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字组”是古代行草书中特有的节奏形式,是行草书章法行气的重要特征,它随着 行草书体的出现而逐渐形成,是行草书尤其是今草成熟的重要标志。魏晋六朝是中国书 法史上行草书的成熟期,而其中的“字组”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日益成为行草 书体最高艺术范式的表征且被后世广泛接受。中古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书写方 式、笔法随之发生变化,“字组”现象被一些崇尚魏晋恪守经典的书家所继承,但迟至 晚明,行草浪漫书风之流行,审美习惯发生丕变,“字组”现象形成的内在法则丧失而 仅仅作为二王帖学外在的典型特征被机械模仿,以“字组”为主要特征的行草书创作遂 陷入僵化。 近年来, 随着二王帖学的又一次振兴, 字组现象作为二王尺牍书法的重要形式特征, 对其成因之研究也日益为学者所关注。“字组”现象的本质乃是在行草书创作中由于用 “腕”而对书写节奏产生制约作用所致,并非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缘于习熟词语或者在 创作意识中出于整体构图的需要而对书写节奏实施的主观控制。 本文是从书法本体角度 探讨古代行草书美学特征之尝试,文章系统阐释了字组的产生及其意义,深入探讨了字 组的特征及成因,还涉及了后世对字组现象的继承和变异。笔者的写作目的旨在期望能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为广大行草书学习者指明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和 角度,从而对行草书的实践起到一些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关 键 词:关 键 词:行草书,字组,特征,流变 iii abstract abstract word group is a peculiar rhythm form of ancient xingcao calligraphy,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zhangfahang gas. it emerge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xingcao calligraphy, and gradually form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aturity of xingcao calligraphy, esp. modern cao calligraphy. it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times of six dynasties, when xingcao calligraphy gains its full development. moreover, it increasingly became representation of supreme art paradigm of xingcao calligraphy and was widely accepted. however, writing pattern and calligraphy changed with life style in medieval times. word group phenomenon was advocated only by calligraphers scrupulously abiding by classics. whats worse, when great changes happened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late ming dynasty so much so that romantic style of xingcao calligraphy was in fashion, the inner principle of formation of word group was lost. instead, it was merely emulated a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wo wangs calligraphy. consequently, xingcao calligraphy creation was caught into rigidity,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word group”. recent years witness renaissance of two wang calligraphy and word group phenomenon, a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wo wangs letter writing, beca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scholars due to its reasons of formation. in essence, word group phenomenon results from restriction of wrist on writing rhythm during creation of xingcao calligraphy rather than familiar words or subjective control over writing rhythm in view of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proposed by some schol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word and its significance, delv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word, but also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 word phenomenon of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s writing expectations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aesthetic traits of ancient xingcao calli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lligraphy