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内容摘要 , f l 毕加索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关于毕加索的评论、 研究已不尽其数,但他似乎仍是一个谜,甚至更象一个谜,就象许多已成为历史而后人 仍不断去解释的东西一样。但是,毕加索身上那强大的创造力以及传奇般的人生对我造 成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仍想继续去认识他、了解他,因为仅仅是在过程中都充满 乐趣,当然,也有艰辛。y 内容上,论文对毕加索的一生作了回顾,并对其绘画和言论进行了一些个人思索和 研究。毕加索开创了立体主义,其整个一生的艺术创作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毕加索的绘画部分,我阐述了其绘画发展的各个时期并重点分析了每个时期的代表 作品。言论方面,毕加索的言论涉及艺术、人生等诸多方面。由于深知面面俱到的危险 性以及自我能力的有限,所以在对其言论的选择上是从我的兴趣出发。这主要包括以下 几方面:艺术的方法、个性的塑造、终极思考以及中西方比较,但有些地方它们存在重 叠性。并且其言论的不确定性也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对象。 另外,艺术及艺术家可能的客观事实,在我看来,大部分就隐藏在“主观性事实” 之中,也就是说以主观的方式更易靠近其实质,这也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而且, 由于语言的不确定性,以及世界的复杂性,也不排除思考、写作中在感性基础上的冒险 性,但我认为,在固有的观念上尽力去冲开一些缺口而产生诸多新的可能性,也是值得 尝试的。 最后,除了思考的乐趣外,这一切工作还将归入到一个略显固执和热切的目的:希 望“从毕加索身上吸取到无尽的能量”( 其一传记作家语) ,同时以他作为参照,更深入 思考艺术与人生,提高感悟世界的能力。从而在认识自身、握造自己的过程中向前迈进 一步。 关键词:毕加案7 后现夜薮立体主艾7 道家蔷拿 2 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a b s t r a c t t h el o f t yp o s i t i o no f p i c a s s oi na r th i s t o r yi sa nu n d i s p u t e df a c ti n2 0 出c e n t u r y t h o u g h t h e r ea r ec o u n t l e s sc o m m e n t sa n dr e s e a r c ha b o u tp i c a s s o ,h ei ss t i l lam y s t e r y , e v e nm o r el i k e am y s t e r y i ti sj u s tl i k em a n yt h i n g sw h i c hh a v eb e e nh i s t o r y , b u tw es t i l l 酊t oe x p l a i n c o n d n u a i l y f o rt h es t r o n gc r e a t i v 时a n dl e g e n d a r yl i f et i m eo fp i c a s s o ,a n df o rj u s tt h e p r o c e s si sf i l l e dw i t hf u n ,o f c o u r s ei n c l u d i n gh a r d s h i p s ,h em a k e st h ec r a z ya t t r a c t i o nf o rm e , w h i c hl e tm et r yt os e n s eh i m ,g o d l i k e t h i st h e s i si nc o n t e p ti n c l u d e sp i c a s s o sp a i n t i n g sa n dw o r d sw h i c hl e tm ep o n d e ra n d h i sw o r d si n v o l v em a n ya s p e c t so fa r t , l i f e ,h u m a n ic h o o s et h ew o r d so fp i c a s s of o r mm y i n r e s tb e c a u s eik n o wt h ed a n g e ro fd e a i i n gw i t he v e r ya s p e c t sa n dm yl i m i t e da b i l i t y t h e t h e s i s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w o r d s :a r t w a y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o u l d ,u l t i m a t et h o u g h t a n dt h e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o m p a r i s o n i nm ye y e s ,a r ta n dm i s t s p o s s i b l eo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h i d ei n “s u b j e c t i v ef a c t ”f o rt h e g r e a t e rp a r t , t h a ti st os a yt h ew a y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i sm u c he a s i e rt oa p p r o a c ht h e i re s s e n c e i n a d d i t i o n ,f o rt h ei n d e f i n i t eo f 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c o m p l e x i t yi nt h ew o r l d ,i td o e s n tr e m o v et h e a d v e n t u r eo nt h eb a s eo f p e r c e p t i o nd u r i n gm y t h i n k i n ga n dw r i t i n g b u tit