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人物原型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摘要 聊斋志异是我国最为灿烂不朽的文言小说集,其中的 很多人物形象都有其现实原型,这些人物原型与作品形象之 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正是考证了一系列小说人物 的现实原貌,并分析作者对其进行艺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本文第一章,考证了现实生活细节背后的人物原型。本 章选取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原 型呈现出来,并分析这与其作品形象间的区别与联系,探究 作者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手段。 本文第二章,考证了浪漫想象背后的人物原型。本章选 取了一些反映奇幻世界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呈 现出来,并分析作者在奇幻背景下表现现实人物性格的方 法。 本文第三章,考证了误解与误读背后的人物原型。本章 选取了一些颠覆人物本来面目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 原貌呈现出来,并分析这种误解与误读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原型考论 a b s t r a c t ( ( l i a o z h a i z h i y i ) ) i s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f i c t i o nc o l l e c t i o n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l o t so f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i sw o r ka r ec r e a t e do nt h e b a s eo ft h e i r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 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r eo f t e nt i g h t l y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 i r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 m yt h e s i si sd i r e c t e dt o d i s c o v e r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 ,a n dh o wt h ea u t h o r c r e a t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t h i st h e s i sc o m p r i s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c a r r i e so u t ar e s e a r c hi n t os o m ef i c t i o n so fr e a ll i f e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i s a i m e dt of i n dt h er e a li d e n t i t i e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o fc h a r a c t e r si n t h en o v e l s t h ep r o c e d u r eo fr e s e a r c hc a na l s oo f f e ru sa u t h o r s a t t i t u d et oc h a r a c t e r s c h a p t e rt w oc a r r i e so u tar e s e a r c hi n t os o m ef i c t i o n so f r o m a n t i cl i f e f r o mt h i sp a r tw ec a nc o m p a r er o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w i t ht h e