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 寸山太学曩士辱位誊文 幸山市眇羹捧蝈- 蓉产生霉鼻瓤越碍宪 摘要 产业集群在国际上是多个学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我国对于特定集群 的细致、动态研究还很少。本论文以实证为主,综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 对象,在对该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后,深入探讨其现状特征,重点剖析 其形成和运行机理。本研究不仅对于珠三角及国内其它省区的“专业镇”( “块状 经济”) 的发展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还丰富了我国产业集群在微观上和经济地理 学视角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主体分为以下七章: 第一章为理论综述。在评述国内外产业集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文章涉及 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是研究设计。是对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思路与框架、方法应用与 资料来源等进行介绍,并简单概述研究区域的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阐述选 取沙溪镇作为分析案例的原因。 第三章是对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分析。结合产业集 群的相关理论,对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特 征进行总结。 第四章是重点剖析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归纳其在地理空间 布局、供应链和相关配套市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第五章是结合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在形成阶段的特征,从休闲服装产业的 自身特色、沙溪的民间纺织服装传统文化和侨胞归国投资、沙溪的地理区位优势、 地方企业家、社会两络及地方政府的这六个触动( 诱发) 因素入手,对沙溪休闲 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第六章是结合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在快速集聚阶段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沙 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得以不断积累、自我增强的运行机理,认为外部经济效益、 网络效益、区域品牌效益和区域创新机制是该集群形成正反馈系统的主要原因。 最后,第七章得出相关结论和思考建议。 关键词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形成机理运行机理 中山太学嘎士学位论文中山市沙滇镇悻阍t ! i 产_ :亲拜机理研竟 a s t u d yo nt h em e c h a n i s m o f s h a x ic a s u a l - w e a rm a k i n gc l u s t e ri nz h o n g s h a n m a j o r :h u m a ng e o g r a p h y n a m e :b i a ny u n y u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c h e nl i e a b s t r a c t d u n m g t hp a s td e c a d e ,t h ec o n c e p to f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h a sa t t r a c t e dm u c ha c a d e m i ci nt h e f i e l d so fe c o n o m i cg e o g r a p h y , e c o n o m i c sa n ds o c i e t ya n de t ch o w e v e r , t h e r ei sal a c k o f d e t a i l e da n dd y n a m i cr e s e a r c ho nac e r t a i nc l u s t e r s o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b yg e o g r a p h e r s ,e c o n o m i s t sa n db u s i n e s sm a n a g e m e t , a n a l y z e st h ep h y l o g e n yo fs h a x i c a s u a l s w e a rm a k i n gc l u s t e r , p r o b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o ft h i sc l s t e r ,a n df i n a l l yi sd e v o t e dt oi t s d y n a m i cm e c h a n i s m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n o to n l ys o m e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o f i n d u s t r yc l u s t e rt h e o r y , b u ta l s os u p p l ys o m e 百s tt oe s t a b l i s h e dc o m m i s s i o n si na n a l o g o u sc l u s t e r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e v e n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1f i r s t l yr e v i e w st h ee x i s t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so n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f r o ma b o r da n dc h i n a , a n dd e f i n e st h ec o r r e l a t i v ec o n c e p t i o n s c h a p t e r2e x p l a i n st h e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 ,p u r p o s e ,p r c t i c a ls i g n i g i c a n c ea n dt h e o r yv a l u e , a sw e l la s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d a t as o l l r c e c h a p t e r3s h o w s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o fd i f f e r e n t ,a n d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c h a p e r4e x p o u n d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s h a x ic a s u a l - w e a rm a k i n gc i n s t ef r o mg e o g r a p h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u p p l yc h a i n ,a n dm a r k e t s c h a p e r5 ,b a s e d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o fd i f f e r e n ti nb u d d i n gp e r i o d ,d i s c u s s e st h ef o r m i n g