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第一稿)珠三角城市群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转型、大变迁的背景下,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转型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已经成为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是未来一个时期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 一、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及消费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实行充分发挥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目前珠三角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珠三角区域产值总量 1980-2000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6.9%,大大高于同期9.6%的全国平均增速和13.8%的广东平均增速,率先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迅猛,经济总量呈稳步提升的态势,经济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明显。2001年,珠三角城市群实现国内GDP8622.88亿元,2002年珠三角城市群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953.96亿元;2006年,成功跨越2万亿元关口,2010年达到3.7万亿元,换言之,珠三角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仅次于江苏和山东。 表1 2001-2010珠三角城市群GDP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2001268419805781078367359480624415201010604 9510 4246565212031826173015501066倍数3.954.87.355.523.285.093.62.482.57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局 表2 2001-2010年珠三角各市经济增长速度 单位:%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10广 州12.713.215.215.012.914.814.913.3深 圳14.315.819.217.315.116.614.811.9珠 海12.112.417.514.213.416.416.714.5佛 山13.213.417.418.319.419.319.214惠 州9.510.712.215.115.816.617.418.0东 莞19.920.520.521.019.419.218.210.3中 山17.017.819.721.523.216.815.713.5江 门5.38.511.012.212.815.615.114.3肇 庆8.210.311.413.214.414.515.316.5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珠三角各城市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势头非常强劲。如东莞,2001年以来多数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在20%上下,直到2010年才降低为10%左右。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江门、肇庆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GDP的快速增长,珠三角的人均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珠三角九市人均GDP达到54721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196美元,参照世界经合组织的划分标准,已经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标准,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3.8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7%;比上年增长11.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2010年珠三角人均GDP7812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二)珠三角产业结构变迁及面临挑战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轻工业逐步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比重排序从“一二三”演变成“二三一”,并延续至上世纪末。1993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1588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8.8:50.7:40.5,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排序。到了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3131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1:47.2:48.7,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三二一”的排序。“十一五”以来,珠三角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 2009年,珠三角第一产业产值为723.6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5427.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5995.92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2:48:49.8(见表3)。 表3 珠三角产业结构变迁 单位:亿元年份2005200720082009第一产业557.96624.99722.86723.62第二产业9266.513015.5614932.7115427.46第三产业8455.0912119.2814290.0915995.92三者比重3.1:50.6:46.32.4:50.7:47.12.4:49.9:47.72.2:48:49.8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当前珠三角产业布局面临的主要挑战:1.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产出效率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占全省用工的 25%,但只创造8.5%的增加值。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环境成本日益加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和部分地市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情况下“难以为继”。据统计,受产业废气的排放影响,珠三角年灰霾日普遍在100天以上。又如,产业和技术经济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为继”。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难以为继”,等等。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珠三角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足,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农民增收困难,就业门路不多的状况依然存在。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全国前列,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层次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比,第三产业还有很大潜力。美国、日本、加拿大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1%、6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3%以下。珠三角第三产业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1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3.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内竞争加剧。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当突出,仅在“十一五”期间,珠三角各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呈高度同质化,各市主导产业大同小异,各市均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作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为吸收外商投资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三)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2003年广东全面启动文化大省建设,标志着珠三角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省统计局2005年的测算数据显示:2004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1205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66%,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77万多人,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超过20%和10%,居全国首位。经过五年发展后,到201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加1倍,占全省GDP比重5.6%,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八年位居各省市首位。