i r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i nt r u el i f e c h a p t e rt h r e ec a r r i e so u ta 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sw h o a r en o tp r o p e r l yd e s c r i b e di nf i c t i o n s i nt h i sc h a p t e rw ec a ng e t t h e i rr e a la p p e a r a n c ea n dw h yt h e ya r ei n c o r r e c t d e l yu n d e r s t o o d b ya u t h o r k e yw o r d s :l i a o z h a i z h i y i ) ) ;o r i g i n a la p p e a r a n c e 2 前言 聊斋志异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发展历史,前辈学者从思想性和艺术性 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充分研究,已经将聊斋志异研究的学术层次提升到了 一个空前的高度。 各种文艺观念和审美视角指导下的研究途径层出不穷,对作品思想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有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艺术性有了生动而准确的阐释,涌现出一批杰 出的研究专家和研究论文,无论是作品研究还是作家研究都处于古典文学研究的 前列,并且诞生了专门性的学术杂志蒲松龄研究。 但是对聊斋志异人物原型和作品本事的研究还较为滞后,前辈学者对此 没有高度的重视,针对此方向的研究论文和著作还比较少见,在三会本聊斋志 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以及盛伟先生的聊斋志异校注 当中,虽然针对此问题作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没有 充分挖掘史料,对人物原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究,也没有将人物原型与作品形 象进行比对,从而探究作家提炼生活素材的艺术手法。 针对这一空白,本论文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钻研。众所周知,经过作家概括 和典型化以后的艺术形象和原型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小说并非家谱和碑传,与 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会完全一样。 我们应该把作者所摄取的生活素材当作艺术构思的胚胎来看待,藉以窥察创 作过程的本身,也就是作者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手法,进而认识作品的 整个倾向性及其社会意义。 因此本论文虽然只属于考证性质的,在做法上仅仅是从多方面的典籍中发掘 出有关聊斋志异人物原型的各种素材,并对这些素材加以钩稽和整理,但在 素材的取舍和论述之间,却已贯穿着上文所说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撰写这篇论文,我查阅了大量的丛书和地方志。例如我时常查阅山东 通志济南府志淄川县志,从中找寻乡贤和当地官员的原始资料。 我时常查阅中国丛书综录丛书集成初编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 丛书 四库禁毁书总日故宫珍本丛刊 以及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从中找寻相关人物的文集和作品,以便获 取与人物考证有关的真实资料。 我时常查阅 清代七百名人传国朝诗人征略 天 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宋元方志丛刊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 引 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 中国野史集成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正是依靠这种史料钩沉的方法,我进行了论文的写作 3 通过以上的努力,本人的论文聊斋志异人物原型考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和深入。