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涩丕裴 日期:迎: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理噬导师签名:燃日期:2 丝乏:上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五代十国去唐未远,各项典章制度基本承袭于唐。但是为了适应五代十国复 杂动荡的局势,这些制度又有重要变化,产生了与唐代不同的的模式和特点,五 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就是如此,它在选任、迁转、班位、宿直、职能等方面的变 化体现出既是对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北宋翰林学士制度形成前 的探索和积累。虽然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特点是军阀割据,武人专权,但是作为“文 人之华选”的翰林学士得以跻身于政治中枢,参与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政权的 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臣的左右时政的能力,和跋扈的武人一起塑造了当 时的政治走向,并影响着五代十国乃至北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的格局。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的特点。五代十国翰 林学士的选任虽然还是以科举出身为主,但是由幕职而成为翰林学士成为文人升 迁的捷径。翰林学士的迁转也出现新的情况:官带礼部侍郎者屡屡出现;枢密使 也成为翰林学士新的迁转去向。端明殿学士的创立及其班位次序在五代时期的进 一步调整,这些都说明翰林学士制度走向规范化。 第二部分考察五代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能,进而分析了它在中枢政治中的地位。 唐朝翰林学士一般不带外司职务,从其身份上说,可以看作是内朝官。五代时期, 虽然翰林学士的基本职掌还是起草诏书和备参谋顾问,但是皇帝不断派遣翰林学 士兼任重要外职或者兼使其他行政职能,比如主持选举、权知重镇、出任使节, 甚至行使司法职能。这样使得翰林学士的活动深入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职责 权限逐渐扩展。频繁的担任外司职务,说明五代时期翰林学士有从内廷官向外朝 职事官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到宋代翰林学士就发展成了正式的职官。 第三部分是探讨十国翰林学士的名号、政治作用及其和党争的关系。十国各 政权在君主保境安民政策下,内部比较稳定,经济、文化获得恢复和发展。为了 加强皇权,统治者设立了众多的学士名号,来扩充他的顾问机构。尤其南唐和两 蜀,文人政治比较发达,翰林学士的地位很高,甚至能左右君主废立。十国以翰 林学士为代表的文人不但参与政治,而且著书立说,留下很多不朽篇章,促进了 经济、文化重心继续南移,为传统文化的保留和文化重心南移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学士职能地位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u d a i s h i g u o si n s t i t u t i o nb a s i c a l l y c a n y 删t a n g d y n a s l y s ,b u tt h o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 g r e a t l yc h a n g e da n dp r o d u c e dn e wf e a t u r e s i no r d e rt oa d a p tt ow u d a i s h i g u o 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 i sw u d a 蜥s a 曲岫j 卸暇1 1 峨d h 岿0 f s e i e 由 l r o , r a 饥髓七f u n a i m s 呶l a i d 白舶妇 f o rs o n g h 驴划a g z d n n k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w u d a i s h i g u op c i i i t 蹦d 盈0 s 柏e dd 】躺妇铀珥耐d o m h 斑i 瞎,h t 缸删a 翻d e 商函毽笛 l 脚o f s d d a st x x kp a ti nt i f f 印p 0 ;i 删g r o u p s 卿删j n l 日p 0 i i c i 苍a n dd e c i f i a 葛a n de x a l e dg r e a t h a l k l e m e 幻w u d a i s h i g m sl x l l i t i c a l 血嘶la ts a r a et i m e 曩i l 删簧蛔h 心面m 腑i n t h ec e r e a l p 妇弘吡妇萼s y a m a t os o m ee x t e n t 证删a 翻d c m 凼毽a n d 加呻肿吼触由币。