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载和曹植哲学思想比较 摘要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开创者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宋元明 清时期“实学”思潮的奠基者。曹植是1 6 世纪韩国李朝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性 理学”创新研究家,“实学”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们二人虽然所处国家和时代不同, 却在很多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研究张载与曹植的哲学思想,认识与把握中国 儒学、关学,韩国南冥学、性理学的思想内涵,对进一步认识中韩两国思想文化和民唉 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着重从气论、人性论、实学思想三个方面对张载和曹植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 比较。论文丰要由绪论、本论、结论等三个丰要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丰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并提出基本思路及丰要内容。 本论部分共分四章: 首先,介绍了张载和曹植的牛平及哲学思想产牛的时代背景,从二人的年平际遇、 个性特点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寻找比较的“关联域”。 其次,对张载与曹植的气论思想进行比较; 再者,对张载与曹植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比较; 最后,对张载与曹植的实学思想进行比较。 结论部分回顾和整理本论文所涉及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张载和曹植哲学思想手要特 点,进而指出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张载;曹植;哲学思想;比较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c o m p a r i s o no f z h 籼g z a ia n dc a oz h i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 z a ii st h ec h i n e s en o n h e ms o n gd y n 唧yt j m e 他n o w n e dp h 1 0 s o p h e lo n eo f s o n gb r i g h tn e o c o n f u c i 邪i s mp a t h n n d e r s ,t h eg u a n z h o n gs c h o o ii n i t i a t o t h ep o s i t i v e i n i t i a t o ro f t h ep r t i c a ij ( n o w i e d g e ”i ns o n gy u a n m i n gt i m e a l i h o u 曲t h et v v op e o p i e i i v ei nd i f r e r e n tc o 帅t r i e s 锄dt i m e ,t u a yt h e yh a v et h ev e r ys t m n gs i m i l a “t ya n dt h e c o m m e a s u r a b i i i t y nv e r ym a n y 嬲p e c t s ,s t u d i e sz h 卸gz a ia n dt h ec a o z h ip h i l o s o p h i c t h i n k i n g ,i ( n o w 卸dg r 舔p st h ec h i n e c o n f u c i 卸i s m , g u a n z h o n gs c h o o l ,u t i l s o u t hk o r e at h ed e e ps t u d y s o n gd y 九a s t y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t h o u g h tc o n n o t a t i o n , t of h n h e rl ( i l o wt h ec h i n aa n ds o u t hk o r e at h o u 曲tc u l t u r e 硼dt h en a t o n a ls p 疏h a v e t h ep o s i t i v es i g n 讯c a n c e t h i sa n i c i ew 船f b mt h e o r yo fh u m 锄m a k i n g s , t h et h e o r yo fh u m 跏n a t u m , p r t i c a ll ( n o w i e d g ct h o u g h tt h r a s p e c t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n k j n gh 舔c o n d u c t e dt h e 陀s e a r c h 卸dt h ec o m p 盯i s o nt oz h 明gz a ia n dc a oz h i t h ep 印e rc o n s j s t so ft h e i n t i _ o d u c t i o n t h i sd i s c u s s e s ,t h ec o n c i u s i o n t h ei n t m d u c t i o n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dt h i sa n c l e 陀辩a r c hg o a l s i g n 讯c 舶c e 跏d 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卸dp r o p o 辩t h eb i cm e n t a i i t y 锄dt h ep r i m a r yc o v e r a g e t h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p a f td i v i d ef b u rc h a p t e i s : c z h ib i o g r a p h y 彻dt h et i m eb k g r o u n do fp m d u c i n g t l l e p h i i o s o p h i c t h i n k i n g ,f b mt w oh u m a no fb i o g m p h ym a r k