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 立功、读书、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本文首 先从回顾古代家训的起源、主要内容出发,然后结合现实分析古代 家训现代价值探究的主要依据,最后本着”古为今用”、”去芜存精” 的原则批判继承古代家训,从内容到形式借鉴占代家训的可取之处 来建构和完善现代家庭道德体系,以期最终达到加强现代家庭道德 建设的目的。 i i 关键词:古代家训,家庭道德建设,道德问题,批判继承 a b s t r a c t c h l n a1 sf a n l o u st o rl t s t a m i l y e d u c a t l o nl nt h ew o r l du u r c o u n t r yn o to n i yo w n si t sg o o dt r a d i t i o n o f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 f a m i i y e d u c a t i o nt h a th a sc o n t i n u e da n ds t o r e du p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 y e a r s ,b u ta l s oa c c u m u l a t e sa b u n d a n t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 r e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e a r l ye d u c a t i o na n da t t a c h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t o 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 e x p a n s i o n a n d p o l y c h r o m e c u l t u r a lf o r e s t a n c i e n tf a m j l y si n s t r u c t i o ni no u rc o u n t r ye m e r g e dw i t ht h ep r e s e n c e o ff a m i l y ,w a saw a y o f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e n r i c h e da n dp e r f e c t e dw i t h t h e f a m i l y s c o n s 0 1 i d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s ei n s t m c t i o n s c o a g u l a t e d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i n o u rc o u n t r y ,a n dw e r e h o u s e h o i d e r s s a p i e n t i a l r i m ea n d a s s e m b l t n go f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t o d a yw 1 1 e nw ea t t a c hi m p o r t a n c et oq u a l i t y o r i e n t e d e d u c a t i o na n d c a l lf o rf a m i l yv i r t u e s ,i no r d e rt oe n h a n c eo u r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a n d m o r a ia t t a i n m e n t s , e s p e c i a l l y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m o d e mf a m i l y sm o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e r e c t g o o df a m - 1 ys t y l e , a v o i d l e a d i n g c a d r e s c o r r u p t i o n , a n de v e nt o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a lm e n t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ti so fg r e a tu s ef o r r e f e r e n c e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o ru s t o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d r a w i n gi ni t s 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w i t hr e a s o n a tp r e s e n ts o m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a n dm o r a lc r i s e sa r eb e c o m i n g w o r s ea n dw o r s ew i t ht e e n a g ec r i m e si n c r e a s i n g ,a n ds o c i a li n s t a b l e f a c t o r sr i s i n g ,e v e nc r i s e so c c u r r i n g o n eo f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i sr e l a t e d w i t hi g n o r i n g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0 u rc o u n t r yi sa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w i t h l a r g e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 r e f b r ei nt h ec o u r s eo fm o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h i l e w ea r ea d v o c a t i n gs o c i a lm o r a l i t y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m o r a l i t y ,w es h o u l d a t t a c h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t of a m i l ym o r a l i t y ,s u c ha sr e s p e c t i n gt h e0 1 d a n d c h e r i s h i n g t h e y o u n g ,e q u a l i t y b e t w e e nt h e s e x e s ,c o n j u g a l h a r n l o n y ,m a n a g i n gt h e h o u s e h o l di n d u s t r i o u s l ya n dt h r i r i l y ,b e i n g u n i t e dw i t h n e i g h b o r s 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f