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20 世纪以来,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茶叶源于中国,早己成为世 界三大饮品之一。恩施州自然环境十分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自然品 质优良,己被国内外茶界专家所首肯,加之恩施州出产的茶叶富含硒元素,是一种珍贵 的保健饮品,倍受专家和消费者青睐,上述因素足以确立恩施茶叶在世界茶产业的竞争 优势。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论文共分四大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缘起,重难点和论文 的创新之处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茶业进行研究的成果和缺漏之处。 由于本论文选题是关于 湖北恩施州的茶产业研究问题, 所以我在本章中对恩施州域概况及其植茶史作了一个详 细说明,为后面分析恩施州茶产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二章主要从茶区分布、茶叶的 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恩施州的茶叶状况; 第三章深入分析了恩施州茶业的发展 状况,指出了恩施州茶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茶业发展中应克服的弊端;第四章就茶业 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发展对策,突出强调了要改革 茶叶经济体制和以“优质、名牌”取胜的发展思路。 总体来说,本论文选题是符合南方经济开发这一研究方向的,同时也是在国家实 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恩施州;茶业;支柱产业;科教兴茶;名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ea has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world since the 20th century. having got an access from china to the world market, tea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ree important products. the experts from abroad and home have admitted that enshi autonomous states natural environment is very good for tea production and it has rich resources of high quality tea trees.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tea has rich selenium in enshi.lts really a kind of health drink and experts and consumers has brought about growing concern on it. but tea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ommon problem that how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heated competition market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enshi tea industry,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status of tea industry in enshi and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 ma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enshi tea industry. key words:enshi autonomous state; tea; leading industry; revitalizing tea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famous brand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独 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 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 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学 校有 关 保 留 、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缘起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长期以来,茶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民族、贸易、饮食、文化等诸方面发挥着多方面影响和作用。如今,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的茶,在全球的消费量非常可观,中国悠久的茶业史,已形成了 一种独特的文化,影响深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一隅,是一个古老而 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很久以前,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不 断延续并创造着恩施独特的民族文化,恩施是我的家乡,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 惯,非常熟悉,在恩施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我感受最大的就是饮茶。