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婚姻保卫战》的叙事与意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近年来,在我国,一大批反映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在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赢得 了观众的赞许。2010 年暑期,由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在各大卫视播出,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剧以四个都市家庭为参照,表现的是当下社会中男女如何面对和 处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婚姻生活的稳定。本文以婚姻保卫战这部电 视剧为考察对象,结合电视叙事学理论,分析该剧所蕴含的意蕴。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部分: 第一部分: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背景。回顾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总结 其艺术特征,并指出这类电视剧的发展与当下审美追求的多元化、审美心理大众化、传 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 婚姻保卫战中的叙事特征。 婚姻保卫战以都市生活为主要题材, 以婚姻家庭为主体内容,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时空的设置和叙事结构的安排等方面 独具匠心。 第三部分: 婚姻保卫战中人物的伦理关系。分析剧中的夫妻关系、亲人关系和 朋友关系,借以考察人物的不同情感诉求。 第四部分: 婚姻保卫战的意蕴。 婚姻保卫战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提出了婚姻生活新理念,包括对婚姻的思考、对伴侣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负责三个方 面;其二,揭示了女性角色新变化,集中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和女性性别意识的回归上。 关键词:婚姻保卫战,日常叙事类电视剧,意蕴,两性和谐 i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reflect daily life in the tv series, high ratings, while winning also won the audiences approval. in 2010 summer, zhao baogang directed by defending television series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in each major tv broadcast, to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this drama with four city family for reference, performance is instantly society and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of family life, so a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marriage life. the paper takes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of this tv play defense for the inspection object, combined with tv narrative theories, existing contains meaning.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several segmen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rt: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review daily narrative drama,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kind of drama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diversified and aesthetic pursuit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opularity,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is inseparable. the second part: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the narrative characters defense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of urban life defending for major subject to marriage and family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choice, narrative space arrangement of settings and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show originality. the third part: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of ethical relations the characters in germany.