a m i l y m o r a l i t y w e i f s h o u l dn o to n l yb ee s t a b l i s h e di n r e a l i s m ,b u ta l s ob e n e f i tf r o ma n d s u c c e e di n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g o o dv i r t u e s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e s s e n c e ”i nt h ea n c i e n t f a m i l y si n s t r u c t i o n s , s ot h a to u rf a m i l v s m o r a l i t ya n di t s e d u c a t i o nc a nc o n t r i b u t et o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s g r e a t r e v i v a l a f t e ra 1 1o u r c o u n t r y s a n c i e n tf a m i l y si n s t m c t i o n sw e r e c o n c e i v e d ,f o r m e da n dg r o w ni nt h ei o n gf e u d a l i s ts o c i e t y ,t h e r e f o r ei t c a r r i e dm u c hf b u d a l s td r o s si n e v i t a b l v b u t i tn e v e rm e a n so u r n a t i o n s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h o u l db ep o u r e da w a y j u s ta sac h 订ds h o u l d n o tb ep o u r e da w a yw i t ht h ed i n yw a t e r t h er i g h ta t t i t u d ei st or e j e c t i t s d r o s s ,a n d a s s i m “a t ei t se s s e n c ee v e nt o c a r r y i tf o r w a r dw i t h m o d e r ns e n s ea n dh i s t o r i ci n s i g h tt or e c o g n i z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 m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p r e s e n th i s t o r y m a t e r i a l si n h a n d ,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f a m i l y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s s p r o u t e d i nt i m e so ff i v e e m p e r o r s , e n g e n d e r e d i nt h ex i z h o ud y n a s t y ,m o l d e di nt h ex i h a nd y n a s t y , m a t u r e di nb o t ht h es u ia n d t h n gd y n a s t y ,f l o u r i s h e di nt h es o n g a n d 、a nd y n a s t y ,p e r f e c t e d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i rc o n t e n t s a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 ,m e n t i o n i n gc u i t i v a t i n go n e s e l f r e g u i a t i n gw e i io n e s f a m i l y ,g o v e r n i n gw e l lo n e ss t a t e ,b r i n g i n gp e a c e t ot h ew o r l d ,a n dt h e w a y so n eg e t sa l o n gw i t ho t h e r s ,e t c t h e t h e s i sf i r s t l yr e v i e w st h e o “g i no fa n c i e n tf a m i l v si n s t r u c t i o n sa n d i t sm a i nc o n t e n t s ,t h e n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r e a l i t y ,a n a l y z e st h em a i nb a s e sf o rl o o k i n gi n t ot h e m o d e mv a i u eo fa n c i e n tf a m i l v si n s t r u c t i o n s i nt h ee n di ti n h e r i t st h e i n s t r u c t i o n sc r i t j c a l l y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m a k i n gt h ea n c i e n ts e r v e t h ep r e s e n ta n dr e j e c t i n gt h ed r o s sa n da s s i m i l a t i n gt h ee s s e n c e ,s e t s u pa n dp e r f e c t sm o d e mf h m “y s m o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y s t e m ,d r a w i n g 1 e s s o n sf o mt h ev a l u a b l ea n c i e n ti n s t r u c t i o n sb o t ho fi t sc o n t e n t sa n d m e t h o d sw i t ht h et e r m i n a lp u r p o s eo f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m o d e mf a m i l y s m o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a n c i e m f a m i l y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s , f a m i l y s m o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o r a lp r o b l e m ,c “t i c a l l yi n h e r i t 引言 中国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 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庭 教育经验。端蒙养、重家教即是这浩瀚而又绚丽多彩的古文化丛林 中的一大特色。我国古代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家 庭的巩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家训不仅 凝结了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的结晶和 教子方法的荟萃。