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近几年,电视讲坛类节目在电视屏幕上大放光彩。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 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为普通百姓构筑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国学电视讲堂, 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引发了许多质疑。论文的第一部分以分析当前文化转型和 现阶段社会性格特征为背景,阐释了以“百家讲坛”栏目为代表的中国“电视讲坛” 类栏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指出“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定位的准 确性,更在于其注重栏目策划和多样化运作,选择了切合大众需求的传播方式和内 容,符合了当前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性格。 论文的第二部分指出, “百 家讲坛”栏目要挖掘潜藏的生存空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 “百家讲坛”必须以 正确的方式诠释精英文化,实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合作共生,在循序渐进地提 高普通大众文化水准的同时向大众介绍和推广精英文化,以保持栏目的延续性;其 二, “百家讲坛”在制造学术明星的同时,要严格把关,认真筛选,加强管理,使得 这些“学术明星”真正成为大众了解精英文化,熟识传统经典的领路人。这样做不 仅能体现栏目对观众负责、对精英文化尊重的态度,更是为栏目建立品牌效应、获 得长久发展提供了保障与路径;其三, “百家讲坛”栏目以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解读 精英文化,肩负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引导观众深层思考并树立高尚境界的责任, 不能单纯追求收视率,并像纯娱乐节目那样靠观众的捧场来生存。论文的第三部分 指出,电视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它自身以及以它载体的电视栏都不能单独承担传承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因而, “百家讲坛”栏目必须在确立品牌优势、走产业化道路的 同时,通过栏目互补、图书出版、网络争论、推荐阅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方式 与其他文化传播媒介一起,共同承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以此开拓长久生存 空间。 关键词: 电视讲坛栏目;百家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空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v forum are blooming in tv screen. in particular,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in cctv-10 have built a guoxue tv forum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has given rise to many doubts. the first part of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 traits, and at this stage as the background to explain to the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sec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television forum type of column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uccess of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was not only in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variety of modes of transmission of the docking , but also in focus on planning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section and line with the curren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 . the second part of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following must to be when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wanted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the living space. first,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must find a way to correctly interpret the elite culture,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and in a gradual and orderly manner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the general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o introduce the elite culture to the public , and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columns;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ictly check strict, carefully screening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when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plan to make academic star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these academic star