h i n ki ti sd e s e r v e d 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s c m ei n h e r e n ti d e a st og e ts o m en e w p o s s i b i l i t y f i n a l l y , a l lt h ew o r kb e l o n g st os o m ei n h e r e n ta n da ne a g e ra i mb e s i d e sf u no f t h i n k i n g : h o p e “a b s o r bt h ei n f i n i t ep o w e rf o r mp i c a s s o ( f o r mo n eb i o g r a p h e r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h o p et oi m p r o v et h es e n s i b i l i t yo fk n o w i n gt h ew o r l da n dp o n d e ra r ta n dl i f ed e e p l y t h u si c a ns t e pf o r w e r dd u r i n gt h eo o u r s eo f m o u l d i n ga n dk n o w i n gm y s e l f k e yw o r d s :p i c a s s o p o s tm o d e r n i s m c u b i s mt a o i s t i cp h i l o s o p h y 3 对毕加索绘面和言论的思索 思考毕加索这个人物是我近段时间的浓厚兴趣。正如我的兴趣经历过米开朗基罗、 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米勒、塞尚、克利、杜尚、沃霍尔、波依斯、巴 塞利兹而且我发现这种兴趣的轨迹几乎和美术史是同行的,这个现象也是很值得我 思考的,只是这儿不属于我的论文范围。 毕加索作为艺术革新家载入世界艺术史册。他利用了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 科学的成果,吸收了非洲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 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对于西方及世界2 0 世纪美术有极大的推动。他的极端变形和夸 张的艺术语言,被人们称作“破坏的形式”,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扭曲了的 人际关系方面,很有力量f 1 】。毕加索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神秘感的画家。但他那种永不 疲倦的探索精神,他用自己的艺术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他的油画、版画与书籍插图,他的彩陶小雕塑与彩陶器皿,以及他富有哲理的诙谐的审 美艺术语言,也值得美术工作者去研究探讨。 这里,我就毕加索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和审美言论,从我的生活、 绘画的切身体会出发进行一些思索,因而我的论文可能只能有两个效果:一是相对的轻 松,或简单,一是相对于我自己的真实。另外如果它还不小心带有一些引发性,不管引 出的是什么,那都是让我高兴的。 我的有些思索,有些观点,或许是不正确的,还望评审老师批评指正。 7 8 页 【1 】参见中用大百科全书) 美术1 邵大箴撰毕加索条目中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7 7 、 5 对毕加素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二毕加索其人 毕加索( p a b l op i c a s s o1 8 8 l 1 9 7 3 ) 西班牙一法国画家。1 8 8 1 年1 0 月2 5 日生于 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艺术,1 5 岁时 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后又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但他对 学院派保守的教学方法不满,很快又回到巴塞罗那。当时的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 思潮反应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艺术沙龙中 年龄最小的常客。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对他都有吸引力。他还在巴塞罗那接触到社会下层,在一群失意、 潦倒而又极富于思考的同行中,呼吸到笼罩着整个西班牙的社会气息。在复杂的社会矛 盾面前,他内心充满忧虑。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 在3 0 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毕加索坚定地站在共和国一边,反对独裁的佛郎哥政 权。他欣然接受了马德里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官长的荣誉职务。他出售 自己的部分藏画,向共和国提供4 0 万法朗的捐款,救济灾民。1 9 3 7 年创作连续性版画 佛朗哥的梦幻与宣言,并附以诗作,表现对佛朗哥的痛恨与谴责。此后不久,正当 他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托,为翌年春季举办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而 酝酿题材时,法西斯空军于4 月2 6 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使无 辜和平居民遭殃。毕加索以这次空袭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最能显示他进步思想的作品 一一油画格尔尼卡。他采用了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 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保持爱国者气节,在巴黎闭门作画,拒绝法西斯 的利诱。