s 、 i n d i v i d u a l t yc h a m c t e r s t i cp r o m p t g e n e r a t i o no f b a c k g r o u n d 卵e i ( st h e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t e r r i t o 咿 z a i 鲫d t h e c a o z h ig a s t oc a n 了o n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 f u n h e r m o 佗,c a r f i e so nt h ec o m p 盯i s o nt oz h a n gz a i 锄dt h ec z h i ( h e o f yo f h u m a nn a t u f et h o u g h t ; f i n a i i y c a r r i e so nt h ec o m p a r s o nt oz h a n gz a ia n dt h ec a oz h ip m c t i c a ll ( 1 1 0 w i e d g e t h o u g h t ; 2 t h ec o n c i u s i o np a nr e v i e w 粕dt h eo v e m l lp r e n tp a p e rw h i c hi n v o i v 鼯t h e c o n t e n t ,嬲aw h o l eg r a s p sz h 扑gz a i 卸dc z h it h ep h i l o s o p h l ct h i n k i n gm a i n 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np o i n t e do u tt h eq u e s t i o ni nt h ep a p e ra n df u r t h c rw 1 lp e 雨肿t i l e t o p i cw h i c hw 川s t u d yf r o mn o w o n k e yw o r d :z h a n gz a i ;c a oz h i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o u g h t ;c o m p a r i s o n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陕西关学的创始者, 宋元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奠基者。曹植是1 6 世纪韩国李朝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 育家,“性理学”创新研究家,“实学”思想的积极倡导者。把张载与曹植放在一起来研 究,是有针对性的,他们二人虽然所处国家和时代不同,却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强的相似 性和可比性。例如,他们都丰张儒家“经世致用”、“重德尚礼”的价值取向与本体追求: 都坚持“躬行实践”、“反对空谈”的务实、求实学风;都有牛活在下层社会,长期开展 讲学活动,了解民间疾苦的共同经历等等。研究张载与曹植的学术思想,认识与把握中 国儒学、关学,以及韩国曹植学、性理学的思想内涵与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 韩两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为推动中韩两国哲学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作出积极 的贡献。 1 2 研究现状 张载哲学思想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张载的难度最 大。2 0 世纪前5 0 年对张载哲学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主要以张岱午和冯友兰为 代表。2 0 世纪后5 0 年的研究:扛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 0 世纪5 0 年代至7 0 年代, 这个阶段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张载哲学是唯物论观点,“气”是古代唯物论的摹本概念。 第二阶段为2 0 世纪8 0 年代,这个阶段的丰要观点:一是对前一个阶段观点的继承发挥, 姜国柱著张载的哲学思想、程宜山著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程宜山的著作可以视 为以张载哲学为唯物丰义一派所有论著中学术性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二是对前一个阶 段的反思,8 0 年代初,丁伟志撰写了张载理气观析疑,该文不同意将张载视为“气 一元论”的唯物= 卜义哲学家这一观点,该观点在学术界收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三阶段为 2 0 世纪9 0 年代,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以质疑张载哲学的“气本论”、“唯物论”为突 破口,导致张载哲学研究 1 趋活跃。1 9 9 1 年在陕西眉县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张载哲学思 想与关学学术讨论会”,1 9 9 9 乍在陕西眉县召开了“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丁为 祥所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作为2 0 世纪张载研究的最后一本专著, 可以视为顺应这一走向而面世的学术成果。 曹植在开创性研究与发展“性理学”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中汲 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我们研究曹植学,主要依靠收入曹植集中的曹植的友人、门 牛以及学者们所写的“评述”、“传略”、“碑刻”、“行状”和他本人所作的诗、文、学 记、图表等资料,以窥其学说之梗概。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韩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在中韩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2 0 0 0 年于西安创建 了“国际曹植学研究会”。该会的宗旨是以研究中国儒学、宋明理学、张载关学和韩国 性理学、曹植学、实学为中心、开展中韩两国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以增进两国人民 的传统友谊。