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 姓名:潘永云 年级:2004 导师姓名:宋立军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摘要 生活与教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关系。在 20 世纪初,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 生活” ,陶行知则主张“生活即教育” 。生活世界是一个被现代西方哲学家常论及的范畴, 自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重要流派和思想家都对此表示了极大 的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 “生活世界”话语引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后,教育“回归生活世 界”成了当前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新课 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 “回归生活世界”也成为当前的理论前沿,许多学者在这 个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综观学者的论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是:回归到儿童的生活,而不是 为未来成人的生活做准备;回归到现实的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遥远生活作准备;回归到人 的意义和价值世界,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正确认识 和处理教育与生活关系是具有借鉴意义的。首先,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了直接同一到逐步分化,再到走向融合的过 程。从生活的视角上看,教育含有生活的意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它具有培养 人的知识、技能和理性思考,使人去追求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方式之功效;从教育视 角上看, 生活也具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弥补了制度化教育的某些不足。 其次, 教育 “回 归生活世界”有助于我们认识科学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主义由于用物的 眼光来看待人,把教育对象看成是“客体” ,只教人求知、求真而不求善,学校道德教育 被知识化了,真正的德性养成却被放逐了。此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还使我国学校教 育的日常生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近来一种生活化的温馨评语正在被广大教师使用。 “生活世界”是在西方语境中产生的,把它移植到我国的教育领域时,务必要进行深 刻的认识与辩证地把握。在未辨清西方生活世界概念产生的语境,特别是不理解胡塞尔生 活世界的先验本性时,就直接把它赋予经验意义,把生活世界概念等同于人们艰难度过的 日常生活,容易使人误认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使教育回归到日常生活活动中与生 活浑然一体,在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知识教育脱离生活走向只 讲生活而摒弃知识,这无疑是不利于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的。鉴于此,本文在肯定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的合理内核时,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命题进行辩证的 认识和对其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可行性进行反思与批判,避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重 蹈中外教育史上片面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教训。 ii 西方生活世界的生成语境是在现代化的完成形态下,主要着眼于反思和批判因科学理 性的滥用而导致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丧失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众科学 素养低,科学理性不足。用西方的生活世界来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与我国国情不符。生 活中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丑陋的现象,把大量未经简化、净化的生活材料直 接上升为教育内容,忽视了生活对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双重影响。学校教育离不开 知识的传授,初中学生的品德养成更不能排斥知识教育而在自发的生活状态形成。此外, 我国的教育史上,片面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学校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教训。在辩证地看待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命题时,本文认为教育固然不能脱离 生活来进行,但是也不能回归到自发的生活状态下,而是应该把知识教育与生活有机的结 合起来。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在查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命题作辩证思考。文章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二部分,对 生活和生活世界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概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和价 值取向。第三部分,分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价值,肯定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存在的合理内核。第四部分,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切入点, 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可行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主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中国教育史上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存在的偏差所带来的教训、生活对学校教育 与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双重影响以及学校教育与知识的关系等角度,探讨了教育“回归生 活世界”的可行性问题。最后指出学校中的知识教育须与学生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活 生活世界 回归 思想品德课 iii dialectical reflection on return to life world of ideology and moral curriculum in junior school name: pan yongyun grade: 2004 tutor: song lijun maj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direc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abstr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life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erm tha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fac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ohn.dewey once put forward that education is life, while taoxingzhi held that life is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life world is an academic term which has been frequently discussed by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ers. some leading schools and philosophers in western philosophy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it since e.husserl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ife world. it was not until 1990s when the idea of life world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at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became a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 when it com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particularl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has become a frontier theory and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estimable explorations in the aspect. if making a comprehensive view into the scholars research,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embodies