲荒,嫩江流域的墨尔根、齐齐哈尔、第 二松花江流域的吉林厅、长春厅和伯都讷闲荒以及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 宁安府) 地区 的剩荒也相继开放,现分述如下。 1 。松花江于流区的开发 松花江干流区主要包括三姓、木兰、阿勒楚喀、宾州厅、肇州厅、巴彦州等地区。 三姓“东至东海滨,东南至阿汤吉山裹,伏金山等处,正南西南至老领,与宁 古塔毗连,西至玛延河,与阿勒楚喀毗连,北至江北分水岭,与江省呼兰分界”。松 花江南岸一带崇山峻岭,树木茂密。三姓是松花江流域开发较早的地区,据宁古塔纪 略所载,在康熙初年这里即已设土城,有官守。因有驻防八旗,所以有少量的旗地。 清初,三姓亦为发遣罪人的流放地。他们作为旗人的奴仆,主要从事耕作。雍正九年( 1 7 3 1 年) 又把松花江下游七姓地方之赫哲人,编入三姓八旗,由于驻防八旗的增多,旗地有 所增加。在1 8 世纪末,三姓垦地已有1 4 ,o o o 垧余。 三姓于光绪六年在倭肯河东南至八胡力、奇胡力河及嘎什哈岭南小鹏翎甸大鹏翎甸 等地放出荒地2 0 余万垧。又光绪十四年放出各站生荒1 9 ,8 8 0 垧。于光绪三十四年续放 倭肯河一带余荒1 0 9 ,7 2 5 垧,三姓在全面开禁时期大量官荒得以放垦。 阿勒楚喀( 今阿城市) 位于松花江沿岸,康熙中叶以后,三姓、阿勒楚喀等地陆续 派驻八旗,设置旗地。清廷为解决京旗生计,决定将京旗移驻双城堡等地进行屯垦。乾 隆六年选定拉林( 今属黑龙江省五常县) 、阿勒楚喀为移驻地区。京旗移驻成效不显, 却为汉族流民开发此地区提供了条件。嘉庆十七年( 1 8 1 2 ) 清廷选定阿勒楚喀、拉林西 北8 0 里的双城子一带,作拨驻京旗闲散之地。这次先由吉林、奉天八旗闲散代为垦耕。 。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4 6 页。 o ( 民国) 杨步墀修:依兰县志,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影印本,疆域,第1 9 页。 6 垦熟后,再派拨京旗闲散移驻。每名代垦的旗丁均拨济荒地,道光元年( 1 8 2 1 ) ,旗丁 代垦“阿勒楚喀,双城堡三屯地亩九万数千晌”。京旗移驻之后,由于久居京城,耽于 侈逸,不能生产,所以不得不“雇觅流民代为力田,久之多为民有”。 清廷也只好允许 其雇用流民代为耕种,但不允许典卖土地。由此可见,清前中期,阿勒楚喀农业开发的 承担者主要是旗丁和流民,但这一时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又束缚了流民对这一地区的进一 步开发。 阿勒楚喀所属蜚克图站迤东围场闲荒,于咸丰十一年奏准开垦。光绪十一年勘明纳 租地8 4 ,0 3 5 晌余,光绪二十四年续放出生荒6 2 2 晌余。 宾州厅所属蚂蜒河地区,于光绪五年开始大规模放荒,至二十四年宾州厅属地区共 出放荒地1 6 8 ,6 0 0 垧。二十八年春,吉林将军长顺奏请清赋升科放荒招垦,先在省城 吉林设立清赋荒务总局,随之于伯都讷、五常、宾州、双城、延吉、伊通、敦化、阿勒 楚喀等处各设分局一所,并制定放荒招垦章程。据此章程,吉省各地荒务分局分别 将该局管内夹段闲荒陆续丈放。 今木兰县境,清季为白杨木荒段,这一时期也放垦,此荒段指白杨木河东西两岸及 绥化县东部铁山包以北大砬子内外一带可垦荒地。光绪三十一年秋季,派员勘查荒地 并出放,至三十三年秋,放出毛荒约9 5 ,1 3 2 垧,大砬子段荒地6 4 ,0 1 3 垧,共计为1 5 9 ,1 4 5 垧。 据满州旧惯调查报告一般民地统计:黑龙江省各县从光绪年间至宣统末年, 前后出放荒地约4 ,1 6 7 ,6 4 1 垧,与松花江流域有关各县出放数量如下: 表2 :黑龙江省各县放荒土地数 地区数量( 垧)地区数量( 垧) 呼兰、巴彦苏苏、绥化 6 1 0 8 7 6通肯( 海伦县)8 1 1 2 5 4 克音( 绥化)1 1 9 3 1 4柞树岗( 青冈县)2 9 6 4 6 1 白杨木河( 木兰县)9 8 0 4 4汤旺河( 汤原县)5 4 0 5 0 8 资料来源:衣兴国、刁书仁著近三百年东北土地开发史第1 2 2 页。 