becom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elite culture, familiar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guide. this is not only reflected the responsible section of the audience, the elite culture of respect, but also to establish brand effect for columns, access to long-term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ath; third,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sec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mass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ite culture, and shoulders to protect national culture and heritage, deep thinking to guide the audience and establish a high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not simply the pursuit of ratings, and as p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audience to join in on their very survival.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ure of television media decide that it as well as tv column are not alone to undertake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us,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must establish brand, open up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 at the same time , in order to develop long-term survival ,it is necessary for 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with other media to together undertake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rough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columns, book publishing, network controversy, recommended reading, and together with education. key words: tv forum;forum for hundred schools;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living space 绪 论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百家讲坛” 栏目是近年来最受传媒界关注的栏目之一。“百 家讲坛”是央视于 2001 年 7 月 9 日推出的以专家开设电视课堂为单一形式的科教节 目。此节目于中午 12:45 首播,晚上 11:30 和第二天早上 6:40 重播。节目开播 以来,从传送内容、传播形式到播出时间都不符合大众需要,因而曾一度因收视率 低而处于末尾淘汰的险境。2004 年以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为转折,绝处逢生、 一路飙升,成为央视科教频道颇具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以栏目主讲人出现 的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人,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造就了独特的“学术 明星”现象。同时, “百家讲坛”使被誉为中国文化根基、蕴涵中国文人深层底蕴的 中国传统文化从文人顶礼膜拜的神坛岳麓书院、北大讲堂走向世俗、浅显的电 视讲坛,成为广大电视观众茶余饭后消遣的大众话题。由此“百家讲坛”确立了其 在央视以至传媒界的一席之地。央视国际网站上的 300 多个栏目中, “百家讲坛”栏 目点击率排在第二。 “百家讲坛” 栏目荣获 “2006 年中国原创电视栏目奖” , 位居 2007 年中国电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 cctv 十大栏目排行榜首位, 并获第 20 届电视文艺 “星 光奖”“优秀电视文艺栏目奖” , 2008 年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 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 。与此同时,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 于丹、 王力群等一批学者走红起来。 易中天被称为 “学术超男” , 于丹为 “学术超女” , 各有大批狂热的“易粉” 、 “鱼丸” 。 “百家讲坛”还掀起了“三国热” “红楼热” “清 史热” ,带动了图书、音像等衍生产品的热销。如,易中天的品三国 (上) ,销量 超过 200 万册,税前收入 262.5 万元,而于丹论语心得更创下近 10 年畅销类图 书首印的最高纪录:13 日销售完首印图书 100 万册。然而,抛开这些耀眼的光环, “百家讲坛”也正面临着收视困境。从 2008 年开始, “百家讲坛”栏目似乎进入持 续低迷的状态。更有学者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 ,这个影响巨大的 节目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 。 伴随栏目的起起落落,围绕“百家讲坛”栏目而生的各种问题也被学术界不断 张守刚.百家讲坛日益娱乐化庸俗化收视率下降n.南都周刊,2008-11-29.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2 关注与讨论:一个对于一般人而言本枯燥无味的讲座节目为什么如此火爆呢?相对 于一贯被当作公众人物追捧的影视明星,专家学者一直鲜为人知,为何一夜之间家 喻户晓呢?如此火爆的电视讲坛节目给大众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歪 曲?讲坛类节目的兴盛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还是昙花一现的灵动?如何促使讲坛 类节目借助以娱乐为目的的电视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保持电视讲坛类节目 的长久繁荣呢?