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family relations and friends, so 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emotion claim. the fourth part: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of meaning. the marital security war of meanings subject iv defending mainly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firstly,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including marriage of marriage in a partner in the thinking, the respect and family responsible for three level; secondly, reveals the new changes in womens roles, and focus on women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wareness, social status of female gender consciousness ascend and women on the regression. key words: marital security war, the narrative drama, meaning, amphoteric harmony iii 引 言 1 引 言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关 注的视野从社会政治领域转向日常生活领域, 把关注的对象从宏大的社会环境转向细微 的生活空间。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以日常生活为叙事对象的电视剧,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 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尤其在近年来的电视剧创作中,日常生活叙事类电视剧逐渐占据了 叙事的主流格局,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颁布,也为这类电视剧的热 播提供了机遇。一大批反映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在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 的赞许。 2010 年 8 月,赵宝刚执导的婚姻保卫战播出,该剧塑造了四对不同类型现代都 市家庭的夫妻形象,展现当下婚姻中的各种情况,引发了观众对于当下婚姻中两性关系 平衡问题的思考和论争。 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和艺术表现对象,一旦进入电视艺术的话语空间,就不再是一个 原生态的、粗鄙的生存空间,而是包含着独特的审美韵味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卸下沉重 的政治和教化功能,叙事话语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成为当前电视剧创作与审美追求的 一个突出特征。一方面,日常叙事话语立场的确立,带来了人们价值立场的转变,另一 方面,也带动了人们审美理念的转变。这种以关注民生的立场,反映日常生活与家长里 短的叙述方式,具有通俗化、私人化和类型化的特征,是当下审美追求的多元化、审美 心理大众化、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进入了影 视评论家和文艺学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视剧作品,并陆 续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电视剧叙事话语 、 电视剧叙述情节 、 电视剧叙事艺 术 、 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 、 影视艺术哲学 、 影视创作心理 、 影视剧论 、 电视 艺术批评等。在这些著作中,有的是以影视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近年来电视剧的新发 展,有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方法及艺术,有的从大众审美的角 度对当前电视剧创作进行批评, 有的则是从艺术创新的角度对中国当前电视剧创作进行 引 言 2 深层观照。 这些论著, 可谓题材丰富, 视角新颖,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例如, 卢蓉的专著 电 视剧叙事艺术 ,围绕电视剧叙事的核心元素及其相关命题诸如叙事模式、情节形态、 话语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她对于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的审美趣味所折射出的 社会文化心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另外,她特别提出了性别与叙事的关系,以审美形 象和文化视角的关系来阐释电视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既有对叙事理论的分析,又有对 电视剧创作实践的批评;既有对美学命题的探讨,又有对文化意蕴的适当关注。张玉华 的专著电视剧叙事话语从电视剧文本出发,侧重于从形式美学层面考察诸多加工出 色的电视剧叙事话语形态和审美实践中发人深思的典型问题。李胜利所著的电视剧叙 事情节 ,则主要从情节角度入手对当前中国的电视剧进行研究,对人物情节等相关论 断提出了质疑,对电视剧的情节构成问题、电视剧的情节强度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同时,还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情节设置方面常犯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专著中,戴清的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融合了美学前沿学 术思想,把电视剧的研究置于转型期社会文化特定的宏观背景与视野之中,对审美文化 内涵、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与总体分析,着眼于审美文化的当代性与实践性品格。 其中,作者对电视剧的当下思想文化语境与文化特征进行的分析非常深入。 在论文方面,因为婚姻保卫战一剧是在 2010 年暑期播出,所以有关该剧的评 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有姚丽圆的大女人时代的 ,屈婵媛的探寻两性 和谐的伊甸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吴鑫的:四个家庭 的矛盾与调和 、王儒雅的笑谈“贫嘴”台词的是与非 、戴婷的的语言艺术 、庞晓莉的中的植入式广告解析 、张萌的看如何保卫婚姻等。这一系列的文章对这部电视剧的理解有更深的内 涵,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解读,给我的文章提供了参考。但总的来看,这些文章存在一些 缺陷与不足, 主要表现为研究较分散、 缺乏系统性、 尤其没有从叙事与意蕴的角度对 婚 姻保卫战进行系统的分析。 因此,从叙事与意蕴的角度对婚姻保卫战一剧进行总体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 考察婚姻保卫战这部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及所体现的意蕴,理解当下社会人们的文化 审美心理,并且以此来观照我国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创作实践, 。