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绘画艺术探析.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绘画艺术探析.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绘画艺术探析.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绘画艺术探析.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绘画艺术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 徐渭绘画艺术探析 研究生:刘浔 导师:廖国伟教授 专 业:美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学 年级:2004 级 内容摘要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如今已经 成为艺苑中一朵灿烂的奇葩。然而当历史进入全面开放的 2 1世纪,承受着西方如潮的现 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的冲击,也承受着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诱惑的驱使,中国画的发展乃至 生存一度出现危机。突出笔墨精神,张扬艺术个性的写意画风,渐被强装饰性与形式感的 工笔重彩之作所取代。于是我们对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的重新判断定位,特别是对中国画 大写意画风的开创者徐渭的解读和研究,对我们如何“去拾取我们丢失的东西” (美 术史家温克尔曼语)有着历史借鉴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拟从如下四个层面对徐渭及徐渭的绘画艺术进行由表层到深层、由外部 到内部、由宏观到微观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审视和观照: 首先,从知人论世的传统艺术批评方法入手,再现徐渭生活的晚明文化生态。明代前 期与后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情状的巨大变革都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政治 文化政策由高压到放松,使明代士人有了喘息的瞬间,他们的文艺活动以经济领域里新质 的萌芽为强大的依托,由初期的沉闷、枯寂渐渐走向了蓬勃多样,犹如进入了文艺史上的 春天。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生,是徐渭的不幸也是幸运。畸型的家庭环境的纷扰, 八试而不达的愤懑,多次入幕为僚却因命运的戏弄终究成空的困苦,都最终和奏成一曲可 歌可泣的命运悲歌在其艺术的精神还乡之路上渐消散开去,久久不散的却是他留给后人极 其精彩的花鸟画作。 其次,艺术作品才是一切分析观照的最佳切入点,也是一切理论立论的根基。徐渭的 花鸟画作以最简单的工具、最概括的语言为世人呈现了酣畅淋漓的笔墨之韵和动中求稳的 结构之律;在这“烟云之兴”的似与不似之间,我们既能感受到“冷水浇背”的感官刺激, 又能体会到他用生命来歌唱的心灵触动。 再次,我们从艺术创作心理的角度,撩开徐渭命运的帷幕,进入其艺术创作的心灵世 界,会发现他的绘画创作是由其特定的人生经历中种种缺失性体验而产生心灵躁动的“苦 闷的象征”和欲望的抒写,其外表的自傲掩饰不了内心深刻的自卑。他企图超越自卑的心 ii 理外化于花鸟水墨世界而成为其自恋的表达,而这孤芳自赏似的表达恰似徐渭在没落的封 建桎梏下高声吟啸而成的人生恋歌,穿越时空萦绕在今人的耳畔。 最后,我们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观照徐渭文人画乃至中国文人画的文化内涵,挖掘 出中国画家们艺术生命的秘密和不失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揭示徐渭对于中国文人画发展 由古典型向现代性转型的历史性意义。传统文人画深受孔儒和庄老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呈 现平淡幽远遁世的平和气象,因而成为传统士人在正业之余灵魂憩息的后花园,而徐渭的 出现使传统文人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主体的觉醒使文人画由“无我之境”走向了“有我 之境” ,实现了主体精神的高扬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代性。 本文从晚明的文化生态谈起,最终回归于文人画的文化观照,如此逐层解读徐渭和徐 渭的绘画艺术之后,我们可以说,穿行于人生与艺术创造的维度,徐渭踉跄的脚步虽一直 未走出其人生的困惑,却踏上了艺术的康庄大道。他以坎坷的人生经历熔铸于其独特面貌 的绘画艺术中,包括绘画在内的多种艺术成就丰富了他的人生,终将其名字载入史册,成 为“传统画学中转捩时期的关键性人物” 。由他开创的大写意文人画风有着深刻的自觉意 义和博大的思想内涵,对现当代中国画尤其是新文人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徐渭 绘画艺术 美学解读 创作心理 文化观照 iii dimensions of merging life into art creation on xu wei s painting art master student: liu xun supervisor: prof. liao guowei specialty: aesthetics theory field: the aesthetics of china grade: 2004 abstract chinese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enrich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painting has become a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art. however, in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waves of the western art theory and the loaves and fishes in the economy driven