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三家义集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王先谦 研究 中文摘要 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王先谦关于三家诗遗说辑佚的著作,该书对历 代搜集、研究三家诗的工作做了一次大总结,该书被誉为历代辑集三家诗 遗说的集大成的著作,在清代对三家诗研究著作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本文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重点介绍诗三家义集疏一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概况。 第二章:介绍诗三家义集疏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及其编纂体例。 第三章:是本文中心论证的部分。这部分将从诗三家义集疏显著特色; 作者的“诗”学观; 诗三家义集疏与汉代四家诗以及郑笺对比分析等几个 方面来重点分析论述。 第四章:结论部分。总述 诗三家义集疏一书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后世的 影响。 关键词: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显著特色 “诗 学观 文学性 2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t h e s t u d yo fs h is a nj i ay i j is h u f r o mw a n gx i a n q i a n a b s t r a c t ( 英文摘要) s h is a nj i ay ij is h ui s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o fw a n gx i a n q i a nf r o mq i n gd y n a s t y ri s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o ft h eb e q u e a t h a ls t u d yf r o m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d y n a s t i e s t h eb o o km a k e sab i g c o n c l u s i o no fs h i sc o m p i l a t i o n sa n ds t u d i e sf r o mt h e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a n di ti s 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a l l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 o p i n i o n so fs h i t h i sw o r k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a m o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o f s h i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a r e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h ea r t i c l e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t h i sp a r t ,i t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w h e ns h is a nj i a y ij is h uw a sw r i t t e na n dt h ea u t h o r s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b o o k sw r i t i n gp r o c e s sa n di ts p e c i a l f 0 咖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t h i si s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a n dt h i sp a r tw i l l a n a l y z ea n dd i s c u s ss h is a nj i a 强j is h ue m p h a t i c a l l yf r o mt h e 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i t st y p i c a lf e a t u r e s ;t h ea u t h o r sp o i n to fv i e wo f s h i ;t h ea n a l y s i so fc o n t r a s ta m o n g s h is a nj i ahj s h u ,f o u r 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o fs h if r o mh a nd y n a s t ya n dz h e n gj i a n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t h ep a r to f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i z et h es h o r t a g e so fs h is a nj i a 狞厅鼢材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t oa 趾r t i m e k e yw o r d s :s h is a nj i ay ij s h uw a n gx i a n q i a n t y p i c a lf e a t u r e s t h e v i e w p o i n to fs h i l i t e r a t u r e 3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竖缉 日 期: 至q q ! 