为日常叙事类电视剧 创作提供理论借鉴,就是本选题的实际意义。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3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2010 年 8 月,由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在全国各省卫视播出,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这部电视剧以都市中四个家庭为参照,表现的是当下社会中男女如何面 对和处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婚姻生活的稳定。 事实上,像婚姻保卫战这样反映家庭日常生活的国产电视剧,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便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进入新世纪以后,日常生活叙 事的电视剧逐渐占据了国产电视剧叙事的重要地位,并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分析婚 姻保卫战的叙事伦理,必须从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发展着手,就其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进行全面考察,而纵观近年来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创作情况,很容易发现其通俗化、私 人化和类型化的艺术特征,这与当下审美追求的多元化、审美心理大众化密不可分。 第一节 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电视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其在中国的诞生距今不过半个多世纪。1958 年 6 月 15 日,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这成为中国电视剧 诞生的标志。长期以来,中国电视剧一直以“主旋律”作品来充分发挥艺术的认知和教 化功能,在提倡社会主义道德、激发人们为国家建设而奋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 这种忽略其他艺术功能的创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电视剧的发展。 1979 年,在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宣布,党的文艺方针由“文 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 ,这是对文学艺术功 能的重新定位,对电视剧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 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的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日渐确立其独立的 美学特征。在此期间,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表达呈现出清醒的自觉意识,尤其是进入上世 纪 80 年代, “雅”剧创作蔚为壮观,且掀起了对其理论研究的热潮。 “电视剧不断确立 着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和艺术语言, 许多优秀的电视艺术家锐意开拓电视剧艺术审美表 达的可能性与创造潜力。 ” 电视剧创作者不仅在技术层面追新出奇,而且在文化内涵甚 卢蓉: 电视剧叙事艺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版,189 页。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4 至是哲学思考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尽管大大提升了电视剧的思想价值,但是也使得作品 显示出脱离群众的倾向。 尽管如此,中国电视剧的题材毕竟开始逐渐丰富多彩,而最流行的题材大多与家庭 日常生活有关,比如早期的四世同堂 、 红楼梦 、 篱笆女人与狗等。1990 年 11 月,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 50 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播出,赢得了全国电视观众的 好评。曾参与编剧的王朔说: “这(指渴望 )不是个人化创作,大家都把自己的追求 和价值放到一边,这部戏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这部戏的主题、趣味都要尊重老百姓的 价值观和欣赏习惯。 ”该剧以平民化的视角,将几个普通家庭中每个人的命运融入到社 会大时代的背景中,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 渴望的成功,使得日常叙事类电视剧日趋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新潮流。尤其在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创作有增无减,成为央视和地方卫视播出剧 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如 牵手 、 别跟陌生人说话 、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咱爸咱妈 、 空镜子 、 浪漫的事 、 亲情树 、 婆婆 、 外来媳妇本地婆 、 媳妇 的美好时代等作品,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刻画的是普通人物;另一方面,以金粉世 家 、 大宅门等为代表作品,描写大家族中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并将之投射于宏大的 历史叙事当中。除此之外,以康熙王朝 、 雍正王朝为代表的宫廷剧,虽然有重大 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但其中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家国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作品 的核心内容。值得一提的是,2004 年央视播出浪漫的事 ,掀起了日常叙事类电视剧 的热潮,而中国式离姻 、 奋斗 、 蜗居 、 婚姻保卫战等剧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 论。 