笔者正是希望通过探析“百家讲坛”的生存之道,为电视讲坛类节 目的发展提有益借鉴。 1.2 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大量专著、论文,笔者发现各类学者对“百家讲坛”的研究集中在以 下三方面: 其一,探析由“百家讲坛”的火爆引发的文化现象。 如马艳发表于传媒观察2007 年第 6 期的论文“电视讲坛节目:精英与大众 的融合” ,指出, “百家讲坛”既是精英文化又具大众特色,其成功是精英文化和大 众文化共生的代表;宁宗一发表于民主的论文“我们需要强化当代意识百 家讲坛引发的思考”中提到, “百家讲坛”栏目,是专家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个 性解读,而文化现象本来就是经过学者加工创作的主观意识,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 接受对于文化的不同解读;屯丽君在开封大学学报发表的“从当前文化现象看 平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指出,传统的精英文化显示出衰退的迹象,平民文化的产生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精英文化,也不能 一味地推崇平民文化,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惟有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走市 场化的道路,追求一种平实、融洽、和谐的文化表达方式。张东光刊登在社会科学 战线2007 年 2 期的论文 “ 百家讲坛与史学变革”指出,在娱乐类、新闻类节 目主宰荧屏的今天,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学术普及栏目能取得这样的收视效果和社 会反响是个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是传播学现象,更重要、更本质的是 历史学现象。通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史学的服务对象、表达方式、解喻方 式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代史学变革的必然逻辑进程。 其二,分析“百家讲坛”的成功因素。 如任中峰发表于传媒的“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指出,百家讲坛的成功 在于把零碎、杂乱的选题进行系列化整合,节目内容的集中化以及学术知识戏剧化。 周思源发表于中国电视的论文“寻求学术品味和大众化的最佳平衡点电视 绪 论 3 栏目百家讲坛的启示” ,指出了百家讲坛栏目成功的因素有三:其一,强烈的人 文知识需求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为学术性栏目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平台;其二, 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学术品位与形式大众化的关系;其三,该栏目具有一支始终坚持 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进行探索的出色队伍。同样发表于中国电视的论文“专 家与百姓从打造品牌看百家讲坛 ”中,作者张艳秋和王善建指出, “百家讲 坛”成功的原因在于:把握专家、确立品牌,借势发挥、打造品牌,互动出版、扩 展品牌,沟通观众、巩固品牌。林苑发表于媒体观察的论文“ 百家讲坛的成 功之道-受众为王” ,论述了其成功的因素有:选择适应受众口味的传播内容和 运用调动受众兴趣的传播方式。另外,吴水振发表于新闻爱好者的论文“于丹 现象的传播学意义” ,周思源刊登在中国电视 的文章“寻求学术品位和大众化 的最佳平衡点电视栏目百家讲坛的启示” ,林苑发表在新闻窗的“ 百 家讲坛的成功之道受众为王” ,武新宏发表于新闻界的“ 百家讲坛: 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陈文艳发表于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的“从易中天现象 解读百家讲坛的成功 ”等文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百家讲坛”栏目成功 的因素。 其三, “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深层反思 如陈力丹发表于现代传播2007 年 3 期的论文“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 态分析” ,分析了电视讲坛类节目的总体生存状态,指出此类节目顺应了当前中国社 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其“热”则是几个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不应给此类节目过高 的文化期许与责任负担。刘倩的论文“百家讲坛热的冷思考”指出,在栏目成功的 背后存在着诸如学者明星化导致学者自主性丧失,文化讲坛催生学术秀等问题。易 前良在发表于中国电视的论文“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关于“百家讲坛”的思 考”中指出,讲坛类栏目背后潜藏着媒介、知识和权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对“学 术场”的儹越。讲坛类节目应该在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建中有所作为,更好地以媒介 的方式来言说知识。另外还有陈明刊登于视听界的“ 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 忧” ,靳芳卉发表于鉴赏评析的“ 百家讲坛的得与失 ” ,陈立强发表于新 闻知识2007 年 3 期的“电视讲坛节目的世俗关怀及传播学审视” ,等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既注重内容研究,也注重深层的理论归因,并从相关的学科上借用了一些观点、材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4 料和方法来充实文本的研究。