1 9 4 4 年,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他表示“绘画决不是为了装饰住宅,它是抵抗 和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战后,毕加索创作大幅油画尸骨存放所,描写法西斯集中 营内的饿殍,表示对法西斯兽行的愤恨和谴责。 5 0 年代初,毕加索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他的一幅描绘鸽子的版画,被在巴 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作为会标,人们亲切地称它和平鸽。此间毕加索创作油画朝 鲜的屠杀以及战争与和平,前一幅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后两幅则 以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一幅表现战车和恶神在黑色幽灵的伴随下践踏人类文明;一幅表 现人类欢乐、幸福的和平景象。 1 9 4 4 年以后,毕加索长期居住在法国南部他根据酱桑、大卫和德拉克洛瓦等人的 作品,重新加以发挥,画了一些随意的、富于想象的油画;创作了不少精美的版画和书 籍插图;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大厦创作了装饰性绘画。他还吸收民间制陶 艺术的经验,创作了一批很多特色的彩陶小陶塑和彩陶器皿。 1 9 7 3 年4 月8 日,毕加索在法国穆然城与世长辞,享年9 2 岁。他给人类遗留下来 的各类美术品多达6 0 0 万件;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已赠法国政府, 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u ,。 从毕加索的生平简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爱国 者和无私奉献者,他又是一个反独裁反侵略的国际和平战士,这就是他的人品,这就是 他赖以在国际社会上赢得赞誉的基点。 【2 】参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1 邵大箴撰毕加索条目 中国丈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 7 6 - 7 8 页 6 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三对毕加索绘画作品的思索 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 派,在西方美术的形态流变中,美术的自律发展,往往呈现两种形态,一是在一种模式 下的常规发展,欧洲古典型绘画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并被规范,便作为一种相当稳固的审 美标准,按其内在逻辑为以后的发展规定、预示着新的方向,直到构成它的各种要素( 包 括按着模仿说和透视理论发展起来的写实技巧) 都要得到充分的展开并达到“尽善尽美” 的地步。如果可以把写实作为广义的古典形态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 这一主要传统是一直发展到印象派而与摄影术的发明接上头的时候才告结束的;一是打 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即风格转型。从大的( 时代) 风格形态上说,西方“现代派” 绘画的出现则是明显的打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这后一种形态的突兀出现往往被认为 是传统的“断裂”,但实际上即使是现代美术中最极端的表现,例如以反艺术的面貌出 现的“达达派”,却仍旧不过是西方现代美术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它的出现恰恰是以先 前的传统作参照,是对传统的一种反拨,或贡布里希所说的对过去的东西所持的“带批 判性的叛离态度“”罢了。破坏性的达达派美术尚且如此,那么“立体派”与传统的联 系( 只要想到印象派塞尚毕加索的联系就够了) 就更明显了。所以后种美术 发展形态只是意味着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发生了质变而已。审美理想或审美趣味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艺术发展就会出现超越常态的突破,由质变而转型“1 。 毕加索之所以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就在于他突破传统的桎梏, 以革新的精神而高擎创造的大旗。毕加索运用一种超人的想象力改变了艺术的实践。比 起其他艺术家来,毕加索更能成功地凌驾于2 0 世纪头3 0 年代的“主义”之上,也比他 们更成功地把这些主义互相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仍万变不离其宗地 保持自己的风格。公众常将毕加索的名字与各种现代艺术派联系起来既用于褒义, 又用于贬义。这是因为他非常自然地从古典主义的原则开始,过渡到达达派注重调查的 无限自由和狂热中去。他之所以身体力行地坚持立体派绘画新建立的严密性,只不过是 要过渡到超现实主义造型艺术观的离奇世界中去。他的即兴创作方法是和理想的自发冲 动一样,依赖于不受束缚的“自动作用”或者说下意识的幻想的爆发。显示出毕加 索非凡才能的作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毕加索在读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过程 中的第一个阶段时说:“我们都是新艺术派画家。”1 9 0 0 至1 9 0 3 年或者说1 9 0 1 至 1 9 0 4 年,是毕加索创作中的所谓“蓝色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 着孤寂、荒凉的情绪,画中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这种题 材在欧洲象征主义和“新艺术”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优美、细长的线条表现的常常是 凄凉、深蓝色的人影,着墨于他们抑郁或肺痨病患者的外貌。作品有拥抱、 等。 