2 嫩江流域的开发 嫩江也叫脑温江或诺尼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之间的伊勒呼里山南侧,沿途接纳了 诺敏河、阿伦河、音河、库勒河、雅鲁河、绰尔河、塔河、讷谟尔河、乌裕尔河等几十 条大小支流,绵延1 3 7 9 公里,与松花江汇合。由嫩江干支流冲积丽成的平原则构成了 嫩江流域。该流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如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沿岸的土地资源,呼 伦贝尔草原的草场资源,嫩江水系的水利资源以及全流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清实录,中华书局1 9 8 5 - - 1 9 8 7 年影印本,( - - - - ) 宣宗成皇帝实录( 一) ,卷一二,第2 2 6 2 2 7 页。 。吉林通志卷三十一。第5 3 9 页。 、 。吉林通志,卷三十一,第5 3 5 页。 。吉林通志,卷三十一,第5 3 5 页。 。周喜峰:清初嫩江流域的早期开发,黑河学刊1 9 9 7 年第1 期。 7 清初嫩江流域人烟稀少,沙俄的入侵使大批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居民被迫迁入 嫩江流域。同时,清政府为抗击沙俄,设置了黑龙江将军,在嫩江流域修建了墨尔根城 ( 嫩江) 、齐齐哈尔城、伯都讷城( 吉林省扶余市) 、布特哈城等,设置驿站驿路,又分 别从宁古塔、吉林、盛京及关内各地抽调八旗部队,驻守屯垦于嫩江流域各地,同时又 向这一地区发放流人,他们都成为该流域早期的开发者。这些措施都推动了嫩江流域的 开发。 清初,嫩江流域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墨尔根和齐齐啥尔是这一流域主要的 开发地区,而较早的开发形式主要是屯田。 墨尔根于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 ,所垦土地已达2 ,0 0 0 余垧,这些土地皆分给黑龙 江移驻八旗耕种。以后又设官庄1 1 处,垦地l ,1 0 0 垧。雍正时驻防八旗在墨尔根垦地 2 9 ,0 3 3 垧。墨尔根在清末放垦后得到了全面开发,自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共放出荒 地7 6 ,2 2 5 垧。 齐齐哈尔于康熙三十一年建城。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移驻于此,从此, 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齐哈尔早期开发的土地主要是旗地, 雍正末年时旗地己垦3 5 ,0 0 0 垧,并设官庄2 0 处,垦地2 ,0 0 0 垧,至乾隆四十五年时, 旗地增至7 2 ,3 7 1 垧,官庄增至3 0 处,垦地3 ,0 0 0 垧。”齐齐哈尔开发的规模比他处大。 清末全部开禁放垦后,齐齐哈尔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放荒。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于光绪二十 九年上奏认为:“黑龙江省为东北边陲,齐齐哈尔居七城首要,自铁路畅行,庚子事后, 时势迁流,诸凡待举,况垦荒为实边至计。”。省城附郭地旧为本处旗营站丁开垦。分为 八旗及水师营九界,但所垦无多,1 9 0 6 年才招民户开垦。因地段零星,至宣统二年始报 竣,共放出旗民屯站毛荒1 1 2 ,2 7 4 垧。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又于省城齐齐哈尔设立垦务 总局管理全省荒务,统计荒段处所。这样,嫩江流域的开发远远超过了前代。 3 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开发 第二松花江位于今吉林省境内,途经伯都讷、吉林、桦甸等地。