自研究会成立以来,两国学者开展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瓦派学 者进行学术访问。已成功地举办过两届学术研讨会,并在西安初步开成了一个以曹植学 以及营植学与中国宋明理学相比较为辛题的学术研究中心。 2 0 0 5 年l o 月由长安大学:# 办的“关学曹植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 安召开。这次研讨会涉及的领域比前几次关学研究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所扩展, 其规模远大于前两次关学与曹植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涉及到关学研究的许多新的方 面:一是张载易学研究;二是张载礼学研究;三是张载哲学的辛体精神研究;四是重新 评价张载的历史地位;五是探讨张载哲学思维。以上五个方面问题的探讨,拓展了关学 研究的领域,特别是对唯物、啮心模式以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走到了中国哲 学研究的前沿。同时,在本次会议上,曹植学研究受到了中、韩学者的共同关注。一是 曹植学与儒学、关学、理学、道家等的渊源关系研究。二是曹植与李退溪的比较研究。 三是曹植思想的研究。这些探讨丰富了人们对曹植思想的认识。 近年来,关于张载与曹植的研究著作丰要有:宁新昌的张载关学之实学意义、吴 兴洲、赵吉惠的张载奠定了明清实学的思想基础、张践的张载的实学思想与宗教 观、管春花的张载“太虚之气”哲学思想研究、李文华的试论张载人性论的 理论建构及其形成之路、刘学智的曹植对宋儒“心统性情”说之图式诠解、金忠 烈的曹植性理学之特征、吴二焕的曹植思想之理解、刘学智的曹植图式的易 学意义等等。 1 3 论文结构 本文着重从气论、人性论、实学思想三个方面对张载和曹植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 比较。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论等三个丰要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丰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并提出摹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论部分共分四章: 首先,介绍了张载和营植的生平及哲学思想产牛的时代背景,从二人的牛平际遇、 个性特点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寻找比较的“关联域”。 其次,对张载与酋植的气论思想进行比较; 再者,对张载与曹植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比较; 最后,对张载与曹植的实学思想进行比较。 结论部分回顾和整理本论文所涉及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张载和曹植哲学思想的书要 特点,进而指出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的课题。 第二章张载和曹植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 1 张载生平及时代背景 2 1 1 生平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 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l 廿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影 响。 张载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 1 0 2 0 ) ,卒于神宗熙宁十年( 1 0 7 7 ) ,字了厚,祖籍大 梁( 今河南开封) 。祖父张复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在宋真宗( 9 9 8 一1 0 2 2 ) 时任给 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在宋仁宗( 1 0 2 3 一1 0 6 3 ) 时,任殿中丞,知 涪州( 今四川涪陵) 事,赠尚书都官郎中。祖、父二辈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 故。此时,张载与弟张戬均尚年幼,无力返回故里。因此,全家人便侨居在风翔郦县( 今 陕西眉县) 横渠镇南大振谷口,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牛。 张载少年丧父,成熟较早。当时北宋西部边境常受到西夏割据势力的侵扰。宋仁 宗康定元年( 1 0 4 0 ) 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连连失利。庆历四年( 1 0 4 4 ) 十月议和,向西 夏“赐”绢、银和茶等大量财物,这些对于“少喜谈兵”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所 以,他曾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节,建议向西夏用兵, 并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以便为国家建立功业。范仲淹认为张 载可成大器,便引导说:“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中庸,仍未感到满足,于是又遍读佛家、道家之节,经过几年的钻研之后, 又发现佛、道之学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便再回过头来反而求之六经,悟出了儒、 佛、道瓦补的道理,从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手、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家 体系。嘉祜( 1 0 5 6 一1 0 6 2 ) 初年,在开封讲学,又与程颢、程颐兄弟相遇,共同讨论道学 的宗旨,他非常自信地认为:“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表现出他在学术上的开拓精神 i i j f ;人临:横榘先生 r 状 2 】h 夫临:横渠先q :礼状 4 2 嘉祜二年( 1 0 5 7 ) ,张载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祁州( 治今河北安国) 司法参军、云岩( 今 陕西宣州) 县令、著作佐郎、签静渭州( 治今甘肃平凉) 军事判官公事等职。