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魏晋士族人生观研 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 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 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摘要 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其存在的时间我指的是高门大族,或 者说是门阀世族严格意义上而言是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期间他们作为左右朝政、 引 领时望的中坚力量, 煽动玄风, 鄙弃儒学, 旁研佛理凡此等等, 可谓影响深远.总的而言, 政治上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分崩离析,进入到诸国纷争的境地,社会动荡不安;而思想上 随着儒家学说的式微,道家及佛家思想的流布,魏晋士族作为政治与社会的主体,扭转 了之前处于独尊地位的传统的儒家的人生信条与道德准则,舍儒入道、入佛,形成了流 风浇漓、道德不一的习俗.究其本质,是导源于其人生观的改变.换句话说,儒家所奉行 的“内修身齐家” , “外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理想已为士族所抛却,人生在世,既不为苍 生、社稷着想,而妄图保全性命于乱世,则势必求一己之安憩,而置名节于不顾.这于士 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人生态度可见一斑.即以其所追求的至高人格而言,则“内圣外王”之 儒家理想显非所慕.而彼辈恣情山水,虚求高蹈,固然一时为人所称羡,究其本底,要亦 非治世之道,处世之宜,故彼辈不能有国家而无个人,舍性命而为苍生. 在此人生观之指导下, 士族所瞩目之范围, 自不超过享乐、 求荣之畛域.故魏晋之际, 士族之社会责任殊寡,个人品行亦多不可称.就大群体而言,此乃是其消极之处,然其间 受此人生观之影响, 由此而溢出于外者, 亦有数点为后人所称道不已.其一即是个体自我 之发现,较之于儒家重名分,只求其作为义务的履行之角色,有绝大之意义.即我是我, 而非所谓“子” 、 “父” 、 “君” 、 “臣”之类伦理的界定.个体之自然意义凸显,而其社会意 义则颇有遗落.其二即是促进三教学说之初步交融互动, 打破了独尊一面的儒家地位, 开 启了后世三教论衡的局面,儒释道各从彼此去其所长,补其所短,固然各守其最后之门 限,要亦兼采所益,求为自用.一言以蔽之,魏晋之际士族人生观之改变,乃是于大我中 求一己之解放.无论其由此附随之影响,其本旨即在此.然,此解放乃是借重士族之手, 由道反儒, 依道家之思想而求士族本阶层之一己之解放, 众生不与焉.倘若观之于有明一 代,其时之趋向亦是求一己之解放.只无非明代之途径,乃是借重于儒家士人之手,甚或 农夫、 商贾, 由佛反儒, 依佛家之思想而求众生之普遍解放.士农工商, 四民异业而同道, 可谓解放之宏大耳. 故,魏晋士族之人生观所内涵之旨,虽非为后世计,而其影响则实为深远.其间所凸 显之思想脉动与彼学说之相摩相荡,可谓前绍于先人,后启于来哲,不息不灭,增踵其 华.此中固有可深研者在,一可逆知当时之情状,求其断代之史情;二可相较于后世,明 乎通贯之路径. 关键词关键词:士族;人生观;个人解放;自我觉醒 abstract nobles, as a special group of chinese history, the time of its existence - i mean the high door han,is the patriarch of the aristocracy - the strict sense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t the end. them as about affairs of state, the backbone of hope in the lead when next to the study of buddhism above activities, etc. can be described as far-reaching impact. in sum,the political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unified empire, into the position of the asian countries dispute the social unrest;ideologically with the fate of the declin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t thought, wei and jin dynasties family as a political with the main body of society,reversing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life creed and code of ethics,home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to buddhism, forming a stream wind poured li river, moral, different customs. in essence, to originate in their outlook on life changes. in other words, confucianism pursues “outside the world”of life ideal for the nobles swore, life,neither boat sake of the common people, an attempt to save their lives in troubled times,is bound to seek his own safety and recreation,while the expense of the set name section. this nobles lifestyle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can be seen. that its pursuit of the supreme personality,the confucian ideal of “saint” significant landscape generation,virtual pursue high dance, of course,one oclock being the envy of the research their background,nor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road, life skills should be, the generation can not state without individual homes lives for the common people. in this