就具体技术来说,本文以“百家讲坛”为研究目标, 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比较、归纳,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文化 学、社会学、传播学各个角度探索新的研究空间,最终找到了媒介与学术的结合点, 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以分析当前文化转型和现阶段社会性格特征为背 景,以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五个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 象、传播效果为理论基点,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中国“电 视讲坛”类栏目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其二,以分析电视自身特性为出发点,阐 述了“百家讲坛”栏目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指出“百家讲坛”栏目不能单独承担传 播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其他大众传播方式,共同传承中 国传统文化,并提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作用才是“百家讲坛”得以长久立 足的生存之道;其三,本文拟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 视讲坛类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方式。 “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5 2“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1999 年 7 月 11 日,湖南卫视推出余秋雨“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 讲,开启了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随后, “西部论坛” “经济大讲堂” “学术报告 厅” “名家论坛” “东方大讲堂” “世纪讲坛” “人文讲坛” “开坛” “百家讲坛”等讲 坛类电视栏目纷纷涌现, “电视讲坛热”在全国持续升温。其中以中央电视台的“百 家讲坛”影响最大。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性的科教栏目,是如何在各大节目中 脱颖而出,取得了一般只有娱乐类节目才能获得的高收视率和轰动效果呢?这是因 为, “百家讲坛”不仅定位准确,注重栏目策划和多样化运作,而且选择了契合大众 需求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符合了当前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社会性格。 2.1 定位准确 “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将自己定位为“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 学 ” ,其栏目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但是,我们知道,普通受众观看电视 讲坛节目的目的并不是学习大学知识,更不是向专家学者索取服务,而是在娱乐的 同时接受知识。这种定位方式只是考虑了频道和栏目的特性,并没有让大众参与其 中,没有考虑普通大众的收视需求。因而,栏目一直收视率不高,效果不佳。2004 年万卫担任制片人后认识到,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定位准确是其成功的关键。在媒 介大众化时代,受众已不愿再接受制作人或专家学者强加的学术观点,而要求从平 民化的讲述方式、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解蕴藏其中的意义和信息。因而,电视讲 坛同样应该成为通俗化、大众化的“可读本”,其定位应该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贴近大众, 对受众、 主讲人和内容的选取也要更适合普通大众的收视需求。 因而, “百 家讲坛”栏目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大众化的视角,从接受者、传播者、传播内容和 传播方式上进行细分并分别定位,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2.1.1 受众定位 一般观点认为, “百家讲坛”中的专家学者都应该学富五车,名声远扬,其讲述 的内容一定是高深莫测,为普通大众所不解的,而“百家讲坛”栏目应该是让有一 定知识层次的大众“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 “百家讲坛”栏目在开播之初 也是以此为宗旨的。但是,这种观点是一种忽略了中国普通大众的接受水平和欣赏 品味的阳春白雪。中国的电视观众 70%以上是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大众,他们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6 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高深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别提“享受智慧人生” ,他们需要的是在 空闲时间以轻松的心态、半娱乐的方式了解各类文化知识。可以说,对于一般大众 而言,缺乏一个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切 合了普通大众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提高收视率,获取更多效益更能承担引导受众、 传承文化、普及知识的责任。万卫担任“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后,正是看中了这 点,找到了栏目与观众的切合点,从而把栏目从阳春白雪变为了“下里巴人”餐桌 上的萝卜青菜。 电视节目只有符合当前中国人口素质的国情,才能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潜移默化 地影响观众,并逐步提高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文明质量。因而, “百家讲坛”栏目基于 在最广泛传播的基础之上普及文化知识的考虑,也基于让高深的学术大家与普通大 众通过电视这个媒介得以沟通和交流的美好愿望,把栏目受众定位为,初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大众。正如刘心武先生对“百家讲坛”的评价, “百家讲坛”不仅往“百家” 去想,更往“百姓”方面想,在“百家”与“百姓”之间寻找衔接点。一旦找到, 便认真焊接,使这档节目有了让偶然点到的观众滞留的吸引力,并逐渐培养了一批 “回头客” ,使他们从“偶然邂逅” ,变成了“长期相伴”的热心观众。 这样,栏目 获得了高收视率和高影响度,观众获得了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并能有所获益的电 视节目,同时专家学者也走出了象牙塔,传播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取了经济利益, 从而造就了三赢的传播效果。 2.1.2 内容定位 “百家讲坛” 作为科教类节目, 吸引受众、 取得良好收视效果的法宝是什么呢? 只能是内容。 “百家讲坛”栏目组一开始对讲座内容的要求是,要有品味、有知识。 “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的内容,不管它是否深奥晦涩、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什么都能 讲,话题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 栏目的内容以此定位, 的确是凸显了栏目的品味,展现了高深的学术理论和观点,但是这种品味不能被普 通大众所享受,这种观点不能被受众所理解。栏目的收视率当然只能在低水平线上 起伏,栏目所传播的内容也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栏目虽然有品味和知识,却没有 收视率,这样不但不能让受众“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连栏目自身的生存 都是问题。 孙玮 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如何酿造“好酒”? eb/ol (2005-08-16 ) 2008-12-04 万卫. 谈“百家讲坛”的定位j 电视研究,2006 (9):71-72. “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7 万卫接任制片人之际,正值清宫戏火爆银屏时期。 康熙大帝 雍正王朝 康 熙微服私访记 铁齿铜牙纪晓岚 孝庄秘史等都采取了“戏说”的路子,即在 依托原有史稿的基础上,主要参照清朝野史大观 清史通俗演义和清宫秘史 等资料,加入了更多民间小说的成分。观众在欣赏这些电视剧的同时,对清朝的真 正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对剧情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万卫正是抓住了观众心中的这 点疑问,邀请北京满学会会长、清史专家阎崇年在“百家讲坛”栏目中正说清史。 这就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抓住契机(清宫戏) ,转型成功。 同时“百家讲坛”栏目组也认识到,电视不同于报纸、书籍、期刊,传播的信 息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也经不起反复品味;而且过于高深的知识会把大多数的观 众拒之门外。因此传播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成功转型后,栏目把传播内容定位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上,从内容上的百科杂陈,转而走上了内容上聚焦一点 的道路,并且仍然保留了品位和知识。 2.1.3 主讲人定位 “在大众传播学中,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 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 ” 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 约,但在其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 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的控制者发挥 着主动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中,大众传媒这个传播者的直接体现就是主讲人。一 般的学术讲坛主讲人是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名师名家,他们研究的学术理论比较高 深难懂,不符合一般受众的接受水平;因而他们的演讲方式逻辑性强、学术性强但 缺乏生活化和娱乐效果,与大众的要求相差很大。这些专家学者面对的受众一般是 大学文化以上的专业人员。这些受众在听课前预先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并有一 定的专业思考能力。但是,面对一般受众,这种授课方式根本难以进行。加之,现 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电视的受众 70%以上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们本身就是 一个特别泛化并层次不一的群体。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目的是在娱乐的同时了解知 识。主讲人面对电视观众能做的就是尽量切合观众的需求,作适合观众口味的电视 演讲。 “百家讲坛”同样如此,一方面,栏目需要主讲人有公众意识,要有服务观众 的意识,要以现代人的一般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主讲人从选题策划、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57.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8 题目拟定、内容选择、观点表达、悬念设置、语言表达、讲授技巧等方面都要符合 观众求知求异求新求奇的心态。 因而,从阎崇年开始,栏目对主讲人的定位就是专家学者个性化,打造学术明 星。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都成为有个性的万人迷学者。他们讲述的知 识与思想,能被受众所接受,其表述风格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当蕴涵中国古 代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在“百家讲坛”中,通过这些极具个性化的“学术明星”之 口被转化为一种直白、贴切并符合当代大众要求的大众文化,就找到了专家学者和 一般大众的切合点,也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因而,主讲人本身要有丰 富的学识,在某一方面有所长,同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去讲述。 这就是“百家讲坛”栏目经过多年的摸索所确定的演讲人的核心标准。 2.2 多种传播方式的对接 “百家讲坛”作为电视讲坛类节目,其讲述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在传 播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电视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传播手段、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接收方 式的契合。只有实现了以电视传播方式为主的多种传播方式的对接,才能更好地符 合当前受众接受事物的方式,拉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2.2.1 传统文化接收方式与电视传播方式相契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感性形象的民族,在思想感情和意图的表达上习惯于 借助一定的形象或象征性的意境来婉转并间接地感悟。同样中国人的思维过程也是 通过意象的类比联想来实现的。