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81 32 ;i i :0 a b s t r a c t n i uh e l i a n gs i t ei sa n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h o n gs h a nc u l t u r e t h ej a d ed i s c o v e r e df r o mt h et o m bi nn i uh e l i a n gs i t eh a v eab e t t e rl a y e r r e l a t i o n s t h e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do nt h eb a s eo ft h ep u b l i s h e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r e p o r t sa n dt h ef o r m e rs t u d i e so f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d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h ea s s e m b l a g eo ft h eh o n g s h a nj a d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y p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o nt o m bc a t e g o r ya n dc u l t u r ep e r i o d ,t h e t h e s i st r yt od i s c u s s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u s i n g j a d e t h e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e df i v e c h a p t e r st o g e t h e r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i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g e n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j a d e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o m b sa n du s i n go ft h ej a d e ;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i ss o m ed i s c u s s i o n s ;a n dt h el a s ti sc o n c l u d i n g t h et h e s i s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j a d e so fh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w e r em a d ea sa m y s t e r y a n da n o t h e rc r i t e r i o no fj a d ei sa sd e c o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n i u h e l i a n gs i t e ,h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 j a d e ,t r a d i t i o n 目录 绪论1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1 二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相关说明6 第一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概况1 1 第一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情况1 l 第二节玉器的分类与组合1 3 第三节典型玉器的含义解析2 3 第二章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及用玉分析2 6 第一节墓葬类别与分期2 6 第二节墓葬用玉分析3 0 第三章相关问题探讨3 5 第一节红山文化晚期经济、环境因素对用玉观念的影响3 5 第二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传承及影响3 7 第三节红山文化晚期用玉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性质4 1 结语4 2;口f 口1 厶 参考文献。4 3 附表4 9 一、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时代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1 9 3 5 年,日 本考古学者在位于当时热河省东北部的赤峰红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这种文化遗 存。红山文化这一名称的提出始于1 9 5 4 年,尹达先生在新石器时代中最早 提出红山文化的概念。 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是:北面越过西拉木伦河,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 也有分布;南面到达大凌河流域以及燕山南麓的长城地带;东以医巫闾山及其向 东北方向至通辽的延长线为界;向西则远达张家口地区。 ( 图1 ) 图1 :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吕军:红山文化研究中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亚考古学会,1 9 3 8 年。 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7 9 年2 月。 