ontology in order to make some useful supplements to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to provide some rewarding tips for those scholars concerned. key words: xingcao calligraphy; word group; features; flow and change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据我所知, 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 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 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 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 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 以采取影印、 缩印、 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绪 论 1 绪 论 绪 论 行草书以其自由、灵活、流畅的书写状态,自产生以来就备受书写者的青睐,上可 追溯至东汉末年的草书热潮,诚如黄惇先生所言:“从崔瑗到张芝-汉代的草圣,七 十馀年间,特别是熹平、光和时期(172-184),草书上升为各体中最受文人欢迎的 书体。” 下至今日,当代书家中对行草书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不胜枚举。正所谓“惟六 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 行草书之所以近两千年来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就 在于它不仅有着精妙的用笔技巧, 而且其字与字之间那神秘莫测的呼应与连带所构成的 独特的生动意味,这使行草书成为最善于书写性情的书体,而其间的“字组”现象正是 形成这种章法审美的主要因素,同时字组现象的产生也是今草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 志。 1、研究对象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字组”现象,既不同于汉语语言习惯中的“词组”,又不是指书写 过程中的所有连带。简单地说,是指在书法作品中形成的字与字之间存在连带或呼应关 系的字形单位。它是在古代行草书的书写中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有着其特 定的书写规则和显著特征的艺术形式。其具体内涵将在正文中详加论述。 2、研究目的、意义 对字组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地管 窥书法史中行草书发展、成熟、突变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其内在原因;其次,此研究能 够揭示行草书章法行气、书写节奏等艺术规律;第三,字组现象是今草艺术发展并走向 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利于指导我们的临摹和创作实践,而且为 解读经典、弘扬传统,推进书法教学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3、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二王帖学的振兴,作为二王行草书重要的行气特征的“字组”现象也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第 126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西晋.阳泉草书赋,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2 逐步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张天弓先生撰写了数篇关于“字组” 的论文,主 要从“空间造型”、“黑白璧合”、“好图形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一些书法 作品中的“字组”现象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 但由于张先生研究方法和角度倾向于 美术化(用观照美术作品的思维方式研究书法作品),未能从书法本体出发进行探讨, 故不能揭示出字组作为行草书章法行气的重要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内在特征。 另黄 惇在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一书中也提出王羲之创造出了一种连字分组的行款方式, 所言极有真知灼见,但由于此问题并非他探讨的重点,因此并未展开深层研究,但这些 研究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和思考,也从中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 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工作、生活、学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把汉字朝着几何化、美术化 方向设计的趋向,但这已远离了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意义。因 此,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不再赘述。)本文拟从书法本体的角度出发对魏晋六朝 尺牍章法中“字组”这一独特现象的含义、产生、意义及其特征和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探 讨,结合对二王法帖的观摩和学习,以期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为书 法实践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方向和启示。 4、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文首次从书写方式、书写工具、书写者的情感变化等书法本体的角度,对 字组的产生、发展、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后世对其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 和系统的研究。 