第二节 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艺术特征 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相比,尽管缺少了宏大壮阔的 叙事结构和内容,但具有特定的审美特质。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车尔尼雪夫斯基提 出的“美是生活”的理念是很有意义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详 细分析了文学艺术的服务对象问题,也对文学艺术的源泉进行了阐释。在他看来,生活 与文学艺术“两者都是美” ,生活“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 ,是文学艺术的“唯 一源泉”和“丰富矿藏” 。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仍旧是整 个社会的主体内容,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日常生活依然是文艺作品的源泉所在。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5 日常叙事类电视剧就是要集合生活中的美加以审美呈现, 具有 “虚构的” 、“集中的” 、 “冲突激烈而持续的” 、 “以充满事件为基础的” 、 “摹仿生活的”等审美特征。 日常叙 事类电视剧把镜头聚焦于家庭内部,关注百姓的生活,并延伸至社会的底层,从而观察 普通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并且深切体会品味他们的真情感。这种带有浓厚 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使得这些日常生活叙事类作品呈现出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1通俗化 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电视剧的通俗化进程就从未停止过。逢格炜 在他的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中指出,大陆电视剧文化转 型的历史就是通俗电视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涓涓细流到狂波巨澜的过程。经过 这一过程,大陆的电视剧全都种上了通俗电视剧的基因,变成“没有不通俗的” 。 按照 电视剧题材的分类标准,无论都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日常叙事类电视剧既然反映的都 是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那么它就必定会烙上深刻的通俗化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通俗 化并不是意味着电视剧作品的庸俗,通俗化指的是电视剧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贴近 观众。惟其如此,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拿电视剧蜗居来说,之所以在观众中获得 强烈反响,就在于该剧涉及到了当下社会最受关注的两类问题,那就是“房事” :高房 价之下买不起房子的房事以及初涉世事的女大学生与人情练达的贪官之间的那一点 “房 事” 。前者影射出了日渐攀升的房价给人们带来的无数烦恼和忧伤,让普通观众感同身 受;后者则是以极其暧昧的叙述方式,披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包括腐败、 “小三”等各 种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些都会引起观众的广泛议论。 2私人化 回顾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私人化是这类电视剧的显著艺 术特征。在叙事内容方面,更侧重家庭内部“私人化”的情感关系,往往是以家庭为主 要叙事单位,以家庭情感关系为主要的叙事线索。尤其是近年来,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 叙事内容, 不但反映家庭内部成员的生活方式, 而且更注重对家庭情感关系的表达。 “其 叙事内容已经不再过分关注大家族、大家庭的命运悲欢,而将注视的目光转向核心家庭 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179 页第 181 页。 逢格炜: 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 大众文艺2010 年第 4 期。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6 中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情感质量,关注私密的个人的感受。对小家庭或 夫妻关系内部的“私人化”情感体验进行关注,更多涉及了情感关系的深层,注重个体 的生命自由和情感自由。 ” 而在婚姻保卫战中,私人化叙事的色彩非常明显,既有 对不同家庭的生存状态的描摹,更有对这些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刻画,充分展 示私人情感的独特性。 3类型化 “电视剧作为一种家庭艺术, 它不是以反常的冲击性吸引观众, 而是以对日常经验、 家庭故事的绵延讲述作为主体的;它不是依靠瞬间力量来冲击和吸引观众,而是依靠绵 延的故事来吸引、牵引观众的。所以,电视剧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在表现形式上也就会 采用一种生活流的方式。 ” 因为日常叙事类电视剧讲述的是日常生活,所以一般不追求 场面的恢弘壮丽,也不追求故事的复杂和精巧,而是往往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着重反映 普通人物的生活经验,心理世界。所以这类电视剧也呈现类型化的特点。 比如,从人物方面来看,这类电视剧中的人物往往是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出现,即 便是身居高位之人,也常常被置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平凡关系中以显示其作为普通人 的情感与命运;从内容方面来看,卧室、餐厅、厨房、餐馆、汽车内部往往成为主要的 生活场景,是剧中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吃饭、聊天、吵架、行走构成了其中最主要 的成分;琐碎的细节、微妙的情感以及内部的争论,常常出现在剧情中。另一方面,这 类电视剧的类型化还反映在情节的设置上,比如在剧情开始时,不同家庭之间或者一个 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因为误解而产生了矛盾,随着情节的展开,产生矛盾的双方最后会 冰释前嫌。当然,这类电视剧的情节的类型化并不是如此简单,有时候,为了还原日常 生活经验,也会设置多条线索,构建复杂的情节网络,但是其情节的关键词不外乎八个 字悲欢离合,苦乐酸甜。尽管叙述线索复杂多变,各种矛盾冲突非常激烈,但最后 都会得以解决;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性。 