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动词配价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动词配价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动词配价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动词配价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孟子》动词配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以孟子为研究对象,运用配价理论对孟子中的动词进 行分析研究,旨在对该书动词的配价情况,配价能力进行全面描写,并对动词 的语义特征和语义角色进行归纳总结。 孟子一书“拟圣而作”。是模仿论语而作,共有七章。其口语性较 强,基本反映了先秦中后期的语言现实。许多语言学者也选取孟子作为其 研究的对象,如崔立斌的( 孟子) 述宾结构、( 孟子) 中的人称代词,贾齐 华( 孟子) 中是字的研究,林归恩( 孟子) 被动句研究。但目前还没 对孟子中的动词做过系统的研究。动词在一个句子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 而且“动词中心说”也被得到广泛的认同。故此,我们选取孟子作为研究 的语言材料,运用配价理论对其动词进行穷尽性的研究分析。 配价理论主张动词中心说,是为了建立起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从属关系。 在句法体系中,动词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是动词句的支配成分。我国七十年代 引入配价理论以来,引起了研究的热潮,运用此理论也解决了现代汉语中的一 些语法问题,但是运用配价理论来研究古代汉语还是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 希望能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古汉语。也希望对动词的句法功能有更精细 的认识,对动词在古今汉语中的演变有更透彻的观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汉语语法理论。 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阐述孟子的语料价值、孟子动词研究配价语 法及其应用、孟子动词配价分析和结语。并将孟子中动词分为一价一向 动词、准一价准一向动词、二价一向动词、二价二向动词、准二价准二向动词 和三价三向动词等六大类进行分心,并对一些典型动词作实例分析,从而考察 出孟子动词基本配价情况。 关键词:孟子;动词;配价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i sp a p e rm a k e sas t u d yo nv e r bi nm e n gz ia b o u tv a l e n c e i tt r i e st o d e s c r i b ea l lv e r b s v a l e n c e ,v e r b a b i l i t ya n dt h o s ec o n s t i t u e n t s 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m e n gz iw h a ti m i t a t e sl u ny uh a ss e v c n tc h a p t e r s i t s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i s s t r o n g e r , t h el a n g u a g eh a v i n gr e f l e n t s dt h ef o r e - q i n sl a n g u a g e s o m el i n g u i s th a v e c h o o s e nm e n gz ia sr e s e a r c hs u b j e c t ,s u c ha sc u il ib i n ”v e r b - o b j e c ts t r u c t u r eo f m e n gz i ”、”t h ep e r s o np r o n o u no fm e n gz i ”j i aq i h u a ”t h er e s e a r c h s h i o fm e n gz i ”,l i ng u i s i ”r e s e a r c ho np a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o fm e n gz i ”b u ta t p r e s e n tv e r bi nm e n gz ih a dd o n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v e r bi st ob ee a s yt os c c i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as e n t e n c e 。t h ev e r bc e n t r es a y s ”h a sb e e na c c e p t e da b r o a d t h e r e f o r e ,w ec h o o s em e n gz ia sa sr e s e a r c hs u b j e c t ,a p p l i c a t ev a l e n c et os t u d yt h e v e r b o f m e n g z i t h i st h e o r ya d v o c a t e s ”t h ev e r bc e n t r e s a y s ”a n do t h e rc o n s t i t u e n t sa r e a t t a c h e dt ov e r b t h i st h e o r yw a sb r o u g h tt oo u rc o u n t r yi nt h el a t eo fl a s tc e n t u r y a n dp a i d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 b u tt h i ss t u d yo n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i