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建安时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 段。建安士人以其积极进取、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关注现实和人生, 但像徐斡和仲长统这样能横跨思想和文学两大领域并取得相当成就 的士人实不多见。本文拟在思想史、文学史和社会生活史的多重背景 下,通过对徐斡和仲长统思想著作及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分析归纳 二人在思想及文学上的一致性,并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相异 之处,加以比较研究,试图较为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二人的思想及文学 成就,并以此明晰建安时期思想与文学的发展特征。 全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生平述略及处世方式比较。由其生平经历概括出徐斡和 仲长统极为相似的人生轨迹,分别为“隐居出仕隐居”和“游 学出仕辞官闲居( 或隐居)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时代环境、 个人思想及心性气质等因素分析其处世方式:徐斡是颜回式的,仲长 统则由儒入道、儒道互补。 第二章:中论昌言思想比较。分为三节:一、政治思想方 面,二者的治道模式都具有儒法兼综的特征,只是儒、法思想所占比 重有所差异,治国方略则中论多倾向于理论指导而昌言较侧 重于提出具体“理乱”举措;二、伦理思想方面,从维护伦常秩序和 疗救衰败世风出发,二者都强调隆礼和修德,此外,昌言还就传 统伦理范畴“忠”“孝”提出质疑;三、哲学思想方面,二者对哲学 思想的探讨,其内容涉及天人关系、名实、本末等问题,但尚未上升 到抽象的、思辨的高度。 第三章:文学创作比较。分为三节:一、诗歌领域,二者都具有 比较局促的创作视野和单一的情感世界。其诗风则一哀婉闲雅,一平 实古朴:二、辞赋领域,题材上表现为丰富与单一的差异,风格上则 分别呈现出“齐气”“壮采”与清新飘逸的特点;三、政论散文领域, 均能以情纬文,且文趋骈化,但受才学修养及心性气质的影响,二者 行文风格上则分别体现出学者之文与狂士之文的特征。 关键词:徐斡仲长统比较处世思想文学创作 a b s t r a c t u n d o u b t e d l y , j i a n a np e r i o d 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i nc h i n a t h es c h o l a r sd u r i n gj i a n a n p e r i o dp a i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a l i t ya n dh u m a nl i f ew i t hap o s i t i v e a n dv i g o r o u ss p i r i t h o w e v e r , i tw a sq u i t er a r et oh a v es u c hs c h o l a r sa s x ug a na n dz h o n gc h a n g t o n gw h ow a se x p e r ta tt h o u g h ta sw e l la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m a d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n ep a p e ri st oa n a l y z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h i s t o r yo ft h o u g h t ,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o c i a ll i f e i t sp u r p o s ei st od i s p l a yt h e i r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t h o u g h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af u l l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w a ya n dt oc l a r i f y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o u g h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d u r i n gj i a n a n p e r i o d 1 1 怆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o n et a l k sa b o u tt h e i r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c o n d u c t i o n si ns o c i e t y x u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ol i v ei ns e c l u s i o n t 0b e a no f f i c i a l t ol i v ei ns e c l u s i o n i ss i m i l a rt ot h a to fz h o n g t ol e a r n a r o u n d t ob e 勰o f f i c i a l t or e s i g ns t a y e da tc o u n t r y s i d ei d l e ( o rt o l i v ei ns e c l u s i o n ) o nt h eb a s i so fi n t e g r a t i n gm a n yo t h e rf a c t o r ss u c h 弱 e l a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e r s o n a lt h o u g h ta n dt e m p e r a m e n t ,i ti se a s yt of m d t h