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书笔记.doc_第1页
杜甫传读书笔记.doc_第2页
杜甫传读书笔记.doc_第3页
杜甫传读书笔记.doc_第4页
杜甫传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传读书笔记 自信读杜甫传有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 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自信”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 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一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地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一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自信”。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 (一) 晚上翻到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任右拾遗期间,与房官是贫贱之交,当时房官率军讨伐安禄山判军,打了败仗,再加上他任用的门客董延兰犯了罪,结果被罢免了宰相职务。于是杜甫便上奏道:“房官的错误不大,不宜罢免宰相职务.房官学识精通,具有大臣的气质与才干,当代舆论都认为他能承担三公,?他能念念不忘朝廷的忧郁,仗义办事之气概时时溢于脸面.但他性格高傲,又酷爱弹琴,琴师董延便寄居于房官府内,这个姓董的贫困交加,年老糊涂,凭着房官之势干坏事.房官不过是因为同情他人而至使自己的名誉遭受玷污.我只觉得房官的功名尚未成就,却因故使其抱负中途断绝,十分可惜.才冒死上奏,希望陛下原谅他的小错,重用他的大才?”肃宗大怒,命令有关部门会同审讯杜甫,后因宰相张镐解围:“杜甫如因而得罪受罚,恐怕断绝了朝廷今后的言路”。 肃宗虽然赦免了杜甫,但再也不理睬重用他了。 李白“诗仙”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杜甫“诗圣”的现实主义态度共同筑就了唐代诗坛的绚丽和丰厚。杜甫有“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本篇就反映了因上书救助忠臣房官遭遇测而向唐肃宗剖明心迹的一翻辩解,从中可以看出不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人才的评人用才的政治眼光,以及他委婉尽致论证事理的口才,可惜肃宗没有他祖宗李世明那样的政治气度和才能,不喜房官,也不喜杜甫,才将其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才有了“诗史”安史之乱,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巨变和民生的疾苦。 “安史之乱”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却把杜甫推向了创作的高峰。正是因为他举家南迁到了成都郊外的一处草房里,才于饥寒交迫中苦炼出那么多的好诗绝句,譬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江山”把“花鸟”衬托的更加美丽;紧接着,又用这美丽的春光牵动诗人的思乡之情:转眼又是一个春天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故乡啊?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流落他乡,即便是同样的景物也未必能够引起杜甫的如此诗情。窃以为,写诗一如淘金,但凡动人魂魄的诗句大都是“动荡”中筛选出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大家因祸得“福”,是在漂泊和困苦中反倒成就了“逾白之鸟”和“欲燃之花”。前有流亡的杜甫,被俘的李煜,后有谪迁的苏东坡和逃难的李清照。 看来好的现实主义文字,既需要用动荡“筛”,也需要用苦难“酿”。 (二) 或是盛唐的经济活跃,或是衰唐的政治动荡,总之,唐代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为此的“别赋”也比比皆是,仅在唐诗三百首中便信手可得: 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从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到高适的别董大,不一而足。 然而,一样离别,千般感动,同为“别赋”,诗人的心境和诗中的意境却大不相同:都是送友人川,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王勃既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情绪相当乐观,这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而历经沧桑的李白则不然,于是,状奇险之景,寓不平之意,从“蜀道难”点化出“仕途险”,用“路崎岖”隐含着“心不平”,真真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和朋友分手。 长亭古道,杜甫执手相送的郑公是一位即将赴难的白头翁,于是恐怕此一别将成永远,再见面时大概要在九泉之下了;而白居易在古原上送别时的年龄只有十六岁,当然不知愁滋味,年轻的朋友走就走吧,反正不久以后还会见面的,友谊和青春一样生机勃勃,所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窃以为,唐诗别赋中最动人的句子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者依恋满怀,生怕“元二”到了塞上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后者心潮澎湃,告诉“董大”普天之下到处都会有仰慕你的朋友。 时下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但是人们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古人大不一样了如果你是遭贬回乡,站台上一定是冷冷清清的;倘若你是荣升进京,有绿酒有红包却鲜见青灯黄卷。 心中之旅杜甫 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平易,更为亲民。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 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在唐朝,杜甫直到去世,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名声大噪。正像他长眠于此的陵园,不为人所知,默默的躺在了半山腰上。 杜甫算中唐诗人,他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没有染上几分狂气。如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也正因为这样,当他中年身处窘境,体味炎凉的时候,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因为当时他没有什么名气,所以从安禄山的战火中逃了出来,投靠了唐肃宗。唐肃宗念他忠义,赐官于他。可杜甫的性格,是没法在当时的官场中立足的。不久他被贬,最后辞官,开始了晚年的流亡生活。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即使自己名声坠落,也要为疾苦的百姓的登高一呼,不管君主如何对他,也要忠于唐王朝。他的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儒家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他还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当他看到衰败中的唐朝还在战争,在村里征召男丁的时候,他还要为百姓们哀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啊!在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然而杜甫却嘲笑讽刺似的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安史之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像。尤其著名的就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份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诀别。当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死诀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 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杜甫和他们一样,都是弱者。 弱者与弱者还不同。老妇的弱是手无束鸡之力,然而杜甫还有一杆笔,还有他曾经的狂人胸怀。他还在为君所忧,为民所殇。在秋风掀掉他草屋房顶的时候,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一向如此,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