market, the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survival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are in crisis. featuring the use of brush and ink and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in the freehand brushwork has been replaced by a strong sense of form and ornament in the meticulous brushwork. it bears practical meaning for gaining back what we has lost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ese painting, especially to interpret and explore the works of the founder of the meticulous painting. based on these, the paper is looking at xuwei and his painting art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deep and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from the macro to macrocosmic. first,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criticism method, to reappear the late ming cultural ecology where xuwei lived. the late m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change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history had witnessed. the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had chanc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more freely as the government loosen its policy. supported by the newly- developed economic field, their activities became more flourishing to bring the period the spring in art history. it is misfortune and fortune for xuwei to be born in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interference from his broken family, failure in exam and politics have been forgotten, but his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works have been ever- lasting. second, art works is the best starting point for inner world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all our theoretical argument. xuwei in his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has demonstrated the rhyme and structure of brush and ink. under the artistic effect of his painting, we can feel the coldness as the cold water is poured on one s back and understand his inner world. third, from the art creation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we will find that his painting his expression of worries and desire in the certain period in his life. his arrogance could not keep his sense of inferiority hidden. that he attempted to overcome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by the way of painting flowers, birds becomes his expression of his self- admiring. his way of expression reflects his life tragedy in iv the decaying feudal society and has been impressive through history. finally, observing xuwei s painting, we can explore the secrets of the life of chinese artists and the universal laws of art, and reveal xuwei s importance to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the idea of zhuangzi and laozi,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 shows harmony and peace, which has become a garden in which traditional scholars can relax their souls after work. while xu wei s appearance changes such situation. the main body s awakening makes literati paintings