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冯延巳生活在国势飘摇的南唐,他的独特的经历和个性气质使他的词有着独特的艺 术风格,即“悲喜综错、盘旋郁结”,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和泪试严妆”。“试”是 努力尝试,是在和泪的悲哀之中也要保持严妆的美丽,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 是冯延已词的特色。冯延巳以其独具特色的词学创作,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开创意义 的贡献,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纵观多年来对其研究的成果,冯词究竟具有何种独 特的艺术风格,其表现形式怎样,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前人的论述中并 不十分透彻翔实,大多是仅就一方面展开,缺乏整体观照。本文从冯词的“悲喜综错、 盘旋郁结”艺术风格入手,对其作品进行整体解读。 本文拟从三个大方面来论述冯延巳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引言部分简述词学研究史上的词体分类标准,从风格的定义展开探讨。结合时代背 景以及名家品评,对冯延巳词有一个总括的介绍。 第一部分冯词风格的表现形式。分别从景物意象色彩的反差、今昔情境的对比、 情绪的波澜起伏三个方面来论述冯词风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冯词的性别角色与寄托。冯延巳绝大多数词作的性别角色是模糊的,使 其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抒情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第三部分冯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艺术风格的成因。从时代背景、冯延巳自 身的悲剧命运、冯延巳的臣妾心态与焦虑情绪、冯词独特的意象选择、晚唐诗风的影响 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形成冯词艺术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冯延巳;冯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风格 a b s t r a c t l i v i n gi n t h en a t i o n a l d i s o r d e ro fs o u t h e r nt a n gd y n a s t y , f e n gy a n s i su n i q u e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p e r s o n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m a d eh i sc ih a v e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w h i c hc a nb e s u m m a r i z e d “a g o n ya l t e r n a t i n gv “t l lh a p p i n e s sa n dt o u c h i n g 、丽t hh e p a t i cd e p r e s s i o n ”t h i s s t y l ew a se v a l u a t e da s t e s t i n gs o l e m n n e s st r o u s s e a uw i t l lt e a r s b yw a n gg u o w e i “t e s t i n g ” i st h ea t t e m p tf o r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b e a u t i f u lo fs o l e m n n e s st r o u s s e a u t h es p i r i to f k n o w i n g t h ei m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b u tp e r s e v e r i n g ”i sj u s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f e n gy a n s i sc i w i t ht h e u n i q u ec r e a t i o no fh i sc iw o r k s ,f e n gy a n s ih a v em a d ea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w h i c hm a d eh i mo c c u p y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c i l o o k i n g a t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nf e n gy a a s io v e rt h ey e a r s ,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h a v e b e e nn o tv e r yt h o r o u g h l yi n f o r m a t i v e di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w h i c h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d i df e n gy a n s ih a v e ,w h a tk i n do fm a n i f e s m t i o nw a su s e di nh i sw o r k s ,a n dw h a tw e r e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s u c hs t y l e b