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句式, 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汉语特殊句式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从马氏文通开 始,就有对此句式的解释说明,一直到现在仍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前 辈们对“在”及“在”字句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在” 字结构本身就比较复杂,前辈们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又各不相同,所以对“在” 字结构及其相关的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 一步研究。本文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没有研究到的部分进行补充,并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本论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语法化、情景语义学、偏误分析理论等等语 言研究的新方法新理论,分析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的演变历史、构句机 制和针对日本学生的教学对策。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 要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理论依 据以及语料来源和选题意义。第二章为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旬机制及 表达功能。本文首先运用语法化对以介词“在”为标记旬式的历史演变进行了 考察,分析不同时期介词“在”的语法意义。然后运用标记理论、认知语言学 理论分析了它的产生动因和句式特点。最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了它的 各种句式结构的语用表达差异和功能。第三章为以介词“在 为标记句式的情 景语义分析。主要依据情景语义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论述了句式与语境之间的 关系,并分析出不同语境下各种句式所呈现的特点。第四章为日本留学生学习 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主要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和中 介语理论,对比分析与汉语“在”字句式对应的日语的不同表达方式,然后考 察日本留学生学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最后提出 对日汉语教学的对策。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新的方法和理论整理了介词“在”的发展演 变历史和构句特点,以及把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分析以介词 “在”为标记的句式与日语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而解释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 提出对日留学生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介词标记;在;构句机制;情景语义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i su s e dh i 。曲f r e q u e n c ys e n t e n c e si nt h e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i sa l s oi m p o r t a n ta n ds p e c i a ls e n t e n c e s t h e r e f o r e ,i sa l s oah o ti nt h ef i e l d o fl i n g u i s t i cr e s e a r c h f a rf r o mt h e “m as h iw e nt o n g g r a m m a r i a n sv e r y 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i ss e n t e n c e a n dm a d eal o to f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z a ia n dt h ez a i s e n t e n c e ,h a sm a d ec e r t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 h o w e v e r ,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i sm o r e 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s e m a n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v a r i o u sg r a m m a t i c a l s y s t e mi sn o tt h es r m e ,s oi nz a is e n t e n c eo nt h ei s s u et h e r ei sab i gd i f f e r e n c e ,m a n y p r o b l e m sa l s od e s e r v e sf u r t h e rs t u d y i n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o nar e s e a r c ho ft h eb a s i so f t h e i rp a r ta n dt os u p p l e m e n ta n dm a k eo w n o p i n i o n sa n d v i e w s t 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i n 仃o d u c t i o np a r t o ft h ea r t i c l e ,m a k ea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a n ds u m m a r i z em a i n l yf r o mt h e d i a c h r o n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p u tf o r w a r dm ao