2 0 年代中期,毕加索又迷恋于超现实主义,与这一运动的领导人布雷东交往甚密, 并参加超现实主义展览。1 9 2 5 年的油画三:个舞蹈的人,出现痊挛似的变形。在此后 数年间,可能受超现实主义者米罗和唐居伊的影响,所画人物往往是极端扭曲和不安的。 3 0 年代初期,毕加索还画了许多被称作 宫女的人体像,色彩很强烈。此后,又画了 不少以斗牛为题材的作品“1 。 斯坦因曾经说过:“毕加索憎恨一切,憎恨他的绘画就像憎恨魔鬼,他这人浑身充 满了矛盾,同时他又热爱一切。他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地狱,一片混沌。”6 这段话恰恰 说明毕加索不甘于停步,他对自己的绘画并不满足,他还要不断的变换风格、面貌,这 段话也是对毕加索艺术生涯的精辟概括。 在西班牙内战至纳彩占领时期以前,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及其创作,尽管人们反应不 讲参见写黎。格啥牡斯、狄特弗里格哈杜斯( 英) 着立体派与未来派绘面 漓江出版社1 9 8 6 年 8 月出版l 中霄大百科全书 芙术1 邪大麓舅毕加素条目7 6 、7 7 页 9 翌望垫塞叁墅翌童堡塑墨窒 一,有的崇拜得五体投地,有的则全盘否定,但是各种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和艺术派别对 毕加索无不肃然起敬一这在向毕加索致敬的画展以及欧洲好几个城市为庆祝他九 十诞辰所举办的画展中就可以感受到对这位天才艺术家有口皆碑了 四对毕加索言论的思索 毕加索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西方两大美术流派与未来派中立体派的艺术大师,除了 他的惊世骇俗的绘画作品外,纵观其一生,还有不少精彩的论点和独到的见解。例如他 早年在巴塞罗那那时对友人讲的“忧郁创造艺术”,便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不过,由于 立体派和未来派两大流派的绘画,有些玄而又玄,近似茴谜,毕加索不仅画若其人,也 语若其人。他的某些审美言论艰深玄虚,难以捉摸总的来说,其言论精彩地体现了语 义学上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是诸多复杂因素的表现。这里仅摘录几条,试就 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解读其言论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对毕加索及其艺术立体的认知。 “在一种关系中,当有的东西不和谐或不恰当,不要修正它,而是再加上些更不 和谐的东西,使其成为一种另外的关系,再来看效果。” 毕加索说的“不和谐”,我们谁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 立体主义者认为的“不和谐” 就是波普艺术家认为的“不和谐”吗? 利希腾斯坦会认同和真正理解毕加索认为的“和 谐”吗? 甚至沃霍尔会认同利西腾斯坦的“不和谐”吗? 毕加索在他二十岁说出的“不 和谐”又和他九十岁说出的一样吗? 我想没人能自负地说他知道。所以,我只是出于觉 得这句话很美而列出来,显然不是用词很美,而是里面似乎隐藏着什么,但要我们说出 来,又茫然了。我想好的东西应是这样的吧。它总是含有无法言说的玄机,它也总是浑 沌的,在它里面,浅显、深奥、简洁、复杂、理智与疯狂是并存的它是矛盾的综合 体。 过于执着的人,和认真的人是不相信语言之类复杂而易引起歧义的东西的,真实是 我们孜孜以求的但真实真的存在吗? 或它存在于我们的哪些部分? 我们,是永远看不清我们自身的。就像样东西永远不能用自己证明清楚自己。虽 这样说,但人是一种相当不自量力的动物,总试图要是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团,他们确实 也发现了大堆的所谓真理,或其他一些他们自诩的东西,但把这些东西穷追下去,最 后总是一片混沌,无尽的混沌。除了混沌,还是混沌,除了虚无还是虚无。因而游戏才 是现实的。当然,这里的“游戏”和消极不是一回事。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因为在我 看来,游戏是一种真正溶入宇宙万物的运行的随机状态。近乎道的东西。但在此我们必 须交待一下这“宇宙万物运行的随机状态”,和“道”。按老庄的观点,道是宇宙的根本, 它即构成宇宙万物,又统摄着万物的运行,但它又不是“上帝”,“玉皇大帝”之类具有 清晰意志的统治者,因为它对万物的控制是无意识的,即随机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但在我看来它是合理的,一切真理( 如果有真理的话) 都存在于矛盾之中,但这矛盾的 形式就是“阴阳”,阴阳不是绝对对立,不可调和的,用马克思哲学说,是可以转化的, 而且处于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老庄幻想的“绝学无忧”之 圣人是不大可能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太过美丽而不现实的,恰恰相反,他应“豫 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若客,涣兮若冰将释,教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而这也是老子说的。但矛盾并不可怕,因为真理存在于矛盾之中。可能有 心毕加素生平与创作 ( 英) 罗兰特潘罗新著人民荚术出版社1 9 8 6 年4 月第1 5 9 页 i o 对毕加素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人会说这是武断而不负责的说法,但面对终极问题,只好如此,这是人所以要坦然直面 的尴尬,这也是“游戏”的理由之一。游戏之人用他们的智慧尽力去做到“不执不滞”, “流存无碍而不住”。而这只能是积极的。 毕加索在晚年,常常对他的朋友们说:“听着,我要在饭后给你们看我的画,我一 点也不知道,我画出来的是崇高的昵,还是狗屁不如的东西。”我认为这不能是不自信 的表现,而是智慧的怀疑。这也是我崇敬毕加索的最根本的原因。智慧的人总是怀疑一 切,因为一切的文明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所谓“体系”的东西里面必定包裹着一颗野 心,一种“替天行道”的肮脏之举。在这个意义上我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如履薄冰” 之谨慎。 “重要的不在于一个艺术家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7 】 我想毕加索比谁都有理由说这句话。