d 印赫d p 鼬孤n dh a d 缸假d 1 吨h r 驴喊m p o l 武出血妇1 0 fw 【吐闪t 舀的a d8 d s o n g 功r 唧: l h ea t i d ev c d sd i v i d e di r mt h e ep a l t ii nf i r s tp a n , i td i s c u s s e df e m a e so fw u d a i h p a 汹 a c a t n r f i e h mi n s t i t u t i o n i m p n 谢a 翻d e m 酗a fs e l e c t i o ns i l lm o s 町黜r i y a l l o s ev d l op a s s 锄如删融b u t i f b o o k m e ns a v e d f o r s d g n k 您a r dw o n m h , i t i s f l x j a o a t t h a t a g y 峨 s e l e c t e da sh i 】p 自谢a c a l a n i d a mp l a r a i a lo f a m j m - i :i m sa l s og a v eb i r t ht on g we h a n 瞵n m y s d l o l a so m s d f a c t e da su 船帆s h l n i s h ib o e a n e 咄o f n e wp i c l l 蜘毗d l 锄嘶唔h 涮 a n dh 珈蒯a a i d d 证西疆f 期威、 脯l c a i f i 代l1 l ”a i t e r a i o mh o i c a 日l h a tw u d a i s c 妇s y s t n n g r a t u a n y w a s t a z t 吨t o w a d s r e g u l a i t y i ns e c o n d p a t ,i tr l t i b e d 硒h 1 1 p a 谢a 捌町洲髅p 0 嗡溯时a n dr a t & i nl h ec e n l r a l 硇i t l 1 l i o n t a gd y r a 呵h i 】p a i a la c a t m a i 6 a l sd r a f t e do u tl e s c 却ta n d a d v i s e df o r 弘盯i nl h e 印i 蹴b u t w u d e i a d e 删函e 、腻m 邮脚r r h 可m 晚町a n d a d 删m 血出l 赫,f o r a s l a l c e : l a e s k l i n g i n m p e t i a l 蛐m l i n g t h e s t a t e s 饵猫磐罄锄m 躲出;础嘲i 日d 删t 知奴b 函叽 i h o s ec b a n g e sh d k a e dh r 删a c a l n n i d a 毽脚w a s 位喳面m 血萼f r o ma u l i eo f f i c i a l 1 0 9 0 帕m h 埘僦a n d s 0 唱珂r 璐妒h 玎p a 触a c a d 瞰曲嬲蚴h :c a n e o f l i d a l b t h e 枷p a tl h ea r f i d es a z h c d 州h 1 】p a 试a 【a d m 删t i t l e 、s t a t u sh 怔c a r o l p 0 i 姆撇s y s 把m 删f _ m p 唧k e p tg o o d 槭o f 面剑删a n d 硫砌蛐 n a f i o w jo o o n a n ya n da m 酐q 姆d c 犍啦i no r | e ri o 斑翻蜘p 0 唧b 珥目f o u n d e d 瓣 a c a j a l d d o ma n da l 吲璐u 蛔幢粤嘎驻h l 删a 翻d e 瑚酗懿s t a t u sht h eu 锄霉量la n d l q a r 蛐g 酋p e c i a 晦“e d 。de l s ec o m a i e s ,能d e c i d e dw h ow 罄b 婶骶双i h i 删 a 江b 面c i 曩塔i l a t m b ,幻0 k 越6 畸咖缸p o l 糊a f f a i r s b u t a l s o l e 拄b d f i d a p l m t y o f l i t e r a t n e 姆 m c d e l a t e d 呲证m a r d c u l a r d 舳出趟唱f r o m t h e n o a hl o t h e 跳a d 岫砌幻恤 s o u t h o f o f i - 】a p r o g r e s s k o w o r d s :w i 畦蛐d i n s i t u f i o no fh e a l l hs c l 出sa d e 向融b r 奄h 菌b 砌酉 s l a m s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研究现状 导言 翰林学士是唐中后期出现的重要职官,是皇帝出于加强个人决策权力的需要 应运而生的。正像宋代范祖禹指出的:“中书门下,出纳王命之司也,故诏敕行 焉。明皇始置翰林,而其职始分。既发号令,预谋议,则自宰相以下,进退轻重 系之,岂特取其词艺而已哉! ”顾炎武、钱大听、王鸣盛都曾对翰林学士做过评 论。 当代对翰林学士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国外较早关注翰林学士的是日本 学者山本隆义、矢野主税等,他们在5 0 年代就指出:“作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 的存在,侵蚀了相权,也意味着君主权力的强化。”国国内对翰林学士研究的文章 集中于唐代、宋代和清代。唐代关于翰林学士的论文 主要探讨了翰林学士院的沿 革和翰林学士在中晚唐政治中所起的作用。毛蕾的专著 唐代翰林学士 较为全 面系统的对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学士职责做了动态的研究,是唐代翰林学士研究 的代表性成果。杨果先生对翰林学士的研究多有创见,探讨了辽、金、宋的翰林 学士和政治的关系,先后发表了金代翰林与政治 、中国古代翰林制度及其 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 辽代翰林院与翰林学士o 、 翰林学士与宋代政治初 探回等文章;王瑞来先生代王言者以宋真宗朝翰林学士为中心的考察 重 点考察了宋真宗时期翰林学士的政治活动,指出:“翰林学士是介于皇权和相权 之间的一极。他们的活动既服从于皇权,又制约着皇权,既依托于皇权,又抵抗 范祖禹:庸锰卷5 玄宗 山奉降义,庸宋时代的翰林学士 , 东方学) 1 9 5 2 年第2 期;矢野主税;唐代的翰林学士院 。 