张载作云岩 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尤其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事幼的社会风尚。每到月 吉之日,常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民众的疾苦,以及如何训诫了弟等事。为使 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经常把乡长们召集到县庭“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间”。 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和儿童少年也都没有事先不知道的,这就 便于政令的推行。在渭州,他与环庆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受到蔡挺的尊重和信任, 军府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f f 取军资数十万救济灾民, 还提出罢除戍兵换防,招募当地土人取代等项建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 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嘲神宗面见张载,询问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 以渐复三代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表示将委以军政要任。张载认为自己刚从外地 调京,对朝廷新政了解甚少,请求等待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来,被任命为崇文院校1 。 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曾征求张载对新政的意见,他一方面赞同政治家应该大有作为, 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动,并与王安石多有分歧,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因此, 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到浙东去审理苗振的贪污案件,案 件办完之后回朝。此时,张载的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与王安 石发牛激烈冲突,被贬,张载唯恐株连,于是辞职回到横渠镇。 熙宁三年( 1 0 7 0 ) ,张载回到横渠镇后? 依靠家中的数百卣薄田争活,虽不很富裕, 但他却安然自得、整日讲学读书,写下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总结。他 曾赋诗一首表白自己的心志:“土床烟足触衾暖,瓦釜泉乾豆粥新。万事不思温饱外, 漫然清世一闲人。”这里大有当年颜回身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苦学不倦,乐而忘 忧的精神。在此期间,张载收有不少学生。他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为教育宗旨, 以论语、孟了、中庸以及周易、老于思想为教学内容,并亲自带领学生 3 】 ;大临:横榘先生 i 状 【4 】张裁集恢j f - 杂诗 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 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的 井田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牛们买地一块,拟按照周礼的模式,划为公田、私田数 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f h 未及 试行,他就逝世了。今横渠乡压下村北田问,仍保存着两条笔直的田埂,据说是当年张 载试行井田制和兴修水利的遗迹。至今在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清代还把这件事称为“眉伯井田”,列为“眉县八景”之一,记入眉县县志。 熙宁十印( 1 0 7 7 ) ,秦风( 今甘肃天水) 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 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奏请宋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张载的肺病已很严重,但他 说:“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仍带病入京,期待展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才 华,宋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诏下礼 官执行。f u 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独张载认为可行,并批评 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在 回乡途中,病情恶化,行至临漳逝世。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且清贫无资,无以 为殓。直到张载在长安的学牛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并将遗体运送回家。南宋嘉 定十三年( 1 2 2 0 ) ,宋宁宗赐溢“明公”,淳祜元年( 1 2 4 1 ) 赐封“眉伯”,从祀7 l 庙。明世 宗嘉靖九年( 1 5 3 0 ) ,改称“先儒张了”。 张载以后的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对他十分推崇。程颢和程颐把他与孟了相比, 朱熹则把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列。王廷相和王夫之的学说受张载的思想 影响很深。历代政治家也给张载以很高的荣誉,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理学 的代表著作之一,作为科举的必读托陪,曾先后被编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弹精 义。 