that return to childrens life but not preparing for adults life in the future, return to reality life but not being ready for life in the remote future and return to the world of peoples value and mean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orientation and that of lif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erms of correctly recogniz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firstly, it further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in the prospect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has developed itself from direct unification to gradual separation, then to combination. on one hand, from the view of life, education, a special process of living which embodies the meaning of life, can function as instruc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fostering logic thinking and encouraging people to pursue a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way of living.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view of education, life plays an instructive role on education. that is, to begin with, life education makes up for some deficiencies of systematic education. then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helpful for us to realize side effects on education resulting from iv scientism. scientism, which thinks of people as objects or things, regards teaching targets as “objects”, and only teaches peopl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to seek truth, but not to go in for morality, so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tends to be more knowledge-orientated and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s in fact in exile. in addition,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leads everyday lif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o going through a profound change. recently, a kind of warm and fragrant remarks which seems to be daily word is being 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considering that the concept of life world was 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countries, we must profoundly and dialectically master it when i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efo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xt resulting in the concept of life world in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transcendent nature of the concept of life world raised by e.husserl, the life world would be misunderstood as education returned to and integrated with daily life if it is directly endow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ning and equal to the rough daily life. whats more, we would easily be led to another extremeness, making education break away from life but care only about life in spite of knowledge, which undoubtedly goes against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thesis, on one hand, makes it certain that the proposition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is reasonabl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ries to recognize it dialectically then reflect and criticize the feasibility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voiding following the same old disastrous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education history home and abroad. life world in western world came into being after modernization, mainly aiming at reflec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loss of peoples value and meaning due to the abuse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our country now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ith low public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nd lack of rationality. it will not be fit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by the means of life world of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re are positive and favorable aspects as well as negative and ugly things in life, we would ignore the double impacts of life on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f the unpurified life materials are directly to become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ant exist without knowledge instruct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s for junior students will not develop in spontaneous life without education. whats more, from the education history china, we can see that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the ill eff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left us impressive lessons. to give a dialectic view of the topic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this thesis tends to believe that though education cant be without life, it cant be returned to the spontaneous life and that we should combine education with life v organically.