p r i n c i p l eo fs h a x ic a s u a l w e a rm a k i n gc l u s t e r a n d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em a i nf a c t o r sa r eo w n f e a t u r e o fc a s u a l w e a rm a k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g e o g r a p h yl o c a t i o n ,e n t e r p r i s e r s ,c o m m u n i t yn e t w o r k , a n dg o v e r n m e n t c h a p e r6a n a l y s e st h eo p e r a t i n gp r i n c i p l e o fs h a x ic a s u a l - w e a r m a k i n gc l u s t e r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d e r st h eg r e a tb e n e f i t , c r e a t e db ye x t e r n a le c n o m i e s ,c l u s t e r sn e t w o r k , r e g i o n a l t r a d e m a r k a n dr e g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i sm a i nr e a s o n sf o rs h a x ic a s u a l w e a rm a k i n gc l u s t e r t od e v e l o p es o s t e n u t o f i n n a i y ,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o u t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w h o l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n da t t e m p t st o g i v es o m ea d v i s ea c c o r d i n gt h ec u r r e n tp r o b l e m si ns h a x ic a s u a l - w e a rm a k i n gc l u s t e k e yw o r d :s h a mc a s u a l - w e a rm a k i n g ;l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 ;f o r m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 o p e r a t i n gp r i n c i p l e p 十山上学曩士学怔静文中山市沙唾t 捧暇蜢产生毒拜札糟研究 袁1 1 袁1 2 袁2 1 袁3 一l 袁4 1 袁4 2 袁5 1 表5 2 轰6 1 轰6 2 轰6 3 袁6 4 袁6 5 袁6 6 附表1 附录2 附表3 图表目录 a n nm a r k u s e n 关于产业集群分类特征的总结,4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对集群形成原因的探讨9 中国、意大利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集群( 专业镇) 一览19 1 9 9 9 2 0 0 3 年沙溪镇制衣业( 核。产业) 规模及销售情况3 9 2 0 0 1 年沙溪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表4 1 2 0 0 3 年沙溪镇纺织服装企业分村统计表4 1 中山市“专业镇”列表6 8 沙溪镇主要职能机构一览表6 9 中山市沙溪品牌服装企& - - 览表8 1 沙溪镇技术中心一览表8 9 2 0 0 1 年中山市沙溪镇企业技改项目汇总表( 市级项目) 9 0 2 0 0 2 年中山市沙溪镇企业技改项目汇总表( 市级项目) 9 0 2 0 0 3 年中山市沙溪镇企业技改项目汇总表( 市级项目) 9 l 2 0 0 3 年中山市沙溪镇企业技改项目汇总表( 省级项目) 9 2 第五届( 20 0 4 年) 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 中国沙溪) 主要活动安排表儿0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1 1 1 沙溪镇招商引资优惠及奖励办法1 l6 图2 1 沙溪镇区位图2 1 图3 1 197 8 20 0 3 年沙溪镇工业企业数、从业人员数变化情况图2 8 图3 2 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图,2 9 图3 3 19 7 8 - 2 0 0 3 年沙溪镇工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图3 0 图3 4 19 7 8 19 8 4 年沙溪幅轴型模式的产业集群示意图3 l 图3 52 0 0 3 年沙溪镇工业分行业企业数量对比图33 图3 62 0 0 3 年沙溪镇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对比图3 3 图3 72 0 0 3 年沙溪镇工业分行业工业产值对比图3 3 图3 8 l9 8 5 2 0 0 3 年沙溪镇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3 4 图3 9 沙溪镇快速集聚阶段休闲服装产业专业化分工深化示意图3 5 图3 101 9 8 5 1 9 9 8 年沙溪幅轴型+ 马歇尔型模式的产业集群示意图3 7 图3 1 11 9 9 9 年以后沙溪幅轴型+ 马歇尔型+ 卫星型模式的产业集群示意图3 8 图4 一l 沙溪镇各村纺织服装企业比例图4 0 图4 2 沙溪镇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图4 2 图4 3 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网络示意图4 5 图4 4 被调查企业职工人数对比图4 6 图4 5 被调查企业的企业性质对比图4 6 v i 圈4 6 沙溪制表企业与本地专业环节加工企业的业务联系图 图4 7 被调查企业与本地同类企业联系情、兄- - 围4 8 被调查企业与本地其它企业的合作联系方式时比 团49 微调查企业与本地其它企业的进行旮作的主要目的对比- 图4 一1 0 沙澳休闲服装制衣企业水平联系结构图 图4 一1 1 沙溪休闲服装制表业对外联系示意图 + 图4 12 约4 套里长的沙溪布匹、辅料市场 图4 一1 3 厚山布辟市场 圈4 1 4 龙瑞小商品市场, 图4 1 5 星宝时尚大道旁的专卖 图5 一1 日客流量巨太的石歧丰站 图5 2 被调查企业法人的受教育程度比例 图5 3 被调查企业。创业之初的筹资渠道来源” 图5 4 被调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筹、融资渠道采源 图5 5 被调查企业参加商会的比例 图5 6 被调查企业对“目前获得商会主要的支持”的评价 图5 7 被调查企业对憔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评价, 图5 8 被调壹企业对4 获得的重要的政府支持”的对比 图5 9 沙漠镇四大工业固区分布网 图5 一1 0 沙漠镇休阑服蓑产业桌群形成因素的六边彤结构图, 困6 一i 沙漠镇公共设施度服务设施地理空间分布图 图6 2 被调查企业对扩大企业规模的选址意向 图6 3 中国休闲服装博览套新闻发布奢 图6 4 沙漠“中固休闲服装博览会”奢馆 图6 5 沙溪呻国体闲博览会展馆”展住困 匮6 6 沙溪呻固休阑服装博览鲈入场票 圈6 7 博览会中的布行展位, 圈6 8 博览会中的辅耕企业展住 图6 9 博览会中的机械设备展住 图6 一l o 博览会中的休闲服装展位 圈6 一1 1 博览会中的商标设计企业展位, 图6 1 2 博览会中的纺织杂志展位 图6 13 被调壹企业对创新信息来源的评价 圈6 1 4 沙溪休闲服蓑产业桌群技术创新系统的基奉构架 围6 1 5 沙漠休闱服装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分析图 图7 1 被调查企业对劳动力获得情况的评价 圈7 2 本文对韦拍侍境工业区位论的发展示意圈 拈柏知蚰钉”拍印印n们曲加蛐孙“”鲇”盯”虻孵 p 中山太季曩士李谯静文干山市沙填t 谇一曩产 l 珥狂一毫 1 1 国外文献述评 第1 章相关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学术界 对这现象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经济学家往往希望通过外部经济、专业 化分工、交易成本等理论或概念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社会学家则 强调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区域 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地理学家则强调产业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空间集聚对区域 经济发展的作用,强调地理空间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过程的影响。