第二,在深入研究分析了“字组”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以及特征之后揭示出了其形 成和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实践上与经典对接的努力方向。 第三,本文运用了多学科交叉论证的方法,包括历史、文艺、人文、思潮以及整个 时代的大背景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研究。本文还采用了将书法理论 与技法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 参见张天弓字组的概念,中国书法2006 年第 7 期;论王羲之丧乱帖中的字组,全国第七届书 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 一、关于字组 3 一、关于字组 一、关于字组 关于书法中“字组”的概念,张天弓在字组的概念中说:“字组概念原本 是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词组概念转换过来的。” 并说:“书法作品中相邻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字构成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整体,即是字组。所谓完整,是指字与 字之间点线运动的连接,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点线造型的关联,二者必居其一。” 黄惇 先生也说过:“王羲之创造出一种连字分组的行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表现为把笔画相 连的几个字构成一组,同时也表现为使几个笔画不相连的字,俯仰相应,势态相贯,结 成感觉上的一组,再以若干组构成行。” 以上两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又 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多数书法作品并非完全由连带或存在呼应关系的“字组”组成, 其中经常会有单个的字。张天弓称此单个的字或位置相邻的多个单字为“结构字组”, 先不管其所谓的“结构字组” 具体所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所定义的“字组” 概念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再者,张先生所言的“字与字之间点线造型的关联”,从 美术造型的角度来讲还可以,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如此称谓不免显得僵化。 从视觉感受来看,一幅行草尺牍往往由“字”和“字组”组成。所谓“字”就是指 书法作品中没有与其他字形成连带、呼应等关系而单独存在的字,而“组”则指一次完 整的书写节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存在着相连、呼应或映带等关系的字的组合,由于 书写速度相对较快,给人造成视觉心理上不可分割的整体。 严格地讲,一幅行草书作品全部都成组,只是由于速度节奏的变化,快速书写之组 相对于其他节奏较慢之组联系更突出,更紧密,字组空间延续更大,于是此连笔字组便 成了字组特征的显著代表,也成了行草书最具代表性之艺术特征。 总之,所谓的字组是借鉴汉语中的语言单位词组而确立的概念,是指书法艺术作品 中由一个书写节奏完成的字与字之间存在连带或呼应关系的字形单位。 参见张天弓字组的概念,中国书法2006 年第 7 期;论王羲之丧乱帖中的字组,全国第七届书学 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 同上。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第 217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5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上文提到黄惇先生指出是王羲之创造了此行款方式,其实,在王羲之的父辈的书法 作品中已经有“字组”现象出现。淳化阁帖中所载的王导改朔贴(图 1)就有 明显的“字组”现象,因此称王羲之创造不符合事实,但他对字组书写规范的弘扬却功 不可没。王羲之作品中“字组”现象运用的极为普遍而精彩,而且在其身后的数百年间 不断被继承,乃至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仍为众多书家追求的典范。张天弓认为字组产生于 汉晋间的草书、行书的便捷书写之中,此观点有其合理性。笔者认为字组随行草书的产 生而产生, 随行草书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其发展状况直接代表了行草书或者说今草书的发展水平,也 可以说字组现象的出现是今草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标志。 字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随行草书的产生而萌生 1行草书概念 关于行草书的概念, 中国书法大辞典 解释有两义: 一即“草行”,指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 草”。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行书有“真行”, 有“草行”。“真行”近真而从於真,“草行”近草而 於草。唐张怀瓘书艺谓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 者谓之“行草”。实“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 惯上经常混用。二指“行书”与“草书”。 事实上,纯粹为草书的作品不太多,因为不是所有的汉 字都有草法,大部分草书作品都是兼行带草即行草书。此行 草书可称为破体书,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解释为:一指文字不规范的写法,或因书家 故意增减笔画以求美观所致, 或因文字变动发展而造成字体不定而致, 亦称俗字、 异体。 梁披雲中国书法大辞典上,第 35 页。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图 1 东晋王导改朔帖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6 二指王献之创造的一种介于草、行之间的书体。 