史学研究 1 9 5 3 年第如号 杨友庭:唐代翰林学士略论 ( 厦门大学学报 1 9 8 5 年第3 期) ;赵康:论唐代翰林学士院之沿 革及其政治影响( 学术月刊 1 9 8 6 年第1 0 期) ;李雩华:唐代翰林学士考述 ,( 贵州大学学报) 1 9 8 7 年第3 期) 袁刚:唐代翰林学士反对宦官的斗争( 山东大学学报 1 9 8 9 年第2 期) ,王永平, 论翰林学士和中晚唐政治 ( 晋阳学刊1 9 9 0 年第2 期;赵奇; 唐宋单家高级机璺秘书:翰林学士 ( 器安师专学报 1 9 9 0 年第2 期) # 袁刚:唐代的翰林学士,( 文史哲l1 9 8 5 年第6 期) 程宗 才t 唐代翰林学士和宰相 ( 史学月刊 1 9 9 1 年第5 期) l 张东光:唐来时期的中根秘书官 ( 历 史研究) 1 9 9 5 年第4 期) 毛蕾: 庸代翰林学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 北方文物 1 9 9 4 年第4 期 社会科学辑刊 1 9 9 9 年第6 期 学习与探索2 0 0 0 年第1 期 来史研究论文集 ,第4 9 - 7 6 页 漆侠先生纪客文集,第1 7 2 - 1 8 9 页 t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权。”陈振先生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则主要探讨知制诰和翰林学 士的关系。赵小军的宋代翰林学士承旨述论o 认为翰林学士承旨对宋代专制皇 权的加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春生的翰林学士和北宋熙宁变法o 则研究翰 林学士对熙宁政局的影响。邸永君的清代翰林院制度o 主要研究了清代翰林 院之起源、建置、职掌,清代之翰林与皇权、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等。学界的研究 成果对翰林学士的进一步研究多所借鉴和启发意义,但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关 于五代十国翰林学士的探讨则还很薄弱 ,十国翰林学士的研究更基本上属于一个 空白。有鉴于此,笔者拟对这一时期的翰林学士制度的情况作一初步的梳理。不 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二、选题的意义 五代十国的割据战争,不但引起社会深层次的变革,而且直接导致各项政治制 度、文化制度的剧烈变化。由唐迄宋,翰林学士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五代十 国正是连接唐宋的重要关节点。不考察五代十国的翰林学士制度及其翰林学士的 地位,很难弄清由此及彼的变化的过程。“五季承唐以后,虽兵戈相寻,然去唐未远, 制度典章,人犹得以持循” 。唐代翰林学士地位崇重,以至有“内相”之称,五 代剧烈动荡的形势虽然使文人的活动空间有所缩小,但是正如邓小南教授指出的: “即使在唐末五代最为混乱的政治局面之下,担当各个层次统治权力的职业军将 们,事实上都不能无视诸雄对峙的压力以及政权运作的需求,都不会全然排拒文 人们作为治事参谋、行政助手的作用。”o 为了巩圃统治,延长皇祚,五代十国历位 君主无不苦心孤诣削夺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翰林学士就成为强化皇权的重 要工具,因而探讨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在选任、迁转,宿直、班位等方面的演 变,考察其政治活动及其职能、地位等方面的沿革,从而正确估价以翰林学士为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3 6 4 3 页。 晋阳学州2 0 0 3 年第4 期 荤庆师范大学学撤 2 0 0 4 年第3 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2 年 专文讨论五代翰林学七的论文笔者仅仅见到五代翰林学士略考 ( 张其凡,张胜海杜会科学辑刊 , 2 0 0 5 年第4 期) ,指出。五代翰林学十制度承唐启束发生了事璺的变革:翰林学士地位仍旧币失清娃。是霞 要的中枢秘书官,并奠定宋代学士的驻贵地位”其他关于五代翰林学士的议论散见于t 陶懋炳五代史 略 ( 人民出版牡,1 9 8 5 ) 、蛾珏群唐五代政治中枢研究( 厦门大学f i i 版社t2 0 0 1 年) 任爽十国典制 考 ( 中华书局,2 0 0 4 ) 中曾午所涉及。都认为五代翰林学士的存存削弱r 相权 费充;粱硖漫志 卷5 五代典章) 影印文渊阉四库争书本,第8 6 4 册。第7 0 6 页 邓小南,走向冉造;试淡十世纪前中期的文睁群体,载于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阿北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表的文臣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 义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学士名号繁多,而这些学士的职责大体相近,或与翰林学 士的关系密切,故而把这些学士也一并考察在内。 论文立足于文献材料,对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十国 春秋、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全唐文、唐人轶事汇编、翰 学三书、登科记考及其笔记史料中有关翰林学士的记录尽可能完整地进行 了搜集整理。由于五代战乱,没有保留下完整的翰林学士的名单及其入院、出院 时间,给考察翰林学士的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五代十 国曾居职翰林学士的人员,对其居职翰林学士期间的政治行为进行动态的考察, 从而判明其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力求准确真 实,以便认清历史的真相。但是由于所接触的原始材料有限,难免有所缺略或者 遗误,不敢说统计得完全精当。 