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者,他的思想在2 0 世纪6 0 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 使其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 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解构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界亦引起了较 大的兴趣,成为时髦的词语,德里达的影响力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置于当代西方反形而上学思潮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阐述了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的形成、实质以及其具体的方法论。指出其自身的不足,以及有利于 当代哲学的发展的一些创新的方面,并且指出了德里达研究和分析传统语言符号的目 的,是为了重现被传统思想家所掩盖的人类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命本质,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了德罩达解构思想的产生。指出其思想来源是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 批判。并且是在批判传统结构主义的结构的概念基础上实现了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提出 了自己的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阐述了解构的实质是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而 德里达对中心的消解也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之中,为了尽力避免自己陷入自己所批判的东 西中,德罩达发明了自己的概念,并使用自己独创的概念开始自己的解构之途。 第三部分分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与当代哲学。德里达根据其“解构”之途完成 了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使哲学的研究内容从中心走向边缘,并且 通过分析指出德里达的分析语言符号的真实目的是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人的生命本质。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i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壁塑日期:塑! 皇: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整盘2 1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薹堕五! 盎客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生着历史上意味深长的精神剧变,其征兆是思想的迷乱和 言辞的变乱。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人文主义,面对现实的境遇别无良策,无奈地把人化 作“无用的激情”。以结构主义为典范的现代知识形式对于理性、秩序、人文根性的探 求亦显得步履唯艰。法国1 9 6 8 年的“五月风暴”又空前震荡着传统教育体制和现代技 术政治及其依存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信念。当动变的事件褪去喧嚣而成为淡远的风景,知 识人也自然地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德里达就是在这一语境中入思、运思、言说 和书写,1 9 6 7 年,德里达出版了三部著作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和声音与现象, 在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这使他成为“法国哲学场景的中心”, 由于适应了“五月风暴”后的法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需要,解构主义很快被 人们所接受。以后随着德早达游学美国,解构主义随即漫出法国国界,向美国进而向整 个欧洲大陆散播,迄今已发展为风靡当代西方的一股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运动。特别是 在文学批评领域,解构主义俨然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主流,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德罩达的文字“像一阵知识狂潮”,“似乎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他本人多次宣称, 他在无根地浪游,并有意靠近先知的言说,他的持久兴趣在文学上。他在六十年代以后 的精神之旅上播化的更多是文学话语的激情与灵性,影响更大的也还是规范哲学建制之 外的领域。但无论如何,由这位犹人后裔、晦涩哲人、学界怪杰所创建的解构理论,是 思想史、文学批评史所无法跃越的一道精神风景。 如果德里达是以其解构理论展现了其思想风采的话,那么其思想的最亮点足什么 呢? 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或其著作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 难道就个解构思 想就可咀了吗? 我想不仅如此吧,因为我们在其解构的思想中清楚地看到传统西方哲学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逻格斯是传统思维方式围绕的核心概念。