事实上凡一种字体体势打破另一种字 体体势的书法作品都可成为破体书,而且称破体书为王献之所创也并不恰当,因为在王 羲之中晚年的作品中已很常见,如丧乱帖、伏想清和帖、初月帖等,都是 行草相间的作品。所以张怀瓘称王羲之“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黄惇先生也曾指出: “王羲之的行书中,时常夹有草书和楷书,可以看出他的行书笔法与结字正是在吸收了 草书与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 2关于行草书的萌芽时间 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就指出: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亢,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 急速耳。 可见, 东汉时, 人们已经认识到草书的萌芽早在秦代就已经出 现。目前,学术界将章草的形成期定位在西汉中晚期。因此,从理 论上说,在同时期行草书和字组就会萌芽于隶草或章草的快写之 中, 也就是说行草书的萌芽时间可定位在西汉中后期。 随着地下实 物资料的不断出土,或许可证明笔者的观点。目前,可见的较早实 物资料为东汉长沙东牌楼汉简(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其 已抛弃了章草的波挑, 呈明显的纵引之势, 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映 带关系, 这种映带在图 b 的第二行, 图 a 的后三个字中表现的尤其 明显。 虽然没有形成连笔字组, 但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存在明确的 呼应关系,是为笔断意连的字组现象。 (二)发展期:随今草的发展而发展 对今草的概念,中国书法大辞典的解释为: 东汉张芝所创的一种草书。 从章草发展而来, 一般认为各字不 连绵为章草,相连绵者为今草。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草书曰:然伯英学崔、杜之法, 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 梁披雲中国书法大辞典上,第 46 页。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8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第 211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汉赵壹非草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图 2a 图 2b 长沙东牌楼汉简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7 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张怀瓘在书断中还指出: 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可见,今草特指带纵引之势的草书。事实上汉代并无章草、今草之分,而只有“草 书”之称。今草应是魏晋以后人们为了区别章草而起的名称。 今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纵引之势”, 也正因其“上下牵连, 或借上字之下为下字之上”,而且其“纵引”是为了适应快速 书写的要求,“纵引”加上“快速书写”,结果就是“字组” 的产生。所以字组就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今草自汉 代产生以来,历西晋已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我们可把自西 晋初至东晋二王之前的时期看做今草即行草书的发展期,接下 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在今草发展期字组的发展情况。 在罗振玉与王国维共同研究出版的流沙坠简一书中收 录了楼兰出土的文书残纸。这些残纸纪年最早的为三国曹魏时 期,最晚的为西晋永嘉四年。其中的行草书作品十分可观,有 济呈白报帖、正月廿四日书札、热想帖、小人 董奔帖(图 3)等,都体现了行草书本身的审美特点。其中又以小人董奔帖中表现 的最为明显,其点画之间相互呼应,运笔的使转、提按、映带与牵连,以及结体的疏密、 开合、收放等,变化丰富。章法上更是几乎都成组排列,如第一行的七个字,虽未有连 笔出现,但却笔断意连,观者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在第二行连带现象有 所加强,如“扵”字和“管”字,以及此行的最后两个字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连带现象。 而到了第三行,这种连带字组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最后的“客故复”三个字气势流贯, 连绵不绝,一笔到底,神完气足。还有晋人文书华玄残纸(图 4)上的三行草书, 用笔婉转流畅,纵引之势明显,在末行的“莫使”处达到极致,二字一笔连属而下。 另西晋陆机平复帖(图 5),观此帖用笔,纵引之势明显,有明显的字组现象, 只因其用秃笔写成,字组中字与字之间的连带不太明显。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字与字之 梁披雲中国书法大辞典上,第 32 页。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6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前文已提及很少有纯草书的作品,这里所讲的今草也同样如此,大多都为兼行带草之书,本文所涉行草或今草都 为同指。 图 3 西晋小人董奔帖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8 间往往笔断意连, 甚至此帖的最后两个字一气呵 成,出现了明显的连带,可视为连笔字组。 综上所述,在西晋初期到东晋二王之前,随 行草书的发展, 字组也已得到长足的发展。 至此, 字组已发展成为行草书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 也正因此艺术特征才使行草书成为最适于抒情 的,为广大文人书家所青睐的一种书体。 (三)成熟期:随行草书艺术走 向成熟而成熟 东晋的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座高 峰,而站在此峰巅之上的就是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能成为一个伟大时代的领军人物, 一方面 因为他不但完成了楷、行书的美化问题以及今草的美化和再加工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开创了楷、行的新体书风和草书“新风”。而行草书是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新体书风 以及草书新风的代表,行草书艺术也正是在此一时期彻底走向了成熟。 首先来看王羲之的行草书,特别是其新体书风的代表作品,如兰亭序 得示贴 图 4 晋华玄残纸 图 5 西晋陆机 平复帖局部 图 6 东晋王羲之 图 7 东晋王羲之 图 8 东晋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得示帖局部 二谢帖局部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9 图 9 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图 6)二谢帖(图 7)丧乱帖(图 8)等。在用笔上,笔法更为丰富,黄惇先 生在将王羲之的新体书风与其早期作品姨母帖(图 9)相比较时说: 由侧锋起笔而转向中锋运行,在翻折、使 转、钩挑中又转为侧锋。既侧既中、既中既侧, 在交替运用中,使中、侧锋混融无迹,糅成一 个完整的运笔过程。在兰亭丧乱中, 姨母帖那横画的平势,被一拓直下的欹侧 之势所替代;方折的塌肩,转为翻折;凝重的 点画,转为峻利的连笔。所有这些都说明运笔 速度加快了,速度的加快,使中、侧锋之转换 及点画间的丝牵映带更加丰富多彩,风神俊逸, 振迅遒媚。在他的这些行书中,笔尖椎体的各 个角度都得到了运用,后世谓之锋有八面,极 大地丰富了书法笔法的内涵。 在结字方面,形成了“欹斜反正”的新的态势,字形的长短、正斜、俯仰、大小、 开合等变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太宗称赞此构字法,云: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菲露结,状若 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在章法上, 以连贯的气势形成行线的纵向势 态,使用了大量的连笔,映带连绵,婉转流贯, 笔短意长,把行书与今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至此, 行草书艺术走向了成熟, 字组现象也成为 行草书成熟完善的标志。 遍观王羲之晚年的尺牍 作品, 字组现象比比皆是, 其中 丧乱帖 、 初 月帖(图 10)和二谢帖(图 6)为典型代 表。先来看初月帖,其中明显的连笔字组有 “之报”、 “近欲”、 “遣此”、 “书得”、 “至 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第 210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论,第 2108 页。中华书局,1974。 图 10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10 此”、“去月十六日”、“虽远”、“为慰”、“不吾顷患殊劣”、“羲之报”等。二 谢帖中的连笔字组有:“比面”、“良不”、“羲之女”、“受再拜”、“想邵”、 “悉佳”、 “书者善”、 “劣试”。这些字组浑然一体,笔势贯通而又放逸生奇,其“临 时从宜” 所表现出的妙趣令人叹为观止, “徒见成功之美, 不明所致之由” (孙过庭语) 。 字组现象在王羲之笔下发展至成熟,经王献之而发扬光大。按张怀瓘对王献之的评 价,认为“及论诸体,多劣于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惟行、草之间逸气过也。” 说明献之的行草书对后世的影响超过其父,其原因就在于献之“穷伪略之理,极草纵 之致。”这也正是后世称其创“破体”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此“破体”非献之所创, 只是他把“伪略”和“草纵”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至而已,也正因此,字组现象在王献之 笔下得到了“最为风流”的展现。试看其帖,阿姨帖(图 11)、潘阳书帖(图 12)、愿馀帖、奉对帖、可不必帖等,行气摇曳,纵放自如,洋洋洒洒, 势不可当,风流绰约,一任自然,魏晋风度,如在目前。至于被后世称为“一笔书”的 十二月帖、中秋帖、鸭头丸帖等则是王献之对此纵逸之势的进一步发挥, 也是唐朝大草的渊薮。 字组现象被广泛运用于南朝时期, 其原因在于南朝士人崇尚新妍今体流行的时代风 气,而东晋末年,王献之与父王羲之又互为古今,古质而今妍。因此,在梁武帝之前的 南朝书坛更青睐王献之的行草书。经历宋、齐、梁三朝的书家陶弘景形容:“比世皆高 唐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8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图 11 东晋王献之 图 12 东晋王献之 图 13 南朝羊欣 图 14 南朝孔琳之 阿姨帖局部 潘阳书帖局部 足下帖局部 日月帖局部 二、字组的产生及意义 11 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有 代表性的书家有刘宋羊欣,当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淳化阁帖中载羊 欣的足下(图 13)移屋二帖。从足下帖可看出,几乎所有的字都成组排列, 全帖气势流贯,情驰神纵。还有孔琳之,其书法也主要受献之影响,传世书迹有日月 帖 (图 14),此帖逸气纵横,连绵不绝,字组节奏鲜明。另有萧思话、范晔、邱道护、 薄绍之、谢灵运、王昙首等都是献之追随者的代表。还有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也都 承继二王。 由此,我们见证了字组从萌芽、发展再到二王时代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在此期间不 但完成了字组的美化整理,而且由于笔法典范的形成,字组的书写也开始形成了某些约 定俗成的规则,具备了一些鲜明的特征。 总之,字组标志着行草书艺术发展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即从最初的产生于便捷、 快速书写,发展到成为一种鲜明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标志着行草书艺术的成熟与自觉。 