e g i nw i t h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 “a g o n ya l t e r n a t i n g w i t hh a p p i n e s sa n dt o u c h i n gw i mh e p a t i c d e p r e s s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h a da l lo v e r a l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nf e n gy a u s i sc iw o r k s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a n d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 f e n gy a r t s i sc i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g a v e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r i t e r i ao fc is t y l ei nt h e 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o fc is t u d y , a n dm a d ead i s c u s s i o nb e g i n 谢t i i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s t y l e w i t h t i m e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b ee v a l u a t i o no fe x p e r t s i tg a v ea nu m b r e l l a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nf e n g y a n s i sc i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k i n do f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f e n gy a n s i sc i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 t h ec o n t r a s to fs c e n e r yi m a g e s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s i t u a t i o nn o wa n dt h e n , a n dt h e f l u c t u a t i o no f e m o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g e n d e rm l e sa n ds u s t e n a n c eo ff e n gy a n s i sc i t h e g e n d e rr o l e si nt h em a j o r i t yo fh i sc iw o r k sw e r ea m b i g u o u s t h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m a d et h e f e a t u r eo f e x p r e s s i n gf e e l i n g sh a v em o r e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 t h et h r e e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g e n e s i so f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f e n gy a n s i sc i i ti n c l u d e d f i v ea s p e c t s :t i m e s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t r a g i cf a t eo ff e n gy a n s i so w n ,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s e r v i l i t ya n da n x i e t yo ff e n gy a n s i ,t h eu n i q u ei n l a g es e l e c t i o n , a n dt h ee f f e c to f p o e t i cs t y l e i n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f e n gy a n s i ;f a n gy a n s i sc i ;a g o n ya l t e r n a t i n gw i t hh a p p i n e s s ;t o u c h i n gw i t l l h e p a t i cd e p r e s s i o n ;s t y l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 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教师签名:雌 期:z 螳盘,口、j 电话: 邮编: 必么醐 主盟三矽 引言 词分婉约、豪放两体之说,最早始于明代张挺的论词专著诗余图谱,自此论词 往往不逾其规。以婉约、豪放论词虽可以直观、总体地把握作品风格以及词人的精神气 质,但仅限于此显然过于粗略。词学大家吴熊和很早就提出:“同属婉约词人,温庭筠 与韦庄、周邦彦与秦观、贺铸与晏几道,向来并称,但他们的相异之点实在不下于他们 的相同之处,更不用说李清照与柳永相去之远了。同属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之间,也 不止是个貌同而心异的问题。学者叶嘉莹更是直接说:“我不能在开始先分成婉约一派、 豪放一派我认为那是死板的。