2 1 2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由于自唐以来经济上“均田制”的破坏以及“不 抑兼并”政策的实施,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财富的分配不均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6 3 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另外一方面,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在北方它要与辽( 契丹族) ,以 后又要与金( 女真族) 作战,结果后者后来灭了北宋。 统治集团实行苟安政策,味求和,巨额的岁币成为百姓身上沉重的负担。一部分 有识之士呼吁“富国强兵”、“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一部分知识分 了的思想趋向于保守,本来喜欢军事的张载在2 l 岁时,见到范仲淹,范仲淹也列他说: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劝他读中庸。 在文化上,三学归儒的问题是当时的一个焦点。自汉魏以来,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对我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初宋初的文化政策,有一个很值 得注意的倾向,就是辛张儒、佛、道并存,f 重在兴儒。而当时的儒学面对北宋初年多 元的文化格局,以及佛、道的挑战,也对汉唐以来的经学笺注传统进行了反思与改造, 以便建立一种“义理”型的儒学体系,t u 那时始终没有解决二学归儒的问题,也没有解 决以何种儒家经典作为二学融合的形式问题。 因此,张载本身兼负了“反佛、道,兴儒学”的使命的。所以,“张载治学以易 为本,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嘲 2 2 曹植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 2 1 生平 曹植,字楗仲,南冥为其号。朝鲜王朝燕山君七年( 1 5 0 1 年6 月2 6 日) 出牛在庆 南陕川郡三嘉面兔洞,父亲彦亨( 官承文院判校) ,故乡是三嘉扳岘,母亲仁川李氏( 忠 顺卫李菊的女儿) ,故乡是兔洞。曹植是三男五女中的次男。 、 曹植小时候在其姥姥家长大,5 岁时父亲考上状元当上官职后,随父亲搬到首尔。 跟父亲开始学文字。9 岁时,患过一场大病,母亲怕他少年夭折而忧心忡忡,年少的他 反而安慰母亲说:“天牛我才必有用,我不会死的”。在小学期间,与李润庆、李浚庆兄 弟、李恒等人是同窗好友。后来,父亲外派到端川仟郡守,随同父亲来到端川郡。在这 期间,他学习了经典了史、天文、地理、医方、数学、弓马、阵法等当时男人所要具备 【5 j 宋史张载传 的知识和才能。特别是为培养毅力和胆识,有时他两下端一个水盆坚持到拂晓。f u 是, 他这种单纯的意志力到1 8 岁回首尔遇到成守琛和成运兄弟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 当时成运兄弟二人的精神境界很高,他们写的道德文章非常清雅。受兄弟二人的影响, 从那时开始,他摒弃以往的俗气,追求更高、更宽,更深的人生境地,重点学儒托之外, 还涉猎一些“老庄”和“佛节”。 2 0 岁时,他以牛员第一名、进士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科举。他喜好左柳文,精通 古文,科举时他没用当时流行的时文,而是用古文写了诗卷,这让考官们惊叹不己,他 写的涛文还被。巨相传颂。但在当时,发牛了有名的“己卯士祸”事件,赵光祖被杀,他 的叔父彦庆家也遭到灭门之灾,从此他对当时的政治失去了信心,打消了从政的念头。 到2 5 岁时,到山寺阅览性理大典时,他看到许鲁斋所说的一段话,即“人要 有伊尹之志,作为大丈夫要做到在野坚守志操,若是从政无所作为,在野没有自己的原 则,志向和学业都将是毫于用处的。”他顿然领悟,从此他专心研究六经四了及周 程张朱。 2 6 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安葬在故乡三嘉,并在灵庙里守孝了三年,三年问 他亲身体会了民牛的疾苦。他一生当中总是念念不忘“民牛”的思想是从那时开始形成 的。到了3 0 岁,他举家搬迁到妻家所在的金海,并在那儿建“山海亭”,开始专心研究 学问,并养成了“登泰山望四海”的气志和“闲邪存诚、岳立渊冲”的学问和人格。在 平日里,总是有成大谷、李清香堂、李黄江、申松溪等社会名流光顾,与他交流思想、 研究学问。从而成为“己卯士祸”之后,重振颓废士气,谋求政治发展的中心人物。 4 8 岁时,他离开住了蝎年之久的金海,回到故乡兔洞,建“鸡伏堂”和“雷龙亭”, 在那儿他开始收徒教学,另一方面,经常发表议论,批判当时的国政。在金海打下的1 8 年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成为了他振作士林风气的源动力,当时的学者们对他敬仰有嘉, 像吴德溪、郑来庵、卢玉溪等有名学者们都拜他为师。尤其是他所著的丹城竦备受 世人所瞩目,他的名望和学问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人们赞颂他为“壁立千人”、“泰 山乔岳”、“秋霜烈日”,“俯视一世”等称号,并纷纷推荐他为士林领袖。朝廷知道此事 后,为了安抚这一社会势力,多次给他封官进爵,仳都被他辞掉了。 8 1 6 1 岁那年,他到德山丝纶洞建了最后一个道场“山天斋”,在那里招收众多学徒, 将他的学问、道德,精神和思想传教于后人。他在“山天斋”度过了人生的晚年( 6 卜7 2 岁) ,在“山天斋”所教的学徒们日后都成为了朝鲜宣朝时代政界、学术界的丰要力量, 尤其是“壬辰倭乱”当时领兵抗击倭寇的节义之士们大都出自他的门下。宣祖登基后, 又多次招他进宫封爵,t u 他还是拒绝从政,期间他多次向宣祖建言献策,督促尽快解决 朝廷广纳贤才只是徒有虚名之说等等。1 5 7 2 年2 月8 日,曹植卒于庆南山清郡矢川面丝 纶洞,享年7 2 岁。讣告发出后,举国悲悼,朝庭还特意派送了祭官和祭物,追赠他为 领议政,他的著作被后人编为南冥集。 2 2 2 时代背景 曹植为李朝思想家,较张载晚4 8 1 年。曹植以研究儒家性理学为务,除了研读四 书、六经之外,:卜要阅读濂、关、洛、闽著作。建立了以“敬义”为核心的南冥 性理学。他强调“寡欲”、“克己”、“涵养天理”。他反对空言性理,主张“反躬体 验”、“脚踏实地”、“敛繁就简”、“得之于心”,“成一家之学”。表现了明显的 “实学”学风,推动了李朝时代实学的发展。曹植一牛不事著述,常以“语录”形式分 别抄录周濂溪、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重要话语。这些语录对其学术思想的形 成产牛了重要影响。这成为今天研究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来源。 曹植思想性格的形成和人牛道路的选择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的。建立于明太租洪 武2 5 年( 公元1 3 9 2 年) 的李氏朝鲜王朝,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崇儒抑佛,实行科 举,以朱- 了学为科考内容。从1 5 世纪末李氏王朝开始出现了衰落之势,当时外有南倭 北胡之乱,内有党争士祸之变,国势不振,民牛疾苦。