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人物及关系.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人物及关系.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人物及关系.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人物及关系.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人物及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本文分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及纷繁复杂的 人物关系,揭示家族宗法文化对“家”中人的残害和现代思潮、社会变迁对家族的 冲击。分析家族人物及关系,指出人物冲突关系对“家”的解构力量和原因,本文 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 导论概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的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明确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分析家族人物构成:日暮途穷和道貌岸然的家长;长子分为牺牲自我和 自暴自弃两种类型,逆子的大胆、叛逆和出走后的结局;家族中女性有逆来顺受的 贤妻良母和心理扭曲的报复者,揭示了宗法社会对她们的戕害;地位低下的奴仆, 他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受尽屈辱。 第二章剖析家族中基本人物关系:父子关系,其中分为子从父命和父子冲突的 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和主仆关系。从他们对立或冲突的人物关系中进一步认 清“长子” 、 “逆子”和“仆人”等形象,人物冲突关系对家族权威的摧毁力量。 结语部分总结了人物形象及关系背后隐含的共同文化传统、现代思潮和表现方 式的差异性,家族叙事对其后家族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家族叙事 宗法社会 人物关系 原因探寻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bundant characters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narrate literatures written in the thirties and forties, and discloses that the patriarchal clan culture of household has persecuted persons of “family” and impact on family by modern thoughts and whirligig of society.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amily characters and relationship and indicates power and cause of the conflicted relationship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household. this article can divide four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family narrate literatures from 30s to 40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method of studying it. in the 1st chapter: analysis of family characters. parent who is being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 and their sanctimonious appearance; sons composed by the eldest sons and unfilial sons ,the former including the self-sacrificing and the self-abandoned, while the latter with boldness and treachery and their ending after leaving;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hold, the forbearing women and the retaliative with contorted personality, and revealment of persecution made by society with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the lowly vassals suffering all humiliates i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in the 2nd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basic relationship, filiation divided by compliant and conflicted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in-law and daughter-in-law, master and vassals, etc. a further cognition to “eldest son”, “unfilial son” and “vassal” by the conflicted relationship and its power to disintegrate the household. at last: sum up the same tradition of culture, modern thought and difference in representation implied in family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family narrate on later family literatures. key words: family