吕军:红山文化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 1 9 9 8 年。 红山文化年代跨度为距今6 6 6 0 4 8 7 0 年。 以1 9 7 1 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玉龙为标志,不断有明确地层的红山文 化玉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也开始了对红山文化玉器的 研究。在此之前,对红山文化玉器也曾有著录,但因为均为传世品,没有地层依 据,都将其年代定为商周或更晚。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分布 目i j 我们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考古发掘品及采集品。随 着1 9 7 1 年三星他拉玉龙的出土,随着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展开,出土了一 批具有明确出土地点及共存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另一类为传世品。通过与考古 发掘品相对照,之前年代不确定的一些传世品被定为红山文化玉器。 考古发掘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发现。 按地域划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西拉木伦河流域、老哈河与教来河流域,辽宁 省境内的大凌河与小凌河流域都有红山文化玉器出土。 ( 一) 内蒙古自治区 1 西拉木伦河流域 ( 1 ) 1 9 6 4 年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和尖山子征集到红山文化马蹄形玉箍、玉猪 龙、勾云形玉佩等。( 2 ) 1 9 8 1 年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征集、采集到玉器1 0 0 多件。 那斯台遗址主要为红山文化的房址及围壕。从调查结果看,这批玉器出于居住址 内。器形有玉蚕、龙形块、勾云形玉佩、玉鸟、玉鱼、三联璧等。( 3 ) 1 9 7 5 年巴 林右旗羊场出有1 件玉猪龙。 ( 4 ) 巴林右旗他拉宝力格出有玉蝉。 ( 5 ) 克什 克腾旗石板山红山文化墓地采集到玉棒形器、锥形器、玉斧、玉环等。( 6 ) 克 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中的红山文化层m 7 出土2 件玉块。 ( 7 ) 1 9 7 1 年翁牛特旗 吕军:红山文化研究,见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 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 9 9 8 年。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 9 8 4 年6 期。 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辽海文物学刊,1 9 9 4 年1 期。 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第1 9 1 页。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 9 8 4 年6 期第9 。 吕军:红山文化研究,见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 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 9 9 8 年。 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初析,史前研究1 9 8 7 年3 期。 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见李逸友、魏坚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第一 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第一版。 2 2 老哈河与教来河流域 ( 1 ) 敖汉旗大洼出土1 件玉猪龙。 ( 2 ) 丰水山、千斤营子出有玉猪龙、马 蹄形玉箍、玉斧。 ( 3 ) 宁城县打虎石水库出有1 件玉斧。 ( 二) 辽宁境内 在辽宁省境内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大小凌河流域。1 、阜新县胡头沟发现 两座红山文化石棺墓, m 1 遭破坏后收集回玉器1 5 件。m 3 4 出土1 件三联壁。 2 、 阜新县福兴地收集1 件弦纹兽面圭形玉饰。 3 、阜新县台吉营子村出有玉鸟。1 1 4 、 喀左县东山嘴遗址方形基址内出土双龙首玉璜。1 2 5 、牛河梁遗址第二、第三、第 五、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墓内出土大量玉器。”主要有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 龙、玉环、勾云形玉佩、玉鹗、三联璧等。 以上看出目前所知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的墓葬中。其他地点 虽然也有大量发现,但多为采集品。采集的玉器所处的原有层位关系已无从探寻。 回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 9 8 4 年6 期。 贾鸿恩:内蒙古又发现一件新石器时代玉龙,中国文物报1 9 8 8 年4 月8 日第l 版。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1 9 8 4 年3 期。 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的玉雕艺术与图腾崇拜,辽海文物学刊1 9 9 6 年2 期。 孙守道、郭人i j n 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 9 8 4 年6 期第1 4 。 吕军:红山文化研究,见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 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 9 9 8 年。 