中国人往往通过具象性的表情达意方式来了解一定 语境中的具体形象,就连中国人的文字也发源于象形,语法的组合也带有通过具象 组合形成新的意境的特征,而中国的国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这种语言文字的构词 方式与西方文字注重抽象性和语法注重逻辑性截然不同。 但是,电视作为西方人 的发明,其传播方式却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 电视作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媒介,其最大特点就是声画 结合的实时和非实时的动态图像结合。它有效地结合了视觉与听觉之美,并在多种 艺术元素的交替或同时出现的过程中融合为新的整体。这一新的整体是大于和优于 各种元素之和的更为先进的传播方式。电视信息声画合一、传播迅速、覆盖面广, 它具有具像性、可视性,动态性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包括听觉、视觉在内的多种感 官的审美需要。电视通过图像画面使观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视听兼备的特点 宦志先. “百家讲坛”的“火”与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9 使电视赋予了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又使电视受众形成了专注视听的特点。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受众具有专注收看的特点:诉诸视觉和听觉,决定了 它与其它媒介的区别。电视可以把单纯用书面语言表述的难以让受众接收的复杂意 境转化为形象易懂的画面,电视还特别适合使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故事的特性通 过电视手段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既有亲身讲述的亲切感,又有大容量图像信息 的新鲜震撼感。复杂的情节化作栩栩如生的图像久久镌刻在人们的脑海。 由此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都具有明显的具象性图示特征。因而, 电视传播方式显然在解读传统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中国古代文字的艰涩 难懂通过电视画面的直观形象的图示变得浅显易懂,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通 过电视擅长的讲故事手段来生动轻松地展示。 从说故事的角度来说, “百家讲坛”中最受欢迎的专题,如易中天的“品三国” , 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 ,刘心武的“红楼梦解读” ,其侧重点不在学术交流,而 是以说故事的形式把学术性强的内容以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故事的脚本里有 角色、情节、悬念,有矛盾和冲突,融说书的讲述形式和电视的声画一体相结合。 这样就比口头讲述和文字阅读生动多了,受众也更乐于接受。 有人认为,这种传播方式削弱了科学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但是“百家讲坛”的 受众是一般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不是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知识普及,电视讲坛也 不是大学课堂,它所能做的,最擅长做的也正是让一般受众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宽知 识面,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2.2.2 原始传播方式与电视传播方式相结合 人类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 有学者根据媒介产生和历史脉络,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指人们用口头的有声语言符号传播信息,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 最常用也是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口语使 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只能是点对点的传播,在广泛领域的大众传 播中受到制约。在印刷传播时代,人们的传播方式增加了文字传播。文字传播是指 人类以文字这种体外化系统为媒介进行传播活动。文字传播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 即逝性,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更广的空间并得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但是对于普通大众 而言,文字也有其弊端,那就是,比较枯燥无味、表现形式单一。而电子传媒包括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10 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其中电视媒介就是这两种体外 化系统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普及面广、传播方式灵 活的特点。 “百家讲坛”栏目正是有效地结合了这三种传播方式的优点,特别是做到了原 始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和电视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学 者们把印刷传播时代广泛使用并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转化为最原始的口语传播方 式,再通过电子传媒时代的主媒体电视传播出去,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应用 了影视艺术独有的声画结合和蒙太奇手法使得文字资料不再晦涩难懂,学者讲述不 再单一枯燥,顺应了受众接受事物的方式,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 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3 注重栏目策划与多样化运作 2.3.1 内容系列化,故事化 “百家讲坛”栏目制作人万卫指出,栏目就是为了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 知识,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 那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把话题 说透呢?就是把节目内容系列化和故事化。这就要求专家学者放下学术架子,以通 俗易懂的、为观众讲故事的方式,掰开揉碎,从各个细节入手深入剖析每个系列的 方方面面。