w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t h e o r yb a s i s a n d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s o u r c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t o p i c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 p a r t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s e n t e n c e s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c o o c c u r r e n c es e n t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 f i s tu s em a r k e do ft h et h e o r y ,c o g n i t i v eg r a m m a r ,a n a l y s i s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t a gi nt h e m o t i v a t i o na n ds e n t e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 nu s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h i s t o r y w e a n a l y z et h ez a i s e n t e n c eo f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i n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 a tt h ee n dw e u s e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p p r o a c h ,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o ft h el a n g u a g e 晰t l l e x p r e s s i o n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i ns c e n a r i o s e m a n t i ca n a l y s i s m a i n l yb a s e do ns e m a n t i c sa n dc o g n i t i v eg r a m m a rt h e o r y , 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e n t e n c ea n dc o n t e x t ,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v a r i e t yo f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 sp r e s e n t e di n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e x t s t h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t o w a r d sj a p a n u s i n go fp a r t i a le r r o ra n a l y s i st h e o r ya n di n t e r - l a n g u a g et h e o r ym a i n l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so f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t h et y p e sa n d c a u s e so fb i a s ,f i n a l l y ,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t o w a r d s j a p a n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f i r s t ,t ob o r r o wt h e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a n a l y s i st h e z a is e n t e n c eo ft h eg e n e r a t e d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c o r p u s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t os o r to u ta n dp r o f i l e s e c o n d ,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 a n dt h ec o n t e x tc o m b i n e ds t u d y ,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e n t e n c ea n d i i 垒垒! 塑竺 t h ec o n t e x t t h et h i r dc o m b i n e d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t o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b o r r o wb i a st h e o r ya n di n t e r - l a n g u a g et h e o r y ,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z a i s e n t e n c e a n dt h e n ,p r o p o s e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h et h e s i sa p p l i e da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s y n c h r o n i ca n dd i a c h r o n i c s t a t i c a n dd y n a m i c ,m a c r oa n dm i c r o ,m a d ea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d e m o n s t r a t et ot h ep 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a sm u c ha sp o s s i b l