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爱玲小说技巧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以张爱玲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传奇为研究对象,分两个部 分分别论述张爱玲创作中运用的反讽、意象这两种写作技巧。 张爱玲小说中的反讽有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的特征,一方面是隽永的反讽, 一方面是压抑的悲哀,使得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美。在意象技巧方面,本 文着重论述张爱玲小说中较为突出的都市意象,并对意象在小说行文中发挥的暗 示故事主旨、凸现人物心理、衔接场景转换等作用加以分析,同时对张爱玲的意 象中较为独特的特点,如通过“客观对应物”来构成意象、意象多以比喻义出现 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张爱玲;反讽;意象;苍凉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r e g a r de i l e e nc h a n g sn o v e l sw r i t t e ni n19 4 0 s ,e s p e c i a l l y l e g e n da st h et e x ti no r d e rt oe x p a n dh e r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i r o n y a n di m a g e a st oh e ri r o n yt e c h n i q u e ,e i l e e nc h a n ga p p l i e dt a c t i c so fv e r b a l 砷1 1 ya n d s i t u a t i o n a li r o n y ,s h eu s e ds k i l l f u la n dm e a n i n g f u li r o n yt oe x p r e s sak i n do fs a t i r i c a l f e e l i n g i nt h em e a n t i m e ,s h ea l s oh a dt h es y m p a t h e t i c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v i c i s s i t u d e so f l i f eo f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i nh e rn o v e l s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i r o n ya n dd e t a c h e dm a n n e r si n e i l e e nc h a n g sn o v e l st o o ko nt h eu n i q u ed e s o l a t es t y l eo fa e s t h e t i c s o ni m a g et e c h n i q u e ,t h i st h e s i si l l u s t r a t e de i l e e nc h a n g sn o v e l sm a i n l yi nh e r i m a g eo fc i t yw h i c hi sm o r eo u t s t a n d i n gt h a no t h e r s a n di nh e rn o v e l s ,u s eo fi m a g e p l a y e d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n a r r a t i o n ,w h i c hh i n t e d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o ft h es t o r y , r e v e a l e dp e r s o n a e sm i n d ,a n dr u nt h r o u g ht h ej u m po ft h es p a c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 t h e s i st r i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p a r t i c u l a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i m a g e si ne i l e e nc h a n g s n o v e l s f i r s t l y ,f r o mo b j e c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v ei n t oi m a g e s e c o n d l y ,f o r mf i g u r eo fs p e e c h i n t oi m a g e k e y w o r d s : 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i r o n y ;i m a g e ;t h es e n s eo f d e s o l a t i o n i i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适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圳磊 签字日期:勿扩年万月z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驯 导师签名弋计为 签字日期珈p 分年月乙日 签字日期:叼8 年参月纱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19 9 7 年7 月毕业后至今在黑龙江电视台工作 工作单位: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 电话:8 2 8 9 0 2 6 11 3 9 3 6 6 6 9 8 8 0 通讯地址:哈市汉水路3 3 3 号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天舒工作室邮编:1 5 0 0 9 0 绪论 绪论 在2 0 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许多重要而复杂的作家。有些作家,似乎 专门为文学史而存在:而有些作家,他们自身的存在,就足以构成一部简易的文学 史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一个。