无论在工作、学习 还是生活中,茶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朋自远方 来,热情好客的土、苗儿女会首先给你泡上一杯地道的、香浓爽口的恩施茶予以招待; 哥们儿相聚,随着一声“走,喝茶去! ”接下来他们会在某一茶楼或茶馆呆上半宿或通 宵;机关办公桌或教师讲桌上,除了办公文件、教科书以外,就是一杯浓浓的茶;出差 旅行,袋中必备一杯茶;每每阳春三月,暖暖的阳光洒在茶坡上,姑娘们的采茶歌飘荡 在山谷间如此等等。茶已成为恩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之重要有如柴米油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对民族地区投入的加大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展 开,恩施州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农业商品基地 建设、特别是茶叶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挥山区特色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 要搞好茶叶这一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其产量和销售出现新的增长, 还需继续努力。 虽然已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茶业发展进行了探讨,但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系统的研 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恩施州现有茶业发展的最好出路,应 首先对该地区茶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出茶业发展的经验、教 训,同时借鉴历史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为恩施茶业这一特色产业 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这项工作既有很大的必要性,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旨在 对该地区现有茶业的稳定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我酝酿了很久,也查看了许多有关经济史方面的书,诸如宋 代盐业经济史、中国农业经济史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茶业经济等等,受此 类书之启发,使我联想到去对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的经济进行个案研究作为我论文的选 题。后来,深得导师指点,因而定题。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归综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料准备日益完善;二是有 一批造诣深,成梯次,素质高,献身精神强的科研队伍;三是研究成果多,质量高,在 全国兴起了一个研究茶史和茶文化的热潮。到1991年,有关茶史和茶文化的论著有787 种,数量超过蚕桑,棉花和水稻,在各种栽培植物中居于首位(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室 编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中国林业出版社)。农业考古每年出二期茶文化 专号,现已出22期,每期篇幅约300页,刊发文章130篇左右。中国茶文化经典收 有解放后出版的茶书约380种。据保守的估计,建国50年来出版、刊发的茶著作、文章 至少在4000本(篇)以上。如果加上未收列的和其他未统计的茶刊所发文章,估计总数在4 万本(篇)以上,其中茶业经济史文献占很大比重。比较重要的茶业经济史专著有:中国 茶叶学会编吴觉农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 (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庄晚芳编著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王泽 农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12月),郭孟良、苏全有著茶 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陈爱新编著广西茶业 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2月),陈观沧著五十年茶叶研究录(浙江摄影出版 社1993年11月),王泽农著王泽农选集542(1997年),程启坤、庄雪岚编世界茶叶 1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刘淼著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 版社1997年7月),贾大泉、陈一石著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1989年4月),陈椽著茶 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5月)、中国茶叶外销史(台湾碧山岩出版社1993年),陈 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梁子著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 民出版社1994年11月),朱自振、沈汉著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5 月),朱自振编著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丁文著大唐茶文化(东 方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陶德臣、王金水著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 版社1999年7月),孙洪升著唐宋茶业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吕维 新著中国古代茶叶商品经济史略(2001年7月内部出版)。