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 1 摘 要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之分 本文注意到了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不尽如人 意的现实强调必须尽快设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来自国外的强大竞 争对手 本文选择大国经济作为切入口 指出大国国内市场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支 撑作用并对大国区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主要途径做了简要分 析 文章着力探讨了我国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现状及原因认为地区间市场分割对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文章还分析了美国及欧盟有关区际协调的经验做法 认为在欧美比较重视规 范市场运作国家或者联盟通过有关法律规范来约束政府的行为确立企业是市 场中的主要行为者依靠一些职能法规营造起一个有利于培育企业产业国际 竞争力的环境 鉴于我国区际关系的复杂性 本文指出要想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以提升我国 国际竞争力 必须调动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力量 构建一个全面的区域协调体系 文章最后结合我国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在考察了以往区际合作实践的基础 上提出了我国区际协调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和有关制度安排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市场分割 区际合作 改革 中国国际竞争力与区际合作研究 2 abstract international cmpetitiveness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a nation.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 of enterprise, of industy, and of 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is unsatisfactor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in order to compete against the strong rivals, china must remove its competiveness as soon as possible. considering that china is a big country, 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domestic market in big countries on improving the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unfortunately, we have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trade barriers between regions in china, which do harm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mpetitiveness. after introduc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us and eu on dealing with regional barriers, this paper point out that we must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national market sysem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 forwards the basic ways and related systems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 market barrier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reform 1 区际市场与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 叶劲松 1 导言 1.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1.1.1 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国际竞争力这一特定概念的频繁使用 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自美国首先开始的 1978 年 美国技术评价局根据白宫和国会的要求 开始研究美国工业的国际竞争状况 并于 1980 年形成美国竞争力研究一报告对其时美国国际竞争力的状况表现出极大的担忧1983 年美国白宫设立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专门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如何提高国际 竞争力并在宏观上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1985 年该委员会推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总统 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报告自此之后如何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恢复美国的霸主 地位就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议题并通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等措 施实施其战略意图有时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 在美国之后另一个对国际竞争力问题高度重视的是英国英国上议院组成了一个关 于海外贸易的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和筹划对英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并于 1985 年形成 一份较有影响的奥丁顿报告对英国在海外贸易中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证和 计量分析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会于 1983 年联合英国的多所大学和研究中中 心发起了一个包含 20 多个专题内容的大型科研项目对英国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研究 在美英的带动下国际竞争力问题迅速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日 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都对这一问 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 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合作研究 该研究于 1980 年先由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其时叫欧洲经济论坛发起从 1989 年开始与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imd携手合作主要是对国家间 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并运用统计资料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 分析 得出各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排序 定期公开发表年度报告 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 1995 年后由于 wef 和 imd 在研究方法上的分歧而开始各自每年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 imd 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 wef 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均产生了巨 大影响 1.1.2 