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 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 中文脉 的 继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史专业 研究生汪克会指导教师谢元粤教授 摘要:城市作为重要的旅游口的地,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旅 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被国内各城市旅游主管部门所认同,与此相应的是, 城雨旅游形象研究也成为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及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在 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践的基础上, 本文土要就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 文脉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日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主 要分属于城市旅游研究和旅游形象研究两个领域,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与旅 游营销紧密相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借鉴相关理论, 结合各种方法, 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戍为趋势。同时,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研究 方法简单化、 模式化;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对文脉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为城市文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 城市文脉的内涵在建筑学界 和旅游学界有各自不同的if释,而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 的论述,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荃础 卜 ,笔者就两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特别是就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此外, 笔者还认为城市文脉与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城市文脉是塑造 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而城市旅游形象则一般是城市文脉的具体体 现。 第二部分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在这一部分,笔者首 先指出当前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简单 化为城市旅游形象视觉景观建设;片面夸大城市旅游形象的经济作用;忽略城 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其次,笔者认为城市居民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继承者,而城 市居民形象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 笔者认为城市居民是城 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创新者,因此城 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创新要依赖 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普通大众的积极主动性,以此为依据,笔者还提出了两 条可供借鉴的思路。 第四部分为结论。笔者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单地总结。 关键词:城 市 旅游形象文脉继承创新城市居民 re s e a r c h e s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o n t e x t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d o m e s t i c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m习 o r :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h i s t o r y s p e c i a l i t y : t o u r i s m c u l t u r e au t h o r : wa n g ke - h u i t u t o r : p r o f . xi e yu a n - l u a b s t r a c t : c i t y i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o u r i s t d e s t i n a t i o n . wi t h t h e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o u r i s m , 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a n d i m m e d i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b u i l d in g u p h a v e b e e n a c c e p t e d g r a d u a l l y b y a l l d o m e s t i c c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d e p a r t m e n t s . s o , t h e d o ma i n o f d o m e s t i c t o u r i s m s c i e n c e a n d o t h e r r e l a t e d s c i e n c e s h a s f o c u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r e c e n t l y . b a s e d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p i o n e e r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 o n t e x t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d o m e s t i c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i s t h e s i s f o u r p a r t s a r e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i s t h e s i s : t h e f i r s t p a r t i s t h e r e v i e w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d o m e s t i c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a t p r e s e n t , s t u d y o f d o m e s t i c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m