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它的语言问题一直颇受学者关注。 对于它写作的方言,部分学者认为是北京方言,部分学者认为是北京话与吴语的 综合但以北京话为主,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江淮方言,上海大学的邓牛顿教授经过 研究之后认为是湖南方言。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各学者所认为的红楼梦 中的方言词语。 本文认为,首先,理想的绝对方言词不能概括全部汉语方言词汇现象,各个方 言区有相互交流、渗透,在词汇上产生共同点是理所当然的。其次,在这个问题 上,仅就语言论语言,恐怕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方言区,在词汇上必然有所反 映,即共有一批方言词。本文试图通过对四条方言词语的考证,说明其反映的湖 南文化背景。 关键词:方言词;文化背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a b s t r a c t a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w h i c hi sat o pw r i t i n go fc l a s s i cc h i n e s ec o l l o q u i a l n o v e l s ,o u t l a w so ft h em a r s h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a n dr o m a n c eo ft h e ek i n g d o m sa r e c a l l e dt h e “f o n rf a m o u sw o r k s ”o ft h ea l l t i e n tc h i n a s c h o l a r sh a v eb e e n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a n g u a g eo fa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s o m et h i n kt h a ti ti sb e i j i n g d i a l e c t ,s o m et h i n kt h a ti ti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b e 钉i 1 1 9d i a l e c ta n dw ud i a l e c tb u tt a k e s b e i i i n gd i a l e c ta st h em a i np a r ta n dt h e0 t h e r st h i n kt h a ti ti sj i a n g h n a id i a l e c t p r o f e s s o r d e n gn i u d u no f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t h i n k st h a ti ti sh u n a nd i m e c ta f t e rh em a k e sa c a r e f u ls t u d y t h ef o e l l so fd i s p u t e sl i e si n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i na d r e a mo fr c dm a n s i o n st h a ta l lt h es c h o l a r st h i n k 1 1 lt h i sp a p e r i ti st h o u g h ta sf o l l o w s f i r s t ,t h ei d e a la n da b s o l u t e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 c a n n o tg e n e r a l i z ea l l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c h i n e s e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 a i lt h ed i a l e c t a lr e g i o n s 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a n dp e n e t r a t ee a c h0 t h e r ,s oi ti sn a t u r a lt og e n e r a t et h ec o m m o n a l i t i e s i nw o r d s s e c o n d i ti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m a k eac o n c l u s i o ni fo n l yal a n g u a g ei su s e dt o d e a lw i t ha n o t h e r l a n g u a g ei si t s e l fa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a n d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w i t h c u l t u f e t 1 l ed i a l e c t a lr e 画o i l sw i t ht h es i m i l a r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r en e c e s s a r i l y r e f l e c t e di nw o r d s ,t h a ti s ,t h e ys h a r eag r o u po f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ep a p e r w i t ht h e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f o i l l 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 t h es i m i l a r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h u n a nd i a l e c ta n dj i a n g h u a id i a l e c ti sd e a l tw i t h k e yw o r d s :d i a l e c t a l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w o r d sa n dc u l t u r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芯。