n o u r c o u n t r yi sl i m i t e di np r e s e n t t h i sp a p e rw a n t st op u tt h i st h e o r yo nt h es t u d y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g e t st h ev e r b 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c o g n i t i o na n d t h ev e r b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t oa b o u n d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t i c a l t h e o r y t h i sp a p e rh a v ef o u rp a r t s ,o u t l i n e st h ev a l u eo fm e n gz i ,t h er e a s e r c ho fv e r b i nm e n gz ia b o u tv a l e n c e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a l y s eo fv e r bi nm e n gz ia b o u tv a l e n c e t h r o u g h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 t h i sp a p e rd i v i d e sa l lv e r b si nm e n gz ii n t os i x k i n d s m o n v a l e n t ,p r e p o s i t i o nb i v a l e n tv e r b ,b i v a l e n tv e r ba n ds oo n a n dw oc h o o s e i m p o r t a n tv e r bt oa n a l y s ea b o u tv a l e n c e k e yw o r d s :m e n gz i ;v e r b ;v a l e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 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 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他晕由角日 期:。例7 厂,。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魏1 蟛坤蛹r 签氨鳜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1 孟子的语料价值及动词研究 1 1 孟子与孟子的语言研究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盂轲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政论散文 集。它集中体现了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盂轲主要的政治、哲学观点,同时也展现 了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孟轲高度的论辩技巧和杰出的语言才能,是我国先秦散文 中杰出的典范。汉武帝时期,儒生们常引孟子,作为他们论辩的依据。后经 过赵歧、韩愈、李翱等学者的推崇,地位逐渐提高。五代蜀主孟昶石刻十一经, 收入孟子,孟子从此正式被列入经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 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作为学童必读的教 材和士人科举考试必修的科目。 孟子一书“拟圣而作”,是模仿论语而作,共有七章:粱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后人将以上各章又 分别划分为上、下,所以也有“十四章”的说法:。孟子各章的篇幅虽然比论 语长,但各章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积章而成篇,篇名也是 提取第一句的几个字,这和论语是相同的。不仅如此,孟子一书以问对、 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其还善于运用于许多短小的语言故 事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后都演化为成语,成为汉语语言文库中的宝贵财富。而 且孟子口语性较强,这也基本反映了先秦中后期的语言现实。因此,孟子 是研究先秦汉语的重要语料。 许多语言学者也选取孟子作为其研究的对象,如刘剑仪的( 孟子) 中 带之字的主谓结构考察,崔立斌的( 孟子) 述宾结构、( 孟子) 中的人 称代词,贾齐华( 孟子 中是字的研究,张觉( 孟子) 中的强调表达 法、( 孟子) 中旬式的变换分析、( 孟子) 旬式变换释例,林归思( 孟子 被动句研究等。但目前还没对孟子中的动词做过系统的研究。由于动词 是构成句子的特征性成分,没有动词往往不能构成句子。我们还可以从动词推 断出句子中其它成分及其特征。可见动词在一个句子中的重要性,而且“动词 中心说”也被得到广泛的认同。故此,我们选取孟子作为研究的语言材料, 运用配价理论对其动词进行穷尽性的研究分析。 1 2 孟子动词的界说与提取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孟子中动词的界定是要有标准,有原则的。按照王力先生的“词类语 法范畴”理论o ,我们在划分词类的时候,不但要重视汉语句法结构方面( 形态 方面) ,而且要重视意义方面。应该把结构和意义相联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王先生强调划分汉语词类要依据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功能和意义看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我们用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 来选取和界定动词,在功能和意义两项标准中,以功能为主,意义标准为辅。 