在重视素质教育、呼唤家庭美德的今天,研究这 1 重要的珍贵文化遗产,合理地吸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 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尤其对加强现代家庭 道德建设、树立良好家风、从源头上防止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乃至对 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著名 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明君贤相”、“志士仁人”、 “爱国英雄”、“文人学士”,都同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 系。从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他们从 小就形成了一种向往崇高、追求理想的浩然之气,并培育了自觉抵 御社会腐朽风尚的坚定毅力。以至在日后的长期社会生活中,他们 依然能够坚持操守、热爱祖国、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坚贞不屈, 直到保持晚节。这种自幼就形成的优良品德,能使人迁善远过、日 新又新,能使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1 9 8 7 年1 月,7 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 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这位学者的回答 是,在幼年时期受到_ 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在这位 学者看来,受到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比学到的知识更 为重要、更能使自己成功。一个人在学业、特长上的缺陷不一定会 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品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以贻害一辈子,甚至 毁掉他的生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家庭在人 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 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社会愈发展进步,就愈加需要赋予“家庭” 这个细胞以新的职能和新的活力。在物质文明急速进步的今天,家 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形成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没 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没有对子女适应时代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 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当前世界一些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日趋 严重,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增长,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上升乃至发 生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忽视家庭教育有关。我国是一 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道德建设中我们在提倡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 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建设家庭美德的过程中,我们既 要吸取人类切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立足于现实,更要借鉴 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优良的内容一一尤其是“家训”中的“精 华”,使我们的家庭美德和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我国古代家训毕竟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 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这 决不意味着我们民族的这份优秀文化遗产就象浴盆里的孩子一样 和脏水一起被倒掉。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现代人的意识和历史眼光 认识、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精华继承发扬光大。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我国古代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 西周,成型于话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完善予明清。家训 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 立功、读书、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知今 宜鉴占,无古不成今。”全面挖掘我国古代家训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这一家教财富,对促进现代家庭道德 建设是很有价值的。 恩书、蔡邕的女训等。这些著作中虽然没有家训”二字的 出现,但其实质内容都是父家长垂诫训示子孙后代的言行准则。然 而任何事物在开始萌芽和出现时,不可能包含如此丰富的思想和内 容,家训也不例外。至于第二种说法的不妥之处在于,我国最早出 现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那时姊妹都是妻子,兄弟都是丈夫, 虽然名义上的祖先和子孙关系已经存在,但是对于这种群体家庭我 们不能用现代家庭( 个体家庭) 的概念去理解。因此,实质上的祖 先和子孙关系可以说是形同虚设,那么家训产生的可能性是不大 的。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出现,它都有一个或长或短、或快或慢的过 程。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白纲先生认为,家训的起 源大体是在“同姓从宗合族属”的血缘实体一一宗族组织出现以后, 伴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从有关的史料 看,家训的起源实出于此。诗经周颂烈文“不显维德,百辟 其刑之”,此谓帝尧训育二女。帝尧和其女娥皇、女英之间所构成 的家训关系已显而易见。而在尧舜时期,父权制和父家长制已经相 当发达,父系氏族公社即将结束,阶级社会即将到来,在个体家庭 中,父亲( 或祖父) 就是天生的家长,是家庭一切事物的主宰,有 高于一切家庭成员的种种特权。在这种最早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大家 庭内部,必然包含萌芽时期的家训思想。 当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时候( 主要是夏、商、周奴隶制国家) , 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传统家训开始得以确立和加 强。