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 宋史职官志考证) 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宋代文化之所以出现全面勃兴的局面, 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演变过程,五代十国当是其重 要的积累阶段,尤其南方各国的政治模式和文化修养,对赵宋影响极大。南方十 国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文人儒士们,保存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了南方 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文化中心南移的最终完成,为赵宋文明立国奠定了规模。 直至今日,江淮仍然堪称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之地。张兴武先生指出:“西蜀、 吴越及南唐等国,新的文人政治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十世纪政治文化变革最显著的 地区;南唐政权尤其为北宋文人政权的建立和政治文化的重新架构导夫先路。北 宋政权彻底屏弃了中原五代重武轻文的一贯做法,间接继承并发展了南唐、吴越 等国文人政权的基本品质,甚至包括南唐文人朋党斗争在内的诸多弊端。”所以 探讨五代十国翰林学士的活动,不但对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有一定的意义,而且能 看清翰林学士制度在历史上的演变脉络和轨迹,有助于把握晚唐五代十国历史与 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总体风貌,从而对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做出较为符合历史事 实的评价。 张兴武: 五代政治文化的蜕变和转型) ,甘肃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2 期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五代翰林学士制度的特点一一继承和变化 一、翰林学士的出身和选任 ( 一) 科举及第者是学士的首选 翰林学士这一职官出现于唐代中后期,是统治者为强化皇权的需要而创制的。 著名史家马端临曾详述其演变脉络说:“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 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 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士,下至 医技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 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 后,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草诸文辞,常于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中宗之世,上官昭容专其事;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 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 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 别置学士院。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自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 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这样,确切的说,翰林学士这一正式的称号创 始于唐玄宗之时,韦执谊翰林院故事也说:“玄宗以四陕大同,万枢委积, 诏赦文诰,悉由中书,或虑当剧而不周,务速而时滞,宜有偏掌,列于宫中,承 导迩言,以通密命。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至 ( 开元) 二十六年,始以翰林供奉改称学士,由是遂建学士,俾专内命。”o 可见 翰林学士创建的目的即是出纳皂帝密命,将皇帝旨意快速下达。因而从产生之日 起,翰林学士就被目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其主要职责就是出入侍从,起草诏 书,备参谋顾问。这一基本职责决定了翰林学士必须是学识渊博的人才能胜任, 因为草诏命是必须得在限定的时间内草拟出用词得当的诏敕,学识寻常、才思驽 钝者当然难当此任,所谓“学士职清地近,极天下文章之选,非深厚尔雅不足以 代王言,非直谅多闻不足以备顾问”国。故而入选翰林者必定是硕儒鸿学,文坛名 文献通考 卷5 4 职官八 翰学三书之翰免群书 卷4 韦执宜翰林院故事) 。第1 5 页 綦崇礼t 北海集) 附录卷t 给事中町除翰林学士制)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流。于是从唐朝起,登科第者便成为翰林学士的上乘之选。据毛蕾先生统计,“在 玄宗至懿宗时期的翰林学士中,确知有科举出身的占7 1 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 进士出身由于材料方面的限制,部分学士的情况已难确考,估计这个比例还应 更高”回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翰林学士中出身于科 举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据笔者统计的五代的翰林学士6 6 员中( 包括端明殿学士) 。, 有4 1 人是科第出身,占翰林学士总人数的6 3 ( 见附表l - - 4 ) 。究其原因,可 能是五代虽然政局动荡不安,但是科举并没因此而废。