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n031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密级:公开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赛博空间社会建构及其文化再生产 硕 士 研 究 生: 闫华峰 导师: 黄丽华副教授 申 请 学 位: 哲学硕士 学 科 、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所 在 单 位: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2010 年 7 月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n031 u.d.c: 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candidate: yan huafeng supervisor: prof. huang lihua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date of defence: july, 2010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以往的研究在分析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时,或强调文化对技术的建构, 或强调技术对文化的影响,这种线性模式分析方法最终导致陷入社会决定论或技 术决定论的纠缠之中。 本文试图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工具剖析赛博空间的建构过程,并借助场域理 论对建构过程中的各个行动者进行相对宏观的分析,揭示赛博空间的社会建构及 其文化再生产过程。本文认为在赛博空间建构过程中,社会文化不仅使整个行动 者网络更为完整,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网络中它起到临时稳定器的作用,它是赛博 文化形成的前提。而赛博文化是各个行动者“协商”的阶段性成果,它是整个网 络的粘合剂和加固剂,同时指出其在新网络建构中的招募工具特性。我们对赛博 空间和社会“场域”中各个行动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个行动者之间存 在的层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不同质和量的资本为前提的文化再生产现象。我们 对网民这一群体进行了着重分析,认为文化资本是他们网上实践的重要决定因 素。由文化资本转化的访问惯习、解码能力、虚拟符号,一方面是网民网上活动 的行为指向,另一方面也给其实践活动一定的限制和制约。赛博空间的形成过程 可以理解为一种建构过程和文化再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 历史意义。 关键词:赛博空间;社会建构;文化再生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whe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alyze the relations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social culture, it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cul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or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culture. the method of the linear analysis ultimately fell into the entanglement of social determinism a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this paper which uses network theory of actor as a tool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yberspace, and it analyzes the relative macro-relationship of various 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th field theory,and it which combin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micro concepts and macro concepts reveal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and the process of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at last it tests tentativel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through specific cas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 social culture, as the actors of non-human factors, not only makes the whole network of actors completely, whats more, it plays the role of temporary stabilizer, and it is the premise of the cyber cultural formation. cyber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various actors consultation , and it is the reinforcing agent of networks stability, and it simultaneously points out the features of the recruiting to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network.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actors in cyberspace space and society field, and point out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actors, which specifically performs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differ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apital. we analyxe deeply groups of internet users, and we find that cultur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ing factor of their pracrice on line. on the one hand the visit habit, decoding ability and virtual symbols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behavior directions of their online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give their practice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and constraints. all of the above,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yberspace can be understood as a kind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cyberspace,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2.1 关于赛博空间的研究 .2 1.2.2 网络文化研究现状 .4 1.2.3 有关网络与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 .6 1.2.4 关于文化再生产 .7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8 1.3.1 研究内容 .8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9 第 2 章 赛博空间的社会建构 .10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 .10 2.2 建构赛博空间的主体 . 