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韩偓诗歌比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韩促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他的一部香奁集引发了众多学者的 不同意见,多数认为韩俚香奁集的“香艳”,展现了韩俚美酒妇 人的另一面,并不会破坏其忠贞忧患大臣的形象。而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香奁集全是比兴诗作,假托美人芳草,委婉表达自己的忠君思 想,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但过于绝对化,且又缺少对韩惺韩翰 林集中比兴诗作的关注及两个集子在反映作者思想的统一性上的探 讨。本文试图比较韩翰林集与香奁集两部诗集中的比兴诗作, 从而推断出香奁集与韩翰林集的创作主旨是一致的,即大量 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对朝廷政治生活的强烈关 注。 本文分三部分,首先分析韩俚比兴诗作的成因,把韩僵的比兴诗 作放在整个诗歌比兴发展的历程中去研究,同时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 风貌和文学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注意到韩僵本人非同寻常的人生际 遇,这成为韩俚比兴诗作的主要成因。其次具体分析韩俚香奁集 与韩翰林集中比兴诗作的内容,我们发现两部诗集中存在大量的 比兴诗作,其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反映的时政内容是可以相互佐证的, 同时,韩僵两部诗集中的比兴诗作与直抒胸臆的政治诗感情基调殊途 同归。最后就韩俚的比兴诗作与李商隐的比兴诗作作了比较,分析韩 促比兴诗作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风貌。 文章的创新之处,就是以韩俚的比兴诗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 韩俚忠贞性格的成因,即韩俚在香奁集中的“自吟自泣”与韩 翰林集中的“天涯烈士,其角色并没有发生改变,本质上都反映 了晚唐一个忠贞大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气节。 关键词:韩俚;比兴;忠贞;晚唐 a b s t r a c t h a nw oh a sb e e na ni m p o r t a n tp o e ti n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h i s w o r k sx i a n g l i a nc o l l e c t i o nh a si n i t i a t e d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v i e w s m a j o r i t y o ft h es c h o l a r sr e g a r dx i a n g l i a nc o l l e c t i o nw h i c hh a v ed i s p l a y e dw i n ea n d w o m e nw o u l dn o td a m a g eh i sm i s e r yl o y a la n ds t e a d f a s ti m a g e a n dt h a t a n o t h e ro n ek i n do fv i e w p o i n tr e g a r d si t b e i n gc o m p l e t e l yb i x i n g i t p r e t e n d e dab e a u t i f u lw o m a na n df r a g r a n tg r a s sb u tt a c t f u l l ye x p r e s s e d a u t h o r sf a i t h f u lm o n a r c h t h o u g h t t h i sv i e w p o i n ti st oh a v ek e e ni ns i g h t , b u ta b s o l u t i z ee x c e s s i v e l y , b es h o r to ft h ea t t e n t i o no n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i n h a nh a n l i nc o l l e c t i o na n d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w oc o l l e c t i o no f p o e m so nt h eu n i t a r i t yr e f l e c t i n ga u t h o rt h o u g h t t h em a i nb o d yo fm y a r t i c l ew a sw r i t t e nt r y i n gt o c o m p a r ew i t h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b e t w e e n x i a n g l i a n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h a nh a n l i n c o l l e c t i o n ,a n d d e d u c et h e c o n s i s t e n t e n c yo nt h e m i no t h e rw o r d s ,l a r g ea m o u n to fb i x i n gw a s a d o p t e dt o e x p r e s ss e l f l i f ef e e l i n g sa n dp a y e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r o y a lo r i m p e r i a lg o v e r n m e n tp o l i t i c a ll i f ei n t e n s i t y t h ea r t i c l ew a sa l l o t t e dat r i p a r t i t e i nm ya r t i c l eia n a l y s e dt h ec a u s e o ff o r m a t i o na b o u th a nw o s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f i r s ta sal i n ki nd e v e l o p i n g o