几十年来,关于她的作品,关于她这个人,以及 与她有关的传播、研究、演绎、改写、误读,共同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复杂、模糊 的张爱玲。我想,今天的我们要想真正认识张爱玲,就必须认识她所创造的文学 世界以及她所影响的生活世界。二者缺一不可。这或许就是张爱玲的价值所在:她 不仅是一个非凡的作家,更是一个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文学话题的复杂个人。 由张爱玲而起的许多话题,已经越过了文学的边界,逐渐延伸到了现代人的 日常生活之中:而在一些都市男女那里,张爱玲更是成了一个符号和象征。在这种 背景下,谈论张爱玲是一种文学上的冒险,因为在她的身上,交织着太多文学和 非文学的复杂因素,如何才能越过这些遮蔽,认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这已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情。研究张爱玲的文学,显然无限庞杂,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从张 爱玲的文学世界中,发现她小说的技巧,以及她所建立起来的小说传统对后来的 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就是张爱玲小说的技巧,我相信这是理解张爱玲 的有效路径之一。 第一节传奇般的接受史 按照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权威论定,“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 要的作家”,然而,这样一位重要作家却在中国被遗忘了许多年,个中原因,牵 涉到张爱玲所走过的生命历程,也关系到张爱玲作品在国内的接受史和传播史。 因此,在进入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以先,有必要回顾张爱玲本人的写作足迹,以及 梳理张爱玲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历程。 上世纪4 0 年代尤其是1 9 4 3 到1 9 4 5 年,那时,年仅二十几岁的张爱玲以 她独特的小说叙事方式和充满人生智慧的文学话语照亮了上海文坛。据统计,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 刘绍铭等译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 ,2 0 0 1 年, 第3 3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4 4 年这一年,张爱玲就在上海的各种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2 7 篇,最快的时候 几天写一篇小说。同年9 月,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社出版,四 天即再版。1 9 4 5 年1 月,散文集流言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畅销一时。1 9 4 4 年底到1 9 4 5 年初,改编成舞台剧的倾城之恋在上海卡尔登大剧院隆重上演, 演出场场爆满。浪荡公子范柳原和离了婚的上海小姐自流苏之间欲擒故纵、你将 我就的乱世情爱,极大地迎合了上海“孤岛 时期那些既浪漫又实际、既深谙情 场算计之道又懂得拿捏分寸感的男男女女,仅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就登上了她生 命和文学的顶峰。甚至有人说1 9 4 4 年和1 9 4 5 年的上海,就是张爱玲的上海。张 爱玲的文学才华犹如孤岛上海开放的一朵奇葩,灼灼其华,耀人耳目。她的文学 成就,也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1 9 4 4 年5 月1 日,著名学者傅雷以“迅雨” 的笔名在万象杂志上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该文以金锁记为典 型,从艺术的高度,对张爱玲出色的文学才华给予了客观评说。同年6 月,胡兰 成在杂志月刊发表长文论张爱玲 ,对张爱玲小说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赞赏。 但随着抗战结束和解放战争的开始,如昙花一现的张爱玲陡然失色。直至新中国 成立后的1 9 5 2 年,张爱玲以继续学业的名义离沪赴港,后赴美国,从此,这个在 上世纪4 0 年代在上海文坛灿烂耀眼的女作家,在中国大陆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文学 史里陡然消失了。 此后的3 0 多年来,对于大陆文学界,张爱玲及其作品彻底成为被遗忘的一页。 而与此漠视相对立的则是台港文艺界对张爱玲的认可与肯定,甚至把她推崇成为 模仿偶像。1 9 5 7 年,台湾学者夏志安在台北文学杂志刊发了其弟夏志清的张 爱玲论,该文是继上世纪4 0 年代傅雷和胡兰成对张爱玲的评论之后,再次从专 业阅读的角度肯定了张爱玲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这也是张爱玲从上海文 坛“消失”后,首次被文学界如此重视。1 9 6 1 年,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以该论文为基础,专章论述了张爱玲的创作。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为一个新起点,奠定了后来所谓“张学 研 。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m 第四卷( 1 9 3 7 1 9 4 9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4 9 页 圆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 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6 9 页 绪论 究的基础。此后,在台港两地,尤其是台湾,对张爱玲的学术研究从未中断。这 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向。首先,夏志清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给张 爱玲以正面的评价。他认为张爱玲的创作受西方影响,但受传统影响最大。