在功能标准中,以词的充任句法成分的功能为主,以词的结合关系功能为辅。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和心理活动等。动词的主要功能 是做叙述句的谓语,还可以作宾语、主语、定语,很少作状语。本文只考察孟 子处于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且动词为单音节,作宾语、主语、定语以及状语 的动词不在考察之列,例如: 1 2 1 一般句式 1 2 1 1 动词作谓语 ( 1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 梁惠王上) ( 2 ) 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公孙丑上) ( 3 )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 尽心下) ( 4 )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告子下) 以上诸句,动词“往”、“有”、“之( 到) ”、“悦”分别做各句的谓语。 1 2 1 2 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1 2 1 2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 5 )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 公孙丑上) ( 6 ) 学焉而后臣之。( 公孙丑下) 例( 5 ) 中“君”本为名词,但在谓语位置上,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义特征。 名词使动,有“以为君”之义。例( 6 ) 也为活用,名词“臣”活用为动词,在 句中做谓语。 1 2 1 2 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7 )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滕文公上) ( 8 )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离娄下) 例( 7 ) 中形容词“私”处于谓语位置上,并带“百亩”做其宾语,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私”具有了动词的语义特征,有“私有”之义。例( 8 ) 中“骄” 本为形容词,有“骄纵”之义,在本句形容词“骄”带宾语“其妻妾”,活用为 。参见王力关于词类的划分,王力文集第十六卷3 1 5 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 2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动词,有“耍威风”之义。 1 2 1 2 3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 9 )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告子上) 例( 9 ) 句中形容词“贱”处于谓语位置上,并带有宾语“之”,活用为使 动动词,有“傻下贱“之义。 1 2 1 2 4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 1 0 )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 梁惠王下) ( 1 1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尽心下) 例( 1 0 ) ( 1 1 ) 中形容词“善小”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意动动词, 可译为“以为善”,“以为小”。 1 2 2 特殊句式 1 2 2 1 连动句 ( 1 2 )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滕文公上) ( 1 3 )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 滕文公下) 、例( 1 2 ) 句中谓语动词由“之”和“问”连用充当,表示连续发生动作的 两个动词:例( 1 3 ) 句谓语动词由“恶”和“伐”连用充当,两个动词表示动作 之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 2 2 2 兼语句 ( 1 4 ) 王使人问疾,医来。公孙丑下) ( 1 5 )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告子下) 孟子中,充当兼语句动词多为“使”字。例( 1 4 ) 句中“人”是动词“使” 的宾语,同时又是动词“问”的主语。例( 1 5 ) 也是如此。 1 2 2 3 被动句 ( 1 6 ) 其详不可得闻也。( 万章下) ( 1 7 )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梁惠王上) ( 1 8 )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梁惠王上) 被动句在先秦时期还不算发达,一般表现为意念上的被动,而具有形式标志 的被动句则不多。孟子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为“于”字和“见”字被动 句,而“为”字被动旬却没有。例句( 1 6 ) 中“闻”无形式标志,例t i t ) 、( 1 8 ) 句中有形式标志“见”和“于” ,2 2 4 双宾语句 ( 1 9 )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 滕文公上) 3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 2 0 )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公孙丑上) 双宾语是指谓语动词后有两个宾语,紧挨谓语动词的宾语为间接宾语,离 谓语动词较远的宾语为直接宾语。当然,从语义角色的角度来看,两个宾语是 不同的语义角色,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文加以分析。孟子中可带双宾语的可 以是动作动词,还可以是类同动词。例句( 1 9 ) 中谓语动词“谓”为类同动词, 代词“之”为间接宾语,“惠”为直接宾语。