a tx uc r a n sc o n d u c t i o ni ns o c i e t yi sl i k ey a nh u i sa n dz h o n g c h a n g t o n g si sf r o m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ot a o i s m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t oe a c ho t h e r p a r tt w o c o m p a r e st h ei d e a si nz h o n g l u nw i t ho n e si nc h a n g ) a n i t i sm a d eu po f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f i r s t l y p o l i t i c s ,t h e i rg o v e r n a n c eh a v e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f e a t u r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l e g a l i s m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p r o p o a i o ni n 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g o v e r n i n g n es t r a t e g y o fr u l i n gt h e c o u n t r yi nz h o n g l u ni si n c l i n e dt ot h e o r e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w h i l et h a ti n c h a n g y a nf o c u s e so ns p e c i f i cm e a s u r e s e c o n d l y ,e t h i c s ,b o t ho ft h e ml a y e m p h a s i so np r o p r i e t ya n dm o r a l i t yt om a i n t a i nt h ee t h i c a lo r d e ra n d i m p r o v et h eb a ds o c i a la t m o s p h e r e i na d d i t i o n ,c h a n g y a nq u e s t i o n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so f l o y a l t y a n d “p i e t y t h i r d l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 yb o t h r e f e rt oq u e s t i o n s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a t u r ea n dm a n ,n a m e a n dr e a l i t y ,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a n dt h ei n c i d e n t a lb u th a v en o tg o tt ot h e a b s t r a c tt h i n k i n g p a r tt h r e ed i s c u s s e st h e i rc r e a t i v i t yi n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i n c l u d e s 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i sa b o u tp o e t r y t h et w o sc r e a t i v e v i s i o n sa r e t h ec r a m p e dw i t ht h es i n g l ee m o t i o na n dt h e i rs t y l e sa r e d i f f e r e n t ,o n eg r i e v e d ,t a c t f u la n de l e g a n tw h i l et h eo t h e rn a t u r a l ,s i m p l e a n du n 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i sa b o u tr h y m e - p r o s e o no n e h a n d ,o n eo ft h es u b j e c t si sr i c hw h i l et h eo t h e ri ss i n g l e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t h eo n ei sl e i s u r e l ya n de l e g a n tw h i l et h eo t h e ri sp u r ea n df r e ei n s t y l e t h el a s ts e c t i o nm e n t i o n sp o l i t i c a lp r o s e b o t ha r ef u l lo fe m o t i o n w i t hm a n yd u a ls e n t e n c e sb u tt h e ye m b o d y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 o n ei s s c h o l a r l ya n dt h eo t h e ri su n r u l y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 i r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t a l e n t sa n dt e m p e r a m e n t k e yw o r d s :x ug a n ;z h o n gc h a n g t o n g ;c o m p a r i s o n ;c o n d u c t i o ni n s o c i e t y ;t h o u g h t ;l f f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v i t y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羼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谢知7 年f 月夕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奏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戆魏定, 研究垒在校攻读学位裳阍论文王作酶知识产权单位属滏澎薄范大学。 