此江为松花江的一 大支流,由南向北注入松花江,第二松花江的支流有伊通河等河流,他们共同构成了富 饶肥沃的第二松花江流域。 伯都讷( 扶余) 在吉林乌拉西北,东临拉林河阿勒楚喀界,北穷松花江郭尔罗斯八 图界,西与南滨松花江。富俊曾说:“伯都讷围场荒地亦系肥美,天地自然之利,可资 旗人万年之养”。 由此可见该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伯都讷于嘉庆十五年( 1 8 1 0 ) 置厅,二十三年才开始筹备民垦,道光四年( 1 8 2 4 ) 招民代垦,即清政府有组织有计划 招募流民,垦熟后再拨给京旗闲散移驻。计划垦地2 0 0 ,0 0 0 晌,道光五年共认佃l 1 2 7 户,如以拨给每户3 0 大垧计算,地亩总面积达1 0 0 ,8 0 0 垧,然而,垦熟之地京旗却无 o 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1 5 页。 o 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1 6 页。 。程德垒:程将军( 雪楼) 守江奏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七辑,1 9 6 8 年影印本,文海出版社,第7 2 页 o 黑龙江省史探索,第2 6 5 页。 。吉林通志卷三十一,第5 6 8 页。 一一户移驻,屯垦完全为汉族流民所占种。”光绪年间,于伯都讷设立清赋荒务分局,根 据清政府制定的放荒招垦章程放荒招垦。光绪十三年,勘明纳租地共1 2 8 ,3 7 8 晌余。 吉林乌拉( 今吉林市) ,又称船厂。其辖境,南至讷秦窝集,东达宁古塔界,西抵 威远堡盛京界,北极伯都讷厅界。清初在吉林乌拉设官庄,置旗地。吉林乌拉农业开发 是以官庄开发为开端,由于清政府的封禁,严重地限制了流民进入,导致该地人力长 期缺乏,从而延缓了开发的进程,但仍有一些流民冲破封禁流入吉林,最初多给八旗贵 族和一般旗人作佣工,这样导致旗地不断扩大,从雍正末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吉林旗地 由8 ,4 2 6 余顷,增至2 4 ,3 0 5 余顷。同时,流民还垦辟官荒为民地,由于租佃关系变化, 有些旗地也转化为民地。从雍正末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吉林民地由2 7 3 余顷,发展到 1 l ,6 1 9 余顷。”清末放垦后,吉林乌拉也掀起了开发潮,官庄、围场尽行开放,逐步招 徕垦民。咸丰十一年,奏请开垦舒兰迤北土门子禁荒。光绪十二年,勘明纳租地3 9 ,7 8 3 晌余。光绪二十八年,在省城设立清赋放荒总局,管理放荒事宜。 第二松花江的支流伊通河及其流域在清末也得以大规模开发。乾嘉以后,关内流民 继续东进,逐渐地伸入到伊通河流域及郭尔罗斯前旗蒙地。这一带为蒙古游牧之所,地 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流民向往之地,清政府虽严禁蒙古牧主私募流民垦地,但蒙古王 公为获利,仍以其游牧之地招民垦种。嘉庆四年,已查出流民2 3 3 0 户,9 全部驱逐已不 可能,为维护蒙古王公利益,嘉庆五年,清政府设立长春厅,归吉林将军管辖。长春厅 地处伊通河流域,土质肥沃,适于垦殖,其治所又位于交通要道,嘉庆十一年七月,流 民续往垦荒,又“增至七千余口之众。”十三年五月,“续经查出流民三干一十户。”o 十 五年十一月,查出新来流民6 9 5 3 户,”即四年增加3 0 0 0 余户。道光四年,新旧流民开 垦田地共至2 7 0 0 余顷。咸丰十年以后,对伊通河流域剩余的荒地也次第开放。伊通州, 光绪七年至十年共放出熟地2 1 0 8 余垧,生荒地6 5 ,8 5 5 余垧。清末伊通河流域人烟稠 密,成为发达的农业垦区。 4 呼兰河流域的开发 呼兰河是松花江的一个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