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 侯长生 摘要:理学家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不高,往往和玄学家的玄言 诗一道被视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学异化现象,而理学诗和玄言诗又偏 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玄言和山水的结合毕竟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歌的传统,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赋予了文学新的内容,功与过纠缠交杂在一起。理学家的诗歌在 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环境下,“理”充其量不过是议 论的一种方式,既无创新,又无特色,种种弊端反倒显而易见,其被冷落也就不 足为奇了。 然而这种偏见放在朱熹身上则不太公允。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规模 宏大、思理精微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不仅有着理学宗师的气度 和风范,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突出文学的才能。诗歌作为他终生未曾放弃 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朱熹 的山水诗,在继承前代山水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又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进行了 改造,从而形成了有具自身特色的山水诗。 儒释道的三教合一以及诗歌与思理的结合在宋代本身体现出一种时代特色, 在宋代的几位大诗人欧阳修、苏轼等身上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通过对朱熹山水 诗歌的渊源和嬗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和一般诗人的不同 之处。朱熹的山水诗歌体现着儒释道的自然观、艺术思想的融合,在理论和创作 上又对前辈理学家的山水诗和诗歌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在立足于表现义理的 前提下,将诗歌的艺术性和“理趣”结合,将“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渗透到自 然山水中,将“格物穷理”的修养途径扩大到书本以外的日常事物当中,使普通 的山水诗歌具有了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的载体功能。如果仅止于此,也不过是传 统文学家的“文以明道”或者理学家“文以载道”理论的延续,并不会有多少新 的突破。而事实上,朱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主张“文道一体”,文就是道,道自 文流出,反对割裂开来看文与道的关系,从而使文与道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这样 一来,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学积累、文学素质都在诗歌创作中与“理”具有了对 等的身份,而不是屈从于“理”的指导下,诗歌的文学性、艺术性没有像其他理 学家一样淹没在义理当中,同时又不像一般诗人那样一任情感的恣肆放纵,而多 以理性节制。 朱熹在山水诗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从山水娱情转变为以 理节情;从描摹山水并赋予山水人格美转向山水与伦理道德一体化;将含蓄与畅 达这一对矛盾包涵于一体。在此基础上,表现儒家诗教的同时讲求诗歌的韵昧和 艺术美。 研究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可以更好地认识朱熹的诗学观念和创作特点, 对于全面把握朱熹的创作倾向、深刻揭示朱熹的思想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学家朱熹山水诗渊源嬗变 i i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 c h uh s i sl a n d s c a p e p o e m h o u c h a n g s h e n g a b s t r a c tc h u h s i ( 1 1 3 0 - 1 2 0 0 a d ) ag r e a ts c h o l a ro f t h es u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o u s f o rh i sc o m m e n t a r yo n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h i c hh a s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as t a n d a r d e x p o s i t i o n t h ep o e m so fas c h o l a rw h od e v o t e dt ot h es t u d yo ft h ec l a s s i c sw i t h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p p r o a c hh a v en e v e rp l a y e d ag r e a t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yw e r eo f t e n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t h ep o e m so f m e t a l ;) h y s i c i s t sa n dc o n s i d e r e d u n i n t e r e s t i n g a c t u a l l yb o t ho f t h e m h a v ea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sa r e s u l t ,a b s t r u s ew r i t i n g s w a st h es o u r c eo fc h i n e s e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a n d a d d e ds o