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中,能达到他那样的 艺术神话的,确实有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波洛克、沃霍尔等等这些如雷 贯耳的名字和毕加索的声名显赫比起来也是有点逊色。但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神话? 我想是很多复杂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毕加索绘画上贡献,他为二十世纪的艺术发 现了整接一个可供开发的肥沃的新大陆。这是他艺术上的因素。其次,他的私生活的色 艳,豪富,放达自由对大众来说这里是有说不尽的话料,同时也是具有不可抗拒的魄力 的。另外,毕加索诡狡、高深莫测的智慧以及在这种智慧下的言论、行为有意无意给人 造成的歧义,( 这点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毕加索热衷,同时高超的自我炒作手段的一种体 现) 等等,当然无法说清,不然我们就不是在说毕加索了。不过这诸多因素中,首 先是他的艺术上的贡献,我们才可能有兴趣来研究他,结果对他越是挖掘,东西越多, 就像个庞大的矿藏。所以除了他的传奇,我想我们更应把这句话的理解放入艺术中来看。 在我的理解,“重要的不在于一个艺术家做了什么”是指一个艺术家应通过艺术这 种方式( 它只是方式,而非目的) ,去理解、认识这个世界及自身,去对生死,人的存 在意义这些永恒困扰人的问题作答,最终找到自己。所以一个艺术家他本身是什么,就 显得尤为重要了。换句话说你之为你,是因为你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如果你把你的 不同处用艺术、文学或其他的方式传达出来,这无疑丰富了人类的感知领域,在自己来 说,也达到了对个体短暂生命的超越,达到一种相对的永恒。有作为和想有作为的人都 多少有此打算,“不朽”成为多少人为之奋斗、拼杀的梦想呀l 但也许这只是丢弃了宗 教信仰而无所依靠的人的一种安慰或者说一种新的信仰。 整个艺术史沿立体主义的、或毕加索的轨迹继续向前发展,“我是什么”的问题在 艺术家的头脑里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模糊,或者说越来越可疑,发展到概念艺术, 在毕加索那里显得重要的作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提出的“概念”,也就是艺 术家本人。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家希望显示自己。把自己看成是最优秀最真实的刨作。 虽然这种理念的始作俑者是毕加索,但他后来认识到“我们很不幸地处于一个既无秩序 又无法规的时代,当印象主义允许每一个画家随心所欲的创造时( 其实应是他本人,印 象主义与自然真实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 ,无政府状态出现了,大家断定只有感觉和冲 动算数,每个人都可以在绘画上实行再创造,只要他愿意从什么基础起步都行,于是 再也没有绘画了,只留下了个人。,【”可毕加索的牢骚是无关痛痒的。他不是就想终结美 f 力毕加索生平与创作) ( 英) 罗兰特潘罗斯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4 月第1 2 3 页 脚毕加索生平与创作( 英) 罗兰特潘罗斯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6 年4 月第3 7 8 页 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术史,在上面留下他一人吗? 然而现代艺术的特性之一就是把传统绘画统一综合的许多 因素分散提取出其中一到两个因素,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极端发展。所以并非无序。 另外,我想附带指出一点的是:毕加索所说的“再也没有绘画了”,并不是那么回 事。我相信他自己也很清楚,绘画不但存在,而且还在他始料未及的后现代主义的大温 室中“多元”发育得“欣欣向荣”。其实他真正所恼的是,他已成为“过去时”,他的“上 帝”美梦“再也没有了”。我们应为后现代对期欢呼,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艺术上的自 由和民主。我们应去享受它,而不是陷入毕加索式的烦恼。 我们大家知道,艺术是人的分泌物,那它肯定应是关于人的。无论是人对世界的认 识,还是人的感情,艺术反映的只能是人的东西,不可能是一棵树的,或一头牛的。所 以艺术再重要,也不如人本身重要,因为有人才有艺术。那么毕加索所说的“在于他( 人 本身) 是什么”就应是很好理解的了,可还有那么多的艺术家在干着别的他们认为理所 当然的艺术,也许这也是“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吧。 最后我还想引用一段毕加索对艺术、人、大自然关系的看法,很耐人寻味,这样的 感人的大实话在毕加索的言论中是不多见的:大家想理解绘画,但为什么不求了解小鸟 的歌唱呢? 为什么人们爱夜、爱花,爱人类周围的一切东西而不想去弄个明白呢? 然而 对绘画却要弄个明白,其实他们应知道艺术家不自觉的创作,那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 点因素,因之毋需对比那些使我们喜欢而我们又不理解的大干世界看得更为重要。 “我愈来愈少刻意追求,如果超过某个程度,这些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能 变得更加稳重踏实,但是,我同样会失去许多自发的东西。”例 毕加索为什么不要不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稳重塌实”而要那“自发的东西”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毕加索是我所知道的最善变的人,他的思维是非常跳跃式的,这点用他自己的解释 可能更有效:“你怎么能期望我对一点保持长久的兴趣呢? 如果我坚持思考的话,它就 会由于其他物的介入而变为不同的东西。就我所知,无论如何我开始对这一点并无太大 兴趣,因为当我认识它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别的事了。” 1 0 同时他是一个非常好奇( “我 的好奇已经超越了一切好奇的界限”) 和“太爱发现”的人。这一切因素都不可能让他 “刻意追求”,所以“更加稳重塌实”是他所不愿的,不过也是他所无力做到的。