本 世纪以来,以逻格斯为代表的传统哲学问题及其思维模式受到西方哲学家的激烈抨击, 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向语言哲学的转向,使语言从被忽视的地位一下成为议论 的中心,并在逐渐取代自我意识和抽象存在的概念,这种反叛成为当代哲学的共识,但 是西方哲学的基础并没有被动摇,尽管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可以攻击柏拉图的理念世 界,笛卡儿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其在用语言揭示存在的意义,揭示思、 语言、存在意义的一致性,说对写的统治等方面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但是德里达却要 与西方传统哲学宣扬的一切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他以解构浯音中心主义为突破口,打破 了逻格斯的中心地位,使文字不再成为表达思想和意义,记录说话的工具和奴仆,打破 文字的“囚牢”也意味着以文字记录逻格斯历史的终结。 但是,德里达在消解中心的过程中,也使自己陷入困境中,德早达是在用传统的东 西反对传统本身,尽管其拒绝使用传统概念,不断使用自己独创的概念,但其思想中仍 西反对传统本身,尽管其拒绝使用传统概念,不断使用自己独创的概念,但其思想中仍 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影子。这就使我们应该看到,解构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具 有革命性的思想。打破了那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思维方式更加具有批判 性、超越性,哲学思考的领域更加广阔,哲学问题的视角更加独特,使哲学从中心移到 了边缘。 当哲学从中心走向了边缘,而这种边缘恰恰是人本问题的起点,因为,德里达从语 言符号入手,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目的是揭示隐藏在语言符号背后的 人的生命本质。语言符号是属人的,德里达解放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从此不但不再作 为约束思想表达和自由创造的手段,而且反而成为文化创造和人类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一 种符号阶梯。从语音中心主义解放出来的符号运作过程,也因此变成为一种没有规则的 自由创作游戏。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结构的上述游戏化策略,人类本身也通过 最自由的文化创造游戏而实现向自由王国的过渡。我想这才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真正情 怀吧。 2 一、解构的溯源 ( 一) 解构理论的萌芽: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德里达是一位不断穿越文本并在文本中到处“流浪”的思想家。他以古往今来进入 其视野的文本作为其思想和创作的“田野”,从中一再地得到启示和灵感,进行无止境 的反思和创造,使他成为一位独具特色的当代著名思想家。他以结构主义作为起点,并 远远地超出了它,因此他被称为法国当代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 达在5 0 年代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期问,经受了法国思想革命的激励、冲击和洗礼, 从6 0 年代初开始就以尼采哲学作为基本动力,发扬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反思 原则,借用和改造海德格尔的“解构”概念,对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基础之上的固定的 等级结构实施颠覆,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所坚持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消解了中心,否定 意义的确定性。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要解构的是“存在的霸权”,也就是传统逻格斯中心主义。在他 看来,所有西方哲学都不外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基础主 义,即认为有一种固定的意义、秩序,思想、真理、理性、逻辑或词作为基础都是始终 存在的,或者是始终在场的,这种西方哲学传统也叫在场形而上学。对于这种形而上学 来说,只有存在、在场才是最重要的,非存在和缺席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在场形而上学来说,这个世界秩序井然,泾渭分明,钉是钉,铆是铆,没有半 点含糊不定之处。基础不但是基础,也是中心和原则,它们是简单的、优先的、不变的、 正常的、纯粹的、标准的、自明的;与它们相对的则是复杂的、派生的、蜕变的、偶然 的,等等。本质现象,灵魂身体,文字隐喻,主体客体,理性感性,肯定否定, 这些传统形而上学中常见的对立无不有主从和先后之分。对立双方的这种等级区别不但 是不可消除的,而且是必要的。何者为主为先哲学家或许有不同看法,但为主者一般总 是首先、直接或当下在场。现在状态和现在时刻是世界的基础。 然而,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却表明,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 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这不但说明可 能差异和缺席( 不在场) 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 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虽然胡 塞尔本人正是想通过他的现象学重新奠定世界的基础。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 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 分。