1 据不完全统计,1 9 9 5 年至2 0 0 2 年8 月,仅在美国纯学术性期刊上出现的专 门研究产业集群的正式论文就达9 3 篇,其中包括像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 济学期刊这样的权威学术期刊。2 对这些相关文献,本论文主要从概念、类型、 发展机理和实证研究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梳理,重点对发展机制的相关理论进行 对比分析。 1 1 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 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表明,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 普遍存在。 在各国的区域研究文献中,学者提出和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和模型如产业区 ( i n d u s t r i a ld i s t r i c t s ,a l f r e d ,m a r s h a l l ,1 8 9 0 ) ,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p o r t e r , 2 0 0 0 ) ,灵活专业化( f l e x i b l e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i o ra n ds a b l e ,1 9 8 4 ) ,集体效率 ( c o l l e c d v ee f f i c i e n c y ,s c h m i t z ,1 9 9 0 ) ,外部经济性( e x t e r n a le c o n o m i c ,m a r s h a l l , 1 8 9 0 ) ,地方生产系统( 1 0 c a li n d u s t r i a ls y s t e m ,e t a l ,1 9 9 0 ) 等等,这主要是由 于研究的视角不同而引起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 他写道:“产业往往集群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 生产”。在这些地区有者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 l 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 0 0 3 ,2 :5 1 - 5 4 2 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经济学动态,2 0 0 3 ,3 :7 2 7 6 1 p _ r 山土季曩士学位格文十山市沙嚷t 悻一簟囊产 善群 茸一竟 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 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 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 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e 波特最早使用“c l u s t e r ”来描述产业集群现 象,他认为所谓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 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通 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 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他看来,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 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 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 入的属于其它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 1 9 9 8 ) 将产业集群描述成是为了获得新的 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 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 业( 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 机构( 经济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意大利学者则认为,产业集群是“地域上有界的生产系统,以大量的小企业 甚至更小企业的存在为依托,这些企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商类商品的生产进行 协作分工”。b a c t t i n i 定义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 然趣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综合体”。4 戈登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把产业集群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型,芦中两种建立在经 济学的( 新) 古典传统基础包括纯集聚经济模型和产业综合体 型。第三种是社 会网络模型。他作为欧洲仓4 新环境学派的重要成员,最终把产业集群涉及的各种 思想归纳到“创新环境( i n n o v a t i o nm i l i e u ) ”这一概念下。 1 1 2 产业集群的类型 产业集群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各学科的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产业集群的分类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4 :2 8 1 4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 0 0 4 :1 5 2 十山史季曩士学位静史中山事眇镰簟# 一孽产 毒一 糟辟竟 也并不统一。 例如r a b u e f i ( 1 9 9 5 ) 在比较了意大利和墨西哥的制鞋工业区后,认为他们 在产业气氛和支持组织方面存在差异;p i o r e 和s a b l e 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三种类 型:即以意大利为典型的意式区域性产业集群;以日本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联合 体;以底特律为典型的核心企业以及受其支配的独立工厂。 在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分类的研究,马库森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 区的分类( 1 9 9 6 年) 一文中的讨论是相对较为全面的。他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类: 马歇尔型、幅轴型、卫星型和政府驱动型。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在企业规模、网 络结构、成员归属感,中小企业组织及地方政府角色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四种类 型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如表1 1 所示。 