m en e wb l o o d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p o e t so f s u n gd y n a s t yo f t e nw r o t ep o e m sw i t h n o tc o m m o nw o r d s ,i n t e l l i g e n c ea n ds c h o l a r s h i p ,a n dc o m m e n t s i nt h e s i t u a t i o n , p o e m s o fs c h o l a r sw e r e o n l yaw a yo fc o m m e n t s t h e yh a dn oi n v e n t i o na n d 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i ti su n f a i rt oh a v et h eb i a so nc h uh s i a sac o m p l e t ec o n c e r to f p h i l o s o p h y , h e b u i l th i so w no b j e c t i v ei d e a l i s t i c p h i l o s o p h y b e i n gam o d e lo fs c h o l a r s ,h e a l s o m a s t e r e dal o to f k n o w l e d g e o n h i s t o r y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h el o v e dp o e m si nh i sl i f e b o t h h i sp o e m sa n dc o m m e n t sw r i t i n g sw e r ew o r t h yo f r e a d i n gi nt h e s ed a y s m o r e o v e r ,t h e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o fc h u h s iw e r ei m p r o v e db yh i si d e aa n dc o m et of o r mh i so w n p e c u l i a r i t i e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c a m et o b l e n dh a r m o n i o u s l y , a n dt h a t p o e m s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s p e c u l a t i o nw e r et h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o f s u n gd y n a s t y ,c h u h s i s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s h o w e dt h o s ef e a t u r e s o nt h eb a s eo f t h ep r e c h uh s i ss c h o l a r , t h e 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o f c h uh s ib e c a m et oc o n v e y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 c h uh s iw a s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o t h e rp o e t s i nh i sw r i t i n g s 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w e r eb o n dw i 血 p o e m s a l o u g ht h ep o e m sw e r el e s si m p o r t a n tt h a nt h e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 yw e r ee q u a l w i t hs p e c u l a t i o n c h uh s ia l w a y st r i e dh i sb e s tt oc o n t r o lh i se m o t i o n si nh i sp o e m sa n d n e v e rl e tt h e mf l e e t h e r ew e r es o m en e w p e c u l i a r i t i e si nt h e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 o fc h u h s i f i r s t l y , t h ee m o t i o nw a sc o n t r o l l e db yt h er e a s o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l a n d s c a p et u r n e dt ob ea c a r r i e ro fm o r a l i t yi n s t e a do ft h e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 t h i r d l y ,d i s c r i p t i o nw i t hi m p l i e dd e e p i i m e a n i n g sa n dc l e a r l ya n ds m o o t h l y w i t h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so fc h uh s i w ec a nr e a l i z et h ei d e a a n dp e c u l i a r i t i e so fh i sp o e m s ,w h i c hw i l lh e l pu st om a s t e rh i st e n d e n c yo fw r i t i n g c o m p l e t e l ya n d d e l i n e a t et h ei n n e rw o r l do f h i s k e yw o r d s :as c h o l a rd e v o t e dt ot h es t u d yo ft h e c l a s s i c sw i t ha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p p r o a c h ,c h uh s i ,al a n d s c a p ep o e m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e v o l u t i o n 引言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毕生的精力构建了思理精微、规模宏大的 哲学体系,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朱熹同时对以诗歌 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文学、书法、绘画都有精辟的见解。