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0doc-第八章第.doc_第1页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0doc-第八章第.doc_第2页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0doc-第八章第.doc_第3页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0doc-第八章第.doc_第4页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0doc-第八章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现状和对策人类应用杀虫剂防制蚊虫已有70年历史。40年代初DDT问世后,50年代后期起就在全球范围内作为灭蚊的主要杀虫剂,但使用不到10年,蚊媒对DDT的抗药性亦成为灭蚊的一大障碍14。目前,库蚊抗药性的监测和研究报道较多15,但有关按蚊抗药性的监测和研究较少618。媒介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监测是目前灭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在大规模使用杀虫剂前应收集测试基线资料。已多年使用杀虫剂(如溴氰菊酯)尚无基线资料的地区,可用实验室饲养多年的敏感品系代替进行测试。在疟疾流行区采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的地方,进行杀虫剂敏感性测试,包括WHO推荐的区分剂量和LT50或LC50测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定期监测,了解蚊群对当时使用的杀虫剂的敏感程度,抗性的分布和程度,对可能替代的杀虫剂敏感性以及对已产生抗性的杀虫剂停止使用后蚊群敏感性恢复程度,可为疟疾防治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当前我国主要媒介按蚊抗性程度60年代,我国逐步发展了传疟按蚊对杀虫剂抗性调查和监测的系列研究;70年代,抗性测定方法日趋完善;及至90年代初,我国执行的抗性测定方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历次所推荐方法基本一致。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组织了两次全国蚊类抗性调查协作组和监测协作组,有计划在重点地区对常用杀虫剂进行监测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中推荐的区分剂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传疟按蚊抗性区分剂量作出了建议性规定(表1)。表1 我国主要传疟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区分剂量杀虫剂 中 国 WHO建议 浓度 时间(分钟) 浓度 时间(分钟) DDT 4% 60 4% 60马拉硫磷 3.2% 60 5% 60 溴氰菊酯 0.01% 30 0.025% 30 二氯苯醚菊酯 0.1% 30 0.5% 30 *传疟按蚊包括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1.1中华按蚊1.1.1 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调查早在60年代初期我国大量使用杀虫剂之前,对中华按蚊的敏感性作调查结果显示4,5,该蚊种对有机氯类杀虫剂较为敏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调查中华按蚊对有机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果显示,我国抗性严重。90年代初期的监测结果则显示,一些地区已停用有机磷杀虫剂很长时间,当地中华按蚊对一些有机磷杀虫剂的敏感性逐渐回升,但仍未达到敏感(S)程度(表2)。表2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测试省市县杀虫剂 测定浓度LT50(min.)95%可信限 回归式 X2湖北江陵 杀螟硫磷 1% 49.08 37.47-64.28 Y=2.653+1.388X 0.54 马拉硫磷 0.5% 35.57 27.30-46.0 Y=1.769+2.083X 4.28重庆 溴氰菊酯 0.01% 22 19-24 Y=0.402+3.432X 1.373安徽合肥 杀螟硫磷 1% 62 55.16-75.58 Y=2.436+2.564X 7.273 马拉硫磷 5% 8.4 6.15-12.8 Y=3.61+1.39X 4.4951.1.2 DDT的抗性分布1978年至1999年在17个省、直辖市81个点调查结果418表明,除有5个省份14个市、县该蚊种对DDT仍属敏感外,其中有15个省份42个市、县具有明显抗性(LC502%),10省25个市、县具有初步抗性(表3)。表3 我国中华按蚊对DDT抗性分布(1960-1999)杀虫剂、剂量和接触时间抗 性 级 别抗 性 (R)LC502% 初步抗性 (M)LC501%-2% 敏 感(S)LC502% 初步抗性 (M)LC501%-2% 敏 感(S)LC502% 初步抗性(M)LC50 1%-2% 敏 感(S)LC50 2%),2省2个市、县具有初步抗性(表7)。该蚊对马拉硫磷的抗性尚未有明显抗性。