婚姻保卫战中,几个家庭的境况虽然不同,但存在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 如何协调夫妻关系,这些从几个男人组建“夫联”就能看得出。尽管如此,在经历了一 系列的变故之后,几个家庭最终恢复到和谐的局面。 “始于离者终于和” ,这同样显示出 陈爱华: 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 , 新闻知识2008 年第 3 期。 尹鸿、阳代慧: 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 , 现代传播2004 年第 5 期。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7 了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类型化特征。 第三节 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叙事背景 婚姻保卫战等日常叙事类国产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影响日渐扩大,并 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叙事背景的。它既是当下审美追求多元化走向的写照, 又是大众化审美心理形成的反映,更是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体现。 1审美追求多元化走向的写照 众所周知,人类不仅需要审美,而且还要在审美对象中进行选择,从而将自己最为 欣赏的对象作为审美的追求。当然,审美主体在审美追求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审美评 价,往往从自己已有的审美体验、审美需求出发,去判断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 标准。而判断的结果,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与审美主体的思想修养、个人趣味、认知 水平、生活体验有关。因为在审美过程中,面对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审美 趣味。这种审美趣味,便是在人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审美定向,而人们只有通 过审美定向才能判断审美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因为时代、区域、阶层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走向。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经济 体制改革,引起了深远影响。 “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带了一系列的变化。生活在中国社 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感受到、体会到我国社会激烈而深刻的变 化。 ”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如资源配置的方式的变化、分配 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一 直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视为根本价值标准,并将其自觉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而随着社 会经济体制的变革,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被我们消解,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价值。与此 同时,社会也越来越提倡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尊严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在这种 形势下,人们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比如,就电视剧 种类来说,有人喜欢看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有人愿意看英雄主义作品,有人热衷于观看 言情剧,还有人对武侠剧情有独钟。而对于同一部电视剧的评价,观众也评价不一,这 正是审美追求多元化的真实写照。 陈爱华: 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 , 新闻知识2008 年第 3 期。 第一章 婚姻保卫战创作与播出的语境 8 2大众化审美心理形成的反映 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迅速崛起。作为现代工业 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借助影视传媒进行传播,旨在为大众提供文化消费, 满足大众的欣赏心理需求。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电视剧逐渐淡化过去政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功能,代之以 娱乐大众为主要策略,进而追求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心理,文艺创作者在创作 中极力寻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契合点,不断调适文艺创作与观众欣赏之间的关系。 “大 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具有娱乐文化性质,就是要使人们获得感性愉悦。但这种娱乐特征在 不同作品中有着不同表现,呈现为高低不同的价值品级。大众文化诚然离不开直接 的娱乐性,但是仅有娱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娱乐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而深层 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于价值” 而日常叙事类电视剧贴近大众生活,以家庭伦 理、 爱情婚姻、 个体命运和欲望追求主要叙述对象, 描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 表达人们的愿望和期待,恰恰能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诉求。 3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体现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受 到了极大冲击,这导致了社会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逐渐淡漠。