曹植出牛的1 6 世纪的国情及社 会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据其年谱记载: 乙丑,先牛- 二十九岁先牛尝言尹任无识鄙夫,尹元衡奸巧莫测。六月晦日,文 定王后入宫,时元衡气势稍张,东宫已觉孤危。两尹势将相轧而强弱已自不同 如此时事可知。” 乙巳,仁宗大王元年,先生四十五岁。七月,仁宗升遐明庙幼冲嗣位,文定王 6 j 出更集第1 6 8 页 9 5 后摄政,尹元衡以文定之弟当国用事,素与尹任相轧成隙,乘时构陷,以为任尚谋欲推 戴洼林君,以大逆诛夷。时士流波及者甚众,先牛常语及必呜咽流涕。至死不忘。” 乙丑,先牛六十五岁。是印四月,文定王后升遐按自乙巳至乙丑,二十年 问,好凶当国,仇害善良,天地其不闭乎? 贤人其不隐乎? 先牛屡除不就,隐而不见。8 曹植对他所牛活时代的形势认识甚清,在乙卯辞职疏中他说:“殿下之国事已 非,邦本已亡,天意已去,人心已离,比如大木,百年虫心,膏液已枯,茫然不知飘风 暴雨何时而至者久矣! 在廷之人非无忠志之臣,夙夜之士也,已知其势,拯而不可支, 四顾无下于之地。小官嬉嬉于下,姑酒色是乐;大官泛泛于上,唯货赂是殖。河鱼腹痛, 莫旨尸之,而且内臣树援龙于渊,外臣剥民狼恣于野,亦不知皮尽而毛无所施也。 当此之时,虽有才兼周召,位居均轴,亦未如之何矣! 况一微身,才如葶芥乎? 上不能 持危于万一,下不能庇民于丝毫,为殿下之臣不亦难乎! 若卖斗筲之名而赂殿下之爵, 食其食而不为其事,则亦非臣之所愿也。平日朝廷以货用人,聚财而散民,毕竟将 无其人,而城无军卒,贼入无人之境,岂是怪事耶? ”唧在丁卯辞职呈承政院状中 说:“伏见邦本分崩,沸如焚如,群工荒废,如尸如偶,纪纲荡尽,元气莆尽,礼义扫 尽,刑政乱尽,士习毁尽,公道丧尽,用舍混尽,饥谨荐尽,府库竭尽,飨祀渎尽,征 贡横尽边围虚尽,贿赂极尽,掊克极尽,冤痛极尽,奢侈极尽,饮食极尽,贡献不通, 夷狄凌加,百疾所急,天意人事亦不可测也今也国势颠危,无可奈何! “”在与 成大谷书中说:“举朝角力,黑白昭昭,而交于权门,威制上下,转黑为白,虽古权 奸蔑以如此。“与“国势颠危”伴随的“士祸炽发”尤其令曹植心焦,“今士气且类 东汉之末,朝夕祸起”,“时事艰危,有非哲人所不能免者。“”1 面对这样的时势,曹 植“智明识高,审于进退之机,尚自见世衰道丧,人心已讹,风漓俗薄,大教废弛,又 况贤路崎岖,当是时虽有志于挽回陶化,然道不遇时,终未必行吾所学。是故,不 就试,不求仕,卷怀退居山野。“” 7 南冥集第1 6 9 贞 8 南冥集第1 7 3 页 9 角冥集第5 6 贝与7 页 【l o 南冥集第5 7 贝 【1 l 】南冥集第3 7 鲰 【1 2 】1 5 撩髓录后,南其集第6 9 页 1 3 成人行:墓谒毫f ;,幽冥集第1 4 3 贞 o 第三章张载与曹植气论思想比较 3 1 张载的气论思想 张载是气元论的集大成者,并将气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气”是一个古老的 范畴,“气”是中国哲学史 ! 干范畴之一,气论贯穿于中国思想史始终。根据于省吾先 牛考释,甲骨文中已出现“气”字。西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二气的瓦动解释地震现象, 表明气已上丁f 为中国哲学摹本概念。春秋时学者们把它看成是多种自然现象的概念,故 有阴、阳、风、雨、明、晦六气之说。战国西汉,许多著作把气看作宇宙发展的一个阶 段。庄子和淮南了把气看作万物的直接来源,f u 还不是万物的本原。东汉的王充 最先把气作为宇宙本原。他不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牛川,而且说天地本身就是“含 气之自然q “没有气也就没有天地,所以他把这种气称为元气。以董仲舒、王充和纬节为 代表两汉元气学说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气论已臻于体系化时代。从西汉时代的元气学 说到公元“世纪的张载气论,其问约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光流变中,古 典气论的逻辑衍变进程非常滞缓,至张载气论的出现,古典气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牛机。 张载的气论继承发展了王充的元气说,把气从形而下领域扩大到形而上的领域,这 是他理论上的重要发展。张载哲学的最高范畴是“气”,因为“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删, 他又把“气”的本来状态称作“太虚”。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给“太虚”观念以明确 规定并进行深刻论述的哲学家就是张载。在他的气论中,“太虚”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 个范畴。 “太虚”这一概念是张载气论哲学的根基。太虚一词源渊流长,在中国,作为哲学 范畴,最初出现于老了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一语。庄 予曾对这一概念加以发挥使之与宇宙,太初等位。管了心术上中说“天日虚,地 日静”;“虚者万物之始也”。认为虚即“天”,它是万物产牛的初始原因。汉代哲学家将 1 4 】;马友兰巾嗣哲学史新编:第3 册刖北京人比川版社1 9 8 5p 2 4 6 【l5 】冯友二兰巾i 目哲学史新编:第3 册【mj 北京人民m 版社1 9 8 5p 2 4 7 1 6 】张载集fm 】北京巾牛i ;肺,1 9 7 8 i f 蒙太和篇 7 “太虚”列为与“道”同一序列的概念,如贾谊所说:“道者所说接万物也,其本者谓 之虚。”( 道术篇) 五代时期谭峭指出“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 化 书) 即虚实相即的思想。张载在继承前哲“太虚观”的基础上,并吸收易经中“一 阴一阳之谓道”的“太和”论思想,创建起气论哲学的大厦。 在哲学性质上,太虚是本原范畴,与气实质上属同一概念,主要指谓气本原的原初 本然状态:“太虚者,气之体。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与! ”“”“太 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气聚成形为物,气散 形溃反原,复归太虚本然状态。太虚即气,气即太虚,两者属于同义反复的同一概念。 张载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就是沈自然界的一切“有”,一切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气”的表现形态。但是,这样以 万物形态出现的,只不过是“气”的一种存在方式:另一种存在方式,就是“太虚”。在张 载看来“太虚”是指不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掌握的一种无形的状态,f h 这种无形绝不是 “无”,而是“气之本体”,“太虚”是气消散状态的存在形式。