o 李恭笃、高美璇: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初析,史前研究1 9 8 7 年3 期。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 9 8 4 年第6 期。 胡头沟m 3 为多室石棺墓,内以石板分隔成五个单室,自北而南编为1 - 5 号,m 3 - 4 为第四 号单室。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 9 8 4 年6 期。 1 1 牟永抗、云希正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原始社会卷,河北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 1 2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8 4 年1 1 期。 1 3 详见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 9 8 6 年8 期;牛河 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文物2 0 0 8 年1 0 期;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 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 0 0 8 年第1 0 期;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 试掘报告,考古1 9 8 6 年第6 期;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 文物2 0 0 8 年第1 0 期;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 1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9 7 年 第8 期;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 9 9 4 年1 期;辽宁牛 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 m 1 ) 发掘简报,文物1 9 9 7 年8 期;辽宁凌源市牛河梁 遗址第五地点1 9 9 8 1 9 9 9 年度的发掘,考古2 0 0 1 年8 期。 3 关于红山文化的分期还在讨论中,现在主要有两期说、三期说、四期说。高美璇、 李恭笃将红山文化分为早晚两期,赤峰地区红山文化早于朝阳地区红山文化;杨 虎将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兴隆沣f 1 3 3 遗存、西水泉类型、东山嘴 类型分别属于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朱延平将红山文化分为四期,一期以兴 隆洼f 1 3 3 为代表,二期以兴隆洼f 1 0 6 为代表,三期以西水泉、蜘蛛山、红山后、 二道梁等遗址为代表,四期以牛河梁、东山嘴等遗址为代表。本文采用四期说。 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出在第四期,只有南台子遗址出土的玉器属于第三期。而 且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时代都属于红山文化晚期。我们可以以牛河梁红山文 化玉器为切入点来探寻红山文化玉器的使用情况。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玉器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由于相对集中出土 的玉器较少,并且牛河梁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很多发掘报告还未公开发表。一些 出土玉器的红山文化墓葬虽有发掘简报,但资料和线图、图片还不够详细。这些 都是影响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 目前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 一) 分区、分期的研究。由于红山文化玉器考古资料的局限,这方面的研究还 比较薄弱。吕军将红山文化玉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分为西拉木伦河以北区、 西拉木伦河以南区及大凌河区三个区域。( 吕文中的红山文化玉器早中晚三期年 代上分别相当于三期论的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 ( 二) 典型器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进行的比较深入。其中对于勾云形玉 器、玉箍形器及三孔玉饰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针对器形及器形演变关系,并结 合出土位置和使用方式探讨玉器的用途和功能。代表性研究有苏芳淑、廖泱修、 刘国祥、邓淑蒴、杜金鹏、郭大顺等对勾云形玉佩的研究。 李恭笃、林巳奈夫、 那志良、刘国祥、杨美莉等对玉箍形器的研究。 许青林、尤仁德、杨晶等对三孔 吕军: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见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 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 9 9 8 年。 聊苏芳淑( j e n n y e s o ) a h o n g s h a n j a d e p e n d e n t i l l t h e f r e e r g a l l e r y o f a r t ,o f i e n t i o n s ,m a x1 9 9 3 p 9 1 :廖泱修:中国最早的玉凤叫式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之正名与演变,中国文 物世界1 9 9 6 年1 3 2 期,p 6 1 6 7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 9 9 8 年5 期; 邓淑蓣:谈谈红山系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 9 9 8 年1 8 9 期;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 类玉器探讨,考古1 9 9 8 年5 期;郭大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研究,故宫文物月刊 1 9 9 6 年1 6 4 期。