我认为文学不但是在一个作者单独的作品之中是有它 创作的生命的,而且整个的诗歌的发展,在它发展的历史的过程之中,也是有它的生命 的。“”词学研究上还有其它标准分类体系,来弥补两体之说的不足,如宋人论词有正变 说,合词发展源流之正统的为正体,否则为变体:清人论词有以时代为界,主张词亦有 初、盛、中、晚期;另外还有以人或创作团体来论词体风格的,如花间体,南唐体,东 坡体,白石体等等。 风格,即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艺术家精神气质的综合体。文学也好, 绘画、音乐也罢,研究者在全盘。阅读”完作品后,风格是艺术作品最深入进研究者印 象中的一仲抽象的形式,同时它也是对被研究者( 作家或作品) 最底层的艺术气质的抽象 涵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作品在读者、观者、听众面前总会呈现出他特有的具有强悍 张力的艺术风格。正如艺术史家o l i v e rs a c k s 曾经说过,风格是一个人存在最底层的 部分,即使在失心发疯中也会存留到最后。研究词学也当用同样的艺术标准。比如对李 煜、李清照等词人的风格研究突出的特点是分前后两个时期来言说,这是从他们特殊的 生死离合、家国之痛的命运变迁入手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后期作品只是在内 容选取上与前期是迥异的,而风格仍是固执的,一个仍是赤子之心般的直白,一个仍是 女性特有的清丽、婉转。应该说,上面提到的以人或创作团体论风格的方法已约略触及 到艺术家本身精神气质的风格定义,当然,还远不能划上等号。 在对南唐词人冯延巳的研究中,艺术风格的问题是值得深切关注的一个话题。冯延 巳生平全唐文有记:“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人。仕南唐,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 事。除昭武义军节度,使周师,入改太子少傅。宋建隆元年卒。川”寥寥数言,述其一生。 相关史书记载到的冯延巳资料要丰富全面得多,他的一生可谓起起落落,最显赫时是9 4 6 年始任中书侍郎拜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之职,后几经因伐福州、伐楚失败而罢相到复职 到再罢再复。一身处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南唐小朝廷,面对这样几起几落的仕途命运,冯 延巳在他的创作中会说什么? 会表现什么? 古典文学研究的传统“知人论世”说在冯的身 上该怎样阐释? 我们在研究冯词时是否能同对待屈原一样地去申讨词中的微言大义呢? 冯煦这么做了。冯煦在阳春集序中日:“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 若晦,撰之大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伊惝 恍之所为。”作为延巳的后人,按照传统的伦理价值标准,冯煦不可能将冯词看作是艺 i 术抒怀、自我审美的文学游戏,只能是将之比附为如同屈原式的家国情怀。而一旦如此 论冯词的话,作为冯延巳个人的精神气质独特风格可能就是完全另外一个版本了。香港 学者饶宗颐在其人间词话平议中对冯正中的几首主要的鹊踏枝词都曾做过评说, 认为“不辞镜里朱颜瘦”一句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又以为“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是“进退亦忧之义”,更以为。独立小桥”二旬,是“岂当群飞刺天之时 而能自保其贞固,其初罢相后之作乎? ”从政治的角度论词作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损 害了作品的艺术美感,也使得艺术作品在瞬间失去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这一弊端一直 延续到清代浙西词派乃至以后。当然,更有甚者,后来研究冯词还有因其与皇帝的过从 甚密之关系而将冯斥之为“馅媚险诈”之徒的,这离我们所言的艺术审美已相距甚远了。 回到艺术风格本身。南唐之际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个岌岌可危的时代,是不幸的,从 词的发展来说这个时代又是幸运的。词家们吸收了晚唐诗歌华美低回、情致缠绵的余韵, 在创作中又全无如诗歌创作时一般严肃的“言志”心态,往往可以真实地表现出艺术家 本来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文人词的特点:有着深刻的文化低蕴使得它和伶工词区别开来, 有着非庙堂之上的真实与轻松又使得它和艺术精神特别地接近。较早从艺术风格的角度 来关注冯词的研究者是王国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温、韦、冯词时,各选了他 们一句词来代表其特色说:“画屏金鸱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 已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1 王国维将晚唐五代三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用他们本人的作品形象地阐释出来:温庭 筠的词富丽堂皇而不乏空洞,韦庄的词明快清亮却流于直白无蕴藉,“和泪试严妆”是 说冯正中的词中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固执,有一种操守。“试”是努力尝试,是在和泪 的悲哀之中也要保持严妆的美丽,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正中词的特色。而 这样的评价显然已触及到了正中词的艺术风格。王国维的艺术观深受叔本华、尼采悲观 主义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人间词话也是王国维摆脱传统伦理视角、全力运用西方 悲剧哲学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大胆尝试。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尼采的话评说李煜: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而对正中词,王 国维更是厚爱有加,短短6 4 则词话,论及冯词的就有7 则,不能不说正是正中词的艺 术风格才使其作品深得王国维的眷顾。 