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但是这种持久 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 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 事物的。例如,当我看到一颗树时,我会预期如果我绕到树的另一面,我会看到树的背 3 面,如果我从树的上部看,我会看到树冠和树叶,没有背面、没有树冠和树叶的东西显 然与我的预期不符,会被我从这个对象的视域中排除出去了。我们知觉对象时,总有个 特定的视角,我们相信或预期,当我们改变视角时,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的那些方面会逐 渐显露出来。没有脱离视域或前后关系的事物,无论它们是物理世界、科学世界还是文 化世界的事物,是视域使事物关联在一起。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 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 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 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但胡塞尔自 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 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而在接受了结构主义洗礼的德里达看 来,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 场是不能接受的。 德里达在给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写的长篇导言中,从对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批判入手,开始了他自己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几何学起源是胡塞尔去世 前不久写的一部作品,它要探讨的是像几何学构成物这样的理想对象的可传达性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认为,像几何学的构成物这样的理想对象虽然追根溯源总有一个 个人最先构成它们,但它们本身是普遍的、不受任何视角和时空存在的偶然性的局限, 因而是完美无缺的,可以作为任何对象的范性。正因为它们的这种理想性,它们可以被 任何有理性的人接受,可以成为一切意识主体的对象。现在的问题是,由个人主观意识 想出来或构成的几何构成物怎么会是主体间性的,即怎么会被全人类接受,对全人类有 效。 胡塞尔的答案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 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言语( 书写) 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 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但是,通过书写传承发 现并非一无所失,最初发现者发现导致发现的意识状态和意识活动是无法通过书写保留 下来的。胡塞尔认为,虽然这是进步的必要代价,但当代西方文明的危机也因此而起, 我们因此失去了我们的根,不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科学和文化传统怎样和为什么 开始。 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敏锐地意识到了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 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 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因此,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在事实上它都是真理的必要条件。如 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 的。德里达也不同意胡塞尔认为的一定有某个人在某个时间首先发现了几何学。如果人 们没有理想对象的观念的话,即使他们碰巧在经验世界碰到一个纯粹的几何构成物,他 们还是不能懂得几何学的理想性。没有对科学及其终极目的意识,第一个几何学家决不 会理解这种构成物的意义。而任何意识到这点的人都是像第一个几何学家那样原创和真 4 正地开始。所以几何学的意向起源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文化。德里达这种先验哲学式 论证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消解个人意向性对于真理的重要性。 胡塞尔将个人意向作为真理的起源,还因为他认为第一个几何学家在构造一个理想 构成物时充分意识到的那个理念的完满性会随着书写而失去。也就是说,后来人虽然也 能理解理想对象的意义,即它的理想性和客观性,但不会像第一个几何学家理解得那么 充分。然而,在德里达看来,情况正相反。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原则上我们对理想对象 的理想性和客观性的理解不可能在任何一个个人活着的现在完成。给予当前意义的那个 理想是被无限耽搁或拖延的,也就是说,它总是不在场。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 能有对理想对象意义通透圆满的理解。我们的确具有先天观念,但那是形式的空洞观念。 它们意义的内容永远只能填上,不可能绝对实现。绝对只是一个界限,是意义可能性的 一个条件。是任何在场的人,包括所谓第一个几何学家都不可能把握的,德里达后来的 分延概念实萌芽于此。 德里达上述对胡塞尔的批评,很明显也是对在场形而上学或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批 评。在揭露在场形而上学和逻格斯中心主义方面,德里达不是始作俑者,海德格尔才是 先驱。