f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 ,a n da l s os t u d y e d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s c e n e , l i t e r a t u r es e l l s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h a nw o sf a v o u r a b l eo r i l u n f a v o u r a b l er u n si nl i f e ,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m a i nc a u s eo fb i x i n g f o r m a t i o ni nh i sp o e m s s e c o n d l y , ia n a l y s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t w o c o l l e c t i o no fp o e m s w ec a nd i s c o v e rt h et w oc o l l e c t i o n sc o n c e n t r a t i n g e x i s t e n c el a r g ea m o u n to fb i x i n g s h iw o r k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a r ta n d c u r r e n ta f f a i r sw a sr e f l e c t e di ne a c ho t h e rc o r r o b o r a t i o n t h e b i x i n g p o e t r i e si nt w oc o l l e c t i o n so fp o e m sa n dt h ep o l i t i c sp o e m st a k ed i f f e r e n t c o u r s e sw h i c hn e v e r t h e l e s sl e a dt ot h ec o m m o nd e s t i n a t i o ni nt h o u g h t k e y n o t e i nt h ee n do ft h ea r i c l e ,ic o m p a r e dh a nw oa n dl is h a n g y i n a b o u tt h e i r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a n da n a l y s e dh a nw o sp o e m s ,w h i c hh a v e d i s t i n c t i v ea r ts c e n e t h e r ei sai n n o v a t i o np l a c ei nt h ea r t i c l e a sao b j e c to f s t u d y ,h a r t w o sb i x i n gp o e t r i e sh a v er e p o r t e dh i sl o y a lc h a r a c t e ra n di t so r i g i n i n t h et w oc o l l e c t i o n so fp o e m si t sr o l eh a sn o tc e r t a i n l yh a dt h ec h a n g e , e s s e n t i a l l yh a sa l lr e f l e c t e dh i sm o o da n dm o r a lc o u r a g ea sal a t et a n g l o y a lm i n i s t e r , w h ow a s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c o u n t r ya n dp e o p l e k e y w o r d s :h a nw o ,b i x i n g ,l o y a l ,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彳砀当f 自7 甜年侈月,7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杷 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弘谤年 月少日 嗍刑“月夕日 韩僵诗歌比兴研究 引言 韩僵是晚唐著名诗人,对于其人品定位,历来毁誉参半。褒之者 如明末王夫之:“唐之将亡,无一以身殉国之士,有之,其韩僵乎? ( 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清代纪昀评价说:“俚为学士时,内预密谋, 外争国是,屡触逆贼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 实为唐末之完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一) 贬之者多着眼 于其香奁集,如严羽沧浪实话诗体云:“香奁体,韩僵之诗, 皆裙裾脂粉之语。”方回瀛奎律髓( 卷七) 云:“香奁之作,词 工格卑诲淫之言,不以为耻,非唐之衰而然乎? ”胡震亨唐音 戊鉴称其“冶游诸篇,艳夺温李”。 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认为韩俚诗歌的两部选集韩翰林集与香 奁集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既忧心国事、铮铮铁骨,同时 又沉醉声色、流连风月,所以沈括则直接认为香奁集系和凝所作, 而震钧香奁集发微认为韩俚见知于昭宗,不见容于朝廷,自有满 腔忠愤,“考其辞,无一非忠君爱国之忱缠恨于无穷者”,认为香奁 集为唐末之离骚,有香草美人之遗。而第三种折中的方法就是 将韩僵的节行与性情截然分开,如明朝谢榛( 四溟诗话卷) 认为 “俚节行似潜而诗绮靡,盖所养不及尔 。 今人的著述中,如韩怡星的韩僵其人其诗、自爱乎的韩俚 和他的诗歌、于飞的韩俚诗歌论稿皆以韩惺的生平活动和诗歌 创作为突破口,全面展现这位唐末孤臣的精神风貌。康正国的晚唐 诗人韩俚与齐涛的论韩僵与韩僵诗,主要从史的角度分析韩俚 的生平遭遇与诗歌创作的现实反映;徐复观的韩俚诗与( 香奁集) 论考,则从史的角度考证韩惺诗作的真伪;袁方的( 香奁集) 新评 与林伟星的韩僵( 香奁集) 情感脉络的文本分析,从文本意义上 对香奁集的情感脉络进行了简略的分析;韩俚诗歌的感伤情调 ( 任元彬) 从韩俚的诗歌作品中阐发韩僵作为感伤诗人的本质;韩 促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及影响( 韩瑜) 、韩僵贬官前后的心态及对其 诗歌创作的影响( 吴在庆) 、从韩俚的感时述怀诗看诗人被贬后的 心态( 孟晨丽) 、韩俚与江湖诗派( 张巍) 、韩促诗歌艺术研究 ( 宗瑞冰) 等等,则都是从一个侧面对韩僵的诗歌进行研究与阐释。 