a i n l y b e l o n g s t o t w o f i e l d s i n c l u d i n g c i t y t o u r i s m a n d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i n b o t h r e s e a r c h f i e l d s , f o l l o w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r e d i s p l a y e d : s t r o n g p e r t i n e n c e a n d 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o u r i s m m a r k e t i n g c l o s e l y ; c r o s s r e s e a r c h f r o m v a r i o u s a n g l e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h a s b e e n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i r e c t i o n b y u s i n g r e l a t i v e t h e o r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w a y s . h o w e v e r , s o m e s h o r tc o m i n g s s t i l l e x i s t . f o r e x a m p l e , t h e m e t h o d o f s t u d y i s n o t o n l y s i m p l e b u t a l s o m e c h a n i c a l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o r y s t u d y i s v e r y s l o w , a n d t h e s t u d y o f c o n t e x t h a s n o t b e e n f u r t h e r t o u c h e d o n .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i t y c o n t e x t a n d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i s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 i n t h is p a r t ,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a b o u t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i t y c o n t e x t f r o m t h e r e a l m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t o u r i s m s c i e n c e 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s a b o u t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r e s u m m a r iz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 o n b a s i s o f s u m m a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 a n e w v i e w p o i n t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a n d c i t y i m a g e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 t h i n k s t h a t c i t y c o n t e x t i s o n e o f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a n d c i t y t o u r i s m im a g e i s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c o n t e x t . t h e t h i r d p a r t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 o n t e x t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f i r s t l y ,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s o m e w r o n g i d e a s a b o u t i t a t p r e s e n t . f o r e x a m p l e , b u i l d i n g u p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i s s i m p l y m i s t a k e n f o r t h e b u i l d i n g o f c i t y v i s i o n a l i m a g e , e c o n o m y e f f e c t o f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i s m a g n i f i e d l o p s i d e d l y , a n d t h e d e m a n d s o f r e c r e a t i o n o f c i t y in h a b i t a n t s a r e n e g l e c t e d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c i t y i n h a b i t a n t s a r e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i n h e r i t o r s o f c i t y c o n t e x t , a n d c i t y i n h a b i t a n t i m a g e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f i n a l l y , t h e 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c i t y i n h a b i t a n t s a r e t h e i n n o v a t o r s o f c o n t e x t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c i t y t o u r i s m i m a g e . s o ,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 o n t e x t i n b u i l d i n g u p c i t y t o u r is m i m a g e m a i n l y r e l i e s o n c i t y i n h a b i t a n t s e n t h u s i a s m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e n t h u s i a s m o f 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 . b a s e d o n 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 v i e w p o i n t s 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s , t h e a u t h o r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w o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a t c a n b e u s e d f o r r e f e r e n c e t h e l a s t p a r t i s t h e s u m m a r y . t h e 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s h i s m a i n v i e w p o i n t s k e y w o r d s : c i t y t o u r is m i m a g e ; c o n t e x t ; i n h e r i t a n c e ; in n o v a t i o n ; c i t y i n h a b i t a n t a i舀 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是笔者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来一直比较关注的 问题之一。