narrat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society relationship of characters exploration of caus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冯昱旻 日期:2006 年 5 月 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冯昱旻 指导教师签名:蒋济永 日期:2006 年 5 月 7 日 日期:2006 年 5 月 7 日 本论文属于 1 导导 论论 三、四十年代的家族文学在二十世纪家族文学中成绩最为突出,不仅是这一时 期涌现了巴金的家 、 春 、 秋 、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老舍的四世同堂 、 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叙事作品,而且从创作方法上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弥补了之前家族小说用简单的人物构成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不 足,并影响了反映解构血缘、婚姻家庭,强调阶级情感,集体生活倾向的五、六十 年代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家族模式基本特征是祖权衰落,父权丧失,子辈处在挣扎 叛逆之中。 本文以三、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第一,家族文学体现了 作家对生命的源头的疑问和思索,是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的标志。第二,它把中国 家族小说优良传统和西方 19 世纪家族小说体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融合起来,达 到了以家族反映社会、实行启蒙的目的。 第三,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家 族是现代转型期间特殊的社会细胞,家庭是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互动的投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家族文学的着眼点是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主要集中 在对巴金、曹禺、老舍、端木蕻良等作家的研究,对家 、 雷雨 、 四世同堂 科 尔沁旗草原等作品的研究。但是总体说来还缺乏对家族文学的宏观把握,至于 “家 族叙事”这一概念还没出现。八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张爱玲进入了文学史研究视 野,由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和隔膜,他们得以将注意力集中于普泛的文化、人 性以及小说艺术的精雕细刻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四十年代家族小说由于紧随 时代风潮而导致的艺术上的粗糙化倾向。此后家族叙事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新观 照,从宏观上来把握。 在中国这批现代家族小说叙事中,除了“社会变化带来家族解体”这类社会学 主题外,更深层地表现的是旧中国令人压抑的历史生存,家族的成员大多都有家庭 和自我的内心创伤,这种家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老中国”和“旧世界” 的缩影。 1三、 四十年代家族叙事文学借助家族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相似性, 通过对 “家 长” 、 “长子” 、 “逆子”等人物的分析,揭示当时社会形势和时代思潮;对民族文化 2 与现代家庭,传统伦理与生命人性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形象关照。2家族文学注重展示 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将人物性格描写与人物背景相联系,由社会环境决定或影 响人物性格,以深入对病态社会的解剖。3现代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不足之处是缺少对 “长子”形象意义的正确认识,缺少对家族中奴仆形象及封建家族中主仆关系的分 析,本文对此作了补充,这丰富家族人物形象研究,构建了完整的解构、摧毁“家” 的力量。 本文确立研究家族人物及关系的原因有几点:首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 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家庭产生 了巨大影响,家族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解体的一种反映。其次,家族内部不同人物 接受不同的思想,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人物思想差异就凸现出来,家族人物之间 矛盾层出不穷,人物关系就表现为冲突和对立。其次,家族小说着重在于人物的塑 造,只有分析人物形象及关系才能更好地分析家族和透视当时的社会形势。 本文对二十世纪初家族叙事文学进行整体鸟瞰,以家族人物为切入点,分析各 类家族人物,例如家长(高老太爷、曾皓等)的衰老虚伪,儿子(顺从长子高觉新 和逆子高觉慧),女性形象中的贤妻良母(瑞珏、韵梅等)和心理扭曲的泼妇(曹七 巧、曾思懿等),愚忠的仆人(鲁贵);剖析家庭中最基本的几种关系,比如父子关系, 夫妻关系,主仆关系等等,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分析不同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人 物背后隐匿的精神空间,折射出的社会形势和时代思潮。 3 1 家族人物构成家族人物构成 1.1 家长家长 在家 、 北京人 、 雷雨 、 四世同堂 、 科尔沁旗草原 、 财主底儿女们 中的高老太爷,曾皓,周朴园,祁老太爷,丁四太爷,蒋捷生,这些家长形象,其 中有两类人物:一类是比较富足而正走向没落的大家庭掌门人,另一类人物是老派 市民的代表。