据文献通考记载,五 代共历时5 3 年,科举依例进行了4 7 次( 只在及其个别的情况下停罢过) ,选举 的规律执行保证了一定数目的选人补充到文职阶层,从而保证了五代翰林学士科 举出身的比例和唐代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比例还是很高。但是如果把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翰林学士分开来看,各朝情况也有差别:其中后唐翰 林学士出身科举的比例较低,而后周的翰林学士则全部是科举出身。清代史家赵 翼说“唐时翰林学士不必皆进士出身”曲,尽管翰林学士自产生起,就以科举及第 者为主要的选拔对象,但是并没严格的制度规定必须是进士出身。唐代是这样, 五代非科举出身的翰林学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然这些非科第出身者也多是名 藻一时的文士。如翰林学士刘温叟就是出身于业儒世家,由于家学渊源,温叟“七 岁能属文,善楷橡”o ;后唐翰林学士刘晌也是因为“神采秀拔,文学优擅”o , 而被选拔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后晋翰林学士张昭( 即张昭远) “始七岁, 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偏读 九经,尽通其义”囝,这些人皆未经 科举,因文才出名被辟召为霸府僚佐,最终荣登“玉堂”。到了宋代翰林学士方 才明显地更侧重于进士出身,据杨果先生统计:两宋学士中,“进士出身的占总 数的8 8 。”o 宋徽宗崇宁五年就已经明文规定;“翰林学士、两省官及馆阁, 今后并除进士出身入” ,可以看出从唐到宋对翰林学士的出身要求渐趋严格。 毛蕾;唐代翰林学士,第4 7 页 据新,旧五代史本传,宋史本传、学科记考 、庸人轶事汇编) 等书统计 赵翼;陔余丛考卷2 6 唐时翰林学士不必皆进士出身 ,第5 3 2 - 5 3 6 贞 束史 卷2 6 2 刘温叟传 ,第9 0 7 2 页。 1 日五代史) 卷8 9 刘哟传 ,第1 1 7 2 页 宗史) 卷2 6 2 张昭传,第9 0 9 0 页 杨果;翰林学士与宋代政治初探 ,载于束史研究论文集 ,第4 9 9 3 页 来会要辑稿职官3 之1 0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幕府成为升迁翰林学士的要津 早在中唐以后,文人入幕现象就很盛行。权德舆说:“今名卿贤大夫,由参 佐而升者十七八,盖刷羽幕廷,而翰飞天朝。”国虽是描述唐末的情形,但对五代 同样适合。五代时期,文人入幕府更是发展到极致,即便是科第高中者,也往往 自效军门,或者充当藩镇掌书记( 掌表奏书檄文辞之事) ,或者为判官( 负责兵 马钱粮事务) ,或者为推官( 掌推鞠狱讼) 等等,这些人实际上掌握了藩镇的军、 政、财、法大权,在幕府军政事务的处理中,既锻炼了他们的从政能力,为以后 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又逐步的为节度使所倚重,成为节度使的心腹智囊。从 附表l 一4 可以看出,科举及第者入幕藩镇的大有人在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实 际上都是由藩镇变易而来,这些藩镇之所以能从诸雄对峙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固 然离不开大批武将效命疆场,攻略杀伐,但是同样也不能低估这些文臣的谋议作 用。大量知名文人儒士厕身幕府,或者为了显身扬名,或者为了建功立业,积极 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参与着五代十国政治格局的塑造,也加剧了朝代的更替。 考察五代十国的翰林学士或其他名号的学士,无论科举及第者还是非科举者, 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有过入幂经历。据附表l 一4 统计,五代6 6 人次学士中。有过 幕职经历的有3 8 入,占总人数的近5 8 。如后晋重臣桑维翰,他在担任石敬瑭 的掌书记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结契丹为援,颠覆了后唐政权,所以石晋建立, 晋高祖石敬瑭论功行赏,首先擢拔昔日的幕僚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知枢密院,委 任与军政大权。史载桑维翰“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 晋) 高祖领河阳,辟为掌 书记,历数镇皆从,及建义太原,首预其谋。及高祖建号,制授翰林学士、 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o 。再如后梁翰林学士李诞、李琪兄弟俱进士及第,他们 “才藻富赡,兄弟齐名”国,李璜先后做过荆州成 内、襄帅赵匡凝、梁太祖朱温的 天平军掌书记,朱梁受禅,李埏为崇政院学士,及朱友琏篡位李埏又充侍讲学士, 李琪也于梁太祖开平初年入为翰林学士。后周翰林学士王溥也是早就在周祖郭威 未曾禅代之前,就追随于鞍前马后效命,博得了郭威的信任。后周建立,王溥也 于“( 广顺) 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o 。 文苑英华卷7 2 8 之权德舆送李十兄判官赴黔中序 i h 五代史 卷舯桑维翰传,第1 1 6 9 贞 | h 五代史 卷5 8 李琪传 ,第7 8 3 页 宋史 卷2 4 9 王溥传 第8 8 0 0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言而喻,自唐末迄五代十国的动荡环境造就了文人入仕的特殊途径。一方 面,中央解体,方国林立,藩镇争雄,名人贤士进入幕府,往往能够提高节帅在 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与称许,从而也为实力的扩充增加筹 码。因而精求名士,以重府望,自唐末成为藩镇普遍的风气。韩愈云:“布衣之士, 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誉于 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回因而,为了扩大 影响,提高声誉,节度使千方百计延纳得才,往往请人举荐贤达。