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_第1页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_第2页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_第3页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_第4页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论文)协同gis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第二代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地理信息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互联网技 术迫切要求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技术在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多用户间 的g i s 协同工作以及相应的g i s 多源异构数据互操作等方面加强研究。本文的 研究重点是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作者在分析第二代互联网条件下分布式 g i s 软件有关新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分布式对象技术支持下的g i s 协 同工作机制,构建了面向g i s 的协同模型,实现了对面向g i s 的协同工作环境 的模拟,开发了支持同步异步协同地图编辑行为的分布式g i s 原型系统。 论文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分针对g i s 的特点,参考当前主流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着重研究和讨论 了分布式g i s 的软件设计方法、体系结构、对象设计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的实现 策略等内容。通过对分布式g i s 相关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确定了论文所要实现 的分布式协同g i s 的软件框架,解决了实现分布式对象及构建原型系统的部分 技术难题。 2 、协同工作特征是网络新时代下新一代g i s 的重要特征。对于协同g i s 的 研究工作,论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面向g i s 的协同模型上,其主要包括基于 任务组模式的协同工作模型、面向协同g i s 特征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m u l :c i - a g e m 的混合协同交流模型。( 1 ) 协同工作模型是对客观世界中协同交互对象 及行为相互关系的逻辑抽象,是协同工作系统建立的基础。论文给出了基于任 务组模式的协同工作模型,并通过形式化语言和面向对象的模型设计方法对其 进行了定义和描述。( 2 ) 论文首次提出了面向协同g i s 特征的空间数据模型一 o c f s d m 。o c f s d m 是协同工作环境下具有协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对其的讨论,论文从认知过程、框架结构和层次结构三个方面展开,结合切儿 等建模语言对其进行定义和描述,并总结了o c f s d m 的特征。( 3 ) 协同交流 模型是对协同工作环境中信息主体之间信息交互行为的模拟,是协同工作系统 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m 1 l l t i a g e n t 技术,论文提出了基于m u l t i a g e n t 的混合 协同交流模型m a m c i m ,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对其实现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3 、g i s 数据互操作是数据层面上的协同工作。论文在分布式框架下,结合 现有实现g i s 数据互操作的策略,给出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构空间数据互操 作引擎的设计思路。基于面向对象及开放性思想,本部分对引擎的体系结构以 ,限 q 矽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及引擎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其中主要包括开放多源空间数据库连接 ( o m s d b c ) 模块、异构空间数据转换( d s s d t ) 模块、空间元数据管理模块 笺 寸o 4 、基于分布式对象等技术,论文构建了分布式环境下支持g i s 协同工作机 制的原型系统,并针对协同g i s 同步异步协同地图编辑行为,给出了解决协同 工作环境下,协同用户间行为的协同感知和协同冲突处理等技术难题的实现技 术方法。 研究及测试结果表明,分布式对象技术是解决当前g i s 软件所面临诸多问 题的有力手段;论文所设计的协同模型能较好地对面向g i s 的协同环境进行模 拟,支持同步异步环境下对地图编辑行为的协同处理:面向分布式的开放多源 异构空间数据互操作引擎为实现g i s 数据互操作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分布式g i s 、分布式对象技术、协同工作模型、协同交流模型、g i s 数据互操作、a g e m 、同步异步 s t u d yo nt h e o r ym o d e la n dt e c h n o i o g yo fc o g i s a b s t i c t t h ec 0 i n i i 培o ft h e2 1 1 dg e r 啜组i o no fi n t e m c t 瓤| 啪c e s 也en e wc h a n e n g et 0 仕圮 g i 掣a p h i ci i 面m 蚍i o ns c i e n c e ( g i s ) ,w h i c hr e q u 如s 如曲e rs t u d yo nd i s t m ,u t e d p r o c e s s i l l go fg i so ng e o s p 缸i a ld a t 毛姗h i - u s e rg i sc 0 妇b o r a t i v ew o r k 锄du 蛇 i n t e r op e 翔_ b i l 时o fg i si s 0 谢cd a 扭舶m 眦h i p l c u r c e s 1 kd i s 蝌t a t i o n e m p h a s 厶猃s0 nt b ec 0 髓b o r a t i o ng i s 吐圮。