本文以前者为研究对象,因为代表封建伦理纲常的封建家长受到现代 思潮的冲击最大,他们的衰亡也标志着封建营垒的崩溃,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很好 地分析传统家族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1.1.1 日暮西山的家长日暮西山的家长 在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作家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家长的衰老特征,目的是以 此象征旧制度行将没落、必然灭亡的结局。在家中,作者是借了觉慧的眼光来 写高老太爷的“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 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 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气息。 ”他生气起来,就浑身发颤,大声咳嗽, 气喘不止,之后,人就“显得很疲倦,便倒下去,渐渐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副多 么衰老而了无生气的机体!顽固虚伪的高老太爷在克明等的协同下,为了维护这个摇 摇欲坠的封建家庭,他们竭力奉侍着礼教的家训,摧残生活在这“死囚笼里”的青 年男女。4北京人中的曾皓也是“鬓发斑白,身体虚弱,黄黄的脸上微微有几根 稀落惨灰的短须。一对昏朦而无精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出现在两部作品中两 个生命个体上的两幅相貌,却有着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衰老与虚弱。从这一简单的 描写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家长们都已日暮途穷,进入生命的最后历程,摆在他 们面前的只有一座坟墓了。 在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作家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家长的衰老特征,目的是以 此象征旧制度行将没落、必然灭亡的结局。然而,我们还可以在所有人群中,老年 4 人的思想是相对固定而自成体系的,因此其思维的变化和更新也相对落后。对于自 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老年人并不去分析思考这些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需 要发展、进步而是相信这些制度、方式的既定约束力,本能地保护和捍卫它们;而 对于威胁到习惯和传统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等新生制度,老年人也有自发的 排斥与憎恶心理。家长们也是老年人,这样的规律在他们身上同样起作用。因此, 当克安克定背着家里包戏子包暗娼,过着花天酒地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时,高老太爷 惩罚他们跪着打自己的耳光尚且不能解心头之恨;当觉慧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生运 动时,高老太爷同样大加训斥,批评这一举动是“目无法纪” ,于是下令把觉慧囚禁 在家中,指令他读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浅训 ,希望他可以接受与服从封建伦理与 家法观念。凭心而论,高老太未必有高度的政治敏感能够预料到这一行动所隐含的 对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颠覆意义。他对这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行为都给予了严厉 的处罚,处罚原因是共同的:这些行为违反了传统的儒家人格与行为规范。 1.1.2 道貌岸然的家长道貌岸然的家长 高老太爷其实是历代旧家长、旧制度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封建专制制 度的专横、虚伪的本质特点。5这个“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家长便是这样一个伪君 子, 在他青年时代写的诗集中便有赠校书(妓女)的诗篇; 他经常与唱小旦的戏子往来, 并叫他们到家中拍照留念;在六十岁的寿宴上演出的都是一些低级下流,龌龊不堪 的节目,而且他的身边时刻活动着一位满身香气,浓妆艳抹的陈姨太。正因为自身 行为的荒淫堕落与言辞的道貌岸然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他无法有力地制止儿子克 安克定腐化而浪荡的生活。作为封建宗法制的最大受益者和忠实的捍卫者,他自然 全力维护封建礼教,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强调克制个人欲念的条款他却全然 不顾、置之不理,于是,在这位表面方方正正,满口仁义道德的高老太爷身上,我 们看清了他本来面目。周朴园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对待繁漪刻薄寡情, 却在一开始就对侍萍显得情深意重,不仅以“萍”字为未来的继承人长子命名更把 房中的一切保持侍萍在时的原样,记得侍萍产后怕风寒,窗户便常年紧闭,甚至宁 可在侍萍睡过的屋子里睹物思人,也不愿与年轻貌美的娇妻同床共枕。多年以后, 当得知素未相识的鲁妈与侍萍同乡,仍不忘打听其下落,虽然言谈间多有矫饰,还 5 是让人觉得周朴园确实对侍萍念念不忘,一往情深。然而在得知眼前人即是梦中人 时,这位家长的第一反应竟是“谁指使你来的?” “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 钱吧! ”这台词真实地表现了他那充满铜钱臭的可憎嘴脸,也深刻地暴露出他那丑恶 的腐朽灵魂,无情地剥掉了他那张道貌岸然伪君子的假面具。6丑恶的一句话便彻底 撕下了温情的面纱,情真意切瞬间转换成提防警惕,让人觉得心寒齿冷。 曾皓的自私与虚伪披上了温情乞怜的伪装,他为了面子,死撑着供养姑老爷江 泰一家,他自以为是自己善良地收留无依无靠的孤女愫方,事实却是愫方在怜悯庇 护他,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他遮挡风雨、排除烦恼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但是曾 皓从未考虑过愫方的人生与幸福,每当察觉到愫方的心绪有所波动,他便刻意表现 出张慌失措与慌乱无助,过分渲染老人失倚的种种哀伤愁苦,希望以此迷惑、欺骗 善良的愫方心甘情愿地做他永远的奴隶。 1.2 儿子儿子 家族中有父辈和子辈,子辈中受人瞩目的是那些家长器重的儿子们。儿子可以 分为长子和逆子,尤其生活在封建没落家族中的长子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现代中国家族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 1.2.1 长子长子 在家之前的叙事中,这类形象尚付阙如, 红楼梦中贾珠在小说开始时已 经死去,因此这一形象是空缺的。