em u l t i - a n g l ea n dm u l t i 1 e v e la n d m u l t i f a c e t e d e x p a n d t h es c o p eo ft h e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 ”z a i ”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t ou n d e r s t a l l d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t w ol a n g u a g e s ,f o r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 a sa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t o m a k eo w nm o d e s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a n di n v o l v e di n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f o r t e a c h i n g c h i n e s e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t om a k eo w nm o d e s t e o n t r i b u f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z a is e n t e n c e ;s t r u c t u r es e n t e n c e sm e c h a n i s m ;s c e n es e l n a l l t i c i i i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日常言语交流中,“在”的使用频率极高,在语法学上,“在”也具有 多重词性,因此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认为“在有 三种词性,即动词、介词、副词,本文所研究是“在”作为介词的用法,即 以介词“在为标记的时间短语、处所短语、范围短语、条件短语与句中的 谓语成分发生联系的句子。例如: ( 1 ) 事情发生在去年。 ( 2 ) 在礼堂开会。 ( 3 ) 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 ( 4 ) 在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例( 1 ) 中“在+ 时间名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做时间状语,表示事情发 生的时间;例( 2 ) “在+ 处所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开会”的地点; 例( 3 ) “在+ 抽象名词”放在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表示“研究”的范 围;例( 4 ) “在+ 名词短语”放在句首,表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的条件 是“他的帮助”。以上四例体现了“在”作为介词的四种不同功能,即介引 时间、地点、范围、条件。我们了解了介词的用法以后,还要注意区别它的 动词和副词的用法。 ( 5 ) 明天我在家,不外出。 ( 6 ) 父母在,不远游。 ( 7 ) 风在刮,雨在下。 ( 8 ) 姐姐在做功课。 例( 5 ) 和例( 6 ) 中的“在”都是动词,分别表示存在、生存的意思。 例( 7 ) 和例( 8 ) 中的“在”都是副词,有“正在”的意思,在句中修饰动 词。例( 5 ) ( 6 ) ( 7 ) ( 8 ) 都不是本文所研究的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一章引言 汉语语法中,动词“在”与介词“在”的词性划分,在语法研究历史上引 起过很多的争论。通过考察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在”作为介词的用法,从有 文字记载的时候就出现了,经过文字的变迁和发展“在”的动介词性的定位也 是此起彼伏,最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作为一种标记项,即介引时间、处 所、范围和条件的用法逐渐成形稳固下来。前人对“在”的研究开始于1 9 世纪 末,不同时期前人对介词“在”的研究内容也不一样,多呈现阶段性变化。在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把介词“在”的历史演变概括划分成四个阶段。 一、 19 世纪末语法初创 我们知道马氏文通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它诞生于1 8 9 8 年, 书中对在的解释:概括地说“在 兼具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简洁地描述了“在 字句的性质和意义,但是还没有详细地说明“在”字句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接 着到1 9 2 4 年,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白话文法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了,书中对“在” 的用法做了详细地说明。得出介词“在”与句中动词的关系,介词“在”在旬 中有几种位置,有的在动词前,有的在动词后,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有差异, 并且得出结论位置不同和动词的性质有关等等,这些观点对后人的研究具有深 远的指导意义。 二、2 0 世纪四十年代 汉语语法研究整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当时重要的语法著作当中也论述了 介词“在”的用法。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 1 9 4 0 ) 中也谈到现代汉语“在” 的用法。它主要论述了“在的来源和它在句中的位置,他认为介词“在”最 初是代替“于”的用法,由于“于”的用法逐渐衰落,不能执行介词的用法, 于是就用“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 1 9 4 2 ) 着 重论述了“在+ 方所 的种种用法和含义以及动词前后“在”的不同含义。这一 时期虽然没有确立“在”字句的名称,但是提出的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比前期 的研究更具体更深入。 