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 9 8 6 年6 期;林巳奈夫:红 4 一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中指出在红山文化玉器技术结构中,以砂绳切割技 术的主要用途体现在四个方面:1 由兴隆洼文化传承而来的玉块的块口切割;2 玉 箍型器的砂绳切割取芯技术;3 玉牌饰等曲面型器物的曲面片的开片技术;4 二 次加工的细节如扩孔等。席永杰、张国强做了红山文化玉器线切割、钻孔技术实 验。 证明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已掌握了娴熟的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 ( 四) 用玉制度的研究。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的主要是刘国祥。在他的西 辽河流域史前用玉制度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论西辽河流域玉文化的起 源与发展中都涉及到红山文化用玉制度的讨论。刘国祥认为玉器被赋予浓重的 社会属性,广泛用于各类重大宗教祭祀活动之中,是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标志, 认为玉礼制出现。袁永明在其博士论文辽海、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较研 究 中也涉及到了用玉制度的问题,认为玉器起到划分等级的作用。赵宾福在关 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 中将红山文化玉器作为辽西史前玉器的第二阶段来 探讨。赵宾福认为辽西史前玉器多为小型制品,造型取材于实践和生活,主要是 工具和身体上的装饰品等一类的实用器,而不是专门制作的冥器或礼器,所以并 非“神器或“神物 。它所表达的主要是人们的劳动和审美、爱美意识,体现的 是生前财富的多少和地位的差别,蕴涵的是祛灾祈福、保佑平安等图腾崇拜或生 山文化出土的所谓马蹄形玉箍,中国文物报1 9 9 0 年5 月1 0 日3 版:那志良:琮、腕饰、 扳指海外藏玉介绍( 七) ,故宫文物月刊1 9 8 7 年4 8 期;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 究,文物2 0 0 0 年6 期;杨美莉:新石器时代北方系环形玉器系列之四圆角方璧与马 蹄筒形器,故宫文物月刊1 9 9 3 年1 2 9 期。 许青林:红山文化玉- - - 孑l 器为史前巫具考,中国文物报1 9 9 7 年1 1 月3 0 日3 版;尤仁 德红山文化玉三孔器探研,故宫文物月刊1 9 9 8 年1 6 卷1 期;杨晶良渚文化玉质梳背 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物。2 0 0 2 年1 1 期。 叶晓红:中国玉文化科技人类学研究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博士学位论文,中 央民族大学2 0 0 9 年3 月,第1 1 3 1 1 6 页。 席永杰、张国强:红山文化玉器线切割、钻孔技术实验报告,北方文物2 0 0 9 年1 期, 第1 1 0 1 1 2 。 刘国祥: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 袁永明:辽海、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较研究以玉器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2 0 0 3 年6 月。 赵宾福: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见费孝通主编:玉魂国魄一中国古代玉器与 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燕山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4 6 。 5 灵崇拜的原始观念。 凶为目前经正式考古发掘且有明确地层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出土于 牛河梁遗址,所以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就具有重 要的意义。虽然刘国祥先生也曾指出由于牛河梁各个地点积石冢内石棺墓的发掘 进度不一,有些已发掘的资料尚未完全发表,对于牛河梁各墓葬的用玉制度进行 系统研究条件尚未成熟。目前我们可见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资料约有4 1 座墓葬 资料。其中出有玉器的墓有2 4 座,共计约1 0 5 件玉器。本文尝试从这些资料中探 讨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用玉情况。在新的资料的及刘国祥先生已有研究的基础 一k ,进一步探讨牛河梁遗址的用玉习俗问题。再通过与牛河梁以外,其他地点的 红山文化玉器,来窥探红山文化的用玉习俗。关于用玉制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红 山先民的精神世界、了解红山先民的礼俗。 二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相关说明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的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对于遗址中 没有明确地层关系的被扰动过的玉器不作为主要依据,仅作为考古发掘品的对照、 参考资料。关于玉器的资料主要来自考古发掘简报、重大考古发现的报导及相关 考古年鉴记载。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坐落在努鲁儿虎山的山谷 间。1 9 7 9 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城子山遗址,当时定名为“凌源县三官甸子 城子山遗址”。 