台湾学者吴智和著明清时 代饮茶生活(台湾博远出版社1990年10月),许贤瑶编译中国古代吃茶史(台湾博远 出版社1990年10月),朱重圣著北宋茶之生产与经营(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 50年来,学者们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唐宋与明清两个时间段,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 括茶叶起源、茶叶生产、茶叶市场、茶叶贸易、茶叶消费、茶叶法律、兴衰原因等方面。 许多学者还对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分别研究。目前,茶 叶越来越被人们当作最好的健康饮料,其消费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经济界不少人士 对茶叶经济的现状及其发展十分关注,并且具备了相当的研究基础。但从已有的研究来 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首先,对茶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上 陶德臣著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的唐宋明清几个兴盛时期, 系统全面对某一民族地区茶叶经济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依然 阙如,这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重要性不相符合。其次,研究视角分散化,虽不 乏真知灼见,但过于泛化,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给本论文提 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我的研究和探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主要是由自身学识浅薄所致。即 令就某一时段、一个部门的经济史研究而言,本论文仍不免存在许多不足和失误。我恳 切希望读者和师友们慷慨赐教,匡其不逮。 1.3 重点、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北恩施州茶业发展的历史为线索, 着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恩施茶业发 展状况以及茶业在该地区整个民族经济中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恩施州 今后发展茶叶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将恩施这样一个区域性的少数民族茶业发展状况进行个案分析,并从整体上 全面把握恩施民族地区发展茶业这一山区特色经济的具体情况,力图对实践有所助益。 本文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下, 既有实证研究, 又有比较研究, 同时也有对策研究, 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提高对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以达到应用经济学的目的。 1.4 恩施州域概况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地跨东经 10823101103808、北纬 290710312413。东接宜昌市,西 南和北部与四川省和重庆市万县、黔江等地市交界,东南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 东北连接神农架林区。州域东西最宽 220 公里,南北最长 260 公里。从地理位置看,处 于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州府所在地恩施市与武汉陆地距 648 公里(航空线 470 公 里) ,距宜昌 320 公里,距重庆市 454 公里,距州内长江巴东港 195 公里,距万县港 247 公里,距湖北枝城、湖南大庸火车站均为 350 公里左右。是较典型的我国中西两个地带 的结合部。恩施州虽然地处边远,却是湖北省向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经济辐射的“西南窗 口” ,这一特征,为恩施州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州域春秋时属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后几经变 动,从元代开始,在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 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实行土司分治 ;至雍正十三年(1735 年)改土归流,置施 南府;民国时期先后改为荆南道、鄂西行政区、第七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1949 年 11 月 6 日恩施城解放,设湖北省恩施行政区;1983 年 8 月 19 日,国务院批 王承尧.罗午.彭荣德.土家族土司史录 ,岳麓书社出版,1991 年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4 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 年 4 月更名为恩施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现辖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建始、来凤、咸丰、宣恩、鹤峰 2 市 6 县、 114 个乡镇(含 6 个街道办事处) 、3068 个行政村。 州境内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土家、苗、侗等 29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 占全州总人口的 45.87%,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2.24%和 87.58,其中土家族 137.5 万人,苗族 19.7 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158 人,为湖北省的 46.69,全国 的 121.54。 