可以说,对于这类在夹缝中痛苦灵魂的塑造,是 巴金对文学的奉献,尽管鲁迅在这之前也创造了吕纬甫、范爱农等形象,但影响最 大、最深远的还是高觉新。此后,周萍、曾文清、祁瑞宣、蒋蔚祖、姜长白等使这 一人物类型更加丰富,而且在一些别的人物形象上也常能发现这种人格特征。他们 是矛盾的统一体,复杂的性格内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家中形形色色的成员中, 长子是地位极为特殊的一类。作为儒家文化的正宗承载者,作为未来的家长,明天 的父亲,长子负有家庭兴亡的重大责任,中国数千年来嫡长子传衍制度深切影响到 长子父亲们的性格和行为。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长子们,一方面要孝敬长 辈,修身齐家,调节妻、子、弟、媳等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与利害关系,另一方 6 面又要在心理上接受自我、理想与欲望的压抑。长子在文化断裂时期的矛盾与焦虑 构成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潜在冲突。压抑、牺牲自我的个性 不仅未能挽救家族衰败的命运,反而构成了长子的人格悲剧,并间接成为逆子抗争 的理由。 1.2.1.1 委曲求全的长子委曲求全的长子 在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有两类长子的悲剧类型十分引人注目,一类是柔弱顺 从、克尽忍耐的正统形象。身为长子,承担着历史的重担,自觉地维护、保证家族 秩序的现有制度。而生活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传统观念与民主思想的转型期,长子 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新文化、新思潮,比如觉新就读的新式中学,也接触到化学 之类的新学,他们同样渴望个性自由解放,愿意做一个新青年,但是几千年封建社 会积淀下的重负使得他们无法摆脱旧的羁绊,违抗封建秩序,只能在新与旧的夹缝 中辗转喘息。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逆子身上:瑞宣鼓励三弟瑞全去为国尽忠, 觉新真诚地希望觉民他们做出大事情来。于是,长子的灵魂在责任与理想、家庭与 自我这矛盾的地狱中受着煎熬,承受着双重人格分裂的痛苦。一方面属于自我牺牲, 为齐家奉献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软弱怯懦,成为家族理想的牺牲品。长子们在历史 转折时期感受到了更多新的气息,能更清楚地看到垂死制度的挣扎,也看到了新的 希望,因此,他们活得比新生力量(逆子)和守旧势力(家长)都更沉重、更痛苦、更孤 独。每个生命体都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并试图追求和实现它,但是在“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婚嫁方式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等训诫下,爱欲尽失、人格扭曲 的长子已丧失了起码的进取心,觉新就这样放弃了追恋梅,面对叔叔克安、克定等 长辈以避“血光之灾”为由,逼死妻子瑞珏他也只能悲哭应对。觉新这个被扭曲了 的形象,表现了就中国出身剥削阶级家庭青年一代的种种行为和心理,也反映了封 建统治的垂死腐朽。7 高觉新的举动和思想,无不反映出维护礼教、维护家族的延续和发展的责任感。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我 跟你们一样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没有一个实现过。我的 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 7 但是他的自我牺牲,并不能消除家族内的冲突,减少家族没落的可能。祁瑞宣也有 着“奉亲持家”的责任感,传统的孝悌意识已内化于心。在民族浩劫的日子里,他 无法像瑞全一样出走抗日,只能守在北平做奴隶。他在牺牲中,承受着忠孝不能两 全的痛苦。黄静宜也是这种家族制度的驯服的牺牲品,由于父母订了一门不合心意 的婚事,她大学毕业后发誓终身不嫁,一派苦心操持残破的家庭摊子。她站在新与 旧的夹缝中,调和折中,以孝悌立身,最后随着家人一同沉没于逃难的渡口。他们 都因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而做出了自我牺牲的选择,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于对家庭 的奉献之中。 1.2.1.2 自暴自弃的长子自暴自弃的长子 如果说前一类人物是清醒地承受压抑的苦痛,那么还有一类意志薄弱的长子则 选择放纵欲望,在压力下彻底沉沦。比较而言,前一类长子是勇敢的,尽管处于人 格扭曲与理想失落的双重压力,他们还是勇于承担长子的责任和义务,勇敢地面对 压力,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家族的繁衍与发展中去;后一类腐朽的长子则在 既定的压力与父亲力强权下崩溃,选择抛弃命定的责任和对家族的义务,主动放弃 自我,泯灭理想,一味追逐生理欲望的满足,成为无所事事的废物,彻底沉沦于寄 生的快乐。这一类型人物形象中最典型的是曾文清(北京人)与周萍(雷雨)。 曾文清是在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成长的年轻子弟,他在破落的北平士大夫家庭中 充分吸收了这一文化的腐朽,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 痛苦”甚至懒到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作为真正的“人”早已死去,只残余下生 命的躯壳如行尸走肉般地维持必需的生理活动。如果说,文清是在家族的废墟中活 埋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么周萍与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周萍不同于文清,他生活 在一个新兴的资本家家庭,然而这个家庭中的长子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有进取的精神。 周萍“长子”既有自私软弱的一面,又有痛恨父亲的冷酷,追求自由和真爱的一面, 但这个畸形、罪恶的家庭决定了他在本质上是怯懦的,颓废的和自私的。8而在强大 而专制的父权压力选择逃脱,在父亲造就的基业上寄生享乐,唯一能做的只是在家 里制造乱伦的丑剧,促成自己和他人的悲剧。 