这就 是“个性”吧l 而这“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吗? 他的成就是否也很大程度靠了这“个性”? 否则说他的天才很大的成分有这种“个性”的因素? 但他最动人的地方正在此,他由于 自己天才的个性,也就是说他敢于和能够“愈来愈不刻意追求”。另外我们不要忘了他 那句豪气冲天的话:“上帝有风格吗? 他创造吉他、丑角像我一样”。因而他也不能 埋头做一个东西,而败给上帝。 “我和中国画家一样,不是摹写自然,而是近似自然。”【“ “近似自然”在西方主要发端于印象派,在日本浮世绘平面化,色彩主观化的影响 下( 古典时期也有特例,如格列柯的主观画风,但毕竟不是主流。) “近似自然”在马奈 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中初见端倪。为了把远处的那个人物和近处三个物根据构图需 唧毕加索谈话录) ( 法) 布拉萨依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第2 5 8 页 ”q 现代艺术理论)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 9 6 8 年第2 7 3 页 玎( 毕加索谈话录( 法) 布拉萨依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第2 4 0 页 对毕加素绘藏和言论的思索 要组成三角形,它打破经典透视法。奥林匹亚开始出现平面化趋势。这种日本风的 影响在后来越演越烈,到了后印象派三位大师那儿,已有点不可收拾,而马蒂斯,毕加 索把它又推到了高峰。在西方终于确立起艺术家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他 们也达到了中国已保持了上千年的传统“近似自然”。 但毕加索的“近似自然”真和中国画家一样吗? 现听他自己的解释:“我总是追求 相似域家应该观察大自然,但不能将它和绘画混为一谈。大自然只能通过其特征表 现在画面上。但是,我们不能创造特征。应该努力追求相似以表现特征。我认为,超现 实不是也从来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只是超越事物外露的形状和颜色,一种深刻的相似 形。”从这段述说来看似乎和中国画家的“近似自然”差不多,都强调自然的形体特征 与人的精神性的结合。但他另一个解释暴露了两者根本的不同。“虽然我不照搬任何东 西,但是,我周围的气氛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出现在画里。,1 1 2 】也就是说毕加索的“近 似自然”的主观根据是对自然的即景感应,而中国画家的“近似自然”的主观要求是“言 志”,净化、印证自己的高尚品质,表达对道禅的追求与理解,达到一种超脱的人生境 界。这样看来,毕加索相对来说还是现实主义的。毕加索自己也多次重申,观念常常使 绘画趋于抽象,使艺术家在玄思冥想中失去自我。“自我”是毕加索最珍贵的东西,他 的抱负、超人意志都要通过“自我”这一载体得以实现。而中国画家恰恰是主张“无我” 的。虽然完全的“无我”是不可能的,但它可在共同追求的目标中达成一定程度的“无 我”。在元以前的画几乎是不具名的,这点在立体主义初期也曾是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目 标之一,但几年后他自认失败了,认识到个性的要求实在太强大了。而且据我看来,波 普艺术和极少主义中那种摈除“自我”的作法比毕加索的“近似自然”更接近中国画的 “近似自然”。因为它们就是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中强烈的主观性、 “抒情”性的一种反动。它们要摈除画面以外的东西,让艺术复归于物,既“看到什么 就是什么,那背后没有任何东西。”但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家很难摆脱这是另一种 主观铸造的“自我”,或者说是一种现实策略的嫌疑。也就是说他们的功利性是明显的。 所以古代中国画家比之就处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他们在画中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一种人生理想,而绘画艺术、山水,不过是达到这种超脱于这种尘世之上的工具,手段 而已。显然,“修养”( 动词) 和“策略”不在一个层面上。功利心的有无是一个有效的 评判标准。“自我”是古代中国画家所鄙夷的,只有“无自我”,“无功利”。在他们看来 才能融于造化之中,达到老庄的“逍遥游”之至高境界这是毕加索等西方人很难理解 的,更不要说达到了。只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逍遥游”是很遥远的, 同时也是我们不愿和无能真正靠近的 另外西班牙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人注重的传统,是毕加索无法摆脱也根本不想摆脱 的东西。这注定了毕加索的“近似”中的即时性、现实性。对这一点,佛洛依德的潜意 识学说也是促成因素之一所以毕加索的作品中风景少得可怜,“从没人说我是风景画 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我一生很少画风景”【”】,而风景山水中却蕴藏着文人画家 看作命根的道、禅神韵,人物画自然就不入流了。 虽然毕加索的言论很多处提到中国文化,甚至说话方文化是微不足道的,充其量不 过是东方文化这块大面包上掉下的一点碎渣。但从他的实践中看,我相信他不过是道听 途说( 毕加索很少看书,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众多著名诗人,哲学家朋友的饭后聊天之 中) 一点中国的东西,然后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而已,对他来说,东方的神秘感多少也 能让他沾染点神秘感。而这也是他这位“巫师”所一贯热衷的。 但他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而并没去探究,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但我们 【1 2 】毕加索谈话录) ( 法) 布拉萨依著 1 3 1 毕加素谈话慕) ( 法) 布拉萨依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第3 3 5 页 湖南文艺出敝牡2 0 0 0 年3 月第3 3 2 页 对毕加素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也不敢保证是因为“远距离”或其他一些什么因素让他贬了西方文化一顿,说了东方文 化,中国文化的让我们兴奋的大好话。