生月 h 淤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j 型亘- 导师签名:竖徨羞e l 期:至q q 墨生主旦 峨 呜涪弓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前言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后期的三家诗遗说辑佚专著,在前人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集大成”的鲜明的特色。此部书被作为三家诗辑 佚专著中较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三家 诗遗说的研究始于宋代,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到了清代又有 了新的发展。主要因为:一是,就现存的三家诗遗说研究著作而言,在数量 上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革,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以 及学术思潮的相互冲击。宋代晚期的考据之风的形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兴起,奠 定了基础,也孕育了大规模的辑佚著作的产生。这也是清代时期,三家诗研 究的一大特色。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也是晚 清三家诗研究中质量较高、较有特色的辑佚著作。 诗三家义集疏问世以后,不仅对前入学者研究三家诗进行了归纳总 结,尤其是作者将三家诗与毛诗、 研究 奠基者姚鼐为首的学者,提出“义理、考据、辞章 三者合一的理论,3 宋明理学 逐渐复兴,并向经世致用的方向发展,其二,今文经学兴起,汉宋学再起门户之 争,以魏源、龚自珍为首的今文经学学者,探索经学的微言大义,直接参与现实 政治,针对当时的时政发言,形成了一股变法图强的今文经学思潮。 清代学术,尽管治经有古今之分,治学有汉宋之异,但总起来看,清代学者 力求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对古籍整理、考订的研究方法,在对作品的品评上, 深刻、细致地分析,并以前人学者之说为基础,追其源流、包容古今之说,呈现 出集大成的色彩。 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学者王先谦,自然要受这一时期学术之风的影响,我 们从王先谦的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再加上他创作 上海古籍h j 版社1 9 9 8 年第2 4 1 2 5 4 页 朱汉民:湘学原道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8 7 页 5 据王先谦:葵园四种) 、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 、闵尔昌:碑传集补) 的文献记载,王先 谦生于1 8 4 2 年,卒于1 9 1 8 年本文主要采用此观点,特此注明。 6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皇清经解一千四百三十卷、南菁书院丛书一百四十卷;释经,有尚书孔传 参正传世;治史,有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元史拾补等书流行,参 订子书,则有 庄子集解、苟子集解等作;刊刻目录,则有天禄琳琅前后 编、郡斋读书志诸书;考究外国史,则纂修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 志、0 1 , 国通鉴等书;选编诗文,则有续古文辞类纂、律赋类纂、骈文 类纂等刻;还刻有合校水经注、 世说新语、乡贤诗文集多种及虚受堂文 集十五卷、诗集十九卷。清史稿四百八十二卷。6 足涉及之广博、辑集之 宏富。这些著作中比较有价值的当数 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2 2 页。 7 诗三家义集琉 研究 先谦的父亲王锡光饱读诗书、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在其学术上颇有建树。王锡 光曾撰写的诗义标准六十卷,王先谦称其父的作品为:“府君所为古诗、试帖 诗及诗文律赋,存者无多,陆续刊入家集及近人所选刻诸集,有诗义标准六 十卷,采自汉至明诸家精粹之作,分别义类,缀以评论,开示不孝兄弟,至为祥 切。不孝于诗稍窥门径,皆府君教也 。可见,王先谦后来所编纂的经学著作 成书过程 三家诗的研究从西汉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清代最为突出。清代学者在研究 三家诗上,以辑佚、补说、考订为主。另外,严峻的社会形式,使“经学 的研 究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晚清学者,在研究三家诗时,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 倾向于今古文的结合。