址 日期: 丝1 2 。羔: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 为传布,“可谓不胫而走者矣”( 程伟元红楼梦序) 。二十世纪以来,红楼 梦更以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及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使学术界产 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一时风气之盛,论著之多,葳为 大观,其它三部名著皆难望其项背。 红楼梦之所以引起后人如此之大的研究兴趣,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这本书的内容没有大奸大恶、神魔鬼怪,也没有“理朝廷治风俗的善 政”,它反映的是当时最最真实、最最亲切的日常生活,其语言是最最真实、最最 亲切的生活语言,较之其它三部名著更真实地体现了使用该语言地区的社会、文化 特色。 因此,本文以红楼梦中出现的湘方言词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其身份的 证明、出现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其本字的考证,发掘其反映的湖南文化背景。 第一章红楼梦中出现湘方言词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分析 一关于红楼梦的写作方言 ( 一) 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 红楼梦的语言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会有很深 的体会。文本中有许多奇怪的词汇、语音、语法现象,试举几例: 1 j 子兴道:“邪也罢,正也罢,只顾算别人家的帐,你也吃一杯酒才好。” ( 第二回) 吃酒:北方话里,食用流质的食物多用“喝”,食用固体食物多用 “吃”,而在南方一些方言里,“吃”“喝”是不分的。书中还有多处 “吃茶”、“吃粥”的例子。 2 ) 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 了? ”( 第七回) 歪刺:方言词。根据红楼梦 人民文学版的注释, “也作歪辣, 又叫歪刺骨、歪刺货,意为不正经的女人。” 3 ) 里面的堂客皆是风姐张罗接待。 ( 第十五回) 堂客:在一些南方方言中指妻子和已婚妇女。 4 )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四回) 雪:书中以“雪”谐“薛”。这两个字,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完全同 音。 5 ) ( 贾政) 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 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 把他酿坏了,”( 第三十三回) 酿:方言词。指因过分溺爱以致养成不好的品行。 6 ) 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 ( 第三十九回) 夕:当作“席”。“夕”“席”在有些方言中完全同音,故借“夕” 作“席”。 2 7 1 秋窗风雨夕:“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 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第四十五回) 在这四旬诗中,速、绿、烛三字不同韵,但在有的南方方言中,三字 同韵。 8 ) 众人笑道:“隔着二三十里,往那里带去,见的日子有呢。”( 第五回) 见的日子有:相当于普通话里说的“见的日子多着呢”,“有的是见 面的日子呢。” 9 ) 林黛玉道:“你( 香菱) 这个傻丫头,唬我这么一跳好的。”( 第二十四 回) 唬我这么一跳好的:相当与普通话里说“吓我一大跳”。 ( 二) 红楼梦的写作方言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最早研究的应该是脂砚斋。在脂评中谈论最多 的,是语言艺术。至于语言的地域特点,在庚辰本第三十九回有一条批语:“按此 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饮食诸赖,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脂砚斋大概是 意识到了,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过,只笼统地说是“东西南北互相兼用”。 周春在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评例中说道:“看红楼梦有不可缺者二, 就二者之中,通官话京腔尚易,谙文献典故尤难。”0 1 他提出,看这本书要“通官 话京腔”,可见他认为,红楼梦是用“京腔”写的。妙复轩评石头记附太 平闲人张新入评论,其中有一条:“书中多用俗谚巧话,皆地道北京语,不杂他处 方言,有过僻,间为解释。”。1 陈独秀的红楼梦新评说:“红楼梦所用文 字,是纯粹的北京土话。”“1 俞平伯撰写著名的红楼梦辨,在其中的高本和 戚本的大体比较中这样写道:“雪芹是汉军旗人,所说的是他家庭中底景况,自 然应当用逼真的京语来描写,即以文章风格而言,使用纯粹京语,来表现书中情事 办较为明活些。这是戚本底一个优点,不能够埋没。”哪戚本“所用的话几乎全是 纯粹的北京方言”,所以“比高本尤为道地。”m 红楼梦以北京话写成,几乎 成了学者们的共识。 1 9 7 9 年,戴不凡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揭开 作者之谜“1 的长文, 列举了红楼梦中出现的大量吴语词汇,认为此书的语言“京白苏白夹杂”,很 可能最初是用吴语写成的。他的观点受到很多人的批驳。 王世华发表( 红楼梦) 语言的地方色彩,认为该书是以下江官话( 即江 淮方言) 为基础写作而成的。这一观点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周振鹤、游汝杰在 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红楼梦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而且跟江淮方 言关系非常密切m 。 此后,又有一些文章考辨书中的各地方言词,如山东方言、山西方言、福建方 言、湖南方言等等。