2 蛮: 一、冯词风格的表现形式 冯延巳词既深受王国维的眷顾,首先来看被王认为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的菩萨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扬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 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一一菩萨蛮 正中的这首菩萨蛮以“和泪试严妆”结穴,写抒情女主人公晨起理妆时思夫心 切时的所感所想。“和泪”者,哀也;“严妆”者,若有所待。所谓“和泪试严妆”,是 “既为幻梦成空而伤心掉泪,却又苦苦挣扎,强打精神精心打扮,企求日后能夫妻重聚。” “1 “每于耽溺之执着中作反省之挣扎,又于反省之挣扎中见耽溺之执着,这种悲苦与欢 乐之错综的表现,该也正是和泪试严妆所代表的另一种境界吧。”这正是冯延巳词 的一大风格特点,即“悲喜综错、盘旋郁结”。 何为“悲喜综错、盘旋郁结”? 即在正中的绝大多数词中,几乎都能找到悲与喜两 种情感因素,将悲与喜这两大对立的情愫容纳于一首词中并实现完美过渡与转换,悲喜 相互渗透、相互扭结,使冯词呈现出一派抑郁之气,不能不称之为奇绝! 在冯词中,读 者时常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心灵矛盾与冲突,盘旋于这悲与喜中不能自拔,悲哀的心绪与 对美的执着追求( 可理解为“喜”) 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使冯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 词的和谐状态,丰富了词的美感。 那么,冯词的这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风格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 即从景物 意象色彩的反差、今昔情境的对比及抒情主人公波澜起伏的情绪波动体现出来的。 ( 一) 景物意象色彩的反差 阿恩海姆曾指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感觉实验美 学的试验结果,颜色一进入眼帘,除了能引起人们冷暖、明暗、远近等物理感觉外,还 能引起兴奋、抑郁、安适、烦躁、轻松和紧张等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在一部作品中, 不同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往往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造就不同的审美效果。反其 道而行之,词人对于不同色彩的选用,有意无意问暴露了其内心的复杂情绪乃至矛盾情 绪。而在此讨论的关于冯词的色彩,我们采用色彩的更为宽泛的概念:感情色彩及包含 不同感情色彩的意象。如冯词中“雨”、“雪”、“风”、“霜”等自然现象,往往都是哀愁 之情的代言人,而“鹊”、“燕”、“梅”、。荷”等多是“喜”这一情愫的象征。冯词的高 妙之处,就在于他将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颜色和意象进行无意识的拼装,不着意间流露 了词人矛盾的心境,即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情怀。 试看下面几旬词: 。惆怅墙头,一树樱桃带雨红”( 采桑子) 。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舞春风) 。雨过花残遍地红”( 采桑于) “霜积秋山万树红”( 抛球乐)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玉楼春) 。落梅著雨消残粉”( 上行杯) “帘幕烟寒翡翠来”( 抛球乐) “粉映墙头寒欲尽”( 鹊踏枝)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鹊踏枝) 通过以上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词的明艳总是与清冷相伴,樱桃之红艳偏是“带 雨”的,梅花开放偏是“犯寒”的,雨后遍地落花偏是生机明艳的“红”,红杏盛开之 时却又伴随“一霎清明雨”,万树的“红”也是寒冷的霜染的这种强烈的对比,给 人以遐想。雨”“霜”“寒”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消极的,而“红”“开”则是积极的, 词人周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可见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也正是“和泪试严妆”的要旨。 “正中对自己的情感有一种固执,有一种操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故而有一份反省 自觉,是心甘情愿地做这一选择的。”如果我们抛开内容仅就表现手法方而来理解和 泪试严妆一语,将“严妆”理解为艳丽的色彩,而将“和泪”理解为哀伤、寒冷,那 么冯词中所谓“犯寒开”、“带雨红”,正是对“和泪试严妆”的最佳诠释,成为冯词冷 暖对比方式的一种体现。此外,冯延巳词中还有。花落春残”( 采桑子) 、“小桃寒, 垂杨晚,玉楼空”( 酒泉子) 、“肠断丁香结”( 醉花间) 、“泪珠滴破胭脂脸”这 样的句子,即美好的四物或落或残或破。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比,即美好与毁灭之问的 鲜明反差,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空空的玉楼、郁结不放 的丁香、被泪痕滴“破”的容颜,这些残破的意象,无一不透露出冯词中的悲剧意识, 而这种悲剧意识,恰恰体现了冯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冯词透过此种 方式所昭示的精神,在现今的社会里,又不能不让我们学习。