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王士祯的“神韵”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集大成的艺术理论,它与中国 古代的许多审美范畴,如“道”、“气”、“形神”、“风韵”、“意境”、“自 然”、“妙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并且,“神韵”论又同中国古代的 儒释道精神息息相关,其自身独特的理论魅力,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至今让人们 探寻不已。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是需要我们条分缕析地加以澄清和说 明的。本论文就是要在前人讨论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神韵”诗境的构成 问题以及它的当代意义。宗白华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三境界”分为“写实”、 “传 神”和“妙悟”,又说“妙悟”就是玄境。其实,“传神”和“妙悟”都是“神 韵”的一种具体表征,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神韵”的本质罢了。中国古 代的艺术大多都重传神和写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神韵”说是颇为切合中国 古代艺术的特质的。 它突出强调了要对人与自然这对审美主客体之间和谐关系进 行探讨,这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另外,它也将对我们现 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努力发掘“神韵”说蕴含的丰富的理 论价值,使其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重获新生,这也是中国当代美学界应该着重探讨 的。 本论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神韵”诗境探源,主要讨论“神 韵”的渊源和由来,对“神韵”范畴进行学理的探究和界定,以及作者为何将其 界定为一种理想诗境的实际原因,同时也回顾了“神韵”诗论的整个历史发展过 程。第二部分探究王士祯“神韵”说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背景。主要围绕“神韵” 说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以及同清初文艺思想转变的关系层面上来着手, 以便突出 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间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部分讨论“神韵”说的审美 意趣,即深入到“神韵”的内部特质中去,揭示它与“顿悟”、“冲淡”、“无 我之境”等哲学美学命题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神韵”的价值所在。 第四部分解说“神韵”论的现代审美意义,主要从它的超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本主 义审美观两方面进行诠释和展开。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试图引入一种关系的探讨:将“神韵”作为众多关系 中的核心对象,透过其他诗学理论多层次、多角度检视“神韵”背后隐藏的理论 内涵和生命精神, 从而突出主体在这些审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把 “神韵” 提升为人渴望追求自由与超越的人格境界的问题上来。 笔者以此希望营建一种人 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氛围, 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神 韵”诗境其实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美。“神韵”论也不是形而上的理性思辨, ii 而是主张要回归到现实,指导实践和谐人生的诗论。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人文关 怀颇为重视的表现之一。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笔者不敢保证整个论证 过程的完美无瑕,只是尽了一个研究者最大的努力让真理还原于真实。 我以为, 不只是笔者自己有这种体会, 就是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困惑。 “神 韵”说的研究直至今日仍是人们难以完全把握的课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与中国 古代的一整套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的价值体系紧密关联着, 并且注入了相当浓厚 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意识,然而,这却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探讨中更加广泛的摄取 有关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思想资源与美学资源,从而发掘出“神韵”所蕴含的人 文价值与审美价值, 并最终整理出我们中国古典美学所特有的范畴式及整合式的 研究模式,为当代中美学文艺学的建设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神韵”说的研究从王士祯生活的康熙朝算起,虽然只有三百多年的时间, 但“神韵”思潮却在先秦时就已露出端倪。而“境界”说的首倡者王国维先生也 是深受“神韵”说影响的,所以,把“神韵”与“境界”两相结合,换句话说, 把“神韵”当作一种诗歌境界进行研究是本人构思这个论题的初衷。至于它的实 际意义,我想也只能是在一些基础性的课题上逐步深入发挥,为加深人们对这一 古典美学范畴的思考与理解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借鉴吧。 关键词关键词 王士祯王士祯; 神韵神韵; 诗境诗境; 古代诗学古代诗学 ii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wang shizhen the charm said accomplishes the artistic theory as the chinese classical esthetics one kind of collection; it with chinese ancient times many esthetic categories, like the road, the gas”,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he graceful bearing, the ideal condition, the nature, wonderfully became aware and so on to have the very complicated close relation. and, the charm “discusse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m spirit, its own unique theory charm, the esthetic value and the theory significance until now let the people not track down already. this long and short of the story, the cause and effect all is needs us thoroughly to perform to clarify and to show. the present paper is must in the achievement foundation which the predecessor discusses, further explains the charm the poetic conception constitution question as well as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e ancestor white chinese once the chinese art three boundaries will divide into practicalize, are expressive and wonderfully become aware, also said wonderfully became aware will be the unreliable boundary. is actually expressive and wonderfully becomes aware all is the charm one kind of concrete attribute, only latter compares former even more approaches the charm the essence.