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marxism, this thesis takes documental research as methods to consider dialectically the topic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based on the research work of predecessors. there are mainly four parts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two parts are to summarize the basic meaning and value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life and life world. the third part trie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while affirming the logic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the fourth part, which is the mainly creative part in this thesis, aims to reflect and criticize the feasibility of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world, with the ideology and moral curriculum in junior school as a cut-in, from the four points of view: the basic national situation of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e lessons from the aberr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in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china; the double impacts of lif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in the end the thesis puts forwards that we should combine education with student life organically in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life ;life world ;return ;ideology and moral curriculum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 签 名: 日期: 1 前言前言 教育与生活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一对关系。从发生学的 角度来看,教育就产生于生活。我国古代汉语的“教”字即是一种模仿,而这种模仿是在 实际生活过程中进行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形式,生活的内容。海德格尔也指出在古 希腊人的观念中, “伦理”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寓所” ,伦理、道德的始基是生活本身 1。 到了近现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班级授课式的制度化教育逐渐取代学徒式的教育, 脱离生活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伴生品” ,甚至成了悬在我们学校教育头上的达摩克利斯 之剑,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因此成为教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 景出发,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卢梭提出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裴斯泰 洛齐提出“生活是伟大的教育”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 “学 校即社会” 、 “从做中学” 。 1916 年,师承杜威的陶行知学成回国后,对我国当时教育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调查研 究,他发现我国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远离学生的生活。他说有三种知识:亲知,闻知 和说知, “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 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 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拒于门外。说知 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 2他大胆地把老师的思想“翻了半 个筋斗” ,提出“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统一”的思想。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要调整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 年 6 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酝酿和研究, 2001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 现代社会的联系。探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又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都关注的热 点之一。学者们回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回到卢梭、裴斯泰洛齐那里,回到杜威、 陶行知那里寻求自己的教育理想,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育生活化 的呼声日益高涨。综观已有的研究,其中虽有不乏见地深刻者,对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弊 端所作的批判也确有针砭时弊之功效。但他们或者是借用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 论来审视我国教育,或者是将生活理解为日常生活,这给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不少的 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分析,本文选择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关系作为自己论文研究 的内容。 由于教育 “回归生活世界” 是当前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2 因此要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关系,首先须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产生 的理论背景、基本内涵及其可行性作辨证的思考,为深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探讨教育 与生活的关系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采取思辨的研究方法,在借鉴同行研究的基 础上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作辩证的思考,深化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拓展我 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 3 一、生活与生活世界的概念界说一、生活与生活世界的概念界说 从逻辑上说,要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首先要弄清楚的基本 问题是: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世界? 4 (一)什么是生活 (一)什么是生活 “生活”是一个美妙的词语,它蕴含了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快的 概括,因为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人也无所谓 生活。但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却是人言人殊,如同一簇“灌木丛” ,很难给它一个准确而 又一致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生活”一词就有五种含义:人或生物为 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生存、活着;衣、食、住、行、文化娱乐 等方面的情况等 3。在英语中,life 含有“the existence of an individual person”(人 的生命)“the state of being alive as a human being”(人的)生存); “the things that you may experience during your life”(生活); “way of living”(生活方式)等含义 4。 而学者们对生活的阐释更是众说纷纭。在杜威看来,生活意指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他 说: “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 ” 5 “既包括人们所做的、 所遭遇的事情,人们所追求的、所爱的、所相信的、所忍受的事情,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 和接受活动,人们行动和遭受、意欲和享受、观察、信仰、想像的方式” 6。我国教育家 陶行知非常强调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而他所指的生活是有特殊指称的,他说: “ 什么是 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 7显然陶行知所理解的生活 的本质是“变” 、是“生生不已” ,正所谓“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 8梁漱溟先生非常注重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 向上发展,是人类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贯串,而他所使用的“生活” 、 “生命”的概念是 浑而为一的。他说: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 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又说: “ 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 亦即生。 ”生命就是活的延续 9。 