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对城市旅游形 象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而且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对城市文脉进行分 析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环节之一。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他们对 文脉的阐释却比较含糊,要么是依然借用陈传康、李蕾蕾等人的观点,要么是 将其作为一个 “ 众所周知”的概念来 “ 想当然” 地使用,并未对其内涵与外延 做过较为深入地探讨, 似乎文脉问 题虽然重要却不值得深入研究。 这难免使笔 者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文脉问题对城市旅游形象塑造而言 如此重要, 那么假 如不对其 “ 追木溯源 ,是否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也显得缺乏 说服力?如果说 文脉问题的核心i 不是其概念和内涵本身, 而只是为塑造城市 旅游形象提供了一种方法或理念, 那么这种方法和理念是否更需要逐步充实和 完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再加上导师谢元鲁教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笔者 才决定就此进行尝试和努力, 希望在为城市旅游形象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的 同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是没有比较成熟、合适的理论可供借鉴。 众所周知, 旅游学本身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多种学科的理论都有 所涉及,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理论深度和广度往往显得滞后, 尤其是对于城市旅游形象及文脉研究这样的新热点而言。 其次是现有研究成果 量大且比较分散, 搜集和梳理有难度。由于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是旅游学界的新 热点,因此很多学科都有所涉及,具体到文脉问题,反倒是建筑学界探讨得比 较多, 这无疑给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增加了难度。最后是课题本身就具有挑 战性。 不言而喻, 城市旅游形象及文脉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如前所述,虽然很 多学科的研究者都曾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过探讨, 但真正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却 不多。就旅游学界对文脉问题的研究来说,大部分学者都是 “ 一带而过, ,所 以要想在这样一个近似 “ 空白”的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显而易见是极 具挑战性的。 而对种种困难,论文最终还是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比较全面地总 结和分析 了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成果,并在此荃础_ l ,综合运用 旅游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城市旅游形象及文脉 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 笔者还认为, 城市居民不仅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继承 者, 而且其形象也 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城市居民还是城市 旅游形象塑造的主体,因此,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创新要依赖于城市居 民的积极性。 在论文结构上, 本文不是要写成某个具体城市的旅游形象策划书, 也不是以 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为主, 而是着眼于基础理论的探讨,同时穿插具 体实例加以说明。在写作方法上,笔者则主要采用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特别 需要指出的是,山于自身的能力和学识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笔者对城市文 脉所包含的城市自 然生态环境、 历史格局及传统建筑等要素与城市旅游形象之 间的关系并未详加论述,就城市旅游形象塑造而言,这些要素无疑是极其重要 的,而且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以后如果有可能,笔者也期望能 在这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另外, 论文在其它方面肯定还存在不少疏漏和 值得商榷之处,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以帮助笔者能在学术研究这条苦中作 乐的道路上走得远一些。 第一章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第一节研究现状 在当今这样一个 “ 眼球经济”时代,“ 形象”己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小 到个人、企业,大到城市、地区和国家,都存在一个形象问题。自2 0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 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全面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 建立, 企业 走向 市场。 面对市场的巨 大竞争, 企业形 象识别战略c i s ( c o r p o r a t e i d e n t i t y s y s t e m , 简称c i s ) 在中国企业界引起广泛重视。 