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art mostly all heavy expressive and was enjoyable, from this, we was allowed to think the charm said was quite suits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artistic special characteristic. it prominently emphasized mus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person with naturally this to the esthetic host object between, this has provided the precious model for the chinese present age esthetics theory construction, moreover, it als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now will construct to us has the positive function. therefore, diligently excavates the charm to say contains the rich theory value, enables its again to attain the new student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 this also is chinese present age esthetics should emphatically discuss. iv in this paper, the main four components: the first part is typical poetry matter; discuss the nuances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he nuanc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areas for academic exploration. why the author and his poetry would is defined as an ideal habitat for practical reasons, we also reviewed the nuances poetics of the entir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explore verve, sai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mainly centered on verve an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with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levels to start changing to focus their thinking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and not inextricably linked.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verve aesthetic charm that went to the nuances in the internal feature, it reveals epiphany and diluted and me and 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proposition. allow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the value. part iv commentary nuances in the modern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t is mainly from the two super-utilitarian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the idea of na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start.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study of a relationship: mountain as many of the core object relations. other theories of poetry through a multi-level, multi-angle look typical hidden behind the theoretical contents and the spirit of life. thus highlighting the main aesthetic relations in the status and role finally, the typical enhance human freedom and the desire to go beyond the realm of personality line. i hope that this construction a citiz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harmonious social atmosphere, to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cre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verve poetry in its essenc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realm of life. invincible is not something of the theory of rational judgment, but the proposal to go back to reality, to guide practice harmonious life poetics. this is the classic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erformance of one of the humanistic care. any method has its limitations; i can not vouch for the entire verification process perfect, researchers only make best efforts - for a reduction in the real truth. v i think this is not just my own experience is that other scholars have a similar condition. verve said the study until today is still difficult to fully grasp the subject, one of the reasons lies in its practical and rational