如果说在父系氏族公社的父家长制家庭中它还是母腹胎儿的 话,那么此时已是初生婴儿了。记载周代及周代以前事情的易经 家人强调家门之内,男者主外,女者主内,男女各正其位,是天 卜的大义。同时强调父母治家要严,纵使家人嗷嗷叫苦,也在所不 惜。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 道由此而正。这些内容正好体现了传统家训的基本思想。礼记 记载的是先秦包括周代的史料,其中内则一节,是我国古代最 早系统论述家庭日常生活行为、日常规范的教化文献,它对家庭每 个成员的所有行为及家庭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称得上是一部家训内 容理论化的文章。尚书中的无逸、康诰诸篇和史记、 戒子通录中的记载,保留j ,周公训示子侄兄弟的许多珍贵资料, 涉及许多道德规范与法律思想。周公的这些话语既开了帝王家训的 先河,又包含了广泛意义的宗教内容,从而标志着我国古代家训的 正式形成,周公则成为我国家训的创始人。 ( 二) 我国古代家训的主要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发展,传统家训资料卷帙浩繁,蕴涵的思 想十分丰富。如日常的洒扫庭院、应对进退、待入接物、爱亲敬长、 尊师重道、衣冠服饰、言行步履、读书作文、修身齐家,以至治国 平天下,人生各个领域几乎无不涉及。它把中国古圣先贤总结的人 生经验,融会了自己的体会,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概括成穷理尽性的 道德教育后代。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人生体验各异,因此 家训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各具特色的风格,很难将其所有内容 完全归纳出来。下面我仅就其有关家庭伦理思想作如下总结: 1 父子有亲,敬长爱幼。 在以父亲计算世系的中国封建社会,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 重要的具有支柱意义的关系。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五种人伦道德把 “父子有亲”放在最首。父子有亲是调整父子关系时遵循的基本准 则,其主体是“父慈子孝”,即“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学。“父慈”即父辈对子 辈的关怀爱护,它不仅是一种哺育之情,更是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 心、期待、培养和教育,是对父母或长者的要求,即要求他们慈爱 自己的子女( “爱幼”) 。仁孝文皇后内训将“慈”解释为“慈 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否则就会 “父不慈则子不孝”。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以“父 子之严,不可狎:骨肉之爱,不可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 焉”强调爱子有方:亲子之间既不能过于亲昵,也不能过于简慢、 严肃,而应以严正慈,以慈辅严。这样既保证父子问形成父慈子孝 的良好人伦义务关系,又避免过分亲近溺爱而养成子女傲慢骄横的 恶习。 ”1 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 0 0 年第lo 页。 。许维鹬韩诗外传纂释j e 京:中华书局,l9 8 0 年。 。徐少镱、陈廷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5 5 5 页。 。颜之推颜氏家训长沙:岳麓书社,l9 9 9 年第2 6 页。 想认为,在家庭关系中,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只有 兄弟关系持续的时间最长。兄弟之间从生理上说,血脉气息相通; 从感情上讲,从小就同甘共苦,风雨同济。因此占代家训也十分重 视兄弟关系及其对家庭和睦的影响。颜氏家训兄弟把兄弟描 述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 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同时,家训 还从反面论述了兕弟和睦的重要性,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 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o ,。因此,“兄 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务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印到了明代, 庞氏家训以骨肉相亲、友爱互助、不争财作为人伦的大德。它 要子孙切记“骨肉天亲,同枝连气。凡利害休戚,当死生相维持”。 直至清代,孙奇逢孝友堂家训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 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曾国藩在家书中也写 道:“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当然古代家训讲的兄弟友爱是建立在长幼有序的基础上的,兄 与弟并不完全平等。清代名儒张伯行说:“古人称兄弟为雁行,谓 其行次不乱,即长幼有序之意也。”国兄弟之间的长幼次序,应当象 大雁飞行一样次序不乱。兄长对弟妹拥有相当于父权家长对子女的 监护、惩戒、教令、主婚诸权,正所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弟必须尊敬兄长,听从兄长的教诲,甚至即使兄长做了违背德行和 法令之事,也应当为他隐瞒。同时以立法来保护兄长对弟妹的责打 等权利。唐律中就明确规定:尊长对卑幼没有逼迫至死的罪名, 而卑幼对尊者稍有触犯导致尊者自杀,就构成逼迫致死罪。 4 正身率下,治家谨严。 由于家训的制定、撰著者多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他 们受儒家封建伦理熏陶,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因而, 在论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时,他们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正身率下。所 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感 。周秀才中国历代家训大观( 下) 大连:大连出版社,i9 9 7 年第9 2 0 页。 。方孝孺逊志斋集。 。1 徐梓家训一一父祖的叮咛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 9 6 年第l 4 7 页。 “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 9 9 7 年。第5 页。 ”困学录集粹( 卷一) 。 。颜之推,颜氏家训长沙:岳麓出版社,l 9 9 9 年第2 6 页。 8 情教化,上行下效。上者对下者的表率作用、先者对后者的榜样力 量,是家风的重要成因。教育主体的思想、行为、品格,对受教育 者来说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子。如东晋的殷仲堪身为荆州刺史, 吃饭时饭粒掉在桌上,也捡起来吃掉。北朝的崔国,自奉节俭,却 将所得的俸禄分给亲戚故旧,临终遗命节葬,只要求尸体和棺材不 暴露地面。父祖提倡节俭,身体力行,这给子孙的影响无疑是深远 的。 颜氏家训的治家篇,涉及到家庭教育的好坏、居家的 奢俭、治生之具是否完备、对待奴婢是否宽仁、家内妇女是否闺门 整肃、女工是否熟习、家中有无巫觋斋醮之事、甚至小到书案是否 陈设整齐等方方面面,治家不可谓不严谨细致。