2006至201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水平;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5.5%以上,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达13857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近400亿元,珠三角其他各城市也有不俗的表现。表4 珠三角各市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 单位:个,人,万元地 区单位数从业人员增加值广州市138573864463995558深圳市97085613023734814珠海市188458914371287佛山市41181785711615517惠州市2177148976658970东莞市40894557601609943中山市2052171275757462江门市137674516352130肇庆市68923653186655注:本表为2008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审核反馈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四)珠三角城市群消费状况珠三角是国内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其居民收入也相对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以2009年为例,该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45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东莞市达到13064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4倍。当然,该地区相对落后的肇庆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城市间收入差距较大。 表5 2009年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 单位:元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61029245330452457822859230882127819004150631717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06713064106998552130617583753462915153资料来源:2010广东统计概要和各市统计公布。先发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人均 GDP 达到 1000 -3000 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30% 40%,第三产业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进入膨胀期,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快速期。 正处于文化消费膨胀期和文化产业黄金发展期。2010年珠三角多数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到5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可以预见,珠三角全面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文化需求扩张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文化消费水平将大大超过物质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活力所在。据测算,到2015年,中国的文化消费可能会达到每年4万亿元左右,目前刚过万亿,珠三角发展文化产业显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市场潜力。 表6 2010年广东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情况 单位:元项目总平均金额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合计1550.6248.0622.81329.92270.23772.7文化娱乐产品532.8114.6254.8455.8764.41229.7文化娱乐服务1017.8133.5368.0874.21505.82543.0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合计326.5133.7188.0273.1339.2814.8购买文化娱乐用品55.126.337.048.763.1115.7文化娱乐服务消费104.519.047.175.1120.4311.0教育服务消费167.088.42103.81149.26155.61388.12注:现报表中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数据中文化与教育部分无法分离,暂时一并提供。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东省不同收入户文化消费差别较大。城镇低收入户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不足250元,而中等偏上户年均文化消费接近2300元。珠三角整体收入情况高于广东平均水平,即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户占主体,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能力是相当强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相抵较低,大部分支出主要投向子女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表7则为珠三角各市的文化娱乐场所机构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城市的文化消费能力。 表7 2008-2010年珠三角各市文化娱乐场所机构数 单位:个地区200820092010广州市440485554深圳市421361634珠海市182179179佛山市427485509惠州市314288351东莞市221234236中山市256248253江门市600603613肇庆市248249278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1.二、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自 2003 年广东确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2003年至2010年,珠三角文化产业规模总量持续全国保持领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进入更快的发展时期。(一)总体情况1.广东及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广电事业总资产、净资产、经营收入和有线电视用户数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广东报纸的种类、印数、总收入、报刊进口销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名列全国第一;广东出版社数量、出版图书种类及图书销售量均居全国前列;音像业的规模与效益更在全国遥遥领先,录音制品发行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录像制品种数和发行量在全国列第一位,光盘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一半;广东是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印刷基地;广东还是全国起步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影视动漫生产基地之一;广东的对外文化贸易起步早、发展快,是文化产品出口大省。2.文化产业已经逐步成为珠三角及广东的支柱产业2008 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 亿元,占全省 GDP 的 6. 8%。连续5年增长14. 6%。2009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270 亿元,占全省 GDP 的 6. 4%,总量连续五年名列各省之首,占全国比重的1/5。文化创意产业所有制结构上呈民间资金为主导,多元化分布的态势。以广州市为例,2009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80.86%来自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占4.83%,有限责任公司占5.56%,港澳台商投资占2.7%,外商投资占1.71%,其他占4.34%。专栏1: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十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总量连续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据统计,2003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35.3 亿元,占全市 GDP 总量的 4.73,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较同期GDP 增长率高出 2.35;2004 年,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163.39 亿元,占 GDP 总量的 4.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5 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长率较同期GDP 增长率高出 3.39;2005 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300.46 亿元,占 GDP 总量的 6.1,文化产业增长率较同期 GDP 增长率高出 1.2.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88%。2008年深圳文化产业全年增加值504.5亿元,同比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6.46%。2009年深圳文化产业全年增加值531.3亿元,同比增长5.04%,占全市GDP的6.48%。目前深圳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超过10000 家,从业人员超过 25 万人。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材料整理。专栏2: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广州市共有文化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总共是1.88万个,从业人员48.11万人,到2009年底,全年的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是2080.43亿元,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是719.