view of lif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obles attention,since no more than pleasure, glory of the areas will disappear. therefor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wei, ji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nobles of the special few,and personal conduct will rise can not be said. for large groups, which was its negative contingent meantime by the impact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overflow outside, there are a number of poin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endless praiseworthy. the first is that individual self-discovery,compared with confucian re-dubbing, just as obligations of the role, the vast meaning of. that i was me, rather than the ethics of the so-called “child” , “ father” , “jun” , “chen” , as defined.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of the natural highlights,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s quite left behind. the other is to promote the three teaching that the initial blend interactive, breaking only use one side of the confucian position,open the lun heng situation of the later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to its director from each other to fill their short,of course, keep its final threshold, also adopted both the beneficial and ask for their own use.in a nutshell, the wei-jin and the occasion of the nobles outlook on life changed, but greater and the liberation of his own. regardless of their thus accompanying the tenor of that in this. of course, this liberation but draw on the hands of the gentry, by the anti-confucian , according to taoist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liberation of the nobles of this class . if the concept of it in the ming dynasty,when it tends to also seek the liberation of his own. only nothing more than the ming dynasty of ways,but rely on the hands of the confucian literati,farmers, merchants or even by the buddhas anti-confucian,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the thinking for the sake of universal liberation of all beings. segment of society,cross-sector counterparts,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liberation of the grand ear. therefore,the connotation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family of outlook on life purpose, though not for the generations of dollars,while its influence is indeed far-reaching. the highlights during the ideological pulse, and he doctrine mount swing,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former introduce their ancestors,endless eternal increased heel its china. herein inherent deep research by a reversible know the feeling like,seeking off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the situation;two can be compared to the later,almost through the consistent path. key words:nobles; world view;self- liberation;self-awaken 目录目录 导言 .1 一 、伦理学视域下的士族 .2 (一)士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主体 . 2 1.士族与庶族内涵的界定 . 2 2.士族之间内涵的界定 . 3 (二)士族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之时代背景 . 4 1.政治背景 . 4 2.经济背景 . 5 3.思想背景 . 6 二、士族的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9 (一)“适情任性,顺化自然”的人生态度 .9 1.“率性放诞”的生活态度 .9 2.“尚清谈,好品藻,慕虚荣”的生活方式 . 11 (二)“雅重”、“轻薄”兼有的双重人格 . 13 (三)重个人轻国家的人生价值取向 . 14 1.“缘情制礼”的社会价值追求 . 