但是,人总是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来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精神来源和动力支持。 8 觉新们遵从传统的人格理想之路,为了家族的繁荣发展而勇于牺牲奉献自我的一切; 而曾文清们既己放弃了这个艰苦的使命,就必须在其它方面寻找支柱与寄托。作为 无能的长子,他们的个性与追求被威严而专制的父亲压抑而无法实现,在父亲面前 没有立锥之地,于是更加渴望得到温暖的安抚与慰藉,企图在别处汲取力量。他们 都是自私的情感吸血鬼,面对着强大的父亲,他们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对 可能承担的责任又充满了恐惧。为了证明自己作为男人和长子的强力,他们选择了 在比自己更为弱小的弱势群体女性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与 安慰。于是周萍最初选择了孤独寂寞、渴求情感的继母繁漪,曾文清则把目光放在 了寄居在自己家中,孤苦无依的表妹愫方身上,自私地在她们身上寻求自己作为男 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意义。然而当这些无能的人发觉对象并不如想象般弱小无 助时,目标的转换就成为必然。因此,当周萍发觉繁漪是一个执着追求爱的女人, 同时拥有火山爆发般的破坏力与“雷雨”性格后,他退却了,用人伦为自己找了一 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离开,把注意力放在了更为弱小天真的婢女四风身上,并导致了 更可悲的乱伦惨剧。 1.2.2 逆子逆子 祖辈“打江山” ,日积月累有了深厚的经济基础,子辈就要“守江山” ,让财势 富贵在自己手上增殖,再传续下去。通常担当此任的是家族嫡系子孙,特别是嫡长 子。但是对家族造成了衰败和破毁的是一些叛逆子弟,现代中国家族文学通过一系 列逆子形象,理直气壮地宣布了家族制度灭亡的必然趋势,因而他们实际上是以家 族的掘墓人身份出现于叙事文学中。 1.2.2.1 叛逆与出走叛逆与出走 “大胆”是他们性格的基调和叛逆的最突出特点。觉慧不坐轿子,不顾封建门 第,与婢女鸣凤相爱;无视封建专制家长的意志,支持觉民抗拒不合理的婚姻。他 反对捉鬼的荒唐行为,反对无稽的“血光之灾”的荒谬做法;对于觉新的“作揖主 义”和“无抵抗主义” ,他进行了尖锐而毫无顾忌的批评。觉慧积极投身进步的学生 运动,参与抵制日货,反对军阀镇压学生的请愿运动,参与激进刊物黎明周报 的活动,创办报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黄静玲(前夕)是一个充满清新朝气的女 9 学生,她把生命比作逆水行舟,满腔热情地在民族救亡运动中寻求自身的价值。她 参加“一二九”游行,组织学生救国会,为浴血抗敌的前线将士募捐,到卢沟桥 战地劳军。她由一个天真的少女成长为一个爱国志士。 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在目睹了一系列家庭内部悲剧后,与封建家长的斗争 中,这些“叛逆”们的性格日益成熟。在小说家的开头,觉慧只是个受新思想 影响的青年学生,参加学生运动时只是个参与者,并因此被囚禁,虽然在日记中倾 吐了对旧家庭“狭的笼”的不满,但仍不敢违抗高太爷等不准出门的禁令,是鸣凤 的死使他认清“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并反省自身“我以前责备大哥 同你没胆量,现在我才晓得我也跟你们一样” ,第一次产生了“这个家,我不能够再 住下去”的念头,并终于下定决心冲出旧家庭的“围城” 。尽管他的出走仍带有幼稚 色彩,对出走的前途依然迷茫,但毕竟走出了“狭的笼” ,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当 前夕中的黄静玲在获悉家人噩耗之时,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坚强地拭去泪痕: “家 没有了,我们有国,我们都是国家的儿女!”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觉慧,静玲还是纯祖(财主的儿女们)、瑞全(四世 同堂),他们最后都选择了以“出走”的方式挣脱封建宗族的束缚,与大家庭诀别。 “出走”是逆子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接受了新思想的他们注定为家族视为叛臣逆 子而不容,同时逆子嗅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现代气息后,再亲眼见到大家庭的腐朽和 罪恶酿造的一幕幕惨剧,他们无法忍受家族对生命与个性的压抑、扼杀,无法继续 任由自己的生命在其中做无谓的消耗与浪费。家族的叛逆者对于家的叛离,是因为 感受到了它的负面文化因素:一方面“吃人” ,一方面腐朽没落。家庭对于个人的希 望与快乐,就如同坟墓般的土牢一样。家族在现代叙事中被作为“思想牢笼” “礼教 堡垒” ,而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单位和情感意义上的庇护所。因而,这里的“出走”只 是摆脱一种制度从而走向新生活,不仅体现着个体行为和意志,而且标识了一种价 值话语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启蒙叙事。他们要摆脱“家族人”的阴影,唯 一的方法就是“出走”!也正是于此, “出走”这一经典叙事行为使逆子的形象更为 完整。它是冲破黑暗、反抗家庭封建禁锢的有效表达方式,这样, “出走”者往往与 自身的文化母体完全割断了联系,以显示人物与过去,与旧文化的决裂。逆子的行 10 为与言论对旧式家族本已是巨大的冲击与破坏,而“出走”这一行为则是对宗法制 家庭最大的消解。揭示旧家庭的罪恶是现代家族叙事文学的主要意图,人物出走可 以更深刻地表现旧家庭的丑陋和罪恶,而家庭中的矛盾通过“出走”也被揭示得更 为彻底。对一个重视体面和声望的宗法家族而言,家庭成员的出走无疑是最不体面 的事。尽管家庭内部存在着种种丑行与罪恶,但只要逆子不出走,旧的家庭秩序就 可以继续维持,一旦有家庭成员选择出走,那么现有的秩序就会被打破,家庭表面 的安定平静也会被破坏,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会日益激烈。对衰败没落的封 建家庭来说,家庭成员的出走所带来的打击和震动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说,长子的 双重压抑与逆子的叛离出走共同推倒了颓败的家族文化,使权威的父亲形象崩塌。 1.2.2.2 放弃与坚守放弃与坚守 逆子在社会转型期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而勇敢地从旧式家族中出走,去寻找属于 自己的人生。