企业纷纷导入c i s 并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形象战略的新观念和操作方式, 引发了从 事旅游研究的经济学家、 地理学家、 社会学家刘旅游地形象设计( d e s t i n a t i o n i m a g e s y s t e m ,简称 d i s )的思考,即把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扩展到旅 游地范围 ,国内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对大量 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可以发现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在旅游学界诸多 领域都有所涉及,研究成果较为分散,而且相互之间明显存在着交叉或重合, 但简而言之,主要分属以下两个领域: 一、城市旅游研究中的城市旅游形象 国内城市旅游研究是伴随着城市旅游业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 重要而兴起的。 金卫东( 1 9 9 5 ) 较早指出,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 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 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 态度( 软件) 的休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 。随着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认识到, 旅游形象是一座城市吸引 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 , 正是山于其重要性,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己 成为目 前我国城市旅游学界及其它相 关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古诗韵、保继刚 ( 1 9 9 9 )认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是 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性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吸引游客来旅游。因此形象 研究,可视为现代城市旅游研究的新起点 。 秦学 ( 2 0 0 1 )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在地城上所指的我国或国内.均为中国大陆。 张安, 任黎秀, 丁 登山. 试论旅游地d i 设计ti社会科学家, 1 9 9 8 , c 4 ) : 4 1 -4 5 金卫东. 城市旅游形9l浅析( 7 7 . 城市规划汇刊, 1 9 9 5 , ( 1 ) : 6 0 -6 3 . 彭华, 钟的. 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l i l . 经济地理, 1 9 9 9,( 1 ) : 1 1 1 -1 1 5 . ti *4m. 盂凡荣. c i s 战略与长春城市旅游形ig设计 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文地理学专业旅游开发与管理方向) , 2 0 0 3 年5 月;刘琴. 服务于城市 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研究以南京为例【 。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人文地理学专业), 2 0 0 3 年 5月;邵娟. 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理念系统设计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科学与工 程专业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方向 , 2 0 0 4 年3 月;张敏霞, 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初探兼论西安市旅游 形象建设【 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城市规划专业), 2 0 0 4 年5 月;董亚娟. 城市旅游形象 设计的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d .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旅游管理专业), 2 0 0 4 年6 月. mo指出的 是,以 上六篇硕士毕业论文均借鉴企业形象识别战略 c i s理论,并以此为主要理论框架,这从一定程 度 七 也反映出日 前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所借鉴的理论比 较单一。 周知”的概念来使用。把研究重点放到城市旅游形象木身固然理所当然, 但如 果不对文脉这个与 城市旅游形象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必要的探究, 整个城市旅 游形象研究便显得不够完整,而且其基础理沦也无法进一步得到拓展。因此, 城 市 旅 游形 象 研究中 的 文 脉问 题理 应受 到重 视, 同 时 这也 晕 m写 本文的出 发点 之 一。 第二章城市文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 第一节城市文脉的内涵 一、建筑学界对城市文脉内涵的阐释 ( 一) 文脉的来源及其在建筑学界的运用 文脉一词,最早来源于语言学。 在汉语中, “ 文” 有 “ 文明、文化”等意, “ 脉, 有 “ 脉络、 血脉、才 毛 脉”等意 ,但二者组合而成的 “ 文脉”一词,并 非汉语的规范) 1 j 法,达 此其释义儿乎 “ 因人而异” 。牛龙菲 ( 1 9 9 4 )认为,文 脉是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文明演化之指令信息 。在汉语写作中,文脉则被 视为文章的脉络 。 在英语中,与“ 文脉, 对应的词是 “ c o n t e x t ,其原意一 是指 ( 文章的)上 卜 文,语境;二是指 ( 事物等发生的)来龙去脉,背景,环 境 印 。 国内 较早 把“ c o n t e x t 译为“ 文 脉, 并广 泛 应用的, 应该是 在建 筑学 界, 从这个角度讲,“ 文脉”是一个外来词。而谈到建筑,必然要涉及城市这个建 筑荟萃之地, 因此, 再把文脉运用到城市研究领域是很自 然的事。 韩冬青( 1 9 9 8 ) 指出,所谓 “ 文脉”( c o n t e x t ) 原意是指行文中字、词、句等前后可帮助确定 其意义的f二 下文关系。 建筑学转借 “ 文脉” 一词有两个维度的意义:一是指建 筑在历时状态中的前后承续关系,这大致可理解为常规的 “ 传统的继承和发 展” ;其二是指建筑在共时状态中与环境的关系。然而,就建筑与城市的内在 关联而言,建筑与文脉的互动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建筑的文脉存在于 城市之中,因此从城市设计的层而上讲,建筑文脉理当将建筑的定位基地、城 市空问系统和城市职能网络等环境背景因素统摄于其中。 “ 在文脉中设计建筑” 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木认识:建筑总是在有形的文脉中被体验和使用,建筑及其 环境被视为一个整体, 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相互渗透并成为城市发展计划中一 项完整的程序。换言之,某建筑作品应是城市文脉中的一个相关环节 。高毅 存 ( 1 9 9 9 )认为, “ 文脉”一词为东西方建筑师通用,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 西方后现代建筑流派中所说的 “ 文脉主义”( c o n t e x t u a l i s m ) 包含两层含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 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川. 北京;商务印书 馆, 2 0 0 2年增补 本. 1 3 1 8 , 8 4 8 . m 牛龙菲. 文经 三章 文脉 n j . 甘琳日 报, 1 9 9 4 - 0 8 - 1 3 ( 8 ) . . 周健. 理顺思路方能文 脉贯 通 7 j . 