但是,与在场形而上学和逻格斯中心主义密切有关的“语音中心主义”,却是德 里达的发明。语音中心主义的思想德里达也是通过对胡塞尔哲学的批判得到的。 ( 二) 解构与摧毁:德里达与海德格尔 德里达是在继承和发展海德格尔的“拆毁”观念豹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构”策 略。“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d e s t r u c t i o n ”一词,原意 为分解、消解、揭示等等。海德格尔在使用这个词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时间 的第二部分甚至将“拆毁”形而上学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德里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概 念,对之补充了“消除”、“抹去”、“反积淀”、“分裂”,“问题化”等含义,因而在德里 达那里,“解构”,已不再是海德格尔的“d e s t r u c t i o n ”,而是变成了“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因此我们说,德里达的“解构”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或“拆除”( d e s t r u c t i o n ) 而 又与后者不同。有人把德里达称作法国的海德格尔,这话不无道理,德里达本人也承认 自己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并在文本中做出种种表白:“没有海德格尔对问题的提示, 我力求要做到的事情就不可能了。”“我确定认为海德格尔的文本对我是极其重要的, 它带来了一种新颖的,不可转换的进步,它的全部的批评财富,我们还远没有利用过。” ”我在所有己发表的文章中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是扶海德格尔问题出发的( 这是能够证 实的) ”。1 从以上可以看出德里达是非常重视海德格尔的,并且确实受到了海德格尔的 影响。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就是来源予海德格尔的摧毁。海德格尔所说的“摧毁”或“拆除” 是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即从“现象学还原”到“现象学建构”,再到“解除结构”。 海德格尔要“解除存在论历史的结构”。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局限在于混淆了 存在与存在者,而没有看到“存在”是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是一种 5 德里达认为列氏的“结构”事实上也被赋予一个中心,这一中心在整个结构中起着 构成和调节结构的作用,以防止结构的无序化,这个独一无二的中心,既制约结构又逃 避结构的控制,既存在于结构之中又似乎逃逸于结构之外,于是,中心就不成其为中心, 内与外,原初与终结的区别就成为一个问题,在德里达看来,这种对中心、本源和在场 的追求,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中是一以贯之的,而今,这一认识上的束缚必须彻 底打破并加以解构,于是德里达开始了对具有中心的“结构”加以责难,要消解中心和 本源,颠覆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对统一性、确定性加以思想解构,以突出差异性和不 确定性。 所以,从理论上讲,德里达解构理论出现的年代正是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充分发展时 期。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结构主义理论本身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结构主义把索 绪尔语言学原理推到极端,割裂形式与内容,共时与历时,并使之对立起来,注重形式 和共时研究,轻视内容、历时研究;强调结构、无视人,无视历史,所以在美国哲学界 要“引进”法国结构主义的时候,德里达己宣称“结构主义之死”,随之,德里达提出 了他的解构理论。 解构主义消解了被结构主义作为基石的“结构”概念,正像英国学者r 赖安曾指 出的那样“人们可以把德里达的解构原则同拉康、福柯、巴尔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更为 广泛的努力联系起来,这些人不是为既存结构的修正假定了某种原则,他们是对整个既 存结构提出了质疑。”解构是批判、否定,也是一种建树。 德里达心目中的解构首先是超出哲学的思考,或者说哲学的某种非哲学思考,在德 里达看来,“可以有一种思考理性、思考人、思考哲学的思想,它不能还原为其所思者, 即不能还原为理性、哲学、人本身因此它也不是检举、批判或拒绝。”1 这就是说,解构 不但要摆脱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还要根本超越原来的话语系统,用另一套 话语系统来思考问题。在解构的话语中,被解构的东西并不完全无效,而是变得流动起 来,变得亦此亦彼,不好固定。解构自己更是这样,它没有终极目的,它是无限定、无 止境的,它也不是相对主义,它只是在每一个不同的上下脉络中移动或转型,它是为形 而上学思维方式所看不到的一种姿态。 8 单独构成的。但是书写的词常跟它所表现的口说的词紧密地混在一起,结果篡夺了主要 的作用;人们终于把声音符号的代表看的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或比它更加重要。” 由于文学的发展,书面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易于忘掉口头语,索绪尔主张在 语言学研究中要尽可能地依据口头语,甚至极端地认为,只有摆脱文学才能靠拢真理。 语音中心主义者认为,说话时,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在场,因而说话最接近意识的自我 在场,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当人们说话时,声音能在短时间内和思想保持一致,而不会 使意思模糊不清,以至掩盖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说当人们用口语表达思想时,思想 就被在场的存在直接带出来,并通过问答逻辑不断深化,所以口语具有直接性,鲜活性。 