1 9 8 1 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 9 8 3 年进 行发掘并确认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发现了女神庙。以后陆续进行调查和发 掘。遂将城子山遗址也进行了统一编号定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 删) 。 牛河梁遗址,在5 0 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 等,已发现遗址点2 0 余处,有编号的地点有1 6 个,其中积石冢1 3 处。牛河梁遗 赵宾福: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见费孝通主编: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 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燕山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4 6 页。 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文物2 0 0 0 年6 期。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 9 8 6 年6 期,第4 9 7 页。 6 址诸遗址点以南北为轴线进行总体布局,最北地点是女神庙和庙台( 第一地点, 编号n i ) 组成的第一组中心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最北端。顺山势走向向南正对 着猪( 熊) 首山山峰,其间第二地点( 编号n i l ) 、第三地点( 编号n i i i ) 、第四地 点( 编号n i v ) 、第五地点( 编号n v ) 的冢坛组成的第二组中心建筑,分布在中 轴线上。遗址群最前沿是金字塔式巨型建筑( 第十三地点,编号n x l l l ) 。在中轴 线周围诸山岗上以积石冢环卫,在庙区的西北梁上有第六地点( 编号n v l ) 、第七 地点( 编号n v i i ) 积石冢,庙区以东有第八地点( 编号n v i l l ) 、第九地点( 编号 n l x ) 积石冢。在第二组中心建筑与金字塔建筑之间由北向南依次有第十地点( 编 号n x ) 、第十一地点( 编号n x i ) 、第十二地点( 编号n x l l ) 。在金字塔东西一线 的翼山顶为第十四地点砌石址( 编号n x i v ) 、山腰上为第十五地点积石冢( 编号 n x v ) ,西翼山顶为第十六地点积石冢( 编号n x v i ) 。( 图2 ) 图2 :牛河梁遗址分布图( 图中阿拉伯数字为海拔高度) 至目前为止经过发掘且有墓葬发现的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第 十六地点。 红山文化的绝对年代数据日前己发表的有8 个,多在距今6 7 0 0 年至4 9 0 0 年 间。其中兴隆洼遗址有两组,f 1 3 3 平均年代为公元前4 5 8 8 年,f 1 4 2 平均年代 为4 4 2 5 年,可视为早期代表数据;牛河梁遗址测年数据有四组( 见表1 ) , 平均 索秀芬、李少兵: 页。 索秀芬、李少兵: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考古2 0 0 7 年1 0 期,第5 2 - 5 3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考古2 0 0 7 年1 0 期。( 中国社 7 年代在公元前3 6 4 8 年 - - 3 1 4 0 年之间。牛河梁遗址处于红山文化晚期。 表1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碳十四年代数据表 标本出土位置 测定年代半 树轮校正年代 文化性质 单位与层 实验室编号标本物质 遗址衰期按达曼表按高精度表 位 f 1 3 3 z k - 1 3 9 4 5 8 6 5 9 0 6 5 2 5 1 1 0b c 4 71 4 4 4 6 3 木炭 兴隆洼 f 1 4 2 q z k - 2 0 6 45 7 3 5 8 56 3 9 5 1 9 0b c 4 5 0 1 4 3 4 8 木炭 l i 区冢i z k - 1 3 5 54 9 9 5 1 1 05 6 0 0 1 3 58 c 3 7 7 9 - 3 5 1 7 木炭 封土 i 区fi 北 z k - 1 3 5 24 9 7 5 8 55 5 8 0 1 1 0b c 3 7 71 - 3 51 9 木炭 红 缘 山 牛河梁 文 化 i 区房址z k - 1 3 5 l4 9 7 0 8 05 5 7 5 1 1 0b c 3 7 0 0 一3 5 2l 木炭 i i 区冢i z k - 1 3 5 44 6 0 5 1 2 55 1 4 5 1 5 5b c 3 3 6 0 2 9 2 0 小炭 m 8 石砌建筑 东山嘴b k 8 24 8 9 5 7 05 4 8 5 1 0 0b c 3 6 4 0 一3 3 8 2 木炭 基址 五道湾m 1z k 一1 1 8 04 4 5 5 8 54 9 6 5 8 0b c 3 0 3 9 2 8 9 4 木炭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通过对牛河梁遗址墓葬所见玉器的分析,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进行如下几 方面的探讨。 第一,红山文化先民在用玉的观念是怎样的。 第二,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在使用上与不同时期文化的玉器进行比较有 何特点。 第三,通过墓葬中随葬的玉器探讨社会制度。 第四,红山文化晚期玉器文化的流向等问题。探讨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玉 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通过对玉器的研究进而上升到对古代宗教、礼 制乃至文明进程的研究。 。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的研究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献资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1 9 6 5 1 9 9 1 ) 年,文物出版社1 9 9 2 年。) 