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层次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因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 定论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一是美国总统委员会关于产业竞争力的 报告定义的即一国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二是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 定义的即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其国外竞争者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 质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从纯理论上讲竞争意味着竞争主体面对面地进行较量较量的结果通过客体的直观 比较体现出来国际竞争力的主体是多层次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企业或者产业地 2 区等等竞争的客体最直观讲就是产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即是一个量化的判断指标严格 说来 产品直接由企业提供 因此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衡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合理 的 我们可以把企业这种微观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称为狭义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不提供某种 客体直接参与较量活动但由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总体经济实力外部经济秩序配套基础 设施综合经济资源等又都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定义国 家这一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是有意义的 但要间接些 我们可称之为国际竞争潜力或国际竞 争力从竞争主体的角度看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竞争力美国的迈克尔波特第一次 明确 地把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 他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 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关键产业即那些劳动 生产率提高最快新技术发明发展最快的部门如果哪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在这些相关产业 中占据优势 那么这个国家就又有较强的国家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 历史上的如英国的纺织 业当代的如美国的飞机制造it 产业日本的汽车造船钢铁等等都是当时或现在劳 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技术发明发展最快的产业而这些国家也正是因为在这些产业占据 优势才使得这些国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本文所论及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反映了一个经济实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实力这种能力建立在企业产业和国内总体经济基础之上通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 反映出来 1.1.3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要素 衡量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很多专家学者们没有统一的看法imd 和 wef 研究报告中等 级标准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他们在排列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力顺序 时运用了涉及广泛领域的 290 多个评价指标其中 2/3 是硬统计指标1/3 是对实业家作 的问卷调查指标 根据研究内容他们对 290 多个评价指标进行归纳调查 最后用 8 个要素来 集中说明国际竞争力表 1-1 给出了 imd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要素 表 1-1 imd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要素 要素名称 反映内容 典型性指标 国内经济实力 对一国国内实力的综合评 价 gnpgdp国内总投资国内总储蓄通胀率经济增长 企业家们对经济运行的评价 国际化程度 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 程度 进出口值投资流量贸易保护汇率利用外资额法规 建设对外开放度 政府作用 政府政策有利于竞争力增 强的程度 政府债务政府预算赢余/赤字官方储备政府最终消费 支出企业家们对政府管理政策的评价 金融环境 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 量的整体评估 实际短期贷款利率国际市场筹资银行规模企业家对资 金短缺度央行政策贷款难易金融机构自主权的评价 基础设施 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 要求的程度 自然资源自身的充足与再利用 一国信息 通讯和交通系统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在创新 获利和应 变等方面能力 劳动生产率工资收入安全生产企业家对企业信息技术 开发全面质量管理雇员流动等的评价 科技实力 科技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 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企业 r通过价格补贴减低本地产品的价格提 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用一些超经济手段如以加强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为名控制外地 产品流入本地 个别地方还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名 动用当地宣传媒介做不切实际的广告 宣传压外抬内将外地质量正常的商品搞臭达到让其自动退出本地市场的目的 2对企业的保护与封锁 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采取各种干预 表现在一是对优势企业的限制 阻碍其向外地投资 只能在本地发展扩张二是对本地国有企业采取父爱式的关怀如使用财政杠杆实施力度 很大的减免税或税收返还政策三是对劣势企业的保护制造兼并陷阱把包袱甩给外来企 业一旦亏损企业有所起色又对外来的合作方予以刁难排挤四是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 企业听之任之 一方面 地方保护主义公开或暗地 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 加工制造活动以增加本地产值扩大就业门路开辟财源增加税收另一方面用行 政力量推销伪劣商品保护伪劣商品的市场有的地方为了保持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减轻 积压产品的负担 对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便采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指令地方国营商业部门帮助 工业企业泻肚子有的地方甚至采用强制推销的办法规定各单位购买企业无销路的产 品这种通过行政权力的保护使地方市场呈现出高度割据性的垄断状态 3资本市场方面的保护 我国的证券市场已从地区性试点发展成为全国性市场市场的规范性正逐步提高但 我国证券市场是相对独立的 非统一的市场 证券交易所归属地方政府和中央证券主管部门 双重管理不同的证券交易场所有不同的制度办法和运作规则是一种封闭式的地方割 据的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在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方面违反有关规定 证监会人手 严重不足疲于查堵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在接受证监会委托调查案件时有时先于证 