大连教育学院学 报 2 0 0 1 , ( 4 ) : 6 4 -6 5 . () i . 海 译 文出 版社 编 新英 汉词 典( 世 纪 版) 汇 刃 上海:七 海译 文出 版社。 2 0 0 0 . 2 6 5 的9 1 1 . 义害 赤i侍. h的砚节褚竹 f t l薪魏棺1 q q 只l 1 、 7 n 一2 夕 一是c o n t e x t , m文章iy j 上下文之ill 的关系和来龙去脉;二是c o n t e x t u r e ,指 纺织物的纹理。 这里所说的“ 文脉” 是广义的, 不单ry 1 指各种文化因素的关系, 而足包括了 空间_ l 和功能上的所有关系。文脉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流派,出现于 木世纪 5 0 -6 0年代,代表人物为文丘里和拉波波特等。在对现代派建筑的批 判与反思中,他们强调建筑的 “ 语言”和 “ 场所” ,建筑不再被看成是放哪里 都丁 1丁 以的毫无血脉的 “ 机器”和功利第一的 “ 产品” ,而是人文历史的延续与 表达。除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之外,文脉主义还强调空i rij 上的延续性与整体性, 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 文脉可以表现在山一种文化因素或一个 主题串联起来的一组建筑、一条街区,乃至一座城市之中。以文脉主义的观点 研究城市形态,切不可割裂和静止地石待事物。一个街区的形态、一个城市的 风貌, 就像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 既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 也有其发展的过程, 史有其衰落与消亡的阶段。同时, 城市的各组成部分也存在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与功能上的联系。在我国,文脉通常指与人文有关的脉络联系。这是一种狭义 的文脉主义 。 徐苏宁 ( 2 0 0 0 )认为,文脉 ( c o n t e x t )来自 语言学及符号学,直译应为 “卜卜 文” ,它和 “ 意义”一样,代表着对上下文确切理解的依赖。没有 “ 上 下 文” ,一 个词的 “ 意义”便不好掌握。囚此, “ 文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 们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反映在建筑上, 文脉代表的就是建筑所处的文化背景, 同所有艺术一样, 要让人们接受它,就要先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创 造,然后再加以具体的提炼、抽象,使其具有艺术价值。城市、街道就如同是 篇大文章, 建筑要想在这篇文章中完成它优美的词句, 就必须考虑整体的“ _ l 下文, 关系,即城市文脉对建筑的要求 。伍端 ( 2 0 0 3 )指出,文脉这个词是 在 2 0世纪中f -十 被引入建筑领域的。它批判了当时现代建筑无视环境、场所的 存在, 只是把设计当作独特的问题的抽象。 意大利评论家恩纳特( 阮e t o r o g e r s ) 由 此提出, 应该把建筑看作是和周幽环境的对话,即:既有直接的物理层面对 话关系,又是历史的延续。后来文脉被引用到城市研究领域,成为理解城市形 态和发展的重要词汇。文脉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美国著 高毅存. 文脉主义与朝卓文化街一一关于古都风貌保护与 城市发展的探讨仁 j . 北京规划建 设. 1 9 9 9 , ( 6 ) : 1 0 -1 3 . 切 徐苏宁. “ 后折衷主义” 城市的文脉 7 7 .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 0 0 0 , ( 5 ) : 1 0 0 -1 0 3 . 名城市学家凯文 林奇 ( k e v i n l y n c h )所叙述的文脉、意大利建筑师和理论家 罗西 ( a l d o r o s s i )提到的文脉、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 罗伊 ( c o l i n r o w e )的 拼贴城市( c o l l a g e c i t y )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fft1 j 范 畴的产物。凯文 林奇说的是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作 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柯林 罗伊认为的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断的、微缩的 乌托邦式的文脉;罗西则谈及山地标 ( l a n d m a r k ) 和基质 ( m a t r i x )组成的文 脉。可以看出,以上几种对文脉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文脉看作是静态的 物质的抽象 。 ( 二) 建筑学界对城市文脉内涵的阐释 建筑学界较深入探讨城市文脉概念及内涵的, 主要集中于与其密切相关的 城市设计等领域。张赛、金竺铭 ( 2 0 0 3 )指出,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 研究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研究城市 “ 涵义” 的发展过程。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教 授r o g e r t r a n c i k 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 有3 个方面的理论影响最大;图底理 论、 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 其中,场所理论提出“ 文脉”的概念。而所谓城 市文脉,就是指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 些背景。城市文脉包含着显型形态和隐型形态。显型形态可概括为人、地、物 三者。人,是指人的活动,即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如人的交谈、交往、约会、 散步、娱乐等。这些活动己被传统习俗组织起来,成为城市重要的显型形态。 地,是指人活动的领域,也是适合于上述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如同 一个 “ 粘合剂” ,将各种人、各种事粘合在一起,是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感 染力的场所。物,是指构成空间的要素,一幢建筑、一个雕塑、一 根灯柱等等 行 一 个可见元素。隐型形态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式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 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等,范围相 当 广泛 。 石坚 ( 2 0 0 3 ) 则认为, 城市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 产物, 每个时 代都在 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了 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使城市成为一个历史的产物,这就是城市 u 1 k m . a4 j xm: a . .) v f b c c t v n,s部大楼万案解读l j l . 时代建筑, 2 0 0 3 , ( 2 ) : 5 1 -5 5 . 张赛 金笠铭. 场所的关联9合整合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l i l规划师 2 0 0 3 , ( 4 ) : 2 1 -2 5 洪亮平. 城市设计历程 川. 北京: 中国律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2 . 