from the without me to the me, realizing modernity of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begin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late ming, the essay interprets xuwei and his paintings. staggering between life and art, xuwei didn t solve the puzzles of life, but he has got the real meaning of art. with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xuwei has eventually been remembered in history. the painting style and their profound significance xuwei created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i painting. key words : xuwei, painting art, aesthetics, creation psychology, cultural perspectiv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十六世纪,欧洲在文艺复兴的灿烂光辉照耀下,经由漫长的中世纪而迈入近代文明的 大门,与此遥相呼应,正处在大明封建统治下沉默的中华大地也迎来了他近代文明的曦微 曙光。虽然这曾经色彩斑斓的曙光很快就因满清少数民族政权取代大明统治而转瞬即逝, 但它和西方文艺复兴一样,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辉光。 徐渭,正是这耀眼光芒中醒人耳目的一缕。 恰似西方“巨人的时代”出现的许多伟大艺术家一样,徐渭是集多种艺术成就于一身 的天才人物。其诗、文、书、画、戏曲无不擅长,且在所涉猎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建 树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以至颇有些自负的他晚年自称: “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 i的确,他有“一扫近代芜秽之词”ii的诗文,有被称为“强心铁骨”iii的书法,也因戏剧四 声猿而被誉为“词坛飞将”iv,也因酣畅淋漓的绘画创作而有“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创者” 之美誉。畅游于徐渭文学艺术的海洋,我们既可以领略弄潮儿在时代思潮交汇碰撞中才有 的汹涌波涛,也可以体味封建士夫在茶余饭后所作小品散文中的雅致闲情;既能感染古代 书生的积极进取以求实现自我的雄心壮志,又能为布衣士人入仕不达的激愤和狂放而扼腕 激昂。 如果说徐渭的众多艺术成就是晚明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他的绘画创作则可 算为绘画史竖起了一座丰碑。正如清初词人朱彝尊认为,他的诗文皆未免繁芜,虽不掩本 色,但毕竟粗头乱服,不若画品。经过五百年来的议论,我们给其各项艺术成就重新排序, 当以画第一,书次之,诗又次之,而文其下。然而在绘画史上,徐渭的画作却并没有得到 其应有地位及评价,即使时有石涛、朱耷、郑燮及齐白石等一脉知己为其赞叹,甚至愿做 其“门下走狗” (郑燮语) ,却始终不曾改变徐渭绘画艺术不被主流文化接纳的状况。起初 是明末,袁宏道造访好友而意外地抹去了罩在这颗艺术明珠上的尘埃,使其熠熠光芒得以 耀世,以至钱谦益才有“微中郎,世岂复知有文长”v的感叹。然而袁宏道不是画家,他所 关注的并竭力赞赏的是徐渭的诗文和剧作,忽略了其画作的成就,甚至徐渭自己对作为诗 书之余的画作也并不重视。此后明人之评多沿袁宏道的路子,认为徐渭是杰出的文士与诗 人。在后近代陈师曾与中村不折合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徐渭也只是作为受写意画风影 响的画家而一笔带过;甚至九十年代戚世隽先生在 1 9 9 6年第 3期的古典文学知识上 的近年来徐渭研究述要中就徐渭的生平研究、戏曲理论研究和四声猿的研究进行 了述评,其中竟没有提到徐渭的书画研究,由此可见世人对徐渭画作的关注是不够的,尤 其是其绘画的大写意画风和融生命于艺术创作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历史性的高扬和重视,而 这恰恰正是当前国画界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转型时所缺乏的。 当历史进入无比畅通的信息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艺术认知能力的欠缺,昔日 中国画的精英性质已越来越泛化为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国画艺术渐已式微。在这样的文 化语境下,如何推动中国画创作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体格转换,从而走向世界、接轨国际, 又如何维系传统文脉、弘扬民族精神便成了每一个有志于中国画实践和理论研究者不得不 思考的问题。理解和研究晚明被称为“传统画学转捩的关键性人物”vi徐渭,对于新 2 时代承继文人画优良传统、召唤阳光大气中国画作品的到来,有着历史借鉴的现实意义。 因此,关于徐渭的绘画艺术研究不是多余,而且正需要我们开始。 一 晚明文化生态中的徐渭 文化是一种变动不居的、因人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关系而生成的有机生命整体。作为 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绘画艺术史的研究,也就必须从对孕育、滋养文化的自然和社会 的剖析入手,洞察作为文化产生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探明社会和社会经济形态赖以发生、 发展的自然前提,以及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地基上所建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变化,此 即文化生态的考察。 (一)时代的交响 在谈到晚明的文化发展状况时,著名学者嵇文甫先生这样说到: “晚明是一个动荡时 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 道光彩纷披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 ,却决不能说它庸 ,尽可以说它嚣张 ,却 决不能说它死板 ;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 ,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 。它把一 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 ”vii的确,回顾千年的封建史,鲜有其它朝代的前 后期发生着如有明一代的强烈变革。或许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为他的子孙后代奠定千年江山 的时候,即使把社会压抑得如罐头瓶似的密封,也抵挡不住百年保质期过后的变质,终于 一切犹如火山爆发似地汹涌而出:民族的矛盾,文化的冲突,个人利益的纷争,商品经济 与传统世俗的碰撞,都在明中叶渐起的人文主义和经世致用思想两大潮流的交汇中奏起了 沉郁悲壮的时代交响。 1 政治上的喘息 封建时代里,每次改朝换代之初,刚刚坐稳龙庭的新皇帝往往会励精图治、休养生息, 从而产生一段相对安定平稳的向上发展时期。但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专制制度的弊病就 渐渐显现。争权夺利、贪污腐化就开始慢慢蛀蚀全社会的肌体,于是又进入一个由治到乱 的漫长循环历程。然而就在这由治到乱的明代历史转变过程中,被封建专制压抑得近于窒 息的文人士大夫终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喘息空间。 明朝是由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汉族政权。对于农民起义的 精神和力量,相信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帝王会有他体会得深刻。故而鉴于元亡的经验教训, 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采用重典和宽恕相结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都保持了一种励精图治的精神:一方面重典治国,大肆屠戮文臣武将,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另一方面对下层人民群众则多行宽恕之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终于把明 王朝送上了平稳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作为一代帝王,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 、 “稼穑艰 难”( 洪武实录卷一)是难能可贵的。他重农桑的思想很快化为统治社会的政策,奖励垦荒、 实行屯田,整顿赋税、减轻劳役,兴修水利、奖励种植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为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培育了良好的土 3 壤。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明初社会的平稳发展是以严酷的政治高压为代价的:以朱元璋为首 的统治者大肆罗织罪名以翦屠功臣,大兴文字狱以杀戮文士,废除相权以亲掌六部,滥施 刑法以震慑百官等等,虽然它确实收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但却造成了朝野恐惧、人心思 危的局面。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培育出来的也只能是沉闷枯寂的文化思想。 由此,明朝初期经由太祖、成祖、仁宗直至英宗百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一度出 现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十六世纪,封建社会统 治阶级生活走向没落腐朽,开始松懈朝政,他们或刚愎自用,或游玩挥霍,或沉迷女色, 或崇道信佛。这一切上行下效,明代的官场风气也为之一变:朝臣倾轧,吏治腐败,势豪 骄横。我们从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二记载僧慧暕有关文人士大夫还债、讨债之说可见 一斑: 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有过犯,轻则充 军,重则刑戮,善终者十二三耳。其时士大夫无负国家,国家负天下士大夫多矣。这便是还债的。 近来(指永乐后)圣恩宽大,法网疏阔,秀才做官,饮食衣服,舆马宫室,子女妻妾多少好受用, 干得几许好事来?到头却无一些罪过。今日国家无负士大夫,天下士大夫负国家多矣。这便是讨 债者。 明代官场风气的这种变化至中叶以后每况愈下,腐败更趋严重。封建领导阶层的松懈朝政, 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旧有秩序趋于崩溃,社会精神、生活领域都 发生了巨大的混乱和尖锐的斗争。人们所受的文化控制减弱无疑有利于各种观念、行为的 纷然杂出,文人获得了较大的舆论空间。故而随着有明一代专制制度由盛而衰的转变,封 建经济由恢复到繁荣的变化,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呈现一种无序的多元化,而晚明士人的 个性在这个喘息的过程中也由收敛走向了放纵,由顺从走向了叛逆。随之晚明的文艺终一 改明前期的枯寂、沉闷而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2 经济中的萌芽 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领域思 潮的涌起必然有着其经济领域内变化的深层原因。而此时经济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 新型的经济方式的出现。 经济领域里的这一新质,国内学界大多称其为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也有明史专家黄仁 宇先生等人否认其资本主义的性质,viii但我们这里暂不论这时期经济领域里的新质是否就 是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却为历史不可否认的。 