游艺 于文学艺术之中,深厚宏博的儒学襟怀和理智达观的哲人气质使他对文学有着独 特的看法。其创作实践,不仅仅是理学家的文学思考,而且具有对文学的本体感 悟。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文学研究成果都证明朱熹在文学方面 具有深厚的功力和浓厚的兴趣。明胡应麟诗薮称南宋诗歌“古体当推朱元晦, 近体无过陈去非”。,对朱熹古体诗歌评价极高。胡应麟论诗多重艺术性,可见 其着眼点决非朱熹的理学宗师地位,而是朱熹诗歌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从朱熹的自述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从上古到当时的诗歌都进行过深入 的、细致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对各个时代各个作家的诗歌特色、艺术技巧都有较 深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创作中,以独特的创作 风貌卓然立于宋诗的大家之中。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当时颇为有名的诗人,他对朱 熹的教育是和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岳珂桎史1 3 卷晦庵感兴诗称朱熹 “少喜作诗”。,这与其父的教育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在朱熹的全部诗歌当中,山水诗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固然与理学家通过具体 的山水景物来探索天地万物之理,并将其作为实现“格物致知”的学习途径,利 用自然景物“登山临水以触发道机”,进而“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有关,同 时也与朱熹对自然山水确有着发自内心的由衷喜好有关。朱熹曾说自己:“登山思 无穷,临水心未厌。”( 宴坐) 又说:“登山临水不能休。”( 送谢周辅入广) 其一生大半时期居住于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崇安、潭溪一带,云谷二十六咏 中的云社云:“自作山中人,即与之为友。”。由此可见朱熹对山水的亲近态 度。他晚年的作品怀潭溪旧居表达了他对昔日山水生活的无限怀念: 忆住潭溪四十年, 绕舍扶疏千个竹, 好峰无数到窗前。 傍崖寒洌一泓泉。 虽非水抱山环地, 谁教失计东迁缪, 。【明】胡应麟,诗薮,:海古籍出版社,1 9 5 8 年3 月 。i 宋】岳珂,棍史,中华书局,1 9 8 1 年1 2 月- 卷1 3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2 3 8 8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诗,不再一一注明。 却是冬暖夏凉天。 惫卧西窗日满川。 第3 5 页。 第1 4 9 页。 1 9 9 8 ,第2 7 5 9 6 页。以下所引朱熹之诗均出自全 首联以无限怀念拉开四十年的序幕,三句序幕之后是无数好峰美景布列眼前, 推窗可得,令人心神俱醉。颌联、颈联直笔描述潭溪令人怀念的秀美j x l 光山水, 尾联呼应题目并表达自己的感慨,反映出山水生活对其精神愉悦的巨大影响力。 朱熹喜好山水景物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每观一水一石,草一木,稍清阴外, 竞日目不瞬”。,又说:“予少好佳山水异甚,而自中年以来,即以病衰,不克逞 其志于四方。”。除了山水诗外,朱熹还写了许多山水游记的散文,其中也多有佳 作。如云谷记、庐山记,写景清丽可喜,文笔清新可诵,文气抑扬有致。朱 熹之山水诗与山水游记相比,则更见特色。无论是从实际的生活范围还是理想的 价值追求,是从文人的人生志趣还是理学家观物寻理的方法来看,朱熹都有将自 然山水作为诗歌主要创作题材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朱熹研习诗歌的时候应该不会忽视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国 古典山水诗歌传统在悠久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南朝晋宋之际是有着特别重要意义 的阶段。从那时起,山水才成为了文学独立的审美对象,从那时起,文学自身的 意义和价值才日益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才逐渐摆脱儒家诗教的紧密束缚。此后, 历代山水诗歌名家代有其人。唐代诗人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山水 诗在内,有王维、孟浩然这样以山水开宗立派的诗人,也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韦应物等创作出各具特色山水诗的诗人,给宋代诗人造成了难以为继的 沉重压力。宋诗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唐诗巨大成就的挑战,在宋初的诗人看来唐诗 还是不可逾越的巅峰,只能试图朝着看似无法超越而又不得不设法寻求突破的方 向努力。自体、晚唐体、西昆体都是这种环境下的探索,实质上又都是在尽力的 模仿中不很成功的例子。随着宋代诗歌越来越将诗歌的重心移向日常生活,身边 的花草树木、山林泉石渐渐成为诗歌中不可缺少的描写对象时,山水诗和非山水 诗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起来了。在唐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所谓的以山水为主的 诗歌流派,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在自然山水的感触下有过吟咏泉石山林的 作品,又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再把这种题材当作一种主要的创作内容,而是作为 诗歌的背景或与其他题材结合起来,不再让l u 水在诗歌中唱主角。