巧m o d e la l l dt e c h n o l o g y 1 ka 讪o r ,o nt h e b 嬲i so ft h e 锄a l y s i so fn e wt e c h l l i c a jc 咖e r i s t i c s 陀l a t e d 砌d i s t r i t 眦e dg i s s o 丘w a r e 班1 d 盯t h e2 n dg e n e 豫t i o no fi m e 如反,a 中1 0 r e st h eg i sc o n a b 0 髓t i o nw o f k i l l g m e c h 觚i i s m 跚讲) 0 r t e db yd i s t r i h 【t e do t ! j e c tt e c ;1 1 1 1 0 l o g 弘c o n s t 栅e st h ec 0 r a t i o n 脚d d e lg i so r i e m e d 他ai i z e st h es 面眦l a 土i o no fc o u j i b o r a t i o nw o d 【i n ga i v i r o n 瑚屺m g i so r i e n t e d 勰dd c v c l o p e dt l 伦d i s t m 眦e dg i s 耐o t y p es y 咖m 乳l p p o r t i n g 掣妇n i 砒n 嬲弘妇n i s mm a p 矗暾i n gh i h a 询r c o n c r e t e 耽t :h ed i s f t a t i o ni m 销t h e 旬n o w i n g 嬲p i 献s : 1 a 证l i n ga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 h sa n dt a :k i n g 托向e n c eo f 畔mp o p u l 觚 d i s l r i b l 埔e do 巧e c tt h i l o l o g 马s t 他s s 器t 0s m d y 锄dd i u 豁t l l e 小硼i r cd e s 适n m e t h o d s ,s ) 使e ms t n l c t l l r ea n do 巧e c td e s i 盟m e t h o d so ft h ed i s t 词觚e dg i s 蹈w e na s t h e 她i o ns b 眦e 百e so fk e yt c c h i l o l o g i e s t h r o u g ht h er e 孤c ho f l a t e dt h r i e s a n dt e c h 1 0 9 i e so fd e dg i s ,n 屺s o f t 聊睇翻涨- w o d 【o fd 鼬c d c o a b o m t i o ng i s 幻b e 戤l l i 莉i n 狞d i s s 舭ni s 曲嘧n l i n e da n dm a n y 妣h n j c a l d i 任| c u hp r o b l e m s a l 弛gt 1 1 ed i s t r i l m t e do b j e c t 锄dc 0 碰缸呶班o t o t y p es ) r s t e ma 糟 s o l v e d 2 1 飞虻c h 锄c t 盯i s t i c so fc o l l a _ b 0 姐t i o nw o d c i n g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c h 觚a c t 盯i s t i c so f t h en e w g e 豫栩t i o ng i si i lt b cn e wa g eo f 咖r ka s 旬r 也er e 鲫c ho f c o u a b o m t i o ng i s ,妇d i s 鞭t a t i o n 嫩i n l yc e m 懿也ec o n a b o r a t i o n 瑚d e lg i s o r i e n t e 也w l 血h 硫l u d e st h ec o l l a b o m t i o nw o 出n gm o d c lb a e do nt h i eg r o u p sp 砒t e r i i o r i e m e dc o l l a 胁i v ef e a :t l l 舱s p a t i a ld a t am o d ea n dm u n i a g e mm 议c o o 删i v e i n t e r c 0 珊吼m i o nm o d e l ( 1 ) c o l l a b 0 豫c i o nw o r 虹略m o d e li s 蛙哈l o g i ca b s 昀c to ft h e c o n 矗b o r a 士i v e 缸e r c o m m 髓i o no 场e c ta n d 迁sb e k w i o r 脚畎c _ u 羽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i nt h e e x t e m a lw o t 杖a s r e ua st h er u n i i a t j o n 岛rt h ec o n s t n l c t i o no ft h ec o u a b o m t i o n w o r | 【i n gs y s t e n l t h ed i s 朝咀砒i o np m s 向i ,a r dt h ec 0 n a b o r a t i o n 、) l r o r k i n g 皿盼d e lb j l d o ng r o u p sp a n 锄,a n dg i v e s 证sd e f i l l i t i o n 锄dd e r 耻i o n 伽0 u g h 南册a l 砌 l a n 圈均g ea n d 脚d e lo 场e c to 血n t e dd e s 谵n 鹏也0 d ( 2 ) t h ed i s 溯t a t i o n ,如恤6 r s t t i r ,a d _ 蹦】c e so