他说:“太虚无形,气之 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 为太虚。”就是说,世界一切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虚空均属于气范畴,均为气的不同表 现,常以聚散、出入、形不形的形式存在。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万物散入 太虚,便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状态:太虚聚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犹如冰凝释于水或 融化于水一样。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 载认为。气是太虚与万物的总和,是客观世界的总称。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载那里,尽管作 为“气”本来状态的“太虚”,几乎具有气的一切具体特征,但是,他从自然界的万物和 “太虚”两种形态中抽象出一个“气”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这个本体只能存在于它们 之中而不能存在于它们之外,因此这个“气”就已经初步具有“物质一般”的含义。这 2 ;,篇篇篇篇篇称和称私群乾太乾太太 蒙蒙蒙蒙蒙 l t 8 8 8 8 8盯g:吕;盯吕: 硒硒肺局=罩 芦产#产产 j厅,辱j厅,与,厅北北北北北 m m m m h 集集集集集载载载找载张张张张张 培均趵甜 8 较之王充所说的那种“若云烟”的自然之气,显然是一种进步。以气为宇宙本源,是中国 朴素唯物论哲学的传统。f u 前人摹本上停留于经验论层次,对气的本质、无限等领域,缺 乏深刻的思考和论证。张载不仅恢复了传统的气一元论,而且批判改造了玄学、佛学的 体用、本末、有无、虚实等范畴,又吸取当时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 就,采用抽象思辨方法,把气一元论发展到了气本体论阶段。 张载气论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丰义哲学体系,形成了张载哲学的鲜明特 色。张载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嘲。在这段话中,张载提出了自己哲学的四个中心范畴:天、道、性、心,并 沟通各范畴的内在联系,形成四个命题,从而构成了张载气本体哲学体系的骨架,形成了 张载气论的独有特点。第一,“由太虚,有天之名”,是张载对宇宙本原和现象本体的 本质规定,意谓有“太虚”,才有产牛宇宙万物之“天”这个范畴。中国古代把浩瀚无垠 的太空称为“太虚”,张载吸取这一观念,把它与气结合起来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 建立了他哲学体系的气本体论基础。第二,“由气化,有道之名”,是张载对万物牛成、 运动、变化等问题的本质规定,意谓由于有气之聚散、隐显变化,才有“道”这种范畴。 张载将气及其由气所构成的万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根源,规律都概括在“道”这一范畴 中,他认定气有聚散、显隐的变化性能。由于气之聚散、显隐的变化,才构成由气到物、 从物到气的生成演化过程。他说:“气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浮而上者阳之清,降 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此 教”。至于万物的死亡、毁灭,张载则用“气散”,“返归”说明。他说“物之初牛,气 日至而滋息:物之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神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珏竹张 岱年先牛如是评价张载:“唯气论的本根论之大成者,是北宋张横渠( 载) 。张于认为气是 最根本的,气即是道,非别有道。宇宙一切皆是气,更没有外于气的;气自本自根,更没有 为气之本的。”“又说:“张了注重物质( 气) ,讲物质与空问( 太虚) 之统一,以内涵对立 2 3 张载集( 训北京巾毕i s 埘,1 9 7 8 i i 蒙太和篇 2 4 张载集 刚北京巾产l ;局,1 9 7 8 l i 蒙太和i 篇 【2 5 张岱午文集( 刖北京清乍人学 版 十1 9 9 0p 7 4 9 而能变为物质之本性,实甚精澈。” 3 2 曹植的气论思想 在韩国“气”也是一个古老的范畴,韩国哲学自古以来深受中国的影响,就气学而言, 其基本涵义、宏观结构、具体范畴等都是在源源不断地吸收中国思想影响的基础上构建 起来的。而其中尤以张载为甚,许多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张载气论的影响,金时习、徐 敬德、李珥、曹植等都是如此。 三国时期,韩国就已接受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初元素是水、 火、木、金、土五种元素,而其基础是气。统一新罗时期,著名的儒学者崔致远提出了“太 极”概念。他认为日、月、天地等宇宙万物是由太极产生的,作为万物根源的太极是“元 气”未分化之前的混沌状态。商丽时期,李奎报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元气”思想, 同时,继承韩国历来的无神论思想传统,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牛物等科学 的发展成就,提出了“元气一元论”自然观。1 5 世纪,李氏朝鲜前期,金时习的“气论” 及“太极说”,将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归结为“气”,这在韩国哲学史上是对“气论” 的大发展。韩国气论哲学的真正建立者是1 6 世纪的徐敬德。他接受和发挥了张载的气 论,并有所创新。他说:“太虚湛然无形,号之曰先天,其大无外,其先无始,其来不可究 其湛然虚静,气之原也。”例在此,徐敬德将宇宙始原描述为:宇宙始原就是“先天”,也 即“气”的原始状态:它无形虚静,故为太虚:在时空上为无限。而现实的千罗万象的世 界也即“后天”世界是“先天”之太虚( 气) 自己运动的结果。他将“气”提到了自己哲 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徐敬德之后出现了以李混为代表的丰理论和以李珥为代表的丰 气论之争。二者之争持续了3 0 0 年之久。二者争辩的热门话题是理、气、心、性、情、 善恶、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等问题。“四七论辩”就是当时围绕四端七情的来源问题而 展开的,对心、性、情的争辩,这是韩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著名论题。