此外,李昌龄的乐 善录以“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强调治 家要憎爱不偏。司马光的涑水家仪以“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 以御群子弟及家长”强调治家要以身作则,遵守礼法。庞氏家训、 药言、袁氏世范等家训中还详细规定了管理家政的具体办 法。 5 勤劳俭朴,力戒恶习。 勤劳节俭是立家之本,兴国之本。在家训典籍中,此类训导比 比皆是。颜氏家训认为勤俭是保持良好品德的一种基本操守, 而奢侈则是养成骄慢失理恶习的温床。明人庞尚鹏的庞氏家训 更把“勤俭”与“孝友”四字奉为人立身之第一要义,并规定子弟: 亲戚往来,亦“以俭约为贵”。眇昆山朱氏家训专列“论勤俭”一章, 详细论述治家持身的勤俭之道:“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 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 入行险徼悻之途。生平行止,於此而丧。”。在这里,家训作者把勤 俭与奢侈同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这种见解是很深刻的。一个人 一味地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时,就很容易走 到鼠窃狗偷的路上去。因此,作者认为要教育子孙族人本分地读书 做人、加强品德修养,莫如从提倡勤俭、劝戒奢侈开始。曾国藩对 培养勤俭德行的重要性,也讲得颇为深刻。他常常写信告诫家中子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 0 3 年第4 9 7 页。 。冯瑞龙、詹杭伦华夏家训成都:天地出版社,i9 9 5 年第3 i3 页。 因”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1 。郑太和的郑氏规范以“我宁 容人,毋使人容我”一再叮嘱家人。四是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朱 熹在与长子受之中训示其子不可交“谄谀轻薄,傲慢亵狎”之 人。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指出:“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 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纪昀家训 劝诫后人择友要慎重,友卣,友谅,友多闻,才是有益之人。颜 氏家训也说君子一定要慎重交往。 7 和家睦邻,扶贫济困。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与否,关系家庭兴败福祸,重视家庭和睦当 然是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古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和气蒸 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被誉为 颜氏家训之亚的袁氏世范开篇一章就是“睦亲”,它不仅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兴家”、“齐 家”的极端重要性,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等,以保 证家庭和睦。在处理邻里关系上,宋人李邦献省心杂录以“家 庭和睦,家道才会昌盛;在外与人和睦,做事才容易成功”来强调 与邻里和睦相处的重要。家训还要求子孙后代待人接物要以礼貌为 先,如颜氏家训中规定“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 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娜。 此外,家训还就怎样与邻里朋友和睦相处作了具体规定。如“临事 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凡做人,须 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以心体心,彼 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扔;“若不忍小忿,遂生嗔怒,必致 仇怨相寻,终无了时矣”。等等。 历代家训中在强调睦邻的同时,也反复灌输解囊相助、雪中送 炭、助人为乐等扶危济贫的美德。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用了大 。周秀才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 下) 大连:大连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3 3 更。 。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长沙:岳麓书社,l9 9 7 年第l 页。 。周秀才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 下) 大连:大连出版社,l 9 9 7 年第2 页, 。颜之推颜氏家训长沙:岳麓书社,l9 9 9 年,第4 7 页。 。周秀才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 上) 大连:大连出版社,19 9 7 年第4 l 9 页。 。周秀才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f 下) 大连:大连出版社,1 9 97 年第6 2 o 页。 。周秀才等,中国历代家训大观( 下) ,大连:大连出版社,19 9 7 年第9 2 2 页 。同上。 l2 量篇幅谆谆嘱告家人、子孙要体恤穷人疾苦,讲究礼仪仁道,并千 方百计帮助邻里乡人,如规范以“遇时缺粮,依原价粜给乡邻 之困乏者”训示家人借给乡邻粮食不收利息。蒋氏家训也说: “不得逼迫穷困人债负,及穷佃户租税;须宽容之,令其陆续完纳。 终于贫不能还者,焚其券。人有缓急挪移,取利不得过贰分。“曾 国藩在家书中也多次强调对待邻里要“酒饭宜松,礼貌宣恭”。 ( 三) 我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它各自的理由和特征。 家训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教化与政治的合一。教家立范是古代家训的宗旨,占统治 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家训的基本内容。家训,作 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体现,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一一儒家伦理 纲常注入了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在家训的约束规范和长 期熏陶之下,形成了社会需要的良好家风、门风,这种家风再经过 统治者的倡导,又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这样就实现了“修齐治平” 的政治目的,最后实现政治与教化的合一。 二是关爱与惩治的统一。家训以血亲伦常为基础,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最为亲密、情况最为了解,故能爱之深而教之切,有许 多家书就是从他们的心里流出来的,循循善诱,关怀备至,能使人 触摸到作父母兄长的那颗灼热的心,关爱之心溢于言辞。当然针对 违反家法族规的人,家训也主张采取必要的惩戒、强制措施。不少 宗法家族组织都设有功过薄,以便对族众和家人起到记功劝惩的作 用。从家训历史作用来看,称它是维护家长的族内法并不过分。