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感 到情感缺失、精神空虚。在这种情况下,日常叙事类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文化 价值,恰恰弥补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情感真空,从而为观众提供了虚拟的精神空间。 于是,日常叙事类电视剧常常会用一个家庭折射出众多家庭,用一个人的命运反映 千万人的命运,用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来辐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类电视剧中, 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画面语言,比如生儿育女,比如婚丧嫁娶,比如尊老爱幼,比如吃 饭睡觉等等。这些镜头,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写照,是对道德观念的体现,虽然服务于剧 情发展,但是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与观众比较贴近,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所以 容易被他们接受,被他们认可。面对这些镜头,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感召下, 观众会感到久违的温暖与关爱。 王一川: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 艺术广角200l 第 2 期。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9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从广义上来看,叙事是对故事的描述,也是人类表达自身存在的手段,也是存在本 身。它存在于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所有的文学艺术门类当中。其中,特定时空 内的人物是叙事的关键所在。而电视剧从其诞生之日起,也同样具备有叙事功能。与其 它叙事艺术相比,电视剧有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任何一部电视剧,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叙 事结构来连接全剧的情节。 “无论作为新剧种,还是作为故事类节目,都离不开时空故 事、 情节、 人物等等叙事因素。 叙事是衡量一部电视剧成败得失的非常关键的艺术要素, 这是显而易见的。 ”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是由人的每一天的活动组合而成的:每天的时间均等,内容却 是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日常叙事类电视剧选取这种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的内容,聚焦普通 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 “去发现并表达日常生活中存的美的基因,这关系到电视 剧是否积极入世, 是否具有当下关怀精神的问题。 ” 作为一部成功的日常叙事类电视剧, 婚姻保卫战以都市生活为主要题材,以婚姻家庭为主体内容,在叙事视角的选择、 叙事时空的设置和叙事结构的安排等方面独具匠心。 第一节 婚姻保卫战叙事视角的多样化 所谓叙事视角,又称为叙事角度,指的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 特定角度。叙事视角的选择,对叙事艺术来说非常重要。以小说为例, “因为小说艺术 的基本要求是叙述好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由谁来叙述却大有讲究它决定作者在作 品里应该讲哪些事,不应该讲哪些事,哪些事应该让读者知道,哪些事不应该让读者知 道,而必须让读者联想和想象;还决定叙述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故事,以及应该用什么 样的口气什么样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 ” 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对小说叙事的重要意义。 同样,作为叙事艺术的电视剧,其叙事角度的选择,是开始叙事之前就必须要确立的。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叙事角度大致可分为全知叙事、有限叙事和纯客观叙事。这三 安怡: 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 年第 1 期。 张晶、熊文泉: 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 文艺评论2005 年第 3 期。 胡山林: 文学欣赏导引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版,第 188 页。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0 种叙述方式各有所长,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变换。与小说略显不同的是,电视剧的叙事 视角有主观视角、客观视角、开放式视角之分。不同的电视剧作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 也各不相同, 但往往是借此来推进情节, 满足观众的审美兴趣。 在叙事视角选择上, 婚 姻保卫战非常独特,尽管大都是客观视角,但是不乏主观视角和复合视角,呈现出了 多样化的特征。 1客观视角叙事 所谓客观视角叙事,指的是“以剧作者的口吻和感受来描述事件与情节的方法,犹 如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写法” 。当前,大部分的日常叙事类电视剧是按照这种方式来推 动情节发展的。叙述者往往作为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并不出现在剧中,但是却对剧情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了解过去、掌控未来,并随时进入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深 处,挖掘人物的内心感受。 客观视角叙事,在传统的叙述作品中让叙述者具备了充分的叙述自由,但是也容易 让读者失去独立解读作品的权利。如在婚姻保卫战的小说原著中,开篇有这样一段 话: 这是一个结婚三天都可能发痒的时代,七年了还不痒,那是传说。 夫妻一辈子,基本就是一个“痒”和“止痒”的过程,只不过有人痒得早 点儿,有人痒得晚点儿。痒的程度和对待痒的态度也不一样,某甲奇痒难耐、 必欲挠之而后快,某乙可能就比较迟钝,聪明如某丙,还可以假装没感觉。关 键还是在于感情。 