朱熹之前的宋 代诗人和理学家在将自然山水和生活情理或者天道伦理的结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 的探索,而宋代理学家的诗作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于文人诗作的面貌,正如纪昀 在钦定哩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从此开始有了文人之诗和道学家之诗判若 泾渭的区别 。 of 宋l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 0 7 ,中华书局t 1 9 9 4 年,2 6 7 4 更e 。宋侏熹,西原庵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卷2 9 上海古籀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页。 。【清j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 9 1 ,中华书局,1 9 9 7 年1 月,2 6 7 2 页t 2 我们可以认为,朱熹的山水诗歌如果仅仅单纯地凭借以理入景、以理入诗为 主要特点,则不会超出于晋宋山水诗歌那种山水加玄言的窠臼甚至与那些极端 的玄言或理学诗一样,成为“理过其辞,淡乎寡昧”的“语录讲义之押韵者”;如 果朱熹在诗歌仓u 作中放弃哲学的思考,而以纯粹的文学家身份来经营诗歌,则很 可能像大多数的宋诗一样,将其创作成就集中在日常生活的美学发现和诗意探究 上。朱熹诗歌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他始终没有丢掉对宇宙人生和万事万物的本体 的思索:“理一分殊”的认知方式使他在一切事物中都可以发现“理”的存在;“格 物穷理”的方法途径又使他把对“理”的追求渗透到身边的一事一物当中。山水 在朱熹的诗歌中显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观描摹对象或者托物起兴的媒介或者言 此意彼的喻体,而是一个“理、事、情、理”的复杂融合体。他的山水诗有目的 地吸取了前代优秀山水诗的长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既有深厚深远的 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现状的时代嬗变。 一、朱熹山水诗的思想渊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意识与其山水诗的创作有密切的联系。理 学又称道学,是对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精神传统的新发展,是将儒家的学说哲理 化后的产物。宋代理学的形成是唐以来儒家思想吸取释、道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 也是从唐代以来的儒、释、道不断斗争不断融合的过程。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 的太极图说明显地带有儒道揉合的特色,是道教的太极图和儒家的周易结合 的产物:理学体系的建立者程颐、程颢“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则受佛教华严 宗“净染”思想的影响。华严宗认为佛性是常住清净的,但是妄想蒙蔽着它, 佛性就不能自觉,只看到了“凡质”,只有离去了妄想,佛性才能显露出来。这里 佛性常住清净,是“净”,蒙蔽佛性的妄想,也就是“染”。朱熹的理学思想是直 接承袭周敦颐和程颐、程颢而来,其中儒、释、道杂揉成分的存在是不能避免的。 山水在儒、释、道传统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虽然它们表面上存在不同的观 照角度和不同的深层比附含义。因此,朱熹在“性喜山水”的前提下,生活于山 清水秀的讲学、著述环境中,以儒学的山水道德传统为主体,将山水纳入了自己 的诗歌视野,融入了儒释道的山水观,在自己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创造出了别具 特色的山水诗。 ( 一) 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念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第六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将山水的自然特性与人的道德感悟结合起来,使自然山 水带上了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色彩。在理学家思想中,儒家的教义是最基本的组成。 因此对于朱熹来说,思想深处最根深蒂固的还是儒家的观念。朱熹的父亲朱松本 质上是一个文士而不是理学家,他平生致力于诗文,尤其以诗歌声名传于建炎、 绍兴年阊,得到名公巨卿的交口称赞。但他教育朱熹却是以儒家的思想道德为准 绳,用来熏陶、启迪朱熹的是儒家的忠孝气节、道德文章。朱松认为“父子主恩, 君臣主义”乃是“天下之大戒”,主张“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 养气” 。朱熹的老师们武夷三先生刘子翠、刘勉之、胡宪则都是醇儒,在思想 意识和诗歌理论上都持儒家的观点。所以,在朱熹的诗歌中表现出儒家的山水比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选自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 0 0 2 年,第1 页。 。f 宋 程颐、程颥,二程遗书卷3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杨伯俊译注雍也篇第六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第6 2 页。 。【宋 朱松,跋山谷食时五观,选自韦斋集卷一,四库全书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4 德观念,表达方式上符合儒家中正平和的美学观念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山水诗不仅仅是寓目驰怀、纵情山水、娱情怡志的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山水 乃至自然景物中都会有道德情感的寄托。而且,这种道德情感不是高昂、激烈、 发越的,而是平淡、稳重、峙如山岳的。朱熹武夷七录中天柱峰日:“屹 然天一柱,难镇斡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起笔就写出了雄伟壮阔的天 柱峰的气势。但是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天柱峰,却难以雄镇一方。若随即而感 叹人的力量的渺小,寄人生希望于求仙或遁世,充其量不过是六朝山水的描形写 貌后的玄理,至多不过有唐人山水诗的气势。