在已有的著述中,研究者多着眼于韩惺诗作整体风格的研究和 其人格多重性的探讨,或着重论述了香奁集中的作品分类,重新 审视了诗歌作品中的香艳与爱情,追忆与惆怅,力图还原文本的兼容 与丰富,而关于香奁集中的比兴诗作,则著墨不多,或语焉不详。 本文尝试以韩僵诗作中的比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梳理比兴的发展 脉络以及韩俚诗作比兴的沿承与革新,同时也作为一个切入口来关注 韩俚诗歌创作的一致性,即“自吟自泣无人会与“天涯烈士空垂涕” 的和谐交融。 韩僵诗歌比兴研究 第一章韩僵比兴诗作的成因 第一节诗歌比兴的发展轨迹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随着诗歌创作 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但作为传统 诗学观念中的“比兴,依然具备言志抒情、讽谕美刺、比兴婉曲、 文质彬彬、教化有益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成为我们判断诗歌比兴 手法运用的重要根据和标志。在众多的诗歌创作中,比兴诗作大放异 彩,一方面折射出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又是作者对时代、 社会、政治生活的曲折观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比兴”这 个中国传统诗学观念的历史进程。 比、兴首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都未曾加以解释。 东汉郑玄作周礼注,在太师条下引郑众语:“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至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云:“比者,喻类之 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南宋朱熹诗集传则解释得更明确: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这些说法是解释比兴创作艺术手法的原始资料,尽管表达方式不尽相 同,其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比”和“兴”是两种既相关联又有区 别的诗歌表现方法。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问世,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 注意,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对比兴的艺术手法进行理论探索。作为表 现手法,诗经里的比、兴还是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只是朴素 反映出古代诗歌早期的物与情的单纯联系。比如描写硕人的美貌就连 用了六个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 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 其鲜明的特点是:从两 物特征上某个相似点出发,以物比另一物,并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 色彩,这就是“比”。这个比的效果就使硕人的美丽更加气韵生动, 硕 j 学位论文 细腻传神。而典型的起兴之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 就是根据特征上甚至音韵上的某种关联, 先咏别一事物,为随后所咏之事做先锋,从而可以从容地抒发作者对 所咏之事的深情眷恋,这就是“兴”。诗经中的“比和“兴 , 都还只是初步开拓了诗歌的联想途径和想象空间,或者也可以说是一 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导。 当然,诗经里也有少数像魏风硕鼠一样的比体诗,“硕 鼠硕鼠,无食我黍”,其比兴之意非常清晰,以硕鼠比兴那些剥夺自 己劳动果实的统治者,硕鼠也成为食民脂民膏而肥的政府官僚的代名 词,这里比体诗的特点是通篇只是写一事物,实质上却暗示另一事物。 这显然较一般比、兴复杂,但由于作者鲜明的创作倾向,情感爱憎分 明,使读者很容易就明白诗的主旨。所以,比兴诗作仍然呈现出简单、 原始的面目。 从诗经到楚辞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古代诗歌的比兴方 法由此获得了飞跃发展。据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 骚之文,以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风, 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离骚从“依诗取兴”发展到 了“引类譬喻”,这一点尤其引起我们注意,“其比兴方法不仅表现 为个别事物间的比喻兴起,而是比兴密切配合,运用许多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及类别事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香草美人比兴象征系统, 运用幻想形式抒写政治情感,激荡出屈原离忧愤懑和彷徨求索的一腔 爱国热忱。但是由于离骚的比兴始终与赋( 直言叙事) 配合使用, 赋的表现方法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比兴的内容仍然比较明白显豁, 很难产生歧义与多解。”这里就涉及到比兴象征体系的出现,突破 了诗经中单纯的物比物的比兴格局,能够更委婉曲折地表达复杂 而广博的内容。如司马迁所言:“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 义远。 显然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于是后代诗人争相发展为兴寄, 萧延恕诗词比兴发展轨迹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四期:第1 1 2 页 4 韩倔诗歌比兴研究 这是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和楚辞的讽兼比兴为一面旗帜, 托物寄情的比兴也叫兴寄,侧重于艺术方面的,以楚辞 象征手法为榜样,远在刘勰说比兴时,环譬托讽已经要求比 兴要与内容密切相关;重视楚辞中讽兼比兴的美刺之道,也 要求诗歌有深厚的思想内容。于是比兴由简单的表现技巧向侧重 于思想内容的方向发展。