如何良俊在 四 友斋丛说卷一三中云: “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 百姓安于田,无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形势的转变是与 明前期百年来注重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朱元璋以“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 难”( 洪武实录卷一)的精神宽恕于天下百姓, 明史食货志 : “洪、永、熙、宣之际,百 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故上下交足,军民胥 裕。 ”( 明史卷十七,食货志一序)文中虽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经过广大军民数十年的辛勤努 力,明初荒凉凋敝的情形确实已经大大改观,社会物质财富渐有明显增长。 4 在此基础上,明后期人们开始有了大胆的对金钱的贪欲和顿发横财的幻想,而对人们 利欲的肯定引起了社会生活广泛的注意和变革。首先是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被打破,从事商业的人们迫切需要社会对自身价值的重新确认,而人们内心逐渐膨胀的物 质欲望也使得对商人的传统偏见减少,甚至走向了主动融合。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即是传 统文人士大夫。受着商业化的渗透,他们在执着于功名之事以外,也开始涉足利禄之道, 于是士人与商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身兼文人与商贾双重身份的人逐渐出现并被大众所 接受,士商的互动成为晚明典型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独特现象。 在这“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的大潮中,资本主义萌芽或谓之“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新的生产关系在江南尤其是吴越之地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带也就成为众多明代文艺家 的故乡。据明神宗录卷三六一记载:万历年间,吴越之地“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 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萌芽的产生促进了工商业的快速 发展,城市的兴盛,从而市民阶层的成长壮大,并形成具有群体联系和自觉要求的利益集 团,使工商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最终支配作用”ix而发生着一 系列变革,结社风气的兴盛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一个文化现象。 x商品经济的活跃为文化艺术 繁荣的提供了有力保证,吴越之地结社之风尤盛可谓明证。志趣相投的文人群居集聚,时 而为共同的文艺主张或追求一致的理想境界合而成“派”或“社” ,标榜立场,表达学见, 并不断发展壮大,影响一时的文风和世风,有的甚至成为时代主流思潮。故而文人结社对 当时思想、文化、艺术风气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明代社会生活的前后有了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后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 尚,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儒家为根本的礼教下的生活,它具有了很强的商业化和世俗化的 倾向,而这种前所未有的强烈倾向深深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使得明代的文艺思想中 产生了与明前期不同的新质,即对不合理社会的激愤情绪转化为更直接的对现实的抗争进 取,它不再是消极的反抗而是主动的批判。这种文艺思想不会产生在五代宋元,也不会产 生在六朝,更不会产生在战国,它只能依附在资本主义的新土壤上。从而,我们可以说晚 明的文艺思想中具有弘扬主体精神、张扬艺术个性的现代性。 3 思想里的解冻 人性的禁锢和放纵都是一条因果链上的两个环节,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只不过是促成 了他们之间的转化而己,真正为封建思想千年冰封解冻的应该是哲学思想领域发生的阳明 心学的反动。在封建统治者的松懈朝政使文化高压政策相对放松、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涌动 着人们内心欲望的时候,正是王阳明这个传统文化的不孝之子飞起一脚踢向了传统儒学的 独尊圣坛,扭转了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笼罩下的沉闷学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社会心理发生 变化,他们沐浴着阳明心学、禅悦之风,相互结社吟诗作画,开始较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 为晚明的文艺迎来了解冻的春天。 对王阳明评价或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的政治立场和哲学上主观唯心的性质,使他 在后世论者心目中的形象一直难以高大起来。但也应当如实承认,他对打破程朱理学教条 5 统治,为中晚明士人迎来解冻的春天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朱元璋匡定天下之后,为 保证朱明王朝的“长安久治” ,钦定了由朱熹集大成的程朱理学为惟一的官方哲学,程朱 理学作为哲学的内容自它成熟形态出现以后,就与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封建时期 的统治思想中延续了 700 多年,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程朱理学的最 高范畴是“天理” ,它被说成是宇宙间惟一的绝对的超越万物的本体,所谓“宇宙之间, 一理而己。