老袁和杨丹、老常和前妻都属于第一种,前者一拍两散,后者离了再娶。 许小宁是聪明人,参透两性奥秘,看淡进退得失,在老婆的淫威面前,吃 黄连当败火,委屈痛痒忽略不计,于是爱情及时转化为亲情,和兰心的日子在 打打闹闹中过得倒挺瓷实。 郭洋和李梅这一对比较特殊,表面风平浪静,私下暗流涌动;尽管现实很 纠结,人生很无奈,却始终坚守信念,迷信爱情。看上去很美,可在残酷多变 的环境中,人太天真就有麻烦。假如没有老常和陈梦那场不伦不类的婚礼,假 如没有杨丹和老袁不识时务的离异,假如没有女客户张瑾的突然出现,他俩的 卢蓉: 电视剧叙事艺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第 24 页。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1 日子可能和全中国大多数家庭没什么两样,就这样推推搡搡、磕磕绊绊,直奔 金婚了。可惜命运没有“假如”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从老常婚礼那天开始,两 人的关系就出现拐点,幸福指数节节下滑,当意识到危机时早已泥足深陷,剩 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往外拔脚了。 在这段话中,作者作为一个叙事者,将作品中的每个家庭的主要人物的大致情况做 了整体的介绍,而且预定了人物以后的经历。尽管作者的意图旨在导读,但这样一来, 读者在开始就大致了解到了故事的走向,这无疑会从一定程度上消解读者的阅读欲望。 而在电视剧的开始,将上述人物进行了处理,以郭家和许家作为主要家庭,以郭洋和李 梅、许小宁和兰心作为主要人物,客观地叙述同一天晚上两家发生的事件:在郭家,李 梅等待郭洋回来,可郭洋却被老常邀请出去,喝得醉醺醺的;而在许家,兰心因为签了 订单高兴而醉酒,让在家等待的许小宁心疼不已。 从电视画面不难发现,这种客观角度叙事,尽管叙述者并没有出场,但是通过剧中 人物的活动,事件还是在按照叙述者所涉及的路线继续进展。由于郭、许两家的人物之 间存在着差异,郭洋家是郭洋主外,李梅主内。许小宁家是兰心主外,许小宁主内,所 以剧中的情节当然也不会重复,不过纵观全剧我们会发现,潜在的叙述者依然洞悉情节 的走向,以客观的叙事视角的叙事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只不过观众可以通过观 看电视画面来对剧情进行分析而已。 2主观视角叙事 与客观视角叙事相对应的, 是主观视角叙事。 一般来说, 按照主观视角叙事的方式, 剧作叙事者往往是剧中的某个人物,犹如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可以是剧中的 主人公,也可以是其他次要人物,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来实现。 然而,正如没有绝对 的客观叙事一样,并不存在单纯的主观叙事。在有些电视剧中,人物以“我”的面貌出 现,剧种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节都与“我”有关。其实,作为叙事者的“我”的存在, 对叙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只不过“我”在对“我”的故事进行叙述时,带有一种 主观性色彩,而这种主观性无非是在观众观赏时更容易认同罢了。但是,以“我”作为 叙述者,有时候会给电视剧叙事带来某种影响,比如为了配合“我”的叙事,剧中要出 现一些画外音、评论或者是插入戏,这往往会影响到观众的欣赏。 卢蓉: 电视剧叙事艺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第 21 页第 22 页。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2 当然在电视剧当中,镜头也是叙事的主要载体,不但能够表现为叙事的客观性,同 时也可以体现为叙事的主观性。在婚姻保卫战中,有相当多的镜头明显带有叙述的 主观色彩,比如在老常再婚典礼上,画面先是显示出百年好合的字样,很快闪到参加婚 礼的人群上,而台词为“一张油光光的脸入画” 。显然,这中间隐含着叙述者的主观意 念,即在貌似喜气洋洋的婚礼背后,老常与陈梦的婚姻关系似乎有些许矛盾。而杨丹和 老袁在民政局办离婚证的镜头则更意味深长:办事员拿着一只大印“咔、咔”两下,然 后将两本绿皮离婚证“啪”地放到杨丹和老袁面前。两人看了一眼,各自从桌上拿了一 本。这一组镜头,不仅表达了叙述者对这对夫妻婚姻走到尽头的惋惜,而且似乎还为观 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除此之外, 婚姻保卫战中的主观视角叙事,还可以通过剧中人物的话语予以表 达。在第一集中,郭洋醉酒后回到家中后说了这样的话: “唉,男人在外不容易混呀! 男人苦啊男人累”尽管这话郭洋说的,且语气带有戏谑的成分,但实际上是叙述者 的主观表达,是对男人不辞辛劳在外打拼的同情。与之相对应的是,兰心喝醉后,对许 小宁所说的话也颇有深意: “凭什么呀?女人就不能喝醉么?凭什么呀?女人就不能做 大生意么?我就是要做一个给你们看看! ”很明显,叙述者的主观意愿已经借助剧中人 物表达出来。 3复合视角叙事 事实上, 一部电视剧的叙事视角选择, 在很多时候并不仅限于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 毕竟,电视剧叙事的跳跃性较强,仅仅靠单一的叙事角度无法全面地展开剧情,因此在 很多情况下, 电视剧会选择复合视角叙事。 戴剑平认为: “复合叙事是电视剧叙事的 “全 天候”形态。 ” 因此,作为电视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叙事在电视剧中经常被应 用,这可以从婚姻保卫战中得到印证。如在老常的再婚仪式上,婚礼主持人故作深 沉地说了一段话: 几年前,一位先生经历了一段暗无天日的痛苦婚姻。他,带着一颗受伤的 心千难万险地逃出围城!经过漫长等待、艰难追寻,命中的天使终于降临!这 个饱经沧桑、幸运地迎来人生第二春的男人,就是婚礼的男主人公常安先生! 那位美丽的天使就是“前”当红模特陈梦小姐! 戴剑平: 电视剧叙事类型结构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4 期。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3 从整体上来看,这段台词基本上是通过主持人来进行客观叙述,是对老常和陈梦结 婚这一事件的描绘,但其中又含有潜在的叙述者着意提出的信息:老常有过一段痛苦的 婚姻,而陈梦原来是一位模特。这让观众和剧中参加婚礼的人很容易就了解到两人的关 系,从而增加了叙述的主观色彩。 在电视剧中,复合视角叙事的运用十分常见。 婚姻保卫战第 10 集中有这样的情 节:经过医院诊断,兰心的“疑似绝症”并不存在。郭洋启发许小宁瞒着兰心,就可以 把兰心的温情回归延续下去。许小宁回家谎称结果没出来,还要继续等待,不料却被兰 心发现了实情。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的叙事视角也在不断转变。医院 诊断,表现为叙事的客观性,但是后来却改变了叙事视角,先将许小宁和郭洋要隐藏的 实情披露给观众此时,叙述者与观众都了解实情真相,唯独被叙述的当事人兰心却 成为不知情者不过兰心发现真相的结局早在观众预料之中。 而在观众接受剧情的过 程中,观众主动放弃已经被告知的“真相” ,继续关注许小宁和郭洋设置的骗局,成为 “知道真相的被骗者” 。很显然,这种叙事的主观性在观众和叙事者身上都有表现,但 与叙事整体的客观性并不相悖。 