例句( 2 0 ) “与”是动作动词,“人” 和“燕”分别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从语义角色来看,“人”为“与事”,“燕” 为“受事”。 1 2 2 5 省略句 ( 2 1 ) 将杀之。( 滕文公下) 例句( 2 1 ) 中动词“杀”为谓语动词,主语“齐景公”承前省略,在研 究动词“杀”的配价情况时应将句予的省略部分加上,再进行分析。 1 2 2 6 宾语前置句 ( 2 2 ) 臣未之闻也。( 梁惠王上) ( 2 3 ) 敢问何说也? ( 万章上) ( 2 4 )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滕文公下) 宾语前置句也是比较典型的特殊句式。例句( 2 2 ) 否定旬中代词“之“作 谓语动词“闻”的宾语,宾语前置。例句( 2 3 ) 疑问旬中代词“何”作谓语动 词“说”的宾语,宾语前置。例句( 2 4 ) 宾语“戎狄”、“荆舒”前置,但需要 用代词“是”来复指。 1 2 3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的动词 1 。2 3 1 动词作主语 ( 2 5 ) 王不待大。( 公孙丑上) “王”是主语,“称王”之义,动词。 ( 2 6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告子上) “生”是主语,“活”之义,动词。 1 2 3 2 动词作宾语 ( 2 7 ) 王好战,请以战喻。( 梁惠王上) “战”是动词,“打仗”之义。“王”是主语,“好”是谓语,动词“战”是 宾语。 1 2 3 3 动词作定语 ( 2 8 ) ( 阳货) 馈孔子蒸豚。( 滕文公下) “蒸”动词,“蒸煮”之义,此句“阳货”是主语,承前省略。“馈”是动词 4 动词配价词典;海柳文 单音节动词配价研究 等。可见,运用配价理论来研究古代汉语是具有可行性的,这也是从一个全新 角度来研究古汉语。本文也将尝试从配价语法入手,对孟子中的动词“配 价”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 2 配价的性质 , “配价”的概念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提出来的。配价语法是他所建 立的从属关系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他支配着别的 成分,而它自身却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处于最高的位置上。与传统语法 不同,配价语法是为了要建立起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从属关系。其规则是“支 配词控制或支配从属词。”在这样的语法体系中,动词占据着中心地位。 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公认首先引入配价语法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在的”字 结构和判断句一文中指出“只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发生关系的动词叫单向动 词”,“能够跟两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双向动词”,“能跟三个名词性 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三向动词”。他第一次运用配价理论发现并总结了“动词 性+ 的”形成的“的”字结构歧义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描写了由“动词性 9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 的”形成的“的”字结构所组成的判断句,为汉语语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 域。由此引发了我国研究配价语法的热潮。一些学者如文炼、廖秋忠、吴为章 等也发表了对配价进行理论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不仅如此,配价语法还应用于 对名词、形容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也认识到这种语法理论有 较强的解释力,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但目前对动词配价的性质,学术界众说 纷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2 2 1 语义范畴观 持这种观点的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等。他们认为“价”属于语义平面, “配价是语义范畴的,看到了汉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省略、移位、隐含等现 象较多,一种语义成分往往有多种句法表现,因此认为配价是动词与名词性成 分的语义制约;并且认为词语的词汇意义预测配价成分,因为它有概括抽象性, 比较稳定”。o 2 2 2 句法范畴观 持这种观点的有朱德熙、袁毓林等。他们认为“词汇意义并不能准确地预 测动词的句法分布,并不是所有的语义联系都能成为动词的配价成分,一定要 在句法结构中实现,才能计入价。圆 2 2 3 “语义句法”范畴观 持这种观点的以吴为章为代表。吴为章认为“任何句法的向都是形 式一意义的结合体,它是逻辑语义的向在具体语言结构中的实现,是 因语言而异的,是有确定的数量的,是有序的。语法学引入向的目的既然 主要是为了说明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它对 向的解释,就应当是句法一语义的。”这种观点既“看到了形式与意义 的作用,强调语义对配价的指派和确认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语义 的不确定性,强调形式上验证性,因此认为配价是形式一意义的结合体”。 2 2 4 “语义价一句法向” 邵敬敏先生提出了此种观点,他认为“这三种观点主要在于对这三个重要 课题的认识:1 一个动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关系成分与之匹配;2 不同语义 关系的成分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什么区别;3 什么样语义关系的成分可以在一个 谓词结构中同现。