州境整个地势呈西北和东北部高、中部相对低的状态。穿过州境的有武陵山、巫山、 大娄山、大巴山等较大山脉,故绝大部分为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 。地貌以碳酸 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 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境内海拔最高 3032 米,最低 66.8 米,相对高差达 2900 多 米左右。在总面积中,海拔 12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占 29.4,8001200 米的中山地区占 43.6,800 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占 27。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 小溪呈树枝状展示,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 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各处可见。恩施州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属鄂西南山地。地 形是我国阶梯状的第二阶梯东缘、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地形的巨大高差,使全州土 壤、气候、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差异。 全州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 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小气候特征表现极为明显,垂直差异突出。 复杂的地貌决定了光、热、水量的多寡不同。全州年日照 11601600 小时,太阳辐射总 量一般在 90 千卡平方厘米左右,是全省的最低值区,属全国闭合低值区的一部分;州 境海拔 3001800 米的地域平均温度在 17.47.8 之间,无霜期 200300 天之间,大部 分地区在 230 天以上;年降水量在 11181900 毫米之间。受地貌和海拔影响,日照时数 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气温和无霜期随海拔升高递减, 温度和无霜期垂直递减率分别为 0.63 100 米和 57100 米;降水量和风速则随海拔升高而加大。民间素有“山高一 丈,不大一样” 、 “阴阳坡,相差多” 、 “低山已打谷,高山围火炉” 、 “十里不同天,百里 不同俗”之说。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恩施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良的自然品质。 “七五”期以 来,茶叶生产被纳入了全州经济建设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茶叶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全 州茶园总面积达到 40 余万亩,总产量达到近 1200 万元,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州第二大支 柱产业的格局。 1.5 恩施州植茶史 恩施州特产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属本地原产,生产历史悠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组成部分,尤以茶叶、苎麻、药材久负盛名,出口世界各地,享誉极高。茶叶是恩施州 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数千年以来,恩施州人民一直保留着种茶、制茶和饮茶的习俗, 对恩施州的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恩施州还是茶叶原产地之一,人们用茶、种茶、 制茶,至少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有记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高一尺二尺乃至数十 尺,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 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按其发展演变,大 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5.1 清末以前 西晋人著荆州土地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其时,来凤之全部,宣恩、 咸丰、鹤峰之一部隶属于武陵郡,不仅种茶普遍,而且茶质优良。东晋人干宝著述异 记载: “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中唐茶经 问世之后,茶农结合实践运用书中之经验,改进种茶、制茶技术,促进茶叶面积扩大和 品质提高,巴东与夷陵、圻春同被列为贡茶区。 宋代,鄂西茶叶生产已具相当规模,绍兴十九年(1140) ,秭归、巴东、兴山三县 共产茶 48500 斤 。元、明时茶叶生产又有发展,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 : “茶类,今 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 。鄂西已成为较 大茶区,成茶自为一类。 清初,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一部退入鄂西,清军数路进剿,战乱十余年,致使人口大 减,农业备受摧残,多数茶园“荒为榛荞” ,巴东真香茗制作方法也由此失传。 清康熙年间,鄂西招抚人丁,恢复生产,茶园逐渐垦复。据记载: “ (容美)诸山产 茶,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之所通产,亦曰湘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 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至则给引。 ” 改土归流时,鹤峰州茶叶面积已达 8163 亩,恩施、建始、宣恩等县茶叶面积也有扩大,制茶技术亦有改进,创制出一批名 茶。嘉庆之后,茶叶国际市场扩大,英、美、俄等国大量从我国进口红茶,鄂西始转红 茶生产。咸丰四年、光绪二年,广商高炳芝、林紫宸等先后到鹤峰设栈经营茶业,建厂 改制红茶,经五峰、宜昌转运汉口输出,欧美商人誉为高品,由是远客鳞集,商贾列市, 为晚清茶叶生产鼎盛时期。光绪十六年(1890)后,印度、锡兰茶叶兴起,英、美等转 而购买印、锡红茶,我国红茶出口转滞,鄂西茶叶生产随之萎缩。 1.5.2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俄国进口我国茶叶数量增加, “销路之旺,为十年所未有” ,鄂西茶叶生 产亦呈上升之势,民国三年(1914) ,鹤峰年产二万五千担以上,内红茶二万担,绿茶 约七八千担;施南多绿茶,年产一万担以上;制茶厂家先后达 20 余家(包括五峰一部 分) 。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一之源 出自宋会要辑稿.食货志 顾采康熙四十二年(1704)所著容美纪游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茶叶外销受阻,茶叶市场逐渐萧条,鄂西红茶区则改制内 销绿茶,故鹤峰、恩施州绿茶产量增加,恩施州年产绿茶达二万担以上,运销鄂北豫南 一带,誉为“芭蕉茶” ,曾一度取代湖南茶和陕西紫阳茶占据市场。后因鸦片泛滥,茶 价日落,加之茶商中间剥削,茶农无以为生,不得已毁茶种粮,或任其荒芜,至民国 21 年(1932) ,恩施、巴东、建始、利川、咸丰五县产茶 4400 担,不抵民国初一县产额。 民国 27 年(1938) ,日军入侵湖北,鄂东、鄂南茶区先后沦陷,全省茶区仅剩鄂西 一处,中茶公司先后派副总技师冯绍裘、技师范和钧、代啸州等人来鄂西筹划设厂制茶 谋求发展茶叶 ,省农改所亦于民国 28 年(1939) ,组织贷款,培训茶农,繁殖茶苗, 于恩施五峰山、芭蕉,建始长梁子,巴东羊乳山,利川毛坝,鹤峰留驾司,咸丰大、小 村营建模范茶园,扩大茶园面积。省平价物品供应处设立茶叶部,在各地开设制茶厂 (所) ,茶叶生产有圈套发展。民国 31 年(1942) ,鄂西八县茶叶面积 6.67 万亩,产量 33890 担。加工改良,红绿茶品质均提高,引起国内茶叶界关注,国民政府亦视鄂西为 后方新兴基地,茶叶部分运销重庆,一时重庆茶市为恩施茶叶独占,原销沱茶几乎从市 面上消失殆尽。其时,红南、建华、北平、大西等私人茶庄相继建立,为民国鄂西茶业 活跃时期。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物价飞涨,茶农不堪重负,忍痛毁茶改种, 未毁茶园也大都荒废。至 1949 年全区仅剩衰败茶园 3.83 万亩,产量 1.64 万担,与民国 31 年(1942)相比,面积不到 60,产量低于 50。 1.5.3 建国以后 1949 年,鄂西全境解放,中共恩施地委、恩施专署组织发放茶叶专项贷款,供应粮 食救济贫困户,鼓励农民垦复老茶园,营造新茶园;提高茶叶收购比价,调动农民种茶 积极性。到 1953 年,全区 50的荒芜茶园得到垦复,新栽茶树 100 多万丛,茶园面积 扩大至 4.77 万亩,产量增加为 1287 吨,分别比 1949 年增长 24.5、56.9。为适应国 际市场需要,1954 年起推广等高条植造园法,逐步改造老茶园,绿茶产区改制红茶,扩 大出口;1955 年,专县农商部门组织联合工作组,以建始为重点进行茶叶改制工作,随 后扩大到宣恩、咸丰、利川等县。执行中商部、外贸部的提价政策,红茶收购价(中准 价)由 1953 年每担 48 元上调到 1956 年后的每担 80 元,茶农生产积极性提高。1958 年茶园面积扩大到 12.54 万亩,产量为 1670 吨,红茶出口 1265 吨,与 1953 年相比,面 积扩大 1.63 倍,产量增长 29.75。 19591961 年,自然灾害严重,粮食减产,茶农不得已弃茶保粮,到使茶叶面积、 产量双双下降。1962 年留存茶园 5.04 万亩,产量 1170 吨。 1962 年,恩施专署对茶叶主产区实行粮食照顾,减免征购任务,销售奖励等政策; 特产局和茶叶公司挤出资金扶植茶区加强田间管理,添置加工机械,改进制茶技术,茶 鄂西农特志.特产生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叶生产回升。1964 年 12 月,专署召开全区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分析茶叶生产形势,研 究发展措施,提出老茶园要更新养蓬,同时要抓紧营造新园。会后,继续贯彻执行奖售 政策,增拨肥料,茶园恢复加快,1966 年茶园面积 14 万亩,1970 年茶叶产量超过 958 年,达 1786 吨。 1973 年 10 月,省农业局、商业局召开全省茶叶生产科技经验交流会,提出到 1980 年实现“三个一百” (茶叶面积一百万亩,单产一百斤,总产一百万担)的奋斗目标。 本区领导强调搞好粮食与多种经济两个布局,确定到 1976 年建成 10 个万亩茶叶基地公 社,1980 年实现产量 10 万担。此后,各级领导组织社队垦荒修梯,建造等高条植茶园, 兴办社队茶场和茶叶加工厂,到 1978 年全区茶园面积达 26.13 万亩,其中社队茶场 680 多个,茶叶基地公社 50 个,面积、产量均占全区的 70。 1977 年全国在安徽歙县召开茶叶生产会议,确定在全国建立 100 个年产 5 万担县, 鹤峰列为其中之一。1978 年 11 月,地革委召开全区茶叶生产总结评比大会,评选出 25 个先进单位,确定宣恩、建始、咸丰为年产 2 万担重点县。 在此期间,粮食和其它土特产品价格均有调升,茶叶价格基本未动,如三级宜红毛 茶,1965 年每担收购价 102 元,1978 年为 109 元,13 年仅上升 5 元;生漆,1965 年每 年收购价为 260 元,1978 年为 450 元,13 年上升 190 元;低档茶不收购(1977 年有 100 吨未收,1978 年有 234 吨未收) ,影响农民利益,尽管各级领导采取许多行政措施,农 民种茶、管茶积极性仍然不高。已造茶园,由于坡度大、土质薄、管理不善等,以致部 分茶园被荒废,产量多年徘徊不前。 80 年代初, 茶叶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谁发展、 谁受益、 长期不变的政策, 茶农积极性提高,茶园管理、采摘加工较精细,效益明显高于过去。茶叶成为农民经济 收入的一大来源,农民自学发展茶叶生产,新的栽培技术得到推广,鹤峰县走马公社汪 家堡二队,1976 年在该社茶站车辅臣站长指导下,营建 1.06 亩密植速成茶园,1981 年 亩产干茶 352 公斤,实现“一年种,二年管,三年过百斤,四年创高产”的速成丰产计 划。