c f s d m - 一咖e dc o u a b o r a t i v ef e a n 鹏 s p 砒i a l d a t am o d e o c f s d mi st l l cg 鲥烛洲i a ld a t a 脚d e l 砒hc o u a b o m t i v e 触c i :啪s 吼d e rt h e c o n a b o r a :i o nw o r k i n g 铋v i r 0 珈n e m d i 辩i l s s 麟o ni i sb a s e do nt h r e e 瑚重圮c t s : c o 础i v ep l d g r e 鼹,危如1 r ks 臼m c t l l r e 砸】dl j l y e r 鼬m c t i l 心d e 丘n e 孤l dd e s c r i b ei tb y c o m b i i l i n gw i mm o d e n 王l gl 卸g i l a g e 嬲u m l ,锄dt 1 1 ec h 碱l c t 耐s t i c so fo c f s d m i s c o n c l u d e d ( 3 )c 0 a b o 鞠t i o ni n t e r c 硒m m l m i o nm o d i e l i st h e 删o g u eo ft h e m (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i n r r n l a t i o ni n t e r c o m m l 】n j c a t eb e t w e e ni n k 玎n a t i o nb o d i e su n d e rt h ec 0 i l a b o r a t i o n 、o r k i i l ge i l v i r o 砌e n t ,i ti st h en 擒i t l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o f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w o r l :i i l g s y s t e n l o nt h eb 鹤i so fm u l t i - a g e m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豳s 鲥a t i o np u t s 南r w 习以t h em a m c i m 一 - m u k i - a g e n tm 政c 0 0 p e r 瞰i v ei n t e r c o 删n l i i l i o nm o d e l ,、 棚c hi s 锄l y z e da n d 豳c u s s e d 劬mt h c1 0 1 1 9 i m d i n a l 锄dl a t e r a lp 0 缸so f 啊e w ,锄dt h er e a l 让蛾i o n n l e c k m i c si sa l s od i s c u s da n d 锄】刚 3 g i sd a t ai m 啪p e r a b i l i t yi st h e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职d e r 恤c o n t e 赋o fd a 饥t h c d i s n a t i o n ,i nt 1 1 ep e r s p e c t v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l l g s 硒n 忸r dt h ed e s i g ni d e a 如r m u l t i u r c e 锄di s o m e r i cs p a t 拓d i n t e r o p e r a :b i h t ye n g i r 圮硼d e rt h ed i s t 叵b u t e d c o m e 】( tb yc o m b i i l gt h ep r e s e n ts t 髓t e g yf o rr e a l i z i i l gt h eg i sd a t a _ i n t e r o p 衲i l i t y b a s e do nt l l eo b j e c t 0 r i e n t a t i o n 锄do p i e i lt h o u g h t ,t l l i sp a r td i s c i l s st h es ) r s t e m a r c 硫e c t w eo fe n g 沁觚di t sp a r t s ,w l l i c h 硫i u d e so m s d b c 姗d e l ,d s s d tm o d e l 锄ds p a t i a l 砥鼬嘲em o d e l 4 o nt h eb a s i so fd i s t r i b u t e do b j e c tt e c t l l l o l o g y ,t h ed i s r t a t i o nc o 磷;t r 呶st h e p r o t o t y p es y s t e mt t l a ts u p p o r t st 1 1 eg i s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w o t k i i l gm e c h a i l i c su 1 1 d e rt h e d i s 乜i b u t e de n v i m m n e m i ta l s 0b r i n g s 南“删t b er e a l i z a t i o nt e c b n i c a ,is o l u t i 0 璐t 0 t h ec 0 i l a b o r a t i o nc o 础i o n 曲d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c o 耐l i c tp r o c e 锱i i 唱t e c h l l o l o g yl l l l d e rt h e c o a b o r a t i o nw o r k i l l ga i r o n m e mb ya i 珈【i i l g 砒s y l l c h l 0 1 1 i z a 士i 0 “嬲) ,i l c l l r d i l i s m c 0 u 籼r a t i v e 炒n l a pe 赦吨 t h es t u d ya 1 1 dt e s tr e s u d t ss h o wt h a t ,t h ed i 鳓m ) u t e dt e c l l l l o l o g yi s 