第一个问题讲的是动词的语义格的数目,也就是语义价 问题;第二个问题讲的是语义格对句法结构中充当什么成分的影响作用,也就 。参见范晓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4 6 - 5 0 o 参见袁毓林的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参见吴为章单向动词及其句型中国语文,1 9 8 2 ,( 5 )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是语义格和句法成分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讲的则是语义格的同现,即动词 的句法价问题。”并提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价”:“语义价”和“句法向”。 所谓“语义价”是指在一个语义层面上,一个动词在以该动词为核心的语 义结构中所能支配的、不同类型的语义角色。 所谓“句法向”是指在句法层面上,一个动词在以该动词为述谓中心词的 基本句式中,不借助介词所能关联的、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不同类型的语义 角色的数量。语义角色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非名词性成分。 对配价性质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但我们认为邵敬敏先生的观点涉及了动 词配价的语义、句法两个层面,兼顾了两个层面的关系,比较全面,因此其更 具有说服力,本文也采用此种观点对孟子中的动词进行分析研究。 2 3 配价的确定及基本句式 2 3 1 动核结构 配价的确定,关键在于确定配价框架,即研究动词配价组成的动核结构。 动核结构是语义层面的基本结构。所谓动核是指处于语句核心的动词或动词结 构。动核结构以动词为核心,由动词和它所联系的语义角色( 语义成分) 组成。 而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主要分为支配成分和说明成分两种。支配成分是指动 词在语义上自足所不可缺少的从属成分,直接参与动词的行为,大部分的主体 语义角色和客体语义角色都属于支配语义角色,如施事、系事、当事、受事和 止事等。说明成分是不参与动词的行为,用来说明动词发生的时间、地点或使 用的工具等。语义层面的基本配价框架应是支配成分和动词所构成的最小的、 意义自足的动核结构。这样的动核结构才能成为我们研究分析语义价的框架。 如:动词“放”在“放鹱兜于崇山,”中支配着三个语义角色:施事、受事和空 间,其中施事和受事是不可缺少的语义角色,是支配语义角色,而空间是说明 语义角色,所以“放”是二价动词。动词“馈”在“昔者不馈生鱼于郑子产” 中支配着三个语义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都是支配语义角色,所以“馈” 是三价动词。 2 3 2 基本句式 动核结构是一种语义结构,是深层的、隐性的,所以,它必须表现于显性 的句法结构上,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 句法层面的基本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动核结构在句法平面表现为动词作谓 语或谓语中心词的主谓结构。”,而“动核结构中的支配成分和说明成分在主谓 。参见邵敬敏的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 ,商务印书馆,1 4 4 - 1 5 7 1 1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结构中表现为各种句法成分。语义平面最小的动核结构在句法平面表现为最小 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所谓最小的,是指在这样的结构里,只有动词和能表 现支配成分的句法成分。所谓意义自足,是指一个主谓结构的意义必须完整。” 不仅如此,主谓结构还需要处于远离语境的静态的条件下,因为在动态的句 子里,由于受到句法、语用等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句法结构变化很多,确定 动词的配价将十分复杂,不宜操作。而动词在静态情况下词汇意义是稳定的, 动词所联系的相关成分也是稳定的。静态的主谓结构也便于定价。动词的配价 应该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所以动词配价的基本句式应是支配成分和谓语 动词所构成的最小的、意义自足的、静态的主谓结构。基本句式确定了,句法 向也就确定了,对于此我们也将在下文加以说明。 提取基本句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 基本句式应当是自由的或是比较自由的,不受任何语法条件的限制。 在一定语法条件下,句法成分由于省略、移位、隐含而产生的句式,是派生句 式,如宾语前置句,就不是基本句式,需要把它们通过相应的变换,恢复到基 本句式来定价。而且基本句式应当包括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全部语义角色。如: ( 5 1 ) 吾未之学也。( 滕文公上) ( 5 2 ) 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例句( 5 1 ) 是特殊句式,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而我们 研究动词“学”所支配的语义角色,应将其变为“吾未学之也。”加以分析。例 句( 5 2 ) 中“此”是宾语,宾语前置,代词“之”复指“此”,应将其变为“谓 此大丈夫。”以便对动词“谓”的分析。 ( 2 ) 基本句式只有一个谓语中心语,对于多个谓语动词的句子如兼语句、 连动旬,需要把他们分解为多个只含有一个谓语动词的主谓句,然后根据基本 句式来确定句法向。如: ( 5 3 )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梁惠王下) ( 5 4 )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告子下) 例句( 5 3 ) 是兼语句,应将其分解为“使工师”和“工师求大木”来对动 词“使”和“求”作配价分析。例句( 5 4 ) 是连动句,应将其分解为“其兄关 弓”和“其兄射之”来对动词“关”和“射”进行配价分析。 