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 2 第一章引言 五十年代汉语语法知识开始普及,“在”字结构也逐渐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 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汉语知识( 1 9 5 9 ) 和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1 9 6 1 ) 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两部语法著作都对“在”字做了比较深人的 说明。汉语知识中说明“在”是介词并且指出由介词“在 构成的介词结构 的“基本用途是作状语”。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不仅解释了“在”的词性而 且说明了它的语法意义。丁声树主张把“在”字结构与句子的关系分析成“连 动式”,也就是一个句子中两个动作连续发生。事实上,这种句式跟一般的“连 动式”并不相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缺乏事实依据。总体上说, 这一时期注重对介词“在”的词性和语法形式的研究。 四、8 0 年代以后的研究 2 0 世纪8 0 年以后,语言研究全面复兴并逐渐走向繁荣,引进介绍了大量的 国外语言研究理论和方法,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扩大了语言研究范围,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朱德熙( 1 9 7 8 、1 9 8 1 ) 采用变换分析法研究“在”字句,他的观点是:“在 黑板上写字”和“字写在黑板上”这两种句式存在着变换的关系,而“在汽车 上看书”和“箭射在靶子上”这两种句式不存在变换的关系,这种区别是由动 词的不同性质造成的。 俞咏梅( 1 9 9 9 ) 和储泽详( 2 0 0 0 )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研究“在” 字结构。俞咏梅运用象似性原则解释了“在”字句,储泽详依据相邻原则和信 息处理原则解释“在+ 名词短语”在旬中位置的安排。 沈家煊( 1 9 9 9 ) 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句式的整体意义受 到基本的认知原则支配,他用认知图式说明了“在”字句式的整体意义,为我 们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从历史演化角度研究的学者有:徐丹( 1 9 9 2 ) 、张赦( 2 0 0 1 ) 、马贝加( 2 0 0 2 ) 、 刘丹青( 2 0 0 2 ) 。徐丹认为汉语北方话中“v 在”和“v 着”是从“v 著”演变而 来,是它的两个变体。张赦考察了“在l ”与动词宾语词序规律的形成。马贝加 对“在”的用法以及从功能方面入手研究它的历史演变。刘丹青参考类型学成 果,论述了“在”的语法化机制和过程。 运用配价理论对“在”字句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崔希亮( 1 9 9 6 ) 和范晓( 1 9 9 8 ) 。 第一章引言 崔希亮认为“在”字句表达的是一种语义论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语义论 元之间的关系,能够进入“在”字句的动词都具有动态动词的特征。范晓从宏 观上对动介式组合体的配价问题进行研究,认为“v 在”有二价和三价之分,“v 在”式加上不同的动元可以组成不同的动核结构,从而造出不同的句子。 齐沪扬( 1 9 9 4 ) 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在”字句,即从句法、语义、 语用三个层面研究。赵葵欣( 2 0 0 0 ) 、李建慧( 2 0 0 4 ) 、刘瑜( 2 0 0 6 ) 等从介词 习得与偏误角度考察“在 字句的使用情况。前辈们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和创 新,为我们深入的研究拓展了思路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对以介词“在”为 标记句式的演变历史、构句机制以及情景语义进行归纳总结,在大量语料基础 上,对这个句式进行分析和描写,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对此进行解释和说 明。 二、 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标记理论、语法化、认知语言学、偏误分析理 论以及情景语义理论和结构功能语法等,对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进行多视 角多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力求达到描写充分,解释充分的目的。运用语法化对 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演变历史进行考察,运用认知语法对以介词“在” 为句式产生的动因进行考查,运用情景语义理论和结构功能语法,对以介词“在” 为标记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进行研究,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对日汉语教学进 行分析。 4 第一章引言 第四节语料来源和选题意义 一、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从北京大学语言检索系统( c c l ) ,现代汉语语料系统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检索系统,以及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和历史文献、近现 代著名小说、散文、报刊杂志等渠道进行查阅。语料的选取主要是通过北京大 学语言检索系统、现代汉语语料检索系统、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取。 二、 选题意义 一、 达越思义 现代汉语中,介词“在”是一个使用非常普遍并且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从作 为汉语语法鼻祖的马氏文通起就开始对“在”进行描述,之后学者们也一 直不断地从各种角度研究“在”字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是因为这个句式 结构比较复杂,前人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体系又有很多争论和分歧的地方,所以 这个句式有很多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基于标记理论、语法化、 认知语言学、偏误分析理论以及情景语义理论和结构功能语法等语言研究的新 方法,综合考察这个旬式的构句机制和功能,并且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入手, 分析日本留学生使用这个句式的偏误情况,力图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提出新思 路。