在马克思看来, “生活”与“生存”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 “生活” ,动物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存”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在于:生活是人的有意识的 生命创造活动,而生存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的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对此马克思作了这样 精辟的论述: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 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 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 10在区分动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 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11在这里,马克思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活活动”的区分提出了实质性的内容, 这就是: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有一个“尺度” ,即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也就是动 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 肉食动物只能吃肉, 草食动物只能吃草, 陆地上的动物只能生存于陆地,水生动物只能生存于水中,因而动物只能一代又一代地复 5 制自己。而人的“生活活动”则有两种“尺度” ,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 有的尺度” ,因此,人不像动物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而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只 有人才有自己的“历史” ,只有人的生命的存在才是历史性的存在。 为了思考和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生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 依据时态,可以分为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根据人的需要的满足层次, 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根据人在生活中的自觉程度,则可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 活;根据生活的内容,可以分为专业生活、职业生活和业余生活;根据生活主体的年龄, 可分为儿童生活和成人生活等等。 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是当前教育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范畴之一,在这里有必要对其 作简要的说明。在衣俊卿博士的看来,日常生活是指每个人都在从事的衣食住行、婚丧嫁 娶、言谈交往等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具有自在性、重复性的活动。非日常生活则指用以维 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和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 包括政治、 经济、 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整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全部 结构,二者对人的存在既具有各自的积极作用,也有各自的负面影响。以日常生活为例, 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和重复性为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的人们提供了“在家”的熟悉感、安全感。 但是凭借着传统、习俗、经验、常识、血缘、情感等因素而自发地活动的日常生活具有抑 制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的倾向,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侵蚀政治、经济、经营管理活动以及 精神生产领域,阻滞人类社会的发展。 12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 “片面的教 育生活论”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片面的教育生活论”在批判教育的工具理性后,却 又将学校教育带入了完全世俗生活化的另一个极端,把教育混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勤奋 学习、刻苦钻研、认真思索、独立探求等“苦学”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而顺应冲动、迎 合本能、满足欲望、纵容兴趣等“乐学”则被奉为圭臬;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储存被斥为满 堂灌和死记硬背,基本的技能培训被讥为机械训练,必要的作业练习成了加重学生负担, 稍作批评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必要的惩戒视作侵犯学生的人权;激发学生的兴趣靠媚 俗猎奇,活跃课堂气氛靠逗笑取乐;满足学生的需要成了随意吃喝仰坐,师生合作蜕变了 沆瀣一气。这种把教育活动简单地还原或等同为平庸粗俗的世俗生活无疑在很大成份是归 于对日常生活的片面认识 13。 (二)什么是生活世界(二)什么是生活世界 14 1.西方哲学视界中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西方哲学中经常论及的范畴, 早在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就曾将人的知识分为理性知识、实践哲学和创制性知识,认为实践哲学所面对 的就是人的全部生活现实。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大旗,以积极的入世态度, 主张人们感受并享有他生存于其中的、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真正使 生活世界这个概念获得全新意义的是现象学宗师胡塞尔。 6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于对抗实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拯救欧洲的科学和人性 的危机。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胡塞尔明确指出,欧洲的科学已陷入了 深刻的危机之中。这种危机不是指数学、物理学等具体科学本身的危机,而是指由于科学 的社会作用所引起的一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 19 世纪后半叶,现代欧 洲人被实证科学造就的表面“繁荣”所迷惑,并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到实证科学的支配, “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 题人对命运悠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 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 15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16。结果迷信于实证科学的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意 义和价值世界。基于这样的分析,胡塞尔为欧洲人的危机开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药方, 重建欧洲的人与世界相统一的、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的世界。他反复强调,科学不应当把 人的问题排除在外,哲学应当自觉地回归并研究生活世界。那么什么是胡塞尔津津乐道而 又寄予厚望的“生活世界”呢? 胡塞尔认为,这一生活世界是非课题化的世界。它是不能被对象化、不能被当作问题 来思考的。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生活世界总是一个预先被给予的世界,总是一个有效的 世界,并且总是预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并不是由于某个意图,某个主题,或按照某 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每一种目的都是以它为前提的,即使是那种在科学的真理中能认识 到的普遍目的,也是以它为前提的,而且已经以它为前提了” 。 17与此相反,科学世界则 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课题化的产物,它是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 理论化的结果,并且我们都能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如几何学的纯粹形状源于生 活世界中的感性形状。及此而来,我们也称生活世界是个“奠基性”的世界。 与上述非课题化特征相联系,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还是个直观的自明性的世界。虽然生 活世界是未被课题化、没有被当作问题来思考的世界,但是这并不是说生活世界是什么神 秘莫测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于其中,并能直观地感觉到和经验到。也正因为如此, 生活世界没有沾染主客分离、泛逻辑主义、盲目技术崇拜的恶习,因此“生活世界是永远 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我们确认它的存在,并不因为某种意图、某个主题” 18。 胡塞尔还认为,生活世界是主观的、属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在人之外的纯客观的世 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世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永远只有从我们自己的境域 出发来认识这个普遍境域。 ” 19“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 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 ” 20但是 需要澄明的是不能把生活世界简单地理解为琐屑的经验的日常生活,它是人的主观价值或 意义发生的领域。 胡塞尔还指出,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的世界。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并非只为某个人所独 有的世界,相反它是人们共同占有的世界。众所周知,胡塞尔在进行“现象学还原”时遭 遇到的难题之一是“他人” (他者)问题, “他人”的存在在还原中被“悬搁” ,而“他人” 7 的自我也是“纯粹自我”的构造产物,对这一点胡塞尔是十分清楚的, “当我这个沉思着 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搁把自己还原为我自己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 存的我(solus ipse)?而当我以现象学的名义进行一种前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仍 然是这个独存的我?”“一门宣称要解决客观存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 学,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唯我论的痕迹?” 21由此,胡塞尔提出了“交互主体性” 。他说, “在我们对世界的连续的知觉之流中,我们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在这种知觉之流中,我 们同时就拥有了与他人的关联。 ” 22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提出使西方哲学发生了重要的转向,许多哲学家或哲学流派都以自 己独特的方式聚集到生活世界上, “尽管西方现当代哲学派系庞杂,各派理论互不相同, 但那些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大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 发点或归宿。 ” 23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哈 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等等都是要求摆脱以往哲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使哲学转向人所处 的现实世界和所经历的现实生活的理论范例。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哲学的宗旨是追问“在”的意义。他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 传统哲学统统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批判,认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向从现成的、被给定 的东西即“在者”入手来探讨存在的意义,结果建立起的都是无根的本体论, “遮蔽”了 真正的存在,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他的哲学就是“去蔽” 。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称为“此 在” ,主张从“此在”入手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 “此在”的在世是从“被 抛入”状态开始的,这样一来,人生充满着“烦”:与包围着自己的在者即手边的物打交 道,称“烦忙” ;与共同在世的此在(即他人)打照面,理会为“烦神” 。海德格尔用闲谈、 好奇、两可来描述“此在”的日常存在方式。闲谈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没有自己的语 言,一切皆由公众意见代之,一件事是怎么样的取决于人们对它是怎么说的。好奇描述的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贪求新奇,却又无所用心、不求甚解的生存状态。而两可现象则描绘 了人的无所定见的状态。海德格尔把闲谈、好奇、两可统称为“沉沦” ,即人由本真状态 向非本真状态的沉沦, “沉沦状态”就是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日常 共在世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是人的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对人在日常共在世界中 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海德格尔作了这样的描述: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 文学艺术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象,我们就怎样 抽象;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2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堪称当代日常生活批判大师。他的日常生活批判 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的,全部理想的追求是“总体的人” 。依列斐伏尔的理 解,日常生活是指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本身。进一步说日常生活是 指工作之外的活动和关系。但是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一“平面”中“被发现”和“被创造” 的出来。列斐伏尔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经济异化、政治异化,更有日常生 活的异化,因而异化无处不在, “异化就在我唱的爱情歌中或在我所写的诗歌中,在我签 8 的支票中或在我进入的商店中,在我瞥见的招贴中或在杂志的设计中。 ”总之,异化就在 我们的身边,而日常生活的异化是最严重的异化。由于人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发现” 和“被创造”出来的,日常生活的异化也必然阻碍着“总体的人”的生成 25。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在哈贝马斯的社会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具有特殊意义。哈 贝马斯一再言明,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是作为沟通行为的一种补充概念。他说,在人类运 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言说者(沟通行为者)必须遵守三项有效性要求的情况下才能 相互理解和协调行动,它们是真理的有效性要求即遵守社会规范;正确的有效性要求,即 命题内容必须正确真实;真诚的有效性要求即真诚表达内心的想法。问题是判定有效性要 求的标准是什么呢?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个补充概念,作为沟通行为运行的境 域,也就是沟通行为者始终是在生活世界视域中相互理解的。 哈贝马斯还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可划分为三个部分:政治系统、经济系统 和文化系统。其中前两个系统由于资本主义干预的出现而整合在一起,构成强大的体系, 而文化系统则作为体系的对立面构成生活世界,这样整个社会被区分为体系和生活世界: 前者以权力和货币为媒介,后者以语言为媒介;前者根植于科层制的官僚机构和经济组织 中,后者扎根于人们日常的以理解和沟通为目标的活动中;前者对应着目的、工具理性行 为,后者对应着交往行为;前者发挥着系统整合功能,后者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在哈 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主要解决人的意义与价值问题,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在由语言表达 的文化同一性意义上实现自我认同, “使一切社会过程都进入合理解释过程的光圈” “使社 会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具有人们可以谈论的透明性。 ” 26 哈贝马斯指出,整个社会区划分为体系和生活世界后,社会进化就是体系和生活世界 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双重发展过程。忽略体系的存在或忽略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发展都不 可能建立完善的、合理化的社会程序。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 的进化中分化派生出来的权力媒介和货币媒介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直指生活世界的行为领 域,导致了交往关系的物化,行为领域的金钱化和官僚主义化。私人生活的自主性相对地 被市场经济消费欲求所左右,公民政治生活的自主性被转化为对政府权力的消极盲从。国 家尽力用自己的干预能力来制造舆论,以使自己的政策在舆论的气氛中受到欢迎。这样一 来,生活世界中盛行的那种语言沟通方式就逐渐被淡忘了,非语言的媒介货币和权力 变成了沟通行为的媒介,于是产生了各种典型的病态现象:文化意义的丧失,以及由此产 生的合法化危机;社会失序、社会冲突的加剧和社会统一的破损;个人的心理病变以及由 异化造成的社会化过程受阻。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 显然在哈贝马斯眼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现代社会的病根和毒瘤,是真正需要检视 的时代困境。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并不限于证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存在,而是要解答由 韦伯提出的“合理化”难题。韦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合理化” ,但这一趋 势给人类带来的可能是一种灾难。如经济生活的合理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带来的 是人类理性的窒息,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丧失,以及对纯粹的世俗享乐的过分追求。由此 9 “合理化”陷入两难境地,成为众多学者争议最多的理论难题。面对这个问题,哈贝马斯 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