其作 品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夏志清用 长达近4 0 页的篇幅,详细论述了张爱玲的生平,并以金锁记、茉莉香片、倾 城之恋等小说为代表,分析了张爱玲小说艺术的特点,比如“她的意象的繁复 和丰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揭发 , 并认为张爱玲是“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其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作家 曼殊菲尔等人相比:夏志清还在书中重点分析了张爱玲后期两篇具有明显政治倾 向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由于夏志清本人的学术研究带有明显的政治立 场,所以,他对张爱玲这两部艺术成就上明显逊色的小说给予过高评价。但他的 研究,因较早重新发掘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而具有特殊意义。 研究张爱玲的第二个方向是以台湾旅美学者李欧梵和王德威为代表。他们共 同的特点是从西方现代性的角度去考察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分析现代性在中国现 代文学发展中同表现,从而归纳出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条 叙事线索:日常生活的叙事美学。李欧梵在现代性的追求一书中 ,详细分析 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并建构了一条从魏晋到唐、晚明、红 楼梦、王国维、鲁迅、新感觉派以及张爱玲以来的颓废文学线索。他之所以把张 爱玲的小说视为“颓废艺术 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是把艺术人 生和历史对立的。这种对立形成了张爱玲小说最重要的艺术美感:“荒凉”。李欧 梵说:“如果现代性的历史是一部豪壮的、锣鼓齐鸣的大调交响乐,那么张爱玲所 独钟的上海蹦蹦戏所奏出来的是另一种苍凉的小调,而这个小调的旋律张爱 玲小说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基本上是反现代性的,然而张的反法和其他作 家不同:她并没有完全把现代和传统对立( 这是五四的意识形态) ,而仍然把传统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 第1 5 章,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 ,2 0 0 1 年 国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 0 0 0 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化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过程。 李欧梵认为“颓废 文学的实质 是用审美现代性来反抗启蒙现代性,比如张爱玲就凭着她的小说艺术特色,对中 国历史的大叙述造成了某种颠覆。 王德威继承了李欧梵的这一思想,并且用“史学正义 和“诗学正义 的框 架来讨论“感时忧国”的启蒙文学传统。在想象中国的方法 一书中,他认为 晚清、五四以及上世纪3 0 年代以来,种种不入主流的文艺试验,比如科幻、狭邪、 小说,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创作,实质上表达 了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王德威的研究正是揭示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着力 用晚清现代性消解对抗启蒙现代性。 第三个方向是台港学者如水晶、陈炳良及后来的周芬伶、苏伟贞等人采取细 读文本的方法,对张爱玲作品做的具体研究。其中以水晶的文本细读最为出色。 由于水晶本人也从事小说创作,所以他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自有一番新意。尤其 善于从意象、细节等方面挖掘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如在张爱玲的小说艺术 一书中,就有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炉香袅袅仕女图 等把张爱玲 小说的独特魅力一一写出。虽然这也属于来自夏志清一派的对张爱玲小说的正面 分析,但在艺术性研究方面要独特深入得多。本文的一些论述也正是沿着这个思 路的“再言说。 最近期的则是以林幸谦为代表的学者,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张爱 玲的研究。 林幸谦在荒野中的女体、女性主体的祭奠两书中,“运用西方女性主 义理论的同时,旁及心理分析、身体诗学和政治、文化批判以及国族论述。一方 面,时时不忘以历史理性的眼光审视张爱玲的小说,另一方面又充分彰显女性论 述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策略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用女性文学、闺阁话语与女性主体边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6 7 页 o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9 8 年9 月北京第l 版 。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 m 大地版社( 台湾)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女性主体的祭奠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第1 版 绪论 ll 缘化作为张爱玲的临界点,为张爱玲研究以及文本隐喻提出自己的创见。” 在台港,张爱玲成了经典文学的代表,出现了一批追随学习张爱玲叙事方式 的小说家,最有成就的有白先勇、施淑青,还有备受胡兰成赞赏的朱天心、朱天 文姐妹等。 到上世纪7 0 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大陆思想的稍稍开禁,学界开始如饥似渴地 寻找新的精神源泉。8 0 年代初期,港台文学的传入引起了大陆作家对张爱玲等人 这一类文学的注意。几十年未曾被大陆读者听闻过的张爱玲,开始从图书馆尘封 的“库本 里悄然走出,其充满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和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叙事角 度,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美感冲击。到8 0 年代中后期,随着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 学史的重新认识,沦陷区文学这一页被历史尘封己久的文学面目逐渐受到重视。 “1 9 8 1 年,张葆萃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 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 但文章未引起太大注意圆。这个时期关于张爱玲的论 文还有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等, 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与风格上的特色,也注意到了张 爱玲与新文学“主流”不太一样的性质。1 9 8 4 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合编 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其中用了8 0 0 多字来 写张爱玲,并指出她的小说中“古典”与“市井”共存的艺术特色。这是首次将 张爱玲写进大陆的文学史。 上世纪8 0 年代是张爱玲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1 9 8 4 年,作家柯灵在读书 第4 期发表遥寄张爱玲一文,1 9 8 5 年第3 期收获杂志也刊载此文,同一 期,收获还重刊了倾城之恋,这是“文革 以后张爱玲作品首次在大陆面 世。这篇文章和张爱玲的小说在大陆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至此,张爱玲算是 重返故乡。正如深得张爱玲衣钵的王安忆所说,张爱玲的回来是“为文学史准备 的,她的回来是对文学的负责”。这时期的学者们以有别于以前的新鲜方法从意象、 象征、心理分析等方面选取切入张爱玲小说的研究角度。代表论文有胡凌芝的论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 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版,第4 页 刘绍铭、粱秉钧、许子东主编再读张爱玲 m 山东画报出版社,第2 l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芫子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冷 、饶芫子和黄仲文 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同时,如唐文标的一级一级的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和宋家宏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 ,还有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 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关照 等论文,都开始触及张爱玲小说较深层的人性内 涵,注意到张爱玲小说里的现代性特征。 令人惊奇的是,从校园开始的大众阅读几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接受了张爱玲。 上世纪9 0 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张爱玲的作品成了阅读热点。接着,随着消费主 义热潮的兴起和商业话语对文学越来越深的渗透,阅读张爱玲几乎成了城市“小 资”的标志之一,张爱玲也由此成了都市消费文化的经典符号。当张爱玲演变成 一个文化消费符号,各种张爱玲人生小品、张爱玲情语纷纷出版,各种精品美文 系列丛书也绝不缺少张爱玲瘦削单薄的身影。在影像挂帅的消费社会中,张爱玲 亦无法逃离被可视化的命运,许多相关书籍中都附有张的旧时照片。完整的、全 面的、丰富的张爱玲,往往被拆解成了利于商业运作的碎片到今天,张爱玲 在各种传媒形式中得到怎样的认可和流传,也许下面的资料可以说明一点:打开全 世界搜索能力最强的g o o g e l 网站,只要你输入“张爱玲”三个字去检索,电脑显 示:“约有5 4 4 ,0 0 0 项符合张爱玲的查询结果”。输入“张爱玲研究几个字,电 脑显示:“约有9 9 ,5 0 0 项符合张爱玲研究的查询结果 。在如繁星般众多的中国 现代作家中,张爱玲在网上得到重视的程度是仅次于鲁迅的。在这种大众消费热 的驱使下,专业阅读和专业研究再次兴旺起来。1 9 9 2 年以后,出版界大量出版各 种版本的张爱玲作品。张爱玲的发行也在1 9 9 5 年张爱玲去世时达到高潮。 在这个热潮的影响下,对张爱玲的生平研究也越来越多。从1 9 9 2 年下半年至 今,单是关于张爱玲的生平传记就有8 部之多,如王- - , b 的( 惊世才女张爱玲) 、 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余斌的张爱玲传、孔庆 。抗战文艺研究【j 】1 9 8 7 年第l 期 蛰星岛晚报 j 1 9 8 9 年1 月1 2 日 暨南学报 j 1 9 8 7 年第4 期 o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i j 】1 9 8 7 年第2 期 o 文学评论【j 】1 9 8 8 年第l 期 海峡l j 9 8 7 年第j 期 绪论 茂的张爱玲传、费勇的张爱玲传奇、文i j j l l 鄂的张爱玲传、于青的才女 奇情张爱玲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年轻学者从现代性、创作心理学等方面对张 爱玲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王朝彦、鲁丹成的苍凉的海上花一张爱玲创 作心理研究圆、陈晖的张爱玲与现代主义 等。至今,海内外学界对张爱玲 的研究著作还在不断出版。与此同时,自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 部分作品( 比如王安忆、苏童、叶兆言等人的作品) 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张爱玲式的 韵味和叙事方式,张爱玲还被片面地定义为所谓“海派文学 的鼻祖 第二节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小说数量并不算多,而且代表她高峰艺术水准的作品大多 发表在1 9 4 3 到1 9 4 5 这两三年间。由于她的小说蕴涵着明显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 品的趣味和魅力,所以才值得大家对她进行反复阐释。有论者把张爱玲小说的艺 术特色,用一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艳异”来概括。这指的是她的小说内容与 形式呈现出来的那种古今结合、中西交错的参差对照之美。台湾学者周芬伶是这 样解释“艳异”一词的:“反高潮是对戏剧性情节的倒写,亦是传奇的改装,艳 异此一语词带有压抑的、歧异的、衍异的意涵。艳可说是华丽与苍凉的综合 写照,亦是一种参差对照产生的美之极致。艳从对人之容色丰美演化为对 情事的风流得意慷慨深情,亦形成作者生命景象之一“淹然百媚”。本文要 论述的张式小说,正是实现这个“淹然百媚”之美的恰当途径。 