1 0 9 . 的文脉。 。 更进步讲,城市作为某种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政治文化的最大载体,记录着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特有的风貌,刻画着各个时代 人们在城市中留下的足迹。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种显性及隐性 的,与 城市内 在本质相关联的背景,则形成了一条清晰或隐晦的文化脉络 。 这条文化脉络,则可以称之为城市文脉。其源于地缘、环境、历史和传统,它 记 录着该城市的自 然与人文特色,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最本质的因素,是能否 给人带米对该城市强烈的感知和认同感的根本所在。 显性的城市文脉是指具体 可见的城市构成元素中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内涵。 这些元素主要是指城市的地 理a貌,城市建筑、景观,这些具体元素中必然蕴涵着某种由历史传承下来的 思维习惯或是文化心理, 并且会将这种习惯或心理继续传承下去。隐性的城市 文脉指的是那些对城市形态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的因素, 这种深层的 影响对于城市形象产生了 根本性的作用, 决定着城市的表象特征。 隐性的城市 文脉主要包括传说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学、戏曲,宗教三个方面,可以 称之为 非物质城市形象, 这种非物质城市形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而生的, 渗透 了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文脉体现了城市形象的精髓,是城市过去 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同时,城市文脉并非僵化的传 统、 也非静止的文化遗产, 它将历史传承至今并把城市的现在也如实记录下来, 向未来传达今天城市的文明特性 。 二、旅游学界对城市文脉内涵的阐释 ( 一) 文脉在旅游学界的运用 文脉在旅游学界的运用主要集中于实际的旅游开发中,具体而启,文脉主 要是运用在旅游区 ( 点)的形象策划中,而且研究者们也相应地对文脉进行了 符合旅游实践需要的阐释。换而言之,文脉从建筑学界被引入旅游学界之后, 石坚. 保护城市历史, 延续城市文脉c 7 l . 规划师, 2 0 0 3 , ( 7 ) : 1 9 -2 0 .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城徽设计中的城市文脉观照( i l . 城市发展研究, 2 0 0 3 , ( 5 ) : 7 5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城徽设计中的城市文脉观a u 7 l城市发展研究, 2 0 0 3 . ( 5 ) : 7 5 其概念和内涵都再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陈传康、李蕾蕾 ( 1 9 9 6 )认为,文脉 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 包括地质、地貌、气候、 土壤、水文等自 然 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u j 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 种综合性的、 地域性的自 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 空组合。他们还进一步指出,旅游形象策划来自于企业识别系统 ( c 工 s )的设 计, 是一种对新旅游点开发规划和老旅游点形象包装的有效方法。 它通过对旅 游点所在地域的文脉分析,辨别其文脉类别,是具有清楚的地方特色还是属普 遍性的特征,然后通过协调文脉、突破文脉或者协调与突破相结合的方法,建 心旅游产品的理念基础 ( m i ) ,进一步提炼浓缩为主题性宜传c l 号。其次,通 过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公关行为的设计,形成相应的活动行为准则 ( b 工 ) 。 最后,使旅游徽标、标准字体、标准色、吉祥物等赋予旅游者和社会公众,视 觉所及之处,形成系列、重复出现的视觉形象 ( v d.如此,由 m 工 、b i和 v i 构成旅游形象策划的体系 ( c i s ) ,再通过客源市场的公众识别、旅游形象的定 位方法、大众广告传媒、市场行销渠道、社会公关活动等途径,为旅游点导入 c l: ,实现旅游 c i i s 略,建立具有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和重游期望以及具 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和 “ 名牌” 。 很显然, 文脉分析是这套旅游形象策划方法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形象策划 的基础。陈南江 ( 1 9 9 8 )认为,文脉是一个地域 ( 国家、城市、风景区)的地 理背景,包括自 然地理条件、文化氛围和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准确 地把握和分析一个地域的文脉的旅游吸引力,从而确定开发主题,再对主题进 行深化,挑选适当的项目加以组装,是旅游开发的一条重要思路 。吴必虎 ( 2 0 0 0 )则认为,任何旅游日的地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性,或称地格 ( p l a c e a l i t y ) 。 在一些区域旅游规划文本中,出 现了“ 文脉”的分析,它在 很大程度_ l 反映的也是地方性研究。 地方性研究是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工 作之一。 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文脉的把握, 对地方历史文化的“ 阅 读” 和提炼,精炼地总结该地的基本风格,也即地格的提炼, 包括文化特质和 陈传康, 李蕾蕾 我国风景旅游区和景点旅游形象之策划( c 1 ) c 习, 陈传康. 陈传康旅游文集f c l 青尚: 青岛出版社, 2 0 0 3 . 2 3 1 -2 5 7 . / 陈传康. 李蕾瞥. 风景旅游区与景点的旅游形鱼策划l i l . 沿海新 潮, 1 9 9 6 , ( 6 ) . m 陈南江 旅游开发的主题和文脉1 3 1 . 规划师. 1 9 9 8 . ( 4 ) : 6 5 -6 8 . 自 然特性,为未来的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本土特征基础。 地格往往能够反映一 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总体吸引物特征。 地格确定包括自 然地理特征、 历史文化 特征和现代民 族民 俗文化的研究 。运用这种观点,李华、谢远云、张序强、 董 雪旺( 2 0 0 0 ) 分 析了 五 大 连池的 地 方文 脉要 素 及其 在 旅游 业发 展中的 作 用 。 此外, 赵荣、 郑国 ( 2 0 0 2 ) , 赵飞羽、 范斌、 方曦来、 赵福祥 ( 2 0 0 2 ) , 汤 光舜 ( 2 0 0 3 ) 等都对文脉进行了 探讨, 但总休而言缺乏独特见解。 ( 二) 旅游学界对城市文脉内涵的阐释 李c f f ( 1 9 9 8 ) 较早 把文脉运用到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中,并进一步强调了 文脉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她认为,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主题口号 的内容应源自 文脉。即要求n号的实质内容必须来源于地方独特性,刁能避免 过于空泛。