监会悄悄地处理案件结果影响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施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市 12 场意见很大有些地方为维护本地上市公司形象不断用行政的力量对上市公司重组这就 严重束缚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作用很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就产权市场而言 目前全国统一产权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制约了产权 市场的发展 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目前的企业兼并与产权转让具有浓 厚的区域性色彩1998 年以政府职能转换为核心的政府体制改革使政府脱离了直接管理 企业的体制国有企业的自主权空前扩大但同时地方政府职能转换改革滞后并且更以 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去干预企业从发展战略日常经营上把企业控制在自己手中使得国有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际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在企业并购与产权重组过程中 地方政府不合 理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企业并购中地方保护较为严重跨地区跨行业 的企业兼并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其二 企业并购往往只是从单纯的摆脱眼前政 府行政负担的目的出发拉郎配式兼并或杀富济贫式兼并破坏了产权流动的市场规 划其结果往往是优势企业被拖垮更有甚者在企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中有的地方政 府搞假破产真逃债市场交易行为被扭曲 就国有资产管理而言我国多年来对企业实行多头管理国有资产人人有份人人不负 责造成了国有产权主体的缺位在进行股份制改组以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转变目 前不少地方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股权管理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应看到国有资产 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新的管理部门 本身没有按照经济的要求进行股份制管理 依然是按照行 政区划来设立易形成资金的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难以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4在生产资源配置上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是地区市场分割 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产业政策是国家站在宏观经济高度 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出发 对整个国家产业布局的规 划以实现全社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各地和各部门都应自觉地贯彻实施但由于改革开放 以来多元利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地区和部门往往不是从全局利益出发服从国家产业 政策的调控而是一味追求自身局部的近期利益对投资少见效快价高利大的项目争着 上盲目布点盲目投资以致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相当普遍 各地未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地区结构趋同化的现象非常突出 例如早些年常常发生的 在家用电器等轻纺产品生产和建设上的恶性竞争 汽车制造业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哄而上 导致 100 多家整车生产厂家近年来又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甚至 大型市场设施和商场等领域内不顾市场容量和经济回报盲目投资攀比建设 另外 重复引进和盲目引进的现象也是许多地区非常普遍的事情 有些产品或生产线即 使知道国内技术水平可以达到国外标准 但由于地区利益作怪依然要去国外引进 从而导致 我国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和许多引进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 又如由于行政区在组织和管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许多地区万事不求人以 自成体系为目标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 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缺乏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和 协作关系形不成地区特色产业体系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资源和经济技术条 件差别很大但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有 23 个省在生产洗衣机29 个省生产电视机23 个省生产电冰箱27 个省生产汽车其它诸如摩托车化纤纺织塑料自行车等轻工 业产品也都遍及全国各地这种趋势还在加强各地在制定 2010 年远景目标规划中仍不 顾市场拥挤有 22 个省区市把汽车列为支柱产业24 个省区市把电子列为支柱产业16 个省区市把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 个省区市把冶金列为支柱产业再次出现重复建 设和结构趋同苗头 还有地区利益至上对全国经济布局的形成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一般来讲沿主要河流 和重要交通干线地区以及中心城市具有比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 国家依托这些地区来 展开重大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提高投资效率 并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促进逐 13 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 但是 由于沿河流及重要交通干线地区一般都要跨越不同 的行政区划在行政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下河流的上下游之间湖泊的周边地 区之间 铁路的上下线之间和中心城市与所在地行政区之间都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分工和 合作关系 相邻行政区交界地区经常发生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相互转嫁环境污染的以 邻为壑现象如近些年来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太湖流域地区淮河流域地区等出现的此类事 件使得原本就很难解决的诸如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化 4.3 我国地区市场分割的主要成因 1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的三位一体是产生地方市场分 割的根本原因 地方保护本质上是地方利益保护地方利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居民利益如较 高的工资水平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环境心理等方面二是地方政府的 利益如地方财政中用于集团消费个人消费的部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以及由于政绩所 引起的利益上述两方面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地方居民而且地方 政府均可从中获取利益 如果说地方利益的存在是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动机的话 那么地方作为经济主体又使得 这一动机得到强化它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一部分国有企业直接归地方所有作为 所有者关心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是必然的其二地方政府担负着地 方发展的重任 在目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投资日趋减少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必须依靠自 