set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with a sense of cultural value system closely linked. and inject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spirit of humanism, however, this will help us in future have a more widespread uptak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capital resources and the idea of humanism sources are identified as typical of the humanity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and finally sorted out the scope of our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integrated research model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art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verve said wang shizhen of life from the kangxi, though only about 300 years, however, typical ideas had already exposed in pre clues. realm, said wang guowei the initiator is popular verve impact, therefore, invincible and state combining the two, in other words, invincible as a realm of poetry is my idea to study this subject in the first place. as for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 think, is the only issue on the basis of some deeper play, to promote awareness of the classical aesthetics of a meaningful and to gi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bars. key words : wang shizhen; “poetic charm” says; poetry boundary; the ancient poem learn 61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王士祯“神韵”诗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4 级文艺学研究生 李凡 前前 言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现状一、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自王士祯在清康熙朝标举“神韵”说已降,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其间对此说的评 价可谓毁誉参半。不过,至今“神韵”说仍然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吸引着学人们的目光。 随着时代的推移,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王士祯生前到五四运动前夕。这 是以传统的点评式、随感式、领悟式、考证式的研究手段为主的时期,单言片语和不成系 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第二,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王士祯研究的范式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已由传统的感悟式、考证式变为对王士祯本人及其神韵说的深入的理论探讨,同时, 还结合了某些西洋的艺术哲学理论,从而使这一研究开始趋向多元化和理性化,但对王士 祯文学文本的解读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第三,建国后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神韵” 说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对其审视渐趋全面与客观。总体上说,呈现出以下四个 特点:(一)不少文章开始从追根溯源和整体的宏观角度探讨“神韵”说的渊源、内涵及其 得失情况;(二)在论述王士祯诗学理论的同时,很多文章已开始关注其诗学理论与诗作, 词学理论与词作的关系;(三)对于王士祯与赵执信在诗学观上的分歧及其关系的考辨成为 关注的重点;(四)研究范式上突破了前此相对单一板滞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 多层次的时代特征,表明当代学界对这项研究已日渐成熟。 关于王士祯标举“神韵”说的原因,学者们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政治原因。 康熙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棒和怀柔政策,推行文字狱与恢复科考并举。而王士祯 倡导“神韵”,强调规避现实,冲淡对前朝的眷恋。康熙正是以此来缓和民族对立情绪, 巩固满清政权;(二)当时文人厌倦模拟复古之风,王氏标举“神韵”恰能廓清前后七子贵 古贱今的毒风;(三)家学渊源,使王士祯从小就耳濡目染,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与内涵,学者们大都认为:(一)“神韵”说是对司空图“韵 味”说和严羽“兴趣”说的承袭与发展;(二)元明清以来崇尚闲淡、气韵、追求神似的 南宗画与司空图和严羽的诗论结合,凝练为诗之“神韵”。另有人认为,除上面两点外, 还有扬州禅风和自然环境影响。 关于 “神韵” 之内涵, 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意境方面, 追求“妙在象外”, “言尽而意无穷”;(二)诗歌风格方面,力主冲淡清远,推崇王孟清音; (三)诗歌表现手法方面,讲求含蓄蕴藉,反对直露与在诗中下明确的判断;(四)诗歌创作 2 方面,应“伫兴而就”,不可有意为之。学者们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 的观点,如有的认为“神韵”说的实质是对诗歌内容与形式,诗歌创作与欣赏的一种完整 的要求。诗歌应以简练的笔触,含蓄的意境,采取平淡清远的风格,抒发内心的性情。诗 歌创作又宜以诗人性情的“兴会神到”、天然入妙与学问根柢为前提,并指出这是一个较 完整的互相联系的“神韵”说理论体系。 关于“神韵”说的价值,主要观点有:(一)认为其价值在于挽救清初诗坛的颓势, 指导文人们的创作;并间接地影响了“肌理”、 “格调”、 “性情”、 “境界”诸说。 (二) 打破了分唐界宋,门户相争的恶习,倡导一种回归纯真自然的诗风,开创了一条适应历史 潮流又富于时代新意的诗歌创作途径,也是对清初诗歌以及古代诗学的一种总结和发展。 关于“神韵”说的弊端,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一)一些理论上的命题过玄过偏,如承 袭前说而重新拈出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独创的“定知 妙不关文字”、“只取兴会神到”等语;(二)创作上提倡“兴会神到”,一味“妙悟”, 导致作家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作品流于空泛;(三)标举“冲和淡远”的诗风,视其为唯 一或最高境界,有门庭过于狭窄之嫌。(以上情况可以部分参见王顺贵:王士祯研究述 论,齐鲁学刊,2003.2.)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神韵”说的研究,从王士祯生活的康熙朝算起虽然只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但是“神 韵”思想的渊源却早已有之。我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哲学著作、艺术作品当中看到“神韵” 的影子。