所谓地方文脉,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 气候、上壤、水文等自 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 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 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 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 。显而易见,城市文脉的实质内容即 城市的 地方独特性,但这种阐释比较笼统。如果简单总结一下,城市文脉应包括以下 两大要素 : 第,地域性要素。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自 然地理环境基础之 上创造出来的,所以它总是与特定的自 然地理环境相联系, 逐渐地形成地域性 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更是五彩 纷呈,例如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各地的 少数民族文化等等。而城市, 一般都是这些地域性文化的中心,因此其文脉显 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川.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 0 0 1 . 2 0 5 -2 0 8 . 李华, 谢远云, 张序弧, 董雪旺. 五大连池地方文脉要紊与旅游业发展【 j .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 然 科学学报, 2 0 0 0 , ( 6 ) : 1 0 2 -1 0 6 赵荣, 郑国. 论区域旅游规划中的景观文脉整合 7 l人文地) x , 2 0 0 2 , ( 4 ) : 8 9 -9 1 . 赵飞羽, 范斌, 方曦来, 赵福祥, 地脉、 文脉及旅游开发主题 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2 , ( 6 ) : 8 3 - 8 7 . c a a 9 f 七 汤光舜 999水旅游开发主题与文脉研究 j l .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3 , ( 6 ) : 4 6 -5 0 李蓄留.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 j l . 旅游学刊, 1 9 9 8 , ( 1 ) : 4 7 -4 9 . 土要参考刘承华 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 l . 中国园林, 1 9 9 9 , ( 5 ) : 1 7 -1 9 . 第二,历史性要素。 在当今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只有少数新兴城市是 在一片荒地或废墟上建立的,例如大庆、攀枝花、深圳等。这类城市山于 建立 时fi ll 短,尚未形成自己有探度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但其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创造 白己历史和文化特征的过程。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城市,都有较长的历史,并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历史文化脉络。可以这样认为,城市文脉正是指城市文化特 征的历史性延续。也正是这个原因,城市文脉往往被称之为城市历史文脉。 当然, 要想从旅游学的角度对城市文脉的内涵做出较为明确的阐释也并非 易事,因为旅游学本身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学科。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在 城市旅游j 卜 发中, 城市文脉往往是城市旅游文化独特性或差异性的 一 种抽象概 括, 而城市旅游文化的独特性或差异性, 正是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之所在。 因此, 要想从旅游学角度分析城市文脉的内涵, 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城市文脉和城市 旅游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无意纠缠于 城市旅 游文化的概念, 一是因为 “ 文化” 、 “ 旅游文化” 这两者本身仍是个众说纷纭的 复杂概念勿 ;二是因为如果仪从概念出发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很难触 及到问题的实质。 因此笔者认为, 从城市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 刁更具有实际意义。 朱敏 ( 2 0 0 2 )认为,城市风貌是城市旅游文化的载体, 而城市风貌主要山 城市建筑景观、街道景观、商业景观、交通景观、文化景观、游乐景观、生态 景观和社 _ 会景观等构成 。林辰 ( 2 0 0 3 )指出,由 于旅游的六大要素 吃、 住、行、游、购、娱都有文化内涵,因此,可将城市旅游文化的主要方而概括 刘承华 ( 1 9 9 9 )曾就文脉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过较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若就广义的文化范踌 来说.文脉当然包含于文化之中。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部分,它们之间是领属关系. 但是,文脉并不是 文化的一个子属单位,而是它的一个特殊的存在状态和展示方式。具休说来,文脉应该是文化的以下 三种形态的结合体:文脉是相对定格了的文化;文脉是物化了的文化:文脉是主题化了的文化.详见 刘承华. 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 7 l . 中m园林, 1 9 9 9 , ( 5 ) : 1 7 -1 9 . 。 仅 赵荣 光 、 夏 太生( 2 0 0 3 ) 在 其专著中 列举的 我国 旅游 学 界关 于 旅游文 化 值 得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器人技术应用与管理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基层产科医师培训项目专业理论考核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实务)经典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全真冲刺试题及答案二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制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陵园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面试题
- 2025年生态修复师中级考试模拟题答案
- 2025年环境工程师专业能力评估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银行信贷审批员招录笔试题目及专业解答公开
- 岗前安全培训课件
- 学前儿童融合教育
- 2025年新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科技公司薪资管理制度
-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 胃肠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 2025年云南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全国新高考英语II卷试题解析及复习备考策略(课件)
-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创新
- 合规监督概念课件
- 电力变压器智能数字孪生体的构建与展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