行草书艺术的独立品格由此确立,毛笔“奇怪生焉”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此, 行草书成为最适宜书家情驰神纵的书体,字组也因此成了书家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 南朝梁陶弘景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陶隐居又启,见法书要录,第 52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13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一)映带自然指腕灵活与草书的纵向之势 “映带自然”是指凡一个字组内,上字与下字之间的连带或呼应存在着笔势上的必 然映带关系,且每个字的每个点画都不能有丝毫的位置移动,否则就会显得不自然,甚 至会有毫厘千里之感。关于此点画的不可移动性,张天弓也注意到了,但张氏认为决定 点画位置的原因是为了使上下字中间的空白形成一个整体, 如果移动点画就会破坏此造 型关系,并用“好图形规则” 加以分析。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凡有临习行草书经 验的人都会明白,书写行草的过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犹豫。不然,点画就会显得迟疑, “字组”或行气就会出现气息不连贯,章法也会因此散乱。行草书的书写最讲究“一气 呵成”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蔡邕语),讲的就是 这种气势。追求说时迟那时快的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所谓“心不追手” 就是形容此 速度。既然如此,魏晋六朝尺牍的“字组”中,其点画不可移动的原因当然不可能是出 于“经营位置”的需求。 笔者认为,形成此“映带自然”的真正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应与魏晋六朝士人尚意重势,追求自 然书写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 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文艺史上高度自由、 充满自信的时代。 其时文人士族不拘礼节, 率性而为的种种表现被后世追慕为“魏晋风度”,此精神追求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鲜明而 充分的体现,正如宗白华所说: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 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 自如,一点一拂皆由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 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 张天弓论王羲之丧乱帖中的字组,见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第 26 页。黄河出版社,2007。 见唐耕馀的孵化阶段及其内容,书法丛刊2000 年 4 期。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14 造极。” 魏晋六朝士人所尚的“意”是重个性、重抒发情怀、非功利性的,是寻求老庄,信 仰玄佛的人生境界。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创造出如此抒情的行草行款方式。而其时士 人所尚的“势”,从同时期的书论也可看出,此势多为自然之势。如“兽跂鸟跱,志在 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似螳螂而抱枝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又如“虫 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 等等。那么,何为自然之势,先来看下面这些文字或许很有助于我们对“势”的理解。 势,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形体,而是形体的动感,是一种力量的运动趋向 物体之运动,有其自然之轨迹,圆形物体易于滚动,这滚动便是圆形物体的自然之势; 方形物体,相对稳定,这稳定也是势。高山飞瀑,奔腾直下,是水流之势;曲涧急湍, 百折千回,也是水流之势,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力的趋向。 运动趋势为力之流动。此种力之流动,既可表现为流动过程,亦可表现为将发未发 之状态。表现为流动过程时,动感呈露;表现为将发未发之状态时,动感内蕴。此内蕴 之动感,遂形成一种“态势”。 具体来说,书法中的“势”在书写过程中,表现为“力的流动过程”,而已完成的 书法作品所呈现的势则为“动感内蕴”型。正如罗宗强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书论中很 早就引入势的概念,最初引入的势概念,已具有力的流动的特点。书法论中的势所表现 的力的流动,一指行笔点画的力的走向,一指字与字之间所构成的整体形象的态势。” 正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对自然景物势态的吸纳、表现与模拟,才产生了书法艺术中的 “字组”现象。这些蕴含了自然界生命动态的点画、字形、字组的轨迹,最好地诠释了 “夫书肇扵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的书学观。 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见美学散步,第 21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汉崔瑗草书势,见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第 3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见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第 69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 258-259 页。中华书局,2006。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 260 页。中华书局,2006。 东汉蔡邕九势,见王正良书论精粹第 2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15 2在当时的简牍书写方式中,腕力对字组中的自然映带起着决定性制 约作用。 关于“运腕”之说,古代书论中也屡有提及,如“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 腕。” 