这些贤能精干之 士,入幕之后,得到军政司法方面实际工作的锻炼,增长了才干,陆贽称这些人 “累经荐延,多历事任”o ,堪可任官。另一方面,著名文人纷纷跻身于藩镇门下, 一旦节度使北面称帝,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节度使必然任用亲信,潜邸僚属也 理所当然飞黄腾达。这样幕府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士人迁转的跳板,成为节度使选 拔人才的渊薮。 此外,军阀割据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争夺,节帅们还想从书檄往来方面 压倒对手。如清代史家赵翼所说:“五代之初,各方镇犹重掌书记之官。盖群雄 割据,各务争胜,虽书檄往来,亦耻居人下,觇国者并以此观其国之能得士与否。 一时遂各延名士,以光幕府。”。旧五代史李袭吉传也说:“自广明大乱之 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 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 袭吉齐名于时。 周世宗用兵南唐,为了在和江南的书檄往来中占上风,竟然多 次撤换草诏的文士。“自淮上用兵,凡书诏多( 汤) 悦之作,特为典赡,切于事 情。世宗每览江南文字,形于嗟叹,当时沈遇、马士元皆不称职,复用陶谷、李 萌于舍人,其后用扈载,率由此也。”。节度使需要文人为其称王争霸出谋画策, 实现其政治野心,反过来恰好也为文士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而且皇帝对 自己的藩邸旧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得位之后,当然首先提拔这些人作为其 得力助手。如边光范曾经是晋出帝的幕从,出帝即位,立即拜他为右谏议大夫, 权知开封府,把京畿大政交于他处理。开运二年( 9 4 5 ) 入为枢密直学士。按照旧 韩愈;韩昌黎集 卷1 8 与风翔邢尚书书) 圆陆贽:陆宜公文集) 卷i 请许台省长官荐举属吏状 赵翼z 廿二史剖记 卷2 2 五代幕府之祸 ,第4 7 5 页 ( 1 1 t t 代史 卷6 0 李袭吉传,第8 0 5 页 旧五代史) 卷1 1 8i 世宗纪五 ,第1 5 7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枢密直学士班位在翰林学士之下,一日游宴,出帝。见光范位翰林学士下, 即日拜尚书礼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仍直枢密院。”国王著,也因为是周 世宗的幕府旧僚,备受眷待,。( 世宗) 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 不名。屡欲相之。”o 这样,这些博学能文辞之辈,因为曾经服务于节帅帐前,被 依为心腹,为以后致位通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代虽然政局不稳。但入选翰林学士要经过考试的制度也继续执行的,要先 考试而后除拜。但考试哪些内容,采用何种形式考核,下面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旧五代史封舜卿传载:“开平三年( 9 0 9 ) ( 封舜卿) 奉使幽州,以门生 郑致雍从行,复命之日,又与致雍同受命入翰林为学士。致雍有俊才,舜卿虽有 文辞,才思拙涩,及试五题,不胜困弊,因话致雍秉笔。”由于有代托秉笔这种 作弊现象的存在,因而后唐翰林学士刘啕提出改革方案。后唐长兴元年( 9 3 0 ) 二 月,翰林学士刘晌奏:“臣伏见本院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即不试。馀官 皆先试麻制、答蕃、批答各一道,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所试并于当日内了, 便具呈纳。从前虽有召试之名,而无考校之实,每遇召试新学士日,或有援者, 皆预出五题,潜令宿构,无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去留皆录于梯媒,得失尽 归于偏党。今后凡本院召试新学士,欲请权停试诗赋。只试麻制答,共三道, 仍旧请内赐题目,兼定字数,付本院召试。”o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中书舍人入院 不必考试,其他人即使文才出众入院也要考试的。测试包括麻制、答蓍、批答各 一道,诗赋各一道,共五题,五题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但测试目的很明确:即 考察受试者的文才和草诏能力。刘响的改革,废除了纯属虚文的诗赋,把考试重 点放在草诏的实际能力上,有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优秀人材入院,以更好地充当 君主的辅弼。 如果考核合格,便可入充翰林学士,但由于翰林学士处“亲近之地,慎密为 先”回,其设立目的就是便于皇帝独揽决策大权,所以原则上若亲属中有人任宰相, 学士应避嫌离职。如唐宪宗翰林学士独孤郁,是宰相权德舆女婿,“郁避嫌辞内 职,上颇重学士,不得已许之。”西五代这个制度执行的并不严格。后梁末帝时, 宋史 卷2 6 2 杨昭俭传 ,第9 0 8 0 页 束史 卷2 6 9 于著传,第9 2 4 0 页 五代会婪 卷1 3 翰林院,第2 2 6 页 文免英华 卷3 8 2 中书制诰授翰林学十郑延吕守本官兼中书舍人制,第1 9 5 0 页 ( i h 庸书 卷1 4 7 牡佑传跗惊传 ,第4 3 5 0 贞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翰林学士窦梦徵和皇帝见分歧,拒不起草诏书,梁末帝盛怒之下,罢免了窦 梦徵,并召窦专为学士。因窦专是宰相萧顷女婿,( i h 五代史卷9 梁末帝纪 中记载:“帝召专入翰林。遣崇政使李振问宰相云: 专是宰相萧顷女婿,令 中书商量可否7 中书奏日:宰相亲情,不居清显,避嫌之道,若蒙特恩,亦 有近例,固不妨事。”