叶嘉莹先生说:现代社会 “人们缺乏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不管是对学问、对事业、对感情,如果遇到 一次失败就不再干下去,那真是缺乏悲剧精神,屡次经过挫折,屡次努力站起来而终于 成功,固然最好,即使最后跌倒了不能再起来,也仍然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 冯词中由此而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人格内涵便愈加显得珍贵了。 ( 二) 今昔情境的对比 回忆既是生命的体验形式也是其内容,生命只有通过回忆才能体验其自身的存在。 而体验到自身的存在就意味着认识到自身的完结,这是人类存在的悲剧性。纵观冯词, 我们会发现,其间有很多回忆。冯词中所追忆的,有欢乐,有离别,有伤心但无论是 “前欢”还是。旧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为今昔情境的对比服务的,即 4 往往“前欢”与“新愁”搭配来写。在这种对比中,悲情因从前的欢乐而愈加凸现出来, 达到了以乐写哀,以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我们试看其忆江南: 去岁迎春楼上月正是西窗,夜凉时节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人非凤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今宵帘幕飚花阴空余枕泪独伤心 词人开篇便写“去岁”事,去年虽然夜凉风寒,可是“我”与佳人相伴相拥,望着 她睡后凌乱的长发,消残的薄妆更显分外天真。而“今宵之夕,依旧夜寒风冷,室内 却已是空空荡荡,只剩下当年为情郎弹奏的玉筝在那里徒惹尘埃,佳人独自枕泪伤心。 “去岁”是多么温馨幸福,“今宵”却是萧条落寞。昔日的欢乐融融与今昔的孤独愁苦, 两相对比之下,词人不禁作出了。人非风月长依旧”、“一梦经年瘦”的慨叹,这一慨叹 不仅道出了爱情的悲欢,更道出了人生短暂、美好不可长存的人类共有之悲哀, 又如,。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鹊踏枝) 一句,将昨夜宴饮时歌 舞升平的热闹与次日酒醒后的落寞情绪作了一个对比,一欢一愁,一热闹一独处,体现 了词人“人世无常,盛宴必散”的独特感触,这种感触,是明言而不易得的,惟有通过 今昔情境的对比才能跃然纸上。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断肠处”( 应天长) 一句,将酒宴上情侣邂逅时倾 心相许的柔情蜜意与兰堂宴罢时难舍难分的悲痛欲绝对比,显现出抒情主人公对良辰美 景易逝的怨怼。有“喜”有“悲”,“悲”因当时之。喜”而生,“喜”使现时之“悲” 愈烈,悲喜综错,盘旋郁结。 “咫尺人千里,犹忆笙歌昨夜欢”( 抛球乐) ,将现今的离另u 与昨夜宴饮时的欢聚 对比,犹显相思之苦情。 “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鹊踏枝) ,往日相聚时的欢乐情景历历在 目,而关山远隔无以相见,今昔之反差,令不堪回首之慨叹油然而生。 此外,还有“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鹊踏枝) ,“旧恨年年秋不管, 朦胧如梦空肠断( 鹊踏枝) ,“笙歌放散人回去( 采桑子)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 承恩”,“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 采桑子) 等。冯词透过这种今是昨非的对比 反映人世沧桑的变幻,其情在悲喜中转换,一波三折,从而产生了盘旋郁结的艺术效果。 ( 三) 情绪的波澜起伏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由于时局变化和作者自身的特殊经历,冯词表现了非常 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正如近人刘永济先生所说:。词中表达之情极复杂。有希冀者,有 留恋者,有怨恨者,有放荡者,而皆能随意写出,艺术甚高。”综观冯词,不难看出, 其间常常流露出悲喜两种情感因素,这两种情感相互纠葛,构成了冯词跌宕起伏的情感 脉络,不管是意象景物色彩的反差还是今昔情境上的对比,其根源都是词人内心活动及 情感的巨大波动。可以说,色彩与今昔情境,不过是作者表达内心强烈冲突的表象,是 作者心灵之泉的自然流露。在总体上,不管是正中的悲词还是乐词,都被一种悲情所笼 罩,词人的悲愁几乎是随处可见。 1 悲词中的喜 绝大部分冯词,都或浓或淡地散发着悲哀惆帐的情绪,又往往以过去的欢乐起笔, 词人的情感从过去的欢乐转化为现今的悲愁,体现了冯词在感情色彩上的波澜性。请看 以下词: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蛩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燕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一一鹊踏枝 词的上半阙,通过蛮蕉、风、狼藉的池塘、被雨淋打的稀疏的荷花等凄凉的景物, 营造出了一种苦闷忧愁的情感氛围。词的下半阙最后一句“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 休离别”更使这种离别时苦闷忧愁的情绪提升到极致。前欢历历在目,往日的欢声笑语 仿佛还在耳畔,可是离别时节,这种昔日的情景和美好要向谁诉说昵? 正是“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历历前欢无处说”句,就是抒情主人公情感急剧转折句。“历 历前欢”本是喜乐之境,紧接着却是。无处说”的状态,为什么“无处说”“历历前欢”? 只因相思耳! 由此,词人的情绪由往日的前欢坠入了低谷,“关山何日休离别”,这离别 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休止啊! 思念之情在此已经转化为怨怼之情,词人已经开始抱怨起 来了,这样的抱怨,犹显愁苦之深重。又如: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一一采桑子 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马嘶人语”、“春风”,描写了送别时的喧闹景象,这 里有芳草、杨柳、落日,更有离别时的推杯换盏( 由“落日高楼酒旆悬”可知) 。