己的资金渠道增加地方经济投资 地方经济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地方企业的税利 而这一切又 以地方企业能够稳定经营为前提 地方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地方利益 地方政府为保护地 方经济稳定发展决不允许地方企业受到大的冲击其三目前的企业干部人事制度表明地 方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方行政机构 而地方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基层组织本身就具 有排它性由上可见政企不分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保护的动机 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提高地方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二是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保护地方企业 地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交替地或同时地采取上述两 种手段然而一般说来采用强制手段获得利益比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更为简单有效一 个主管政府所管辖的地域和范围很自然地是它的市场势力范围 用强制手段保证主管政府的 直属企业的产品在这一市场范围内的销售优先权禁止竞争性产品进入是保护自己利 益的较为便利的策略相比之下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则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因 而出于成本考虑地方政府在保护地方利益时可能优先采取后一种手段这样在地方政 府作为管理主体时自然就会把地方利益保护转变为地方贸易保护产生地方保护主义 2地方拥有经济调控权是产生地方市场分割的体制原因 我国的行政区分为省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旗和乡镇四 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行政区除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行政管理职能外 也还都有相应的经济管 理权限行政性分权不是改革的目的却又表现为改革的结果中国在改革一开始曾采取了 两项做法 第一 中央政府向下级政府下放自己的权力 包括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 第二允许乃至鼓励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下海经商这种做法有效地减轻了来自政 府内部的对改革的抗拒但是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格局由第一种做 法形成的经济体制在中国被界定为行政性分权在前南斯拉夫则被称为多中心国家 主义与这种做法相适应甚至形成了一种普遍流行的观念以为从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利 就是改革事实证明行政性分权的结果势必导致市场分割所谓切块切条切丝切 末和地区保护主义极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中央权力下放地方权力扩大已成 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事实 这以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变化最为明显 如分税制后地方具有预 14 算内和预算外的双份财权 国家限额以下的各类建设项目审批权 对地方国有资源的分配权 如土地矿产水资源等资源分配对地方所属企业包括中央委托地方代管企业的管理 权如人事财务等等各级行政区政府越来越成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因此在强 调政企分开的同时也出现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一方面许多企业宁愿等靠要喜欢找 市长不愿找市场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则千方百计地以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去代替企业 排忧解难或者现场办公直接操作 3现行的财税政策是产生地方市场分割的经济原因 80 年代以来我们放弃了长期实行的条条为主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改为实行分 灶吃饭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型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实施扩大了地方财权和财力加强 了地方理财责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由于在实行财政包干体制 下当收入基数和递增率确定以后超过基数和递增率的收入部分全部归地方政府所有这 样 很自然地就直接诱发各地方政府为了最大可能地扩大本地财源而不择手段地利用行政权 力来干预管理甚至是直接控制当地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说在 助长地区经济封锁重复建设市场分割产业趋同等方面财政包干体制成为最重要的催 化剂 1993 年后针对这一弊端国家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 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还不得已地要照顾到一些地区的既得利益 同时由于这一新制度从 建立到完善到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在新制度里面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带有原来实行包 干制的影子另外这些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在预算外 收费 建立政府专项基金等方面的权限 导致预算外的税费收入成为地方最大一块机动财力 其规模一般都要超过该地方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 这就为许多行政区继续运用行政手段直 接管理当地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加强了地方干预经济的实力 经过 20 年改革探索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散化资金 来源多渠道 投资方式多样化和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但是现行投融资体制在相当 程度上有利于增强行政区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行各级行政区政府都多少具有一定 的行政性审批投资项目权限 为此 他们自然会经常运用这种权力来干预一切会影响本地经 济利益的投资行为 而不会去管这种投资行为对别的地区或者别的地区企业将会带来良好的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 二是在投资资金来源由过去主要依赖财政变为主要依赖银 行的情况下由于银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着的所在行政区属性1998 年开始打破 按行政区设置金融分支机构的组织架构 但是要真正打破传统的习惯做法则不像用一纸通知 就撤并机构那么简单地方政府仍可通过银行对企业投融资活动施加影响并会强烈地使 其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 为此 银行也常常不得不去办理当地政府送来的种种各样的要求安 排投融资项目的首长条子三是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就会天然地具有内在的投资 冲动而为了一届政府的政绩着眼地方政府最愿意去直接筹措资金大量投向那些高税率 产业如烟酒等短平快项目一般性加工产品和可直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的企业中 小企业这样一来众多行政区政府就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或者说明知不可为也要 为之从而加剧了地区间盲目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造成大量一般性生 产能力由于超过市场需求而不合理过剩 5进入退出障碍与地方市场分割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我国产业进入门槛越来越低 传统的进入壁垒高 资本需要量大的产业如今已不再高不 可进改革开放后地方自主权不断增加投资审批权限扩大上项目相对容易为了追求 