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上海学者邓牛顿先生主张的“湖南方言 说”,因为这是本文的写作动机之一。邓先生以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 词典之长沙方言词典为参照,考察红楼梦中的对应词汇,得出结论: 红楼梦的原作是用湘语写成的,其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 生活经理的人士”,曹雪芹只是对“原作”进行了全面的艺术加工和篇章的结构性 调整1 。 在上述几种说法中,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于“江淮方言说”,原因如下: 第一,曹雪芹家自曾祖曹玺出任清朝首任江宁织造起,其祖曹寅,父辈曹 颓、曹颁等三四代人世袭此职,苦心经营达五六十年,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 的名门望族。因此,曹家上下对南京一带的方言、风俗习惯必定相当的熟悉。曹雪 芹生长于南京,少年时代经历的富贵繁华在他头脑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 断定,这段生活对于曹家的影响,必定会在其迁往北京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红楼梦用北方方言写成已经得到了公认,而江淮方言是北方方言 的一个次方言。北方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内部一致性很强,语法基本一致,词汇 大同小异。我们认为,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在书中找到在山东、山西、北京 等地使用的方言词汇。江淮地区处在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与江南各地关系密切, 难免会带有某些南方方言的特点,因此,在书中也可以找到浙江、福建、湖南等地 鞠方言词汇。一 二湘方言与江淮方言之间的联系 ( 一) 湘方言与江淮方言有相似的文化氛围 被人类认识的各种物质和现象,创造的各种工具和产品,都要用语言为之命 名。人类的所有思维成果,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和虚幻的想象,都需要用语 言固定下来,流传后世。所以,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承 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说道:“语言文字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 它来推进。”“”语言不但反映文化的创造,推动文化的发展,许多文化概念还成为 人们思维的出发点和固有的定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l r 帕默尔曾说 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 4 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和感情 产生种种影响。”“”我们深入地研究一种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现象,其实同时 也是在发掘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机制。正如吕叔湘先生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中 所说的:“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还常常涉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例如从词语的来源 ( 汉语则包括汉字的构造) 看古代文化的遗迹;从地名和方言的分布看居民的迁徙踪 迹;从入名看宗教和一般民间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古代婚姻制度等等。”“”方言也 是如此。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必定深深投射在这一地区特有的方言中。 文化对语言的如此深厚的影响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两种相似的文化必然使 在其影响之下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相似之处。湘方言和江淮方言就是如此。 李学勤先生将东周时代的各个国家纳入七个文化圈,分别为:中原文化圈、北 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后来 有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三个更大的文化圈,即以秦为中心的关中文化圈,以三晋和 齐鲁为中心的关东文化圈,以楚为中心的长江文化圈。李学勤先生所说的巴蜀滇文 化圈、楚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分别位于长江的上中下游,是构成长江文化圈的主 体。这三种文化虽各其特色,但迮互有交流,而且中游的楚文化与下游的吴越文化 因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比较接近,较上游的巴蜀滇文化有所不同,当然也就有 较多的相似之处“”。 我们知道,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并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纯土著文化,而是南下的 黄河流域文化与当地南蛮土著文化交流碰撞、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史书上详细地 记载着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对这些南蛮之地的控制,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这种碰撞 与融合的强有力的佐证n ”。 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共同经受北方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且又有相 似的文化环境,那么这两种文化就可能产生一些相似之处。今天的湖南和江淮地 区,就位于中游的楚文化圈和下游的吴越文化圈内。