由于“百家讲坛”栏目的观众好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们更能接受的 是小信息量、多解释、多穿插的螺旋式前进的讲故事或说书的演讲形式。这种演讲 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成系列,设置悬念,分集叙述。 这种传统的说书手法运用于电视媒介并与电视传播方式相结合,有以下优势: 其一,采用说书的叙述手法,更容易被中国老百姓接受。 评书是一种容量大、故事性强、语言形象、情节生动,深受不同层次受众喜欢 的曲艺形式。通俗而言,说书就是讲故事。 评书的重要特点正是系列明显、故事性 强。说书讲述故事通过“柁子”来进行的。评书在讲述事件时,把某个故事情节分 成相对独立的“柁子” 。这些“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讲述故事,而且“柁子”与 “柁子”之间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可以单独拿出来讲述。在每一个“柁子”中又 有许多“扣子” ,即扣人心弦的悬念。 “扣子”又有大小之分。 “大扣子”叙述故事情 节,结构严谨、丝丝入扣; “小扣子”塑造人物,栩栩如生、丰满动人。评书正是通 过大扣套小扣, 使得情节结构严整紧凑, 生动活泼, 为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所接纳。 “百 万卫. 谈“百家讲坛”的定位j. 电视研究, 2006 (9):71-72. “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11 家讲坛”中的节目就是吸收了评书的这种优势,变高深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栏 目在每一期都设一个特定的总主题,每期总主题的下边又由几个分主题构成,每个 分主题又通过主讲人生动的故事讲述体现出来。在演绎过程中,学者文白并举,对 文言的故事进行白话演绎,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语义场” 。 这种讲述方式投合了 人们千百年来习惯讲故事、听评书的心理。节目由一个悬念丛生的故事充实起来, 更相似于一个电视版的故事会或评书场。这样,受众在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专业 知识的状况下,也能在专家学者通俗易懂的演讲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 其二,主讲和解说有效组合,设置悬念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专家学者是主角。他是栏目中每一个故事的演绎者。 但是,他的演绎又不同于一般的评书讲解者,而是在发挥专长,尽情演绎的同时受 解说的调控。其演绎的内容、时间与方式需要根据节目的需要来进行设定,并与解 说者相互配合,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节目以“解说主讲解说主讲解说” 的结构编排。在节目开始,先由解说员阐述本期节目所涉及的主题,设置本期节目 的总悬念,然后在节目进行过程中适时推出不同分主题,主讲专家依照这些分主题 一一演绎。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解说者是悬念设置者,主讲人是悬念解释者。解说 员在节目中不断设置分悬念,每一个分悬念都构成讲座内容的分主题,从而开始了 解说员和主讲人之间结构与解构的关系。正是解说提出的丛生的悬念以及提纲挈领 的总结,解说过程中同步显示的生动形象的画面、预设的背景音乐,以及主讲人起 承转合的推介过程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在节目中,主讲人是主角,起着解疑释惑的作用,解说员与之巧妙配合,起着 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讲人是对讲座内容掰开了,揉碎了,发散开来,铺陈出去,讲 述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解说员的解说则是演讲内容的浓缩,是核心,它设置悬念, 解说重点,以加深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制造了观众与主讲人的隐性互动。解说员作 为节目的构成部分,取代了传统演讲类节目主讲人的自问自答式的悬念设置,丰富 并规范了主讲人的演绎,并适时给观众以提示和解释,从而使节目的编排逻辑严明, 表述清晰,保证了节目编排的有序化和逻辑性。同时,解说还拓宽了演讲类电视谈 话节目的表述形式和传达方式。 其三,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巧妙结合。 “百家讲坛”栏目对专家学者的学术和理论进行电视化改造。在栏目中配上熟 悉的电视剧画面资料以及悠扬的背景音乐,给观众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莫名的感召 韩建永. “百家讲坛”文学类节目的编排策略j. 齐鲁艺苑, 2007(1) :56-60.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12 力,结合解说与主讲,深入浅出,成为学术性节目与电视化结合的绝好手段。用电 视来演绎经典的传统文化,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沟通,需要在高雅与通俗之间 找寻一个切合点,使得高雅的文化经过通俗化的处理,争取更多的受众,获得良好 的收视率。视觉形象的设置和真实场景的还原是电视最大的优势。这一优势应用于 故事的讲述,可以给受众更真实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视觉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得电 视讲述更具亲切感,更容易被大众接收,是对主讲人讲述的阐释和补充,其中一些 熟识的影像资料的运用还可以激活受众的信息文化地图。 “现代传播心理研究表明, 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由于生活经验、知识阅历而沉积的一幅文化地图,每当有新 的信息进入时,这些信息会自动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该去的位置,并在那里被加工 和处理,补充成新的文化地图的一部分。 ” 在“百家讲坛”栏目中穿插的那些熟识 的电视剧画面和片段,正是受众头脑中的信息文化地图。相对于观众熟悉的影视剧 片段,传统的文化知识则是进入观众头脑中的新的信息。在观众接受这些信息的过 程中,文白并举的故事在这些熟悉的电视剧画面的指引下,进入了该去的位置,补 充并重新建构了观众的文化信息地图。这样,观众就可以在娱乐和消闲的同时,积 累了知识,提高了文化修养。 2.3.2 利用网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媒体时 代。在这个时代里,传统媒体与新兴的电子媒体共存,并相互产生着影响。现代社 会有更多的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被传递到网上,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新闻领域。 