局部和短期利益 纷纷上马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以缓解就业 经济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压力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对资金技术劳动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要求不高各级地方政府一般 15 都能承受 这就使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的作用大为降低 为了支持本地新企业进入市 场后在竞争中不致被淘汰 地方政府除了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之外 更多地是采取地方保护主 义以分割市场的手段来克服进入壁垒因此地方政府权力在许多方面正冲击着现有的并 不高且不坚固的产业进入壁垒 而市场需求的推动 加工业的扩张对基础产业形成巨大的需 求压力由于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迫使地方自己找米下锅纷纷上马以小钢铁 小水电小化肥小煤窖小水泥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工业使本来进入壁垒就较高的基础工 业的门槛降低我国产业退出壁垒一直很高这种状况到现在并没有改变一是地方政 府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地方政府上各种项目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 的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好或暂时困难就要退出有违地方政府办企业的初衷地方政府会 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二是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企业退出一 个行业之后如不能及时进入另一行业一些职工就会流入社会并且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这将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而稳定本身就是 压倒一切 的 因此增加了企业退出市场 产 业难度三是法律调整的滞后 企业进入市场 无论其规模多大 都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竞争中一些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经营业 绩差甚至长期负债经营它们希望尽快退出该行业进入其他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可能 有的退出途径无非是实行兼并破产转产等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滞后到目前还 没有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法兼并法产业间流动转移法企业的退出缺乏法 律依据或保障 加之各种政治 社会因素 企业的退出门槛很高 四是市场体系的相对落后 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称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使企业退出后企业资 本找不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使企业退出后职工就业难以找到出路产权市场的 初步建立 难以满足企业产权转让的要求 银行业受银企债务链的困扰和资金市场的功能削 弱使企业退出后融资更为困难等等因此当市场之门无法容纳企业退出时企业的过 剩生产能力便无法释放到产业之外 总之 可以认为 易进难出是我国市场结构的基本状况 与地方市场分割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6政绩考核的需要或寻租的需要 作为一级行政区 其行政首脑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绩考核压力下 很自然地会将自身置于 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地区经济利益总代表的地位 我们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地方 干部政绩的评价和考核则是过分强调了与所辖地区经济发展成就进行直接挂钩 并且这种经 济发展成就又主要以上了多少项目 建了多少企业 经济增长速度多少等指标来进行简单量 化和比较 这样 就必然导致各行政区首脑或部门干部更加强化资源配置本地化和保护本地 市场等明显不利于企业以及经济发展的作法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官本位是绝大多 数公务员身上的基本特征为了保住并逐步扩大其乌纱帽这些为官者就不得不去做那 些明知有错也要去做的事情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真心以为这样做就是政府的责任和权 利具体体现在行使其区域经济管理职能的问题上从尽可能多地增加个人在经济建设和管 理方面的政绩出发 干预本地所属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和日常经营活动 妨碍生产要素和商品 跨地区流动另外还由于我国在有关法规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经常发生 这些也会为一些地方官员出于政绩考虑而设法钻国家政策的 空子甚至是甘愿以身试法提供了信心和勇气由于政府机构被赋予了较大的权力 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就会利用这种权力与寻租者勾结 从后者那里收取贿赂 从而导致腐败盛 行更有甚者一些人还会在改革过程中进行设租活动以便创造更多的寻租可能性 7地方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不规范 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具有必然的动因和诱因但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是通过政 府对市场的不规范的管理产生的 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地方政 府对市场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规则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政府管理市场的具体范围职 16 责权限方式手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则各地方政府本着有利于本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往 往作出一些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并最终也会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 二是地方 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未能受到有效监督 目前对地方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有自我监督 上级 监督群众监督三种监督方式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出发点是促进本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因 此自我监督并不能有效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可以给地方政府而且可 以给地方居民带来短期利益从而通过群众监督来克服地方保护其作用力往往不足上级 监督虽然对地方保护主义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总是不断地变换形式 从 而使上级监督的实际效果要小得多三是新旧体制转轨碰撞为地方市场分割活动造成了空 隙提供了机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一方面新的体制还没建立起来 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市场发育迟缓市场体系远未形成政府职 能没有转变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只在初步的建立过程中另一方 面旧的体制远未被彻底打破还在发挥作用这样两种体制的冲突和摩擦不仅留下了管 理上的漏洞 而且还刺激着地方政府或生产经营者利用这些漏洞和机会谋求利益 而中央的 一些加强地方政府责任的政策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蓝子市场负责制中央地方 分税制等在加大了地方权力机构责任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