然而,这些“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们冲出家庭的“狭的笼” ,接触到了 现实世界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出走之后,逆子的结局有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家庭后,面对冷酷的现实,曾经在心中盘算的美好计划被击得支离破 碎,苦恼、悲哀与失望接踵而来,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不知如何抉择,最终满腔热情 付之东流,无可奈何地回归到曾经极力反对的传统的价值观,如蒋少祖与丁宁(科 尔沁旗草原)。作为蒋氏家族的第一个叛逆,少祖也曾有过憧憬与向往,然而在现 实的挤压与挫折中,他“崇拜了伏尔泰和卢梭,崇拜了席勒底强盗们,尼采的超人 和拜伦底绝望的英雄们”最终不甘困苦而终穷,于是变心从俗,追逐权力,当了参 议员,在旧诗和宋明版本中寄托灵魂。丁宁,这个破落家族的末世继承人, “既有新 一代的青年的共同血液” ,又摆脱不掉败落的旧家族的阴影。他曾冲出家门,到南方 城市中寻找梦想,接触过新思潮,而当他踌躇满志地回到故乡试图寻找自己梦寐以 求的活力时,所感受到的却是怯懦、畸形的病态人格与广阔雄壮草原的不协调;在 醉酒后受到三十三婶的玩弄使他洞彻了旧家族的荒淫腐朽,对家族制的罪恶进行了 深切的忏悔。然而,在大山发动农民“推地”时,他却使出了强硬手段,宁愿土地 荒芜,也不减租让步,随后又答应请愿的农民统统免租,当老管家接口说成免租二 成却又予以默认。丁宁试图在动荡的草原上扮演拯救人类的“超人” ,却注定摆脱不 11 了失败的结局。他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苦吟的思想家,没有算盘的经济家” ,最终被 抛弃的“寂寞者,独语者,畸零者” 。他们是放弃理想的“追梦人” ,由于缺乏坚定 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动力,他们自愿剪掉翅膀。 二是走出家门后,无法将理想付诸于现实,但又执着地“朝着天边飞” ,为寻觅 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自我放逐流浪,最终在追寻的路上悲惨死去。这类人物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蒋纯祖。他“举起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 ,以少祖为榜样,冲出家族 的废墟,但当少祖自折双翼,随波逐流时,他却始终坚信“青春是壮阔的” , “苦闷 才能爆发革命与艺术” ,坚守理想,不屑流俗。在从武汉到重庆的演剧队中,他与小 集团的“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争辩;在四川的石桥场小学,他奋力抗争宗法制农村 的冷酷与愚昧,这位勇敢者一直处于“独战众数”困兽犹斗的激昂又狼狈不堪的处 境中,由于他的桀骜不驯与个性的过度膨胀,虽然生活在人群中却始终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与归宿,纯祖在现实与理想间始终仿徨不定,承受着心灵的折磨,最终心力 交瘁而死。 三是经过生活激流冲刷,在变动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成为对世界对生 命有着成熟的而清醒认识的新人,如觉慧、瑞全。尽管他们的出走同样有幼稚甚至 浪漫的嫌疑,但他们在坚持信念的同时,很快找到并融入了群体,在自由的高空下 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逆子不同的结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他们走的路与中国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密 不可分,息息相关,同时,这也显示了西方个性解放面对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 文化时举步为艰的发展历程。此外,逆子形象是一个彻底的大家族的叛徒,他们以 西方重个性、重生命的人文思潮为武器,首先摆脱了传统文化片面强调责任、义务, 忽视个人权利,自由解放和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人”的生存意义; 其次,逆子们追求自由、平等的世界,这与传统的家族文化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传统文化要求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孝顺” ,即无条件地服从父母,长辈与权威, 而逆子们却恰恰相反:对尊长不顺反逆,不爱亲而博爱他人,不以“事亲为大”而 崇尚个性解放,献身报国。这种言行是对家族文化的轻蔑与挑战。 12 1.3 女人女人 女性向来是小说中的重要对象,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冰心说:“世 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 ,十分之六的善 ,十分之 七的美”9女性的地位是一个社会的指示器,它是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社 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因素。林语堂将这一看法进一步深入,他说:“发现 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 ”10可见,20 世 纪中国作家对于女性非常重视。但是人类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男女就存在着社会价 值的差别,女性则是男性本位文化的附属和修补。男权社会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以“话 语”锁定了女性的言行空间和思想领域,规定了她们的存在方式和角色。家族是男 权价值观念的组构,家族观念体现着男权社会的统治观念,如男尊女卑、父权至上、 等级秩序等。在家中逆来顺受的被视为贤妻良母,而反抗的则被斥为“女巫” 、 “娼 妓” 、 “疯人” “不守妇道” 。女性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要遵循男性主义,以男性 意志为标准。家族叙事中的女性,要么神圣化,要么妖魔化,都是按照男性意识, 从男性视角出发来为女性命名的。在家族叙事中,男性作家由于男性观念的积淀, 笔下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出这两类:充满母性的贤妻良母和心理扭曲的“疯女人” 。 1.3.1 贤妻良母贤妻良母 中国走入封建宗法社会后,随着男权的绝对权威的确立,妇女也从此丧失了话 语权,成为男人的附庸与家庭财产。