这样虽然按照惯例应该避嫌,但是因为乾纲独断,窦专 还是成为翰林学士了可见在翰林学士的擢拔上,即使有制度可以遵循,但皇帝 的意志还是高于一切的。 附表l :后梁始任的翰林学士 是否 是否是否拜相、枢密, 姓名出身相关资料来源 曾任暮职承旨御史中丞 张策是 承旨 拜相,判户部旧五代史) 卷4 ,1 8 杜晓承旨拜相,判户部| 日五代史 卷l s 圭盔 进士承旨| 日五代史 卷3 登科记考卷2 4 李琪进士是 承旨 拜相旧五代史卷2 4 、5 8 卢文度 旧五代史 卷7 ,3 0 封舜卿旧五代史 卷硝 郑致雍进士 | 日五代史 卷鹞登科记考卷2 5 赵光裔进士 册府元龟 卷5 5 0 裴雌进士旧五代史 卷9 2 邦珏 进士 承旨拜相,判户部旧五代史 卷9 5 8 唐人轶事汇编 卷3 2 王权进士御史中丞( i h 五代史) 卷9 2 新五代史卷5 6 封麓旧五代史) 卷9 ,鹋 窦梦征进士| 日五代史卷9 引日五代史) 卷9 登科记考 卷2 4 宋史 窦专 进士 卷2 6 2 刘岳 进士旧五代史 卷3 0 ,缱 崔居值进士新五代史) 卷 姚甥进士拜相兼集贤殿大学士 ( i h 五代史卷3 0 ,4 6 、9 2 任赞进士 旧五代史) 卷3 0 登科记考卷2 5 李怿进士承旨| 日五代史 卷9 2 、如,3 6 、i ,4 5 、4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2 :后唐始任的翰林学士 是否首是否承旨是否拜相、枢密 姓名出身相关资料来源 任幕职,端明鲁史中丞 拜相兼枢密使诸道盐铁 冯道是端明旧五代史) 卷2 6 、2 9 、3 6 、3 8 、7 6 转运等使 承旨权知 卢质是旧五代史 卷9 3 ,2 9 、3 2 、3 6 汴州t 军府 卢文袅二进拜相监修同史( t h e 代史卷9 2 庸人轶掌汇编卷3 2 冯锡_ 搿不详 卷4 6 附表3 :后晋、后汉始任的翰林学士 是否曹是否承旨、是否拜相、 姓名出身相关赉料来潭 任幕职端明枢密,史中丞 赵茕进e是承旨知太原府事拜相判户部五代史卷舯、7 6 臂科记考卷2 5 桑维翰进上足学上知枢密院事拜相充枢密院使哪五代史,卷8 9 、7 6 ,未史 卷2 6 2 | h 五代史 卷7 6 、7 7 、 赛贞固进士是御史中丞,拜相 7 8 、1 0 0 | h 五代史 卷7 6 7 9 ,8 4 资治通鉴 李慎仪 承旨 卷2 8 4 t i h 五代史 卷7 “7 9 ,8 2 资治通鉴 李游进士 卷2 8 7 张昭远足m 五代史卷7 6 ,8 0 求史 卷3 2 6 曼承范 进足五代史) 卷9 2 ,7 8 殷鹏“进上是端明 i h 五代史卷8 9 臀科记考卷2 5 | u 五代史卷8 2 ,8 4 、1 1 2 、1 1 5 徐台符承旨 资治通替卷2 8 7 刘温叟荫足五代史 卷6 8 ,8 2 宋史 卷2 6 2 五代史 卷8 2 ,8 4 、1 0 1 、1 0 3 、1 1 l 范质进士是根密副使、拜相 束史 卷2 4 9 张允足承旨五代史 卷8 4 1 ( 3 0 ,1 0 8 张沆进上是引五代史 卷1 3 1 ,8 4 ,8 5 ,1 1 2 边光范足直根密院五代史8 4 ,8 5 1 0 0 宋史) 卷2 6 2 李涛 进上足 拜相 五代史,卷1 0 0 宋史卷2 6 2 陶毅 足承旨五代史卷1 1 , 4 ,1 1 6 朱史,卷2 6 9 鱼崇谅 足五代史卷1 i i ,1 1 3 束史 卷2 6 9 冯五 端明拜相,根街使 五代史卷8 3 8 4 臀科记考,卷2 5 。扛文蔚”条。引偶俩 ,言其。与张沆,吴承范、殷鹏,弛禹僻为学士”口j 知 南鹏即殷鹏,当为避来太祖父讳嘲改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4 :后周始任的翰林学士 是否曾是否拜相、枢密, 姓名 出身 是否承旨,端碉相关资料来潭 任暮职 鲁史中丞 颜衍进士是端明l h 五代史 卷1 1 2 王溥进士是端明 拜相 旧五代史) 卷1 1 2 、1 1 3 宋史 卷2 4 9 王朴 进士 是端明知开封府事枢密副使 | h 五代史) 卷1 2 8 窦仪进士是端明i h 五代史 卷1 1 5 、1 1 7 宋史 卷2 6 3 申文炳 进士 是 ( i h 五代史卷1 1 9 、1 3 1 扈戟进士 | 日五代史卷1 1 6 、1 3 i 新五代史) 卷3 i 王著进士是 旧五代史卷1 1 6 、1 2 0 束史卷2 6 9 李畴进士是拜相 | h 五代史 卷1 2 0 宋史卷2 6 5 杨昭俭进士是御史中瘪 1 日五代史 卷1 1 5 朱史卷2 6 9 窦俨进士 是 旧五代史卷1 1 8 束史卷2 6 3 沈遘进士 旧五代史卷1 3 1 二、翰林学士的迂转制度有所变化 翰林学士的最初出现,实际也是一种差遣使职。钱大听辨析说:“既而翰林 学士、集贤、史馆诸职,亦系差遣无品秩,故常假以他官。有官则有品,官有迁 转,而供职如故也。”也就是说,翰林学士只是一种衔,故须带他官以寄官资之 崇卑。五代翰林学士所带之职事官,大抵还是依循员外郎知制诰郎中知制诸 中书舍人侍郎知制诰的途径迁转。但是由于五代君主易替不常,五十三 年间历五姓十三君,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皇帝即位,首先对原来的有过佐命元勋的幕僚论功行赏,因而翰林学士的迁转 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帝王的潜邸旧僚,升迁之速,令人瞠目。如后唐末帝李 从珂因兵变得位,为了巩固政权,大肆封赏旧人。“以随驾牙将宋审虔为皇城使, 刘延朗为庄宅使。凤翔节度判宫韩昭裔为左谏议大夫,充端明殿学士;观察判官 马裔孙为翰林学士;掌书记李专美为枢密直学士。”圆晋高祖石敬瑭即位,也是让 他的旧班底成为他名正言顺的顾问集团,节度判官赵莹、掌书记桑维翰、节度推 官窦贞固均入充翰林学士o 。岑仲勉先生指出:“中唐以后礼侍知举,宰相、翰学 无带礼侍者。吏侍主选,带吏侍者亦极少,大率初授工侍,次转户、转兵,其惯 钱大听;廿二史考异 卷5 8 职官志, 旧五代史 卷4 6 庸末帝纪上第6 3 3 页 旧五代史卷7 6 晋高纪二 。以节度判官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守尚书户部侍郎,知河东军府事, 以节度掌书记桑维翰为翰林学士、守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节度推官窦贞同为翰林学士“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可于翰学壁记见之。”