凌意学棱保蟹并离落家有关部 l 或机棱送交论文螅复留俅和电子叛, 允许论文被查阕毒翟偿闽。本人授权湖南烬范大学可以掩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走容躺入有关数据黪进行检索,可以呆用影印、缩印或扫 撼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予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门。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朔日期:精后月 ,翳 导师签名:荔眯 日期: 。声舀月,占曰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引言 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建安时期无疑是个相当重要的阶 段。就思想领域而言,儒学一尊的地位已经丧失,而新的一统思想又 尚未形成,思想处于非常活跃的多元化状态,有的是旧有思想的延续, 有的是全新思想的萌发,也有的是新旧的交错渗透;就文学领域而言, 原本被经学僵化了的内心世界开始让位于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内心 世界,走向了表现个人情思的广阔天地,体现出非功利、重抒情的创 作倾向。总之,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呈现出革故鼎新的 转型时期所特有的变动不居的特征。 在建安时期,能横跨思想和文学两大领域并取得相当成就的人 实不多见,而徐斡( 1 7 1 2 1 8 ) 和仲长统( 1 8 0 _ 2 0 ) 不独在东汉末 期社会批判思潮中各成一家之言,在建安文坛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但从迄今为止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二人的研究并不充分。 一、徐斡研究概况 关于徐斡的研究,一是将其作为个案进行单独研究:二是将其列 入建安七子作综合研究。从整体上看。学界对徐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l 、生卒年、籍贯考辨及著作考辨整理 王依民徐斡生卒年考辨、俞绍初徐斡生卒年复议o 与王 发国徐斡、陈琳、应砀、刘桢籍里歧说考略 对徐斡的生卒年及 籍贯予以了一定的考证;著作的校正及考辨的成果,主要有韩格平徐 斡 校记十则徐斡 版本考徐斡 杂考等; 此外,著作整理方面,除俞绍初辑校的建安七子集 、吴云主编 王依民徐斡生卒年考辨,文学遗产,19 8 8 年第2 期 俞绍初徐斡生卒年复议,许昌师专学报( 社科版) ,1 9 8 8 年第4 期 国王发国徐斡陈琳、应场刘桢籍里歧说考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1 9 9 1 年第2 期 分9 4 见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8 7 年第1 期1 9 8 8 年第1 期1 9 9 0 年第5 期 囝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 硕士学位论文 的建安七予集校注等之外,尚有梁荣茂徐斡中论校释辔( 次 年增订为徐斡中论校正) 以及徐湘霖巾论校注 等。 2 、文学成就研究 忿方焱鳇研究多见于建安七予综合研究懿论文和著捧之孛,箍显 多集孛予瓣其政论散文翻诲歌的研究。诗歌研究方面,学舞的懑觅毙 较统一,认为其诗歌主要写发情和闺情,风格上深沉缠绵、真挚亲切。 对其政论散文中论的研究则颇有些争议,如张可礼认为其将叙事 和说理结会,说理比较详切,语言质朴平实,在建安文坛上,堪称一 家之言园;徐公持议蔻串论笔调平板,试警懿远,文脉葚骞冗滞 之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想锋芒的发挥,缺少淋漓挥洒的气格, 并非上乘之佳作 。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对徐斡文学作品内容及风格 特征上的整体把握,没有深入细致地探究其住晶之所以呈现出诸类特 征的深层瓣因。 3 、思怒评述 对徐斡思想的研究,台湾起步较早,也比较系统而深入:1 9 7 3 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印行了骆建入的徐斡中论研究,该书针对徐 羚黉纂、愚您、著述舨本、篱嚣、弓| 经、流溅、文学等各方瑟,终了 全面丽缀致的探讨。1 9 9 2 年,台北文津出版社出舨了李文献的徐 斡思想研究。该书一共有七牵:首章为“绪论”,以下五章依次为“徐 斡之生平与著述”“时代背景”“徐斡之哲学恩想”“徐斡之政治思想” “教育思怨与圭行”,寒章必“结论”,书爱还附有无名氏 校注。大陆地区仅有为数寥寥懿萃篇论文移建安七子专著孛帮分掌 节涉及徐斡思想的某些方丽,前者如王晓卫蓠丕( 典论论文 与徐 斡 回、徐湘霖“君子之辨,欲以明大道之中”:论徐斡的“智 国吴云主壤建安毛手囊捩注,天渗:天津吉蕤塞旋棘,1 9 9 1 年。 粱荣燕徐斡中论棱释,台托:牧童盎版社,t 9 7 9 年 徐湘霖中论校注,成都:巴蜀书杜,2 0 0 0 年 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6 年 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 9 8 1 年第4 期 王晓卫曹丕 与纷斡 ,贵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9 弗第3 期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行”中论观和祁海文徐斡:“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o ,后 者如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固第三章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 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此外,也有少量的哲学史以简略 的文字对徐斡的思想进行了粗浅的介绍和分析,如任继愈中国哲学 发展史( 秦汉卷) 回谈到社会批判思潮的哲学思想时简略分析了徐斡 在本末、名实、才性等问题上的观点。 