11 2.3 赛博空间的建构过程 .13 2.3.1 吸收他人的参与 .14 2.3.2 控制他们的行为 .15 2.3.3 作为建构阶段性成果的赛博文化和赛博空间 .19 2.4 本章小结 .21 第 3 章 赛博空间中的文化再生产 .22 3.1 赛博空间建构过程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22 3.2 各个行动者间的层级和文化再生产 .23 3.2.1 各类群体之间的层级 .23 3.2.2 各层级不平等地位的强化 .24 3.3 网民群体内部的文化再生产 .25 3.3.1 关于文化资本 .25 3.3.2 文化资本的转化 .26 3.3.3 网民群体中的层级 .2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3.4 赛博空间中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31 3.5 本章小结 .31 第 4 章 赛博空间文化再生产的意义 .33 4.1 现实意义 .33 4.1.1 有助于思想的自由驰骋 .33 4.1.2 有助于解决层级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34 4.2 理论意义 .34 4.2.1 为解释赛博基本问题提供新视角 .34 4.2.2 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35 4.2.3 有助于厘清赛博空间的理论定位 .35 4.3 历史意义:有助于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6 4.4 本章小结 .37 结论 .38 参考文献 .40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3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43 致谢 .4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使自己的神经系统与全球电脑中心联通起来从而闯入各种电脑网络空间。 可以在电脑信息系统里建立自己独特的身份,让各种人工智能为自己服务” 。这是 加拿大幻想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一本名为神经浪游 者的书上所描述的景象。这些在当时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甚至有些荒唐。然 而,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对小说中所 描述的赛博空间渐渐有了新的认识,虚拟现实技术迅猛的发展趋势更令人们有理 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小说中的景象并非天方夜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赛博空间已经引起了一些学 者的兴趣,与此同时一些以赛博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也建立起来。目前 对于赛博空间在学术界中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将其作为技术产物看待,还是作为 虚拟社会进行探讨还有争议,但鉴于其与网络技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相当 部分的研究是将其放在网络技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又由于其与文化之间 的特殊关系,于是有关网络与文化关系方面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全国 首届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针对网络技术与文化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 讨论: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传播精神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网络技术如何满足人的 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技术在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中给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冲击,网络技术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伦理道 德的影响,黑客伦理的两面性问题,网络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技术对社会 行为的影响,网络技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网络技术对文学的影响以及网络 技术传播中的网名的存在与伦理问题,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改善与重建,网络 技术与教育创新,网络技术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等1。 以上这些讨论为网络技术和文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对以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往网络技术和文化方面的相关研 究中探讨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具体的研究中多以网络技术对某些特定群体或文化 当中的某一部分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真正探讨二者作用机制的文章并不多见,而 在少有的关于网络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大多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分 析和阐释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或强调文化对技术的建构,或强调技术对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化的影响,这样的线性模式分析方法最终导致了陷入社会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的 纠缠之中。同时在理论建构中缺少必要案例支持也是过去研究中的一大遗憾。本 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剖析赛博空间的建构过程,并以场域理论对建 构过程的各个行动者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在以上的分析中揭示赛博空间的社会社 会建构过程及其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包括:赛博空间本质 是什么?赛博空间如何建构而成?赛博空间有怎样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及其意义。 将赛博空间的建构过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结合场域理论对赛博空间的社 会文化再生产进行讨论,这在网络与文化关系研究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对 二者关系研究以期对此类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人们在由 网络技术发展所推动的社会文化发展中更好的把握个体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赛博空间的研究 赛博空间概念的英文对应词是“cyberspace” 。人们一般将“cyberspace”译为 “赛博空间” ,也有研究者将其译为电脑空间、电子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 计算机空间、互联网空间、网络世界、在线世界、在线空间等,它们其实都可以 相互通用。关于“cyberspace”这一概念的渊源,部分人认为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维纳的控制论,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cyberspace”一词来源于加拿大科幻小说 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 ,吉布森将小说中的一个全新的没有具体客观实 体的世界称之为赛博空间。段伟文认为吉布森所描写的 cyberspace 具有以下四个 特点:一是脱离躯体的知觉能够在 cyberspace 中独立存在,二是在 cyberspace 中可 以突破物质束缚而飞跃横穿各种现实存在物,三是拥有信息能力的人在 cyberspace 中拥有巨大的权力,四是进入 cyberspace 中的人可能获得永生2。 目前,学术界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对赛博空间进行理解: 一是虚拟现实技术(即 virtual reality,简称 vr,也译为虚拟实在、虚拟世 界、灵境、临境等)意义上的赛博空间。这种意义上的赛博空间是建立在一种特 殊技术和特殊装置上的虚拟现实空间。 迈克尔海姆对这种意义上的赛博空间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数字信息与人类 知觉的结合部,文明的基质 ,在其中银行交换货币(信用)而信息寻访者则在 虚拟空间中存储和再现的数据层中航行。