本文采用“红山文化先民”这一说法,指生活在红山文化时期创造红山文化的居民。 8 料及博物馆参观考察来进行。综合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来讨论红山文化同 周边小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三、相关问题的说明 ( 一) 玉器命名 在本文的研究中力求将以往学者对于红山文化玉器定名不一的器形统一定名, 以便于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进行分析。从发掘简报及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分类定名并没有统一标准,各家说法不一。因此,本文在综合 比较各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参考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中的观点 对红山文化玉器统一定名。关于璧、瑗、环、镯的定名,夏鼐先生主张根据考古 发掘所见各种玉器的出土情况,以及它们的形状,结合传世品和文献资料考证其 古名,无法判定古名的另取简明易懂的新名,用途不明的暂时存疑。 由于各简报中对环与镯的说法不一。如1 9 8 6 年n i i z l 的简报将置于骨架上、 腕部、腰部的统称为玉环。 而2 0 0 8 年发表的n i i 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简报将出 于腕部的统称为玉镯。但是两者其实皆为外缘刃部圆钝,内缘厚而外缘薄,截面 多为三角形,通体光素无纹,直径6 - 8 c m 左右,厚0 5 - 0 7 c m 左右的器身作细条 圆圈,孔径大于器二分之一的圆环形玉。n i i i 的简报亦将置于腕部者称为玉镯, 置于肱骨上者称为玉环。n v 的发掘简报中则一律称为玉镯。n x v l l 9 8 6 年发表的简 报皆称玉环,而2 0 0 8 年发表的简报则将出于腕部的称玉镯,出于腹部的称为玉环。 各位学者在研究时多按自己的需要或统称为环镯类或玉环。针对各家命名存在差 异、不统一的玉器,为研究方便起见,本文将随葬位置作为第一因素考虑,然后 再结合器形将玉器进行命名。本文研究中涉及到的玉器主要有玉环( 墓中出土位 置位于腕部以外其他位置者) 、玉镯( 墓中出于腕部者) 、勾云形玉佩( 包括有学 者称为勾云形玉、兽面玉饰、兽面纹玉佩、鸟兽纹玉佩、双鹗玉佩) 、箍形玉饰( 包 括马蹄形玉箍、管箍状器、鼓形箍) 、玉猪龙、玉棒形器、双人首三孔玉饰、玉钺、 玉珠( 包括竹节状玉饰) 、斜口管状玉饰、双联璧、玉龟、玉鸟( 包括玉鹗、玉凤) 、 何驽: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考古与文物,1 9 9 0 年6 期。 圆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 9 8 3 年5 期,第4 5 5 4 6 7 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 1 9 8 6 年8 期,第1 1 7 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文物2 0 0 8 年 1 0 期,第1 5 - 3 3 页。 9 菱形玉饰、兽面牌饰、三联肇、凸弦纹玉饰、玉蝈、双猪首三孔玉饰、绿松石坠。 ( 二) 玉概念的界定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玉字在今日中国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仍是泛指许 多美石。狭义的或比较严格的用法,也是专指软玉和硬玉。”杨伯达认为“玉是 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 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周晓晶也在研究中指出广义的玉是指“石之美 者,即把一切质地细腻、峰韧、色泽光润美丽的矿物都称作玉。狭义的玉则专指 硬玉与软玉,及翡翠与和罔玉两种,称为真玉。而把其他的美石称为假玉。 本文 综合各家的提法,认为玉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发展变化的。论述中采用广义的玉 的概念。因此在分析中办将绿松石纳入讨论范围之内。 ( 三) 关于用玉制度与用玉习俗的探讨 辞海中解释: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 动准则,而习俗则指风俗习惯。鉴于红山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本文采用的“用 玉”主要指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先民的用玉的一般习俗,包括用玉的种类、功能、 使用方法、使用等级等。在使用上红山先民可能经历了由习俗而演变成制度这一 过程,这将在后文中详细探讨。本文将探讨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存在怎样的用玉 习俗。 ( 四) 在进行牛河梁遗址墓葬的探讨时本文的范围包括有出土玉器的墓葬,也包 括未出土玉器的墓葬。因为本文认为不随葬玉器也是用玉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 要综合各种情况从整体上考察玉器的使用情况。 夏鼐:有关安阳殷墟玉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玉器文 物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7 页。 圆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2 页。 周晓晶: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初步研究,北方文物1 9 9 9 年1 期。 1 0 第一节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出土情况 器概况 目前牛河梁遗址已正式发表发掘简报的有牛河梁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 地点、第十六地点,共有4 1 座墓葬。其中出土玉器的有2 4 座墓葬,共出土玉器 1 0 5 件( 其中5 件出于积石冢中) 。 