我的研究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聊斋志异是我国最为灿烂不朽的文言小说集,其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有其 现实原型,这些人物原型与作品形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正是考证 了一系列小说人物的现实原貌,并分析作者对其进行艺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本文第一章,考证了现实生活细节背后的人物原型。本章选取了一些反映现 实生活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呈现出来,并分析这与其作品形象间的 区别与联系,探究作者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手段。 本文第二章,考证了浪漫想象背后的人物原型。本章选取了一些反映奇幻世 界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呈现出来,并分析作者在奇幻背景下表现现 实人物性格的方法。 本文第三章,考证了误解与误读背后的人物原型。本章选取了一些颠覆人物 本来面目的作品,将其中主人公的现实原貌呈现出来,并分析这种误解与误读产 生的原因。 多宾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5 4 4 页 8 见行车马” 然而蒲松龄却有丘行素的安慰,丘行素这位好友的登山之约,虽不能完全消解其苦痛, 却使他暂时脱离不幸的现实,心情得以舒展,所以诗中便有。酒如庄列增人放,海样乾坤任 我闲。”“可知此日登高兴,插得黄花过酒垆! ” 诗题中说与丘行紊的兄弟、儿子一同登山,诗中又说:“牢骚喜赴高阳约,醉渴欣逢便 了沽( 归途逢丘劝臣家人沽酒至,要饮之) ”可见蒲松龄与丘行素的子嗣和亲属也熟识,他 们一同在重阳节登高赴茱萸之会,相互引为知己,蒲松龄在美酒的抚慰中,向丘行素倾吐着 人生的惆怅与失落诗注里提及的那位丘劝臣应该就是丘行素的兄弟,他字“劝臣”而丘行 素字“采臣” 另一首九日登豹山诗中有: 老友载酒坐相欢,我醉欲歌行路难 世事茫茫何其纷,拍手大叫沧溟宽9 这里。我醉欲歌行路难。化用了李白的“行路难f 行路难f 多岐路,今安在”以表达 命途坎坷的感慨而“拍手大叫沧溟宽”是蒲松龄使用的反语,实际是说生存环境很压抑。 面对着如此愁苦的老友,善饮的丘行素送来美酒芳醇。老友载酒坐相欢”,并且倾听他 的诉说,让蒲松龄在欢饮和放言中得到舒畅 由上述几首诗作可见,在蒲松龄身处困境时,丘行素没有嫌弃他,而是热情地与他交往, 给过他许多安慰和理解,这对于蒲松龄坚强地面对生活并创作聊斋志异 ,是有帮助的。 聊斋志异里时常称颂患难中的友谊,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丘采臣草堂落成两首标明作于甲戊年,即公元1 6 9 4 年,距离1 6 9 0 年的豹山之游己 过去四年,蒲松龄业已五十五岁这一次丘行素新建了草堂,想必盛情邀请蒲松龄来游赏, 蒲松龄便写诗为贺其一云: 斗宣犹堪操素业,短墙喜不碍青山 家居溪水桃花外,人在幽兰淡菊间 流露出对丘行素归隐生活的羡慕与赞美 其二云: 人境故无车马运,柴门绝远市尘嚣 尝临丘壑情怀远,暂对琴尊再暑消4 可见,诗中化用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写 出丘行素清正的品节和无欲息争的胸襟。 、 从诗中可想见,多年来丘行素陶然自足于田亩之间,不求闻达荣利,潜身耕读,蕴行殖 学,蒲松龄对他的人生态度一直是钦佩的。蒲松龄和他的很多寒紊朋友,如丘行素、张笃庆、 李希梅、王如水、王梓岩等等,虽然终生没有跃身于官宦阶层,老死于林泉,却始终能保 持人格的清白与儒生的良知,例如,张笃庆宁可一生不第也不拜谒权贵,李希梅避绝浊世专 心著述,王梓岩真孝而不虚伪沽名,这些寒紊士人感动了也感染了蒲松龄,所以他才会在写 作中,赋予寒士这一群体以高度的道德赞颂和价值肯定,为他们安捧了贤惠美丽的情人而 对出身科甲的官僚贵族却常常缺乏信任和敬意 在蒲松龄集) 第一册中,有一篇为邱采臣与王天申启因为丘行素的女儿要出嫁, 蒲松龄便为好友写了婚启。此婚启中也表明丘行素亦字采臣文中有模拟丘行素口吻所作的 白白。透露出一些有关丘行素的信息: 庭堪罗雀,卧懒云于寂寞之乡:性比巢鸠,弹古调于浮华之薮家居北弄,颇远尘 。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5 4 5 页 。