丽书写是通过符号进行的,这样就在我们与理解的意义之间加入了一个符号层,它对意 义的表达不是直接进行的,它和说话人的思想并不是同在的,书写字符所具有的物质固 定性,掩盖了那些最初赋予它们的生命的意义。文字可以不断地重复和翻印,其意义不 是自明的,而必须重新解释,并且由于作者的不在场,人们很容易对文字形成误解,而 作者不可能在场对其本意进行解释,因此语音是首要的,第一性的,而文字是附属的, 第二性的,它离意义较远一些。 德里达认为,逻格斯中心主义就是通过这种典型的等级制用语音控制着文字。而整 个逻格斯的时代,就是这样将文字贬低为“中介”的。从这一角度看,逻格斯中心主义 又是“在场的形而上学”与“语音中心主义”的结合体,因为语音中心主义用“在场” 的东西凌驾于“不在场”的东西之上,来营造所谓“语音”第一性,“书写”第二性的 二元对立,这实际上体现了“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全部等级暴政。 我们应该看到,就意义的表达而言,与书写文字相比,言语确实有很多优越之处: 言语是初始的,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早已用言语进行交流了,人们也总是先学会说话 再学会书写;言语表明了言说者与听者是当下在场的,在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言语中,言 说者已被搁置边;因此,书写必定是有所缺憾的,它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此情此景”, 语调表情。如此等等。可惜的是,这种从理论上分析出的“优越性”却无法付诸现实的 理解过程。无论如何,在理解与对理解的进一步解释成为“问题”的地方,人们首先面 对的恰恰是文字符号,而不是声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己破译了古老的文字符号, 仍不知其准确、甚或近似的发音。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文字符号对于解释的意义。 如果我们世代相袭、并不断发展的解释经验与文字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语音中 心论的理解观念就无论如何是不全面的。 德里达指出,言说者在说话时,是当下在场的。但是,他的言语若要别人能够理解, 就必须遵循一种普遍的语言规则,换言之,他作为个体在说话,但表达的句子却代表了 普遍的适用性。正因如此,言说主体的在场等于不在场,他要表达的意义只存在于说出 的话中,在这一点上,言语和文字符号可以说是等值的,人们并不能期望在言语中理解 更多的东西。一旦言说主体直接在场的优越性被否定。语音中心论的基础便岌岌可危了。 在言说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己变得毫无意义,普遍性的表达抹杀了他的个别性。即使是 当场聆听他说话的人,也不可能在声音飘忽的瞬间把握其意义,声音刺激的是听者的感 官,形成的是感觉,而一切理解则是在对感觉和经验的反思和体悟之后。在此意义上, 1 2 特的方法论,其归纳起来就是:延异、播撒、踪迹、替补。 2 1 解构的双重使命:延异 “延异”这是解构主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是德里达自己创造的,它的含义极 为复杂。德里达极力避免对“延异”下定义,避免使“延异”概念化。“延异既不是一 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概念化将会把根源、中心、特别是意义引入延异之中。” “而这又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立场中。 德里达赋予了这一个词双重的使命:差异与延宕。前者是从空间( 共时态) 上来说 的,指的是符号、本文总是在与别的符号、本文相区别的情况下才具有意义。一个符号 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它的意义只能在与别的符号相联系的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后 者是从时间( 历时态) 上来说的,指的是符号意义的迟到性和滞后性,即符号的使用将 使所指的出场受到拖延。总之,延异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它处在“永恒的运 动之中”。用德里达自己的话说就是:“它不是一种存在在场,无论你把它看得多么 美妙,多么重要或者多么超验。它什么也不支配,什么也不统治,无论在哪儿都不以权 威自居,也不用大写字母来炫耀自己。不仅不存在延异的领地,而且延异甚至还是任何 一块领地的颠覆。这无疑正是它令任何渴求某种领地,渴求某种领地过去未来之在 场的思想望而生畏的原因。”5 1 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的历时态的延异,加深了 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确定一个能指的所指意味着无尽地延搁过程。能指的确定事 实上已成为一种延搁于此的承诺。如此一来,再也不存在所谓的语词和本源的恒定的意 义,一切符号意义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而又不断在区分和延搁中 出现新的意义。新的意义迸一步在延搁中区分,在区分中延搁。延异消解了存在与历史、 共时与历时的对立,而成为时空经验的起源。 延异作为符号的本性标明这样一种状态,那种中心性、同一性的符号意义,丧失了 其根本的、终极的本源,符号不存在所谓恒定不变的单一本源意义、只存在不断延异着 的符号语境中的流动着的意义。德里达指出意义在无始无终的延异中永远是不确定的, 也是没有止境的,意义是延异的效果,语言就是延异的游戏,意义就是在这种游戏中通 过联系不断生成的。