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第二章以介词“在 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 制 在古汉语中,“在”是一个典型动词,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在”逐渐演 变为虚词,通过语料库对“在”的用法调查,现在“在”的介词用法远远高于 动词用法,由此我们可以说介词“在”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以 介词“在”为标记句式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由于这种句式的构句复杂性, 多变性,近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研究这个句式的构句 机制,我们首先从历时角度考察它的虚化过程;从句式语义特点方面探讨这个 句式的表达功能,在研究中注重句式的理据性研究,这对对外汉语教学很有意 义。 第一节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历史演变 在历史上,对于“在”的介词词性的时间划分一直是语言学家们争论的焦 点。“在”作为动词的用法从甲骨文时期就出现了,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关于 介词“在”的起源问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是从汉代 以后开始虚化为介词,并逐渐代替了“于 ,而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时期就已经 形成了介词的用法。为了弄清“在”的词性和构句特点,我们对“在”的虚化 过程作了大致考察,将其分为四个时期:1 甲骨文金文时期2 先秦文献3 魏晋 南北朝时期4 近现代时期。下面举例说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用法。 一、甲骨文金文时期 通过研读前辈们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在最早的有人类记载文字 的甲骨文里也出现了“在”介引时问、处所、对象的用法。以下举例说明: 首先,介引动作行为发生处所时在句中“在”有两种位置: 一是用在动词前做状语。例如: ( 1 ) 庚辰贞,批庚、砒丙,在祖乙宗卜。 上例中“卜”为动词。 6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一是用在动词后做补语。例如: ( 2 ) 庚戌卜,王贞,弱其获,围栽在东。 其次,介引动作行为发生关涉的对象时,“在”放在动词后,做补语。例 如: ( 3 ) 口丑卜,其告在后祖丁,王受又。 最后,“在”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也有前置、后置两种情况: 一是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 4 ) 乙丑,在八月酒大乙牛三。 一是位于谓语动词之后,例如: ( 5 ) “丙子卜,王贞其有祸,在二月”。 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句中的谓语结构很简单,介词的使用范围也很小。 而且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得出这一时期动词的用法仍然占多数。其中,作为介词 的“在”绝大部分是介引处所和对象。 金文中的“在+ 处所名词”既有放在谓语之前的用例,也有放在谓语之后的 用例。用在动词前作状语的用例如下: ( 6 ) 佳十又三月辛卯,王在厅易趁采日证,易贝五朋。 ( 7 ) 佳五月初吉甲戊,王在奔各于大室。 用在动词后,做补语的用例如: ( 8 ) 己亥,王易贝在阑。用乍父己尊彝。 ( 9 ) 唯成王大墓在宗周,商献侯霭贝。 “在”介引时间的用例只有一例。 ( 1 0 ) 日:昔在尔考公氏。 金文中介词用法减少的原因虽然无从考究,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这一时 期的动介之分不是很明显,动词的用法还是占主导地位。 二、先秦时期 一、 尢栗p _ 期 “在”作为介词用法在最早的有人类文字记载的甲骨文、金文中己出现, 不过用例比较少,一直到先秦、两汉时期还是动词的用法比较多,介词使用频 率比较低。而且作为介词的词义和句式结构并不清晰明朗,有的学者认为是动 词用法,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看作介词,这种词义的两可性也体现了“在”处于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虚化的中间状态。1 ( 1 1 )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诗经小雅鱼藻) ( 1 2 )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对于上述句子一种解释是:“在 是动词,把句子从中间断开表示存在的 意思,如“鱼在,在藻”、“王在,在镐”、“子在川上,日”。另一种 解释是:“在+ 地点名词中“在”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即:“在 在藻”、“在川上”、“在陈“在齐”。 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在+ 处所”的用例,不过与以前的用例比较,出现了 新的特点,即处所不单单是国名、地名等名词,逐渐扩大到普通场所名词。例 如: ( 1 3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论语) 上例中“在缧绁”是普通场所名词。此外,句中谓语结构也比前期变得更 加复杂。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在”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在世说 新语中介词的用法的使用次数超过了动词的用法。 ( 1 4 ) 都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 世说新语) ( 1 5 )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世说新语) 这一时期介词“在”的用法被广泛地使用并且基本上已经成形稳固下来, 而且逐渐广泛地使用开来。 四、近现代汉语中的新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逐渐作为句中谓语的 修饰成分被广泛地使用,一直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在+ n p ”的新用法。 首先,“在+ 处所”的位置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在+ 处所”置于句首的 用例,具有说明句子的主题背景的功能。 ( 1 7 ) 在祖国西北部的戈壁滩上,就有无数条石油的河流。( 杨朔文集) ( 1 8 ) 在参加抗美援朝的反帝斗争中,曲艺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 赵树理 1 参阅史东青( 2 0 0 8 ) 先秦到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博士论文,2 0 0 8 第8 8 页。 8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文集) 其次,“在+ 处所”结构中出现了抽象的处所名词。 ( 1 9 ) 先生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 老残游记) 例( 1 9 ) 中的“在功名上”是抽象的处所名词。 再次,“在+ 处所”出现指示代词指代处所,这时如果将指示代词省去的话, “在”就成为副词,有“正在进行”之意。 ( 2 0 ) 只见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正忙着在那里贴报条呢。( 官场现 形记) 句中“在那里”只是复指前面己知的处所信息,并没有提供新的信息,如 果将指示代词去掉的话,就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意义。 第二节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旬机制 本章主要运用语法化、标记理论和认知语言学方法分析以介词“在”为标 记句式的历史演变、产生动因和句式特点。 一、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演变动因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时期“在”就已经不 是一个单纯的动词,而是己经具有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介词的特点。前文中通过 实例说明“在”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时间或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对象等, 而不是单纯强调动作行为本身,这时如果把它们与其前面的谓语成分或后面的 谓语成分点断的话,就会破坏句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尽管先秦时期“在” 的用法仍是动词占主要地位,但也可以证明“在”由动词向介词逐渐虚化的演 变历史。 综观“在 的历史演变,我们还可以发现它的语法化过程是由动词向介词 虚化的一个过程,而且到现在为止还是处于动介并存的状态。下面我们探讨“在” 语法化的演变动因。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在”就是其中很 典型的例子。在虚化的初级阶段,“在”的动词用法远远大于介词的用法,虚化 的痕迹也并不清晰,随着文字历史的演变,动词的用法与介词的用法之间不断 地竞争亦或此起彼伏,甚至到目前为止“在”仍然是“亦动亦介”,同时具有介 9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旬式的构句机制 词和动词用法的兼类词。 其次,句中出现复合谓语结构也引发了介词语法化。如果一个句子里只有 一个动词的话,那么该动词不可能虚化成介词。在简单的“主一谓一宾”格式中, 做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并且是句子的核心成分,表示某个具体的实在的动 作行为。如果在某个句子中动词不止一个,也不是“主一谓一宾”格式,动词也 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那么该动词的词性就会减弱,随着词义的逐渐抽象化、 虚化,该动词的语法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不在句中担任谓语动词的角色,而是 变成了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或修饰成分,最终便导致了该动词的语法化。“在” 就是一个由动词虚化成介词的很好的例子,旬中如果只有一个动词“在”的话, 它是必须具有“存在”或“生存”等实在的意思并且担负着句中谓语动词的角 色,如果还有其它动词的话,“在”就可能作为谓语动词修饰成分或者补充成分, 用来介引跟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还有,重新分析“在”字结构的方法也是引发介词语法化的重要原因。重 新分析是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有关语言演变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观点是 对某一种语言形式的内部结构进行不同的划分,会产生出和原有结构不同的一 种崭新的分析方法。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在”字结构非常简单,难以分辨出 是动词还是介词。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句子的内部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成分也越来越多,谓语结构也逐渐由简单的形式转变为复合的结构,但是在句 中会有某个动词的词义被明显地表现出来,成为句子的中心动词,另一个则退 居次要地位。由于“在”的动词词性与其它谓语动词相比较,“在”字结构与别 的动词组合成复合结构的时候,更容易成为次要的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并 逐渐进一步虚化为介词。随着“在”的动词性不断减弱,它的词义逐渐虚化并 且与主语的关系逐渐疏远,而对动词的依赖性却不断加强,于是我们就可以把 句子的内部结构重新分析为: n p i + 在+ l + v + n p 2 重新分析为n p l + 在+ l + v + n p 2 重新分析的方法还可以还原“在”的发展轨迹 n p i + 在+ l 和n p i + v + n p 2 所以演变初期经常出现像以下的两种解释。例如: ( 2 1 )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诗经小雅- 鱼藻) ( 2 2 )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在罕) 一般对上例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是动词,说明存在于某地,发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旬式的构句机制 生某事,两件事情并列发生,如“鱼在,在藻”、“王在,在镐”、“子在川 上,日”;另一种解释是“在+ n p ”表示处所,说明动作发生的处所,如“鱼, 在在藻”、“王,在在镐”、“子,在川上,日”。这两种解释也说明“在” 演变初期的词性模棱两可的虚化轨迹。 