姜夔在续书谱中也说:“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 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关于古人对腕的运用,当代青年理论家黄修珠先生对此有专门论述: 书之势根在腕 ,故知势生于腕。凡书法者,挥运之间合于此称为书法,依此为之 谓之“书”,谓之“写”,否则以“徒手线” 目之,名之“画”字差可。故历来论用 笔皆重用腕,非无由也。若判断书写是否得势,简而明之即:在一个书写节奏(一或数 字)内所有点画皆具弧度,不得直,且其弧度表征有且只有一个引力指向中心腕的 空间位置,此位置即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谓“八面拱心”之“心”也。 那么,书法创作中是如何实现对自然之势的体现呢。首先,笔势运行不能僵直、死 板,而必须呈现出回环、滑翔、有自然弧度和弹性 等生命运动特征。如图(15),此字组中所有的点 画没有一笔是直的,整个字组以及上组与下组之间 也呈现出一种俯仰有仪的动感态势。而要想实现这 些,就必须保证在书写过程中指与腕的灵活,以及 手腕的相对稳定。正因为靠腕力带动笔的运动,而 由于手腕的生理特征,在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腕 所能活动的范围是一定的,当手腕向左运动到极限时,物极必反,必然会转向右方;同 西晋.索靖草书状,见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第 89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南宋.姜夔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8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邱振中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中说:“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即带有旋转成分;当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转后, 总有回复原位置的趋势,如果接着朝另一个方向回转,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构造,同时只有这样,才便于接续下一 点画的书写。”(书法的形态与阐释63 页)首先,“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应为“毛笔旋转摆动乃有弧形轨迹”; 其次,此论是对古人“势生于腕”论原理的解说,米芾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缘于腕力牵制。 邱振中先生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2 页)将书法述为“一种关于徒手线的 艺术”,不确。黄惇先生在书法篆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第 3 页)导论中说:“说书法是徒手线 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不能成为书法艺术的严格定义,原因即在其未规定一种有公认含意的形象”,实指徒手线任意 所之,无“法”也。 黄修珠论势与法,见中国书法2010 年第 5 期。 图 15 东晋王献之行草书局部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16 理,向右发力,腕势用尽又必然会转向左方,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阴阳的转换。因 此,在腕力的制衡下,手中毛笔的运动轨迹就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只有顺其势才会得 自然之势。再加上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可以这样说:在同一个书写节奏即同一个 字组范围内,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点画就决定了整组字的每个字的每个点画的位置,“一 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等语讲的就是这个 道理。 可知,字组之间这种联系的必然性与用腕有关,但影响腕运方式和范围的是简牍书 写方式(左手持纸,右手执笔而书,此方式由简牍时代沿袭下来,故称)。因为上文谈 到的腕力,其发力方向以左右横向更为方便,而我们要探讨的字组则重在“纵引之势”。 此纵势就与这种简牍书写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古人在竹简或木牍上写字,可能 也会有伏案书写的情况,但这里我们特指“左手持牍,右手执笔”的书写方式。此种书 写方式具备形成字组的显著特点,第一,在左手持竹木简牍的情况下,右手执笔以单钩 斜执最为方便。此执笔方式食指向下拨动发力非常方便灵活,手腕活动也较现时较流行 的五指执笔法更为灵活,活动范围也更大。这样书写出的点画才更流畅,更易表现自然 之势。第二,左手持牍不可能水平或直立,更不可能上端朝人体倾斜,最恰当的方法应 该是上端朝外下端朝向人体的的倾斜度。此时,右手执笔在无依托的情况下,重力就会 发生作用,即无形中会有一种向下的力在朝下牵引。于是,就会产生对纵向取势的自然 要求。第三,正因为此种书写方法具备上文提到的指腕灵活、纵向取势的特点,再加上 有些简牍上会有一些竖向纹理等,所有这些,就使得在运用此种书写方式时书写速度相 对较快。 总之,指与腕的灵活运用,纵向取势再加上快速书写,这些都直接促成了字组自然 映带的形成,因为纵势和速度就会形成连带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唐孙过庭书谱,见萧元初唐书论第 140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汉崔瑗草书势,见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第 3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17 (二)字组长短行草相间与手腕运动的空间范围 在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其长短或字组内字数的多 少并无规律可循,而是或“字”或“组”、或长或短 形成了独特的章法特征。 如王羲之 二谢帖 (图 7) , 其第一行的字组分别是四字(二谢面未),二字(比 面) , 四字 (迟良不) ; 第二行的字组分别是一字 (静) , 三字(羲之女),三字(爱再拜)。