互联网凭着自己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逐步向传统媒体发起冲击,而公众话语权也 在互联网上得到越来越直接的体现。网络知识的多样化、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各种学术思潮的相互碰撞和激荡顿时让人们埋没在信息和思想的海洋里。传统的大 众媒介都是一种单向传播,信息反馈具有迟缓性、模糊性,受众选择与参与收到极 大限制,互联网的双向传播、交互沟通、反应及时,使每个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要选择信息。 “百家讲坛”栏目组同样通过网络积聚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弥补传统媒介的 不足。 打开“百家讲坛”的网页,可以看到“特别推荐” “推介视频” “栏目视频” “栏目信息” “栏目动态” “名家专辑” “百家片库” “栏目动态” “ 百家讲坛新闻 发布” “最新节目预告” “品头论足”等栏目。这些栏目对“百家讲坛”进行多方面 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百家讲坛”现有生存空间之维系 13 解读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全面了解栏目,参与栏目的平台。同时, 通过百度查询,输入“百家讲坛”可以查找到相关网页约 6,620,000 个。这些数据 一方面可以证明“百家讲坛”的知名度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家讲坛”利用网 络优势造势、加大宣传力度,功效显著。 2.3.3 包装造就“学术明星” ,探询产业化路径 “百家讲坛”节目的日渐走红让跻身于讲坛中的学者们迅速成为了大众视野中 的“学术明星” 。 “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使学者有为。 ”万卫认为, “正是因为有了 这些学者, “百家讲坛”才能在普通大众中不断掀起热潮。这些个性鲜明、魅力独具 的学者已经成为了栏目的符号。 ” 一位主讲人一个系列的持续加温,在造就了一个 个学术明星的同时,也成就了“百家讲坛”稳定的收视率。正如万卫所言“我们的 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主讲人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主讲人迅速打造 成公众心目中的学术明星。 ” 在节目与学者影响力的相互促进中, “百家讲坛”已经 从一个单纯的节目出发,完成了品牌的建构,开始了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造势。造就 栏目转折点的阎崇年更是感触颇多,他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出版了二十多本学术专 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他的知名度仅仅在学术界。 “百家讲坛”让他瞬间走红后, 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就发行了几十万册之多。 “百家讲坛”联动图书和音像出版 的巨大价值不言而喻。 “百家讲坛”秉承“保护品牌,多方共赢”的理念来完成衍生产品的开发与推 广。为了开拓前景广阔的品牌嫁接与延伸之路, “百家讲坛”节目与主讲的专家都签 订了协议,他们的讲稿书籍必须通过 cctv 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伴随着数以万计的 “百家讲坛”系列音像、图书产品在市面上的流通与热销,栏目的影响力也更加强 大。 “百家讲坛”现在已经找到了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大众的学术演讲明星, 栏目与学者相互促进,确立品牌优势。 正如一家专业杂志对“百家讲坛”的评价: “从学术节目的窠臼中艰难起飞,他 们迎来了一个打造学术明星的新纪元。节目形态的改变,让中国迎来了学术的民间 狂欢。产业链条的构建,为中国电视的产业化迎来了曙光。 ” 万卫. 谈“百家讲坛”的定位j .电视研究, 2006(9)71-72 万 卫 . 解 密 “ 百 家 讲 坛 ”: 主 讲 人 是 核 心 竞 争 力 eb/ol ( 2007-08-01 ) 2009-2-16 于成龙 .“百家讲坛”从造星到探路产业j 民间文化, 2007(5) :47-49. “百家讲坛”栏目生存空间探析 14 2.4 符合当前文化转型与社会性格的要求 “在大众传媒时代的语境中,传统的学术生产方式已经遭到严重的颠覆。面对 电视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对接,采用受 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部分传统学术生产方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 “百家 讲坛”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态,迎合传统文化的转型,符合了社会性格的要求,带 动了“电视讲坛热” 。 2.4.1 符合当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要求 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 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以现代生产方 式进行生产与经营并通过现代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文化形态。 ” 纵观中国大众文化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前,大众文化主要呈现出对政治的屈从 于纠缠的走势,大众文化始终处在于政治话语的或隐或现的微妙关系中,而改革开 放之后的大众化则主要掺杂着更多商业化的价值走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艺术 正逐步向大众化迈进,其所代表的文化是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影视制作为主体, 以新型的市民阶层为接收对象的大众文化。电视中表现市民化倾向的节目在电视传 播过程中迅速流行起来。电视讲坛类节目作为专家学者的电视讲堂,被当做有一定 知识层次的观众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精神圣地,是一般大众难以融入的阳春白雪。 然而,随着中国电视传媒大众化倾向的加深, “电视讲坛”这一电视媒介仅有的“精 英文化”阵地,也被“大众文化”的浪潮所冲击。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中, 电视讲坛类节目的制作人也试着填充专家学者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鸿沟,试着从普通 市民阶层的角度,以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来诠释精英文化。 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