路大荒编蒲松龄集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6 ,5 5 5 页 9 嚣,户近西城,殊迷物价残年向暮,有愧向平之高;弱女慰情,徒存张禹之爱 文中的“性比巢鸠”指丘行索性格本真朴拙,不慕名利诗经) 的雀巢篇中有“维 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演义卷一中解释道:“鸠性拙,不能为巢, 有居鹊巢中者。”所以后代诗文中常以“巢鸠”来比喻抱朴守拙之人。例如忠正德文集 卷五的乙已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诗中有。老成不堪冠屦囚,人怜拙甚营巢鸠。4 小 鸣稿卷五的慰新斋兄诗中有“身同野鹤清尤健,计比巢鸠拙不如。” 婚启中的“有愧向平之高”是指丘行素虽隐遁山野,却不能彻底绝俗,仍有家庭子嗣之 爱,所以仍要为儿女婚嫁之事操心。据名疑 卷三记载,“向长,字子乎,后世多称向平。4 又据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九,卫辉府二记载: “向长,字子平,朝歌人性尚中和,好通老易潜雕于家,读易至损益 卦叹日: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 劾断家事勿相关,遂肆意与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可见。向平抛家却子,矢意隐遁 这篇婚启反映出丘行素疏旷本真、遁世隐居的特点此文也表明蒲松龄与他关系亲密, 对他很了解,两人在乡间的日常生活中多有往来,丘行素欣赏蒲松龄的文采,便请他撰写了 婚启。 聊斋文集 中有一篇 序,作于康熙三十五年( 1 6 9 6 年) ,此序文也反映 出两人的一段交往,此事距离丘行素建成草堂己过去两年该序文中说: 丘子行素,案五服之礼,并稽五服之律,授余相质余读而叹日:充此意,使读礼 者知爱,读律者知敬余囡即其本而错综之,随亲属别作部,使尊卑之分,亲疏之叉, 愚夫妇一见可了 可见,丘行素曾编写过有关家庭伦理秩序的书,意图教育乡野百姓蒲松龄对此行为很 赞赏,便在该书基础上编写出了怀刑录 书。蒲松龄是很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聊斋 志异里的许多作品涉及到兄弟、妻妾、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和 丘行索很契合,两人于是合作完成了这本着作,这也是他俩交游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 二) 后期:暮年阶段 赠别丘行素 诗两首标明作于甲申年,即康熙四十三年( 1 7 0 4 年) ,距离两人合作写 怀刑录 己过去了八年据蒲柳泉先生年谱 记载,淄川县从1 7 0 3 至1 7 0 5 年这三年间, 发生了一次惨痛的特大饥荒j 淄川县饿莩遍野,“腹枵菜色黯,风来吹欲倾,饥尸满道周, 狼藉客骖惊”,而1 7 0 4 年正是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当时两人都已近暮年,时日无多, 蒲松龄已经六十五岁这两首诗基调很凄苦,其一云; 芳因扫榻发新醅,聊破尘容尽一杯 歧路情怀惟我谅,半年笑口为君开 黄花强插愁方剧,白首相看涕欲来 饥岁难沽欢会少,莫言归去且徘徊 可见,嗜酒豪饮的丘行素又一次与蒲松龄以酒相会,然而这一次豁达逍遥的他也心怀愁 苦了,双方都感到在这艰难岁月,老友还能生聚应加倍珍惜,毕竟聊堪慰藉的是,两人仍能 够相互体谅、劝慰,蒲松龄愁苦多日的脸上。也因之添上了几分笑意 其二云: 无秋同是虑饥寒,君更遭逢较我艰 坐受儿家供养福,方知老景旷鳏难 三生亦复奈何许,万劫应为如是现 冷暖还应兑长策,美将惫骨久摧残 可见,当时蒲松龄有儿孙供养,农食基本无忧;而丘行素年轻时豪纵逍遥,晚年却鳏居 lo 孤独,晚景凄凉,再逢上灾年便更是不堪字里行间蒲松龄对这位老友极为同情,劝他想个 长久之计,不要再受穷窘之罪 紧接此诗之后,有一首同样作于这年的故人惊憔悴,也是这次相聚时所作。诗里说: 故人惊憔悴,此况难共说 麦秋无颗粒,妇子采麓蕨 晚年还要为生存而憔悴焦心,这使两位老友很伤感。诗中又云: 餐饭未减殊,深睛如瘦鹘 何,必遂冻饿,忧愁伤肌骨! 可见,饥荒让两个寒素挚友备受煎熬,虽然仍然保持着内心的清高与卓立,却不能免除 饥贫对肉体的折磨。蒲松龄早年也多次为口食而忧心无奈,他的屡屡落榜,我认为与他为谋 生而长期忙于授馆,因而无法集中精力钻研制艺有关。正是在这种无奈与伤感的情绪作用下, 蒲松龄才会在聊斋志异里构想了很多善于经营和持家的妇人,为这些寒素士人献上饱暖 富裕的生活 紧接在赠别丘行素) 与故人惊憔悴 诗之前,还有一首重阳毕莱仲邀集石隐园 诗,此诗中有“丘子久别各憔悴,握手谀噱开愁颜。”可见这三首诗应该是同一次聚会中所 作毕莱仲是蒲松龄馆东毕际有家的子弟,当时他邀集丘行素、蒲松龄等友人共度重阳,于 是蒲丘二人便得以相见,蒲松龄赋诗多首予以纪念 由重阳毕莱仲邀集石隐园 诗可知丘行素是毕家的朋友,蒲松龄当年与丘行素相识, 很可能是通过了毕家的介绍。