先秦是“神韵”论的发韧期,而它的创作实践却是在几百年后的魏晋时代才开始。 魏晋清远派的诞生标志着“神韵”派诗歌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形态。不论是在理论的发韧期, 还是在创作的萌芽期,“神韵”说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文 精神的进步。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建构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成为“神韵” 论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先秦的人文精神的苏醒就在于摆脱了原始巫术与禁忌思想的束缚, 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的价值体系,让人们开始了真正的心灵上的沟通 和交流。魏晋六朝的人文精神则是在重建先秦人文精神中继续发展,其实质可以归结为超 越现实和体认自然的玄学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对这两大人文精神的源流进行探究, 并从中理出“神韵”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它本身的审美特质。 梳理“神韵”论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勾勒出“神韵”论的发展线索虽然可以 帮助我们初步理解其底蕴和内涵,但如果想要走得更远一些,获得的成果更多一些,就必 须得深入到它哲学思想的核心进行内部研究,也就是要探讨“神韵”论与中国古代儒释道 三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与“神韵”联系最紧密的三家的学说, 如儒家的“性情”说、道家的“天和”和“言意”论以及禅宗的“空无”论和“顿悟”说 3 来对“神韵”加以解读。同时,联系明末清初王士祯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将学人们对待这 一问题的态度与思考的结果进行一番比较总结,以求建立一个内外结合的具有广泛性和开 放性的“神韵”研究框架。在此框架内,我们能够整理和阐发出中国人对“神韵”诗论的 一些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从而加深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为中国当代的美学建设提供 一项重要的理论参考。 “神韵”说之所以是一种集大成的古典诗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国 古典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司空图的“韵味”,严羽的“妙悟”, 乃至晚清王国维的“境界”等。只要进入到这种关系的研究当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范 畴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并可以变为一个完整体系。这显然有别于西方哲 学、诗学中强调细分法而忽视整合的理念。因此,在此我们有必要在重申一次中国古代审 美思想中的这一独特之处,期望能够用以指导我们今后自己的美学建设和审美实践。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试图引入一种关系的探讨:将“神韵”作为众多关系中的核心对 象,透过其他诗学理论多层次、多角度检视“神韵”背后隐藏的理论内涵和生命精神,从 而突出主体在这些审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把“神韵”提升为人渴望追求自由与超 越的人格境界的问题上来。笔者以此希望营建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氛 围,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学理上的支持。 “神韵”诗境其实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美。 “神韵”论也不是形而上的理性思辨,而是主张要回归到现实,指导实践和谐人生的诗论。 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人文关怀颇为重视的表现之一。 4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神韵”诗境探源“神韵”诗境探源 一、“神韵”范畴界定一、“神韵”范畴界定 康德说:“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通过它们,对象的直观就各种判 断的逻辑功能之一而言被视为确定的。”1在西方,“范畴”一词往往指一种对抽象事物 作精确明晰的判断并经过严密的理论思辨后的成果,严格按逻辑和知性进行推理求证是其 遵循的主要原则。而中国古代哲学对“范畴”一词的理解则不同,它秉承了儒家一贯的对 社会对人生持实用功利性的特点,注重自身的观察和体悟,讲究躬行实践,并以实现“修 齐治平”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前者重理性,后者重感性,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这 种差异是跟中国和西方各自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宗教传统密不可分的。 从词源上看,“中国古代范畴一词语出尚书洪范,原指归类范物。它提出 治理天下的根本办法有九种,主要都用以规定人的行为,有价值规范和制度法则的意义。” 2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江河文化类型,此种通过江河交互,联系全国的行政模式,特别 注重整合和齐一。这一特点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乃至审美观念,使得各审美范 畴之间突现了联系性和整体性, 从而也就大大有别于西方主要是一种对立矛盾的审美范式。 古希腊人一开始严格地区分了审美价值与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价值,为的是审美能在自 己独立的领域内发展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中国古人则十分推崇“物我为一”和“天人 同构”的思想,再加上礼乐传统为之基础,古人的审美范畴往往带上强烈的尊天、敬地、 惜人以及规范性、制度性的色彩。这种审美范式虽然在形而上的层面上难以把握,却能在 日常生活即形而下的实践中感悟到,因此,其优势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由训诂学上讲,所谓“神”,本指原始宗教所崇拜的神灵,后来又指一种微妙的变化。 说文解字训“神”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3就是指“神”的本意。这当然可 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许多作品中,如左传桓公六年有云:“夫民,神之主也,是以 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4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 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 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民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5论语述而也 云:“子不语怪、力、乱、神。”6论语雍也又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 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7以上所谓的“神”都是指鬼神之神。除此之外, 易 经系辞上传有云:“阴阳不测之谓神。”8“神无方而易无体。”9 “知变化之道 者,其知神之所为乎。”10易经说卦传则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11这里的神指的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微妙性与复杂性。 