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就是其中之一。 王先谦中年时开始撰诗三家义集疏一书,初稿始于上任江苏学政时期, 初期书名为 三家诗义通绎。王先谦王先谦曾拿初稿与缪荃孙商议讨论并被缪荃 孙收入类纂十一篇中。据艺风堂友朋书札记载:“旧为诗三家义疏, 至卫风硕人,年来搁置虑遗失,刻之,以一份呈求教正。两年以后,将 后汉集解攥成,三家诗稿,风诗已毕,雅、颂久阁,拟赓续成之。” 1 1 由此可知,因为种种原因,王先谦只注到卫风硕人就终止了。在此时期, 王先谦纂成后汉集解时, 研究 经文的底本,编纂其体例。但王先谦在此体例上又有所突破,诗经3 0 5 篇的诗 旨,由2 0 3 条毛诗序与1 0 2 条三家诗序组成,打破毛诗序一统的地位, 又保持了 :诗序的完整性。1 2 可见体例博洽严谨,用心精密,有明显不同于其他 注家的显著特色。 诗三家义集疏录 诗经z o 五篇,全书共二十八卷书前有一篇序例, 叙述三家源流,表彰三家。编排国风部分时,邶风、郎风、卫风合为 一卷分为上中下,其余每一国风为一卷,共得十三卷、小雅为七卷( 卷十四至卷 二十) 、大雅三卷(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 、 周颂三卷( 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 、 鲁颂、商颂各一卷。其总体体例安排包括三个部分:卷首、正文注疏和附 录。其中卷首有序例,详细介绍了著书的缘由、成书过程以及注书的体例和收 录篇章的原则。每卷开头写:“诗三家义集疏卷一周南关雎第一一。并在每卷 卷首于卷题下讨论该卷诗之来源、地域、时代与主旨等。正文二十八卷注中,王 先谦采用的注释体例主要是以“注 、“疏”以及“愚案 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即 在正文注、疏之后又有愚案,这样的体例,在以前体例的基础上更为完备。 书中每首诗分诗题与诗文二部分,分别置“注 、“疏”、“愚案”。诗题“注 、 “疏 部分主要考证诗旨,如果“注 三家诗旨与“疏的 毛传、郑笺诗 旨不同,在。符号下引各家典籍或宋清数家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9 3 页 1 0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王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疏】传:“丰,丰满也巷, 门外也”笺:“子,谓亲迎合我,我将嫁者有亲迎我者0 陈奂 云:“丰满也,也当作貌一。愚案:释文:“丰,方言作 舛致郭璞( ( 方言注:蚌,言蚌容也。” 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诗三家义集疏的编纂体例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 首先,书中先以三家 诗说对经文作“注,后“疏 毛诗、 郑笺所疏解 的经文,再引证历代学者论说,采用注疏的方法对篇章主旨、结构、章法等进行 了全方位的评析:其次,结合文章和可靠的史料,对 诗经各章、各句进行较 为详细的考证,并以“愚案”相标明己意,这是诗三家义集疏最具创新之处, 由此可见王先谦研究的深刻、独到。:诗三家义集疏体例完备,文中王先谦大胆 提出自己的见解,书中更多突破、超越、创新之处也是后人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3 5 9 - - 3 6 0 页 1 1 的显著特色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中记载:“近二百数十年来,儒硕踵事搜求, 有斐然之观顾散而无纪,学者病矣。余研全经,参汇众说,于三家旧义采而集之 毛、郑二注,仍列经下,俾读者无所缺望焉。书成,名之日集疏,自愧用力少而 取人者多也。一1 5 我们可以看出,这应是王先谦自谦之词,却能从中发现,王先谦 在撰写诗三家义集疏时,引证广博、参汇众家之说。该书被誉为历来辑集三 家诗佚文遗说的集大成著作。这就是其一大特色,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 1 ) 引书浩博的特色 ( 2 ) 采用“注 、“疏 以及“愚案 相结合的注释方法 ( 3 ) 结合史料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辩 ( 4 ) 诗三家义集疏对诗经文学性的认识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其显著的特色,首先,他搜尽有关三家诗的资料,采 用新的研究方法注释三家诗,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注释中勇于提出创新之说,摆脱 传统思想及各家学者见解的束缚,勇于用新说驳旧说,对前代三家诗各家的一些 不妥或不足的见解、观点等提出批评,并通过自己的认真思索,得出自己独立的 见解。当然,王先谦的创新之处并不是说毫无缺憾,但他这种勇于质疑,勇于批 驳传统旧说的精神,让后人十分钦佩。他所提出的见解,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真知 灼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评述一下 该书的特色。 一、引书广博 1 5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家义集疏序例)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l 页 1 2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中写道: “集疏最大的特色是引书浩博,举凡唐宋以后之经、史、诸子、文 集及字书、韵书、类书等,如有三家诗说见存者,王氏莫不搜讨徼引, 采摭无遗。