二、仲长统研究概况 相比之下,学界对仲长统的研究更为薄弱,不仅专著阙如,单篇 论文也极少。诗文方面,杨霞小议仲长统的诗歌 认为其诗沿袭 先秦古老的四言句式,具有游仙诗的品质,堪称魏晋玄言诗的前兆; 另外,有些文学史仅以少量的篇幅简要论及其政论散文昌言的内 容与特色,对其诗歌则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思想评述方面,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卷) 等将其目为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代 表,对昌言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评 价:张涛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 及孟祥才儒道互补仲长统则 对仲长统思想的渊源进行追溯;除此之外,苏晓威硕士论文仲长统 研究 从文献学的角度,对 昌言的著述地点、版本、目 录学归类、校勘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证。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徐斡和仲长统的研究,不但没有比较研究 的先例,而且将二人作为个案研究的论著也不是很多,也多流于比较 简单的全面性介绍评价或是就某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粗略的分析,对其 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缺乏一种横向的比较。 徐湘霖“君子之辨,欲以明大道之中”:论徐斡的。智行”中论观,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 社科版) ,2 0 0 0 年第2 期 祁海文徐斡:。美育”概念的最早提出者,长白学刊,2 0 0 2 年第6 期 圆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 泰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 o 杨覆小议仲长统的诗歌,潞州师专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张涛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周易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0 孟祥才儒道互补仲长统,烟台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0 年第1 期 回苏晓威仲长统 研究( 硕士论文)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 0 0 5 年 3 硕士学位论文 瑟实霹上,终兔生长予赛鲁大建的入,二入受齐鲁思想文他的熏陶 和影响颇深,都博涉多通,著述意识十分浓厚,而其所处的相同的时 代氛围,又不可避免地对= 人思想主张及文学创作产生了颇为重要嚣 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及文学创作 的理念与实践都予相似之中又不蔻相异之处。故此,分析二入在思想 及文学上的一致性,并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相异之处,加以 比较研究,将有助于较为全面丽立体地把握二人的思想及文学成就, 也有助子进一步明晰建安时麓愚愆与文学的发展特征。这也正是本文 的研究价值之所在。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第一章生平述略及其处世方式比较 社会个体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人生阅历,无疑是影响其思想和创 作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了解徐斡和仲长统的生平经历及其处世方 式,势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二人的思想与创作。 第一节生平述略 徐斡( 1 7 1 2 1 8 ) ,字伟长,北海剧( 今山东昌乐西) 人;仲长 统( 1 8 0 2 2 0 ) ,字公理,衮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滕州) 人。但作为 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的重要代表和建安文坛上较有成就的文士,徐 斡和仲长统的生平行迹不独前人少有考查,而且留存至今的材料也很 少。鉴于二人行事不彰的现实,在此综合中论序三国志后汉 书等对徐斡、仲长统的相关记载,对二人的生平行迹作如下简要勾 勒: 徐斡,灵帝建宁四年( 1 7 1 ) 出生于北海剧( 今山东昌乐) 一“清 亮臧否”之家,天性聪慧好学。中平元年( 1 8 4 ) 黄巾大起义爆发时, 徐斡年十四,却“已诵文数十万言”,又开始读五经,且能不随交 游权门之流俗,闭门自守,读书自娱。献帝“初平元年( 1 9 0 ) 二月, ( 董) 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关东地方军阀联合讨伐董卓,长 安、洛阳一带,狼烟四起。二十岁的徐斡以战乱迭起,遂避往近海之 地胶东、高密,数年后又“自归旧都”。此时,徐斡已声名渐露,仍 “幽居研几”,不应州郡礼命。建安年间,曹操统一北方,政局较为 好转。