14 2.“恣情享乐”的个人价值旨趣 . 15 三、士族人生观所彰显的时代意义 . 16 (一)促使了个体意义上人的解放 . 17 1.自我的觉醒 . 17 2.自我价值的凸显 . 18 (二)造成了社会意义上自由思想之风气 . 19 1.传统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交融 . 20 2.玄学及儒学与佛学的互动 . 21 (三)魏晋士族人生观内在的局限 . 22 四、结束语 . 24 参考文献25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7 致谢28 1 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 导言导言 自公元三世纪初叶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建魏到公元五世纪初叶宋武帝刘裕废晋帝 自立建宋这两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的时代,也就是狭义上的魏晋时期 (公元 220 年公元 420 年) 。这个时代社会上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士族的崛起,他 们无论在政治上或是思想上都左右着时局之变迁,影响着一代之风气,可以称得上是魏 晋时期一个独特的现象。审诸既往,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个别名士诸如阮 籍,嵇康,郭象等人的研究上,一方面他们确实有著作留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另一方 面,他们也确实得风气之先,能为后世开一路径,探讨其意义。不过,这只是“但开风 气不为师” (龚自珍语)的个案,固然可以从中窥见某个时代的某种印象,但这恰恰是 不够的,或者至少在魏晋时期是如此,它不足以让我们对整个时代的全貌有一全面地了 解。 魏晋人士尚清谈重玄理是众所周知的,这无疑是得力于整个士族的推行与践履。换 句话说,没有这一强大的上层群体的参与,玄学的风行以及清谈等的流衍便只在孤高和 寡的境地。所幸的是,这一群体纵然没有专门著作留下,但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以 及史家编纂的史书及诸如颜氏家训之类的个人著作中,我们通过对他们言行的记录 得以看到更广大范围和更全面的魏晋时期伦理思想的面貌。 这需要做的是甄别拣选的工 作, 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切实更直观地看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崩塌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的巨大 变动,当然还有潜流在这之后的涌动不息的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彰显。不 可否认,士族的整个人生观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导致他们对人生价值追 求的转变。但这些真正折射出一个时代风向的问题并没有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我们固然 可以随处看见魏晋时期的“礼崩乐坏” ,反礼教和传统纲常的言行,同样更应该看到造 成这种现象背后的人们人生观的改变。 而造成儒家名教全面危机的正是操纵整个社会走 势的士族,他们才是真正的时代主体。 既往的研究,我指的是关于士族的研究,毋宁是在史学范围进行的,这当然给我们 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和背景,可以为其他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他或多或少与士 族相联系的不外是哲学、文学、美学这类探究时代思想时的顺带描述。即便如伦理思想 史,也将他们排除在外,专注于极个别的人物。散见于零篇碎简之类文章中的关于士族 的讨论,鲜有论及其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的,国外专著不暇论及,即如国内所有,实在 寥寥无几,不足以“知其人、论其世” (孟子) 。本文所做的无非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窥寻整个士族的人生观,通晓他们狂悖之后的原因所在,并借此了解当时人们的人生价 值取向及由此带来的时代的观念的转变。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背后 2 必有一定的人生观所指引,而他们的言行也就折射出他们的心灵深处的人生观。由此便 不难窥见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正是这二者构成了本文对士族的研究。固然外部的环 境对此有着显著并难以抹去的影响,但真正影响整个士族言行的乃是根植在他们内心深 处的独特的人生观。因此,在整个时代背景的映衬下,探寻他们言辞行为的根源,便成 了本文的取径所在。这种内外兼顾的论述,或许更让人清楚地了解士族存在的历史意义 及其所折射出来的不自觉的启蒙意义。本文并不是对传统解释的一种否定,毋宁是在传 统的解释之外添加一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层面, 还史实于史实的态度正是本文的出发点所 在。 一一 、伦理学视域下的士族、伦理学视域下的士族 严格地说,士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历史概念被谈论的,在本文中,他们作为某种 范畴的界定无疑是要遵循历史概念的,不过,在行文中,士族乃是作为一个伦理主体被 审视的,因而在此所具有的意义毋宁是形而上的,或者说是特定的。 (一)士族(一)士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主体 1 1 士族与庶族内涵的界定士族与庶族内涵的界定 魏晋时期是士族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狭隘意义上士族的存在时间。确切 地说,士族在东汉之际已经出现,并且在东汉政权的建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 是此时的士族并没有如魏晋时期那样主导整个社会的发展, 仍然是听命于王室政权的一 个群体。而这里所要探究的士族的内涵,乃是在其作为整个社会主导力量之际,也即是 魏晋时期这一段时间内进行的。 士族,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与庶族相对的,二者之间有着十分严格而又清楚的界线 划分。就士族而言,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士与宗族的结合 。但是士族与单纯的士和宗 族是有着不同历史内涵和意义的概念, 也并非是二者简单的结合, 士族乃是综合了 “士” 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宗族”在政治上的意义而形成的群体。