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 第十六地点于1 9 7 9 年进行试掘,发现了红山文化墓葬m 1 、m 2 、m 3 。三座 墓葬均有玉器出土。但城子山m 1 被扰动,报告中指出在城子山m 1 的西侧扰土中 发现1 件玉雕猪头饰( 本文统一此玉器名称为双猪首三孔玉饰) 和1 件较大的石 锥形器,从出土位置观察,应为城子山m 1 的随葬品。城子山m 1 为土圹石棺墓, 墓底平铺石板,墓墙遭破坏。城子山m 2 为土坑石棺墓,处在遗址中心部位。墓坑 内用薄石板垒砌长方形石棺,棺底铺一层石板。m 2 随葬玉器情况:头部出有勾云 形玉佩,胸前出有马蹄形玉箍,左右两侧葬有玉钺,胸前出有2 件玉环,脚部出 1 件玉环、1 件玉鸟,墓主左侧靠近棺墙处出有1 件玉珠, 共9 件玉器。除此之 外没有其他随葬品。城子山m 3 ,北与m 2 相距3 5 米,已遭破坏。m 3 的结构与 m 1 相一致,未发现随葬品。另外,还采集到1 件小玉环,具体位置不详,有确 定层位关系的只有m 2 出土的9 件玉器。 2 0 0 2 年第十六地点又发掘了m 4 ,属于积石冢中心大墓。m 4 为特大型竖穴石 圹石棺墓。 随葬器物一共有8 件,其中6 件为玉器,另外2 件为绿松石坠。玉鹗 位于墓主头下,马蹄形玉箍位于墓主右胸部,玉人位于墓主左腰部,墓主右手戴 1 件玉镯,腰间葬1 对玉环。 此墓本文称为城子山m 1 。因为2 0 0 3 年重大考古发现又有n x v i m l ,报告未发表。 原报告中为左侧随葬二件玉钺,但据线图应为左右两侧随葬玉钺。 原报告中称为竹节状玉饰,本文统称为玉珠。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 9 8 6 年第6 期,第5 0 0 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 2 0 0 8 年第1 0 期,第4 页。 报告中称为玉鹗,很多研究著作中亦称为玉凤。 二、牛河梁第二地点 目前第二地点发表资料的有一号冢和四号冢。玉器都出在一号冢的墓葬中, 四号冢发掘的三座墓未发现葬有玉器。一号冢有发掘简报的墓葬有m 4 、m 6 、m 7 、 m l l 、m 1 4 、m 1 5 、m 1 7 、m 1 9 、m 2 0 、m 2 1 、m 2 2 、m 2 3 、m 2 4 、m 2 5 、m 2 6 共 1 5 座墓。除m 6 无随葬品,m 1 旷未见随葬品,m 2 0 无随葬品外,其他1 2 座墓都 有玉器出土。 m 4 随葬3 件玉器,马蹄形玉箍1 件横置于头骨下,玉猪龙2 件并排倒置于胸 骨上。m 7 为二次葬墓,随葬玉器4 件,玉环、玉壁各2 件。m l l 为二次葬墓,随 葬玉器3 件,玉环1 件,方形玉饰 1 件,玉棒形器1 件。m 1 4 随葬3 件玉器,勾 云形玉佩1 件置于胸| i i ,玉环2 件戴在腕部。m 1 5 随葬玉器5 件,马蹄形玉箍1 件位于头顶下方,玉壁1 件、玉环1 件位于腰部左侧,双腕处各有1 件玉镯。m 1 7 随葬玉器1 件,为双人首三孔玉饰,置于头骨下。 m 2 1 随葬2 0 件玉器。菱形玉饰1 件位于头部上方,马蹄形玉箍1 件位于头顶 部,勾云形玉佩1 件位于左肩上部,双联璧2 件叠置于右肩部,管箍状器1 件位 于右肩部,玉龟1 件位于左胸部,玉珠 1 件位于上腹部,兽面牌饰1 件位于腹部 正中,玉镯1 件戴在右腕部。玉璧1 0 件,头骨左侧勾云形玉佩下面有1 件,头骨 右侧双联璧上面有1 件,头骨右侧颌下1 件,左右小臂内侧各1 件,左右手下端 各1 件,做股骨外侧1 件,左小腿骨下1 件,双小腿骨下1 件。另外,据简报称, 在墓主颈部隐约有似贝壳类的坠饰品,均己粉蚀,器形质地无法辨认。 m 2 2 出土3 件玉器。马蹄形玉箍1 件横置于头顶部,勾云形玉佩1 件位于右 胸靠近小臂处,玉镯1 件位于右腕处。m 2 3 出土3 件玉器,1 件绿松石坠饰。其中 玉钺1 件葬于胸部,鸟兽纹玉佩( 本文以下统称为勾云形玉佩) 1 件位于腹部,玉 镯1 件位于右腕处。m 2 4 北 随葬2 件玉器,玉镯1 件戴在右腕,勾云形玉佩1 件 m 6 为二次葬。 圆m 1 9 为二次葬。 原报告中称为方形玉饰,本文根据其器形特征以下归为玉璧一类,称为玉璧。 固原报告中称为玉环,本文将环镯类出于腕部者称为玉镯,其他称为玉环。 原报告中称为竹节状器,本文统称为玉珠。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 1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9 7 年 第8 期,第9 1 4 页。 发掘简报中采用兽面玉佩一称呼,根据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学者将其归入勾云形玉佩。 本文根据其造型特点及出土位置考虑统一称为勾云形玉佩。 原报告中只用m 2 4 。但m 2 4 为双室墓,分南北两单室。所以本文以“m 2 4 - :1 1 :”表示北室, 位于腹部。m 2 4 一南随葬玉器1 件,为玉镯,戴在右腕处。m 2 5 随葬7 件玉器。玉 珠2 件分别位于左耳和右颈部,马蹄形玉箍2 件分别位于后颈下和腹部左侧,玉 镯2 件分别戴在左右腕部,玉斜口管状器1 件位于左侧胸部。m 2 6 随葬玉器4 件, 双鹗玉佩( 本文以下统称勾云形玉佩) 1 件位于腹部,玉斜口管状器1 件位于胸部, 玉镯和玉饰各1 件位于右腕部。 三、牛河梁第三地点 1 9 8 6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对第三地点积石冢进行了初步发 掘。己发掘石棺墓1 0 座,但有资料的仅有m 1 、m 2 、m 3 、m 4 、m 5 、m 6 、m 7 、 m 8 、m 9 共9 座。其中只有m 3 、m 7 、m 9 见有随葬玉器。m 3 随葬玉器4 件,玉 壁1 件出于头骨左侧,玉环1 件出于右肱骨上,玉镯1 副出于左右腕部。m 7 随葬 玉器3 件,马蹄形玉箍1 件置于脑后,玉镯1 件置于右腕部,大串珠1 件与右胸 部。m 9 随葬玉器2 件,玉镯1 件位于右腕部,凸弦纹玉饰1 件位于右胸部。 四、牛河梁第五地点 第五地点地层堆积分上、中、下三层。上层z 1 m 1 、z 2 m 2 、z 2 m 3 、z 2 m 9 见 有随葬玉器。其中z 1 m 1 随葬玉器7 件,璧2 件位于头部两侧,鼓形箍1 件位于 胸部,勾云形玉佩1 件位于胸部,玉镯1 件戴在右腕处,玉龟2 件分别位于左右 手部。z 2 m 2 随葬玉器3 件,其中玉镯2 件位于左右腕处,玉坠饰1 件位于左肩处。 z 2 m 3 为二次葬,随葬玉镯1 件。z 2 m 9 不是石棺墓,为陶棺墓,为儿童墓,随 葬玉蝈饰1 件位于头骨旁。另外在第五地点z 1 内,非石棺墓内也出有玉器5 件。 其中玉珠2 件,玉板1 件,玉蚕1 件,玉联璧1 件。