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87%,同比增长14.2%,高于同期GDP增速2.5%。特点1:形成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格局,在1.8万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当中,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为主的核心层,法人单位数量占了16.85%,产生的增加值占21.48%,另外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为主的外围层的法人单位数量是占47.52%,产生的增加值占52.52%。以文化用品、设备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的法人单位数量占35.63%,产生的增加值占22%。 特点2: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迅速,并呈现出较强的聚集效应。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有38个,占地面积约400万平方比,投入规模达到22.2亿,入驻企业超过1300家,年产值约200亿元。 特点3: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广州市民营文化企业占全省文化企业总数的80.86%,民营企业比较多,港澳台企业和外商占2.7%和1.7%,国有的少一些。 特点4:文化企业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日益增多,如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这三大报业集团是稳居全国综合排名的前十名,平面媒体。像长龙集团是全国著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奥菲、原创动力等在全国来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特点5:文化创意产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越秀、天河、荔湾、海珠等四个中心城区:越秀区以动漫、广告、咨询、广播电视、咨询策划等行业为主;天河区以科技研发、软件、游戏等为主;荔湾区以传统文化、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等为主;海珠区以动漫、影视、服装设计等为主。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整理。(二)主要行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融合,新型业态发展迅猛。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下面将主要行业发展状况分别予以介绍。(一)网络信息服务业2010年国家审核的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比重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64.6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0.1%。2010年广东全省网络信息服务业施工项目54个,完成投资额407428万元。表8是珠三角各市互联网上网经营情况。表8 2010年珠三角各市互联网上网经营情况市别机构数(个)从业人员(人)主营业务收入(千元)营业利润(千元)上网人次(千人次)经营面积(千平方米)广州891558518942449140119316557深圳1101997636235743499117153449珠海2151238538371280527916131佛山4262693984442778128220273惠州58128731095496553021669211东莞814751535261132110238813625中山1147682127292071012792江门2761778916442653942627125肇庆261155771822245735283790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1.广州是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2006年广州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达289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8.3%。信息服务业人员占全市1.9%的从业人数,创造全市GDP的4.8%。信息服务业每万元GDP电量消耗为0.015万千瓦时,是全市平均每万元GDP电力耗费的1/5。到2008年6月底,广州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2000万,人均两部电话;网民数200万,实现了户户上网,两项重要指标均名列全国省会城市之首。2009年11月底,广州手机网民已经超过1000万,考虑到流动人口因素,广州的手机上网普及率已经超过70%,是中国手机网民普及率最高的城市。2010年8月6日,广州已经成为国内首个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以3G技术平台开发产品的久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开创免费无线互联网模式的网站,成为中国拥有用户最多、流量最大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广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连续多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网络信息服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约为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4.1%,约占全市GDP的7.2%。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动漫行业动漫作品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大、传播方式多、内容丰富、适用范围广、易于被观众接受等特点。总体来讲,国产动漫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从国内动漫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珠三角动漫产业与北京、上海、杭州和湖南动漫产业相比,具有一定先天优势:其一在于广州一直是国内流行文化的前沿阵地,其二是珠三角制造业一直领先国内其他地区。目前珠三角以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基地的动漫产业集群。动漫行业通过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结合起来,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的纽带之一。我们认为,如果珠三角能够将“创造+智造”有机结合,则珠三角动漫产业将会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制造产品向创造精品和品牌转变。典型代表1:广州市注重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网游动漫、创意设计、新媒体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广州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能力、动画制作和发行能力,漫画杂志发行量以及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和交易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近年来原创性国产网游动漫产业以年增长超过 50%的速度发展,形势喜人。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渐成为广州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其中,天河软件园中仅3家知名企业网易、光通、世纪龙的网络游戏产值,就占全国的30。2008年,广州市从事网络游戏、动画、漫画的企业超过120家,营业收入1140.13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000人左右,网游动漫产值(不包含衍生产品在内)已经超过100亿元,占全国动漫产值的1/5左右,在全国仅次于京、沪,排名第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在广州22类文化创意行业中,软件动漫产业和工业设计两个行业成为突出亮点。网络游戏领域,网易、光通等企业的产值占全国的30%,网易已超越上海盛大成为国内第一大网游企业。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惟一的一家动漫上市企业。典型代表2:深圳则是全国最早的动画制作基地之一,早在 2004 年就明确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动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有相关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名,每年创造产值数亿元。(三)工业设计业工业设计业是服务于制造业的高端服务业。珠三角是中国大陆最早开始工业设计实践的地区,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货”曾经以绝对的优势占据国内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珠三角的工业设计代表了中国工业设计的最高水平。近年来,珠三角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培养创意设计人才、鼓励原创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为基本着力点,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有效整合各种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汽车设计产业、家具设计产业、模具设计产业及玩具设计产业等,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持续发展,促进了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2007年,广州各类工业创意设计企业超过1500多家,从业人数约45000人,创意设计竞争力在国内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企业设计理念相对比较先进。(四)演艺业广东文化产业格局显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特点,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9中可以看出,广东团体表演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近五年维持在130个左右,艺术表演场所在70家左右,艺术创造机构3家。