然而理学家朱熹的胸怀中时刻不忘 的是宇宙乾坤之本原及其相关事物的意义,“格物”的“物”是没有限制的,一物 有一物之理,一事有一事之理。一经点染“乾坤大”和“立极功”,文士之山水情 怀即转变为理学家的道德关怀。在赋予天柱峰顶天立她的人格精神的时候,也表 现出作者的高远志向和心怀天下的责任感。 朱熹的诗中对水的吟咏远不如对山的描述多,有意或无意间,朱熹更愿意在 诗中体现出仁者宽宏博大的胸襟,而非智者机警多变的才能。本来山水相连,密 不可分,有山则有水,水伴山行而有生机灵性;有水而无山,则柔和有余而刚气 不足。他一生常游武夷、庐山等地,长江大河、湍流清溪所历必定不少,但他描 写水并非不加选择的“寓目辄书”,而是要经过自己美学趣味过滤或运用艺术手段 加工后才形之于笔端的。游天池:“三年落星渚,北望天池山。视此长江水, 滔滔傥西还。”落星寺,在郡城南湖中:“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及此一回 薄,湖平烟浪多。”渺无边际的平湖,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等气势磅礴的水在朱熹 诗中不多见,r p 使迅疾的飞湍、飞跃的瀑布等极具动感的流水在朱熹那里也往往 变得沉稳、静默。百丈山六咏之瀑布:“巅涯出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 晴晖,龙鸾共掀舞。”瀑布百丈飞落的气势在朱熹笔下化为和风中的丝雨,其落差 越大,则风吹的丝雨愈见轻飘,而后之晴空丽晖、龙鸾共舞更显平和气象。 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瑞恰慈曾提出中和诗,又叫包容诗,与儒家的中庸之 道有明显的联系。瑞袷慈引用了朱熹在中庸卷首的题解“不偏之谓中,不易 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来说明好诗总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 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映的基础。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朱熹的山水诗未免有点儿牵强, 但二者又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朱熹在具有强烈的动力和险峻的自然景物中, 用平静轻柔的笔触来淡化刚性色彩:在静穆和顺的景物中,又用思理的张力来强 化刚性色彩,达到强力的消解和弱力的增强,在诗中产生一种平衡,呈现出中和 。徐葆耕瑞恰慈:科学与诗,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第7 8 页。 美。这种中和美是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审美观,也是朱熹的艺术审美趣味。如朱 熹的云谷二十六咏瀑布“峰回危还转,重练忽千寻。不为登山倦,踌躇秋涧 阴”高耸的山峰在蜂回路转之处显得更加险峻,千寻飞落而下的瀑布似乎平添了 许多的重量,厚重之山与飞动之水本来是相应成趣,成为供诗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然而厚重之山具有的奇危之势和飞动之水的喧闹不安与理学家的美学情趣不能协 调,诗人用理性的思索使心驰神荡的览物之情沉静下来,将千寻重练转化为观景 的思索,使景物的飞驰之势和情感的激荡都受到了节制。对比李白的望庐山瀑 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老成持重、沉稳深思的理学家和神采飞扬、想象丰富的诗人对自然形象的塑造迥 然不同。李白对飞流直下的瀑布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非但不作任何思考,反 而更进一步对自然景色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渲染。比较而言,朱熹对无声的井泉 和缓和的溪流似乎更多关注,而且描写也更微妙传神,富含哲理情趣。例如: 开山昔何人,凿此寒泉井。独夜漱琼瑶,泠然发深省。( 井泉) 两涯交翠阴,一水自清泻。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小涧) 理学宗师对山水的钟情并不在于山水自身。而在于其中的寓意和天理的联系, 通过“格物穷理”来发现山水中的寓意既是修养的方法,也可由此获得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和愉悦,这也是儒家模山范水以体悟道德的方式始终在朱熹山水诗中处 于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 二) 禅宗对山水独特的体会感悟 道学的先行者韩愈创道统以反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似乎道 统与佛教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意识形态。然而不仅韩愈本人后期与僧人多有 交往,其后继李翱更是把韩愈的思想向着系统的理论方面发展之时,在“复性” 以成“圣人”的修养方法上明显接受了禅宗“无念为宗”说的影响,和佛教思想 已经划不清界限了。钱穆先生在朱子学提纲中指出:“于理学家中,朱子辟禅 之语最多。后代理学家所辨儒释疆界,其说全本于朱子。”似乎朱熹与佛教禅宗 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有过公然明确的激烈斗争,实际上并非如此。朱熹的 理学思想承二程而来,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虽然自称是独创,究其本却源 。钱穆朱子学提纲,三联书店2 0 0 2 年8 月第1 3 9 页a 自华严宗的“净染”之说,朱熹对天理人欲之说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还进一步地 发展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行方法,并且也承认自己早年有好佛的经历:“某 j 日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 学,事事有两册。”。他不仅认真学习过禅学的知识,还有意识地与佛门弟子交往。 朱熹十五岁左右见过宋代高僧宗杲的弟子道谦禅师,向其学禅。朱熹曾说过:“某 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处会一僧,与之语,也不说是不是。 却与刘说:某也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 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大约也就是从此时起,朱熹开始了自己浸淫佛学 十余年的历程。