这在比兴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标 士 j l o 我们再来关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比兴创作特色。魏晋 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和文学创作趋向个性的新时代。“这一 时期,五言诗成了诗歌的新体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比兴艺 术上是比体诗的大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艰世乱,诗人们忧愤郁积 而难于直言。这便形成了比体诗的肥沃土壤。特别是曹植遭其兄曹丕 忌刻,满怀愤懑而不得发泄,便假托美人花鸟而抒其情怀。如美女 篇托美女盛年难嫁寄寓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杂诗借 南国佳人之不遇抒发时俗薄朱颜的美人迟暮之感;七哀假思 妇哀怨发泄浮沉各异势的悲愤;吁嗟篇以转蓬自喻,对自己 流不定的迁徙表示不满;野田黄雀行则以黄雀投罗的喻体,抒写 朋友遭难而自己无力挽救的忧心,等等。这些比体诗,诗面是美人花 鸟,诗底却是作者的情怀志意。言此说彼,情感较为隐约。但读者联 系到作者的时代环境及生活遭遇,由物及人,亦能领会作者的一片苦 心。 所以汉魏时期的比兴诗作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社会的 动荡不安,人生的飘忽不定,建功立业梦想的破灭,这些因素一方面 使诗歌的创作开始关注自身的遭遇与社会的政局;另一方面,迫于统 治阶层的威权,诗歌创作者又不得不有意识地运用比兴寄托的方式, 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态度。这两方面的结合,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对诗歌 比兴创作艺术的成熟起了直接的催进作用。 黄桂凤略论比兴对诗歌艺术的影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二期:第 5 9 页。 萧延恕诗词比兴发展轨迹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四期:第1 1 3 页 谈论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最值得重视的还是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陶渊明笔下的 青松、孤云、飞鸟、秋菊,清琴与浊酒,新苗与炊烟与陶渊明的主观 情绪和谐一体,使寻常田园风情、生活情趣与自己高洁的情怀志意完 美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田园居) 其比兴艺术手法在平淡朴素 中展现对历史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陶渊明 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表现出比兴艺术在诗歌创作中的 新气象。 随着比兴诗歌创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比兴也逐渐为文艺理论家 所重视。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 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 白日与春林共朝哉。”钟嵘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 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祈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这些文艺理论 都阐明了景物引发情感,情感借景物而抒发的道理,在情与景关系上 反映了诗歌比兴发展的时代特征。文心雕龙比兴提出“比显而 兴隐 的特质和“拟容取心的原则。诗品序又说:“文已尽而 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这些都是对比兴艺术手法的新的 探索。 ,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比兴艺术在唐代的运用和发展。在中国 诗歌史上,诗歌空前繁荣的唐代,成为古典诗歌光耀千古的传奇时期。 而“唐诗中比兴的显著特色,便是在继承汉魏六朝诗歌比兴艺术的基 础上,创造出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崭新的艺术境界;且在其 境界中充分展示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突出抒情主体的伟岸形 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圆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 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卷二)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8 0 页。 萧延想诗词比兴发展轨迹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四期:第1 1 3 页。 6 韩促诗歌比兴研究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 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也恰如其分地 道出了唐诗比兴艺术的独创性。 这一时期的诗歌理论更是鲜明地提出“兴寄 之说,成为唐代 诗学复古理论的重要范畴。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中 提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威仪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 的诗歌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 统,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也遵循了这一主张,如感遇诗之兰若生 春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用香草香花比 拟自己高洁情怀的传统艺术手法,描写兰草和杜若春夏欣欣向荣,空 绝群芳,待到秋风一起,便凋零飘落,反映出政治上不能及时有所作 为而韶华易逝老去无成的苦闷。又如翡翠巢南海用翡翠鸟比拟自 己“多材为累 ,更是曲折反映当时朝政诛杀忠臣的残酷现实。 