珠三角2010年艺术表演场馆见表9。 表9 2006-2010年广东艺术机构数量 单位:个20062007200820092010艺术机构机构人员机构人员机构人员机构人员机构人员艺术表演团体13658351315922130560312757551335934艺术表演场所671824972326841681691680641648艺术创作机构568320320318316注:本表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所指文化部门主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所。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1. 表10 2010年珠三角部分城市艺术表演场馆(企业)基本情况 类别席座数(个)演(映)出场次(场次)观众人次(千人次)演(映)出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广州3117114288364484093深圳10198184014449717珠海538743153510484佛山21052662249029207惠州136111210840000东莞中山江门10681019402300肇庆资料来源:2010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1.(三)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人才是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尤其是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缺少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将成为区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创新的绊脚石。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珠三角,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都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从2006-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从1000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增加近100%。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增长速度远低于产业增长速度,文化人才五年来仅增长10%。据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需要大约30万文化创意类人才。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匮乏是当前制约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瓶颈。近年来,虽然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但和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比,广东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并不具有太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低,特别是高中级职称人才比例不高且年龄严重老化。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实践也表明,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中的地区,尤其是高等院校周围,容易形成各种创意工作室乃至创意群落,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设计人才问题。到2009年底,(广州)拥有76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79.6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6万人,分别占广东全省在学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60%和91%。广州近几年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在10万人以上。 表11 2010年广东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人数及其增长速度指标招生(万人)比上年增长(%)在校生(万人)比上年增长(%)毕业生(万人)比上年增长(%)研究生教育2.585.57.2510.01.795.8普通本专科44.020.4142.676.933.428.1成人本专科16.18-2.846.400.114.447.0网络本专科2.667.96.699.81.844.1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74.1339.9154.7828.533.1719.5资料来源:广东省2010年统计报告。(四)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文化创意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珠三角文化创意和服务业虽然增长较快,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比重过大,文化创意和内容生产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度不高,存在“小、弱、散”状况,尤其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2009年,在广州市统计的1.9万家文化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到总数的2%。2.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重复交叉现象普遍存在,部门利益、行业垄断使得文化产业市场的正常发育受到严重阻碍。譬如,娱乐经营执照的审批就存在多部门各自为政、多头审批的现象。文化创意产品版权保护工作还比较薄弱等。3.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功能定位。不少地方“小、散、乱、差”的状况十分严重。多数城市没有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部分城市偏向于“圈地运动”,发展模式和理念存在诸多雷同之处,缺少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 存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口号重视、口头重视、口水重视的不良倾向,部分地区把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及公益性文化事业相混淆,没有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极为缺乏。三、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代服务经济中的高端形式,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崇尚创新,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创意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将是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大变化、大转型、大调整时期,珠三角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进而走向高端服务业,实现从“珠三角制造”到“珠三角创造”的成功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显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珠三角转型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一)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区域经济转型要求的高端产业文化产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智慧、高才艺、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占用少,属于典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开发度,减轻人口增长压力,为营造良好的居住和创业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文化创意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还可以提供巨大的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支柱产业,增加值超过GDP的1/5。据统计,美国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对美国2007年经济的总体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2%。因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区域经济转型要求的高端产业。(二)文化创意产业是珠三角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丘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点及答案
- DB21-T 2567-2025 工业锅炉 效率测试技术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高新区人教PEP版(2024)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宾馆转让合同范本
- 缠绕膜合同范本
- 社区政治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私人聘请员工合同范本
- 承包田亩合同范本
- 网围栏采购合同范本
- DBJ∕T15-232-2021 混凝土氯离子控制标准
- 刑事报案材料模板(涉嫌诈骗罪)
- 乳制品配送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 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在役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安全附件检验技术规范
- 托管老师培训课件
- 大客户营销管理策略下的客户激励与忠诚度提升
- 管道改造管道吹扫安全方案
-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以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的中期报告
- 煤矿与环境保护
- 脑梗死后遗症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