前文中考证出两人的第一次交往是在康熙二十七年( 1 6 8 8 年) , 而当时蒲松龄已在毕家坐馆九年,所以毕家的出面介绍是有可能的 聊斋诗集 里与丘行素有关的最后一首诗,是作于这一年的丘子行素师弟邀游东流 水 ,可知丘行素与蒲松龄还有同门之谊此诗云: 石家金谷避嚣尘,可奈挝门众恶宾 便了涕长强开户,尤将白眼看游人 诗中的。石家金谷”指晋人石崇建构金谷园的典故,这里表示丘行素建剐馆隐居避世。 诗中的。白眼”是用了阮藉能作青白眼的典故这首诗表明丘行素虽尽力隐居,却仍然不能 回避恶俗之人的烦扰,他对这些人只会投以鄙视的自眼蒲松龄的言下之意,很可能是指丘 行素晚年因迫于生计,而被乡阃的无赖之徒纠缠,旷放耿直的他很艰辛地活着。 丘行素在1 7 0 4 年邀请蒲松龄同游之后。就从蒲松龄笔下消失了,或许他没有熬过大饥 荒便病殁了,再也不能邀请蒲松龄去他的豹山清梦楼游玩了。丘行素年轻时旷放嗜饮,暮年 却晚景凄凉,这为他俩的交往抹上了一笔凄婉的色彩蒲松龄集) 中没有为这位老友撰写 的祭悼诗文,这就为丘行索的生平留下了个谜团,我认为蒲松龄一定有过这样的文字。但 是敖佚了 根据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大体上可确定:蒲松龄与丘行素的交游是从1 6 8 8 年至1 7 0 4 年,总共经历了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闻,他俩一同游宴,共同着书,丘行索的新屋落成,蒲 松龄会去贺喜,丘行素的女儿要出嫁,蒲松龄会去帮忙写婚启,而丘行素给予了蒲松龄许多 理解与宽慰他俩的友谊就这样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展开,乡村的日常生活一次次将他们联系 在一起,友谊平淡却历久弥新十七年后,当暮年的丘行素被饥荒与贫困所困扰时,蒲松龄 作为真诚的老友,表露了他最深切的同情 、 通过考证,我们也可以对聊斋志异) 的故事素材来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蒲松龄正 是采取了高度集中和概括的艺术手法,抽取老友丘行素身上最为鲜明的特征,来作为小说的 素材而且我们对蒲松龄的交游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前人研究蒲氏交游的论着里,普遍未探 究蒲松龄与丘行素的交往,我们在此弥补了这缺憾 在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中,注明丘希潜字。行素”,室名为“纤梦楼”,根据 本文的考证,可知丘行素亦字“采臣”,索引中缺漏了他的室名是“清梦楼一,索引中误记 作了“纤梦楼”,清、纤两字,同声转韵,。纤梦楼”可能是听觉之误,在此一并指正。 第二节。孙景夏一原型考论 聊斋志异卷四的诸城某甲。记述了“学师孙景夏先生”所讲的其家乡诸城县里 的奇事。卷六的冷生又讲到“学师孙景夏,往访友人”,巧遇了一件趣事。这位诸城县 的孙景夏,被蒲松龄称作学师,他究竟是谁昵? ( 一) 教谕生涯 在三会本聊斋志异的诸城某甲) 篇注解里,只有冯镇峦给出的一段简单的介绍: “孙名瑚,诸城举人,由淄川教谕升泾县知县。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以 及盛伟先生的聊斋志异校注 里,都仅介绍了此人的仕宦简历,未能生动地还原此人的生 平原貌和性格特征,也没有论及此人与蒲松龄的关系 据宣统三续淄川县志卷四,职官记载,“( 教谕) 孙瑚,字景夏。诸城人,举人, 康熙四年任升鳌山卫教授,泾县知县”又据咸丰青州府志 卷十八上,八记载,。孙瑚, 顺天榜,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江南泾县知县” 可见,孙景夏即孙瑚,是青州府诸城县人,确曾任淄川县学的教谕,那幺,身为县学 食饩廪生的蒲松龄。自然称其为学师。孙景夏在康熙四年( 1 6 6 5 年) 出任教谕时,蒲松龄 二十六岁,正是他尚未外出坐馆,刻苦攻读的时候,孙景夏对这位生员格外青睐,两人有过 往来和交谈,蒲松龄便记录了老师所讲的故事我们也由此可知,诸城某甲 和冷生 两篇作品的创作时间一定是在康熙四年以后,因为孙景夏在这年才来到淄川 据乾隆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志) 记载: 。淄川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原系州学明洪武十二年,改州为县学皇清康 熙四年,教谕孙瑚重修大成殿两庑,入学抬伍名,学田壹顷壹拾亩参分。 可见,孙景夏在淄川县学教谕任上。是勤政尽职的。 ( 二) 师生情笃 在路大荒所编蒲松龄集 第一册中,有邀孙学师景夏饮东阁小启 一文。文中对 孙景夏会试落第表示了j 昆惊、惋惜和安慰,希望借宴饮排遣他内心的郁闷。文中写道; 。琴书北渡,雪叶沾举子之衣,款段南来,桃花粲王孙之硌 会试又称春闱,在初春时节举行。孙景夏北上进京时尚有飞雪,春闱归来时桃花已盛 开 “共意风流名字,已绕逐服之雷,谁期颠倒英雄,未上迁莺之榜! 