随着句子成分扩大、处所名词引申虚化、主要动词范围的扩大等原因使“在” 字结构作为介引方所时间对象的介词并与句中谓语联系得更加紧密。 ( 2 3 ) 曹公坊在社中尤为杰出,他的文章和别人不同,不拿时文来做时文。( 孽 海花) ( 2 4 ) 凤姐和她手下的管家奶奶们,在日常生活的尖锐摩擦中,必然有许多怨 谤。( 冰心文集) 上述的用例中的“在社中”“在日常生活的尖锐摩擦中”都是一些抽象的 名词,也由此充分地说明了“在”已经虚化成介词,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实实 在在的动介兼类词。同时,由于其本身复杂的身份,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它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我们对“在”虚化的轨迹和动因的分析得出:“在”的语法化 演变动因是动词词义虚化、复合谓语结构的出现和重新分析语法结构等方面互 相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特点及意义 现代汉语语法中“在”是一个兼有动词、介词、副词词性的兼类词,介词 和副词用法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动介词性划分的争论。 现在动介之间的纠缠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一般认为:一个句子里如果只有一个 动词“在”,那么它就是动词;如果除了“在”以外,还有其他谓语成分那么“在 + 名词性词语”中的“在”就是介词:如果“在”后面直接是动词,那么它是副 词,在动词前边作状语。所以我们把“在+ 名词性词语”与句中谓语动词发生联 系后组成的句子称作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在”字结构的句法特点和意 义是通过“在+ 名词性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来体现的。2 沈家煊( 1 9 9 9 ) 认为:不 同的词类序列代表不同的句式,但是句式并不等于不同的词类序列。一个旬式 是一个“完形”( g e s t a l t ) ,即一个整体结构。由于研究的需要,我们把以介词 “在”为标记句式分成以下四种结构进行分析。 a 式:p p + n p + v p ( 介词短语在主语前) 2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1 9 9 9 ( 0 2 ) :2 4 页 1 1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b 式:n p + p p + v p ( 介词短语在谓语前) c 式:n p i + v p + n p 2 + p p ( 介词短语在宾语后) d 式:n p l + v p + p p + n p 2 ( 介词短语在谓语动词后宾语前) 在这四种句式中,“在 字结构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语义重点也不同。 首先,a 式中“在”字结构在主语前表示在某处发生某事件,而b 式则表示 在某处所发生某动作。这两种句式的区别是a 式强调事件,b 式强调动作,事件 中包括完整的主谓宾( s v o ) 结构,动作则不关心整体机构的情况,只关注动词或 动宾短语。例如: a 在学校里,他从事行政工作。 b 他在学校里从事行政工作。 例a “在”字结构表现出事件发生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在学校里 他的角 色是“从事行政工作”。例b 则强调他是从事行政工作的这一动作行为。 其次,c 式和d 式的区别是:c 式中“在”字短语是在宾语之后,离动词较 远,强调在动作行为作用下事物到达某处所,动作和到达是两个相分离的过程; d 式离动词较近,强调在动作行为作用下事物到达某处所,动作和到达是一个相 统一的过程。 a 我放在桌子上几本书。 b 我放了几本书在桌子上。 例a 强调动作“放”和处所“在桌子上 是统一并且同时完成的过程。例b 的动作“放”和处所“在桌子上”是相对分离独立完成的过程。 人类认知外界事物,首先了解事物的整体状况,然后才分别对各个组成部 分的功能和结构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且把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的结合之后,才体 现出完整的整体状况。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普遍的定律 同样也适用于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语法分析,它所表达的整体意义是: 动作发生的时间、方所、范围、条件与句中的谓语动词共同呈现一个完整的事 件或动作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别分析介引时问、方所、范围、条件时, “在”的位置和结构等用法,并且我们发现“在”的不同位置和各种结构之间 也有意义上的差别。因此,我们通过把握整体意义分析部分结构,以此来区别 各句式的语义差别。 1 2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旬式的构句机制 第三节以介词“在 为标记的旬式分析 一、各个句式的语用表达差别 通过前面对四种“在”字结构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句法结构,表 达形式不同,语用表达方面和语义重点也各有侧重点。我们通过研究句式的结 构形式,分析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语用表达的特点与功能。下面我们分 别从以下两方面论述“在”字结构语用表达方面的差别。 1 p p + n p + v p 和n p + p p + v p 语用表达差别 ( 2 5 ) a 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b 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2 6 ) a 这种服装在北方很流行。 b 在北方这种服装很流行。 ( 2 7 ) a 在本子上她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b 她在本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三组句子都是主谓句,“在+ 名词性短语”做状语的位置却有所不同:a 是 “在”字短语在主语和动词之间,b 是“在”字短语在主语之前句首的位置。这 两种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不过在语用表达方面上略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首先,句子强调的主题不同。人们在信息传递时,习惯上的表达是先说已 知信息最后说未知信息。