这 些集关爱与惩治为一体的家训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了国家法律、法 规所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对父母不孝、对长者不尊这样一 些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有时很难利用国家的具体法律或法规来对 其进行惩罚或约束。但由于家训主要是对道德的规诫与伦理的教 育,同时又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通过这种伦理的力量,可以使社 会成员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化。家训的这种功能,既有直接的 。徐梓家训一一父祖的叮咛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 9 6 年第3 2 5 页。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家范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49 页 1 3 二 我国古代家训现代价值探究的主要依据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错,我国古代家训能够 伴随结构复杂、礼节繁琐的古代家庭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仅从这一 点就显示出它的合理性。事实上,我国家训中凝结了我国最鲜明、最 突出的优良传统道德,在当时对家庭乃至对整个社会都起着很好的规 范和维护作用。因此,挖掘古代家训的现代价值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 进步的需要,而且也是有据可依的。 ( 一) 挖掘古代家训现代价值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晴雨表一家 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家庭承受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出现了所谓的“家庭道德滑坡”现象,具体罗列起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亲子之间:“幼者本位”代替了“长者本位”。中国古代家 庭伦理中,父子关系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鸟瞰历史的长河,盱衡 全局,我们不难发现,“父为子纲”成为“父子关系”这幕史剧的 主旋律。父为子纲,意味着父为子主,子受父的统治和支配。直至 后来表现为对父母、长辈意志的绝对服从,甚至“父要子亡,子不 得不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违背人性的“孝”道的认识也 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批评超越传统的“孝”道。处于明清之际的归 庄,率先提出了“幼者本位”的观念。近十年来随着下一代自我意 识的增强,两代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异的扩大,促使父母大权 旁落,甚至“倒孝现象普遍”。“幼者本位”的新观念完全代 替了“长者本位”的旧道德,具体表现为: 第一,敬老不足,啃老有余。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是“反 哺式”的养育模式,及上代有抚养下一代的职责,下一代有赡养上 一代的义务。但由于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子女大都与父母分开居住, 家庭赡养功能日趋减弱。与此同时,子女的尊老、敬老和养老的观 念日益淡化。“据调查上海城市老人能得到子女经济帮助的仅占 5 7 2 6 ,平均每月仅1 3 5 元,而城市老人平均每月为子女支出的 。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0 1 年第l5 2 页 4 各种犯罪日益“家庭化”。2 0 0 0 年1 1 月1 5 日人民曰报 的0 1 2 版有一篇题为“贪官的背后有贪内助”的文章,文章指 出山东省泰安市近期立案查处的3 7 起领导干部受贿案中,夫妻联 手作案率高达9 0 以上。综观近几年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一点是 共同的:各种犯罪带有家族性、亲属性的特点。那些落马的腐败官 员,他们大都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 段,大行“宠妻”、“纵子”、“厚戚”之道,他们贪污的形式多是“夫 妻合贪”、“兄弟合贪”、“父子合贪”,三湘巨贪林国悌、“三胡干 部”胡长清等案件就是典型事例。当今贩毒吸毒案件也显示,犯罪 合伙人大都是一些沾亲带故的入。 面对这些家庭道德问题的出现,有人对家庭存在的必要开始怀 疑,甚至认为只有取消家庭才能避免家庭带来的这些弊端。实际上, 实践证明婚姻家庭是人类经过长期探索与选择的文明成果。迄今为 止婚姻家庭仍是人类发展的最佳选择,家庭本身不是这些弊端的直 接肇事者,在某种意义上家庭只是这些弊端的载体和受害者。家庭 一旦真的取消,只会导致更多的道德问题。人类学家米德曾经这样 说:“就我们所找到的人类最早期活动的记录来看,我们的祖先总 是以家庭为生活据点的。我们从未发现过任何民族在毁坏家庭并以 别的方式取代它之后能够持久兴盛。尽管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倡导改 革并且付诸实验,人类社会却仍旧肯定非依靠家庭为人类生活的基 本单元不可,即由父亲、母亲与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欧美某些社 会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曾有过这种“标新立异”的“替代模式”, 但这些模式并未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福音,相反,半个世纪的西方“家 庭革命”,给西方社会本身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都带来了灾难性的 后果。美国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者们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充斥美 国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暴力行为、滥用毒品、虐待妇女儿童、性滥 交、性病与爱滋病等等,都与家庭问题有关。不久前卡尔晋斯迈 斯特( k a r lz i n s m e i s t e r ) 等学者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 显示,解决美国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巩固家庭。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极大,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种需 要:需要一个地方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可以得到温馨的抚慰,可 “j 米德家庭纽约,19 65 年第7 7 7 8 页 以得到支撑,可以使自己能够恢复精力。这种需要,除了在家庭之 外,在别的地方都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由此可见,现代人对家庭 有一种更强烈的需要,尤其家庭的情感需要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 出。因此解决家庭道德问题决不能以取消家庭为途径。实际上,在现 代社会,至少在未来几百年当中,家庭是消灭不了的。 既然家庭消灭不了,那么家训就会与家庭如影相随,挥之不去。 