大约在建安十二年( 2 0 7 ) 被曹操召授司空军谋祭酒掾属,时 年三十七;十六年( 2 1 1 ) 春正月,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徐斡被任命 为五官将文学,时年四十一:十九年( 2 1 4 ) 曹植徙封临淄侯后又任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之徐斡诗代叙其生平云:“伊昔家临淄,提携弄齐瑟 置酒铰胶东,淹留憩高密。文选卷四十杨修答临淄候媵中李善注亦言:。伟长淹留 高密” s 硕士学位论文 临淄侯文学,时年四十四。徐斡事曹“历载五六”,期间从征刘表、 马超等,并预曹丕邺中宴集,与曹氏兄弟及王粲、刘祯等邺下文人交 游酬唱,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说:“文帝、陈思,纵辔以 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 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大约在二十一年( 2 1 6 ) ,徐斡 称疾避世,潜心撰写中论,二十三年( 2 1 8 ) 春染时疫而殁,时年 四十八。 再来看仲长统。 仲长统,灵帝光和三年( 1 8 0 ) 生于衮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滕州) , 早慧博学。年二十余时,正值献帝建安初期,“游学青、徐、并、冀 之间,与交游者多异之”。在并州( 今山西太原南) 时,袁绍外甥、 并州刺史高斡向他“访以世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高斡的缺点,自 视不凡的高斡没有虚心接受。仲长统见此,知其必败,为避免祸及于 己,即离并州南下。不久,并州被曹操攻取,高斡死于非命,“并、 冀之士皆以是异统”,仲长统的知人之明遂大显于世,而此时,仲长 统n - 十七岁。大概在此前后,时任尚书令的苟或“闻统名,奇之, 举为尚书郎”,可能由于荀或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后来仲长统又得以 “参太祖军事”。然而,建安十七年( 2 1 2 ) 苟或被迫自杀,仲长统大 概也因失去后援力量而不得不回到了尚书郎的位置,时年三十三。从 建安十八年( 2 1 3 ) 起往后,仲长统的活动缺乏史料记载,他或许继 续担任郎官之职,也或许干脆辞官闲居圆。延康元年( 2 2 0 ) 年,献帝 逊位,曹丕代汉自立,仲长统辞世,时年四十一。 第二节处世方式比较 徐斡、仲长统所处的汉末,正值东汉经由黄巾大起义导入三国分 裂割据的转折时期,可以说,此时政局之动荡,思想之复杂多元,无 晋书郑袤传:“魏武帝初封诸予为候,精选宾友,袤与徐斡俱为临淄侯文学”北京: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2 4 9 页 鉴于之前与荀或的特殊关系,估计仲长统不好再做尚书郎从其诗文来看,仲长统有明 显的出世情绪 6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异于第二个战国时代。随着东汉皇权的逐渐解体,沉重的经学枷锁渐 被打破,经学一统局面下的那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也一扫而空。然 而在这革故鼎新之际,政权也好,思想也罢,都处于纷乱的状态, 有待重新分化整合以形成稳定统一的政治、思想格局。这样一个社会 和思想转型时期,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同时也充满了机遇,时代的潮 流猛烈地撞击着士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他们仿若徘徊于十字路口,反 复思考着究竟该何去何从。 于是我们看到,其中一部分士人应时而起,积极投身时代洪流, 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有一部分士人则变得怠散起来,“章句渐疏, 多以浮华相尚”,“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眩耀、芬芳 嘉味者也。昼则思之,夜则梦焉”o :还有一部分士人则选择了避乱 全身,干脆抛开世事纷争而遁迹山林以期求得身心的相对宁静。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徐斡和仲长统面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衰世、乱世,既无明君,又无贤臣,世风日 下,民心日乱。在这样一个“邦无道”的时代“文武之教衰,黜陟 之道废,诸侯僭恣,大夫世位,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窃国而 贵者有之,窃地而富者有之,奸邪得愿,任贤失志”( 中论爵禄) , 所以,对于那些为谋求晋升之阶而谄事权门的士人及其竞于人事、 争于货贿、蝇营狗苟的种种无耻行径,他们深为不齿。仲长统就曾 指出: 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而趋富贵之 门,二俗;畏服而不结于责尊,三俗( 昌言) 徐斡也对这种浮华交会的风气予以了痛斥,但在“病俗迷昏”、不愿 追从流俗的同时,对此却也是无可奈何,“遂闭户自守”而“以六籍 娱心”,在战乱迭起时,“避地海表”“绝迹山谷,幽居研几”,不预世 事;仲长统则选择了“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他对原本是士人 拜师结友的一种交际活动的游学在此时逐渐演变成寻求仕路的一个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2 5 4 7 页 崔蹇政论,全后汉文卷四十六 7 硕士学位论文 准备过程的现象十分厌恶,更不用说去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了,所 以面对高斡的询问,仲长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缺点,毫无奉承之意。 然而,徐斡和仲长统毕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儒家主张 在“邦有道”的政治清明时代,德才兼备的有志之士应该入仕,否则 便是一种耻辱。所以,尽管二人一度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代表 其用世之心已经消失。而随着曹操势力的逐渐崛起,汉末群雄争战不 休的局面逐步得到了控制,北方曹操统治区域内出现了较为安定和宽 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一派清平的景象。