在文本中,尤其是男性作家的写作,这种贤妻 良母型的女性,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被讴歌的,但都是传统家族文化的履践者和 家族伦理道德的烙守者,它作为女性的美德被膜拜。 巴金的家中,瑞珏、淑英、淑贞、翠环、梅、惠等,都是作者倾注同情与 赞美的女性。瑞珏,温柔善良,以她的贤惠赢得下人和同辈人的喜欢。当她了解觉 新与梅的一段往事,不但不责怪丈夫,反而同情梅的不幸,给予她安慰,甚至提出 自己离开,成全他们。当老太爷生病,家里要她搬出去生孩子时,没有怨恨,而是 顺从。对于她和其他女子的不幸,作者同情,并将怒火喷向那个制度和礼教;但是 对于她们的美好品格,作者又是欣赏、赞美的,但是作者忽视了,正是她们的这种 13 性格和美德,使得她们注定不能抗争,从而导致了人生的悲剧结局。可以说,她们 得到作者审美情感的肯定,最主要的不是她们自己独立的价值和人格,而是其温柔 敦厚的美德,她们身上寄托了巴金的一种梦想, “她们是纯洁的、无私的,没有自己 的故事而只懂得微笑和同情,她们服从、随和、忘我、不怕牺牲的美德令男人显得 伟大” 。11作者对传统型女子圣母般的塑造,既表明他对传统女性美德的认同,又流 露出他骨子里较明显的男权意识的痕迹。万昭华(巴金憩园)是贤妻良母式的人物。 丈夫姚国栋为憩园公馆的新主人,一生主要靠父辈丰厚遗产过着悠闲安逸生活。作 为续弦之妻,万昭华年轻漂亮、温柔和顺,被丈夫视为家中第一大宝贝,深得丈夫 宠爱。她爱看外国电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眼光比较开放。她善良贤惠、宜家适 从,而继子小虎对她抱着仇视心理,丈夫并不了解她。物质生活舒适而精神生活孤 寂,处境与心境不谐调。她富于同情心,希冀与人们和睦共处平等相待,但人心难 测使她产生难言的隐忧和愁思,脸上可亲的笑意难以冲淡心中丝丝的哀愁。 韵梅(老舍四世同堂),是祁家大族长孙媳妇,作为善良宽厚、普通平凡的 家庭主妇,她辛勤治家任劳任怨,明事达理责任感强。她孝敬老人,体贴丈夫,善 待兄弟,关心孩子,让家人在艰难岁月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她默默无闻撑持家庭, 为全家忘我劳作付出一切,奉献自己的劬劳和爱心。她心胸开阔能识大体,由关心 家人的命运发展到关注邻里的安全,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与丈夫有着传统婚姻关 系却缺乏现代炽热情爱,心灵缺乏深度情感沟通而似觉隔有一层薄纱。她与那种不 理家事而一味追求“自由”的时髦女性不同,也与如胖菊子贪图富贵而逼丈夫作汉 奸的折节女性判然有别,在国难中帮助丈夫保住了一家的清白。 这一类型女性人物,一般都能遵循封建大家族的等级秩序和家族伦理规范,受 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传统家庭道德思想潜移默化于她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之中。 她们一般恪守于传统妇道,认同于自己的角色地位和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实际 上是不自觉地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既定秩序,成为传统家族文化的继承者。由 于因袭着传统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她们一般比较缺乏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女性 自主意识,表现出浓厚的传统色彩,是贤妻良母式的人格化身。她们身上所蕴藏的 传统家庭女性美德,如善良贤惠、尽职尽责等成为建构当代新型文化和当代家庭道 14 德的重要因素。作家在家族叙事中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本意是对具有传统美德的女 性的赞扬,但客观上却揭示出传统儒家伦理规范系统对女性主体的压抑和抹杀,它 为女性铸成了一整套低目标的自我平衡的价值取向,以消极地接受、顺应现实的生 活为归宿点;它强调通过自责、宽容的善的净化达到情感的统一,隐含着排斥、遏 制爱的需求的倾向;它使价值天平失衡,过分崇尚、认可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忍让 和牺牲。男性以女性的顺从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女性因缺乏独立性而成为一个工具 和职能性符号,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善良、温顺、忠贞、甘于牺牲,标示着男权价值 规则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期望。 “贤妻良母”式的角色文化模式,与其说是一种美德, 不如说更多的是“宿命”和“麻木” ,是一种生存依托,难以塑造现代人的健康人格 (完全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人格价值和爱的价值),其核心仍是三纲派生的奴隶依附道 德。传统女性的典范,均未得到“善有善终”的结局,或死亡,或在窒息和压抑中 痛苦。她们以其悲剧性终局,启迪人们:女性只有扬弃囿于传统家族文化和伦理规 范,把自己从女性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实 现自我价值。 1.3.2 扭曲变态的“疯女人”扭曲变态的“疯女人”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原是一个青春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麻油店的女 儿,因为哥嫂看上了姜府的地位和金钱,将她上嫁给残废的二少爷,从而导致了她 的悲剧人生。在姜府,从老太太到下人,都看不起她,她极力熬着,为了能继承二 少爷的家产,她忍辱负重,终于一晃十年,老太太和二少爷都去世了,她继承了家 产自立门户。可以说,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虽然心里痛恨,但行动上并未有 什么反抗,因为她企盼着还有熬出头的那么一日。在闭塞的、不融合她的姜家大院, 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七巧渴望正常的性爱,将希望寄托在三少爷身上。虽然这有“乱 伦”的罪恶,但对于躺在爱的祭坛上的七巧,其追求还是合乎人性的,可是花花公 子的三少爷只是与她在场面上应付。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中,她的心理被扭曲了,形 成了病态人格。荣宋说: “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 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映,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12它是 正常心理状态瓦解造成,是人格异常表现。 