唐宋以后,尤其是清代学者的研究著作,亦被大量钩稽引证” “集疏继承前人成果,于三家诗佚文之采用,尤得力于陈寿 祺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陈氏所辑,大都为集疏所利用集疏 于三家诗义说解,则广泛吸收自宋至清代学者之心得。在文字声韵、 名物地理的考证方面,集疏对戴震惠栋钱大昕郝懿行段玉裁王念孙王 引之等乾嘉以来学者之精见卓识,善为融会,尤多徵引王氏虽宗今文经 学,以整理三家诗为己任,但对专治毛诗或今、古文兼通的学者 如陈启源毛诗辑古编、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译、 胡承珙毛诗后笺等作,亦折衷异同,多所称述,使内容更为充实川 从上面两段话中可以看出,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引书广博 是该书最 大的一个亮点,不仅在史料上的考证引用巨大,而且对于从宋至清的各代研究三 家诗的学者的成果,广泛继承并不断发展,对诗旨、文字的阐释更为可信、 充实。足见该书“集诸家之大成,并加以融会贯通的总结性成果1 7 。比如: 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疏】传:“墉,墙也。视墙之穿,推其类,可谓鼠有牙不从,终不 弃礼而随此疆男”o 说文:“牙,牡齿也”1 。段注:。牡当作状,石 刻九经字样不误壮,大也。壮齿,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 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牙较大于齿,非有牝 牡也鼠齿不大,故云无牙胡承珙云:“左隐五年传疏:颔 上大齿谓之牙盖徐所见说文作壮齿,故云比于齿为壮 1 6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点校说明)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4 页 1 7 同上,第2 页 1 例子中。段注”为。段玉裁注”( 详情请参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对。牙”字文字的疏解。)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若本作牡齿,而云比于齿为牡,则不成语矣”愚案:段胡说 是。 周南卷耳我仆痛矣,云何吁矣。 陈乔枞云:“训忧当从心,吁、盱疑皆干于之假借。”愚 案:说文:“盱,张目也。”列子释文引作“仰目也”。张目”、“仰 目”,皆远望意,不见贤人,忧思长望,故日“盱,忧也”,意自贯注,非 比借字。2 0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o 说文“燕”下云:“玄鸟也”孙炎云:“别三名。”与说 文合陈奂谓“自郭景纯不明诗义,致误尔雅燕燕连读 而孔颖达左传疏以为重名燕燕异方语,其误实于郭”愚案:毛 传:“燕燕,胄乙也。”是误自毛始,后人乘之,不为毛惑者独许君耳,陈 正读袒毛,非也2 1 从上述三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先谦对今、古文学者观点不是单纯的采录 或者一味的继承关系,他对文字、诗旨等并不是僵化的疏理过程,通过引证各类 史料或众家之说,一一比较,我们发现,王先谦不但对三家诗的文字、诗旨 等进行精心的疏理,而且常常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批判。在上述的例子中,王 先谦疏理的燕燕篇中陈奂的观点:“自郭景纯不明诗义,致误尔雅燕 燕连读。而孔颖达 左传疏以为重名燕燕异方语,其误实于郭。 王先谦 补充说:“ 毛传:“燕燕,胄乙也。是误自毛始,后人乘之,不为毛惑者独许君耳, 陈正读袒毛,非也。一此则王先谦对陈奂正读“燕燕”并非袒毛诗之说 进行 了补充说明。再比如: 研究 之假借。一而王先谦批驳到: 说文:“盱,张目也。”列子释文引作“仰目也 。 “张目一、“仰目 ,皆远望意,不见贤人,忧思长望,故日“盱,忧也 ,意自贯 注,非比借字。 可见,王先谦根据史料对比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补充说明其理 由。显然,王先谦在 行露篇中确认段玉裁和胡承珙之说,并完善的进行了吸 收。从诸上例子中,都体现出王先谦对今、古文学者成果的丰厚和发展。 二、采用g 注气。疏一以及。愚案一相结合的注释方法 王先谦注三家诗,采用“注 、“疏以及“愚案 相结合的方式,“注 先引 三家之说,注释字、词、句,对于重点的字、词、旬进行解说、引证,然后再讲 解句子的大意。“疏”则列 毛诗、 郑笺进行解说,若三家之说与之有异同, 引证各类典籍或众家学者之说,并以“案 或者“愚案”相标明,阐发自己的见 解并与诸家之说相融合,形成了一个颇为严密的体系。 王先谦把“注”的内容与“疏 的内容进行一一比较。其一,如“注”、“疏” 内容相容,书中常以“三家无异议 、“诸家无异议”或“三家义同 写出作自己 的断言。比如: 唐风无衣 【疏l “毛序: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 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 笺:天子之使,是时来者0 陈奂云:礼,为 人臣者无外交,虽容或有周使适晋,晋大夫不得与天子之使交通,且命出 自天子,又不得私相干请愚案:陈说晨。三家无异义2 2 小雅十月之交 【疏】毛序:“大夫刺幽王”笺:“当为刺幽王”愚案:“汉 书梅福禄传“数御十月之歌”,是“十月之交”三家亦有止作“十月炉 者。毛诗正义本诗末作“十月八章) ) 丹四字,唐石经同,今诸本皆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4 2 8 页 1 5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增“之交”二字矣三家义当与- - 毛p 1 2 3 从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诗篇 无衣中,王先谦先疏理毛郑的观点,o 符号下引用陈奂的观点,与毛郑相比较,可见两者说法相似,诗篇为“美晋武公 , 王先谦以“愚案”标明自己意见,认为三家与陈奂之说相同。