也ep o 、v e r 允l m e 皱l st 0s 0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c o n c e r n i 芏l gg i ss o f t w a r c t h ec o n 址卿r a t i o nm o d e l d e s i g n e di n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a nb e t t e rs i i l l u l a t et h eg i sc 0 a b o r a t i o ne n 、血d i m l e n t 锄d s u p p o r t 也e c o n a b o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i l g o f m 印 e d i t i n g u 1 1 d 盯t :b e 班h r o n i z a t i o n 锄脚h r o n i s me n 、俩n m e n t t h eo p i mm u n i - u r c e 锄di m e r i c s p a t i a ld a t a 缸e r 0 砌i l i t yo r i e n t e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e n g i i l cp r o 访d e st h ew h o l el l e w s o l u t i o n 如r 豫址z i n gg i sd a t a 缸e r o p e r a b i l i 劬 k 呵w o r d 3 :d i s t m i u t e dg i s 、d i s t m u t e do 场e c t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m o d e l 、g i sd a :t a i n t e r 0 讲戤呦、a g e n t 、跚c h r o l l i z a t i o n 舭l l r d i l i s m 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图表索引 图1 1 本文研究内容的确定思路1 4 图1 2 本文章节组织结构图18 图2 1c l i n e t s e r v e r 两层结构示意图2 0 图2 2 分布式g i s 三层体系结构示意图2 2 图2 3 分布式对象访问机制2 3 图2 - 4o m a 参考模型组成”2 4 图2 5c o r b ao r b 结构”2 5 图2 6 简单要素规程c o r b a 规范再c o r b a 体系结构的地位2 6 图2 7 进程内、本地和远程的c o m 服务器”2 7 图2 8d c o m 逻辑结构2 8 图2 9 基于c o r b a 的分布式g i s 体系结构3 5 图2 1 0 基于c o m d c o m 的分布式g i s 体系结构3 6 图2 1 l 基于c o m d c o m 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流程3 7 图2 1 2 基于c o i 淝a 的0 l p e n g i s 的g e o m e 扛y 模型4 l 图2 1 3 基于o l e ,c o m 的g e o m e 缸y 模型4 l 图2 1 4f e a n 鹏与空间数据、元数据、属性之间的逻辑关系4 2 图2 1 5 要素集与要素、地图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4 2 图2 1 6 数据访问组件结构图4 3 图2 1 7 基于c o r b a 的分布式g i s 对象开发流程4 4 图2 1 8 多层结构下g i s 客户端的访问流程 4 6 图2 1 9 基于迭代器的空间数据获取流程4 7 图2 2 0 基于c o r b a 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异步交互过程4 9 图3 1 建模的抽象过程5 3 图3 2 地理现象的抽象层次5 4 图3 3 数据模型的三层次”5 5 图3 - 4 协同工作组管理用例设计图5 9 图3 5 协同工作管理模块功能划分图5 9 图3 6 协同工作组中各个要素类之间的关系图6 l 图3 7 协同用户、角色及功能的关系6 l 图3 8 基于角色的协同用户类设计6 1 图3 9 对象之间的关系一6 7 图表索弓 图3 1 0 协同f e 狐i r e 的逻辑推理7 0 图3 1 l 协同f e a t i l r e 模型从现实层次到逻辑、物理层次的演变过程“7 1 图3 1 2o c f s d m 7 2 图3 1 3o c f s d m 的层次结构图7 4 图3 1 4 协同g e o m 鲍y 模型”7 4 图3 1 5 协同g i s 中空间对象的生命期7 4 图3 1 6 人与人交流模型8 l 图3 1 7 人与机器交流模型”8 l 图3 1 8 机器与机器交流模型8 l 图3 19 人机混合交流模型8 2 图3 2 0 信息交流映射8 2 图3 2 l 多a g e n t 系统的描述图8 5 图3 2 2 树状多a g e n t 组织结构8 5 图4 1g i s 数据量增长趋势图8 7 图4 2 直接转换方式”8 8 图4 3 基于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的转换方式8 9 图4 - 4 通过公共接口的数据互操作9 0 图4 5o p e n g i s 抽象规范各个主题之间的依赖关系”:9 2 图4 6o p c n g i s 规范的地理信息处理“场景挣实现体系”9 2 图4 7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互操作引擎在g i s 应用服务器的逻辑层次9 5 图4 8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互操作引擎的研究内容? ”9 6 图4 - 9o p e n g i s 九层抽象模型9 7 图4 1 0o p c n g i s 抽象实体模型”9 8 图4 - i ll y b m g i s 对象模型”9 8 图4 1 2 基于o d b c 的数据库访问流程1 0 0 图4 - l3f a c a d e 模式”l0l 图4 1 4o m s d b c 体系结构l o l 图4 1 5 ( k o s d m 中主要类的逻辑关系1 0 2 图4 1 6 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思路”1 