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关注于神与形的对举,神便往往指称人的精神面貌或作用。 如庄子天地云:“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12庄子养生主云:“臣以 5 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3前者指人的精神面目,后者指人的精神作用。 当然,“神”也可以指一种更高的层次天地万物之精神。如庄子天下云:“独 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14又庄子知北游云:“夫昭昭生于冥冥, 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15荀子虽然也认为“神” 与“形”相对,属于人的精神或思想意识,如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16 就是指人的精神。 荀子解蔽云: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17 另荀子劝 学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18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他也承认“神”具有客观性,并率先把“神”引 入到唯物主义领域。荀子天论有云:“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19这 里的“神”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另外,孟子也对“神”有着自己的看法。如孟子尽心 下云:“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0 在这句 话中,孟子认为神人的智慧是大大超过圣人的。 到了两汉魏晋,“神”除了被当作神话和宗教中的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外,依 然是与“形”相对的概念。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 之所为。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21葛洪抱朴子至理则云:“夫有固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 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 散,气竭则命终。”22这表明“神”的概念并没有脱离哲学而进入美学领域。另外,因 为古代迷信盛行, 古人往往认为人死后有 “精灵” , 所以就又把所谓的 “精灵” 称作 “神” 。 如后汉书张禹传云:“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23其中的“神”就是指死后 之“精灵”。 直至六朝,“神”才正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当中的一个范畴,并且其内涵和意义也不 断扩大。初期,“神”仅被用来品评人物画,指画中人的精神面貌、情志风度等。如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 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24而在文艺理论中,“神”又被当成了 一种创作思维,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25就是 指作者创作之精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26就是指作者创作时的想象。南朝王僧 雯的王僧笔意赞中又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於古人。” 27 这里王僧雯则把“神”用来指代书法之“神彩”。 之后的唐代,“神”又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当中。如唐张怀瓘张怀瓘文字 论中说: “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28 与王僧雯一样,他也以“神彩”论书法之精妙。唐白居易则以“神妙”论诗,如其刘白 唱和集解曰:“文之神妙,莫先于诗。”2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又以“神”来论 6 画,其历代名画记认为:“顾恺之之迹,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30这也是“神气”说最早的出处之一。 时至宋代,“神”不仅被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而且由于受到了道学上的有力支持, 其内涵和意义也进一步加深和抽象。如宋代陈郁藏一话腴云:“盖写其形,必传其神, 传其神,必写其心。”31这是在评鉴绘画,也是在探究绘画时主体的心理活动。宋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则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 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32这里的“神” 就不仅仅指要追求艺术美的特质,而且是要在探究艺术特质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以及 世界的本质。 到了明清之际,“神”更是被批评家们当作“文家之宝”33,同时它也被用来判明 诗文之优劣。如明谢榛四溟诗话云:“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学李、杜者, 勿执於句字之间,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34明屠隆论诗文 则曰:“诗道之所以为贵者,在体物肖象,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35清代 田同之西圃词说云:“咏物贵似,然不可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36清代马位秋窗随笔则云:“太白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妙在不说目前之 苦,只追想宫中乐处,文章于虚里摹神,所以超凡入圣耳。”37又清戴熙习苦斋题画 云: “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38从以上诸家之言论看来, “神” 已经由原来的哲学范畴整个地转变为审美范畴,而且其内涵也已经真正深入到了文艺的审 美本质。 当代的学者钱钟书先生曾经精辟地概括了“神”的本义。在谈艺录中他把“神” 分为“养神”之“神”和“上学”之“神”,并说:“养神之神,乃庄子在 宥篇:无摇汝精,神将守形之神,绝圣弃智,天君不动。至庄子天下篇: 天地并,神明往之神并非无思无虑,不见不闻,乃超越思虑见闻,别证妙境而契 胜谛。易所谓精义入神,孟子所谓大而圣,圣而神,孔叢子所谓心 之精神谓之圣,皆指此言文子道德篇云: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 下学以耳听之。文子曰耳者,举闻根以概其他六识,即知觉是,亦即养神 之神,神之第一义也。谈艺者所谓神韵、诗成有神、神来之笔,皆指上 学之神,即神之第二义。”39总之,“神”这个元范畴在起源的本质上是宗教的, 只是后来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才渐渐地显露了它的审美特性。 所谓“韵”,其最早的意义是谐音即乐音,本来是论乐的用语,后来指一种具有泛音 效果的音乐境界。说文解字训“韵”曰:“和也。”40就是指音乐中清雅和悦的审 美效果。礼记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41 说明美好的音乐必涵有无尽之韵味。汉代蔡邕琴赋也云:“繁弦既抑,雅韵乃扬。” 42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43这其中,“韵”都被解释成了 7 一种音乐的效果,而且“韵”也确实代表了一种而能够激发欣赏者美感联想,引起欣赏者 产生情感共鸣的意在言外的和谐之音。