显然,诗篇:十月 之交,王先谦引史料与毛郑之说相融会,使此篇诗旨的更为明确。 其二,“注一与“疏 的内容有异时,则称为。三家与毛诗有异 等等。 比如: 召南何彼裰矣 【注l 三家说日:言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之车远送之。【疏】毛序: “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犹持妇道,以成肃雕之德 也o “言齐”至“送之”士昏礼贾疏引郑说云:何彼裰矣篇 言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殆嫁之车远送之”又云:“( ( 诗注 以为王姬嫁时自乘其车,箴膏肓以为齐侯女,乘其母王姬始嫁时车送 之不同者彼取三家i 诗,故与i 毛诗l 异也案,如三家说,是。齐 侯之子”,为齐侯所嫁之女,故以其母王孙,周平王之外孙女。平王女王 姬先嫁于齐,留车反马今所生之女,嫁西都畿内诸侯之国,荣其所自出, 故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送之魏源云:“传以平王为文王,王姬为 武王女、王女适人,曷不云宁王之子,而必远蘩之祖? 诗三百篇皆称 文王,不应此独易称平王,不见它经传也2 4 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三家认为此诗“言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之车远送之 之义,而 研究 送此女。”筠可见,王先谦吸纳三家 诗的见解,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来说明三 家与毛之说,不同之处,并以“不同者彼取三家 诗三家义集疏序例)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1 5 1 6 页 力参阅 中国古典名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9 页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说的基础上,继承性的发展。学者王先谦就是在此变化中,融合毛诗、 :郑笺 以及三家 诗之说,对其进行补充和申发。比如: 曹风下泉 【注】齐说日: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疏】( ( 毛 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 明王贤伯也”o “下泉”至“周京”,易林- 蛊之归妹文,奔之寅 骺同,此齐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以为曹人美荀跞纳敬王于成周 而作此诗左昭公三十二年传:天王使告于晋:“天降祸于周,俾我 兄弟并有乱心,以后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遑启处,于今十年,勤戊 五年,余人无日忘之”自春秋昭二十二年王子朝作乱,至三十二年城 成周为十年,与易林“十年无王”合荀伯,即荀跞而诗列曹风 者。愚案:何式阐明齐说,深于诗义有裨,今从之自文公定 霸之后,曹之事晋甚恭,议戌必皆从役,而成周之城则曹人明书于经,故 曹人在周者为此诗。吕祖嫌读诗记日:。匪风下泉,思周道之诗, 独作于桧曹何也? 政出天子,则强不陵弱,各得其所,政出诸侯,则徵发 之烦,供亿之困,侵伐之暴,惟小国偏受其害,所以睹怀宗周为独切也。 愚案:“吕记于此诗齐义尤为切合鲁韩未闻。3 5 从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文学性的认识 关于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1 6 0 页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舒卷九秦风)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4 8 1 页 2 4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程,也从深层面上探讨了情辞之间得内在联系,体现了诗经“以诗言情”的特 点。这些分析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学批评色彩。 ( - - - ) 、艺术手法 “赋、比、兴 是 诗经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最早的周礼春官记 载:“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 ,并对“赋、比、 兴”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 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赋 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 为比喻和比 拟,即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 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兴 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把情 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 果。这样的艺术手法,能在较短的诗歌篇幅中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增加了诗 歌的文学色彩。 