因此,在士族身上便蕴含着 两个方面的优势:一个是“士志于道”的文化担当意识,一个便是将此种意识具体落实 到政治上的治国平天下的机遇,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的现实层面。可 以说,士族不仅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还居于政治结构之最高层,有实现儒家政治 社会理想的渠道和机会,因而,在这一层意义上而言,魏晋时期的士族也就有别于之前 参照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里面的看法。见页一九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另外,可参 看此书页一九七关于士族的发展的论述。简单的说,士族的发展有着两方面的路径:一是强宗大族的士族化,另一 个方面是士在政治得势之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两者常是相互辅益的,在不同的士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 作用.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对士族也有精当的看法,可参考其中的文章。一是士族的形成和升 降 ,一是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 。页五三至页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的士族。当然,严格地说,南朝以降,士族已经渐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已不足以影 响历史的进程了,取而代之成为历史主角的是来自于之前被士族打压的寒门庶族。 判断一个士族的标准在不同的学者看来是大同小异的,就其大体说来,要想成为一 个士族,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三世中(指祖父辈,父亲辈,自身辈)有两世都官居五品以 上者为士族 。尽管有官阶限制,但仍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评价标准,几乎囊括了所有在 当时的不同地域之间的所谓“士族” ,甚至就魏晋之后的历史而言,也有众多符合这一 标准的群体。就此标准而看,士族所涵盖的范围确实是很大的,但这或许更符合东汉时 期对士族的界定,或者说,东汉时期的士族基本上都可归入这一类的范围之中。不过就 魏晋时期而言,对士族的界定似乎要严格一点,而且不同的地域之间的士族(诸如琅邪 王氏,陈郡阳夏谢氏,吴郡张氏、陆氏、顾氏等)必须在这个严格意义下才算是我们所 要讨论的对象,尽管它们因为各自的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来看,他们之 间的区别已经不在基于官宦的高下和财势的多寡了, 乃是依据他们不同宗族的血统进行 评判的,所依循的是一种真正血缘传承的世族的脉络。因而便可以在魏晋时期经常看到 后起的大族仍然被早期的大族所瞧不起这样的现象。 桓温曾想与王氏族内的人结为婚姻 便受到了反对,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证实士族的评价标准并非“一以贯之” ,而 是已经逐渐改变了。 2 2 士族之间内涵的界定士族之间内涵的界定 不独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即是士族内部也有着十分明确的等级分别。 就其狭隘意义上而言,所谓的士族包括三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官宦的情况、人口繁衍的 情况和文化教育的情况。而符合这三方面因素的有很多士族,但是,大士族,也即高门 士族才是其中的主干,它们不仅官阶高显,族人众多,而且所受文化熏陶也要远高于一 般的士族。它包括更细分意义上的名门望族和一般大士族,而那些普遍意义上的一般士 族并非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因为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抑或思想影响等方面而言,控 制并主导、影响社会趋势的乃是这一部分大士族。它们是除了皇室之外的具有绝对权力 优势和地位以及经济力量的政治主体,换句话说,在魏晋时期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士族 是真正意义上权力的拥有者,皇室只不过是名义上的首领, “祭则司马,政在士族”就 是对此最好的注脚, 因而士族能够轻易地左右朝政, 并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于大士族的数量,前辈学者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指出魏晋之间的大士族有二十余 个 。这是魏晋时期整个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就魏晋时期士族的内涵来看,高门士 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语。转引自易图强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的量化分析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vol.14 no.3,总第 62 期,1996。 参看毛汉光中古时期士族变动情况表 ,转引自易图强的文章,同上,可参看易氏文中关于大士族的数量的图表。 关于高门士族的划分,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情态,一方面士族队伍通过荫权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士族之间的变动常 随着政治经济等原因出现较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的对象仍是这一部分高门大族,而暂时忽略其间的具 体变动,那将是历史研究者的用力所在。可参看唐长孺先生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一文。具体书目同 上所引。 4 族才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士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门阀世族。而其外延,则无疑网罗了 高门之外的一般小士族,即受大士族打压的群体。但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士族不足以左 右社会时局的转变,或者影响一代之风气,而他们振拔于社会之中下层,担当起社会变 革的力量时,时间已经推进到了南朝以及隋唐,这已经越出文章所规定的期限了。 (二) 、士族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之时代背景(二) 、士族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之时代背景 探讨士族的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势必要深入探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达到 “知人论世” (孟子言)的境地。总的来说,影响士族人生观的主要因素大致分三块, 也就是政治、经济、思想这三个层面。只有清楚地了解士族存在的时代的整个的情状, 我们才能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空间中,真实地把握他们的状况。 1 1 政治背景政治背景 士族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是从东汉政权的建立开始的, 或者至早可以追溯到西 汉后期 。在之后数百年之间的发展进程中,士族通过不同的手段不断巩固并加强他们 的政治力量,以保证他们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自身的发展。不过,士族作为一个能左右 政治动向的主导群体是在魏晋时期的。 曹魏时代,曹操重名法之治,已有弊端出现,后继者通过对礼教的褒扬逐渐形成了 儒法合流的政治理念。魏文帝曹丕登基之后逐渐改变了其父亲曹操的一些政治措施,试 图以礼教来扭转名法之治的弊端,显然是有意识尊崇礼教的。曹植曾言, “礼乐废弛, 大张行之;仁义陆沉,大行扬之” ( 三国志文帝纪 。有魏一朝,政治上是采取尊崇 礼教的态度和措施的,当然这只是虚文而已,晋人傅玄说“魏文慕通远,天下贱守节” ( 晋书傅玄传 ,指出人们德性的败坏的事实,不过他们也并没有放弃法制策略。这 种名法结合的治理策略在以后西晋和东晋两朝都得到了继承。不过影响最大、最重要的 还是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用以选拔官员,考察甄别 人才。 “九品中正制”具体指在州县置中正官,考察辖区人才的高下,通过州郡士族人 士(他们担任大中正、中正,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决权在他们手里)对本籍士人的品性 鉴定,分为九等,以期供朝廷依次录用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法 。这在当时是基于豪强 经济势力的增强而采取的一种笼络,或者毋宁是包庇的政治措施。但事实上,这是变相 的承认士族(豪门大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特权,借以换取他们对自身政权的支持。这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门士族的政治垄断地位, 寒门庶族基本上难以在国家重要的职位 参看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一文。文中详细论述了士族自东汉以 来的发展情势,及士族与王室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可以深入了解士族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及士族形成发展的脉络。 页一九三至页二四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于九品中正制度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计,此处不拟作详细之论述,仅举其要者。可参看钱穆国史大 纲上册有关论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参看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一篇社会篇 ,页三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上任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晋书刘毅传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描述。 这种“九品官人”法从一个方面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一些特权,另外,士族还通 过不同门第之间的联姻来进一步保证特们在政治上的特权。 这种婚姻基本上是在士族与 士族之间进行的,很少有士族与庶族、寒门进行通婚的 。魏朝之后的晋朝一代继续推 行九品中正制,而由此形成的门阀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于东晋末年逐渐衰落,南朝 以后即无更大的影响。西晋政权便完全是门阀大族的专政, 晋书贾谧传曾记述到, “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 ,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在西晋得到 了进一步的增强。 东晋更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权, 即所谓 “马与王, 共天下” 。 之后便是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几家大族轮流执政。 门阀制度的存在加强并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杜绝了庶族寒门的上进出路,形成一个近乎稳固的社会 阶层。而伴随着政治地位而来的则是他们对政治特权的无限拥有和使用,以及他们自身 门第的森严和身份的独崇。这种政治上的保障,使得士族可以在纷乱的政治氛围中保证 自身的生命财产,从而为其特殊的群体提供足够的闲暇,以便集中精力从事他们喜爱的 文学艺术之类的研究和探索,评论世务,悠游以度每日。 2 2 经济背景经济背景 伴随着士族在政治上的保证和权力的强化而来的,还有他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 就是努力营求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 庄园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主要是地主割据势力的私家领地,魏晋以降,庄园经济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甚至 出现了“坞壁”这一种以佃客和部曲为主要支撑力量的变化的有别于正常门阀庄园的庄 园。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是与士族在政治方面权力的强化是有必然联系的。一方面,门 阀制度为士族庄园经济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士族庄园经济反过来又为 门阀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 士族庄园经济是在士族庄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自给自 足的经济组织,通过佃客、部曲等封建依附者和农奴的生产劳动,为庄园主耕田、纳租 和承担各种杂役,甚至战乱时为庄园主打仗。 