而作为湘方言源头的古楚语和 后来与北方话融合、变异形成的江淮方言的吴语就孕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二 者之间产生某些相似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直到今天,湘方言和吴方言还有不少的 共同点。 ( 二) 湖南与江淮地区的移民活动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不同的文化由相互隔绝进入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人口的迁徙即移民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 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 展。”“6 1 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移民活动对方言形成的 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汉语南方六大方言区的形成都与移民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中 5 国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过三次移民浪潮,都是自北而南发生的。根据周振鹤、游汝 杰的说法,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在此时,北方方言取代了江苏宁 镇地区的吴语,奠定了该地区江淮方言雏形。第二次发生在唐代中叶的天宝至至德 年问。大量移民带来北方方言的巨大冲击,取代了荆南地区的固有方言,奠定了西 南官话的基础,赣、客语也已成型,汉语方言的宏观格局基本形成。第三次发生在 两宋之际。此时,客家话最终形成“”。这三次移民对古湘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 受到历代北方移民带束的北方汉语的强大冲击,演变到今天,湘方言尤其是长沙一 带的方言跟北方话渐渐接近了。 在湖南和江淮地区之间,也有小规模的移民活动。根据谭其骧先生的统计, 湖南的外来移民,江西省最多。其次为江苏省,安徽省也有相当数量a 而江苏移民 以江宁( 南京) 最多,吴县( 苏州) 次之,江都( 扬州) 又次之;安徽的移民多来 自江淮之间。与江西移民垦荒的目的不同,江苏安徽两省来的移民多是“为官作 宦,经商服贾”,“而长沙都会之地,五方杂处,尤多江、浙、皖长江下流之人” 1 9 】。这些人在湖南的活动造成了湘方言与江淮方言的接触、交流,使得二者之间出 现许多共同之处。 6 第二章关于“方言词”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湘方言 与江淮方言的相似之处 上海大学的邓牛顿教授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以现代汉语方言词典之 长沙方言词典为参照,对红楼梦中出现的类似长沙方言词的词语作过一番 考证。文章发表后,很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矛盾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邓文以 现代汉语的湘方言词去比对红楼梦写作时期的湘方言词,以今证古过于武断; 另一个是他所列举的这些所谓“湘方言词”,并非湘方言所独有,其身份难以确定 。在这里,仅对第二个问题提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方言词 ( 一) 方言词的定义 要讨论如何确定方言词身份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方言词”。先来看 看学者们的说法。 扬雄在方言中用“某地语”、“某地间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来 表示某一地区的方言词汇,以示与“凡语”、“通语”、“凡通语”、“通名” “四方之通语”等表示的“普通话”词汇的区别,使人们知道,“普通话”是不受 地域限制通行全国的,而方言只是在某一地区使用的。 孙常叙先生将方言词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指“一个方言区域所使用的全 部词汇”;后者专指词汇中“地方性造词的部分”,即在构词材料、方法、结构上 有别于普通话,体现地方特色的词汇眦1 。这一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后来的许多学者 对方言词的定义与之大同小异。一般都认为,一种语言的方言是它的地域性变体, 方言词汇是在各方言区域使用的独特词汇。 李如龙先生经过对汉语各大方言区使用词汇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方言特征 词”的概念,并定义为“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 方言词”。他认为方言特征词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所属方言的特征,可以作为划 分方言区的项有力依据2 1 。 ( 二) 我们对“方言词”之“独特”的理解 7 我们说方言词汇的独特,是就总体特点与普通话词汇相比较而言的。任何事 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着的。李如龙先生曾经说过,推动方言发展的因素最主 要的有两个:一是纵向流变,一是横向渗透。横向渗透就是指方言之间的交流、接 触,其结果是使两种不同的方言产生某些相似之处o 。这种现象学者们早就注意到 了。孙常叙先生在汉语词汇中曾经指出:“一个方言词可以毗连地分布在许多 相邻的地方,也可以隔越地分布在不相毗连的地区;而且同一地区也可以同一并存 几个方言同义词。”啪1 詹伯慧的现代汉语方言:“汉语各地方言都存在着一定 数量的独特的词语,只通行在本方言区或某几个方言区。与民族共同语有明显的差 别,足以表现本方言在词汇上的特色。”李如龙在定义方言特征词是也特别强调 了它是“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而且“根据区内覆盖是否普遍,区外 是否有交叉以及区片大小,常用度高低等条件”,分成基本特征词和一般特征词两 种嘲1 。可见,方言词决不是只在一个方言区域内使用,只体现该方言区域词汇特 征,而是经常会发生共用现象。前面提到的对邓文持批评意见的人,认为同一方言 词不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方言区内,毫无疑问是否定了这种共用现象,将方言词的 概念绝对化了,他们说的方言词,是一种理想的绝对方言特征词。 我们不赞成将方言词的概念绝对化,并不表示我们否认方言词能够体现其所 属地区的语言特点这一事实。特点不能等同于特征。