因为在论文写完时,我才看到毕加索这段关于东 西方比较的完整话语:“一次有人对我说你有着撒旦的灵魂,所以应有后宫的姬妾 这话不错,我会高兴作为一个阿拉伯人或东方人。一切和东方有关的东西都使我很入迷。 西方和西方的文化充其量不过是东方这个大面包上掉下来的一点面包渣儿。”【l ” 这儿也足见断章取义的可怕、滑稽与有趣。 “去他的风格! 上帝有风格吗? 他创造吉他,创造丑角,创造德国种小狗,还创造 猫、猫头鹰和鸽子。像我一样。上帝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了。我也一样。”1 1 4 如果说毕加索立体主义畦期的抱负是对准美术史的统治地位,那么这里表明他的抱 负的野心已膨胀到要和上帝齐平。虽然毕加索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当然这不排除他 的神秘主义倾向) ,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梦想上帝权利的存在。他把上帝创造的 一切都进行了肢解然后按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在这一片支离破碎而又充满滚烫的激 情或愤怒的毕加索创造的“怪物”中,我不经意看到了一个对着上帝大肆叫嚣的唐吉科 德式的毕加索。但我从来没有嘲讽唐吉科德和毕加索的丝毫一点意图,如果我嘲笑他们 也不过是想嘲笑一下我自己,因为人本质上的渺小和人渴望的不朽是致命冲突的,这种 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在人类丢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而刚从宗教的虚幻中解 脱出来,就得面对无尽虚无的深渊。逼得人只有靠极端膨胀的精神的阴影来暂时遮盖住 它们,得以“平安无事”地活下去。人除了自怜、自欺,就只有发泄了。于是这个被尼 采认定已死亡的上帝,在毕加索那里又成了他泄恨的对象。毕加索于1 9 3 0 年画的一幅 ( 美) 阿丽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第3 1 6 页 ”1 毕加索传制造者与毁灭者 ( 芙) 阿爵娅娜斯塔诺蕾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1 1 4 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 比的。如果再把这艺术上好的一面翻过来就是艺术上“坏”的一面,( 他在作品里加入 的“相对粗俗的东西”) 又是道德意义上好的面。这时他是上帝仁慈,思济世人的一面。 “我不认为只该为少数幸运的人们作画,我历来相信绘厕必须使人觉醒,甚至包括那些 不看绘画的人们。我的作品里常常有些讽刺嘲笑和相对粗俗的东西。这样做,我的作品 就能深入所有人。这并非是我想拜倒在公众面前,而是希望为各种思维水平的人们都能 提供一些东西。” 1 6 1 毕加索无情地嘲讽了那些粗浅而害人至深的道德观。他不知道德为何物,一切事物 只在于一种超脱的智慧地度量,度量那一片让凡人迷失的混沌。 “一个人如果确切知道他所要做的事,那付诸实际还有什么困难呢? 知道了它便没 有意义了,最好还是做点别的事。” r q 我完全同意毕加索这句话。每一张将要作的画,对我来说都是未知数,都是一个“神 秘的盖头”这也是画画最大的乐趣和价值,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自己在作画时很 多时候只能祈祷它向好的方面靠近。当然,我们得指出,这好的方面不是指好趣味,趣 味是经常变换的。而且趣味在我看来没有好坏之分。通俗艺术不是在波普艺术那儿得到 了彻底平反吗? 在这恼人而舒适的后现代,以前所谓的“坏趣味”,甚至“低俗趣味”, 都被“权充”( 我很喜欢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它使平头老百姓也能发两句话。它是真 正地够民主。) 成了“高雅趣味”,甚至是“时尚、前卫趣味”。所以“趣味”是不可相 信的,但是可以享用。因而我说的好的方面,也许更多指的是对我们自身和外部世界认 识的加深。艺术只是一种认识的工具,而认识是无限的。 “抄袭别人是必要的,但抄袭自己是可怜的。”【1 8 】 “抄袭”,一般肚里有点东西的人会觉得可耻,对于毕加索晚年对前辈大师和波普 对流行文化,机器产品的大肆“抄袭”更是可能害怕。但谁又能逃避“抄袭”呢? 我们 都在不断“抄袭”前人的东西。只是变换了许多种方式而已。当然这里的“抄袭”是“整 合”的意思,既把前人的东西按自己的方式整合到一起。按“抄袭”的结果来说,一般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想方设法不留痕迹,另一种故意留有痕迹但相对“抄袭”的东西产 生新的东西。而第二种是后现代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它的另一个后现代术语为“挪 用”,运用此技法的高手有大卫萨利、辛迪舍尔曼、杰夫昆斯等一大批人,它简 直成了后现代艺术明星们的法宝。毕加索的“抄袭”显然属第一种,所以他在波普以后 甚至更早的达达杜尚看来,是传统的。也就是说,毕加索还是属于现代主义的形式 结构系统。后现代艺术把形式拉下至高的宝座,把内容推了上去。当然,我想,后现代 的艺术家这样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他们的该死的前辈把形式都用光了。只有一 条路,革命。 别说毕加索的后来人要革命,连他自己都要革自己的命,因到了晚年他已把各种形 式差不多都玩遗了,而又有认为“抄袭自己是可怜的”秉性。所以他提出“我们要寻找 某种完全靠自己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自然的东西,而不是人为的东西,它必须按照自 年4 月第1 3 2 页 ”q 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 ( 美) 阿丽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第7 4 页 1 1 7 1 毕加索传- 创造者与毁灭者 ( 美) 阿甜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第9 8 页 1 5 1 毕加囊生平与创作 ( 英) 罗兰特潘罗斯著人民芙术出版社1 9 8 6 年4 月第2 5 4 页 1 5 对毕加索绘面和言论的思索 己本来的样子,以其自然形态,而不是以它在艺术中表现的形态去演化”i ”j 艮显然, 他走进了一个形式的死胡同。