十九岁去京城应试,随身仅携带宗果的大慧语录一册。 在学诗的道路上,朱熹的诗歌老师刘子晕的诗歌便充满了禅气。刘子晕字彦 中,自号病翁。作为理学家中的杰出诗人,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实践对朱熹 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喜好禅学,刘子晕的诗也往往喜欢用禅 语,造禅境。王士稹评价其诗时就曾说过:“屏山诸诗,往往多禅语。”。朱熹早 年也好作禅诗,在诗中作禅语。一方面是受刘子晕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禅宗 思想的一种体认。樽师认为“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万法皆属自然。” 这里所说的自然包括哲学上的自在自为,但也在无所不包中以山水之自然作为 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实际上玄言诗也是以山水为契机,由“以形体道”向“绘景 澄怀”过渡,将玄言山水渗透于道释之间,宋初的晚唐体,以九僧为代表的几位 诗僧,即好于自然山水中体悟禅心佛理。 朱熹早年作山水诗时就好用禅语,虽无九僧枯寂的禅境,还是不出禅诗的规 模意态。如夏日二首: 其一 夏景已逾半,林阳方澹然。鸣蝉咽余响,池荷竞华鲜。 抱疴守穷庐,释志趣幽禅。即山穷日夕,宁为外务牵。 其二 云臻卅谷暝,雨来林景清。斋舍无余事,凉气散烦缨。 望山怀释侣,盥手阅佛经,谁怀出宅意,来此俱无营。 夏日的山林中,鸣蝉的余响、池荷的华鲜使诗人油然而起摆脱世俗凡尘的想 。 宋1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 0 4 ,吴寿昌录,中华书局1 9 9 4 年,2 6 7 4 页。 。【清 王士稹,池北偶谈,选自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 9 9 6 年 7 法。在营造清幽寂静的山林背景的同时,“释志趣幽禅”更明明白白地阐明了自己 修心向佛的理想和志趣。相比之下,王维受禅学影响显然是另一个境界。辋川集 中诸诗,如辛夷坞等虽然没有直接的禅语,但却塑造出了鲜明的禅境。朱熹 对禅宗的修习似乎停留在知识学的掌握而不是思想的自觉接受上,因此在山水自 然的描写中,他还不能真正进入禅宗的境界,只能以禅语来表明自己一时所起的 态度和倾向。有些时候禅语痕迹往往过于明显,就成了直接表达禅学思想的韵语 说明。例如绍兴十八年,朱熹在赴省试途中作桐庐舟中见山寺: 诗 一山云水拥掸居,万里江楼绕屋除。行色匆匆吾正尔,春风处处子何如? 江湖此去随浴乌,粥饭何时共木鱼。孤塔向人如有意,他年来借一蘧除。 当然,朱熹也有隐而不露的禅语,如临安应试期间在都下访禅作武林一 春风不放桃花笑,阴雨能生客子愁。只我无心可愁得,西湖明月弄扁舟。 作者客居异乡应举,看不到春光明媚的美景,反倒是桃花的惨戚和无边的丝 雨,让游子顿起思乡之心,其中“无心可愁”即慧能所谓的“于诸境上,心不染 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也”,但也只是有禅语而无禅境 的抒情作品。 ( 三) 道家的自然观和山水悟道途径 “自然”二字,作为道家语,谓其自来如此,即天然是这样。对天然的尊重 和敬畏则是道家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道家始祖老庄二人都颇有诗人之气质和才 学。老子五千言既有诗之韵昧又深含哲理,虽不涉山水却极重自然:庄子的秋 水等对自然景物之描写虽为寓言之作,但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后世道家 演化为道教,沉浸于山水中讲修炼养身之术,与自然山水的亲近成为日常之生活 部分,道家的这种自然又称作真,与儒家的诚在某种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即强调 不虚伪、不造作。儒家所谓性命,也有这种意义在里面。道家与山水诗歌的结缘 则是山水诗兴起的重要机缘,山水诗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认识的加 深。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间寻求隐逸的风气很盛,山水 。【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3 2 页。 8 林泉成为他们理想的生活寄托。老庄思想变异后的玄学把自然与儒家提倡的名教 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朱熹所欣赏的重 要山水诗人谢灵运是玄学盛行风气下的一个代表。他的诗往往先写景,后谈玄, 先写出游,次写见闻,结尾处来一段说理。如登江中孤屿在描述完“乱流趋 正绝,孤屿媚中j i i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江中孤屿美景后,由观景而 受到启迪,“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最后转入对游仙学道的憧憬。从朱熹自 述自己年轻时无所不学来看,他对道家、道教都是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学习的,道 家和道教的思想在他的思想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绍兴二十二年,朱熹二十三 岁左右时,曾对道教有过一段非常着迷的日子,甚至前往武夷山冲佑观访道,斋 心焚修,并作有客舍听雨和宿武夷妙观堂二首以记其事: 沈沈苍山郭,暮雨含余清。春霭起林际,满空寒雨生。 投装即虚馆,檐响通夕呜。遥想山斋夜,萧萧木叶声。 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恩秋耿。 闲来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 妙观堂在武夷山冲佑观,位于武夷山大王峰南麓,是宋代东南著名的道观。 客舍听雨之虚馆即冲佑观:“闲来生道心,妄迫慕真境”,写斋居后自修有得, 前往冲佑观斋心证道。在沉溺于道教的修炼之际,朱熹甚至有过学长生飞仙之术 的念头,读道书作六首就提到他曾产生过“愿言勤修炼,接景三玄乡”的想法。 朱熹在同安居住时,也作诗反复咏叹“炼形象飞仙”、“聊参物外趣”、“超摇得真 性”、“去炼形魄生羽翼”,这些诗中的形象和内容显然同道家的修炼和追求有着密 切的关系。 在诗人眼中,高山大川、幽寂林泉等都是最自然、最具灵性和启发性的诗歌 源泉;而在道教和道家眼中,却仅仅是“澄怀味道”的工具。朱熹的山水诗则反 映出了二者的结合:他公开声称“至乐在襟怀,山水非所娱。寄语狂驰子,营营 竞焉如”,说明山水之乐并非身处山水之际人的必然追求,只有从中体会到“道”, 才会在人的内心产生由衷的快乐:然而,激发他产生自然之道感悟的却是诗人的 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他看到的山水是充满灵气和生机的,触发的“道”心是直 接感性接触后的产物。 