然而, 这样的送别场面转眼就不见了,即使“目断遥天”也难再见,在词的下半阙,词人的情 绪开始低落,更甚者,自己“独立花前”,往日的欢宴情景好象还在眼前耳畔,这种情 形,使这一个“独”字格外刺眼,使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情显得分外难耐。这首词在情绪 上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又: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与别人 一一采粟子 近人刘永济言:“此托宫怨之词也。”“”在这首词里,有较为典型的悲喜反差,词的 上半阙,是当年。独自承恩”的春风得意;下半阙急转直下,写如今失宠后的落寞苦涩 心情。昨昔今日,自是天壤之别,昨日的“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荣耀,更显出今日之凄 6 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悲凉之境地,抒情主人公仍然“旧约犹存”,可见她对君王依 然怀有浓烈执着的情意。这种情意,正是“和泪试严妆”的情意,“一方面有着如严 妆一般热烈执着之情,而一方面却又有着和泪的悲哀愁苦的”,“其所表现的就是 纵然满面啼痕,而依然有着珍重金环的执着浓烈之情的,而且正中风格之以浓 丽表现悲凉,也正是正中之虽然悲苦而依然浓烈执着的情意的一种外观,二者原是相成 的一体表现。”“o 该词经历了喜一悲一执着的情感转化过程,也是冯词。和泪试严妆” 的典型。 又: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问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一一采桑子 恰逢游春的大好时光,与爱侣游春本是人生喜事,主人公却因“花前失却游春侣, 独自寻芳”。双双对对之情侣若是恰逢双双燕蝶,必是温馨惬意之喜事,而今却被“独 自寻芳”的主人公瞧见,只能与自己的孑然一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主人公独自游春 的失落感和孤独感。“笙歌原来可乐,但以无人偕游,反增凄凉因见双蝶双燕,又 兴起己之孤独。”“2 1 在这首词里,本应有但却未能有的喜情为词的悲凉色彩锦上添花, 体现了主人公孤寂中的心灵悸动。 又: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鹄喜 一一谒金门 该词的前半部分,写闺中女子相思中百无聊赖的情态,貌似宁静,实则漫不经心, 心烦意乱,寂寞难耐。词以“终e t 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结穴,画龙点睛,也是抒 情主人公情绪的突然转折。思君之切,体现于闻鹊而喜,寂寞深闺之中,一声鹊鸣都能 激起闺中女子内心的一池涟漪,寻常语一经道出,便觉委婉备至。清人陈廷焯词则闲 情集有言:“结二语若离若合,蜜意痴情,宛转如见。”“” 又: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一一r 采桑子 “红楼”,华美居所的泛称,乃纨绔子弟出没的游乐场所,本是个旖旎多情的去处, 然而如今“独宿红楼”,一个“独”字,分明是以乐写哀,况又值“笙歌放散人归去”, 一场热闹的欢宴刚刚散去之时,乍冷还热的情境反差反映了独宿者情绪的反差与转化。 7 2 乐词中的悲 冯词中,除了占绝大多数的充满悲凉惆怅情绪的悲词外,还有少数的表现出畅快俊 逸情调的词,我们姑且称这些词为“乐词”。冯词情绪的复杂性和波澜性就在于即便是 在这些充满畅快俊逸情调的乐词中,也仍然依稀流露出悲凉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可能 是作者无意中流露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更显冯词之悲之刻骨,以至于无处不在。 如: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 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一一抛球乐 该词发端“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两句展现了相反相成的两种意境, “酒罢歌余”,这是热闹欢欣的场面,却又继之以“兴未阑”三字,“兴未阑”者,意兴 未尽也。于是另找个“小桥流水”的去处。试想,“小桥流水”是何等冷落僻静的去处, “酒罢歌余”与“小桥流水”,这一热一冷的判然各别,折射出词人既耽于安乐又力图 摆脱,并为此苦苦挣扎的矛盾复杂心理。盘桓”者,徘徊不进之意。词人特别留恋于 盛宴之后的如此落寞、凄清的境界,不难看出其内心的落寞与苦闷。而末句的“且莫思 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正是在这种孤寂难耐之际,不得不做出的干脆寻求快意当前 的痛苦抉择。在抛球乐8 首联章体中,此类句子还有很多,如“留取笙歌莫放回”, “归去须沉醉”,“犹忆笙歌昨夜欢”等,在其他词句中还有。莫惜黄金贵,日日须教贳 酒尝”( 莫思归) ,“春光堪赏还堪玩”( 金错到) ,“莫为伤春眉黛蹙”( 玉楼春) 等句,貌似李白狂放不羁和及时行乐的气派,但其字里行间都隐隐约约流露出悲凉情绪。 自古有。喜极而泣”之说,正中词此间可谓“悲极而喜”。 3 情事已过,空留余恨的慨叹 这样的作品在冯词中比比皆是,如舞春风中的“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 梦中”,忆江南中的“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今宵帘幕飚花阴, 空余枕泪独伤心”这样的写法也是其他词人经常采用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传 统词作的一大中心主题,美好的爱情在因离别或抛弃而失去时,词人不能不用笔去怀念 它、回味它,由此构成了具有传统意味的悲剧美。 4 。为间新愁,何事年年有”因人生无常而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我们在研究传统婉约词作的时候,常常苦于作者选择题材的狭窄花间集后, 词家多把抒写男女情事当作了词家之正宗。其实中晚唐的文人词是无此规范的,张志和 的渔歌子、自居易的忆江南便可作明证。而同处唐宋之间,南唐词人不同于西 蜀词人的地方就在于,即使写男欢女爱,其格调要远远高于“花间”一派。