0 4 图4 - 1 7 空间数据格式转换类间的逻辑关系1 0 4 图4 18s p a t i a l r c f e r e n c e 模型结构- l0 5 图4 1 9 开放空间元数据管理模块结构1 0 8 图4 2 0 空间元数据库结构1 0 8 图5 1m a m c i m 的结构1 1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图5 2g i s a g e m 类图”1 1 4 图5 3 协同消息的类图1 1 6 图5 _ 4 同步协同地图编辑流程1 1 7 图5 5 协同编辑处理逻辑1 1 9 图5 6 异步协同编辑流程1 2 l 图5 7 登录窗口1 2 2 图5 8 用户管理1 2 2 图5 9 新增用户”1 2 2 图5 1 0 用户管理1 2 3 图5 1 l 登录窗口1 2 3 图5 1 2 任务管理1 2 4 图5 1 3 新增任务用户1 2 4 图5 1 4 ( a ) 父任务协k l 状态”1 2 5 图5 1 4 m 子任务s u b 佻k l 状1 2 5 图5 1 4 ( c ) 冲突处理1 2 5 图5 1 4 ( d ) 处理结果1 2 5 图5 1 4 ( e ) w i n d 0 粥下协同g i s 客户端1 2 5 图5 1 4 ( f ) 客户端连接g i s 应用服务器一1 2 5 图5 - 1 4 ( 曲g i s 应用服务器1 2 5 表1 1c a d 与g i s 的比较7 表2 1c o r b a 与d c o m 的比较3l 表3 1 基于特征的g i s 概念模型要素、属性与关系7 2 表5 1 行为相关性与协同处理关系表1 1 3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自1 9 9 6 第二代互联网( n e ) 【tg e n e 阳【t i o ni n t e m e t ,简称n g i ) 作为重要科技 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第二代互联网已经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我国第二代互联网的研究被纳入到国家信息发展战略 以来,经过近几年的科研攻关,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 0 0 4 年3 月,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第二代互联网c e 时岖1 2 试验网开通:2 0 0 4 年1 2 月, c e 对忸t 2 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第二代互联网的优势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在网 络传输速度上,它比现有互联网要快1 0 0 旺1 0 0 0 0 倍;在地址资源上,它弃原 有的地址协议,启用新的p v 6 地址协议,i p v 6 地址资源极其丰富,连“地球 上每粒沙砾也能分配到一个刀( 吴建平,2 0 0 4 ) ;在网络安全上,它也能较有 效控制防范病毒等的侵害。总之,它将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快、更大、更安全、 更方便的网络服务。可以预言,第二代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将给社会生活和科学 技术带来新的革命性变化。 随着第二代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领域诸多涉及网络带宽限制的难题将 迎刃而解;但同时,如何适应和利用第二代互联网的优势和成果也成为信息工 作者必须研究的崭新课题。当代g i s 软件研究目前还建立在第一代网络技术基 础之上,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的研究工作必须从软件体系结构入手,进行革 新,使之能够适应第二代互联网技术。 虽然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有诸多难题需要进行研究,但作者认为,基于 分布式对象技术实现g i s 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用户间的 g i s 协同工作,以及实现相应的多源异构g i s 数据互操作等研究,应是新一代 分布式g i s 软件技术研究的首要课题。首先,在第二代互联网条件下,海量 g i s 数据传输难题将不再成为阻碍分布式g i s 发展的主要瓶颈,充分利用现有 分布式对象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多层体系架构下的高效分布式g i s 已成为可 能。进而,在高效网络的支持下,将有更多的用户享用g i s 提供的各种服务, 更多的g i s 处理行为需要多个用户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因此,支持协同工 作机制的协同g i s 技术应成为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发展的重要特征。相应 地,由于当前g i s 数据存在多源、异构、难以共享等特点,解决数据层面上的 协同工作问题,即g l s 数据互操作,也将成为新一代分布式g l s 协同的重要研 究课题。 结合作者所参与的国家8 6 3 项目“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 i s , 本文着重对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包括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协同处理行为和 获取,进行探索性研究。一个协同g i s 必定是分布式g i s 。因此,这里首先就 实现协同g l s 的基础分布式g i s 及其软件体系结构及实现技术加以概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1 1 分布式g i s 概述 1 1 1 分布式g i s 概念 一般认为,分布式g i s 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理论计算模 型,是分布式计算技术与g i s 的结合;但分布式g i s 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形 成完全的共识。