因此意义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绝对的意义,那么传统形而上学对 本原、中心和终极意义的追求就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延异是对“在场”哲学的瓦解方法,因为传统哲学的根本特征 就是在场与不在场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形而上学追求的就是在场,它把不在场视 为在场的附庸,把意义看作是在场的同一性,把不在场视为意义必然存在的歧义性。德 里达则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对象的在场,仅仅是因为在场之中有着它不在场的 “踪迹”,正因为有不在场的概念,我们才能够认识在场的对象,德里达认为,没有任 何东西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在场的。因为我们的理 解和认识都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而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在场遭到拖延,如果这些符 号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对象就不再被看作是在场的了。其结果是,在场被不在场所规定 和说明,在场被不在场所代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用来代替“在场”的“不在场”已 经是包含了“在场”的“不在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里达说“延异”是“在场和 1 4 不在场的被忘却了的本源”“”而这个本源本身又是有差异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在 场或不在场的,存在的仅仅是差异和踪迹的踪迹。”“7 1 德里达的延异突出了语言的不确 定性和意义的不断变化性,瓦解了“在场”颠倒了“语音”与“文字”的顺序,并使结 构主义赖以建立的根基稳定的秩序、封闭的系统、终极的意义、超然的结构彻底瓦 解。 2 2 解构的空间拓展:播撒 播撒与德里达的延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延异概念的空间拓展,由于延异所造成 的区分和延搁,使得文本的意义是多变的,没有确定性,意义的显露就好像春播一样, 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向四面八方散播,意义的播撤过程充满着否定性,它不象在场哲 学那样有一个中心,然后以这个中心为基础向边缘传播,而是这里播撒一些,那里播撒 一些,这样就否定了在场性、中心性和意义传播上的直线性。 播撒是对系统的结构、封闭的中心和单一性意义的瓦解。结构主义把语言、文字看 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认为一切文本都以结构为基础而产生固定的意义,读者是否理解 文本,是与文本无关的。德里达认为文本是由各种踪迹织成的织物,文本不是一件已经 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理解它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文本,因此,一切文本都成为“互文”, 文本的互涉打破了僵死不变的结构系统和固定不变的终极意义。“播撤”观念再次突出 了语言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播撒对结构主义的瓦解,表明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文本的意义产生于读者 对文本的阅读之中,正是由于读者的阅读使得文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没有任何读者阅 读的文本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传统的阅读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把读者看作是一个消极 的接受者或者是对固定意义的重复解释者,读者实际上充当了文本的奴隶。“解构”式 阅读突出读者的地位和作用,这种阅读旨在表明,对于一个文本,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 入手,可以读出多重含义。在此,这种阅读并不对“原文”说三道四,既不褒扬也不贬 低,而是对它进行改写,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和写的“双重活动”,“读就是写”。文本 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间,它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全面开放的。这就是德星达所说 的阅读中的嫁接( g r a f t i n g ) 方式。解构阅读是一种“增殖”、“增添”,是文本自身解构 造成的意义播撒。 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如果说文本有某种意义的话也只能在读者的阅读 中产生的,而由于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所以对文本的看法不会是完 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随着情境 的变化,他所感受到的文本的意义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播撒观念使文本的意义从文 本中转移到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中,是随着读者阅读不断变化的,由此表明没有固定意 义的文本,文本的意义永远是不断生成的。 播撒在瓦解意义的确定性的同时,也宣告了一切文本都是未完成的,是不完善,留 有余地的,德里达认为阅读和阐释文本就像剖解洋葱一样,里面没有内核,没有中心, 只有一层层的包膜,其中生成的意义,就在于读解的过程中,在于主体和客体交互运动 中,因为任何文本永远延搁了出场,如同意义具有迟到性的特征样,是不确定、不完 1 5 整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语言、语境中构成暂时的意义。