具体而看,世家大族不仅在政治上享受很大的特权,同时,政府还在经济上给予他 们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的优待,主要是荫客制和荫亲属制等荫户特权,同时还免去 他们的各种徭役, 这无疑都保证了庄园经济力量的持续发展,也给士族提供了一个坚 实的物质基础,凭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士族的清谈、品藻才得以实现。但是不容否认的 关于士族之间的通婚情况,有诸多文章进行过探究,不再细举。可以参看易图强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的量化 分析一文,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vol.14 no.3,总第 62 期,1996。从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的婚姻情况,包括高 门士族之间的婚姻以及高门与次门之间的联姻,还有高门与寒门之间、次门与次门的婚姻,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 解这一史实。 进一步了解可看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可参看晋书食货志关于占田、荫人的描述。通过石崇传 、 王戎传 、 何曾传等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士 族庄园经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窥见士族庄园经济的剥削性和腐败性。另外,在颜氏家训涉务、勉学等文中, 可以更深切地来了解士族之腐化堕落,及庄园经济的衰败。 6 一点是,在士族庄园经济的背后,蕴含着士族精神上的追求,或者毋宁说是他们理想中 的生活方式,尽管这些士族都是铺张浪费、奢靡成性的群体。而伴随着士族庄园经济发 展而来的还有士人个性的解放和独立思想的形成。 由于这种庄园经济是所谓的士人营 建的,它有别于那种豪强地主之类的庄园,因而,也就更大程度上地体现了士族本身的 一种追求或者是向往,寄寓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及价值追求。当然,这也同样符合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观点,那就是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它不仅首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先决条 件,同样,也是他们进行精神追求的起点或者是保障。正是这种经济形式的独立性和自 给自足性,也就为魏晋人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绝佳的背景,而士族,则更在这种无忧无虑 的生活中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 3 3 思想背景思想背景 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至于东汉末年近三百年 间, 儒家学说成为了汉代治国安邦的总的指导性思想。 这一局面在魏晋时期被彻底打破, 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行的格局,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摆脱了魏晋 时期已经虚伪衰落的儒家礼义观念的束缚。通过对传统礼制的反动,他们试图建构自己 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秩序。不过,尽管起初玄风大畅,玄学流行,以致后来道教出现; 继而佛教传入,译经大畅,佛学流布,宗派林立,儒家学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排挤, 但是就总的情势而言,儒家的伦常观念还是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而为人们所 依循的准则 。即如“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在狱中还是谆谆告 诫他的儿子嵇绍不要毁弃礼教(嵇康家诫 ) ;放诞不羁的阮籍也明白地拒绝了他的儿 子阮浑“作达”的想法( 世说新语任诞 ) 。即如篡魏建晋的司马氏,也还是借着“名 教”的幌子来破坏名教,乃至于标榜“以孝治天下” (李密, 陈情表 ) ,借以笼络人心, 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是儒家学说的衰落是必然的,儒学的式微不得不归咎于经学的衰落 。这是一个 十分驳杂的问题,也就是从儒学立于经学地位以至后来郑王之争、今古文之争 这之间 的历史。儒学的式微是全方面的,从三国魏至东晋灭亡之间几二百年间,儒学一直在不 断的衰落之中。即如黄初三年到五年间曹丕尊崇儒术的举措,诸如“立太学,制五经课 试之法” ,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 三国志文 参看后汉书仲长统传卷四九。固然其间多有想象拟造之意,但至少透露出自汉代之际,士人便已开始探究 庄园经济和士大夫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或者可以说,士人已经开始向往这种率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另 可参看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第一篇社会篇关于庄园经济的论述,页三四至页四二。 可以看鲁迅先生著名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 而已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经学是汉代儒家学说的“经化” ,也就是尊崇意义上的万世不变之宏教的意思。这是儒家学说在汉代的另一种说法。 经学在东汉魏晋的式微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的,相关的论述十分丰富,无论是从思想史角度或者是纯粹的经学历 史的角度,对此的探讨都是层出不穷。关于汉代经学的情况,可参看皮锡瑞经学历史一书经学中衰时代一 章。北京:中华书局,195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也有相关论述,可参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不拟于此展开论述,只是借鉴一下既成定案的关于汉代经学的历史问题。详可参看姜广辉中国经学史 ,钱 穆两汉今古文评议等有关经学方面的书。 7 帝纪 ) ,甚至在正始年间立魏石经,在魏太学置博士之事,都不能阻碍儒学的衰落。