这无疑在客观上为士人 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曹操屡下求贤令,对前 来投奔的士人能基本上做到“惟才是举”、量才而用,因此,尽管之 前都曾经屡次拒绝过州郡征召,但今时不同往日,故而“会上公拨乱, 王路始辟”,隐居已久的徐斡最终还是应征入仕,担任了曹操的司空 军谋祭酒掾属,而仲长统也应时任尚书令的苟或之举荐做了尚书郎。 中论序称徐斡“考其德行文艺,实帝王之佐也”,此语或许 不免有些溢美的成分,但平心而论,徐斡确实是颇有德行和才能的, 仅从中论来看,他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局面的确有一定的认识, 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政见主张。徐斡之所以应召,主要还是期 待自己的政治才华能够在比较好的一个环境中得以施展,希望能够建 立一番功业,从而最大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遗憾的是,理想和 现实之间永远有一段距离。尽管徐斡得以随侍曹氏权力集团的几个中 心人物,但实际上曹操看中的只是其写作才能,写作书檄以服务于军 事政治,除此之外便是与曹丕兄弟人等优游创作,在攻伐大事上并未 被委以重任。故就其实质而言,徐斡在曹氏政权中所充当的角色,只 不过是被笼络、豢养和利用着的文学侍从罢了。同样,仲长统担任尚 书郎以后,可能由于苟或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又得以参与曹操的军事 计谋活动,从而迈出了其仕途最为重要的步。然而,苟或之死几乎 给仲长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失去了强有力的后援,仕途的晋 大抵东汉中叶以来士人交游结党之风己颇为风行,流弊所及,则为俗士将之与利害结合, 此种风气至桓灵之世而益甚 毫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升之路就此堵塞而不得不回到了尚书郎的位置,而且苟或以及此前孔 融、杨修等恃才傲物、卓尔不群的优秀士人之死也让仲长统猛然警醒, 逐渐意识到仕途的险象环生,在惊悸之余便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实 际上,即便苟或不死,以仲长统的狂放孤直和曹操的多疑,两人在性 格上就难以相容,其不被重用自是意料之中的事。 满腔的政治热情遭到现实的冷落,在失望之余,徐斡干脆称疾避 事,选择“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墙, 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 中论序) ,并潜心撰写中论。 仲长统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出世情绪。早在青年时代,游学经历使其 深入接触到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端和严重危机时,仲长统就已经表现 出明显的愤世嫉俗的倾向,看不到出路时,也有一些悲观情绪的流露。 在遭遇现实的打击、历经曲折之后,这种愤世嫉俗渐渐就变成了消极 避世,时时体现出对老庄思想的认同和皈依:“常以为凡游帝王者, 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o 。 其乐志论就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隐逸生活画面,仲长统心目中的隐 逸生活已经排除了庄子的贫困,也没有后来陶渊明的劳作,有的只是 富足、闲适和随心所欲。 可见,无论是徐斡的隐居入仕隐居三大阶段,还是仲长 统的游学入仕辞官闲居( 或隐居) 三个时期,二人的人生轨 迹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尽管如此,二人的处世方式仍具 有质的不同:在徐斡身上几乎找不到多少受道家影响的痕迹,其入仕 固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其两度隐居亦是儒家式的明哲保身 ; 而仲长统则有明显的由儒入道、儒道互补的色彩。 二人处世方式的差异,除了现实遭遇的因素之外,与个人的思想 以及心性气质等无疑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中论及其他诗文来看,徐斡的思想属于比较纯粹的传统儒 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1 6 4 4 页 这一点在其中论智行中可找到明证:“故大雅责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明 哲之士,威而不摄,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辩物居方,禳祸于忽秒。求福于未萌,见变事则 达其机,得经事则循其常,巧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动作可观,则出辞为师表” 9 硕士学位论文 学,其行为方式也没有溢出传统儒家的范畴,而且尽管服膺儒术,但 徐斡并不像一般儒士那样对功名富贵汲汲以求,“以为纵横之世,乃 先圣之所困厄也,岂况吾徒哉? 有讥盂轲不度其量,拟圣行道,传食 诸侯;深美颜渊、荀卿之行”( 中论序) 。先贤行状亦对其称颂 有加:“斡清玄体道,六形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 不耽世荣。”由于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恬淡的心态,故而随着建功立 业理想的破灭,再加上其本身体质较弱,可能不胜官场事务之繁剧, 徐斡也就转而将自己定位于著述一途,以“立言”来实现其不朽。对 于这一点。曹丕看得很清楚,他评价说:“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 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 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与徐斡不同,仲长统身上更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复杂多元的特 点。除了儒家思想之外,仲长统对道家思想也有一定的接纳和吸收。 