对文本的解读,不仅依赖于读者 与文本的关系,面且也依赖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前一文本为后一文本提供借 鉴,后一文本又不断发掘和修正前一文本。因此,任何文本都是开放的、不完整的,每 一文本都存在着其它文本的踪迹。 2 3 解构的互文取向:踪迹 踪迹是德罩达延异观念的进一步拓展,对德里达而言,语言一旦以延异为基础,一 切符号或文本都成了相互指涉的踪迹。踪迹既是在场的又是不在场的,按照差异论的原 则,一个符号总是在与别的符号的差异关系中,即在与别的符号相对立和比较中才显露 出自己的意义,因此,别的符号不可避免地都在它的上面留下了自己的踪迹。也就是说, 在场的符号都带有不在场的符号的踪迹,在场被不在场所规定。踪迹在德里达那里意味 着某种写下又被抹掉的东西,它总是半隐半显。踪迹的在场和不在场永远无法确定。它 是一种不在场,但它又总是在在场的事物中宣告自身的在场,尽管它不是在场的事物。 踪迹表明了在场形而上学所追求的那种纯而又纯的在场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是 延异把自身隐藏在在场和不在场的游戏中,由于有了不在场的踪迹,在场才可以称其为 在场,而形而上学却抹煞了这种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延异是不在场和在场被忘记了 的根源,意义并不依赖于在场性,它是延异游戏的产物,这种游戏依赖于某些名词的不 在场。踪迹的观念突出了延异中的在场与不在场这两者的关联,而这一关联为“意义链” 所有。它反映了语言、符号、和文本的意义具有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的性质。 德里达确信踪迹不仅表明本源的消失,它还意味着事实上本源是不存在的,本源的瓦解, 使一切文本都带有其它文本的踪迹,一个字,一个符号,个文本总是包含另一些已经 写出的字、符号或文本。文本绝非封闭的自足实体,它没有意义的确定性。任何文本都 是在关涉另一些文本中获得自身的意义,它置身众多文本的语境中,是其它文本的回声、 重复和移植。当文本的意义确定置入更广阔的其它文本堆聚域中时,文本本身似乎是由 不加引号的众多引文构成的。对文本的解释会使人陷入一个意义无尽增殖的过程。文本 意义的确定性永无尽期地延搁在一长串其它文本之中,这意味着文本的意义是由其它文 本所构成。 文本作为不断指 其思想家,之所以 强调和迷信符号系统及其意义的一致和统一关系,就是试图掩盖语言嘲孺湘涟气礴罐嵯 睇继蛔罐霉翰隍翅磊澍二丽葑蔫植n并篱高箍托鲥嚣舅蓉翟粤一曼霉望越里塑筻譬靶 馨丛跞埂烈嶷挫魁措售季尘佳甚磊i茬f 髫裂烈警裂鲐型譬进入更大的文本群,这一从踪迹到踪迹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在从踪迹到踪迹的无尽延异中,意义的根源隐遁,该文本所关涉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 。在踪迹中,不再有中心,不再有根源,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正是踪迹使得文本意义的 寻求活动成为文本自我离心解构的运动,文本总是指向文本自身之外的文本群体,总是 在意义的延异中和踪迹的暗示中走向不确定性。这种意义自身解构的运动机制,在德里达看来是“替补”。 24解构的替代意识:替补在德里达1 9 6 7 年的三部作品中 ,他无一例外地都论述到了“替补”。德里达认为“替 性和自我解构性拆除了形而上学的栅栏。 ( 三) 中心消解的困境 解构理论在以其革命性的姿态瓦解中心,消解在场的过程中,其理论中也存在着自 己无法克服的困境。具体来说其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种抵制理论的理论,解构理论本身是否是一种理论呢? 在我看来,没有解决好自己同理论的关系,一直是面对的主要难题。按照德里达和 他的追随者们的看法,对解构理论的任何陈述或逻辑分析都是违背其本性的,因此,他 们反对对它进行理论概括,“它不能像其他主张那样被描述和陈述”。也即批评者们不 能以理论的态度对待之,不能把它考虑为一种“理论”,“它不是,也不依赖于一种理 论”。”在受到攻击时,解构理论的辩护者常常以此作为挡箭牌,“解构不可能用理性 或逻辑分析的工具加以说明”。“” 德里达拒绝与伽达默尔对话显然是利用了这一招,但是,“解构的逻辑”实在是对 他人严格,于己宽容,在许多场合,其代表人物或追随者往往又在“据理力争”,对某 些观点加以评判,或断言其真,或断言其假,艾利斯指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陈述一 种观点,或者谈论那一观点正确与否”。他举出的一个例子是,希利斯米勒在评论自 己的追随者j r i d d i l 的一本书时,针对后者对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阅读,问了一个完 全旧式的问题:“他正确地理解了他们吗? ”,这里所说的理解( 或误解) 显然属于传 统意义上的“理论问题”。由于米勒还在区别正确与错误、理解和误解,艾利斯指出, “所有这些都是对德里达是一种不能加以陈述的主张,任何陈述的努力必然都是还原 的、歪曲的这一声称的严肃性的怀疑”。” 德里达自己也无法逃出这一困境。在他与j 塞尔的争论中,他宣称后者对他的主 张的表述是不公允的。于是,在他的回应中,他多次指出;塞尔误解了他,错误地陈述 了他的观点。甚至还声称,他所意指的是什么对于塞尔来说应当是清楚的、明显的。这 种声称显然有悖于解构的主张不能像其他主张那样被陈述的说法。德里达坚持认为塞尔 可以清楚地、明显地知道他的主张,而且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等于宣布自己的工 作是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规定和归纳的。自由游戏并没有破坏德里达解构的基本主张,或 者说它是有某些理论依据的。德里达于是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实际上,批评者对解构主义可以在两种方式中择一:一是总结并重构其理论体系, 一是以游戏的方式介入。第一种方式的理由在于:不管解构主义是多么地沉湎于游戏, 无意于理论建树,它总包含着某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否则就不会有解构主义这一旗帜存 在,也不会有团结在其周围的一批学者。这种方式有着明显的优点,使我们能够对解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