陈子昂的“兴寄”论说被元稹、自居易等发扬光大。安史之乱 后的中唐,政治腐败,百姓流离失所,藩镇割据,烽烟四起,诗歌创 作开始关注现实,体恤民生,试图寻找救济国家于危难中的良药,诗 人的热情高涨起来。元稹、自居易更是自觉标举“兴寄 ,发挥诗歌 关注社会现实的政治功能。在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白居易提倡“风 雅比兴 精神,他的诗歌由于秉承“歌食歌事”和“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的创作原则,在很多诗作中能让读者鲜明地感知其比兴艺术手 法的广泛运用。 中晚唐时代在比兴理论建设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诗式认为: “凡禽鱼草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这就极大扩充 了比兴的艺术功能。同时,皎然还强调“情在言外,“兴乃多端, 提出比兴的最高标准。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云:“长于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就是强调从比兴到意境的和谐融通,从这个 意义上讲,有唐一代,诗歌比兴的艺术创作手法开始具备更为广阔的 发展空间和呈现出更为斑斓的色彩。同时,这也说明比兴艺术给予了 诗歌欣赏者新的审美视角。 第二节晚唐比兴诗作兴盛的文化背景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开始衰落。随着唐王朝危机的 进一步加重,到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唐帝国出现日薄西山之势。司 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子内,弗能 远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阊。” ( 唐纪六十) 记录了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民众 深陷于水火之中的社会现状,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士 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晚唐诗人逐渐从安史之乱的惊慌失措中镇定下 来,他们关注的目光聚焦在风雨飘摇的唐代帝国大厦,如何挽救摇摇 欲坠的唐王朝,晚唐诗人开始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理性思考。这一 时期的诗歌创作,也着力于总结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同时,诗歌作 品充盈着诗人报国无门空悲切的失望情绪,因此晚唐时代诗人呈现集 体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晚唐诗人韩俚,其诗歌艺术成就与其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所 以韩促的诗歌艺术风貌是晚唐末世现象的反映。大唐王朝己日薄西 山,这一时期的诗人都普遍怀有王朝末世的悲观心理,对社会现实的 关注成为自觉的使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农民起义风 起云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唐王朝正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韩僵的心态是矛盾而痛苦的,一方面,他急切希望看到唐王朝的 再度中兴,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知道这种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从这个 意义上讲,韩俚的诗作如同晚唐大多数诗人是一样的,都密切关注大 唐命运的最终走向,对王朝始终一往情深。 我们再来看晚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初、盛唐的科举考试还是有 一定的积极作用,到了晚唐,随着政治制度的颓败,科举制度已失去 正常的选才职能,成为少数权奸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大多数人, 韩促诗歌比兴研究 包括诗人韩僵在内只能是失意向隅,英雄悲路,只能发出“居世无媒 多困踬,昔贤因此亦号眺。谁怜愁苦多衰改,未到潘年有二毛( 夏 课成感怀诗) 的怀才不遇的深沉感伤。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国势的 认识开始倾向于灰心失望,这些失意的举子,多为清高之士,不愿与 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同时,又不甘心于沉沦。这个时期的诗作,除了 愤激之辞,多是曲折反映不公正的科举制度带给自己的伤害,因比兴 艺术手法多贯穿始终,尽管晚唐艳情诗歌开始蓬勃发展,情绪低落的 士人,开始寻觅花间美酒流连风月,但依旧有忠贞的诗人在艳歌里表 达自己愤懑的声音,韩惺的诗作就是如此,我们可透过他诗作的脂粉 香气,领略到他为人的高洁耿直。 这一时期文学自身的发展也对韩俚比兴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元白诗派由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转向心灵世界的挖掘。这种创作风 向的变动,使诗人们开始有意回避直接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以及自己情 感的直自,而开始构建自己心灵世界的玲珑宝塔,细腻、婉转、精致。 这种诗风的变革对晚唐诗歌的冲击作用,就在于诗人开始自觉创作一 些流连风景的诗作,有意识侧重于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内容的婉曲。 尽管晚唐艳情诗大行其道,但诗歌的政教作用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像 韩促这样的诗人,彩笔新题断肠句。可见,韩俚受到晚唐诗风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只作用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却无法改变韩俚运用时兴的诗 歌题材抒写忧患情怀这一根本实质。 第三节韩僵比兴诗作的成因 韩惺,字致尧,一字致光,京兆万年人,自号玉山樵人,小字 冬郎。父亲韩瞻,字畏之,于开成六年进士,后成为王茂元的幕僚, 并娶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其兄韩仪,任御史中丞,后因得罪朱全忠被 贬为司马。