1982 年,地委、行署在此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专题研究推广此项新技术,明 确宣布:茶园誰造誰有,长期不变。特产部门加强密速栽培技术培训,全区出现营造密 植速成丰产茶园的新局面。1985 年,全州茶叶面积 21.48 万亩,其中密植速成园 3.47 万亩,产茶 3600 吨,产值 1029.73 万元(1980 年不变价) ,较 1978 年增产 1354 吨。 1985 年春, 州特产局依据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成果, 提出建设茶叶商品生产基地规 划及可行性论证报告。年秋,州政府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后勤、技术指 导等专门办事机构;9 月由分管农业的副州长王仕才主持召开各县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 部门负责人会议,确定新发展密速茶园 10 万亩,改造低产茶园 10 万亩,淘汰部分衰老 茶园,具体部署基地建设工作。是年 10 月即开始筹措资金、种籽、肥料、培训技术人 员,实施基地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8 第 2 章 恩施州茶情 2.1 茶区分布与结构 2.1.1 茶区分布 唐代,施州、归州是湖北七大茶叶产区之一。自宋至明,产区扩大,县县皆产,且 集中产区增多。清代,尤其是红茶制作技术传入后,茶叶生产有新发展,鹤峰成为全省 著名“宜红”茶生产县之一,恩施、利川、宣恩等县发展为重要绿茶产区。茶园分布以 鹤峰北隹、留驾司,恩施芭蕉、五峰山,建始长梁子,利川乌洞坡较为集中,质量较好, 远近闻名,许多地名称为“茶山” 、 “茶园坡” 、 “茶园坪” 。 民国 7 年(1918)后,茶叶销路不畅,茶农生活艰难,茶园则任其衰败,产区缩小, 至抗日战争前降到最低点。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划鹤峰为外销红茶区,恩施、建始、 利川为后方绿茶供应基地,通过建立模范茶园,推动种茶,出现一批集中产区。据记载: “茶普遍产于本区各县之低山,其集中地区尚推鹤峰之留驾司、南渡江、百家坪、红罗 一带,每年产量约达 3 万市担。其他如恩施之芭蕉、珠砂溪、五峰山宣恩之庆阳坝、利 川之毛坝,建始之长梁子,巴东之羊乳山、长峰、沙坡,来凤之漫水、旧司,咸丰之巴 西坝亦属茶叶产地。 ” 建国后,经过 30 余年因地制宜的建设,逐渐形成较为集中、有一定批量生产的商 品茶产区。产区分布为: (1)鹤峰茶区:鹤峰位于本区东南部,1985 年统计,区域面积 398.72 万亩,其中旱地 23.71 万亩,内农业人口 16.36 万人。鹤峰全县 10 个区(镇) , 80 个乡(镇)中,除中营区及 4 个乡外,大都产茶。茶园面积 63048 亩,产量 1290 吨, 分别占全州的 29.3、3.94,为恩施州茶叶主产县,尤以走马区为最集中,产量过万 担。 (2)中部丘陵茶区:本区包括恩施、建始、利川、宣恩、咸丰、来凤低山地带的 22 个区(镇) 、151 个乡。区域面积 611.40 万亩,内有旱地 45.26 万亩,农业人口 67.67 万 人。 现有茶园 12.37 万亩, 产量 1520 吨, 分别占全州的 57.6和 42.2。 其中恩施芭蕉、 利川毛坝、宣恩椒园、晓关为最多。 (3)东北部茶区:以巴东县内的长江谷地和清江流 域的产茶区为主,1985 年茶园面积为 2.26 万亩,产量 193 吨,以溪丘、茶店、野三关、 杨柳池等区居多。 从茶区的分布情况看,恩施州茶叶主要分布在 22 个重点产茶区。重点产茶区在县 (市)的分布,以鹤峰、宣恩、恩施、利川为重点,其重点茶区个数、茶园面积和产量 分别占全州重点茶区总数的 63.63%、76.02%、85.63%。据调查统计,现有茶场总数 373 个。从整个茶园面积的分布情况看,国营占 1%,集体占 13.94%,联办占 1.68%,农户 民国三十一年(1942) 新湖北季刊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占 83.38%。1991 年全州 8 个县(市)的茶园都在 2 万亩以上。鹤峰、恩施、宣恩、利 川 4 县(市)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 4 万亩和 1 万担以上,其茶园面积和产量合计分 别占全州的 66.62%和 78.38%。恩施州最大产茶县是鹤峰,1991 年茶园面积占全州的 22.58%,茶叶产量占全州的 44.82%。 2.1.2 结构 茶园结构。 据调查统计, 1982 年以后发展的密植茶园已成为恩施州目前茶园的主体。 在茶园总面积中,从种植结构看,密植茶园 18.24 万亩,占 54.58%,条植茶园 7.03 万 亩,占 21.04%,丛植茶园 8.15 万亩,占 24.38%;从种植方法上看,无任何间作的茶园 18.56 万亩, 占 55.52%, 间作茶园 8.32 万亩, 占 24.88%, 零星茶园 6.55 万亩, 占 19.6%; 从茶龄结构看,幼龄茶园 14.29 万亩,占 42.79%(其中部分茶园已半投产) ,成龄茶园 11.81 万亩,占 35.34%,衰老茶园 7.33 万亩,占 21.92%。 产品结构。恩施州成品茶品种主要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此外,还有少批量花茶、 特种茶、乌龙茶等。 2.2 栽种品种 恩施历史上栽培的茶树多为群体种。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 大叶和特大叶型等群体。群众习惯称呼的有大叶、园青、红影、香茶、铁叶、乌龙茶、 胭脂茶、红罗茶、猪耳朵、打卦茶、柳叶茶、瓜米茶、豆瓣茶、小叶苔子茶、大叶苔子 茶等品种(系) 。种植较普遍的为大叶苔子茶,各县低山均有分布。上述地方品种,因 种植时间长,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产量不高。 建国后,专署茶叶试验场于 1954 年引进茶树品种试验。供试品种 14 个,其中本地 品种 7 个,引进品种 7 个。试验结果以安化中叶、安化小叶、武夷茉莉茶为优,逐步推 广。其后,各县又引进迎春、鸩坑、黄芽早、淅农 21 号、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 福安大毫、云南大叶种以及外地新近育成的良种龙井 43 号、福云 6 号、香波绿、楮叶 齐、英红 1 号、黔眉 419 号、安徽 1 号、安徽 9 号、黔眉 502 号等 30 多个品种。经试 验示范,有楮叶齐、福云 6 号、福鼎大白茶等品种推广,恩施、鹤峰、咸丰三县建立茶 树良种繁殖站,着手良种更新。 