中层z c z l m 7 中随葬玉镯1 件位于右腕处。下层以灰坑为主,没有玉器。 第二节玉器的分类与组合 一、玉器的分类 前辈学者有很多人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过分类。郭大顺认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种 “m 2 4 南”表示南室。 简报中称为“玉饰”,为体偏平,近三角形,正面圆润光素,背凸凹不平,外缘不甚整齐, 上饰一个对钻小孔。 根据其器形特点此大串珠与n i i m 2 1 、n x v i m 2 的竹节状器属一类,本文都称为玉珠。 简报中未叙述位置,通过线图得知。 1 3 类可以分作十个大类:动物形玉、筒形玉、o 。勾形玉、玉璧、珠形玉、特形玉、棒 锥形玉、玉兵、玉工具、玉料。张星德将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分为玉璧、 玉环、兽形玉、玉璜、玉块、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双猪首形饰、棒形器、 玉鸟、玉龟、玉鹗等。郭大顺和张星德分的种类较多,几乎每种器形一类。吕军 依据玉器形制特点及其随葬位罱,按用途将红山文化玉器分为工具类、装饰品类、 礼仪器类、艺术品类、其他类五大类。2 0 0 0 年刘国祥将牛河梁遗址四个地点出土 的玉器按照造型题材分为装饰题材类、仿工具题材类、动物题材类、特殊题材类 四大类。2 0 0 1 年刘国祥根据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将正式考古调查或发掘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分成五大类: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人物 类玉器、特殊类玉器。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分类目前基本上存在着按玉器造型的 不同名称分类和按造型及功能统一分类两种观点。综合分析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 化玉器造型题材特点及随葬位置,本文认为刘国祥的分类观点更适合本文的讨论。 所以参考刘国祥的观点将玉器分为如下四类:工具题材类、装饰题材类、动物题 材类、特殊题材类。 ( 一) 工具题材类 工具题材类主要有棒形器( n i i z l m l l ) 、玉钺( n i i z l m 2 3 、城子山m 2 ) 共4 件。此类玉器造型可看成是对同类石质或骨质工具的一种模仿。 棒形器呈长柱状,一端作圆头,一端漫圆扁尖。长1 2 7 厘米,最大径1 9 厘 米。近圆头处饰一周弦纹和二匝突起( 图3 - 1 ) 。牛河梁的棒形器与胡头沟的玉棒 形器有别。胡头沟的玉棒形器一端作椭圆形斜面,另一端作圆尖状,通体光素。 玉钺呈扁平片状体,一边为弧刃。其他三为直边,缘部均较圆钝,中心有一 直径2 5 3 2 厘米的圆孔。与弧刃相对应的直边近缘部有一至两个钻孔( 图3 2 、3 3 ) 。 据报告中称:此种形制的玉钺很可能是有原始石质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礼仪性武 器。 即本文的玉箍形器。 。 指仿贝的玉贝、做成如碑状的小饰件等。在牛河梁遗址目前发表的红山文化墓葬中没有着 此类玉器。 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文物2 0 0 0 年第6 期,第7 4 8 5 页。 回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 9 8 6 年第6 期,第5 0 1 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文物2 0 0 8 年第 1 0 期,第2 5 页。 1 4 装饰题材类指可能直接戴在身体各部位的环、镯或可穿系的珠、管等。装饰题材类 共4 4 件。 环、镯其基本形制相同,为圆形,大小略有差异,截面多呈三角形,外径7 8 厘米,内径5 - 6 厘米( 图4 1 、2 、3 ) 。根据墓中出土的位置可分为环、镯二种。主 要有玉环共1 1 件。玉镯 共2 2 件。 玉饰共6 件。玉饰为半圆形或为片状,有钻孔,可以系挂的饰件。其具体名称 不明,本文称为玉饰。n i i z i m 2 6 中的1 件为体偏平,近三角形,正面圆润光素, 背凸凹不平,外缘不甚整齐,上饰一个对钻4 q :l ,约6 7 厘米长,5 8 厘米宽,4 9 厘米厚。( 图4 4 ) n i i z l m 2 1 中有1 件菱形饰,中心处钻一椭圆孔,长5 6 厘米, 宽4 8 厘米,厚o 3 5 厘米。n v z 2 m 2 中有1 件坠饰,为半球体,平底处斜向对钻 一穿孔。底径1 7 厘米,高1 6 厘米( 图4 5 ) 。n i i z l m 2 3 中的1 件玉饰为绿松石 坠,出于左耳处。其表层为绿松石质,底层为黑色石皮,呈梯形片状体,上端对 钻一小孔,长5 2 厘米,宽1 5 3 9 厘米,最厚0 5 厘米。n x v i m 4 中出有2 件, 位于腹部,略呈半圆形,上部正中单面钻一圆孔,通体琢磨光滑,直径1 8 1 9 厘 米,厚0 1 2 0 1 3 厘米。 据吕军: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都有穿孔,可供系佩,似均可 视为佩件,或可能最初是佩饰。从表现形式看来,各种形状的用玉,如玉猪龙、玉璧、勾云 形玉佩等已不是单纯可供佩戴的普通饰,很可能已变成礼器或祭祀用品,故玉猪龙等不列入 装饰品类。 圆在原简报中出土于腕部的有称玉环的,也有称玉镯的。本文按照出土位置将出于腕部的统 称玉镯,出于非腕部的统称玉环,因为两者在功能上会有所区别。玉环n i i z i m 7 两件、m l l 一件、m 1 5 一件;n i i i m 3 一件;n v z 2 m 3 一件;城子山m 2 三件;n x v i m 4 两件、m 1 4 、 m 1 5 的玉环位置和件数不详。 玉镯n i i z l m l 4 两件、m 1 5 两件、m 2 2 一件、m 2 3 一件、m 2 4 一件、m 2 5 两件、m 2 6 一件、 m 2 1 一件;n i i i m 7 一件、m 3 两件、m 9 一件;n v z c z l m 7 一件、z 2 m 2 两件、z 1 m 1 一件; n x v i m 4 一件、m 1 两件。 1 5 玉珠,基本形制为束腰,中心对钻一贯通的长孔,近似鱼椎骨状或竹节状,或 为圆角长方体。高1 3 2 8 厘米,外径约1 2 3 8 厘米。n i i 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