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诊治呼吸道疾病.ppt_第1页
中西医诊治呼吸道疾病.ppt_第2页
中西医诊治呼吸道疾病.ppt_第3页
中西医诊治呼吸道疾病.ppt_第4页
中西医诊治呼吸道疾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呼吸道疾病中西医诊治,融水县中医医院肺病科黄晓颖2015.7,肺病、内分泌科简介,融水县中医医院肺病、内分泌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同时确定为国家中管局中医特色优势重点肺病专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诊疗技术精湛,设置病床38张,有高年资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6名,护理人员15名,设有普通病房、重症抢救病房、纤维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肺病、糖尿病专科门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肺病、内分泌科简介,科室特色:科室突出传统中医药治疗特色,对慢性肺系疾病采用冬病夏治联合汤药内服,穴位注射、烫熨治疗、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等综合疗法,以达到驱除体内阴寒痼疾,恢复机体气血运行功效,减少和减轻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作程度。在糖尿病治疗上,率先采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模拟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使血糖平稳、正常,同时配合特色中药治疗,采用补气滋阴、活血化瘀通脉、化痰软坚等疗法,从而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肺病、内分泌科简介,医疗设备: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机、心脏除颤机、肺功能仪、纤维支气管镜、血糖监测仪、胰岛素泵等科室电话生士站,慢性支气管炎,1概念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症状:咳嗽,咳痰,喘息或气急。(2)主要体征: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性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3)辅助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慢性支气管炎,3.治疗(1)控制感染,多依据患者所在地常见病原菌经验性的选用抗生素。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2)镇咳祛痰(3)平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1.中医诊断(1)咳嗽,咳嗽是指肺气失宣,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咳嗽),2.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加减。(3)风燥犯肺证:风燥伤肺,润燥止咳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加减。,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慢性支气管炎(咳嗽),3.中成药治疗清开灵颗粒、复方甘草合剂、散痰宁糖浆、百合固金丸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4.中医外治(1).针灸疗法:实泻虚补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袭肺配风门,可合灸法;风热犯肺配大椎、尺泽、鱼际;痰湿蕴肺配太渊、三阴交、丰隆、阴陵泉,可针灸并用;痰热壅肺配:丰隆、阴陵泉、曲池;肺阴亏虚配膏肓、孔最、肾俞、太渊,三阴交;(2).辩证取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身柱(奇穴)、陶道(奇穴)、天突、膻中、华盖、肺俞、脾俞、定喘。冬病夏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3)耳穴压豆:肺、脾(4)中药薰药治疗(5)其他疗法:艾灸、穴位注射、放血疗法、拔罐、刮痧疗法等,支气管哮喘,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哮病的诊断标准。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支气管哮喘,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支气管哮喘,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支气管哮喘,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C、最大呼气流量(PET)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符合1、2、3、5条者或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三、西医治疗方案1、消除病因应避免或消除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去除各种诱发因素。2、控制急性发作常用药物有:a、拟肾上腺素药物常用的2受体兴奋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口服或吸入。b、茶碱类药物口服、常用的有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静脉用药:氨茶碱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24小时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60.8mg的速度静脉点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支气管哮喘,c、糖皮质激素口服、一般使用半衰期短的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的维持量最好10mg/d。静脉用药: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但注射后46小时才能起效。3、促进排痰4、氧气吸入,支气管哮喘,四、预防及护理1、临床要遵循“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扶助正气,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2、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鼓励其树立治疗信心。3、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支气管哮喘,4、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羶发物。宜戒烟酒。5、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操等方面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6、发作期尤其持续发作或大发作者,应积极救治,并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警惕喘脱危侯的发生。,支气管哮喘(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支气管哮喘(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降,肺失宣畅。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代表方: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喘证: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支气管哮喘(哮病),(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匮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治法:补肺益肾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支气管哮喘(哮病),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汤剂可辩证选用: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炙甘草白芥子、莱菔子等。2.常用中成药:玉屏风散、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六君子丸等。3.痰热清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支气管哮喘(哮病),4.中医外治(1)敷贴法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日敷一次,可以减少发作。(2)针灸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穴。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用12各腧穴,用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或间日治疗一次,背部可加拔火罐。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选用2-3各腧穴,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一次。在发作前的季节针灸,可作预防性治疗,有减少发作或减轻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