w a i l gf j ( 2 0 0 0 ) 将分布式g i s 定义为通过数据通讯网络连接 的一个相互分离的站点的集合,每个站点都是一个自治的包含处理能力和地理 空间数据的g i s 系统,可以提供单一数据库映像和本地或远程数据的透明访 问。罗英伟等认为( 2 0 0 0 ) ,分布式g i s 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分布式计 算的理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应用指导,来设计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 计算模型。闾国年等( 2 0 0 3 ) 也给出一个分布式g i s 的定义,认为分布式g i s 是以分布式计算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现地理 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表现等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 作者认为,分布式g i s 是在分布式框架下的g i s 计算模型。具体地说,在 软件体系上,分布式g i s 应符合分布式系统的特征;在功能上,它不仅能够实 现已有g i s 软件的基本功能,还应体现分布式系统的特点,在分布式服务的基 础上,实现分布式g i s 事务的协同处理:在应用上,能够基于分布式体系框 架,实现不同信息系统间功能和数据间的透明操作,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共 - _ l 孚。 在当前条件下,构建分布式g i s 需要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分布式对象技 术是当今分布计算技术的主流方向,它能在分布式环境下跨平台、跨语言地实 现分布式计算,并使得用户在使用对象时可以访问网络上任意有用的对象而不 必知道该对象所处的位置。目前主流的分布式对象技术是o m g ( mo b j e c t m 趾a g e m e n t u p ,简称o m g ) 的c o r b a 、m i c r o s o r 的c o m d c o m 和j a v a 的j 2 e e 。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分布式g i s 是未来g i s 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 1 2 分布式g i s 的特点 分布式g i s 在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查询、显示和输出等方 面具体如下特点: l 、数据的分布式存储:g i s 是面向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计算机系 统。由于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和更新的要求,常常需要存放在空间上分离的计算 机上;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平台和数据来源各不相同,分布在不同节点的数据 往往以不同的数据结构和格式进行存储。分布式g i s 应能有效地对异地、多 源、异构的地理空间数据实现分布式处理。 2 、分布式地理信息功能服务:g i s 功能组成了由空间数据录入到输出的一 个工作流程,不同的人员由于其关注的信息不同,需要不同的g i s 功能服务对 数据进行协同处理。分布式地理信息功能服务包括地理信息的分布式空间分 第一章绪论 析、查询及协同处理等。功能服务的分布就是将不同的g i s 服务分配到网络的 不同节点,在分布式环境下,通过分布式通讯协议,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通过 分布式g i s 客户端实现对分布在其他节点上功能服务组件的访问。 3 、外设分布式共享:外设的分布是服务分布的一种,由于许多g i s 外设较 为昂贵,如高精度平板扫描仪,喷墨绘图仪,大幅面数字化仪等。在分布式体 系结构下,外设以共享资源的方式对外开放,实现地理信息显示和输出的分布 式g i s 设备资源的共享。 在当前情况下,地理信息的分布式获取、分布式存储都已初步的实现,但 是在分布式空间分析、查询及协同处理等方面还未能够很好实现。 1 1 3 当前的分布式g i s 技术及其不足 分布式g i s 的发展慢于其他信息技术( 如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分布式处 理与数据库技术不可分割,而地理空间数据又特别复杂,致使异地、多源、异 构的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贮、处理,比一般数据困难。在现有的g i s 软件 中,一部分采用地理数据混合存储方式,图形数据保存在文件中,属性数据存 贮在数据库中,g i s 软件通过图形数据文件中的空间对象唯一标识与数据库中 属性表的主键实现挂联。这种方式能实现较低层次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 但局限性较大。在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的分布式g i s 系统中,图形数据和属性 数据在数据库中一体化地存储和管理,客户服务器两层架构业已较为广泛的被 使用,g i s 客户端借助空间数据库引擎提供的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对空间数 据的访问和处理。e s 公司的舡c g i s 虽然基于觚s d e 采用了三层或多层的 分布式g i s 架构,但系统的服务器层( 觚s d e 服务器) 主要实现空间数据的 组织和管理,是联系g i s 客户端到数据库的桥梁,而g i s 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 及复杂的空间分析等g i s 功能,依然由客户端完成,系统的扩展性还比较差。 这种基于静态应用程序接口( a p i s ) 的分布式g i s 实现方式,还没有采用先进 的分布式对象技术,协同工作机制比较差,在功能上还未达到新一代分布式 g i s 软件的要求。 