网络空间的建筑物也许比实体的建筑物 具有更多的维度,而且它们也许会反映出不同的实存规律。网络空间无所不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你打电话时,到自动取款机取钱时,都能体会到它的存在。电子函件在那里传 送,它就像动画片兔子罗杰 (roger rabbit)卡通城似的3。 ”按照我国虚拟现 实技术研究专家汪成为的说法,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 “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 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别眼 镜等)的支持下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 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 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的世界中对象进行交互作用。它是现代高性能计算机 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立体影像、立体声响、测量控制、 模拟仿真等技术综合集成的成果。目的是建立起一个更为和谐的人工环境4。 ”金 吾伦对虚拟现实的本质进行了全方位阐述,既保留了汪成为关于虚拟现实定义中 虚拟现实系统的“3i”基本特征,又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和哲学层次加以说明,形成 虚拟现实本质的三个层次说。第一,从技术上看,vr 是一种以动态形式创造一种 可选择的数据表达的系统,vr 系统的基本特征即 3 个“i” :immersion interactionimagination (沉浸交互构想)第二,从社会层次上看,vr 是由技术 创作的,不同于精神或意识的人造物,vr 是实在的。第三从哲学层次上看,vr 是计算机创造和生成的一种新的实在。它表明了世界的多元性5。 二是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互联网空间。互联网空间也可以称之为 因特网空间、虚拟空间、在线空间、网络空间、电子空间、比特空间和赛博空间 等。美国学者 michael benedikt 在其主编的网络空间:第一步一书中列举了研 究者关于此种意义网络空间的九种说明性定义,它们是: (1)基于计算机和联网而生成的一个与物质宇宙并行的新宇宙; (2)任何接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计算机可以到达的一个无限的场域; (3)一个无所不在又无处可在的世界,一个无物会被忘却,所有的东西都在 变化的场域; (4)一个公共的精神交感环境,一个流动着数据与谎言、心智与记忆和千万 种声音与千万双眼睛的地方,一场可询问、交易,追逐共同的梦想和直接拥有的 无形的“音乐会” ; (5)哪里有电子与智慧的交汇,哪里就会形成网络空间的通道,哪里有数据 的聚集和存储,哪里就有网络空间的房间,每一幅图像、文字和数字,每添加一 次数据、每贡献一份思想,都会增加网络空间的深度; (6)通过无数不停歇地工作的视像头,使遥远的地域和面孔,无论当下或恒 久、无论真实或虚假,都能召唤在一起出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7)网络空间使人类的组织变成了有机体:金钱在流动,义务和契约在汇 集,人们面对电子界面进入虚拟的空间; (8)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个人和组织生活有关的重要信 息; (9)纯粹的信息王国,对物质世界的信息抽象6。 曾国屏明确指出: “目前,赛博空间发展的步伐还刚刚迈出,人们还主要是通 过万维网,以超文本链接方式航行于两维临境之中7。 ” 翟振明也明确指出: “需要提醒的是,现在有人扩充虚拟现实这个概念, 把互联网上某些约定性的观念构造也包括进去8。 ”他认为互联网与虚拟现实其实 不是一回事情。 三是虚拟社会(网络社会)层面的赛博空间。与第二种层面相比较,区分主 要在于前者侧重的是互联网空间的技术属性,而这里侧重的是互联网空间的社会 属性。此种意义上的网络社会实际上是指整个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的所有存在 形式。它主要包括网络论坛、bbs 和 qq 群等直接交互性较强的存在形式和门户 网站、电子邮件、blog 等间接交互性较强的存在形式。网络社会概念是网络空 间的社会性表述,它的潜台词是:互联网空间实质上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空间相类 似的社会空间,而不仅仅一种自然空间或者技术空间。卡斯特在其网络社会的 崛起一书中,对“网络社会”进行了说明: “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 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 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9。 ” 1.2.2 网络文化研究现状 国外网络文化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网络文化本体研究阶段和网络文化综 合研究阶段。 网络文化本体研究主要出现在网络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探讨的主要问题主 要集中在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方面。瑞因高德(rheingold)是最早表述虚拟社区思想 的人之一。 虚拟社区一书中,瑞因高德对在线社区历史进行了勾勒,并举出了 大量在线交流的例子。并称这种形式为电子集会的幻想10。雪莉特克尔 (sherry turkle)1995 年发表的屏幕生活:因特网时代的身份(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ofthe internet)。特克尔的在线身份的思想基于对虚拟环境下民族志学意义 上的个体的研究,包括多用户域,或者多用户网络游戏。她认为用户使用赛博空 间来抵制那个更少功能意义的“真实”或离线真实时,大部分人却借数字领域经 验着一种更加真实的身份或一个多样性的身份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网络文化研究进入了综合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为 研究领域拓展,研究视角纷杂。戴维西尔沃(david silver)对这一阶段的研究进行 了概括和归纳。他把网络文化综合研究分为 4 个主要的方面,而这 4 个方面又互 相交叉。它们是: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 这种互动的话语;分析对这种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互动的鼓励、促进或阻碍的社 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评估那些有意或无意作出的技术变更的决定和 程序设计,它们一旦投入使用,将形成网络和使用者之间的界面12。 关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观点:美国学者 david porter 将网络文化 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 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13。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 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 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 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同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 象14。藏学英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对网络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网 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 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 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15。桑 新民认为,网络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国际互联网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 形态的一种新文化;二是指对网络文化思考和文化研究 16。翁寒松在我们需要什 么样的网络文化一文中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是: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 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 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 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17。