1979 年至 1981 年,地区特产局组织恩施、鹤峰、宣恩、利川、巴东五县特产技术 干部 128 人,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选出优良单株 393 个,经生化测定与观察比 较,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单株 22 个,分别定名为“恩茶 1 号” 、 “恩茶 2 号” 、 “恩茶 22 号” (1985 年将“恩茶”二字改为“鄂西” ,即鄂西 1 号至鄂西 22 号) ,在恩 施芭蕉、鹤峰走马设点试验鉴定,确定鄂西 6 号、7 号、14 号、18 号等几个株系扩大繁 殖。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10 2.3 栽培管理 华阳国志巴志载: “园有芳荔,香茗” 。公元 3 世纪,鄂西、川东一带茶叶已 有人工栽培,其方法有二:一是掘取野生茶苗移栽,二是采种植播。自唐代起,朝廷以 名优茶为贡物,饮茶之风大盛,茶叶需求骤增,种茶者日多,出现专门营造的贡茶园。 自宋至清,栽培管理技术逐步提高,茶农于每年阴历冬腊月间松土为床,播籽育苗,次 年或第三年移栽;造园后首年晚春施肥,夏季除草,次年将泥肥、土灰及人粪尿混合施 于茶树四周,34 年开园采叶,茶叶内质较前为优,出现多块贡茶园,如巴东金字山、 鹤峰留驾司、利川乌洞坡等。 民国 7 年(1918)后,茶叶出口衰落,米珠薪桂、茶贱如糠。民国 24 年(1935) , 每担红、绿茶均价不及 10 元,大米每百斤则为 3844 元,茶农生活凄苦,茶园荒芜, 株丛不整,品种杂乱,病虫流行,产量大减。抗日战争时期,省农改所与各县农业指导 站,于茶叶集中产区指导集中育苗,连片造园,加大密度,增施肥料,先后培育出一批 小面积示范茶园,对提高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终因人力、财力不济, 推广面积不大。 建国后,茶叶生产贯彻“积极发展,质量并重”的方针,一面对老茶园进行更新改 造,一面营造新园。1954 年,恩施专署五峰山茶场,鹤峰县示范茶场开始推行等高条植 法营造新园。建园时,开田修梯,量距划线,等距条植,行距 4 尺,株距 68 寸,亩 植 1000 余丛,较老式茶园增加 89 倍,每年中耕除草,开沟施肥,整形修剪,34 年开采,单产明显提高。此后,等高条植造园法,继续在各地推广。70 年代,全区形成 兴建“万亩茶园基地”热潮,茶区社队开梯造园,条植茶园得到较大发展。部分选地不 当、造园质量不高、管理不善而荒废。1978 年等高条植园 12 万余亩,成为主要产茶园 地。 1975 年秋, 地区特产局从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引进密植速成丰产栽培技术, 选点示范, 造园前抽槽换土或全园深翻,抽槽深 2.53 尺,宽 3 尺,槽内亩施渣肥 15002500 公 斤,枯饼 75100 公斤,磷肥 50 公斤为底肥,再复土盖肥,条播茶种,亩播茶种 40 50 公斤,细土盖种;出苗后勤除草、多施肥、使之达到预定生长指标。1976 年春,鹤 峰、宣恩、咸丰、恩施四县营建密植速成园 47 亩。其中鹤峰走马公社 21 亩。该园连年 丰产,引起各方重视。地区行署、特产局多次在此召开现场会,组织推广,1980 年全区 密速茶园发展到 10714 亩,1985 年达到 34700 亩。其中走马坪区建成 7000 余亩,是年 产茶 512 吨,比 1980 年增长 3.7 倍。在推广密植速成技术中,部分地方忽视质量标准, 土地深翻不够,施肥不足,苗期管理不细,导致 5158 亩不能按期投产,少部分报废。 特产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密植速成茶园成败关键在造园,高产关键在苗 期。强调新造茶园要以质量为重点,管理上要抓好头 3 年。全州营建密植速成茶园进入 较规范的发展阶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4 加工技术 鄂西人自用茶始至汉代,均以鲜叶煮饮,或直接晒干收存。三国时期(公元 220 256 年) ,张揖著广雅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为鄂西茶 叶加工制作之始。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制茶技术发展,出现蒸青团茶制法:将鲜 叶蒸熟、捣烂,放入木盒或石盒中紧压成团,再烘干、穿串、封存,以消除生叶嗅味, 增加香气,并出现一批名茶,据茶谱载: “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茗,其名皆著” , 巴东被列为贡茶区。宋代,蒸青团茶发展成蒸青散茶,即鲜叶蒸后直接焙干,保持茶叶 固有香气。元代,散茶制作出现近似现代蒸青制作方法的工艺流程,将鲜叶蒸至半熟, 立即摊凉,乘湿搓揉成条。明代,鲜叶杀青改蒸为炒,茶叶品质进一步提高,利川乌洞 坡茶即属此类;饮茶改煮为开水冲泡,香气更浓。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茶农, 利用锅炒杀青,精心搓揉,制作的茶外形挺直紧园,色绿如玉,称为“玉绿” ;鹤峰、 宣恩、来凤等地也相继创制出远近闻名的炒青绿茶,如容美茶、伍家台茶、云岩山茶、 仙洞茶等。 晚清,红茶制作技术传入鄂西,不断发展,吸引一批外地茶商来此经营茶业。光绪 二年(1876) ,广商林紫宸入鹤峰采办红茶,后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五里坪,专营 红茶,红茶生产扩展到全县。随着出口量增加,红茶制作技术由鹤峰传到宣恩、恩施等 县,不断得到改进,成茶条索紧实,色泽乌润,叶底红亮,香气甘醇,成为名茶鄂西 宜红。 民国 7 年(1918)后,鄂西由于战乱不已,交通阻隔,制茶设备落后,茶叶揉捻不 够充分,采摘鲜叶老嫩不一,且常久置,成茶质量差,脚踩手捻极不卫生,茶价跌落, 生产下降。 民国 24 年(1935)冬,七区专员公署会商恩施各界谋划改良茶叶生产,成立茶叶 改良委员会。民国 25 年(1936)春,聘请省建设厅技师伍凤鸣主持改良事宜,旋即于 七区五峰山农场修建茶室,置办工具,雇请长工 11 人,于 4 月 1 日开工制茶,至 5 月 中旬,共改制成白毫、瓜片、菊花、香花、茶毫、脚茶 3426 斤。所制之茶“色香味各 点及卫生上之要求,比之土法制茶,均有显著改进。 ”民国 26 年(1937) ,改良制茶继 续进行,亦收显著效果。经两年改用新法制茶,恩施茶叶品质提高,引起国内茶叶界的 关注。是年秋,中茶公司派技师范和钧、代啸州来恩施调查,认定鄂西茶叶发展潜力大, 民国 27 年(1938)派副总技师冯绍裘偕范、代二人前来恩施筹划设厂制茶,由七区农 场拔给隙地 5 亩,建厂房十余栋,采用机器制茶,当年制成红绿茶 400 余箱。