应该说,七巧在爱欲、情欲和物欲中迷 15 失自己、心理变态的过程,是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扭曲直至灭绝的过程,是值得 人们同情的。一个美好的心灵在男权文化的摧残和压抑下,被扭曲异化,扼杀了对 美的追求。而她的心灵被毒化以后,再也不能被净化,它孽生出黑色的病菌,将病 毒和罪恶复制、传播,充当专制文化“吃人”的帮凶,却又令人憎恨。曹七巧是封 建意识的牺牲品,同时又成了执行封建意识的忠实走狗。 她先后将两个媳妇折磨死, 又用一句有心计的话,生生将女儿的爱情扼杀。她就这样彻底地失去爱的能力,疯 狂地报复着世界,由父权的受害者异化为同质者和代言人。同时,我们从长安上楼 的背影又仿佛看到了七巧的样子,她们的形象形成了循环和重叠。正如有论者所言: “张爱玲将在权力的绵密网络中抵抗着的女性日常的斗争以疯女人的形象呈现, 讲述了家族制度的机制和矢量中,阶级、性别、世代的桥梁母亲为什么、何时、 怎样由被害者变为加害者,权力交替是如何完成的。 ”13 雷雨中繁漪是一个拥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她曾接触过新思潮,后来 却过着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在周朴园长年的精神折磨下,她选择了背叛自己应守 的本份,去寻求新的感情慰藉,这时,她发现了周萍于是投入全身心地为他燃烧, 为了情感,她甚至不在乎“乱伦”的重罪;当软弱的周萍想逃跑并把情感转移时, 繁漪为自己遭受父子两代的玩弄而愤怒,并施展手段开始报复行动。她不惜以儿子 周冲为工具去破坏周萍和四凤的感情,在那个雷雨之夜,繁漪爆发出了超乎常人想 像的巨大破坏力,揭开了这个大家庭最丑恶的秘密,间接造成了周萍、周冲与四凤 三条年轻而无辜的生命的死亡,逼疯了侍萍也逼疯了自己。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 繁漪不吝使用一切手段,付出一切代价,终于在他人的悲剧中也造就了自己的悲惨 下场。 在家族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束缚下,这些女性泯灭自我,熄灭欲望,成为苍白的 “影子人” 。他们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被扭曲,由被害者转化为摧残者,将自己所承 受的痛苦转嫁到另一些不幸的人身上,制造更多的罪恶。传统家族中勾心斗角、尔 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污浊环境,难以养成正常健全的人格,她们长时间的浸淫其中, 慢慢就认同了这种对人性的摧残,在施虐中品尝刽子手的欢愉。她们从人向魔鬼变 异的过程,展示了封建宗法礼教和伦理观念“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本质,同时也揭 16 示了人性的复杂难测,说明了人的现代性过程的艰巨。她们性格的底蕴源于千年的 传统,是顽固、封闭的。这类女性是值得深切同情的,处在男权社会的最底层,她 们的居住环境象征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重重包裹,封闭得严严实实,她们被 压抑得呼吸维艰。所以她们激越地走到了反面,以极端怪异、极端荒诞的态度去撞 击、抵抗、撕咬,结果使得自己人格扭曲,害了自己一生一世。在现代家族叙事文 学中此类形象的出现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颠覆性,她们是对“五四”力图推翻的传 统男性文化的解构,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了维护男权中心,家族礼法为女性制定了女子专属的行为规范,但是恰恰是 这些礼法束缚了女性正常的身心,压抑了女性合理的欲望,扭曲了女性的心理。因 此,一旦得到机会,女性失衡的欲望便使得她们不惜突破人伦禁忌,为欲望而冒险, 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再俯首贴耳,甚至敢于挑战己失势的权威。从这个意义上 说,这些女性形象更接近现实中人物的原生态,因此,对这类人物的塑造是作家解 构父权文化的形象化手段,是对男权主义的变相批判。 1.4 奴仆奴仆 在大家族中,有很多维系大家族日常运转的奴仆存在,他们的存在和命运也影 响整个家族和家族人物的命运。奴仆也称奴婢,辞海上说:“古代称罪人的男女 家属没入官中为奴者”,即男为奴,女为婢;以后,则“泛指丧失自由、被人奴役 的男女。”14奴仆形象,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创作中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们通常无名 无姓,声息微弱,他们在作品里或者是主要角色或是重要配角。即使是只能轮上描 画几笔的人物,但是他们生动、完整的艺术形象组成了一个艺术的长廊,他们与其 他众多人物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物众多的大家族,理直气壮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占据了自己应有的席位。雷雨中的四凤,作品的基本剧情紧紧地系在她的身上。 她和繁漪、周萍的戏剧纠葛,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家里的鸣凤,如果没有 她的毅然地投湖自尽,觉慧会在态度和行动上,这么坚决和果断地与封建专制主义 决裂么?如果没有侍萍与周朴园二十余年前的那段往事,作品能够那么扣人心弦、引 人人胜吗?所以奴仆形象在中国家族文学中地位不可小觑。 17 在大家庭里,奴仆是主子们的供使唤的可以说话的牲口,所以大家庭也是主子 们作威作福的天堂。奴仆用屈辱的肩膀支撑起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正是他们维系 了主子们的生存发展,并促成着文化的传递,他们是阴暗腐败的封建性家族结构中 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一个群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说:“奴 婢就是替富人做家务和供他们奢侈生活用的奴隶。”15奴仆自从被卖进主人家,被 一纸文契确定身份之后,就成了主人的活玩物,被残忍地役使和折磨,吃残羹剩炙, 穿破衣烂衫,住马棚仓屋,风霜雨雪、披星戴月地劳碌着,却不能保障自己起码的 生存权利。 可以说,他们全方位地承受家主的人身压迫。奴仆人物的出身一般都比 较低微,应当说,在他们初履人生道路的时候,都有一本辛酸的账,因而他们中的 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