而李 贤民和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 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18。以上几种界定,不仅文字表述上有差 异,而且在实质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大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不同 的。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 内 外很 多的 学者 对网 络文 化的 特点 进行 了相 关研 究。 美国 学 者 tizianaterranova 将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 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三个方面。外在特点包括虚拟性和符号化;传播特 点包括匿名性、广泛性、时效性和多样性;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则是平等性、交 互性和开放性1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刘同舫认为,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处理信息的过 程;网络技术将现实世界虚拟化为符号;网络文化以网络技术为基本载体和基本 内容;网络技术决定了网络文化发展的工具性命运20。詹恂指出,网络文化特点 为:以高科技作为基础;传受空间成为虚拟;传受双方具有交互性;开放和没有 中心的全球性;个体的自主性充分表;人的创造性被高度激发21。 1.2.3 有关网络与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网络技术与文化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关注,其研究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1)网络技术与文化概述:具体包括网络技术的科学内涵、网络技术 的文化特质; (2)网络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作用机制:具体包括网络技术普遍性与文 化的特殊性、网络技术与文化传播、网络技术与生活方式、网络技术与文化价值 观、网络技术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与文学等;(3)网络技术与文化摩 擦:具体包括网络技术导致文化摩擦的理论根据、网络技术导致文化摩擦的过程 机制,消除文化摩擦的主要对策;(4)网络技术与文化异化:具体包括网络技术导 致文化异化的可能性、防止文化异化的主要对策;(5)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具体 包括网络技术与区域文化分析、网络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发展、网络技 术与企业文化创新、网络技术与教育文化创新、网络技术与民族文化创新、网络 技术与制度创新等22。 张明国在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会议的总结中指出: “在当代,克隆技术、纳米 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分别在推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发展的同 时,也给传统社会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并且这些高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 人们对其进行理性思考的速度与进程。因此,它必然产生出许多问题:如从网络 技术与社会关系如何理解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如何界定网络技术与网络文 化并将其与技术、文化区分开来;研究网络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 进行:一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二是从技术社会学角度,研究在社会背景环 境中的网络技术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揭示网络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张 明国认为:网络和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而网络技术又是以微电子技 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由网页技术和数据库等技术构成的,与其他 一般技术相比较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各自都有其相互独立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特 质。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导致文化摩擦,其根据就在于网络技 术本身具有的普遍性和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而使得网络技术与文化传播 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技术传播的超前与文化传播的滞后。要消除文化摩 擦,防止文化异化,促进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就必须实施文化创新。吸取和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鉴发达国家的实践教训和成功经验,这对促进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 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23。 ” 杨悦认为,网络作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将为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无 限的空间与可能性。但网络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诞生是与整个社会的 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分不开的。因此,认识网络必须从文化的层面才 能对其作全面的认识。网络的客观功能由技术所赋予,包括信息沟通功能、资源 共享功能、虚拟功能等。然而,网络的客观功能不能体现网络的全部价值,网络 的最终价值及其实现是由人赋予的。人的主体性是网络客观功能实现的前提条 件,人的精神创造是网络世界生产的主要形式,文化产品是网络世界存在的主要 产品24。 张雪桃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文化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充当 了一种新的写作工具,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它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 种新的方式,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更新与发展;正如现代科技的应用 已经破坏了地球的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网络技术的发 展必将破坏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25。 黄文玲对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与文化之间 并非单向度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嵌合基础上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网 络技术与网络文化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尤其明显,突出表现在二者之间具有非 独立相干性,相互缠绕,相互渗透,产生相干协同效应,并凸现生成了传统文化 所不具有的系统新质26。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在网络技术与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领域相对广 泛,对网络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但是在多数文章中研究视角 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新意,缺少对二者作用机制深层理解和揭示。 