张爱玲小说有着明显的生活气息,她的小说肌理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说到 张爱玲的小说,它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以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原貌,作 。王一心惊世才女张爱玲【岫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第l 版 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 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第l 版 阿川乱世才女张爱玲 帕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l 版 余斌张爱玲传 帕海南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版 孔庆茂张爱玲传【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第l 版 费勇张爱玲传奇 m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l 版 于青才女奇情张爱玲 m 】山东画报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版 刘川鄂张爱玲传 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0 年第l 版 o 于朝彦、鲁丹成苍凉的海上花一张爱玲创作心理研究 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3 月第1 版 圆陈晖张爱玲与现代主义 m 】新世纪出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l 版 周芬伶艳异 m 中国华侨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第l 版,第4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文学想像的基本故事架构。个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是一日三餐,婚姻家庭,四时 八节,人情世故。从男女关系和婚姻生活写出世态百相、人性真相,这是张爱玲 小说最成功的一点:二是小说人物之间虽然没有激烈的、正面的外在冲突,但张爱 玲还是很注重讲好听故事的,她的出色在于她擅长用日常生活叙事的手法把冲突 “内化 一一个好故事所要求的所有“曲折”都是通过细节和内心完成的:三是小 说中有大量出色的细节描写。出色的细节描写是日常生活叙事美学的“肌体”,它 使故事丰满、充实、回味无穷:四是她“清坚决绝 的写作态度。这种写作态度给 她的小说带来了特殊的文人气和“荒凉”的历史感。张爱玲是不相信社会进化论 和线性历史观的,她认为时代变化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只是破坏和“惘惘的威胁”, 人能抓住的只是眼前的一点人和事。 今天看来,张爱玲不仅在沦陷区的上海“孤岛”名藻一时,她的文字经过半 个多世纪时光之流的冲刷,业己成为一个介于俗与雅、古与今之间的坚硬存在。 她的创作既不是“文以载道”的革命文学,也不是纯粹的“言志派 。她所建立起 来的文学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的文学精神,上溯到以金 瓶梅和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小说传统,最终成为新文学中深具“中国气派” 和“中国魅力 的重要传统一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叙事传统,广为流传。她独具 特点的“张式叙事”也成为后来众多作家追摹的典范。 在文学技巧方面,早在4 0 年代张爱玲成名初期傅雷即已发现她这方面惊人的 才能。傅雷于1 9 4 4 年以迅雨为笔名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是最早从 文学技巧方面评论张爱玲小说的。他指出张的小说“新旧文字的柔和,新旧意境 的交错,正是恰到好处。 “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刻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 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 引按,指金锁记) 里那样的尽其效用。 到6 0 年代张爱玲研究的开拓阶段,夏志清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设一 章,并且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论述了张爱玲及其作品,对她的才华及写作技 巧做了高度评价。夏志清认为张爱玲的小说突出之处在于“她的意象的繁复和丰 。钱理群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m 第四卷( 1 9 3 7 1 9 4 9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4 9 页。 绪论 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并 以传奇中的小说为例,剖析了张爱玲独特的意象及讽刺运用技巧。7 0 年代台 湾学者水晶在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张爱玲未完等书中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 了细致的解读。其中一篇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专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 意象,此外还在雨的大白嘴唇一解读( 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分析了小说中雨、 月亮、镜子等意象。在此思路之下,此后不断有评论者从技巧角度切入,更结合 张爱玲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及其身世背景,对张的作品加以论述,撰写了相当数量 的单篇论文及专门论著,比较有影响的有胡凌芝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董仲年 张爱玲小说艺术论、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等。