因此,从“家庭不可消失论”的层面来看,挖掘我国古代家训的现 代价值已成为一种必要。罗国杰教授在中国家i j i l 史的序言中说: “为此我们在继承家4 j i i 这一古代道德遗产时,一定要以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批判继承、弃糟取精、 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原则,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 为今用,就是要使这些古老的家训能够与时偕行,能够与 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实际相衔接,解决当前家庭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 题。”这段话不仅告诉我们怎样继承古代家训,而且暗含着挖掘我 国古代家训的现代价值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我们解决当前这些 急需解决的家庭道德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经验。尤其当前这些家庭 道德问题的现实性使挖掘古代家训的现代价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 是紧迫的。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家训文化是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 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 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使 我们不能忘记:建立和完善人类的家庭伦理,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 建立更完善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且相应地改善社会的上层建筑,包 括意识形态。把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古代家训 上,只能是一相情愿,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知道,正是由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才从原始人群的群婚制家庭,走到了一夫 一一妻制家庭,只有在这种家庭形式中,才能产生出相应的家训。如 古代家训对家庭建设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或者可以说是理想化的 模式:“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和顺”。这一模式取决于古代的 社会经济状况,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同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家庭伦理关系,建立新的家庭伦理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4 9 9 :人民出版社,19 6 4 年第4 3 5 页。 2 f 】 系和道德秩序也提出一个相当重要的参考坐标。现代市场经济下的 许多人,已经全然忘记了人类原有和应有的血缘亲情及家庭道德关 系,忘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道德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温习一下古 代家训中的家庭伦理不失为一种办法。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 于人们认识的回归,帮助人们重新重视家庭伦理关系,重建家庭道 德秩序。虽然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但它毕竟是一个方面,是我们可 以立即采取的一种措施、一个步骤。我们无法一劳永逸,只能从现 实出发,步一步地走。 ( 二) 挖掘古代家训现代价值的可行性 首先,道德的相对不变性为挖掘古代家训现代价值的可行性提 供了理论来源。一定时代与社会的道德由相对不变和可变的两类道 德要素构成,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有些道德是跟着社会来的, 只要有社会,就得有那种道德,如果没有,社会就根本组织不起来, 最后也要土崩瓦解。有些道德是跟着某种社会的,只有这一种社会 才需要,如果不是这种社会,就不需要它。前者我称之为不变的 道德,后者我称之为可变的道德”“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 解:道德具有相对不变性的一面。不变的道德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始 终、源于人性及人类社会内在要求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中 不断延续的道德。如只要人类以家庭形式繁衍,孝慈、友悌的道德 规范就有存在的基础;只要人类有社会交往,诚信、公正的道德信 念就会有生命力。此类普适的伦理规范隶属于普遍的人性,它不但 不受社会形态的支配,并且已融入人类社会的任何特殊性之中了。 古代家训现代价值之所以有挖掘的可能,正是这种“不变的道 德”所致。这种“不变的道德”唐凯麟教授在伦理学教程中将 其表述为“道德具有的全民性的成分或因素”。他们与现代家庭伦 理相通,并融入现实社会,形成“共时性”的文化积淀,即“古今 共理”一一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些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规范。当人们认 同了这些“不变的道德”,并予以肯定的价值评价,作出符合时代 要求的新的诠释,再把这些通过现代诠释所获得的新涵义、新内容 付诸社会实践,努力使其作为一种构成因素,熔铸于现代家庭美德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 8 4 年第2 9 0 页。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干意见的通过,也意味着家庭的教育职能受到强化。 事实上,重视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 所致。我国是世界e 人口最多、也是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我 国的家庭不能搞好家庭教育,那么,政府、民间机构及各类社会保 障系统无论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都无法弥补家庭“渎职”留下的 后患。当然,家庭的教育职能越是突显,就越能说明挖掘我国古代 家训现代价值的可行性。因为我国古代家训不仅凝结了我国历代家 庭教育的经验,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的结晶和教子方法的荟萃, 是我们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人文资源。 三挖掘我国古代家训现代价值,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 现代家庭道德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固有体系已经瓦解,旧的家 庭道德已经失去了对今天的婚姻家庭的调节能力。然而在一种新的 道德体系不足以取代旧体系之前,“传统家庭伦理不仅有其存在的 充分理由和社会需求,而且是我们建构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