现代汉语词典对“特点” 的定义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对“特征”的定义为:“可以作为 事物特点的征象、标示等。”根据我们的理解,特点是内在的,是比较的结果,特 征是外在的,是区别的结果。显然,后者比前者排他性强。举个例子说,李荣先生 曾给“晋语”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并根 据这个定义,将山西省东北角没有入声的广灵县排除在晋语之外2 1 。可见, “有入 声”是晋语区别于北方方言的特征。但是跟很多南方方言相比,“有入声”就不能 成其为“特征”了。因为很多南方方言也是有入声的。这时就只能说,晋语的特点 是“也有入声”。事实上,理想的绝对的方言特征词仅仅是方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且数量必定是非常之少的。如果只把这种一个方言区的理想的绝对方言特征 词视为该地区的方言词,那么大量的与别的方言区域有交叉而又没有进入普通话的 词汇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概否认它们方言词的身份恐怕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因此我们认为,方言词要能够体现该方言区的语言特点。两个方言区共有一 批方言词,或共有一些词汇现象,说明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的语言特点。 前面说过,一个方言区的地域文化会深深地投射到其特有的方言之中。在语 言的三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某 个社会集团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水平、文化结构、 8 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都会在词汇中有所表现。所以方言词必然会反映出该方言区 的地域文化特色。两个方言区共有一批方言词,或共有一些词汇现象,最根本的原 因应是这两个方言区在文化背景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方言词是指某一方言区内使用的,能体现该方言区语 言特点,反映该方言地区文化特色的词汇。 二从文化角度对湘方言词的分类 透过词汇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它们所 反映的不同的文化内容来给方言词分类,以湘方言为例: ( 一)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境内沟渠河流湖泊密 布,是有名的水乡泽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人们独特的思维 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湘方言中有相当数量的用 “水”作语素构成的日常用语,以长沙话为例:人的肤色被喻为“水色”;拉关系 走后门被说成是“走水路”;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叫做“水老倌”;不正经、庸俗 下流是“水里水气”;知道好歹,懂得进退就是“瞳水”;等等。这些词语被推而 广之,通行于湖南各地。在湘方言中,“地”与“田”( 种植水稻的耕地) 是有明确 分工的,但是它跟“土”在使用上却有很多交叉的地方,荒土就是荒地,山土就是 山上的农业用地。这说明湖南土地肥沃,只要有土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进行农业 生产。 ( 二) 民风民俗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俗关系密切,从方言中可以探究到一个民 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湖南在在春秋战国时代隶属于楚国,楚地巫风盛行,崇鬼拜神敬祖宗,这种 观念在今天湖南人的生活中仍有反映。一个人运气不好倒了霉,湖南人说他被“鬼 寻哒”,而倒霉的人则是“背时鬼”;称一个人睡觉,贬义的说法是“挺尸” ( 红楼梦中贾母就曾用这个词骂过贾琏) ,而一个人喜欢睡觉是因为“祖宗老 子埋在阳山里”。方言的语音特征也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民俗和禁忌语。长沙人不说 腐乳而说猫乳,因为腐在长沙方言中音与“虎”近;湘潭人把芹菜称为“富菜”, 因为当地方音“芹”与“穷”同。 9 中国古代曾流行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虽然现代社会苗条骨感已经成为一种 时尚,但以胖为美的观念仍然在湖南人中保留着。在湘方言中,“富态”、“有福 相”是胖的同义词。 ( 三) 经济文化 湖南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米饭是主食。在湘方言中,稻米就是“米”而不 是北方人说的“大米”;稻米煮成的饭叫“饭”而不是北方人说的“米饭”。同是 粉末,湘方言里多用“粉”表示,而北方用“面”表示。由于过去生产力低下,吃 饭问题一直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都与吃有关:赴宴叫“吃 酒”;尝试做一件事叫做“试昧”;某事没有什么意思或某人没有什么情趣叫做 “没味道”;重复一件事是“炒现饭”;做事容易是“喝蛋汤”;总受欺负的人是 “糯米坨”;受人欺负叫“被吃住”;瘦高个儿叫做“干豆角”;又矮又胖的是 “矮冬瓜”;个子矮小又比较瘦的人则是“豆芽菜”;前面提到的“匿水”还可以 说成“匿味”;等等。 ( 四) 其他方面 前面说过,地区问的移民活动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自然也会 在相关地区产生一批相同的方言词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解手”,这个例子我们 在具体考证部分会有详细论述。 区域间的物资交流也会在方言词汇里有所反映。浏阳话把大白菜叫做“京 菜”,怀化话把小白菜叫“上海青”、“广菜”,都是以这些菜的出产地面得名, 反映了南北刊物资交流的情况。 1 0 第三章具体考证四则 根据我们对方言词的理解,湘方言词应该是在湘方言区内使用的,体现湘方言 区语言特点,反映湘方言地区文化特色的词汇。以下考证的四条词汇,是以现代 汉语方言大词典之长沙方言词典为参照的。因为一是考虑到笔者学力限制; 二是汉语词汇不仅有活跃性,也有一定的稳定性。现代汉语的词汇是从古时传承下 来的,红楼梦写作的时代已经确定在清乾隆时期,其时汉语方言的格局已经形 成,而且距今不过二三百年,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 一,关于“解手”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 在湘语区,说起“解手”这个词,无论大人小孩都知道,是“上厕所”的意 思。