可以说, 对张爱玲小说艺术技巧的研究一直贯穿在整个张爱玲研究之中,并不断走向深化 和成熟,体现了研究者对张爱玲小说艺术性的高度重视,正如研究者所说:“她的 独到之处在于:各种技巧在她的手里运用得纯熟自如,几乎臻于化境。更可贵的是, 各种技巧在她的小说里相互补充、融洽无间,获得了综合的效果。” 综观前人对张爱玲小说创作技巧的研究,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张爱玲小说 中意象繁复丰富这方面的特点,并将它视为其作品的独特之处,相对而言,却少 有人意识到张爱玲小说中反讽技巧的纯熟运用,即使是涉及到反讽的论述,也没 有对反讽这一文学术语给以清晰的解释和界定。 本文主要分析张爱玲4 0 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到的反讽和意象技巧,论述对 象为短篇小说集传奇。在反讽技巧运用上,张爱玲有言语反讽及情境反讽的特 点,反讽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体现了她对“乱世”中普通人的人生和命运的思 考,使其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在意象的运用上,张爱玲营造了丰富的意 象世界,并通过意象设置暗示人物命运、反映故事主旨,使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深 层意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反讽技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根据定义,小说是一门反讽的艺术: 它的真实是隐蔽的,不公开而且无法公开的。 反讽作为修辞和一种叙事策略, 一方面可以避免小说叙述中的单一视境,构成丰富的多重视境,从而增强小说的 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致:另一方面,反讽手法的成功运用,也可透露出小说家的价值 取向和人生态度。 张爱玲对世俗人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在揭示人性、描摹世情时,常喜欢采 用反讽的笔法。她小说中的反讽文化背景,来自其生命中一种紧张不安的荒凉虚 无感,她的小说中对这种荒凉虚无的超然接纳,体现了张爱玲反讽的基本态度。 通过对她作品中反讽运用的考察,可以知道,“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劝善,它只 是她悲剧人生观的补充。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一点契诃 夫的苦味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 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 张爱玲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 满怀苍凉与孤独,她“同时又是一 个活泼的讽刺作家”,下笔带着超然的反讽,对她作品中的人物从方方面面做了 或温和或辛辣的讽刺,但是她内心对她作品中的人物还是怀着悲悯的,因此她还 是“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种种情绪看来似不协 调,实则深刻地表达了对乱世中人性的清醒的认识。 第一节反讽的含义及类型 反讽( i r o n y ) 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语中“e i r o n i a 一词。在古希腊戏剧里, e i r o n i a 专指一种被称为“佯装无知者”的角色类型,意思是“佯装的、其言辞含 蓄不尽其意、假装愚笨、却常常击败自欺欺人的大话家( a l a z o n ) ”。这些“佯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f m 】,北京:作家出版社, 9 9 2 年,第1 3 6 页 。夏:基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7 3 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7 2 页 i 一上 第一章反讽技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 装无知者”通常总是在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对手面前假装糊涂,说些怪诞离奇 的傻话,但是他们最终能够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洋相出尽,威 名扫地。1 6 世纪以前,反讽这一概念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 较次要的修辞格,人们使用反讽主要局限于修辞范围,通过佯装无知、正话反说、 反话正说或所言非所指等方式来表达反讽。 1 8 世纪末至1 9 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f 施莱格尔、a w 。施莱 格尔兄弟和k 佐格尔将反讽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从而建构了现 代意义的文学反讽理论并奠定了文学反讽在西方文论批评中的历史地位。由此反 讽不仅可以致力于微观的修辞技巧,还可以着眼于宏观方面整个文本的谋篇布局。 英国文论家d c 米克在其著作论反讽中,通过追溯反讽( i r o n y ) 一词的 词源,并分析其他文论家对于反讽概念的论述,对早期及晚近反讽概念进行了考 察。他认为反讽的基本特点是:表象与事实的对照。“反讽者展示某种表象,假装 不知事实如何,而受嘲弄者被表象所蒙蔽,确实不知事实如何。 这种对立性的结构使文本的意义空间呈现出种张力,借此实现丰富的反讽 意味。自信而又无知( 这种态度在反讽者方面是佯装的,在受嘲弄者方面是真实 的) ,认为表象就是表象。反讽本就有“假扮 与“佯装”的古义。在这里反讽者 假扮天真无知,而反讽的受嘲弄者则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以为自己很聪明而对方 就是个无知的人,他在故事中夸夸其谈,由此暴露出他的愚蠢和自负。这种对于 表象和事实互成对照无知无觉的态度所产生的喜剧效果。超然因素。“观察者在反 讽情境面前所产生的典型的感觉,可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居高临下感、超脱感和愉 悦感。歌德说,反讽可以使人凌驾于幸运或不幸、善或恶以及生或死之上。 美学因素。要让反讽打动人,就必须对它加以塑造。反讽的美学因素在于,“以 最小的夸饰产生最大的效果。” 关于反讽的类型,米克认为:“反讽分作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反讽者有意运 。d c 米克论反讽【m 】,周发样译,第4 4 页,昆仑出版社1 9 9 2 年版,以下引文都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 明 。