1980年至1999年调查结果显示6,湖北、江苏省11个市县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有初步抗性,其余均属敏感地区(表7)。除广东省2个市嗜人按蚊对二氯苯醚菊酯敏感外,四川、江苏省4个市、县具有初步抗性(表7)。从四川、湖北、广东、安徽近十几年来对嗜人按蚊抗药性的监测看,溴氰菊酯对嗜人按蚊杀灭效果仍然有效,但抗击倒力有增强迹象,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关注抗性的发展。表7 我国嗜人按蚊对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分布(1960-1999)杀虫剂、剂量和接触时间抗 性 级 别抗 性 (R)LC502% 初步抗性 (M)LC501%-2% 敏 感(S)LC501%DDT4% 60分钟 上海四川:蒲江江苏:南京、常州安徽:舒城江苏:扬州四川:资阳、名山马拉硫磷3.2% 60分钟江苏:南京、扬州四川:资阳江苏:常州溴氰菊酯0.01% 30分钟 湖北:天门、钟样、宜城、 栆阳、襄阳、京山、 随州、安陆、应城、汉川 江苏:南京湖北: 云梦、广水四川:资阳、名山广东:深圳江苏:常州、扬州二氯苯醚菊酯0.1% 30分钟四川:资阳江苏:南京、常州、扬州广东:深圳、珠海1.3微小按蚊1963年在广东台山、上下川岛的调查结果,微小按蚊对P,P-DDT的LC50为0.044%,丙体六六六为0.005%。此与过去报道我国台湾的微小按蚊对DDT LC50 0.09%(Brown,1958)和印度的微小按蚊对丙体六六六LC50 0.0066%(Pal,1958)相近,可认为该蚊对DDT的正常敏感度。我国南方疟区多用有机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以防制微小按蚊,因此1977年以来,各地的调查结果表明4,5,该蚊对DDT和六六六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下降(表8)。在广东,对P,P-DDT的LC50 为0.077%1.46%,其中1995年广东从化微小按蚊对DDT的LC50为0.118%,较1997年的敏感度上升1倍以上;在云南为0.3633%0.7619%,在贵州为0.495%。而以上三地对丙体六六六的LC50 分别为0.05%0.155%,0.0043%0.2172%和0.082%。此与1963年的数据相比,对DDT和六六六的敏感度分别下降33倍和43倍。目前,DDT应严格控制,限用于室内滞留喷洒,但对其抗性的发展趋势仍应予密切监测。19781981年云南、贵州调查,微小按蚊对马拉硫磷和杀螟硫磷的敏感性属正常敏感范围。1995年广东从化微小按蚊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0.0019%,较为敏感。 表8 我国微小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调查(19631995) 地点 年份 P,P-DDT 丙体六六六 马拉硫磷 杀螟硫磷 溴氰菊酯 LC50(%) LC50(%) LC50(%) LC50(%) LC50(%)广东台山 1963 0.0440 0.0050台山 1977 0.2750 0.1240海康 1977 0.6220 0.0740高州 1977 0.0770 0.1530从化 1977 0.2940 0.2080从化 1995 0.1180 0.0019 连平 1977 0.1750 0.0500龙门 1977 0.5580 0.0946翁源 1977 1.4610 0.1550海南儋县 1978 0.55东方 1981 0.48云南耿马 1978 0.4708 0.2172 676(0.5%) 125(0.2%)芒市 1981 0.7619 0.1172 09(0.5%) 43(0.2%)元江 0.3633 0.1732 畹町 0.5500 0.0043 120(0.05%) 贵州关岭 1979 0.495 0.082 80(0.5%) 236(0.2%)产生抗性的原因蚊媒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5。 特别是近40年,实施全球灭疟规划而广泛使用持效杀虫剂以来,在控制媒介和防治疟疾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传疟按蚊对各种杀虫剂先后产生了抗性。我国在5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使用有机合成杀虫剂防制蚊虫,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抗药性亦随着杀虫剂用量和品种的增长而发展。许多研究3表明,拟除虫菊酯抗性不与有机磷抗性交互,且有低度负交互。但有些品种如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速灭菊酯等光稳定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理因具有抗击倒(kdr)因子,因而与DDT抗性交互;对溴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超高抗性区的出现,其主要原因亦在于此。虽然目前千倍以上抗性蚊虫种群仅见于实验室品系,但台湾有小菜蛾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高达2235倍、对速灭菊酯抗性高达2880倍,推测野外蚊虫群体具有千倍以上抗性亦有可能。更应特别注意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已逐步推广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作为防蚊灭蚊的措施,覆盖面常达数十万甚至上千万人口,也是导致抗性产生的潜在因素。