审 视吴、蜀以至西晋、东晋,纵然不乏时有儒者和经学之作,整体上的儒家学说的已经腐 化衰退了 。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说,尤其是对人们德性进行规范的儒家学说,失 去了以往那种活泼的力量,而变成章句上的训诂和注疏之类的死板僵化的东西,因而便 褪去了其本身的色彩。这是经学内部的原因所导致的,一方面,经学内部陈陈相因,繁 琐僵化,另一方面,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以及稍后的郑王之争都淆乱了传经家法,以 致经学不能保证纯粹的立场 ,从而各守一说,横议四起。儒家学说也就在一种盛极必 衰的规律的约束下从尊于一家的地位上退了下来。沈约在宋书中曾经评论道: “庠 序黉校之士,传经聚徒之业,自黄初至于晋末,百余年中,儒教尽矣” ( 宋书传赞 ) 。 真正使汉学(也就是自汉代以来奉为一尊的儒家学说)全面衰微的是玄学的冲击。 魏晋之际,人们“祖尚玄虚” , “多衍空理” ,扭转了儒家经学的进路方向。就玄学而言, 它之所以取代儒学成为魏晋之际士人们竞相谈习的学说,风行海内,不仅由于政治方面 迫害的加剧, “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 ) ; 或恐还因为玄学,也就是“三玄”周易 、 老子 、 庄子更冥契他们内心对自 由的渴盼和对传统礼教的反抗与批判 。 玄学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四期(最早见于袁宏名士传 , 世说新语文学 刘孝标对这条做的注) 。但是今人对此玄学的分期仍持不同意见,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 法 ,流行的是四分法,玄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构成:正始时期,元康时 期,永嘉时期,东晋时期(汤用彤, 魏晋思想的发展 ) 。撇开玄学发展的分期而不论,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人们对玄学的评价,当然基本上都是负面的, “清谈误国”在 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后人对此的看法。甚至正在当时就有人指斥魏晋玄学,不过大体上 是从他们毁礼教,任放诞,空谈浮虚之文,忽略经世之务这几个方面而批判的 。在之 后的唐修晋书以至于后代学者多从反面来看待玄学的消极影响,当然,这都是基于 政治的角度,而忽略了作为一种思想本身的贡献 。 玄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有无之辨展开的,不过它最终指向的乃是名教、自然之 可参看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第六篇儒学篇 。页六五五至七零五。 详看皮锡瑞经学历史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关于玄学,前辈学者的著作已经阐释的十分清楚,这同样是一个十分驳杂而又关键的问题,同样,这并不是本文 所要论述的关键所在,但关于玄学的论述可从以下几本经典著作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许抗生等魏晋玄学史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刘大杰魏晋思想论 ,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等等。 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这期间的分段。具体而言,冯友兰先生主张从对有无的了解不同而分别;萧、李二 人主张以对待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标准来划分,钱穆先生也持同样的看法。详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汤一介郭象与魏晋 玄学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等等。本文不拟作过多的讨论和引述。 关于详细的描述,可以参看以下几本书: 晋书 裴頠传 、 范宁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世说新语 赏 誉 、 言语诸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北齐颜之推从人品和处事方面评论了魏晋清谈者,见颜氏家 训勉学 ,济南:齐鲁书社,2004。 关于肯定魏晋玄学之类的文章书目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见于美学散步 ,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刘大杰魏晋思想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 (魏 晋南北朝)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当然文章和书目还有很多,不遑列举,总之,是从积极的一面来审视魏晋玄 学所带来的影响,至少更全面的反映了魏晋玄学本身的历史地位。 8 争。冯友兰先生曾指出“魏晋玄学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贵无论,第二 阶段是裴頠的崇有论,第三阶段是郭象的无无论。就玄学说,贵无论是肯定,崇有论是 否定,郭象的无无论是否定之否定。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 ” 不论 最初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释私论 )还是后来的“寓名教于自然” (裴頠崇 有论 ) ,还是“名教即自然” (郭象庄子集释 ) ,玄学所反对的都是儒家那一套虚假 的礼义学说,让人们回到自然的状态中来, “以玄学证明其所享受的特权出于自然” (唐 长孺语) 。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不同的学说之间交流而言是意义非常的,更重要 的是玄学使人们发现了以往在儒家伦理纲常的遮蔽下的个体自我, 它极大地促使了人的 解放和人的自觉。 当然, 这只是从积极的方面而言。 玄学的弊端我们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这大致可以从张湛列子注一书中所宣扬的虚无主义和悲观的享乐主义看见其中的终 结性的理论陈述。不可否认,玄学所宣扬的固然是关于形而上的宇宙的思想,但是,它 也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问题,毋宁说,玄学所要追究的乃是作为个体 而非伦常笼盖之下的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因而,玄学对士人的影响便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