d c 米克论反讽【m 】,周发祥译,第5 3 页 国d c 米克论反讽【m 】,周发样译,第6 7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反讽手法( 这一种通常称作言语反讽,但由于反讽者也可以借助其他媒介, 也许称作行为反讽 b e h a v i o u r a li r o n y 更全面些:另一种是反讽情境或事件里 不包含反讽者,一般只包含受嘲弄者和观察者( 这一种通常称作情境反讽,也 可称作非故意反讽 u n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r o n y 或无意识反讽 u n c o n s c i o u s i r o n y ) ” 美国学者华莱士马丁也是如此对反讽分类的:“不过传统上我们区分两类反 讽一语言的和戏剧的( 后者是情境反讽) 。” 其中,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的区别在于:“言语反讽引起的一些问题,可以归 纳在修辞、风格、叙述和讽刺形式、讽刺手法等名目之下:情境反讽较少引出形式 问题,而往往引出历史问题和思想观念问题。 “我们观察言语反讽,是站在反讽 者的立场上,而观察情境反讽,则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言语反讽往往具有讽刺 性,情境反讽则往往具有更纯粹的喜剧性、悲剧性或哲理性。 张爱玲小说中的反讽,在叙述中构筑出表象与事实的对照,同时又不动生色, 具有超然的写作姿态。胡兰成曾说过: “爱玲可以与( ( 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李瓶儿也知心,但是绝不同情她们,与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凤姐睛雯袭人,以至赵姨娘等亦知心,但是绝不想 要拿她们中的谁来比自己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 既知心,但却不落情缘,正是一种客观与超然。 后来也有学者做了更直接的评价: 张爱玲把人性的愚妄和生活的背谬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内容,采取的基本又 是有距离”的、云端里看厮杀般冷漠、旁观的叙述,反讽的手法和反 讽的意味几乎是她顺理成章的选择和自然而然获得的效果。 本文拟依据米克对反讽的分类从言语层、文本层、形而上层对张爱玲小说中 的反讽艺术手法、超然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d - c 米克论反讽【m 】,周发样译,第4 l 页 。【美) 华莱士- 马丁当代叙事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8 3 页 od c 米克论反讽 m ,周发祥译,第7 5 页 胡兰成今生今世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5 0 页 第一章反讽技1 5 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 第二节言语反讽揭示真实 言语反讽主要表现为叙述者真实意指与小说的言语层面之间的矛盾,这种反 讽注重通过言语表层的悖逆性给读者造成一种陌生感,从而召唤读者对小说真实 意指的领悟与追寻。张爱玲小说中的言语反讽有多种方式,下文逐一论述。 第一种是夸大陈述,即将处于平常状态但又带有可笑性的描写对象的某一点 放大凸显,对其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读者的直观 印象,使他们感到荒谬和可笑,从而获得明显的反讽效果。 花凋中这样描述郑先生的外貌: 郑家一家都是出奇地相貌好。从她父亲起。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 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圆脸,眉目开展,嘴角向上兜兜着;穿上短裤子就变 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 可以权充圣诞老人。 这种样子,似乎不能说是样貌好,然而叙述者却说他们一家是“出奇”地好, 由此嘲讽了郑家人的自以为是。他们自以为是有身份人家,自然应该长相漂亮, 生活风光,然而事实上却是经济拮据,硬撑门面勉强度日罢了。小姐们连件新式 衬衫都穿不起,并且“丝袜还没上脚已经被别人拖去穿了,重新发现的时候,袜 子上的洞比袜子大。”袜子上的洞比袜子大,也是一句夸大陈述,可以让人了解到 郑家的小姐们是怎样的“泼辣有为”,相互间明争暗斗地争夺生活资源。 等里童太太和奚太太都受到了丈夫的冷遇,童太太委屈地向大家诉苦, 而奚太太却抱着认命的态度,她还建议童太太到耶稣堂去找牧师解释解释。诊所 的候诊室里充满两个落魄女人的唠叨。奚太太最后终于对童太太的抱怨失去了耐 心,“渐渐头也懒得点了,单点一点眼睫毛,小嘴突出来像鸟喙挤有许多意见在那 里含苞欲放,想想又觉得没说头 ,这里把奚太太突出的小嘴比作鸟喙,也是 一种夸大陈述,勾勒出奚太太的琐碎与平庸。此处滑稽的肖像描写,昭示了动荡 年代里一个独自守在孤岛地区的女子,既要承受时代的重压,又要面对非常局势 。张爱玲花凋【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5 4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丈夫“合理合法”的负一b ,虽有很大不满,但却无从改变局面,只好认命,苟 且着,迁就着。 在琉璃瓦中,一b - b 在父母面前这样评价陈良栋: 那个人,椰子似的圆滚滚的头,头发朝后梳,前面就是脸,头发朝前梳,后 面就是脸。简直没有分别! o 心心对陈良栋的第一印象如此不堪,也是因为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为 了在父母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心心使用了这个很夸张的比喻,好教他们知道她 对陈良栋全无好感。这使得姚先生一心想通过女儿的婚姻为自己谋利益的愿望又 一次落空。小说中的这种夸大陈述多以精彩的比喻出现,巧妙地传达一种反讽的 意味,令读者会心之间读出了人物的可笑之处。 第二种是抑制陈述,就是在大量的溢美之词后,叙述突然逆转,换上贬抑之 词,也会造成一种明显的反讽效果。封锁中这样介绍吴翠远的出场: 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惟恐唤起公众的 注意。然而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 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 她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 一开始叙述者说翠远怕引起公众的注意,这使得读者猜想翠远该是怎样的面 容妓好,然而文中却突然逆转,说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前后语气的跌宕, 形成反讽,指出翠远的悲哀。