。唐时翰林学士官拜礼部侍郎需要出院,如文宗朝柳 瑕、郑瀚、懿宗朝赵骘、刘允章均因为官拜礼部侍郎而出院。但是这一惯例在五 代时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五代时翰林学士官带礼部侍郎者屡见不鲜,如后唐学士 李愚、马裔孙、和凝、后晋学士桑维翰、边光范等,都是以礼部侍郎带翰林学士。 五代出现的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的现象,使得翰林学士主持科举也顺理成章了, 所以五代时不乏翰林学士权知贡举或者知贡举的例子,尤其到后周时期,知举官 几乎被翰林学士所垄断。端明殿学士也有带礼部侍郎的。如端明殿学士吕琦曾经 因为献策被唐末帝所疏远,被出为御史中丞,不久又以御史中丞为。礼部侍郎, 充端明殿学士。”圆上面吕琦的例子还可以看出,五代已经有御史中丞和翰林学士、 端明殿学士互迁的情况。到了宋代御史中丞与翰林学士互迁,甚至兼任的现象, 就非常普遍了。 学士院不光是人才荟萃之地,还是卿相腾飞之所。官拜翰林学士后,可以说 距离拜相仅仅一步之遥了,所以有“已见差肩趋翰苑,更期连步掌台衡” 之说, 因而说学士院是“储相之地”、“公辅之先路”固,毫不逾分。五代6 6 名翰林学 士中有2 5 人官至宰相或枢密使。官拜枢密使,是五代的新现象,这和枢密使在五 代的地位继续上升有关系。枢密使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到五代已完全制度化, 其权倾将相,甚至埒于人主,执掌军事大权,权同宰相。据谢南燕统计,“五代 的4 6 位宰相中,曾为翰林学士的有2 1 人,占宰相总数的4 7 5 。”6 特别是翰林 学士院的长官翰林学士承旨,拜相的机率更高。承旨学士又称院长,位在诸学士 上。旧唐书郑畋传说“禁林素号清严。承旨尤称峻重。偏膺顾问,首冠群 贤。”不是年深资长,德高望众的人是没资格担任承旨学士的,承旨的地位、待 遇都优于其他学士。在五代时期,官职制度比较混乱,官员的升迁也不符常规, 但承旨学士的崇高地位是保持下来的。后唐明宗曾说:“承旨一员,出自朕怀, 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翰林志。” 五代的1 7 位翰林学士承旨, 就有7 名拜相或任枢密使。正因为翰林学士的选任之精、礼遇之隆、升迁之速, 都是其他官无法比拟的,因而也成为文人儒士梦寐以求的目标。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第4 5 1 页 旧五代史) 卷鸫末帝纪下,第6 6 2 页 哞:唐诗 卷5 5 2 舍厚载和主司王起,第6 3 9 8 页 赵翼:陔余从考 卷2 6 学七 谢南燕;五代宰相使相群体及宰相制度研究陕两师火硼士论文2 0 0 3 0 4 0 1 五代会要 卷1 3 翰林院第2 2 6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端明殿学士则是从后唐才设立的。唐明宗目不知书,基本上是一个文盲皇帝, 而他所信任的近臣枢密使安重诲也不晓文义,更谈不上谙熟典章礼仪,一些诏诰 的上传下达都成了问题,遂设置端明殿学士。五代会要云:。明宗初登位, 四方书奏,多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不晓文义。于是孔循献议,因唐室侍读之号, 即创端明殿学士之名,命冯道等为之。”新产生的学士也需要解决班位问题,于 是又规定:“端明殿学士,宜令班在翰林学士上,今后如有转改,只于翰林学士 内选任。”o 这样端明殿学士就成了翰林学士迁转的一阶。五代学士中,冯道、赵 凤、刘啕、李愚、和凝、王溥等均循着“翰林学士端明学士宰相的升迁 尺度迁转,但端明殿学士只于翰林学士内选任这一规定并未严格贯彻下去,即使 后唐本朝,这一制度也有被破坏的情况。比如唐末帝时就有不次攉任者:韩昭裔 由节度判官、冯玉以颍州团练使拜端明的特例,也有从枢密学士径拜端明殿学士 的,甚至后晋天福四年( 9 4 0 ) ,“废端明之职,( 旧五代史作天福四年即 9 4 0 年文献通考作天福五年废,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开运元年即9 4 4 年恢复) 。” 但是总体来看,端明殿学士是被视为更高级的翰林学士的。五代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α-Dihydro-pregnenolone-d5-生命科学试剂-MCE
- 共享设备租赁策略-洞察及研究
- 精囊肿瘤微创手术-洞察及研究
- 消防网格化管理培训课件
- 交通疏导方案(已打印)
- 许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抽查
- 2025年中学支教工作总结篇
- 剩余污泥培训课件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题复习含答案
- 新建洞室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及成本分析
- 艺康servsafe培训课件
- 砖厂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2025年粮油仓储管理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课件】新高三启动主题班会:启航高三逐梦未来
- 历史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问答式复习提纲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学校物业服务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 单位车辆管理委托协议书示例3篇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技术变革与教学创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