父亲与李商隐同年,又是亲戚,两家关系极好。韩僵可谓 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天资聪颖,在父辈的影响下,幼有才名。李商 隐韩冬郎即席为诗,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 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云: 十岁裁诗走马戍,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十岁裁诗走马成 ,是诗人赞赏小韩僵少年才俊,才思敏捷, 将来荣登科场,必是国家之栋梁。李商隐的这首诗使我们对韩俚的幼 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或者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韩惺科考 折桂是一个顺理成章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父辈寄 予小韩俚的极大期待和美好希望。 然而,韩促却是久困名场。自初入举场到龙纪元年( 8 8 9 ) 及第, 困顿二十四年,其诗作夏课成感怀写道: 别离终日心忉忉, 凄凉身世夏课毕, 居世无媒多困踬, 谁怜愁苦多衰改, 五湖烟波归梦劳。 j ! 蔓落生涯秋风高。 昔贤因此亦号眺。 未到潘年有二毛。 作者时年三十一岁,按唐代习惯,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 在此诵读诗书,谓之夏课。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韩促已多次落第, 心情极为愁苦,以致早生华发。科举取试从来都是读书人登跃龙门的 重要途径,许多书生为此皓首穷经。可见韩俚受到的打击是极大的, 根据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韩僵才气过人,他的多次落第,至少是科场黑 暗所致,真正的人才无法跻身其中,韩俚作为当事人,对社会的认识 自然感触颇多。在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 旬四韵,兼呈诸同年诗中: 往年莺谷接清尘,今日鳌山作侍臣。 l o 韩侄诗歌比兴研究 二纪计偕劳笔砚,一朝宣入掌丝纶。 声名煊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贵身。 降帐恩深无路报,语余相顾却酸辛。 诗中作者自注:“余与子华,俱久困名场。 更是说明作者走 过艰险的科场之路,现在回味起来,“相顾却酸辛 ,可见科场困顿 对韩俚的人生经验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对社会的复杂有了 自己深刻的思考。 光启四年即文德元年( 8 8 8 ) 三月,昭宗李晔即位。四十八岁的 韩俚终于在昭宗即位的次年登第。以新唐书韩俚传为参考材料, 我们可以概述一下韩促的为官生涯,先是“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 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后“迁中书舍人。惺常与胤定策诛刘季述, 昭宗反正,为功臣 。这是韩俚从政以来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事件。后 来昭宗害怕宦官骄横,威胁朝政,想将宦官一网打尽,韩僵此时表现 出了他的远见:“陛下诛刘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 死? 含垢隐忍,须后可也。天子威柄,今散在方面,若上下同心,摄 领权纲,犹冀天下可治。宦人忠厚可仁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 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公私牵属不减二万,虽诛六七巨魁, 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 韩俚此说,令昭宗感叹不已:“此一事 始终属卿。一自此对韩俚刮目相看。 韩俚推任宰相一事,也令昭宗感叹不已。昭宗己答应令狐涣作 宰相,但又恐其过于机巧,担心其误国,就想让韩俚担任宰相一职, 韩俚非常清醒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出令狐涣是老臣,老谋深算,威 望很高,不可以朝令夕改。昭宗坚持让韩惺做宰相,“( 韩俚) 因荐 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僵,崇门生也,叹其能 让。 ( 新唐书韩俚传卷一八三) 这也可以看作是昭宗与韩僵 君臣际遇的开端。 、。 为了平衡朝廷内部的权势争斗,崔胤招凤翔李茂贞入朝,企图与 朝中的宦官势力相牵制,这的确是犯了大忌,这些大将多是拥兵自重, 骄横不可一世,崔胤此举,可谓是引狼入室,韩俚表示出极大的担忧: “无兵则家与国安,有兵则家与国不保。”事实也正是如此,朝廷内 部争斗更是变本加厉,君臣相顾,惊慌失措。以至于韩全诲劫持昭宗, 韩俚誓死追随,“见帝恸哭。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韩僵的忠贞来。 所以韩俚始终是一个充满忧患的诗人,受昭宗知遇之恩必然誓死以 报。 韩僵的刚正也令人动容,新唐书韩俚传( 卷一八三) 记载, 宰相韦贻范母丧,“召还位,俚当草制,韩僵却认为,韦贻范仍在 守丧时期,主持朝政不合时宜,拒绝起草诏书。“学士使马从皓逼僵 求草 ,韩俚断然拒绝说:“腕可断,麻不可草! 马从皓威胁:“君 求死邪? 韩倔凛然正气反驳:“吾职内署,可默默乎? 第二天上 朝,百官至,韩俚竞不拟诏书,韩僵的性格可见一斑,然而这种金刚 怒目式的正面交锋,为自己的前途埋下了祸患。 被韩全诲劫持的昭宗,由于朱全忠的“护驾 而反正,当然这 样的护驾,朝廷同样担待风险。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朝廷暂时取得 安稳。昭宗“励精图治”,这一点应该值得我们重视,昭宗是一位有 作为的皇帝,尽管他是一位软弱的皇帝。所以韩俚对昭宗的效忠有着 非常积极的一面,这一段时期是君臣的蜜月期。“帝反正,励精图治, 惺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深得昭宗信赖。 后来由于朱全忠把持朝政,广树党羽,权倾朝野,自然与刚直 忠贞的韩俚势不两立,至此韩俚在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到朱全忠官 至中书时,朱与韩已水火不容,竞有杀害韩俚之心。后来考虑到韩俚 地位显赫,在朝廷中亦有极高的威信,不敢过分放肆,而昭宗此时完 全无可奈何,慑于朱全忠的威权,韩促被迫离开朝廷,贬为濮州司马。 “帝执其手流涕日:我左右无人矣。 ( 新唐书韩俚传卷 一八三) 后来韩俚就离开朝廷,辗转为官。天j ;占元年,被复官,此时 的韩俚已不敢入朝,投奔福建王审知,最后的岁月在这里度完。 自韩俚入朝为官直至韩僵在福建度完余年,这段史料对于我们 分析韩僵比兴诗作的成因关系重大,为官,为人,生平遭遇,君臣际 韩促诗歌比兴研究 遇,都是我们判断韩俚人格的重要依据,作为大臣的韩俚与作为诗人 的韩俚毕竟不能截然分开,韩俚的诗歌自然反映自己仕宦生涯的重大 政治事件,以及自己对昭宗王朝的责任和担当,这样一个处在风口浪 尖的股肱大臣,内心无时无刻不对朝政有着最切肤的感受,诗歌便传 达了自己忠贞的愿望。 硕l j 学位论文 第二章韩僵比兴诗作的内容 第一节韩僵香奁集中的比兴诗作 在香奁集中,韩促以香草美人比忠臣贤君,通过女子的孤独 寂寞以及对情感的忠贞比喻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才人士子。 “女性形象在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中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 能,除了独具的生命价值和审美价值之外,女性形象体现了人们追求 人生与社会最佳选择的深层文化心理内涵,以女性形象来隐喻会美好 的理想和政治价值的取向。文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比兴,反映了 情、志、理统一的儒家诗教传统,其中的许多精品和佳作,虽然 大都是失意知识分子的发愤之作,表象上是从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求得情感的抚慰,但伸张的却是从社会群体关系中寻求自我与失落自 我的人性内涵,字里行间浸透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确立理想 政治秩序的向往,表露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韩惺具备这样的 情感积累,他誓死追随昭宗皇帝,同样幻想改革弊政,君臣一道使内 外交困的王朝统治起死回生,然而,这种强烈的愿望带来的却是不可 避免的失望。 “楚辞开创了以美人形象比喻个人政治理想的先例。美人不 仅象征了美德、美政,而且强烈寄托了寻求知遇、展现自我 的价值意识,忧国忧民忧君的政治取向换成了自由人格的美化。屈原 的九歌中的众多女神象,都深切表达了他对政治理想的坚贞不渝 以及对崇高情操的强烈追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屈原对美人芳草的深情歌颂,使诗歌达到了空前的境界,借助艺术的 感染和情感的渗透,把孤傲深沉的美学意蕴和丰厚坚实的哲学内涵, 童凤畅古代文人诗歌中的女性现象一一比兴与政治价值取向,青海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二期:第6 1 页 1 4 韩促诗歌比兴研究 融于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之中。尽管命运坎坷,理想破灭,诗 人却从哀怨叹息中悟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超越了对政治价值取向的 操守。”锄韩俚的许多比兴诗作正是采用了“美人芳草”的传统写法, 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忠诚,刚正和勇毅,融进思妇对君王的缠绵相思 中,用了阴柔的调子,深情刻画那些忠贞的女子,借她们的善良、痴 情以及生死不渝的爱恋,抒发韩僵自己对昭宗的赤诚与忠心。同时面 对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韩俚的诗作多呈现对王朝衰落的反思与痛 惜,而这种情绪的郁积,使他的诗歌比兴创作有了一些哀怨。所以, 韩俚香奁集比兴诗作中的女性形象秉承传统的意象,表达忠君恋 阙的价值操守。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韩僵香奁集中的诗歌比兴。 幽窗 刺绣非无暇,幽窗自鲜欢。 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 密约临行怯,私书欲报难。 无凭谙鹊语,犹得暂心宽。 这首诗表面是写一个女子婉约深致的相思之情,其实是以怨女 写羁臣,其中“江橘”一句,出自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江橘犹嫩、越梅软齿本是赏心乐事,女子却“幽窗自鲜 欢,这可以佐证作者远离朝廷、远离故土的不舍之情以及被疏远、 被排斥的愤懑之感。“密约 一句,写韩俚与昭宗虽然君臣默契有余、 彼此信任,但是韩俚根本无法真正立足朝廷,忧国忧民却又远离乡土 远离朝廷,内心的隐痛可见一斑。尾联作者用“鹊语 、“暂心宽 稍作自我安慰,暗示昭宗自会吉人天相,朝廷自会转危为安。通篇若 童凤畅古代文人诗歌中的女性现象一一比兴与政治价值取向,青海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二期:第6 2 页 1 5 解为一个女子的相思苦痛则太肤浅,作为一个忧患意识沉重的忠臣, 韩俚在这首诗中集中抒发了臣子追随帝王的赤胆忠心。 宫词口,j 秀裙斜立正销魂,侍女移灯掩殿门。 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 宫词,本是一种特殊的诗题名,以皇宫中的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 或者摹写宫女的幽怨抑郁。本首宫词可与元稹的行宫、自居易( t - - _ 阳白发人相比较阅读,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 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 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但二者有鲜明的指向, 皆直写宫女身世的悲凉,及深宫埋葬了她们的青春、爱情和一世的光 阴的悲哀。而韩俚的这首宫词,秀裙仅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一个春雨 绵绵的黄昏有一位身着秀裙女子“斜立正销魂 ,然后回到了殿门内, 至于为何“销魂 ,从尾联可以推测女子有美人迟暮之叹。有理由论 断,这是男子作闺音深情表达对君臣际会的期待,有一种“恩深咫尺 对龙章”( 韩俚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 的迫切心态。 “燕子不来 暗寓君王音讯全无之意,“花著雨 进而“掩殿门 都 是表达一种失落遗憾之情。当时韩俚退居草野,而又心存魏阙,“相 逢莫话金銮事,触拨伤心不愿闻( 赠僧) ,可谓“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时局动荡而美人迟暮,正是对当权横行的一种曲意抒 发,借夫妇情爱一表忠贞爱国之心。 