在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人们总是把已知的主题信息 放在未知信息之前,所以把状语提前的情况就是把“在”字短语看作是一种“主 题”,其后面论述的内容一般是事件。这种表达方式更加能体现出主题化的语言 表达形式。与此相比,位于主语之后的“在”字短语做状语,则在语感上更倾 向于强调动作或状态。 其次,句子背景不同。在上例中“在”字短语的不同位置并不影响句意, 但是在一些述说背景强的句子中,“在”字短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也不同。例如: ( 2 8 ) a 在我们公司里,人人买了智能手机。 b 人人在我们公司里买了智能手机。 例中a 句意思是我们公司里的每个人都买了智能手机。b 旬的意思是每个人 都在我们公司里买了智能手机。很显然这两句的背景是不同的,所以在像这样 背景性强的句子中,“在”字短语的位置会影响句意。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由此可知,各个旬式在语用表达中作用不能完全划等号。通过对比这两种 旬式,我们也发现了a 句式在语用表达上的一些特殊功能。 第一、这种句式可以凸显背景。在这个句式中,有时候用逗号隔开后面的 句子,有时候并没有被隔开,这种现象在结构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对于 听者或读者来说,如果隔开的话,会有短暂的停顿,在心理上能引起注意,并 且体现了凸显背景的功能。例如: ( 2 9 ) 在武邑这一带,一谈起胡区长,没有不说好的。( 杨朔文集) ( 3 0 ) 在今天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郭沫若 文集) 以上两例用逗号跟后边的句子隔开,有强调和突出背景的功能,有引起读 者注意主题背景的功能。 第二、如果“在”字短语的成分较长的时候,习惯上将其放在旬首并用逗 号隔开,使主语与谓语的联系紧密,更有利于管辖后面的谓语成分。例如: ( 3 1 ) 在两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工余时在这条小径上散步。( 冰心文集) ( 3 2 ) 在创建班级党组成员的建设当中,他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 上例中的“在”字短语有较长的时间短语和表示范围的短语成分,放在句 首并用逗号隔开,有利于突出主题,更好地管辖后面的句子。 第三、几个“在”字短语排比或连用,可以整齐划一地呈现主题背景。例 如: ( 3 3 ) 在每个美好的时节里,争奇斗艳;在每个流逝的时间里,蓄势待发, 等待崭新的未来。 ( 3 4 ) 他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学习上和工作上积极肯干认真踏 实,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为人正直热情。 上例中几个“在”字短语连用和排比,易于突出话语主题,整齐划一的排 比结构使读者更能清晰容易地了解内容。 第四、“在”字短语放在句首有利于渲染文章开篇。根据人们一般的认知习 惯,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往往先说出事件发生的背景,营造出特定主题背景, 然后再叙述整个事件。例如: ( 3 5 ) 在每个炎热的夏天的晚上,奶奶总是喜欢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 ( 3 6 ) 在上课过程中,他认认真真地听讲,把老师写的每一个字都记了下 来。 1 4 第二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构句机制 在上例中,“在”字短语首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背景,而环境和背景 往往是由场所或时间的名词充当的,因此叙述某一件事情时,先说时间地点等 背景是自然的表达方式,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习惯。 第五、“在”字短语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功能。例如: ( 3 7 ) 我去过一次拉萨,在那里,我的心被布达拉宫的宏伟震撼了。 ( 3 8 ) 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服从命令,二是被炒鱿鱼,在这里,没有 第三种选择。 上例中,“在 字短语与前面的句子成分同指,在理解上更强调突出当时人 们的心理活动,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活动,很好地衔接上下文的句意。 2 n p i + v p + n p 2 + p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职位表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招聘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沧州市中医院腹腔镜技术模拟训练考核
- 沧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三基三严题库
- 2025年湖南邵阳城步县事业单位选调2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甘肃省公开招募高校银龄教师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辽宁沈阳市浑南区森工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贵州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2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沧州市中医院放疗设备质控负责人选拔专项考核试题
- 2024版中国宪法课件
- 【MOOC】机械之美-神奇的矿冶机械(双语)-江西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T-IAC CAMRA 47.3- 2022汽车覆盖件低碳维修技术规范 第3部分:车辆玻璃
- 《食品厂员工绩效方案》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信息技术居间协议书
- 2024年高考文综(政治)全国卷Ⅰ试卷及答案解析
- TSHZSAQS 00243-2024 新疆北疆免耕复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山水情怀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2 中国书画
- 2024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限公司秋季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版民间借款抵押合同范本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