1.2.4 关于文化再生产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杰出代表。伯恩斯坦认为文化再生产 或文化传递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上,正是由于受阶级结构、社会分 工、主导的文化原则或符号的影响,社会秩序才得以规定;在微观层面上,主要 通过具体的社会背景的语言和其他社会符号来影响我们的意识结构27。伯恩斯坦 特别重视语言的作用,他认为阶级影响儿童的社会化模式,不同的阶级使用的语 言编码不同。中产阶级使用的是“精密型语言编码” ;而劳工阶级家庭习惯于“局 限型语言编码” 。伯恩斯坦认为,学校教育使用的语言编码是精密型的。由于中产 阶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熟悉精密型的语言编码,因而在学业成功方面比来自劳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工阶级家庭的学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28。 布迪厄是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杰出的代表,他指出了文化过程对维护现存社会 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制度有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的阶级社会的 结构,并使这个结构合法化。教育通过建构统治阶级的文化实现了文化再生产。 其主要观点:第一,学校是一种暴力符号。第二,学校通过暴力符号,实现文化 再生产。首先,学校强加给统治阶级的文化武断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子女的学业 成功。其次,差异的学校教育,强化了不同文化资本的差异。第三,从学校再生 产到社会再生产。第四,合法化 29 。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一经提出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部分人都给以了 积极的评价,但是也受到了相当多的人的质疑和抵制,其中包括吉鲁、阿普尔等 人。他们认为再生产理论忽略了个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再生产从来不是完全彻底 完成的。吉鲁指出:抵制理论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工人阶级的学生不仅仅 是资本主义的副产品,屈服于权威教师和学校,学校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 场所,是竞争性阶级文化的场所30。吉鲁希望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批判理论结 合起来,来界定文化、权力、统治和再生产的概念,以解释再生产和抵制的过 程。他还希望构建一种激进的教学法,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性31。 目前,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还是用于教育制度的分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 相对较少,理论的解释力和解释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问题是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的作用机制。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赛 博空间本质是什么?赛博空间如何建构而成?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有着怎样的作 用机制?赛博空间是否是一个纯粹自由平等的空间?通过以上研究进而回答近年 来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此部分将对赛博空间概念、网络文化、网 络与文化关系等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文章讨论需要对相关概念进 行界定。概念澄清和界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这是本文研究前提。 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本部分将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依照建构 论视角对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进行考察。试图回答赛博空间的本质,社 会文化和网络文化在赛博空间建构中的作用等问题。此部分主要借助拉图尔的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第三部分赛博空间的文化再生产。本部分主要设计为从中观层面、关系角度 对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试图借助场域理论作为工具,通过 揭示赛博空间各个群体间的层级特征,进而对赛博空间的社会文化再生产进行阐 释。 第四部分意义和启示。本部分在对前述章节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 上,思考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图 1-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在充分积累文献资料和尽可能的获取最新信息的基础 上,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归纳,使之为本文理论分析提供必要的前提。 2)案例分析法。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将腾讯作为典型案例,为提出的理论框架 和理论假设提供佐证。 3)实证研究法。结合相关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对文章中所建构 的理论给予论证和支持。 问题提出 理论工具和理论建构 赛博空间的社会建构 赛博空间文化再生产意义 理论启示 赛博空间的文化再生产 研究背景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2章 赛博空间的社会建构 赛博空间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既存空间,而是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赛博空间不是我们可以具体触及的现实之物,但是却可以被我们切身实地的 感知。它是一种虚拟的情境,这种情境是由各种不同并相互关联的主观因素和客 观因素建构而成,它依照自己内在的规律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任何研究都会受到或客观条件或主观 意向的制约。在我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诠释问题有利于我们 消解主客观羁绊,抓住事物本质,还原事物本来面目。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的联 系千丝万缕,二者的作用方式错综复杂,因此,在这里我们分别选择微观层面的 动态生成考察和相对宏观层面的关系分析作为解读视角,对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 的关系进行研究,力图更为清晰全面地展现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章将从动态 生成角度,以社会建构论视角对赛博空间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考察, 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2.1 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 20 世纪 80 年代,欧美的一些技术哲学家、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建构论思想。 社会建构论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理论框架,它们分别是:以平齐和比克为首创立的 社会建构论方法(scot);美国技术史学家休斯的技术系统分析方法(sys) ;拉图 尔、卡龙和劳所倡导的行动者网络分析方法(ant) 。他们的理论不同程度地对技 术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强调社会因素在技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之后的一 段时间内,他们理论影响日益扩大并在技术的研究进路上刮起了一股建构主义思 潮。 拉图尔是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早年对哲学和圣经 进行过系统研究,之后对少数民族部落的进行过跟踪调查。出众的天赋、广泛的 涉猎和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