笔底之经纶莫 售,岂尔宣圣无灵? 学宫之堂构未竣,敌使孙山落第忽闻音而感集,堪痛恨者不睹 千里昂霄;一转念而欢生,所幸者又得三年聚首! ” 文中。未上迁莺之榜l ”是指孙景夏会试败北,未能考中进士因为据钦定四库全书子 部千,杂家类三,尚书故实 记载,“今谓迸士登第为迁莺者久矣。4 又据宋曾髓编类 说卷四十五记载,。迁莺:今谓进士及第为迁莺因毛诗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又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邀孙学师景夏饮东阁小启 一文表达了蒲松龄对孙景夏怀才不遇、科场失利的惋惜 据记载,蒲松龄在孙景夏尚未来淄川的顺治十七年( 1 6 印年) 已经历过他的第一次科场失 利,所以创作此文时,将其中的痛楚与愤激情绪描绘得很生动可见蒲松龄与孙景夏有着同 命相怜的遭遇,这会促进他俩的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加深,蒲松龄写道。一转念而欢生,所幸 12 者又得三年聚首l ”既是对孙景夏的安慰,也表达出他对这位良师的依依眷恋 文中还写道: 。荒固初扫,若人者,若人者,共拟攀彭泽之丰;篮舆已驾,吾师乎,吾师乎, 何勿下陈藩之榻2 。 文辞间的亲切与轻松,可见出蒲松龄与孙景夏亲密的交谊,他俩的友谊已超越了教谕与 生员间沉闷的等级关系,否则,这封书启要写得更为谨慎凝重一些 在路大荒所编蒲松龄集 第二册中,有“送孙广文先生景夏”七绝六首。这六首诗 是孙景夏将要离开淄川县返回青州府时,蒲松龄所做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惜别眷恋之情, 可见两人眷顾之深挚: 未别先惊子夜梦,离魂常在短长亭 明朝此际还相忆,知在云山第几重 他日屋梁看月落,相思应到碧山头 他日梦中应记忆,行人从此到青州 这六首诗前标明创作于丙辰年,据推算即康熙十五年,公元1 6 7 6 年,距离孙景夏在康 熙四年( 1 6 6 5 年) 出任教谕已经过了十一年,郧幺孙景夏在淄川生活了十二年,诗中又有 “十年风雪眼常青,一曲骊歌月满庭”之句,袁世硕先生说: 。诗歌创作中,言及教量时,为7 形式上的整谤,作者常常仅以成数出之因此, 当碰到这类数字时,应审慎对待,未可拘泥。 那幺,这里的。十年风雪”应该就是代指十二年的。可见孙景夏在淄川县学傲了长达十 二年的教谕,这为他与蒲松龄的交往提供了充分的时问 在康熙四年至十五年的这十二年间,正是蒲松龄从二十六岁至三十七岁的年龄段,根 据袁世硕先生的研究可知,这期间他先后在当地的李尧臣家攻读,去沉天祥,王永印家坐馆, 赴宝应入孙蕙幕,最终坐馆毕际有家。开始长期的塾师生涯“p 3 蛳这十二年正是蒲松龄 生活最为飘零动荡、家庭拮据贫困的阶段,上文诗中说“十年风雪眼常青,曲骊歌月满庭”, 是用阮籍能作清白眼的典故,表示自己在艰难处境中得到老师的青睐,表达出对于这位时常 提携自己的老师的谢意。又据“白孔六帖 卷三十四”记载,“骊歌:别歌也”,用在这里 表示孙景夏将要离去了 而孙景夏屈居淄川教谕长达十二年之久,很可能与屡试不第有关,他在任期间一直坚 持应考,但始终时运不济 ( 三) 正直恤民 据江南通志 卷一百九,职官志,文职十一,安徽宁池太五府记载,“孙瑚,山东人, 康熙二十年任泾县知县。可见,在离开淄川县五年以后。孙景夏去泾县做了知县 据乾隆诸城县志 三十三,列传五,十二记载: “瑚字景夏,与必振同为诸生有名顺治十四年举京兆,授淄川教谕,兵燹后, 学宫尽圮,瑚醵金葺之升泾县知县,首除税粮火耗,民甚感颂尝获盗胡莱,以夙 嫌诬连邻县人甚多,皆王不究裕泥形家言,死者殡而不葬,久多暴露,瑚痛切劝谕, 风稍改大计以年老归。 据咸丰青州府志 卷四十六,三十四记载: 气孙必振) 从兄瑚,举人,泾县知县,能除税粮火耗,民甚感之 可见,孙景夏不仅在淄川有着兴校庠、重文教的善政,而且在泾县。首除税粮火耗”; 。火耗”是地方官吏附加在正当田赋上的一种苛捐杂税,清代地方官多借此敛财,孙景夏恤 民疾苦,在泾县首次提出停止征收火耗,表现出他作为一名正直官员的良知孙景夏在泾县 还努力避免。连坐法”伤及无辜乡民,且帮助愚昧乡民移风易俗 由以上孙景夏的宦绩可见,他是位禀性正直笃厚之人,正是这种性格,清高孤直的蒲松 l3 龄才与之交往,蒲松龄是不喜出入公门、结交官府的,但对于一些风雅爱士、婆心为民的官 员却是例外。所以他乐于将孙景夏提供的故事素材写迸了小说里 第三节。朱石门一、搿孙子未”原型考论 聊斋志异卷十的何仙) 讲述了“辛未岁,朱文宗案临济南”,试毕一考生扶乩占 h 考试结果,乩神说由于朱文宗公事繁忙,试卷皆由饿鬼投胎的幕僚批阅,如果不贿赂他们 就必将失利,考生便将此事告知素有社会威望的“孙太史子未”,孙子未看完他所作的八股 文之后,料定他必名列前茅,但结果却屈居四等。孙子未于是推断:“石门公祖,素有文名, 必不悠谬至此。是必幕中醉汉,不识句读者所为”。