更重要的是, 南唐词人的词作中多了抒写人生感悟、身世喟叹的内容。而由于南唐偏于一隅、时刻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样的独特环境,使得这种感喟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在这个方面, 冯正中只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到了后主那里,更是如王国维所说的,已“俨有释迦、 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了。当花间一派还在莺莺燕燕的世界里醉眼蒙陇时,以冯延巳 b 为代表的南唐词人们却开始在小词里刻画人生感慨和家国之痛了,不能不说南唐词人在 文学的殿堂里迈的是更高贵的一步。 叶嘉莹先生论冯词时提到了冯词的“感发”力量。有的人写的哀愁是短暂的、片刻 之间的,是由某一件事情引起的哀愁,有的人写的哀愁是由他内心所涌现的长存永在的 怅惘哀伤。这首词里,读者并不确知作者的闲情是什么、为什么惆怅。“每到春来,惆 怅还依旧”,是每到春天都有这样的调怅,这惆怅已到了令作者病酒和憔悴不堪的地步。 在这里,作者在传达一种好像若有所追求,又若有所失落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彷徨追 寻而无所依托的感觉。只是在这一类作品中,正中词表现了或许与情爱无关的悲剧意识。 再如: 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瑶草短,菊花残,萧条渐向寒帘幕里,青 苔地,谁信闲愁知醉星移后,月圆时,风摇夜合枝( 更漏子)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 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浣溪沙) 在这些词里,我们总看到一个有着难言憾恨的词人,孤独却沉醉于一份孤独,愁苦 却不折不回与痛苦相嬉戏,从悲剧的人生中欣赏其独特的美感,这正是悲剧精神奉 行者的艺术之道。 5 同一词中情绪的多次转化 冯词的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风格还体现在,在他的同一首词里,往往出现两次乃 至多次不同情绪的转换,词人的情绪在悲与喜两大极端之间盘旋,显现了词人矛盾复杂 的心境。如: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销,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乌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一一鹊踏枝 这首词情绪的盘旋郁结首先体现在矛盾的用词上。“韶光”,即春光,春光多是生机 勃勃之景,给人以万物复苏之感,但在词中,韶光前被冠以“烦恼“二字,韶光给思妇 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因它“能几许”所产生的“烦恼”,以反问开篇,抒发的是思妇 的惆怅怨怼之情。品读下文后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腔抱怨全因相思而起,美好季节的美 好风光,只会勾起思妇对心上人的格外思念,她的“烦恼”就在于“看却春还去”,在 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春光来了又去、悄然流逝,自己却无计可施。下旬接着“只喜墙头 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本来闻见墙头喜鹊来报喜,以为夫婿归来,内心欢快无比, 充满希望,可事实上夫婿仍旧是迟迟不归,思妇因喜鹊鸣叫而满怀希望的心慢慢又坠回 失望的谷底,因此开始埋怨“青鸟全相误”。两句通过思妇对灵鹊的期待和对青鸟的怨 艾,逼真入微地勾画出思妇的心灵波动,本来思念丈夫而充满惆怅,就连对和煦的春光 9 也充满了怨怼,正值此时,喜鹊的呜叫让她充满了希望,但是伴随着夫婿的仍旧迟迟不 归,这种希望又慢慢地化作了绝望的悲伤,这种悲伤又转化为对青鸟这一虚构的事物的 埋怨上。 过片“心若垂杨千万缕”,上应发端,下启梦境。思妇的心,像千万缕垂杨,极写 她的心烦意乱。“水阔花飞”本来是极安详飘逸之景,也预示思妇企图在梦境中得遇夫 君,然而却以“梦断巫山路”作结,“断”字在此是何等得不合时宜,思妇相思切切, 无奈梦亦无情,最后与夫君的梦中约会也不能实现。一个“断”字,可以想见思妇彼时 的肝肠寸断。梦君之不得,因而“开眼新愁无问处”,这种思君却连梦君都不得的愁绪 向谁倾诉呢? 独处深闺,无人可供倾诉,无奈之下,只有对着珠帘锦帐,遥问夫婿是否 对自己也是一样的相思。值得一提的是,珠帘锦帐是富贵人家之物,何其华美精致,然 而这里欢乐的富贵气象,此时必不在思妇眼中,也无法掩盖思妇的愁苦心境。词人以疑 问而慨叹的语气作结,将读者拉进了思妇无以名状的幽思之中。 简言之,该词复杂而多变的情绪脉络可用下图简要概括: 悲愁 烦恼韶光 青鸟相误 梦断巫山 遥问相思 喜 墙头鹊语 水阔花飞 珠帘锦帐( 华丽的反衬) 可见,该词是冯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风格的典型之作,短短7 0 字,能展现 如此往复的情感波动,实为不易,堪称奇哉! 又如: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7 0 7 , 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一鹊踏枝 这是一首咏叹盛宴难再的哀歌。“几度风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此句 写重逢,唯其别易会难,此夕相逢较之当初更见亲昵,这其中,自有久别重逢的欢乐a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刻画歌女表情的顷刻骤变,先以“低语前欢频 转面一作为铺垫,写二人相聚时窃窃私语,如胶似漆之态,但谈话间不禁悲从中来,长 时间分别积累下来的一腔怨嗔,眉目传神,以“双眉敛恨春山远”反映出来。 下片写恨,“蜡烛泪流羌笛怨”,化用杜牧诗“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 0 的诗意,暗示长夜将尽,重别迫在眉睫,于是重打精神,。偷整罗衣”,以图掩饰内心的 伤悲,但这一腔怨艾又怎能平息:“欲唱情犹懒”,只能转而借酒浇愁。