这主要是因为道家思想空灵且闪烁着智慧之光,其所具有的鄙薄世俗 政治、向往自然、珍视生命等特点,极容易使乱世中陷入苦闷而不可 自拔的知识阶层产生思想共鸣:既然战乱频仍,仕进无望,抗争招祸, 也许远离官场,摒弃是非,或隐居闹市,或遁逸山林,在优游闲适中 享受生命的乐趣方是上上之策。故此,当苟或被迫自杀后,三十三岁 的仲长统就知道自己的仕途已经令人遗憾地画上了句号,在饱受种种 打击之余,他身上潜存的道家意识大概就此升腾并从此逐渐占据了其 思想的主导地位。另外,就心性气质而言,仲长统完全不同于徐斡恬 淡平和,而是体现出恃才傲物、孤直狂放的特点。据后汉书卷四 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载,“统性傲傥,敢直言,不矜小节, 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的确,从交游中不从流俗、敢于毫不 隐讳地指出高斡的缺点以及屡次称疾不应州郡召命等,已经反映出仲 长统那傲岸独立、放达不羁的人格个性。而这种人格个性,在乱世的 现实中却难免遭遇困境甚至带来祸端,孔融、杨修等人无疑就是很好 三国志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裴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5 9 9 页 三国志卷二十一( c - v _ 卫二刘傅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6 0 2 页 1 0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的例子。因此,在这样一种深具悲剧性质的心性气质的影响下,在现 实世界屡遭碰壁后,仲长统渐渐地也开始逃避现实,希望寻求一种虚 幻的精神归宿,让烦闷、躁动的心灵能够恢复平静。 总之,在处世方式上,徐斡和仲长统不约而同地都有一番出处的 经历。相比之下,受时代氛围、个人遭际及心性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仲长统的处世有明显的由儒入道、儒道互补的色彩,其言行举止孤直 狂放,在他身上,两晋名士所具有的任情不羁、惟一己之好尚是从的 放达飘逸之风已经现其端倪;而察究徐斡由隐而仕、由仕再隐的出处 更替轨迹,可以发现时代思潮的多元化似乎并没有在徐斡身上打下多 么明显的印记,其思想主要是儒家的,其行为准则也是颜回式的,其 出处经历更是对孔子所倡导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的处世原则的极力遵循与有力诠释。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中论昌言思想比较 徐复观曾指出,“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常决定于四大因素。一 为其本人的气质,二为其学问的传承与功夫的深浅,三为其时代背景, 四为其生平的遭遇。删若以此来考察徐斡和仲长统的思想,不难看出, 对二人思想的最终形成真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乃在于学问的 传承与功夫的深浅。徐斡堪称先秦儒学的坚定而忠实的信奉者和传承 者,且因“深美颜渊、荀卿之行”之故,其中论承苟子之绪尤 多回;相较之下,仲长统所接受的思想颇为庞杂:昌言除了正统的 儒家思想之外,又较多地吸收了其他百家的某些学说成分,特别是法 家和道家的成分大大提升。故在性质归类上,中论除被宋史 列入杂家之外,其余史书均将其列入儒家类;昌言的情况则比较 复杂,或归入子部杂家,或归入子部儒家,或干脆只归入子部而不再 区分杂家还是儒家。 第一节政治思想比较 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形成有序的社会治理结构,保证社会的稳 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世代延续,一直是中国传统治道的旨归和内 在要求。所谓“治道”,即“治国之道”,其内涵既包括治国的思想原 则,也包括治国的具体方略。徐斡和仲长统以清醒的理性思考者的身 份,针对当时纷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 基础上表达了他们对理想政治的见解和向往,提出了各自的治道观。 一、儒法兼综:同而有异的治道模式 “治之道”即治国的思想原则历来是思想家、政治家所关注和讨 论的一大焦点。自先秦以来,对治之道的阐释,众说纷纭。从其模式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第二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4 4 页 荀子首以劝学,中论首以治学:荀子隆礼,据实定名论事责有符验论 君道谓。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 荀予王霸) 等观点在中论里也都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中论中还有不少地方用“苟子日”对苟子的思想观点进行直接引用,甚至某些句 段的旬式语气都有明显的仿照苟子的痕迹 1 2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来看,有道家的“道治”“天治”;有儒家的“仁政”“礼治”“德治”; 有法家的“势治”“法治”“术治”;有儒法兼综的“礼法兼用”“德法 兼行”等。 在治国思想原则上,徐斡和仲长统都倾向于儒家的德治、礼治模 式。同时对法家的“法治”理念也有所吸收,都强调德教为主,刑法 为辅,只是徐斡观点中儒家成分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其刑法观念主要 源于苟子,而仲长统在继承儒家的同时,对法家学说也大为吸收,较 之徐斡,仲长统儒法兼综的色彩更为浓厚。 作为先秦儒学的忠实崇奉者,徐斡始终坚持从儒家传统的价值标 准来衡量统治者的为政得失,中论不但屡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而且动辄援例诗书、称引孔苟,以为“王者之取天下也,有大 本,有仁智之谓也”( 中论慎所从) ,要求人君治理天下必须依循 圣王的道德礼法。