在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2 3 3 页 稿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卷三下卫风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3 0 9 - - 311 页 诗三家义集疏) 研究 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王先谦详细疏理诗篇,运用“钓鱼 、“鹑之奔奔, 鹊之疆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和“之子无赏 等物与景象相结合所表现出 的特点,与诗篇中所阐发的的大义相交融,生动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 有强烈的文学性。如竹竿先赋此女在他乡,终日以钓鱼为乐的情景,再以“ 钓以得鱼 起兴,兴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又如鹑之奔奔篇中,用鹑与鹊分 别比喻宣公和臣子,在以“鹑之奔奔、鹊之疆疆”的景象,与诗篇大义相融合, 讽刺宣公夺取臣子之妻的恶劣行为。再如有狐用“无赏 比喻男子无妻,更 深入地阐释了诗篇的诗意。显然,汉广通过“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起兴,暗 示采薪的过程,结合诗篇,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其隐喻众女之中,需取高洁者。 我们可以看出,“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在 诗三家义集疏中明显的体现出 来。 第二节王先谦的。诗一学观 诗三家义集疏中较明显的体现出王先谦的“诗 学观,对其王先谦的“诗 学观本节做了精细的分析和总结,包括对“诗的基本看法、对今、古文经学的 看法各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一、对。诗一的基本看法 ( 1 ) 、关于口诗一的起缘 “诗 的起源问题,王先谦在 研究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诗为何而作也 的问题,既“诗 的起源问题。他 认为“诗者,人心之感物而行于言之余也后圣人配以音律用以教化天下。 可见,王先谦所指的“诗之缘起,先有辞而后有声,古诗无不入乐,故有 歌以宣之,即有声以播之,未有有其声而无其辞者也。 与孔颖达、朱熹等人所言 的“诗是文辞与音乐相结合的诗乐形态”基本上持相同的观点。而在王先谦序 例所引证的诗经通论及容斋续笔具体的历史材料中,值得注意的是: “南陔一下六诗之亡逸,不知何时,要决不在三百五篇之内,仅有仪礼古 学,尚存“笙诗”之名,此即当时诗废而声未废,故止能笙不能歌也。 王先谦认 为此六诗“亡其辞者可不歌,不能归结在诗三百五篇中,与他所提出的“诗 的起源问题是一致的。总结以上论述,王先谦对待“诗 的起源问题上的见解应 是合理的。 ( 2 ) 关于诗的功用 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国语周语上记载召公谏 厉王时所说:搿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 悖。一髓“献诗 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到了汉代, 以美刺论诗,被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清人程廷祚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 鹋说明汉儒论“诗 ,主要从“美刺 两方面着手。对于“诗 的功用,王先谦继 承前人的说法,其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在诗三家义集疏序例中指出: 诗有美有刺,而刺诗各自为体:有直言以刺者,有微词以讽者, 亦有全篇皆美而使刺者,美一也,时与事不伦,则知其为刺矣5 4 王先谦认为“诗 的功用主要表现在“美刺 两个方面,作者作“诗 的意 图通过“美刺 体现,反映出作者正直、真诚的心声。读者更能较好的理解其诗 旨。诗三家义集疏中颇多地方体现出了。美刺 的功用。 5 2 左丘明著,丁富生译注:国语 卷一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出版 5 3 程廷祚撰,宋效永校点:青溪集卷二 诗论十三再论刺诗 黄山出版社2 0 0 4 年出版。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序例 中华书局1 9 8 7 年出版第2 页 诗三家义集疏研究 ( ( 邶风攀鼓 【注】齐说日:“擎鼓合战,士怯判亡,败我成功。”【疏】毛序:“怨州 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 也。”愚案:“擎鼓合战”擎鼓谏士以为合战只用也。“士怯判亡”, 与诗“居处丧马”、“不我活信”义合,一时怨愤离叛之壮可见。5 5 对于王先谦对 诗“美刺”之说中“有微词以讽者”,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 出,虽然无“美刺 二字,但通过“一时怨愤离叛之壮可见”此句,体现出作者 对州吁的讽刺之意 魏风汾沮洳 【疏】( ( 毛序:“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魏源云: “据外传之言,盖欢沮泽有贤者隐居在下,采蔬自给,然其才得实出 乎在位公行、公路之上,故日虽在下位而自尊,超乎其有以殊于世 既极道其美,又何言不似贵人气象乎? 愚案:魏说是也。外传虽多推 衍之词,然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