第二节 婚姻保卫战叙事空间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电视剧与电影一样,其创作离不开叙事空间。这种空间,指的 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通过对现实物质空间或人工构造的空间的记录、展示、揭示, 再经过一定的剪接组合后呈现在荧幕上的人为空间或者是虚幻空间” 。由此来看,电 视剧的叙事空间既可以是写实的再现性空间,也可以是写意的表现性空间。同时,电视 剧的叙事空间不会孤立地存在,或者与社会活动发生关系,或者与人发生间接的关系, “它既是人的生存空间,又是戏剧矛盾发生、发展的地方,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因素之 一。 ”简单地说,而作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和情节开展的有效载体,叙事空间的 处理对电视剧来讲至关重要。 婚姻保卫战是一部日常生活类电视剧,这就决定了其叙事空间要追求写实化的 艺术效果,与反映现实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相适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婚姻保卫战 精心设置了特殊的叙事情境,营造出了属于剧中人物的近乎真实的活动空间,并且收到 了良好效果。 王伟国: 电视剧的空间造型与叙事 , 电视研究2003 年第 11 期。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4 1刻意组织复杂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一部作品整体的构架,规定着作品的叙事脉络、段落层次,开篇结局 和过渡照应,对长篇电视剧来说至关重要。 ” 而日常叙事类电视剧中,因为叙事主体为 日常家庭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处理家庭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处理好 叙事结构。因为日常生活是重复而平淡的,而电视剧叙事是接近现实的生活流叙事,其 时间形态和节奏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形态和节奏非常相似,因此,日常叙事类电视剧往往 会采用顺时叙述的方式,以人物关系来组织叙事线索。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某一个家庭 中的人物境遇作为主要线索来推动剧情,同时以其他家庭中的人物的经历设置辅助线 索。这样一来,日常叙事类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就往往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垂直型, 另一种是平行型。 在创作者的刻意组织下,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结构略显复杂。以叙事线索而言, 该剧虽然涉及到四个家庭,但是以郭家为主,那么郭洋和李梅“保卫婚姻”就成为了叙 事的主要线索,推动全剧往前发展。而剧中许小宁和兰心、老常与陈梦的故事戏份虽然 不小,但是作为辅助线索,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为情节的发展补充呼应作用。 从叙事结构类型上来看, 婚姻保卫战中每个家庭的故事,是按照垂直型结构来 进行叙述的。比如,郭洋和李梅之间矛盾的产生、激化、消除,情节环环相扣,按照前 后顺序依次展开,前因后果清晰连贯。另外,剧中涉及到了不同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 成员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也有所差异,所以该剧也采用了平行型叙事结构,全面地叙述 了每个家庭遇到的问题。同时,平行型叙事结构还描述了当这些家庭面对同一事件时呈 现出的不同态度。 例如,在第 26 集中,兰心收购企业被骗,几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纷纷行动起来,郭 洋和老常帮许小宁人肉搜索,通过网络找到了骗子的下落,并一起到天津将骗子抓获。 然而刚刚抓到骗子,兰心的皮具厂又被一把火烧个精光。郭洋率领众人,默契配合,从 烧毁的厂房楼顶救下了有轻生迹象的兰心。 尽管叙事结构较为复杂, 但是 婚姻保卫战 中的人物既是邻居, 又是朋友, 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遇到问题相互协商。 所以, 当电视剧情节围绕这些家庭展开时,亲情、爱情等道德伦理观念成为维系不同家庭关系 的纽带,这比较符合观众的审美欣赏习惯。 王劲怡: 都市平民题材电视剧叙事结构分析 , 语文学刊2007 年第 11 期。 第二章 婚姻保卫战的叙事特征 15 2精心设置特殊的叙事情境 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电视剧往往会以现实生活作为参照。尤其是叙事类电视 剧,大部分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力求剧中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及人物形象与现实生 活接近。在欣赏电视剧时,观众是否认同其中的人物性格、人物类型、人物命运以及人 物生存环境,决定了电视剧是否成功。基于这种考虑,电视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 往会采取设置特殊的叙事情境的办法,以提高观众的认可度。在婚姻保卫战中,这 种精心设置的特殊的叙事情境有很多。 比如,杨丹与老袁离婚后,在老常的再婚仪式上喝得大醉,多亏李梅、兰心将她送 回家。杨丹请她们吃饭表示感谢,饭后又带着她们参观离婚分得的财产梦想家园。 三个女人怀着不同心态,探讨家庭与婚姻。导演有意将时间安排在晚上,梦想家园到处 灯火辉煌,但却并没有显得非常繁华热闹。在这个叙事情境当中,现实环境的映衬,使 三个女人的交谈显得更为伤感。如果说这个例子中叙事情境重在创设一种伤感的情绪 外,那么在婚姻保卫战第 9 集中,当“疑似患病”的兰心一家人到郊区野餐时,创 作者特意将野餐的时间设在风和日丽的早上,地点选在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之处,让夫 妻二人说出心里话,烘托出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设置特殊的叙事情境,有时候是为了将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从而会增强情节的戏剧 性。在第 13 集中,李梅和郭洋因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两人签订协议一三五、二四六 轮流接送儿子并做家务。第一天轮值,李梅就因为杨丹让其去公司而不得不请假,结果 提前回来时,却发现郭洋和张瑾一起去幼儿园接孩子。在此之前,李梅和郭洋已经因为 工作的事情产生了矛盾,同时受杨丹离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