由上可见,动词配价框架是要从动核结构和基本句式入手的,动核结构确 定语义价,基本句式确定句法向。可以说,语义价和句法向从两个不同层面体 现了动词的配价情况。 2 4 语义价与句法向的关系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基于上文的阐述,语义价反映了动词在语义层面的配价能力,句法向反映 了动词在句法层面可实现的配价结构。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谓“语义价”是指在一个语义层面上,一个动词在以该动词为核心的语 义结构中所能支配的、不同类型的语义角色。 有人曾经用“强制成分”和“非强制成分”作为定价的标准。咽是“对汉 语来讲,区分强制性成分和非强制性成分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所有能 跟谓词组合成一个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都具有成为“同现成分”的资格,关 键是它能否同动词组成一个最简单的句法结构。所以,所有的支配语义角色都 有充当语义价的可能,而由介词引入的空间、时间、方式、工具等语义角色就 不算是语义价,也就是说配价框架中的语义角色都是语义价。 句法向是指在句法层面上,一个动词在以该动词为述谓中心词的基本句式 中,不借助介词所能关联的、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不同类型的语义角色的数 量。所以只要基本句式确定了,句法向也就确定了。 如:易( 交换)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梁惠王上) 故以羊易之也。( 梁惠王上) “易”所联系的语义角色为施事、受事和方式,所以其是一个三价动词, 而在句法层面,基本句式是不能有介词出现,也就是说没有介词的引入,三者 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所以是二向动词。因此,“易( 交换) ”是一个三价二向 动词。 可见,当动核结构投射到句法层面上时,要受到句法层面的制约:由此而 产生出语义价与句法向不一致的现象,而且句法向也以语义价为基础,句法向所 涉及的语义角色不能超出语义价的范围。 2 5 准语义价和准句法向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研究动词配价时,自然也 需要考虑如何处理在具体语境中某些词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义特征,或是某语 义特征临时附加在动词上,从而改变了该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将这些词因词类 活用所产生的语义价和句法向称之为“准语义价”和“准句法向”。 2 5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 5 5 ) 舜在床琴。( 万章上) ( 5 6 )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 公孙丑下) 例旬( 5 5 ) 中“琴”本为名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 。参见邵敬敏的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 ,商务印书馆。1 4 4 - , 1 5 7 1 3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义特征,有“弹琴”之义,和动词“在”构成连动句,支配着一个语义角色施 事,其基本句式决定了其是准一价准一向动词。例句( 5 6 ) “臣”本为名词,在 例句中活用为动词,使动。支配着两个语义角色:施事和使事。基本句式应为: s :n 奠+ v 动+ n 使。所以“臣”( 使臣服) 为准二价准二向动词。 2 5 2 形容词使动 ( 5 7 )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梁惠王下) 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了动词的语义特征,具有了动词的某些特 点。如例句所示,“安”本身是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但在例句中,加上了【+ 致使】的语义特征,有“使安定”之义,在语义层面上,支配着两个语 义角色施事和使事,在句法层面上,其基本句式是s :n 奠+ v 动+ n 使。所以“安” 是准二价准二向动词。 2 5 3 形容词意动 ( 5 8 ) 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下) ( 5 9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尽心上) 例句( 5 8 ) 中“贱”是一形容词,但在例句中,临时带上了动词的语义特 征,有“以为卑贱”之义,在语义层面上,支配着施事和意事两个语义 角色,在句法层面上,其基本句式是s :n 簟+ v 动+ nt ,所以“贱”是准二价准二 向。例句( 5 9 ) 中的“小”也是如此,也是准二价准二向。 2 5 4 动词使动 ( 6 0 )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离娄上) ( 6 1 ) 明其政刑( 公孙丑上) “鸣”是不及物动词,是“鸣叫”之义,如“鸡鸣而起”。“鸣”是一价一向 动词。但在例句( 6 0 ) 中,临时带上了【+ 致使】的语义特征,有“使乐器有声” 之义。在语义层面上,支配着施事和使事两个语义角色;在句法层面上,根据 其基本句式,也增加了一个句法向。所以,鸣( 使乐器有声) 是准二价准二向 动词。例句( 6 1 ) 也是如此,“明”动词,使动用法,准二价准二向动词。 2 6 词项的界说 由于词义的发展,在先秦汉语中,可用汉字的字数不算多,一词多义也就 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多义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往往会直接影响其联系语义成分 的功能。如“归”,有两个义项:回家;归附。要求所联系的语义成分的功能显 然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以词为单位研究动词的配价。