当前,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分布式g i s 研究主要集中在w 曲g i s ( 也称 i i l t e m e tg i s 等) 领域。w c b g i s 实现了瘦客户端,并将主要的g i s 处理服务安 置在g i s 服务器中,系统的维护与扩展工作主要集中在对g i s 服务器端的开 发,分布式系统的优越性在w r e b g i s 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w 曲g i s 并不 等同于分布式g i s ;不少文献将分布式g i s 与w 曲g i s 等同起来,这是不恰当 的。作者认为,w - e b g i s 只是分布式g i s 的一种,在功能上只能是低级的分布 式g i s ,只能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有限的地理信息,未能实现复杂的g i s 业务逻 辑及空间分析等g i s 功能的分布式处理,所提供的功能还不能满足其对地理信 息资源的处理需求。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同g i s 理论模型与技术研究 之所以分布式g i s 发展比其他信息技术慢,以及基于主流分布式对象技术 构建的商业基础g i s 平台还未出现的原因,除了g i s 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等 外,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分布式g i s 是在现有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网络带宽等不足,导致g i s 海量数据传输困难,严重限制了分布式g i s 在高层 次上的应用;网络带宽不足还限制着分布式对象技术在g i s 和其它海量数据应 用领域的效能( 目前的网络条件下,分布式对象技术在一般信息领域还能较好 地发挥作用) ;此外,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比传统的软件开发更复 杂,加之g i s 在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复杂性,也加剧了分布式g i s 的 开发难度。 第二代互联网的诞生为分布式计算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势必为新 一代分布式g i s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 1 4 新一代分布式g l s 技术 在第二代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分布式对象技术能充分发挥效能,从而可能 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g i s 。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开发 的分布式g i s 软件,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远程的g i s 组件服务,这种分布式计 算方式符合地理数据分布、空间处理复杂等特点,适合于空间信息服务的实 现,可用于解决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的协同工作( 包括功能和数据两方 面) ,提高g i s 软件的扩展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等多方面的性能。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将能满足更广泛的g i s 应用需 求。首先,它以高效的网络环境为应用背景,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的多方协同工 作需要和软件互操作需求;其次,系统将尽量开放标准,提供友好、灵活而又 可扩展的客户环境,更有利于g i s 应用开发;再次,应用软件将能同时满足平 台独立性和应用结构多样性的需要,并具备软件重组和复用能力;最后,考虑 到对现有资源的保护,新一代分布式g i s 必将提供对多源异构地理空间数据互 操作的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原有系统资源的继承和利用。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首先是一个分布式空间数据计 算的平台,在网络技术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满足多类型用户的 g i s 服务需求;其次,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必须针对空间数据的特点,借助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a g e n t 等协同理论与技术,解决多用户环境下的同步 操作机制,实现空间数据修改的u n 语义,即“任一用户对空间数据的修改 都应为其他用户所可见 ,提供空间数据处理事务的定义、组织和实现机制, 从而允许用户在其支持下组织协同工作的环境;再次,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 将借助分布式对象技术,提供一系列远程空间数据处理和互操作的手段和标 准,实现g i s 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一致性。总之,分布式特征、协 同工作特征以及相应的互操作特征将是新一代分布式g i s 软件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绪论 下面概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协同g i s 。 1 2 协同g i s 1 2 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c o m p m e rs u p p o m dc o o p e m t i v ew o r k ,简称 c s c w ) 最早是在1 9 8 4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