以李混为代表的毛 【2 6 张证文巾外儒学比较研究 m 北京东疗出版社1 9 9 8p 1 6 6 4 理派坚持“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的“理气可,发论”,而以李珥为代表的丰气派坚持 “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的“气发而理乘之”说。 由于李混、李珥都曾出仕做官,因而在当时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声望。以李珥为代表的主 气论虽不能说是纯粹意义上的“气论”,但在整个韩国哲学的发展史上,丰气论最终发展 为唯气论,放电气论可以说是特殊历史形态上的特殊的气论。曹植是与李珥同时代的人, 他借鉴和吸收了张载的气论思想,在这场争论中,他既非“丰珲派”,也非“丰气派”, 因为他认为“理”与“气”是不可分、也无可分的。曹植独树一帜,与“主理”、“主气” 鼎足而立,形成了自己哲学的鲜明特色。 曹植与李浞、李珥并世而立,似却不仕当朝,而隐居山林。这完全合乎他“内明者就 外断者义”的处世准则。他的气论哲学,既不“丰理”,也不“丰气”,而是坚持认为“理” 与“气”不可分、也无可分的观点,因而独树一帜,形成了曹植气论哲学的鲜明特色。曹 植的气论思想与我国朱熹的“理气论”思想比较接近,同时又深受张载“气本论”思想 的影响,他多处引用朱熹观点来说明白己的气论思想,f l 他又十分推崇张载,他的门人吴 健说“元气之会,笃牛哲人。卓立海东,盖世精神。龙潜九渊,凤翔千仞。明透鬼神,勇奋 行阵。横渠壮志,见义奋迅”。所以,曹植的气论思想既不同于朱熹的“理气论”,也不 同于张载的“气本论”。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理气论之大成者”,朱予根据伊川之学诡 加以扩大、充实,予以丰富的内容,形成中国哲学中最缜密最有条理的本根论系统。朱子 为宇宙之内,有理气两者。气及其聚合而成的物是形而下者,珲则是形而上者。理是物之 究竟根本,故云牛物之本:然仅理不能牛物,必有气方能牛物,故气是生物之具。朱了分性 形为二,性原于理,形原于气。理是气之所以:气有形有状,气之所以之理则无声无臭。” 曹植之气论与朱了之相同之处即在于理气之不可分,而最大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对理气关 系的观点上。 营植的学说丰要体现在他学记类编中的2 0 余幅图式中。其为学特征是不重言 说,而在恭行践履的体悟功夫。从他做的“理气图”和“心统性情图”中,就可以比较清 楚地看出他的气论哲学与张载和朱熹的区别,也可从中窥知他对“四七论辩”的丰张既 不同于毛理派,也不同予手气派,而有他独到的见解。在“理气图”中,曹植认为:气和 玛! 是无先后可言的。理本无迹,而气则有形,理又有顺阴之理和健阳之理之分,在此之下, 分出五常:仁、义、理、智、信。对应的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曹植对此图做 出了自己的解释:“化牛万物,形易则性易,性非易也,气使之然也”。就是说,气变则性 变,这里的性,就是指的理。性自身是不能变化的,只有气才能促使它发牛变化。显然这 与朱熹的理为本( 理是第一) ,气为末( 气是第二) 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区别。从这里也可以 看出,曹植吸收和借鉴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很具体地提出了理气关系的论述,从而形 成了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气沦思想,与朱熹以及李珥、李混等人的观点区别开来。 3 3 张载与曹植气论思想的比较 张载是我国1 1 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曹植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很有特点的哲学家。 中国古代唯物丰义核心观念是物质性的气,张载完整地提出了唯气学说,把中国古代 的唯物丰义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韩国的思想文化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气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翼给予韩国同样以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气论对韩国气论的影 响由来已久,但尤以张载为甚。曹植十分崇敬张载,深受张载思想影响,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很有自己特色的气论思想。 张载在中国气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曹植又是韩国气学发展史上的丰要 代表。中韩两国气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一致性,同时,又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 特征。 他们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气范畴的内涵而言,曹植气论基 本上遵循了张载气论的发展道路,以气作为万物的质料、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雄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唐海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清苑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馆陶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生猪养殖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农业土地承包与农产品品牌培育合同
- 2025年度事业单位因私出国专家聘请合同
- 2025年度农业项目抵押担保合同样本
- 2025年度工业产品设计合同保密条款
- 2025版文创产品社会化媒体营销推广合同
- 2025年湖南湘西自治州州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安全责任书及后勤管理制度
- 消防车辆事故课件
- 2026届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剑阁县普安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商务楼宇管理办法
- 肺炎护理试题填空及答案
- 社用手机管理办法
- 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学校食堂各种检查记录表格表册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