o 南朝宋】谢灵运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 9 9 9 年敝,第5 7 页t 9 二、朱熹对前辈理学家山水诗的继承和诗歌理论的反动 朱熹前的宋代理学家们大都对诗歌持不屑顾的态度,即使偶尔作诗,萁思 想也不脱重道轻文的诗学理论,山水诗则既可以抒怀言志,又不违反沉溺感情的 原则,因此就成为实践其理论的较好途径。朱熹对那种“言意之间,亦可以见天 地”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察山水角度是赞成的,只是在具体的诗歌 作法上并不一味地死守理学家法。 ( 一) 朱熹前理学家的诗学理论和山水诗 宋代理学萌芽起于宋初的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发皇于周濂溪、张横渠、 二程,而集大成于朱熹,至此完成了理气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宋代理学家多以“醇 儒”自命,尽管他们在文道观上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重道轻文的选择,但整个社会 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习惯又使他们处于文人士大夫当中而不由自主地喜好吟弄诗 歌,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思想“以诗人比兴之体, 发圣人义理之秘”。宋代理学家虽然作诗不少,但重点还是在借用诗歌的外壳形式, 主要处于伦理道德范畴的表达范围,而对诗歌的审美缘情特性是从根本上加以排 斥与否定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熹前的理学诗人周敦颐、张载、邵雍、程 颢等人。 宋代理学家探究的是“穷理尽性至命”的义理之学,强调“文以载道”,认为 “作文害道”“作诗妨道”,这种极端的诗歌观念片面发展了儒家政教文学观,抹 杀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自身特性。宋末理学家金履祥编选濂洛风雅,收入宋代 理学家自周敦颐以下四十八家诗。四库全书总目在评濂洛风雅时认为“自 履祥是编出,而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千秋楚越矣”, 并进一步指出: 以濂洛之理责李杜,李杜不能争,天下亦不敢代为李杜争。然而天下学 为诗者,终宗李杜,不宗濂洛也。以其故可深长思之矣。 理学家的穷理尽性固然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方面有所深入,但只是通过对 自然规律的表面化认识,与人世的种种事物进行附会式的联系,将天人合一的关 系作为观念输入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中,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除邵雍外, 理学家的诗歌数量都不是很多。尽管个别人还在创作中形成颇具个性的艺术特色, 。【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1 9 1 卷-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1 月t 2 6 7 2 页。 1 0 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将诗歌作为载道的工具,如邵雍即“以先天地为宗,以皇极 经世为业,揭而为图,萃而成书,其论诗尚友,乃直以尧舜之事而为师。其发为 文章者,盖特先生之遗余,至于形于咏歌,声而成诗者,又其文章之余”。在 邵雍那里,文章已是余事,而诗歌为文章之余,更是等而下之的事,因此在写作 态度上不是很认真,而且多有粗率之作。程颐的理论则更极端一些,他不仅认为 文章“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缺,乃无用之赘言”,而且“不止赘言而矣,既不得 其要,则离其真失正,反害于道”,将文章与道截然对立起来。他虽然也作诗, 但却明确地表示对诗歌题材的限制: 某私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能言诗无如杜 甫,如云“穿花蛱蝾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作甚。 理学家在诗歌创作中既主张“贯道明理”,又要求“自然流出”,二者结合就 成为言谈义理与吟咏性情的理学诗。吟咏性情、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诗歌的核心, 自然流出有出自理性控制下的非自然倾向,也有大量实践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情感 流露。自然流出最好的方式又往往是借自然来吟咏性情,畅谈道理,假山水以言 志说理。如周敦颐为一代理学宗师,即“雅好佳山水,复喜吟咏”,其作品中山水 记游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然而这些作品中单纯的模山泛水之作几乎没有,他总 是有意或无意地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情志和理趣。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本身是从本 体论方面来构建儒家的心性之学,将天道与人道合成片,因而在与自然山水的 接触感发过程中,各种世俗的思考会纷至沓来,如在题暴溪书堂中说道:“庐 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清水,清滋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 潺爱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其中“田问清水”、“白 石沉沉”、“岸木森森”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引发的却是作者“山心无尘土”的联想, 用来表现其“主静”、“立诚”的哲学思想。同时这种诗歌创作方式与周敦颐的文 学观念也是一致的,他在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中称:“文,所以载道也。轮轩饰 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又说:“不知道德而 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f i ,。文辞是道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 于道的,丽山水则是体悟道心、道理的媒介。