别绪 别绪静情倍,牵愁暗入心 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韩惺诗歌比兴研究 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 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本诗可以参照全唐书韩俚传( 卷一八三) 相关史料,昭宗 被劫持到凤翔后,韩俚“夜追及鄂,见帝恸哭 。可以推论韩俚对昭 宗誓死追随的忠贞之情,另韩僵有辛酉岁冬十一月随驾幸歧下作 诗云:“曳裾谈笑殿西头,忽听征铙从冕旒。凤盖行时移紫气,鸾旗 驻处认皇州。晓题御服颁群吏,夜发宫嫔诏列侯。雨露涵濡三百载, 不知谁拟杀身酬。 同样表达自己与昭宗生死与共的决绝,当然诗人 所欲杀身相酬者,固然有昭宗的知遇恩顾,或者更有延续三百年大唐 文明之大志。诗中所言“别绪静信情,牵愁暗入心 ,恰恰说明韩俚 之心无一日不在朝廷,个人安危生死且不顾,“此生终独宿,到死誓 相寻”就表明了韩俚虽遭遇乱离之恨,但对昭宗仍忠贞不贰。全诗气 韵生动,沉郁磅礴于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凛然正气,而非花前月下的儿 女私情。所以这首诗当是比兴,韩倔以诗中的美人自比,以相思的对 象比喻昭宗,寄托臣子对君王的耿耿忠心。 遥见 悲歌泪湿淡胭脂,闲立风吹金缕衣。 白玉堂东遥相见,令人斗薄画杨妃。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描绘的“天生丽质难自弃 、“回眸一 笑百媚生 与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的杨妃姐妹,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韩僵在诗中所着意描画 的是怎样一个女子,可以让人遥见即生“斗薄画杨妃 之感? 这是一 个闲逸端庄、人淡如菊、惹人怜爱的女子,悲歌垂泪、闲立风吹,而 内心又是满腔哀怨。这里悲歌泪垂的女子正是韩僵自己踯躅于红尘乱 世的真实写照,而“炙手可热势绝伦 ( 杜甫丽人行) 的杨妃则 暗示把持朝政的朱全忠及其党羽,诗的结尾对杨妃投以轻视的冷眼, 1 7 正是暗示自己同“遥见”的女子一样也是热闹与繁华的旁观者,远离 权臣、正道直行正是自己的政治抉择。 新旧王朝交替之际,旧王朝的统治阶级总要出现这样的分化:全 身远祸,变节屈从,从而可以维持昔日的富贵荣华。坚持操守者,则 对新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保持一个老臣甘于寂寞的节操,韩俚自然 选择了后者。如在沙县,他曾写诗讽刺积极投靠新朝的郑磷。天佑四 年三月朱全忠篡唐,韩僵在福建闻之,作诗感事三十四韵,是诗 集中唯一一篇长篇叙事诗,当是痛定思痛之作。诗中指斥朱全忠是袁 绍、董卓、司马昭一流的野心家,将宦官的作乱比作“鹿穷 的抵触, 婉转地批评崔胤“只拟诛黄皓,何曾识霸先”,语气是沉痛的,带有 很深的反省意味,可以当作一部唐末政治史诗来读的。儒家拒斥乱臣 贼子的篡逆,主张王朝的正统,这是诗人所首肯并以为天经地义的事 情。诗人忠于李唐王朝,反对朱梁王朝,这已经不是一朝一代的问题 了,而是坚持心中所服膺的价值观。朱氏篡唐,对诗人的价值理念无 疑是一种毁灭型的打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极大痛苦。“独夫长啜 泣”、“郁郁空狂叫”正是他痛苦内心的生动写照。面对价值观的隳 坏,诗人起而抗争,坚决不与叛臣合作,他晚年依附于闽王王审知, 乃是寄希望于仍然坚持正统效忠李唐王朝的王氏。当王审知与朱全忠 出现妥协迹象的时候,诗人彻底地失望。可以说韩僵是一个一生坚持 自己的政治理想,志洁行芳的忠贞之士,虽九死其犹未悔。显然,遥 见这首比兴诗作,涵盖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思考,一定程度上也可 以这样说,一句“令人斗薄画杨妃”是感事三十四韵的简化,韩 僵用最精炼的语言给予了历史最明晰的解释,更重要的还是“斗薄 二字,表达了对谋逆篡权者最大的蔑视。 依醉 依醉无端寻旧约,却怜惆怅转胜难。 静中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栊半夜灯。 韩惺诗歌比兴研究 抱柱立时风细细, 分明窗下闻裁剪, 绕廊行处思腾腾。 敲遍阑干唤不应。 围炉诗话载:“依醉诗云:依醉无端寻旧约,昭宗 在风翔,制于李茂贞,使赵国夫人伺学士院二使不在,亟召韩俚、姚 洎,窃见之于f - j # b ,执手相泣。观此情事,必是又曾召韩偃而为事所 阻,故有寻旧约之语。下文则叙立伺机会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韶关市乐昌市九峰镇遑洞村基层公共服务站系统操作员招聘1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6年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辽宁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公共基础知识及答案详解1套
- 2026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6年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6年上海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重庆科技大学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湖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公共某础知识(二)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通化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含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 (1号)(71人)参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人教A版)必修一高一数学上册期中模拟卷01(解析版)
- 铁路工务专业毕业论文
- ZDJ9转辙机及外锁闭安装装置施工工艺工法
- 2025-2026学年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教学反思
- 2024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课件
-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 DB43∕T 3020-2024 不动产登记业务规范
- 2025年压力容器设计人员考核试题与答案
- 2025年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