再如王献之十 二月帖(图 16)的第二行甚至七个字全都连为一个 “字组”。此章法特征是由主客观多种原因造成的, 我们接下来要讨论造成这种字组长短不一的主要原 因。 1毛笔形制小 在字组萌芽至成熟的汉代以及魏晋时期,毛笔的形制、材料都有异于我们今天常见 的毛笔,如今人们使用的毛笔以羊毫、兼毫居多,且笔头较大。而关于当时的毛笔,下 面的资料将有利于我们认识其时的毛笔形制和性能。 1931 年发现的居延汉笔,启功先生对居延汉笔模型的描绘是这样的: 居延出土的汉笔,笔杆是一根相当于普通铅笔而略细一些的小木棍,一头渐细。这 棍劈成四瓣,细的尖头,用一个木制的小尖帽顶把四瓣尖头套住,另一头四瓣中间挖出 嵌毛的空膛,吞住一撮短黄毛,用细丝线缠住笔杆的下端,使那一撮毛紧紧地拢在四瓣 杆头之内,牢固不致脱落,并可见这种笔头是可以更换的。这杆笔头的黄毛,长不过一 厘米多,而茁壮紧密,用手指捏起来觉得不空。 三国魏人,韦诞,善书,并善自制笔。其所制笔人称“韦诞笔”,具体制法,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笔法中有这样的记载:“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 笔之大要也”。 东晋书圣王羲之也熟知制笔法,著有笔经,曰: 凡做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 参见启功先生为书法丛刊11 期所写引言。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笔墨第九十一”。 图 16 东晋王献之十二月帖 古代行草书中“字组”现象研究 18 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 佳。协际扶疏,乃其次而。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知道在字组产生至成熟的时代, 所使用的毛笔有两个不同于今天 毛笔的鲜明特征,其一,其时毛笔笔头长度较短;其二,当时毛笔用料多为硬毫。 也正由于上述特征,笔毫的含墨量远比今天的兼毫或羊毫要少,使得毛笔含满墨汁 后能书写的字数是一定的。当毛笔中所含的墨汁用完后,必须重新蘸墨,而这个蘸墨的 间歇也同时引起了书写的暂时中断,一个书写节奏也随之结束。而且在书写过程中即使 蘸墨也不一定每次都会含满墨, 这就使在一个书写节奏中所写字数即字组的长短变化存 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不规律性。 2行草相间 我们已经知道凡有字组出现的作品, 几乎都是行书与草书相间, 忽行忽草因时而异, 有很大的随机性。这一方面由于不是所有的字都有草法,直至今天,具备草法的字仍是 有限的。那么,如果遇到草书书写的部分,因为草纵之势与书写速度的相对较快,就更 容易形成连笔字组。而一旦如此,则在一个书写节奏内,此字组的字数就不可预计,甚 至还会出现“连属无端”的“一笔书”现象,即整行字同属一个字组,此“一笔书” 可 视为字组发展的极致,即使毛笔中墨含量不足,也会出现“飞白书”现象。而在行书书 写的部分,由于行书笔画简化程度低,加之书写速度相对较慢,当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 适宜连带时会出现连笔字组,反之,则会出现笔断意连,甚至出现相对独立的字。再加 上书家的书写习惯不尽相同,比如,虽然有些字有草法,但有人却习惯用其行书写法, 书家书写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等诸多因素又决定了书写过程中那些字用行书书写, 那些字 用草书书写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更增加了在一个书写节奏中字数的不确定性。 3各字笔画繁简不同 此原因与上面提到的毛笔的含墨量密切相关。有些字只有寥寥数笔甚至一笔即可完 成,而有些字笔画较多。很明显,笔画少的字用墨量少,笔画多的字用墨量多;而毛笔 的含墨量有限,又怎可能在不同的书写节奏中写出同样多的字数呢?如图(6)(王羲 之得示帖),这几组字同属一帖,但有的以三四个字为一组,而有的则字字独立。 很明显,字组的长短与所书写的字笔画繁简亦有着密切关系。 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第 94 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三、字组的特征及成因 19 4手腕运动的空间范围 因为在肘部稳定的前提下,手腕的上下活动范围是一定的,那么在不同的书写节奏 中所呈现的字组长短也应大致相同,所以字组的大体长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寻规律。 只是因人与人的生理差异,在执笔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手腕的活动范围也不尽相 同,况且,由于书体、字体大小、书写习惯等因素又决定了各人执笔深浅的不同,即使 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钢铁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
- 公共数据开放对农业企业精准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
- 2025年鞍山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学生互动与自我管理平台
- 2025年海南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考前冲刺卷(含答案)
- 公共机构节能培训课件
- 财务风险的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探讨
- 舞蹈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服务培训课件
- 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测试技术概要
- 心包积液以及心包填塞
-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
- 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分析研究行政管理专业
- 蒂斯——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译版
- 技术部薪资等级晋升制度76799
- 生物化学:第2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 湖南省住院病案首页
- 资产评估的公式整理版
- TST数字交换网络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