但越是如此,他越想让艺术的新的可能性或发展随着他将 临近的死亡,同归死亡。也就是说他想成为艺术史的终结者。这相对于他早年的“上帝” 的抱负,还算是谦逊多了,但我们知道,这只能是一种注定失败的迷狂。他晚年的画和 他本人都像是在作垂死的挣扎。尽管我们都承认毕加索是刨造的天才,但他毕竟是人, 他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当他垂死之前还在斤斤计较于形式时,世界已在翻天覆地地改变 了。他晚年的愤恨心情,自我禁闭似的孤独,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很难避免的,同时也 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是这样了,我们也要说,抄袭自己也未必是可怜的。因为可以整合挪用别人的 东西,同样我们也可整合自己以前的东西,你的过去对于你现在来说也许就是别人。所 以,抄袭自己非但不可怜,也许还有更多的意味,比如你嘲讽了岁月或让那永远失去的 岁月变得更加迷人,这些和生死这种最高主题都是有千丝万缕关联的。 但如果为了求得一碗饭不得已或能力有限而抄袭重复自己,那多少是有点可怜的。 除非你完全不把画画当回事,那又另当别论了。 “一幅好画应该有刀刃般的锋利。”1 2 0 这是毕加索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作品也达到了这一点。我认为 应从两方面来理解“刀刃般的锋利”。一是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其心理冲击力。 有时这两点各占优势,有时又密不可分。但毕加索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的。这 种理论我想应该是在他到巴黎人种博物馆受到非洲原始木雕的剧烈震撼后,逐渐认识到 的。为了强调和纪念那令人兴奋的历史时刻,我想引用段他对当时参观人种博物馆的 精彩论述,这同时也是理解毕加索艺术的一个重要契机。“我独自一人在那家吓人的美 术馆内,里面放满各种面具、印第安人制作的娃娃和满是灰尘的模特。亚维农少女 一画的构思就是那天形成的,这绝不是缘于我见到的那些形态各异的艺术品,而是由于 这是我创作的首幅驱抚降怪的作品,断然如此当我来到特罗卡帝罗美术馆时,那里 的一切是那样令人恶心;跳蚤市场的气味是那么难闻;我孤身人,急于想离开。但我 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这对我来说极为重要。我身上正在萌发一种东西,难道不对? 那里的面具已不再是雕塑品完全不是,它们是一些神奇之物。可是,埃及和逝乐底作 品为何不是如此? 我们以前并未意识到,它们是原始作品,并非神奇之物。那些黑人作 品是“中介”,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这个法文字它们与一切分庭抗理,与那些不为人 知的威吓人的精神作斗争。我常常看着那些我崇拜的偶像,明白自己也是反对一切。我 同样相信一切都是未知数,世间的一切都是敌人! 一切的一切! 我并不具体指什么,诸 如女人、儿童、晏孩、烟草、玩耍,而是指一切。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雕塑而不是其 他? 不管怎么说,他们还不是立体派艺术,因为立体派艺术尚不存在很显然,有人创 造了模特,其他人照搬照套,对吗? 难道我们不正是将其称为传统? 然而,一切偶像都 是作同一个目的当武器。这些武器可以帮助人们免遭糟神因素的影响,帮助他们获 得独立。它们又是工具,假如我们可摆脱它而获得独立。精神、情绪和无意识都是回 事,我也才明白自己为何成为画家。”就是这次经历成为他一生和绘画的转折点也是美 1 ,】毕加索传- 创造者与毁灭者 年4 月第5 2 页 毕加素传刨造者与毁灭者 年4 月第5 2 页 ( 美) 阿丽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杜1 9 9 ( 美) 阿丽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1 6 对毕加索绘酝和言论的思索 术史的转折点,现代艺术的真正开端立体主义的诞生。亚威农少女便是他对这 一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在之前的“蓝色时期”或“玫瑰色时期”,那种优柔寡断的浪漫 主义混杂着象征主义的多少带点做作的作品中是看不到这“刀刃”的。他对自己蓝色、 玫瑰色时期的作品就仅评价为:那些东西只是感情用事。在毕加索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辅警工作培训课件
- 农业银行2025钦州市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遵义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中国银行2025广安市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商洛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智能制造技术
- 2025社会救助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 建设银行2025荆州市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邮储银行2025七台河市笔试行测高频题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黄南藏族自治州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滑板项目选材指标与标准
- 额窦手术课件
- 智慧养猪解决方案演示课件
-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形态设计课件完整
- 德国巴斯夫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
- SG-A088接地装置安装工程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芯片原理与技术》课件微流控芯片
-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及治理措施PPT课件
- 十四条经络养生课件
- 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及程序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