这个词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很常见了。例如: 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 文 解手莫令书信断,故园桑棒幸相邻。宋秦现 以上两例“醒酒”,很明显是古代“缩酒”仪式的变异,用来过滤的菁茅已 经没有了。“醒酒”少了菁茅,过滤的意义就变淡了,斟酒之意流传下来。日常生 活中普通的斟酒的行为也用“醒”来表示了。比如: 一日,金吾仓曹薛华陈嘉肴,醺清酤,会河东裴冀、荥阳郑裒、河南独 孤及于署之公堂。唐独孤及崔中丞城南池送徐序郎还京序 欲裂金瓶醺酒具,未说胡几解鞍沙。宋沈辽苏武归汉图一首 酒教稚子醌,歌喜山妻听。 雍熙乐府之 原作湘语写成说质疑盯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5 ,2 :3 2 3 4 杨国玉红楼梦中有湘语吗? 一与邓牛顿先生商榷 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 版) ,2 0 0 4 ,4 :6 2 - 6 3 ,6 6 陈四益不可靠的证据一谈所谓红楼梦的湘土湘音 j o l 丛i e ;! ! ! :b ! 女丛:鲤! 女型鹫曲i ! 型! i d = 2 z 垫:b l m ! ,2 0 0 6 3 - 7 2 1 孙常叙汉语词汇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5 6 :2 9 8 2 2 儿2 6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特征词 c 见: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棚北京:商务 印书馆2 0 0 1 1 0 7 1 3 7 2 3 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j 暨南学撤,t 9 9 4 4 :1 3 9 1 4 8 2 4 孙常叙汉语词汇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5 6 3 0 1 2 5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1 4 1 2 7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 j 方言,1 9 8 5 2 :2 6 2 8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母啐道:下流东两,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 倒打起老婆来了! ” 2 9 袁庭栋“解手”小考 j o l h t t p z 9 1 t o u g a o c o m ,2 0 0 6 1 1 1 3 3 0 5 张惠英吴语各0 记 j 中国语文,1 9 8 0 6 :4 2 0 - - 4 2 5 3 1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c 见:谭其骧长水集 m :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7 3 2 8 3 2 9 3 2 转引自陈世松4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i ” j 中华文化论坛2 0 0 3 3 : 1 7 9 3 3 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 c , 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增订本)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 9 9 5 ,1 7 2 1 8 9 3 4 商承祚寿县新出土楚王鼎考释 j 国风,第4 卷,第3 期 3 5 杨树达长沙方言考 c ,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增订本)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 9 9 5 1 5 5 1 7 1 3 6 3 7 王宁中国古代烹饪饮食用语名实考之饮与食 c 见:王宁训诂学原理 m 北 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 9 9 6 2 8 6 - - 2 8 7 2 3 i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 2 许慎说文解字 m 北京: 附录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中华书局,2 0 0 1 3 3 段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报护理市级课件要求
- 2025年建筑设计师入门模拟题集与答案详解初级
- 外科常见各种引流管护理
- 诗经秦风蒹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三助式教学课件
- 江苏苏州2014-2021年中考满分作文78篇
- 用电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中考新突破教学课件
- 了解纸藤花教学课件
- DB31/T 477-2018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
- 2025年中国振动筛设备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规范化治疗及进展
- S7-1200 PLC原理及应用基础 课件 第5章 S7-1200 PLC的模拟量处理
- 江苏盐城2025年公开招聘农村(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分析
- 班费收支统计表
- 建行善担贷合同协议
- 餐饮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2024年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全集第10章至16章节讲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
- 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 国网公司合规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