“醉里不辞金盏 满,阳关一曲肠千断”,将愁与酒一齐下咽,柔肠寸断也在所不借,由此把盛宴必散的 深悲剧痛推向极致。 综观全词,抒情主人公经历了重逢的欢愉、离别的怨怼,继而强打精神,终难逃离 别的断肠这几大感情的转化。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皆因一个“情”字,只有情之切, 才有恨之长,才有痛之烈。全词洋溢的,仍是。和泪试严妆”的悲剧情感。 二、冯词的性别角色与寄托 绝大多数冯词,性别角色是模糊的,换言之,正中是有意无意间借女子之情怀影射 其自身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这样就使其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抒情特征有了 更为深刻的内涵。如: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一一鹊踏枝 这是女性的低吟吗? 但其中分明有传统男性文人的情怀;那么这是男性的喟叹吗? “鲛绡”之物又分明显示着女性的生活气息。由于性别角色的模糊,构成了冯词可以共 生的双层意蕴空间,从而使其意义生成具有极大的包蕴性。到底是抒写闺中女子的相思 之苦,还是抒写男性士大夫怀才不遇的孤寂? 读者无法明确地将作品的意旨指向任何一 端。正因如此,冯词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难怪王鹏运要称其词“郁伊倘恍”“” 就该词,叶嘉莹先生亦说:“正中此词原来它所写的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而并未实写 感情之事迹,全词充满了象征之意味,因此末句之为男子口吻抑为女子1 :3 吻实在无关紧 要。”“5 1 可见,冯词“不像韦庄那么以消极清淡之笔拘限于一时一地一事以抒发主观感 受,而是用现实生活中积淀、练就的综合性体认到的感情境界来倾诉起难言之隐。”“” 他的这种泛泛的人世哲思,在很多以男性面目直接出现的词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当通过 两性角色的模糊性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词人就直接以男性身份进行表达,这类作品也 有十几首,如(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却久) 、虞美人( 画堂新霁情萧索) 、忆江南( 去 岁迎春楼上月) 等。 其实,通过性别角色的有意模糊来构成象征并非冯延巳的首创,而是其向传统文人 诗歌的同归。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模式经过阐释与经验 的不断作用已经根深蒂固。词这一体裁对女性的高度关注和刻意描写实际上潜藏着实现 “香草美人”式象征的极大可能。在词史上,冯延巳是较早地利用这种可能并大量创作 的词人,不过他所表达的不是屈原“香草美人”所寄寓的政治隐喻,而主要是“美人迟 暮”所象征的生命情怀。 1 2 三、冯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风格的成因 普列汉诺夫曾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 的环境所造成的。”“”的确,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是或多或少地被打上时代与作家 自身经历的烙印的。冯延巳当然也不例外。 ( 一) 时代背景 南唐的特殊历史造就的词人心理构成了冯词抒情风格的心理基础。 南唐从李异篡吴( 9 7 3 年) 建国到后主亡国( 9 7 5 年) ,仅历3 主3 8 年,这期间,南唐 仅有十几年的相对安稳富足的时间。中主李瑕在位时,还有过几次大的主动出击:9 4 7 年3 月的伐闽之役,以失败告终:9 5 1 年的伐楚之役,虽以胜利告终,但好景不长,次 年就被朗州裨将刘言“尽据故楚地”,南唐尽失湖湘地。4 月,又攻桂州南汉军败绩。自 此,从9 5 6 年正月周世宗亲征南唐,到9 7 5 年1 1 月宋军攻陷国城,南唐一直处于向周、 宋割地、进贡、称臣的局面。南唐的国势可谓进不可以攻,退不可以守。这样,一方面 正当中原旧土苦于兵戈抗攘的战乱时,南唐却可以凭着长江天堑这个天然屏障相对富庶 而安定,所以后主曾叹息:“几曾识干戈”? 另一方面,天然屏障也只能阻挡一时,强 国的窥视在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势,又注定了国力弱小的南唐偏安一隅是 极不稳定和暂时的,“一旦归为臣虏”,倾覆只在旦夕之间。这就构成了南唐君臣一种普 遍而深刻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汲汲寻欢,尽情享乐;一方面,焦虑恐惧,惶惶不安,在 狂欢烂醉中夹杂着伤感颓废,在悲凉痛苦中交织着甜蜜温柔。在冯延巳的少数欢畅情调 词中,就洋溢着这种末世情怀,如抛球乐中“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款 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登高欢醉夜忘归”,“重待烧红烛,留取笙歌莫放回”,“归 去须沉醉,小院新池月乍寒”,这些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之语,无法掩盖末世风雨飘摇 的不安心态。 ( 二) 冯延巳自身的悲剧命运 生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冯延巳自身的命运始终与南唐命运纠结在一起,也如风雨坎 坷的南唐一样,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1 仕途上的大起大落 陆游( 南唐书记载:冯延巳少时聪慧,二十几岁就以白衣见烈主李异,起授秘书 郎,开始与中主李璩交游,后在中主时做到宰相。但南唐的内忧外患,使冯延巳的一生 充满了戏剧化的起落与升迁。南唐书载冯延巳四次拜相,四次罢相。第一次罢相是 在9 4 7 年3 月,伐福州兵败,上表白咎,以救陈觉、冯延鲁,为御史中丞江文蔚、韩熙 载等人所弹,罢为太子少傅。第二次是在9 5 2 年1 1 月,以尽失湖湘地,自劾,罢为左 仆射。第三次是9 5 7 年,以周师大入,尽失江北地,罢为太子少傅。最后一次是在9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