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文集读大纪 )“理”不 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母体,还是人类伦理道德、礼仪的来源。故而程朱理学强调 的是把独立的个体人性纳入到“尊天” 、 “卫道”为中心的封建纲纪中,人的价值只能以他 在封建等级秩序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来显现,人要道德完美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得“穷天理、 灭人欲” 。从而程朱理论就这样泯灭了个人的价值,抹杀了人的个性,把个体或抛置在均 一化整体机器的异化世界中,或沉沦于同样是均一化的动物的抽象情欲之中,而人就此失 去了人的自我本质。阳明心学自是对程朱理学的极端反动。从本质上说,程朱、陆王两派 理学都是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心性哲学特点的儒家学说,都是从维护王朝统治的根本目的出 发,但是王阳明的天理,已经不再是悬浮于上部空间而带有绝对权威性质的本体,而是认 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且谓“心即理也” ,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xi,而“人 是天地的心” ,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等 等。王阳明将人的主观精神说成是天理,赋予它天然具足,生天生地,主宰一切的本能, 固然带有唯心色彩,但是他打破了外在的“理”的绝对统治,而以自我的灵明、自我的觉 醒取代外来压抑,对久受思想桎梏以至麻木不仁的士人,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它能启 发人们追求自由思想的发展,唤醒独立个性的萌发和张扬,而思想之自由、个性之张扬转 而又促成了心学浪潮的高涨。 于是,在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发动的猛烈攻击下,封建纲常伦理的逐渐衰微,传统儒 学地位的开始下降,以反对传统理学、追求个性解放为内容的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 文学艺术气氛空前活跃的晚明时代背景下,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人文精神促成了思想的解 放。新的人生价值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艺术趣味和艺术主张逐渐形成,同时诗文、 戏曲、小说、绘画等艺术门类兴盛起来,并出现了许多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艺术作品。 回顾有明一代的前后期变化,尽管旧的体制没有更新,封建政权的性质没有改变,但 依仗商品经济坚强有力的依托和思想文化界振奋人心的呼喊,文学艺术大胆地向那个已经 腐朽沉着,江河日下的封建末世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文化已经 失去了左右人心的力量,成为春风吹拂下一尊正在解冻甚至融化的冰雪神像,同时,重视 平凡人的生活乐趣和独立个性思想的整体文化氛围开始形成。 (二)命运的悲歌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 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 ”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 字歌”xii。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 6 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面对坎坷挫败的人生,徐渭在人生的自我定位上发生 了尴尬,亦狂亦傲亦疯亦巅亦天才,非官非民非儒非商非道人。边缘人生的处境,让他在 漫长的封建黑夜踽踽独行。中夜呼啸,晚明夜空中回荡着徐渭高声吟唱的一曲可叹可泣的 命运悲歌。 1 童年成长的悲歌 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即公元 1521 年,这是一个在大明帝国历史和在徐家家史上 都有着重要地位的年代。荒唐放诞的武宗朱厚照在江苏清江落水染病后驾崩,年轻的生命 走得苍促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只留下了一个乱糟糟的王朝,给原本江河日下的大明帝国更 添了几分聒噪。这一年也是山阴徐府的多事之秋,先是二月迎来徐渭的诞生,后是五月又 送走了徐府老爷徐鏓。国事、家事的种种变故,徐府喜忧交加,在“哭向清明细雨天” 的氛围中,徐渭开始了他一生艰难的跋涉。 徐渭之父徐鏓,字克平,号竹庵主人。原籍绍兴,因同族在贵州龙里卫列入军籍,便 入黔教书,并应黔籍乡试,于弘治元年(1488 年)在贵州中举( 山阴县志选举志 ),随后即 任当地县令。原配童夫人生有二男徐淮和徐潞。童夫人中年去世,徐鏓又续娶云南苗 姓寡妇苗宜人。后升任四川夔州府同知,携眷入川,不久因病退休返乡,回到绍兴原籍, 住榴花书院。因苗宜人嫁到徐家后未生育,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 子即徐渭。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徐鏓生卒年以及其死况,在各类史书没 有记载,即使徐渭日后题徐大夫迁墓以及家中诸人的墓志铭里均没有提及,但是他的 离世给徐府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苗夫人“性绝敏, 略知书,其持身严毅尊重,内外莫不敬惮”xiii,在她的管理把持下,徐府门户维持了十四 年之久。也就在苗宜人的关爱和操持下,徐渭的童年生活终得以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走上 了平稳的人生起步阶段。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在徐府渐渐走向末路时仍不放弃对徐渭的教育, 为其延师,并更换频繁,希望徐府后继有人、重振家声。徐渭也不负母望,四岁时, “十 三嫂杨死,能迎送吊客” ;六岁读书,先生教的百字文章, “不再目,立诵师听” ;八岁作 时文,塾师陆如冈赞其“是先人这庆,是徐门之光也” ;九岁时,已经能为“干禄文字” ; 十四岁始学琴,先生“止教一曲颜回 ,便自会打谱,一月得二曲,即自谱前赤壁赋 一曲。 ”xiv可见早慧的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当然,徐渭的才华虽有其天赋,也不可忽视 苗宜人为其转益多师,极大的拓展了其童年时代的视野。在徐渭晚年的畸谱中,纪师 一栏有十多人,其中不少为当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颇负诗名的沈炼,吴中 著名画师谢时臣等。早期接受多方面的文化教育,不仅为他开启了通向仕途之路,也为其 日后思想的复杂,视野的开阔奠定了基础。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人生的不幸一直如影随行。十岁时, 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长兄徐淮经商折了资财,使原来不支的家庭经济破产,苗夫人不得 不遣散一批仆人来减少家庭支出,而被遣散的仆人中就有徐渭的生母。虽然年幼的徐渭一 直承受着苗宜人无微不致的关爱,但母子血缘的亲情却是任何努力都无法替代的。不料四 7 年后,与亲生母亲的“生离”之痛还历历在目,与因劳累忧愤成疾而病故嫡母苗宜人的“死 别”又打击着还尚年幼的徐渭。一步一步,徐渭童年的成长旅程始终伴随着亲人的渐渐离 散,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2 青年求仕的躁进 是为了实理苗宜人“日夜课望”遗愿,也是为了实现心中大展鸿图的理想,徐渭在封 建科考的路途上执著奔命,耗费了人生的大半光阴。或许这正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极大 讽刺,九岁已能属文,十余岁作释毁轰动乡里,被称为“谢家之宝树”的徐渭参加科 考却屡屡受挫。经历了求仕的躁进,直至白发绕鬓依旧只是一介白衣书生,最终在时代的 洗礼下,他从封建科考的痴迷者走向了封建礼教的反叛者。 在封建社会,要成就功名,实现胸中壮志,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对于徐渭,参 加科考又有着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当父母皆逝去,祖上家业业已殆尽,尚未成年的徐渭 只有两同父异母的兄长可以依靠。长兄徐淮早年跟随父亲过着公子哥似的富裕生活,不善 治家,又以经商为名四处云游,最终炼丹中毒而亡;仲兄徐潞及冠后在山阴成秀才,却一 直没有中举,辗转贵州应考,却也终病死他乡。事实上两兄并没有给徐渭以太大的关怀, 自母死后,徐渭依长嫂奚氏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寄人篱下的生活。相信苏秦困窘时嫂不为 炊的滋味,颇为自负的徐渭多少有些体会,他只有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近则 为兄嫂省却一份现实的生活负担,远则以求早日登青云之路,光耀徐家门楣。 然而,八岁已经开始学习时文的徐渭却并没有在科考之场一展身手,从十七岁到四十 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颇值一提的是,当他第二次 府试也即乡试的资格考试没有通过之后,万般无奈的徐渭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上提学副使 张公书 ,以求复试机会。文章写得直抒胸臆而率性天真,精雕细琢而真诚动人,文辞中 时有典故妙语出现彰显其深厚的学养,最终感动张大人获得补考机会,并取得了秀才的资 格。但是“疏纵不为儒缚”xv的徐渭,行文作书处处张扬个性独树己帜,显然不合于科举 考试的规范要求,我们联想至此,他的“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 “不得志与有司”xvi便 不难理解了。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恰而嘉靖三十 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 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徐渭本就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 少年时从武举人彭应时练剑习武早己养成了喜爱军事训练的习惯和英武豪爽的气概,抗击 倭寇保卫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满腔热情终于说服了其多年来内心的犹豫,至 嘉靖三十七年(1558)方正式入胡宗宪幕府。在胡幕府的多年中,是徐渭一生中最为荣耀 的时代,也是最接近他人生理想实现的巅峰时期。倭寇之患是明代边患中的大患,嘉靖年 间尤盛,早在入胡宗宪幕府之前,徐渭就先后参加过绍兴宋城、柯亭、龛山诸役,也曾入 吴成器幕下。袁宏道说他“自负才略,好奇计,谭兵多中” 。xvii的确,他对当时军事、政 治和经济事务有相当了解,侦察情报、策划军机多有建树。如他的拟上府书和拟上 督书等文中,针对战争情势,作了独到的分析和谋划,为胡宗宪克敌制胜,产生了积极 8 作用。尤其他为胡两次作献白鹿表报送朝廷,深得明世宗嘉悦,让胡对他愈加宠信, 视之为心腹,甚至一度为其张罗婚事,赠巨额润笔费以助其买宅。然而后来奸臣严嵩在空 前的明代党争中倒台,胡宗宪受其牵连,以八大罪状被弹劾为同党,下狱“竟瘐死” 。 xviii于 是徐渭的荣耀反成怨尤,建功立业的愿望再度灰飞烟灭。作为胡幕府中一名小小幕僚,他 原本可一走了之,寄身“岁岁开花似画中”的闲适生活,却意外地受到严党对手李春芳的 要挟,与之结仇,在恐惧与郁结中,徐渭近于疯狂,先后自杀九次, “负疴知几时,朔雪 接炎伏。亲交悲诀词,匠氏己斤木。九辄九生,丝断复丝续。岂伊眇德躯,而为神所笃?” xix嘉靖四十五年(1566)冬,因怀疑其继室张氏有不贞行为,误杀之,幸而由诸多朋友竭 力援救终免一死,改判下狱多年。 3 晚年精神还乡之路 七年的缧绁之苦如一场夏日的暴雨冲刷着徐渭的身心,使他终于结束了奔命于科考求 仕之途的狂躁热情,开始在绵绵思索中走上了精神还乡之路。 入狱之初, 徐渭寝食难安, 一方面由价值四百两银子的酬字堂到虱子老鼠成群的监狱, 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杀人偿命的必死心情使原本精神状态不佳的徐渭焦躁不 安。经由诸大绶等人的极力援救,判定他杀人性质属于“郦炎难起”xx,因病而非故意杀 人,可免除死罪。消息传来欣喜若狂的徐渭心里又升起了一片光亮。经历了这由死而生的 人生转折,徐渭对人生的意义多了一层了解。在后破械赋他曾这样感叹: “嗟乎哉, 尔完我死,尔破我生,破完倏忽,生死径庭,可不慎乎,敢告司刑。 ”xxi刑具的破与完,启 发了他对人的生与死,荣与辱的思考,从而也对天道循环、人生本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人生远不止是科场的中与不中,官场的是是与非非,小小的监狱限制得了个人行动的自由, 却限制不了思想的任意遨翔。在四十余年科场名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如今何得寻求回 家精神家园的还乡之路?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文学艺术。于是钻道教典籍,注参同契 , 作歌代啸 ,攻书法,练绘画,都成为了他牢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文艺之事 既为他打发了难熬的缧绁时光,又为他晚年潜心文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庆六年(1573)二月,徐渭被保释出狱,此时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是徐渭 人生旅程上的转折点。五十二岁的他已经白发苍苍,下狱使其生员资格被剥夺,入仕之门 永远向他关闭了;象征其人生成功的酬字堂也已不再,无母无妻,家中唯有大儿徐枚及长 媳叶氏,次子尚年幼,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无以为继。 “五十而知天命” ,徐渭从躁动不安 的中年步入了生活相对平淡、创作却更丰富的晚年。然而他性情的耿介,生活的狂放以及 对个性自我的张扬依然没有改变。正是这股始终未变的“磊落不平之气”使徐渭在生活无 着的困境中坚持创作,晚年成为他文艺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他传世至今著有年款的书画 大都作于晚年便是明证。然而其生活的苦境又岂是他人可以体会?凄凉的晚年生活中,除 却 1576 年应旧友吴兑北上边疆宣化最后一次担任幕僚筹画戍边防务之外,不再奔波来往, 专心以卖书画和课徒授经度日,生活极为清贫。晚年生计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近千卷藏 书出卖殆尽,仍有“忍饥月下独徘徊”的凄惶落拓。经过一段闭门谢客,足未出户的岁月, 徐渭终于在床褥破敝、残书文稿中悄然死去,结束了令人唏嘘感慨的人生。 9 二 徐渭花鸟世界的审美解读 明代早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前代的唐、宋、元,无论就人物、 山水、花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程朱理学被专断为唯一许 可的官方哲学,明代绘画如何走出被程朱理学所束缚而亦步亦趋的困境,又如何走出前人 的强烈光辉,成为明画家士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两难的境地使众多画家在明早期 唯有躲进为明帝王歌功颂德的院体画里小心翼翼地求得生存。明中晚期徐渭绘画的出现, 犹如中夜的呼啸,打破了明初期维持了百余年的沉默。他的大写意水墨画不仅仅在形式上 开创了用最简化的笔墨语言传达深切感受的大写意画法,更在内容上唱响了用生命张扬艺 术个性的高歌,拉开了中国绘画史上由古典向近代启蒙转换的序幕。从而,确立了徐渭绘 画艺术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花鸟世界美的呈现(形式论) 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 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走进徐渭的花鸟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迥异 于传统花鸟画的另一种形式美。曾经严谨细密的运笔被笔走龙蛇的行草取代,曾经绚烂辉 煌的色彩被团团淋漓的泼墨取代,曾经祥和宁静的恬淡适然被如啸似哭的狂躁动势所取 代。徐渭的花鸟世界借助它独特的用笔、大胆的泼墨和巧妙的构图,呈现出与传统中国画 不同的艺术形式。这里我们首先从视觉欣赏的表层,就徐渭花鸟绘画中最具特色的笔墨和 构图两种形式语言的“秘密”作一番探究,以期挖掘其形式语汇中的深层内容,展现其绘 画形式美,同时正确认识并评价其绘画真正的艺术价值和成就。 1 酣畅淋漓的笔墨之韵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语言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笔墨”二字甚至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 代名词。无论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还是在中国画的欣赏中,都应从最基本的笔墨开始。不 仅仅因为它勾勒呈现了描绘对象的外貌形态,更因为它渗透着艺术创作者的气质、修养、 心绪和感悟,蕴含着艺术创作者的个性品格和生命意识,从而体现出中国画最基本的艺术 精神。其中笔和墨可以拆开来看。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工具之一。中国画的画笔以各种禽 兽的毛羽作笔端,基本上以竹管为笔杆而制成的。笔头的尺寸长短不同,形体肥瘦不同, 用笔质料软硬不同,运用时锋毛的聚散、干湿也不同,再加上画家操作时,行笔快慢、轻 重、顿挫、拖捺,就呈现层出不穷的艺术效果;墨则应该是中国画里最重要的工具,它以 清水为溶剂,水墨在宣纸上抒散渗洇,以水的多少融化作用来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于是 墨就有了“五色” (焦、浓、黑、灰、淡灰)和“六彩” (黑、白、干、湿、浓、淡)的无 穷神采和韵味。墨和笔不是割裂的,在一幅成功的国画作品中,它们结合进行。墨以笔为 筋骨,笔以墨为精彩,笔用来立形体,墨用来分明暗,笔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构 成了中国画最富魅力的形式美因素。明人董其昌就曾这样评价笔墨, “以境之奇怪论,则 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xxii。 笔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者找寻到绘画艺术表现的语言手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 10 起了丰富笔墨经验。到徐渭出现的中晚明时期,画坛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