小说披露了岁试帘官的昏聩,而其中的 “朱石门”、“孙子未”,实有其人吗? ( 一) 清代每省设提学道,负责文教考试,提学道长官称学政,并且,清代习惯于称一省之学 政为文宗,那么辛未岁( 康熙三十年,公元1 6 9 1 ) ,山东省确实有一位朱姓学政吗? 根据三会本聊斋志异) 这一篇中的吕湛恩注,朱文宗。名轼,浙江石门人”。三会 本编著者张友鹤先生没有对此注解持异议。那么,朱文宗就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学者兼显宦一 朱轼吗? 据“钦定大清一统志) 卷二百五十一”记载: 。朱轼,字若胆,高安人康黑甲戊进士,初知潜江县入为刑部主事,累迁至 通政使,巡抚浙江 雍正初擢左都御吏,入直上书屋,寻授文华殿太学士时兴管田并江南水利,以 轼视事,凡设施筹画悉合地宜令上御极之初,疏言直省大吏争以开垦为功,实就熟 田加增税额,虚报升科,小民不胜苦,累请清查核以革厥弊又言法吏多逞锻镰之长。 希着明断之号,宜加警黜,吏治焕然新卒谥丈端,并入贤良祠 遗疏谓理财以斥浮言为要,用人以辨邪正为先,语极恳至所着有用易注解,仪 礼节暑春秋详解、雁代名巨名儒循吏传、轺车绿、广惠缡诸书。 可见,朱轼没有担任山东学政的经历,而且他是高安人,不是石门人吕湛恩注解有误! 据“山东通志 卷= 十五之二,职官二”记载,“朱雯,浙江石门人,进士,康熙三十 年以副使( 提督全省学院) ”可见,朱雯恰好在辛未年( 康熙三十年) 任山东学政,而且是 石门人。所以小说中称其为。朱文宗”、“石门公祖”所以,朱文宗指朱雯。不是指朱轼。 朱雯的生平如何呢? 据“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三,选举二十一”记载,“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朱雯, 石门人。康熙甲辰进士”据“光绪石门县志卷七,科目表”记载,。朱雯,甲辰科二甲, 山东督学,转济东道” 可见朱雯是康熙进士,确实曾任山东学政 据“江南通志 原序记载,“江享府同知,朱雯,石门人”据。江南通志 卷一百 七,职官志,文职九”记载。“朱雯,浙江人,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松江府知府”据“山 东通志) 卷二十五之二。职官二”记载,。朱雯,浙江石门人。进士,康熙三十八年分守济 东道” 可见,朱雯曾任江宁府同知、松江府知府、山东学政,还曾分守济东道。 据。光绪石门县志卷八下,人物志二,节操,国朝”记载: 。来霞,宇石年,辅子早岁游刘宗用之九,讲论甚契,故所学多实行弟 雯,字铺三,康熙进士。督学山左。性敦厚,尤笃于同气。 , 据。光绪五年刊本嘉兴府志) 卷六十。石门列传,二十九”记载: 。朱雯笃于同气,弟殁抚其侄如予,为人敦厚和平,布衣旧交。不改平素。 可见,朱雯弟兄皆博学多才,兄友弟恭,而且朱雯具有敦厚诚朴的性格 在“幸鲁盛典卷三十八”里,有篇他为恭迎康熙南巡所作的文章:圣驾幸鲁,释 莫礼成,勒修圣庙纪事,文才斐然,学识渊博,可见小说中称“石门公祖,素有文名”并 非谀词。但小说里却反映出他由于案牍劳神,无暇尽职阅卷,以致幕宾贿赂公行的瑕疵轶事。 ( 二) 小说中素有社会威望的“孙太史子未”,又是何人? 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别集类存目十”记载: “鹤侣斋集三卷,国朝孙劫撰勃字子未。一字予未,号莪山,又号诚斋,德 州人,康熙乙丑进士 官至大理寺少卿,终于通政司参议其集凡诗一眷文二卷勤性简傲,不谐于俗, 集中石文诗云:山鬼矜被俩,此老如不闻,或具袍笏拜,此老亦不尊,坦然自高 卧,雨蚀青苔痕,盖亦自富云” 可见,“孙太史子未”指孙勤,山东德州人他学识深厚,为人简澹超逸。超然于名利 场外这是蒲松龄所倾慕的品节,所以在小说里,他是作为正直贤明的博学师长形象出现的 又据“h 东通志 卷十五之二。选举二,皇清”记载,“孙勋,德州人,五名乙丑科 康熙二十四年陆肯堂榜进士”据。贵州通志 卷十八,秩官,职官,国朝”记载,。孙劾, 德州人。进士。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八年任( 贵州提督学政) ” 可见。孙劾曾任翰林院检讨而清人多尊称曾在翰林院任职者为太史,所以蒲松龄称其 为太史 在“皇清文颍 眷六十诗,五言古诗”中。有孙釉的读书二首,很能体现他嗜学而 澹泊的风操: 。一雨洗轻暑,凉慝飒然生披襟临除砌,杂树摇秋声茅斋记夙昔,研北勤鲁 耕研神测精奥,中夜心怦怦銮坡一蹑足,图史纷纵横胜赏有余乐,旁搜无佚情 平生毫楮愿,瞻顾徒峥嵘。 蒲松龄集第一册中还有上孙峨山勋太史 一文 文中说,孙勤的兄弟有喜事,自己没时间去道喜,很内疚,而孙勃的公子却主动过访了 自己自己托孙勤帮忙的事,孙勃很重视,自己感到很感激。可见,孙勋与蒲松龄是有交往 的,孙劾爱才下士,厚朴敦诚,对这位贫寒老秀才没有冷遇: 。乔梓荣喜,以日促未获躬贺,抱歉良多矣! 昨蒙公郎枉驾,始得一接清范 妄有所托,递劳留心如此,t 邱之德,真无日可以忘之! 