p e t e rk a o r r i n g e 和j o r g m e y e rs t a m e r ( 1 9 9 8 ) 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 究中,借鉴马库森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即意大利式产业 集群( 对应马库森的马歇尔型产业集群) ,卫星型产业集群、轮轴型产业集群, 并对各类型集群的主要特征、优点、弱点、典型发展轨迹和政策干预程度进行了 详细比较。 2 0 0 0 年,l y n n m y t e l k a 和f u l v i a f a r i n e u i ( 2 0 0 0 ) 又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 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并分别 选择加纳库马西s u a m em a g a z i n e 汽车零部件集群、尼日利亚n e w i 汽车部件制造 集群和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的外科手术器械集群,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产业集群 和意大利b e l l u n o 眼镜产业集群作为案例,对关键参与者的参与度、企业规模、 创新活动、信任、技能、技术、关联、合作、竞争、产品出口等方面的特征进行 对比。 鬻驾羹星霸墨梨翥喜霭叁囊。蒌蒌 薄髫毒萎_ 耋舔髫善墓囊慧莲箱商驽 餐凄 副 鐾蠢饕羹蒹藩蒸婆蚕羹雪纂量器型k - 茗量蕈 臀 藿彗鏖墓蓁雾雾 | | | | 薹菱g 莉k - 器荨熏蚕霎薹羹雾囊 群 蚺划蘼厘蝮甓蓬爿冲琶釜昱丑确辕靶餐j ! 坚攫裂嗤 缕 替 蓁蓁蓁霸萋囊崔囊囊霎蓑蓁薹垂蓁薹|季萎霎萋蒌蓁萋耋 翻 嘣 h i 簿恻蚺怛! i g _ 喇爿器龟d 凶墨 幡 心暇h 嶂d, 辎黼 爿辫咖】鍪罐嚼 1 4 5 斗 摹需 + h dj i | | “犀哥树* 警甾母辩啦格嗡 七师虹丑避蝌曳畚凶岬球,惺壤 已击姑如翻世长凶鼋篷蹬尉g 豫曲5 剥 镒舞蔫姆椒爿趟区如凶1 l 鼋s 爿抛每骧 柱 泰 七邪茹嚼恒舞角挂g 枯幄挈惺器滩凄爿 罂 1 一 譬娶鄙丑素_ 雉旧球都 杈柚;”球 | 督耀船 惮崔器匿靛鹾秣扈厘椒柑静爿 凶林州苍魑椒螂m 暴k 警如霹蒜球婶爿鞴忙需剞簧冥魑嚣熏舞翟煮 瓤姨量g 掣职娶匿娟罩霹塔杈岛* 删醐斗窖摧划 1 警 雕爿慧疑燃辎畏辱斗 匿怛 * 霉辎蝤举辎鲻举啪瞥 州划嘿半鼎g 枯但窖krh 警爿蔫,t 骧柑鼎蛊掣韫鳝 燃黼嚣,鄣雠嫌翅冰,蒋畏硝q 甜蔼峨怠州襁牛爿噗芸 鼎+ h 霍咚累+ h 岬举耀辑椒凶求忙州沓g 瘩啦她钆文粼爿 薹|垂萋薹霎霸垂耋霎茎式莲谣蠢蓁羹耄萋霎蠢蟾蠢耋萋 副 妫 龉 胛 副 耳 j 目 聋 晕手增客耳聋糕求秣撩黉钆=彬口耋目q_【。_【氍 甚|lr警ot譬畔tk氍霹碡辱薯奄枷t 墨甚毒芝主 1 1 。3 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探讨很多,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 ( 1 )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 学原理一书中,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了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具有分工性 质的工业,即他所称的“地方性工业”的原始形态,并将这种地方性工业所集聚 的特定区域命名为“产业区”( i n d u s t r i a l d i s t r i c t ) 。在书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 “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 种产业的聚集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而内部规模经济 则是指由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5 他认为产业集群 正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 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众 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便提供了专门技能的劳动力市场,节约了劳动力搜寻成 本;第二,辅助性工业的存在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支持更为专业化的生产;第 三,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马歇尔研究产业集群的晟大贡献 之一便在于他提出的一种产生集聚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但由于历史 时代和研究目的的限制,马歇尔并没有进一步挖掘集群产生的非物质因素,也没 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忽视了 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接连与创新。 ( 2 ) 产业集聚理论 与经济学家关于规模经济的研究角度不同,古典和现代空间经济地理学派代 表人物韦伯、佩鲁、克鲁格曼是从地理学的视角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 a l f r e dw e b b e r ) 在其1 9 0 9 年著作工业区位 5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 0 0 1 年:7 - 8 5 ! 翌生圭! 墨主壁苎竺查 生! 堂苎苎生璺! 苎兰! ! 苎! 竺查 论中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他从微 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a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 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 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也是最重要的高级集 聚阶段。韦伯认为在高级集聚阶段有各种原因促使企业为追求集聚带来的成本节 约的好处而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并归纳这些原因为特殊原因和一般原因。便利的 交通促使企业集中于交通枢纽、丰富的矿藏将许多工厂吸引到它的周围,这些都 属于特殊的原因。但韦伯认为,特殊原因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影响工业集 中的一般原因更为重要。而一般原因又可分为四个影响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 设备的发展。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同时,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 发展以及设备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促使企业集聚。第二个 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 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节省了搜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因而 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 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 甚至“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他认为,“一般经 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会再现于高级阶段,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整个基础设施 使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这通过社会集聚来实现。”