民国 28 年(1939) ,茶厂业务扩大,更名中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并在恩施芭蕉设立分厂,在 宣恩庆阳坝、鹤峰留驾司设立制茶所,制茶渐臻机械化;制定茶质检测标准,成为全国 知名度较高的厂家之一。各厂情况见表 2.1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恩施州茶业经济发展研究 12 表 2.1 民国时期恩施州各茶厂的情况 厂 名 建立时间 资金(千元)生产箱额 厂 址 恩施实验茶厂 民国 27 年800 1800 恩施五峰山 芭蕉分厂 民国 28 年在总厂内 在总厂内 恩施芭蕉 珠砂溪制茶厂 民国 28 年在总厂内 在总厂内 恩施珠砂溪 庆阳坝制茶所 民国 29 年在总厂内 在总厂内 宣恩庆阳坝 鹤峰联合茶厂 民国 30 年100 702 鹤峰城关 鹤峰制茶所 民国 30 年 鹤峰城关 资料来源: 鄂西农特志 民国 31 年 (1942) , 湖北省国民政府为扩充财源, 在平价物品供应处内设立茶叶部, 管理茶叶产制运销事宜,在恩施城南门外狮子岩建立制茶厂;在恩施芭蕉、黄连溪、珠 砂溪、建始县长梁子、鹤峰留驾司设立制茶所,每年制成红、绿茶近万担,大部运销重 庆。省办茶厂兴起,中茶公司业务日趋紧缩,加之国际贸易减少,中茶公司所属各厂于 民国 33 年(1944)全部停机。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办茶厂改属民生公司,业务重心移至汉口,原有制茶厂(所) 逐渐停业,设备多遭破坏,茶叶产量、质量均大幅度下降。 建国之初,恩施、鹤峰被列为湖北省红茶出口县,于 1953 年开始推广铁质揉茶机, 制茶工效、茶叶质量都有提高。1955 年又将建始县列为改制红茶重点,专县农商部门联 合成立茶叶改制办公室,组成工作组深入茶区进行技术培训,修理制茶设备,指导茶叶 改制工作。随后,红茶改制范围扩大,宣恩、咸丰、利川等县亦由生产绿茶转为生产红 茶。 1956 年,恩施专署在恩施芭蕉建成湖北省第一座红茶初制厂,机械化程度较高, 年加工能力 2 万担左右。 1957 年, 推行工具改革, 全区推广木质、 铁质揉茶机 500 余部, 其中克罗伯式大型揉机一台,鹤峰、宣恩等县还建造加温萎凋室或萎凋槽,条件好的地 方建立发酵室,推行冷发酵法,成茶外形、内质均有改进。脚踩手揉的传统方法逐步革 除,红茶品质受到出口部门的好评。1958 年,芭蕉茶厂试制成功高级红碎茶,质量接近 世界最好水平,列为全国 6 个红碎茶生产重点之一。1958 年,在省供销社、茶叶公司的 支持下, 在恩施午阳坝建成全省首座宜红茶精制厂恩施茶厂, 年加工能力 3 万担左右。 1959 年,鹤峰县自筹资金建成一座年产万担的红茶精制厂,初精制加工基本配套。50 年代后期,物产部门为提高茶叶质量,推广鹤峰县郑么妹的“三指采茶”经验,开展采 茶能手竞赛;提倡分期轮留采摘,坚持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做到鲜叶整齐一致。在加 工中,针对炭火烘焙和日光干燥,或成本高,或成茶品质低问题,开始探索改进萎凋、 干燥方法。宣恩县特产局与庆阳公社四大队茶厂联合建成干燥室,1962 年投入使用,成 茶质量等同链带或自动干燥机,节省大量燃料和人工,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64 年,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署农业局,茶叶公司在此召开现场会,并给恩施、建始、宣恩、咸丰、鹤峰等县各拔 800 元进行推广。改进制茶设备的同时,制茶工艺也得到改进,到 60 年代中期,功夫红 茶、红碎茶成为外销高档茶,恩施玉露等绿茶也受到消费者欢迎。 70 年代,宣恩、建始两县及鹤峰走马、利川毛坝相继建成茶叶初精制厂,许多社 队纷纷创办茶厂,添制设备,1979 年全区制茶机械达 1700 余台。由于茶厂增加,制茶 技术力量不足,茶质下降。收购部门统计,1978 年全区收购的茶叶,13 级占 35.9%, 比 1965 年下降 15.6 个百分点,其中 1 级茶仅占 2.21%,比 1965 年下降 5.35 个百分点。 80 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家庭经营责任制,社队茶厂大部分停工,制茶设备或闲 置、或变卖,1985 年揉茶机减至 1395 台。此时,国营茶厂扩大鲜叶收购,茶厂生产量 增加,机械化程度随之提高,1985 年机制茶产量达到茶叶总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会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面向全国考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真题及答案详解(新)
- 农发行牡丹江市海林市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驾照体检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家医签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临床执业医师高分题库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合肥市2025年安徽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招聘高层次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七台河市2025黑龙江七台河“市委书记进校园”引才活动“聚才奥运冠军之城”人才引进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产品引领市场潮流
- 员工职离职合同绩效评估规定
- 大模型概念、技术与应用实践 课件 第6章 智能体
- 最新鲁科版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4《Lesson 1 Its spring》课件
-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手册范本
- 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服药记录表模板
- 家谱模板,树形图(绝对精品,一目了然)
- 决策分析管理运筹学课件
- 新能源汽车技术完整版课件
- T∕CAME 27-2021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
- PFMEA密封圈范例
- 广通客车bms通讯协议分册
- 10、租金、IRR、总资金占用收益率测算表1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