这些事实都为拟除虫菊酯抗性发展提供不容乐观的动向。近20年来蚊类抗药性研究的重大发展乃为抗性基因扩增的发展,这事实上已接触到抗性的本质。这项研究系以酯酶为基础,它涉及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除酯酶外,靶子酶AchE很久以来即被疑为抗性的原因。迄今已发现与AchE敏感度降低有关的20种抗药性昆虫。其中按蚊有4种:即A.albimanus,A.atroparvus,A.nigerrimus,A.sacharovi。日本学者Hama,英国Devenghire和我国唐振华等都对此作过研究2,3,他们都认为AchE不止一种,在抗药性机制中各起不同的作用。Kdr和神经不敏感是昆虫对杀虫剂的表型现象,前者用生物测定方法检测,后者用电生理法检测。经验证明两者是一致的,但后者也是现象而非原因,现在已有很多种学说论证kdr的原因,但都不是以按蚊为材料。Omer(1980)发表测定A.stephensi神经不敏感的经典方法,测幼虫的后轴突电位;用Cis-氯菊酯,当浓度达到510-11mol,敏感品系的幼虫呈明显的电刺激波,而抗性蚊虫药液浓度达到510-9mol才出现刺激波。杨汉斌(1985)以抗拟除虫菊酯淡色库蚊成虫为材料,亦获得与Omer类似的结果2,3。3结语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为止,全世界有抗药性的按蚊已达56种,几乎全部抗DDT,约1/2抗有机磷类。这是(WHO)根据半数致死剂量或区分剂量的变动为准,并非防制的基本失效。针对传疟媒介对杀虫剂敏感性的下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如果增加剂量,正确使用混配剂或镶嵌式防制仍可收到一定防制效果;轮换使用当地媒介敏感的杀虫剂,而并不是一定需要更新杀虫剂品种。因此,这些措施远比发展新品种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2,3。总之,近几年按蚊抗药性的品种虽略有增加,抗性区也有所增减,但由于因抗药性而失去控制以致疟疾复燃的事例并不多见。在世界范围内,按蚊仍可在人类有效控制之下。由此看来,目前我国采取的以拟除虫菊酯(主要是溴氰菊酯)浸泡或喷洒蚊帐灭蚊防疟的措施仍然有效。参 考 文 献1 刘维德. 蚊类抗药性及其测定. 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144.2 刘维德. 我国蚊类抗药性发展动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0,1(1):41.3 刘维德. 按蚊抗药性研究进展.见:疟疾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6:81.4 全国蚊类抗药性调查研究协作组. 蚊类抗药性调查协作组总结. 中国蚊类抗药性调查汇编. 1984:1.5 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编委会. 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 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9-153.6 潘波,朱泰华,刘勇鹰,等.嗜人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概况.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0,8(2):7981.7 潘波, 朱泰华, 吴旭光, 等. 广东省几种野外蚊虫抗有机磷酯酶活性聚集度的初步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5,6(1):5859.8 雷心田,魏红雨,童学娅,等. 四川省疟疾媒介按蚊对化学杀虫剂抗药性调查报告.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3,1(3):5.9 何群,朱泰华,潘波,等.广东省蚊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6,7(3):226.10 余品红,付在风,张华勋,等.防疟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敏感性的调查.中国公共卫生,1995,11(11):512.11 袁业春. 大别山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二二三和林丹敏感性初测.苏鲁豫皖鄂疟疾联防十年经验资料选编(19741983):323.12 许国君,康杨.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四川省溴氰菊酯灭蚊抗疟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74.13 冯声正,朱军,曹晋原,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四川省溴氰菊酯灭蚊抗疟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75.14 王道海,周建华,李双献,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测定.四川省溴氰菊酯灭蚊抗疟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7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