6 正是上述四个因素的综 合作用使企业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取得类似于马歇尔所说的“外部规模经济”, 因此,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 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韦伯对集聚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 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是一种“纯理 论”,这是其缺憾之处。 古典经济地理学界的另一代表人物佩鲁在一九五零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 的“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 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 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者是同部门内的一组 6w e b e ra1 9 2 9 :i n d u s t r i a ll o c a t i o n1 3 5 1 3 8 :李刚剑等译,1 9 9 7 :工业区位论北 京:商务印书馆:9 4 - 1 0 5 6 中山土季曩士学位论文十山市沙氍t 悻啊i t 曩产业摹鼻l 檀研竟 工厂,或者是有关共同合作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 性单位的特定区域。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又称聚集效 应,是指生产分布的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包括生产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集中在 少数增长极上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据是那里具备较强的科技力量,较好的基础设 施和协作条件,资金比较充裕,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有集中的消费市场,从而吸 引众多企业聚集在特定区域内。极化效应加强了增长极的竞争力,推动了增长极 的形成和壮大。而扩散效应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企业或城镇向外扩 散的现象。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就是通过产品、技术、资金、信息、人才流动, 把创新成果传递到其他地区。增长极理论侧重于推动性产业一集聚一经济增长的 研究,强调政府对推动性产业集群建立的作用,认为在特定区域通过政府对某种 推动性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就可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相关产业的集聚,从而形 成企业集群,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就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 增长极理论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实旌相关 产业政策的结果,而非市场自发形成的。 继佩鲁等古典经济地理学家之后,现代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 ( 1 9 9 1 ) 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中设立了一 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则 会出现以下现象: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促使制 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而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 造业的分布。所以,中心一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 入中的制造业份额。克鲁格曼的集群模型是基于以下的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 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然而,观察表明,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 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 空间产业群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 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较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 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种递增的要素回报 只在集群发生的区位的有限空间领域中表现出来。因为远距离的交通费用和空间 通讯费用决定了这种净收益的增长是有界的。于是,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随 距离带来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就可以解释现实中观察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 中山土学硬士季隹论文 中山审眇唾t 讳一曩囊产 毒一粕露j 叶竟 局的发展。克鲁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 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群区域的空间 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集群区域形成路径依赖,而产业 集群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模型还为人为的产业政 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群诞生和不断自我 强化的促成因素。 ( 3 ) 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型企业集 群区的研究。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 的数量与质量,而是发挥与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 因素。新产业区理论正是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 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新产业区理论主要包括五方面的核心内容:当地网络联 系( r e g i o n a ln e t w o r k ) ;企业对区域的根植( e m b e d d e d n e s s ) 或称嵌入性;相关 机构的完备( i n s t i f i o n a lt h i c h n e s s ) :不断地学习与创新( l e a r n i n g ) ;特定的社 会文化( ( s o c i o - c u l u i r e ) 。他们认为工业化后期以及信息社会,随着建立在现代科 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柔性生产方式的诞生,企业 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重要,即时生产使得供应商、生产商、客商 三位一体,相互靠近,产业集群的目的不再是运费的顾虑,而是交易费用的减少, 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也拓展到外部范围经济。