程颐、程颢曾经师事周敦颐,在“见 鬻一 一一一一 周茂叔后”亦“吟咏风月而归”,然而这里的吟咏风月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花雪 月,至少在二程和周敦颐等理学家心中不是,这里的“风月”要上升到“孔颜乐 处”的儒学理想的价值追求高度。“孔颜乐处”是宋初理学家多次提到过的一个问 题,如程颥回忆周敦颐对他的教诲对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孔颜乐处,所 乐何事。”。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代表一种自我修养,追求个人精神境界是内圣的价值追求。而另段孔门乐事则 是孔予与诸弟子畅谈个人志向时,曾皙所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孔子的由衷赞叹。上引事例, 说明儒家的人生苦乐不是贫贱富贵引起的,而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所带来的,不是 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超越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悦。正因为 如此,他们在对山水的观照中,不可能是充满诗意的激庸,而往往专注于体道悟 理的伦理化认识过程。如程颢的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在记游诗中用自然景物作为阐发人生哲学的道具,将哲理的寓意覆盖于山水 景物之上,这使得理的成分远远大过诗歌的形象性,以景物作为陪衬,主要强调 了内心的自我修养,要从心静中来抵御纷扰世界的诱惑和困扰。 ( 二) 批判与继承 批判与继承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必须要做的工作,系统的学习研究前 辈理学家的著作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其中自然也包括诗文等文学作品在内。朱熹 身上的理学家气质如果说与生俱来有唯心的嫌疑,那么不妨称之为性之所近吧。 黄斡的朱熹行状载:“少长,励志圣贤之学,于举子业初不经意。”朱熹也自 称:“某少时为学,十五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又说:“某年十 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 绍兴二十一年,二十四岁的朱熹在 拜见延平李侗后,思想r 益趋向儒家经义。然而,朱熹又是理学家中最富有文学 家气质、文学修养最深厚的一位从他对前代理学诗人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那 。i 宋】程颐、程额二程集程氏遗书二上,中华书局1 9 8 1 年7 月,第l 6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9 8 0 年1 2 月,第5 9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2 月第1 1 9 页 。【宋】程颐、程颢,二程集卷3 ,中华书局,1 9 8 1 年7 月,第4 8 2 页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9 4 年t 第1 7 8 6 页。 1 2 些借自然山水来谈道说理常常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背离成份的理学诗作的不满。 如朱熹论邵雍的诗歌时曾有以下评论: 直卿问:“康节诗,尝有庄老之说,如何? ”日:“便是他有些子这个。” 日:“如此,莫与道体有异否? ”日:“他尝说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 体用自分作两截。”日:“他又说经纶,如何? ”日:“看他只是以术去处得这 事恰好无过,如张子房相似,他所以极口称赞子房也。二程谓其粹而不杂, 以今观之,亦不谓不杂。”日:“他说风花雪月,莫是曾点意思否? ”曰:“也 是见的眼前这个好。”日:“意其有与自家意思一般之意。”日:“也是它 有这些子,若不是,却浅陋了。”。 这里朱熹对邵雍的诗歌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批判。在哲学上、在道理上他 对邵雍将理分作体用两截是不满的,认为邵雍所说不是纯粹的理。在作诗的寄托 上,他认为邵雍还是具有儒家传统风尚的,与曾点的借外物以抒发内心志意,通 过对自然的寓目来追寻内心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即风花雪月亦是仁者情怀。并 且认为,如果不是那样的话,邵雍的诗就太浅陋了。尽管这样,朱熹还是对邵雍 的诗歌提出了批评:“看他诗,篇篇只管说乐,次第乐得来厌了。”又说:“他都是 有个自私自利底意思,所以明道有要之不可以治国家之说。”。显然,朱熹对 邵雍诗歌中大量吟咏自得其乐的诗歌是不赞成的,才会批评他有些个自私自利的 意思。 邵雍之诗被严羽称之为“康节体”,近代论诗者也有称之为“击壤体”的,它 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理学诗歌的代表。而随着理学的发展,理学家诗歌创作的增多, 诗歌中涉及到天理人心以及论道说理的议论成分日益增加,而引起了许多诗歌评 论家的不满。严羽论诗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对来人“以文字为诗,以才 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表示过不满,但在没有找寻到新的出路之前,严羽自 己在方法上还是回到了“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清人王士稹在诗 友诗传续录中认为:“宋人唯程、邵、朱诸子为诗好说理,在诗家谓之旁门。” 近人陈延杰甚至认为理学诗为宋诗之一厄。历来对理学家之诗贬多于褒,然而客 观来看,仅在山水景物诗作方面,理学诗人并不乏佳作,如邵雍的春游吟。: f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 0 0 ,中华书局,1 9 9 4 年3 月,第2 5 4 3 页a 宋1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 0 0 ,中华书局,1 9 9 4 年3 月,第2 5 5 3 页-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年5 月,第2 7 页。 【宋1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年5 月,第2 7 页。 傅璇琮等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