又据“ ”记载,蒲松龄在辛未岁( 康熙三十年) 九月去了济南,与朱 文宗案临济南的时间一致,他很可能在济南的街谈巷议中听说了小说中这个故事的雏形 蒲松龄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出孙劾可敬的品节和学养,我们通过对人 物原型的考证,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蒲松龄擅长以精炼的日常生活描写来体现人物最本质的 特征 第四节口王斗生一原型考论 聊斋志异 卷八的放蝶 ,讲述了长山进士王斗生放诞轻浮的故事,他任如皋县令 时,设立荒唐的罚蝶令,从而收集蝴蝶放飞以博一笑,劳民害物,最终受到蝶神的巧妙惩罚 可见小说里的王斗生,是作为昏聩官僚形象出现的,那么。王斗生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 呢7 15 ( 一) 在三会本聊斋志异的该篇注解里,有对王斗生生平的简介,是引用了济南府志 的内容,未能详尽。尤其对他的真实性格以及文学才华,分析较少也没有解释蒲松龄为何 会关注此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的该篇注解里,是这样介绍的:。王斗生,字子 凉,明末进士,曾任如皋县知县。”这过于简略。 盛伟先生的聊斋志异校注) ,引用了长山县志) 里对其生平的记载,但没有据此深 入分析此人的真实个性,以及其个性与其小说形象之间的联系 据嘉庆十三年本如皋县志 卷十二,秩官记载,壬斗生曾于崇祯十二年以后出任如皋 知县。可见他曾任明末如皋知县,在这一点上小说记叙是真实的。 据“嘉庆六年本( 长山县志卷八,文学”记载: “王斗生,字子凉,登崇祯庚辰进士,除如皋知县,性简静,饲鹿调鹤,积书数 万卷,坐卧其下乞休归,杜门着书,有怪石集行世。 可见,王斗生是一位性格简静放逸的性情中人,其诗歌古奥奇特,他不拘于时俗,养性 读书,不慕荣利,澹泊超逸,这种性格可以使他成为真正的旷放隐士,却不能使他成为国家 所需要的贤官,因为他的某些放逸不羁、有悖常理的行为,会被等同于昏官的荒唐行径所 以,他的罚蝶令本来只是他这种性格的体现,与昏官恶意践踏百姓的行径是有差异的,但是 却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 除了蒲松龄。与蒲氏同时代的钮痨也对他进行了指责,钮臻的“觚剩 卷二吴觚中, 鹤癖”中,还记载了王斗生在公署内养十余只鹤把玩,沉溺其中,公事案牍皆辍后又颁布 罚蛇令,收集蛇来喂养鹤,。由是一境之内,捕蛇殆尽”此后又“移癖狸奴,见其面空扑 蝶,俯仰可观,遂令百姓捉蝶,因此里隶议罢去” 俞樾的。茶香室三钞 卷二十九,输蝶免笞”中,也指责了他的放蝶为乐:。每饮客, 辄纵之以为乐l 。 可见,王斗生旷放无拘的性格引起过较大的社会争议,他虽然实现了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不以世俗规范与职责禁锢自己,但作为国家官员,他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而王斗生的文学创作个性与他的性格一样,也是违逆传统,超越时俗,怪异奇奥的,据 嘉庆六年本长山县志 卷八,文学 记载: 。宋臬使弼云:怪石集二十二卷。元近体陈大士序谓:如古篆隶,沉吟往复 终不可得其畛,又比之辣端乏猴,遮须国王之织 7 可见,王斗生的怪石集) ,被评价为如同上古的篆隶文字一样艰深,佶屈聱牙,大不 同于流行的文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员工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民法总则课件精简
- 初中语文小考试卷及答案
- 采油厂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三高特征解读
- 民族风情绘画课件
- 新质生产力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 新质生产力赋能房地产新模式
- 标准化等级评定讲解
- 民族民俗课件
- 80年血火淬炼此刻亮剑正当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对初中生的启示-2025-2026学年初中主题班会
- 高中数学双向细目表
- AI引擎:Prompt指令设计绿皮书
- 绿化日常工作流程范本
- 江西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审表
- 物联网概述课件
-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园林机械完整版
- 几何模型“将军饮马”模型(将军饮马、将军遛马、将军造桥)(轴对称模型) 中考数学总复习必会几何模型剖析(全国通用)
- JJG 146-2011量块
-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