7 另外,企业间的地方化网络联系, 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产业集聚。 ( 4 ) 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e 波特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在1 9 9 0 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 进行了研究,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迈克尔波特 7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 0 0 1 年 8 p 中山土季曩士季t 静文 十山市扩薯t 悼一毫产鼻毒一瓠曩j 叶克 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并指出“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 基本的因素构成: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同行和替代产品 竞争者。他认为地理上的集中可使上述要素产生相互增强的作用,有利于产业、 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他指出在同一产业中,企业集群比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企 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因为: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 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他还强调, 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体中的企业最好全部由国内企业组成( 而不是 某一环节从国外采购) ,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 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波特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产 业竞争优势决定因素与地理集中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 效率和柔性特征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对以上四种理论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探讨进行总结,归纳为表l 2 。 衰1 2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对集群形戚原因的探讨 理论代表人物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外部觌模经济 韦伯 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市炀的发展、市场化因素、经常性开 集聚经济理论 支成本的降低 佩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克鲁格曼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路径依赖、产业政镱 当地网络联系、企业对区域的根楗或称嵌入悭、相关机构的完 新产业区 马库森 备、不断地学习与刨新、特定的社会文化( s o c i o c u l t u r e ) 。 新竞争优势理论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所创造的竞争优势 1 1 4 产业榘群的实证研究 迈克尔e - 波特在 9 9 0 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对加拿大、德国、 意大利、日本、美国的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区位选择、就地参与、 集群丹级和集体协作对提高榘群竞争力的作用,回顾了传统产业政策的不足,提 出了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设计思路。 s h o h e i k a i b o r i 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k h a l i dn d v i 和g e r h a r dh a l d e r ( 2 0 0 2 ) 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 t a t t l i n g 的外科器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集群从迪域来看分别处于发 9 十山上季曩士季位格文 中山市沙睡t 幛一一曩产 善拜瓤罐叶屯 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技术的角度又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在生产和技术方 面有相当多的联系,它们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 他们用集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o e c d 对丹麦、芬兰、瑞典、比利时、美国、英国和荷兰的产业集群进行了 实汪分析,并在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 要知识问题的确认: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的竞争走向战略协作 和差异化竞争。 1 2 国内文献述评 各种产业集群现象纷纷在我国江浙、广东地区涌现,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十 分重视,提出了所谓的“温州模式”、“江浙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到2 0 0 4 年底为止,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产业集群为主题的论文就有5 1 8 篇,以企业集群 为主题的有4 2 2 篇,以产业集聚为主题的也有1 4 3 篇。不少硕士博士也纷纷以此 为题选择重点进行研究,比如北大的盖文启( 2 0 0 1 ) 和朱华晟( 2 0 0 2 ) 等。 1 2 1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在我国对于集群方面的研究,王缉慈教授可谓具有开拓性的贡献。1 9 9 4 年, 她在北京举行的东弧工业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t h em a r k i n go f n e wi n d u s t r i a l i nc h i n a :i n s i g h t s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z o n e 7 s p h e n o m e n o r 的文章,分析了我国新产业区发展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同年又在 其现代工业地理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新产业区理论。将新产业区的概念首 次引入中国。1 9 9 8 年,她又与王辑宪一起在环境与规划上,以北京中关村 为例,对中国新产业区的发展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强调本地网络根植性对 于新产业区发展的重要性。她在2 0 0 1 年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 发展一书中更是对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国内 产业集群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李小建教授在1 9 9 7 年也曾于地理科学进展上发表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