为了体现动词的词汇 意义对其语义功能、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寻找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必要 对“词项”加以说明。词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根据词汇意义的不同来划分出来 1 4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的义项,词项是词汇意义相近、语义功能、句法功能相同的义项的聚合。在这 个聚合中可能包括多个义项,也可能和义项对等。可以说词项是对动词进行分 配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对孟子动词进行配价研究分析时,就应当把多义 动词的词汇意义进行切分归类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而对多以动词进行 切分的时候。不能仅仅单从词汇意义考虑,应把词汇意义与语义功能相结合, 因为它们相互制约,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与例证。但我们还需指出的是“词汇 意义相近”是一个带主观色彩的标准,对于一个词的义项的分和往往很难取得 统一的结论,因此我们在确定词项时更重视其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孟子动词词项的分立首先应着眼于语言材料本身,并参考前人的注释, 对动词进行逐个考察,概括出每个动词的义项和读音。其次,确立分立词项。 读音不同,词项则不同;读音相同,词汇意义相同,语义功能相同,则划分为 同一词项。如果有一个不同,就确定为不同的词项。以下就对孟子中的部 分动词进行词项分析,如: i 得 ( 1 ) 子哙不得与人燕。( 公孙丑下) ( 得,能够) ( 2 ) 欲得不屑不絮之士而与之。( 尽心下) ( 得,得到、获得) 。 义项( 1 ) 与( 2 ) 无论句法功能,还是词汇意义都是不一致的。义项( 1 弘 是能愿动词“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只带谓词性成分作宾语,如例句“子 哙不得与入燕”中“与”是动作动词。再如“象不得有为与其国。”( 万章上) “大 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与其家。”( 滕文公下) 也是如此。义项( 2 ) 中的“得”是 动作动词,其后带体词性成分,联系着施事与受事两个语义角色。如例句所示, 施事承前省略,受事为“不屑不絮之士”。所以,义项( 1 ) 与( 2 ) 在功能、意 义上都不同,应分属于两个词项:得( 能够) 、得:( 得到,获得) 。 2 发 ( 1 )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离娄下) ( 发,发射) ( 2 ) 今王发政施仁。( 梁惠王上) ( 发,实行、发布) ( 3 ) 涂有饿葶而不知发。( 梁惠王上) ( 发,打开、开放) ( 4 ) 舜发于畎亩之中。( 告子下) ( 发,兴起) 义项( 1 ) ( 2 ) ( 3 ) ( 4 ) 的词汇意义不相近,并且都支的语义角色也不一样。 义项( 1 ) 中施事主语省略,受事为“乘矢”,义项( 2 ) 的施事为“王”,受事 “政”,义项( 3 ) 支配的语义角色为施事和受事,但词汇意义不相近,不能合 并为一个词项。义项( 4 ) 是状态动词,所联系的语义角色为当事和空间,但空 间语义角色是说明语义角色,所以义项( 3 ) 是一价动词。所以动词“发”的四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个义项应分属为四个词项:发。( 发射) 、发:( 实行) 、发。( 打开) 、发。( 兴起) 。 3 食 ( 1 ) 老者衣帛食肉。( 梁惠王上) ( 食,吃,音s h l ) ( 2 ) 且子食志乎? ( 滕文公下) ( 食,供养、给吃,音s 1 ) 义项( 1 ) 与( 2 ) 因为读音不同,所以“食”的义项应当分属于两个词项: 食( 吃) 、食。( 给吃) 。 4 拜 ( i )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 t y 章下) ( 拜,作揖) ( 2 ) 而往拜之。( 滕文公下) ( 拜,拜访、拜谢) 义项( 2 ) 是由( 1 ) 引申而来的,所以词汇意义相近。但是义项( 1 ) ( 2 ) 所支配的语义角色却不同,义项( 1 ) 只支配一个语义角色,施事;而义项( 2 ) 支配两个语义角色,施事和受事。所以,“拜”两个义项分属两个词项:拜。( 作 揖) 、拜。( 拜访) 。 5 辟 ( 1 ) 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梁惠王上) ( 辟,同“嗣”,开辟) ( 2 ) 辟兄离母。( 滕文公下) ( 辟,同“避”,逃避) ( 3 ) 妻辟缠。( 滕文公下) ( 辟,绩麻) 义项( 1 ) 的“辟”同“嗣”,义项( 2 ) 的“辟”同“避”,同字而不同词。 义项( i ) ( 2 ) ( 3 ) 的词汇意义无相似之处,虽然( 1 ) ( 2 ) 所支配的语义角色 相同,但也不是同一词项,所以应分属三个词项:辟。( 开辟) 、辟:( 逃避) 、 辟。( 绩麻) 6 过 ( i )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公孙丑下) ( 过,过错) ( 2 ) ( 滕文公) 过宋而见孟子。( 滕文公上) ( f f ,经过) ( 3 ) 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公孙丑上) ( 过,超过) 义项( 1 ) 与( 2 ) ( 3 ) 的词汇意义不同,而且所支配的语义角色也不同, 虽然义项( 2 ) ( 3 ) 的词汇意义相近,但是所支配的语义角色也是不同的。义项 ( i ) 所支配的语义角色只有一个,施事。义项( 2 ) ( 3 ) 虽都支配两个语义角 色,但是也不同。义项( 2 ) 所联系的语义角色为施事和处所,义项( 3 ) 所联 系的语义角色为当事和止事。所以“过“的三个义项应分属三个词项:过。( 过 错) 过。( 经过) 过。( 超过) 7 见 ( 1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梁惠王上) ( 见,看见) 1 6 孟子动词配价研究 ( 2 ) 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上) ( 见,往见、拜见) ( 3 ) 悻悻然见于其面。( 公孙丑下) ( 见,同“现”) 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