她的长相如此平淡,在家庭中也没有什么地位,更 不要说引起公众的注意了。然而,生活在一个带宗教背景的模范家庭中,她必须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引起风波。 提到翠远的家人,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 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张爱玲琉璃瓦【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0 3 页 圆张爱玲封锁【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7 4 页 张爱玲封锁【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7 5 页 第一章反讽技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 翠远家的人天天只听交响乐,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家庭中的人有较高的生活品 位,然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听懂深奥的交响乐,只是勉强自己过一种西方式的生 活做样子给别人看罢了。这就深刻嘲讽了这个家庭的做作。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 翠远,是不会快乐的。 花凋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抑制陈述。章云藩初n j i i 嫦家做客,郑夫人 一边替章云藩嫌菜,一边絮叨着自己的身世悲凉,叙说自己如何为家庭牺牲,颇 具神圣的母性光辉,然而在她的絮叨之间,她却不时插入题外话:“川嫦给章先生 拣点炒虾仁。”“章先生趁热吃些蹄子。 这些题外话是如此琐碎、庸常,这就消解 了郑夫人之前一席表白的严肃性。只令人觉得她的琐碎,却少有同情了。 第三种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比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终于如愿以偿嫁 给了范柳原,然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 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一名正言 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惆怅。 回 好现象这一句便是反话正说了。柳原婚后依然不忘与旁的女人调情,这并非 好现象,如此说只是流苏的自我安慰,其实她心中还是惆怅的。陷落了一个都市, 才成就了的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恋情,最终却是这样的结局,没有真正的死生契 阔,只有情感上对对方的不负责任。 花凋中川嫦从小在修饰方面就很少发展的余地。她姊姊们对于美容学研 究有素,她们异口同声地断定:“小妹适于学生派的打扮。小妹这一路的脸,头发 还是不烫好看。小妹穿衣服越素净越好。难得有人配穿蓝布褂子,小妹倒是穿蓝 布长衫顶俏皮。 她姊姊们未必对美容学素有研究,相反,她们对川嫦的建议都是怀着私心, 免得她跟她们抢衣服穿。这与川嫦墓志铭上的话语“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 的 构成强烈的反讽。原来她的姊姊们就是这样爱她的。 第四种是语义悖立对峙,是指有意将相互干扰、排斥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或 张爱玲倾城之恋【m 】,见传奇增订本,第8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某特定场合使用的词语挪用到完全不相干的场合中,形成语境压力,造成反讽 效果。 花凋中川嫦的大姐泉娟“说话说个不断,像挑着铜匠担子,担子上挂着 喋塔喋塔的铁片,走到哪儿都带着她自己的单调的热闹。” “单调 与“热闹 本是相互矛盾的一组词,此处却放到一起使用。“单调的 热闹”令人感觉泉娟的话虽多,但却没有内容,对她这种思想浅薄却好抢风头的 个性进行了委婉的嘲讽,并以她为背景向读者展示悲剧人物川嫦的家庭生活环境, 暗中预示了川嫦值得同情的凄凉命运和悲凉结局。 年青的时候中描述一个在爱情或事业上受了极大打击的人,踉踉跄跄走 进酒吧间,叫一杯威士忌后发起怔来,是理所当然值得同情的。即使喝得太多, 也“究竟不失为一种高尚的下流。圆 “高尚”和“下流”语义相反,此处组合使用,构成反讽,对因受打击而买 醉这种矫揉造作的做法进行了否定,直接指向人性中的脆弱,揭示了人物的委顿 颓唐。并与后文潘汝良的父亲喝酒的场景“狠琐地从锡壶里倒点暖酒在打掉 了柄的茶杯中 _ 形成对照,揭示了对未来抱有美好期待的潘汝良却是生活在 一个更加令人委顿的家庭中。 第三节张爱玲小说里的情境反讽 情境反讽相对于言语反讽而言,更追求一种整体的效果,它是文本的主题、 结构等文体要素共同构筑的一种张力,一般情况下是隐而不显的。 通常叙述视角的不一致会形成情境反讽,这种构成方式主要是通过不可靠叙 述( u n r e l i a b l en a r r a t i o n ) 来得以实现的。叙述的可靠与否,会对叙述的效果产 生很大影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及对故事的议 论,读者应当作为小说实情的权威性陈述。另一方面,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的 。张爱玲花凋【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6 3 页 。张爱玲年青的时候【m 】,见传奇增订本,第2 4 0 页 同上 第一章反讽技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 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或对故事的议论,读者有理由怀疑。”因此一个故 事如果采用不可靠叙述,但叙述者却采用信誓旦旦的语调,则会构成强烈的反讽。 情境反讽一般分为戏剧反讽、事件反讽、总体反讽三类,下文将就张爱玲作 品中的情境反讽,逐个分析。 比如戏剧反讽,“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安之若素,殊不知其所见所闻恰恰与实 际情况相反,我们就称之为戏剧反讽。”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叙述者引用克荔门婷的话“一个人有了这种知识 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