可见,“韵”作为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在南北朝 之前并没能超出音韵学的范畴。 到了南北朝,“韵”突破了这一界限,转而成为古代评人、品画、论文的一个特殊用 语。如宋书王敬弘传云:“敬弘神韵冲简。”44意即敬弘是一个超凡脱俗之人。 南朝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则用之来品评文章:“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 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 门,赏悟纷杂。”45 说明创作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写作时才能做到游刃有 余,写出的文章也才能够蕴含丰富的情韵和风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朝谢赫,他在古 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46列为绘画六法之首,又以“神韵气力,不及前贤”47来赞 赏顾恺之之画,可谓进一步扩大了“韵”的审美意义和理论影响。 时至唐宋, “韵”的涵义被进一步地拓展和加深。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 “至 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 彩,谓非妙也。”48即是说作画要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才能富有生气。又唐司空图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云:“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49说明 诗歌的最高造诣就在于获得韵味之外的情趣。宋代姜夔的白石诗说则曰:“大凡诗, 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 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50宋代黄庭坚则曰:“凡书画当 观韵”51,“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52这些说 法表明时人对“韵”的审美特质及内涵意蕴的认识已经大为提高,特别是在宋代美学中, “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学者叶朗就指出“韵”是“概括梅尧臣、欧阳修、苏 轼、黄庭坚等人的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53他举了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论韵 中的一大段话,以说明“韵”在宋代美学家心目中的意义和地位。叶朗认为“范温的这段 话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一)韵最早是指声韵,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而到宋代则推 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作为艺术作品的最高的审美标准(二)韵的涵义和过去比 已经有了变化(三)韵并不是某一种风格的作品所独有的,而是各种风格的艺术 作品都可以具有。”54至于第二点,具体来说就是“韵”的各种规定已由“不俗之谓韵”、 “潇洒之谓韵”、“生动(传神)之谓韵”、“简而穷理之谓韵”转变成了“有余意之谓 韵”,即所谓“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55对叶朗先生的这个总 结,笔者颇为赞同,但又以为尽管宋代美学将“韵”范畴放置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却并没 能够完全阐释“韵”本身所具备的审美特质,这还有待宋以后的明清两代美学家来完成。 明清之际,人们除了关注到“韵”的音乐内涵外,还发现了它更深厚的意蕴。换句话 说,如果单单只用“韵”,则往往只突出了它的音乐性;而如果将“韵”同其他元范畴结 合在一起,则能广泛的表现人的风貌或绘画、诗文等艺术特质,并最终能够更好地表达一 8 种诗的境界美。“如同气、神一样,韵也是一种形而上的超玄的东西,它不 能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有限的情景上,而是超越具体情景的无限悠远的整体质这就 是说,韵不是一个元素,而是一种余蕴。它的生成也在象外、意外、言外。韵与前述气、 神也有密切联系,气与神、神与韵连用,气韵、神韵也就成为 最流行的用语了”56。于是,我们发现有谓“气韵”者,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曰: “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57 有谓“秀韵”者,如清范玑过云庐画论云“文人作画,多有秀韵,乃卷轴之气,发于 楮墨间耳。”58有谓“风韵”者,如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云:“浣花深悉此弊”59 有谓“生韵”者,如清沈德潜云:“温李善长”60有谓“情韵”者,如清袁枚钱竹初 诗序云:“东坡诗风趣多,情韵少,晚年坎坷,亦其证也。”61有谓“神韵”者,如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云:“虚实在神韵”62由此可见,“韵”具有多重隐性的审美特 点,“神韵”只是其中的一种。对这一点,王士祯是了然于心的。有人曾问“格”与“韵” 之别,他答曰:“格谓品格,韵谓风神。”63以“风神”释“韵”,这里的“韵”显然 是指“神韵”。至此, “韵”已经大大超出了音律学的范畴,也超出了中国古代一般美 学的元范畴,而成为清雅淡远而又意蕴繁富的“神韵”之美。 至于“神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大器晚成”四个字,因为它正式出现的 时间早在六朝,不过真正达到影响中国美学史并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却是在清初,前后 花了大约一千多年。这可以用下图表来表示: 准备期准备期 滥觞期滥觞期 发展期发展期 总结期总结期 时 限 范 畴 原始 社会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 南北 朝 唐 宋 明 清 “神”“神” 宗教之神灵 (本意) 1微妙的变化 2天地万物之精神 3自然之规律 4人之精神 “韵”“韵” 论乐之谐音 (本意) 1.声韵 2.音韵 3.韵律 4.乐韵 神神 韵韵 论人 论画 论文 论诗 神 韵 美 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交织着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历代学者对“神韵”范 畴的建构,第二条是由于“神韵”涵义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而逐渐与其它审美范畴相区别, 相竞争,结果显示出本身在审美层面和意蕴层面上的优势,最终取得了理论上的优势而受 到王士祯的青睐,并被标举为一代“神韵”说。这两条线索可以大致地勾勒出“神韵”的 9 演进过程,也为我们研究“神韵”范畴的理论渊源找到了历史依据。就第一条线索而言, 历代学者如南朝的谢赫在画论中率先引入了“神韵”说,可谓具有开创之功。唐代司空图 的“韵味”说以及宋代严羽的“兴趣”、“妙悟”说也对“神韵”范畴的建构颇为重要。 就第二条线索而言则是“神韵”范畴的内因促成的。早从汉末蔡邕在审美领域中第一次提 出“繁弦既仰,雅韵乃扬”64起就已经包含以后“神韵”分化、衍变的基因了。到南朝 时, “神韵”被用于人物品藻,后又扩展到画论。不过它往往是与“气”联用组成“气韵”, 如“气韵生动”65、“气韵天成”66等,所以“神韵”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如前者。时 至唐宋,虽然“神韵”开始广泛用于各种审美形态,但它的地位却被“韵”所取代,因此 也没有引起学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明清两朝,“神韵”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才见有相对 系统的论述,由于“神韵”理论上的总结从而直接催生了“神韵”说的诞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