仲长统视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根本,他对“德教”, 也说得更为直接明白: 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 所以能素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蕃黎民,召天地之嘉应,降鬼 神之吉灵者,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 ( ( 昌言) 按照二人的观点,道德教化之所以是治国之根本,乃在于教化以礼义 为宗,而“礼义”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能在君臣、父子、夫妇、长 幼、朋友以至国家、民族之间建立一种上下有序、左右协调的关系, 这正是对传统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学 而) 观点的继承和阐发。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德教虽是治国之常道,能“治心”却行之 甚慢,故而德教必须与刑法结合,凡礼义不能解决的问题,便求之于 刑: 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越礼宜贬,逾 法宜刑,先王之所以纲纪人物也若不制此二者,人情之纵横驰 骋,谁能度其所极者哉! ( 昌言) 政之大纲有二,赏罚之谓也人君明乎赏罚之道,则治 硕士学位论文 不难矣。( 中论赏罚) 由此可知,徐斡和仲长统都提倡德刑相辅的治国原则,但在“德” 与“刑”二者的比例关系上,二人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徐斡的德刑观念基本上没有逸出儒家的范畴。儒家提倡德治,认 为“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蒸民) ,故治者务先尽在己之德, 再使人人各尽其秉彝之德。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德相与而 非以权力相加相迫,故就实质而言,德治乃是要求从每一人的内在之 德去融合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期形成和睦有序的政治格局。徐斡服膺 儒术,也极力强调“德”,不但要求士人君子努力加强自身的德行修 养,而且将“德配乎天地、功侔乎四时、名参乎日月”( 中论修本) 的舜、禹等贤哲先王树立为人君的榜样,提出以“九德”作为人君努 力的目标。但实际上,以这样一种高境界的道德预设作为统治者的角 色标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势必会造成统治者的角色期待与其真实人 格之间的巨大落差,就此而言,徐斡对人君之德的规设不免有些过于 理想化。在强调德的同时,徐斡也重视刑,要求人君明乎“赏罚之道”, 认为赏罚“不在乎必重,而在乎必行”( 中论赏罚) ,而且必须轻 重疏数有致,“不失其节”,否则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不难 看出,徐斡关于“赏罚之道”的主张,明显受到了苟子“勉之以庆赏, 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 苟子王制) “赏有功,罚 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 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苟子强国) 等观点的影响。 较之徐斡,仲长统德刑观念中“刑”的比重大为提升,如其坚持 “轻重有数,科条有序”,强调罪、刑相称,强调法有更复等。仲长 统关于“刑”的观点,与其说仅是对法家“法治”精神的秉承,毋宁 说已与法家实无二致,由此,其治道观点也明显地具有了儒法兼综的 特征。在他看来,若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作为旨归,德教无疑是行 于百世的“常道”,而刑罚不过是用于一时的“权宜”,故其主张“教 兴而罚后用者,仁义相厉,廉耻成也”( 昌言) 。但作为一个理性的 现实关注者,仲长统清楚地认识到,德教诚然乃治国之“常道”“常 1 4 徐斡、仲长统比较研究 任”。却不可凝固化,德教所不及之处,还应因时制宜地任之以刑罚, 故其主张“教有道,禁不义”“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 为之防”( 同上) ,认为礼义之德和法制之刑尽管方式不同,但其目的 都是要对人行为起到一种调节和规范作用,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者缺一不可。 二、理论指导与“理乱”举措:大为迥异的治国方略 由于在治国的思想原则上,徐斡和仲长统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这种差异性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关于治国的具体方略,使之出 现更多的差异和分歧。就整体特征而言,徐斡在当时儒学体系支离破 碎的情况下,仍谨守儒家的思想价值标准,坚持以人伦道德作为其思 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宏观的角度,从理论上对孔子、荀子等儒家先 哲一些思想主张作了一定的阐释,“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弊” ( 中论序) ,表现出回归先秦儒学的强烈倾向:仲长统则较少将社 会现实与圣贤所倡导的理想政治局面进行比照,而是更注重历史和现 实本身,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力图在整体把握历代治乱的基础上分析 总结,并针对社会弊端提出具体切实的改革举措,以求达到其“理乱” 的目的。 徐斡集中论述的是君道。在他看来,政治清明的关键在于君王是 明君还是暗君。作为明君,必须目光高远,胸怀四海,其所务则必在 “大道”“远图”。唯其如此,方能实现君道的完备: 为仁足以覆帱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以照见四方,智 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 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 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i l t - 掌矣。( 中论务本) 这里,徐斡为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立下了一个标准。可以说,这一标 准基本上涵盖了传统儒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