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 摘 要 鉴于应对方式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有所不一且其 应用研究较少范围较小的情况本研究拟就高复班学生这一特殊群 体的应对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的微观影响研究 首先对高复班学生与应 届高三毕业生的应对方式进行比较 发现高复班学生的积极应对显著 优于应届高三毕业生但消极应对也很明显在此基础上对高复班 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重点干预对象为积极应对少而消极应对多的学 生干预形式为团体干预与个体辅导干预技术涉及认知调整情绪 宣泄和榜样认同研究结果发现在高考失败的应激情境下心理干预 对高复班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影响求助得分显著提高心理 干预对男生的影响显著对女生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高复班学生 应对方式 心理干预 2 the research about psychi-intervention of the coping styles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from revision class of gaokao abstract in the studies of coping styles there are different results on the age-differences and sex-differences. furthermore, there are fewer applied researches and even the scope of them is narrow.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try to intervene the coping styles of the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from the revision class of gaokao by using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therapie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revision class and the graduating studen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positive coping in the revision class, and the passive coping is also significant. so the study exerts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revision class,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with fewer possitive coping and more negative coping. the ways of intervention refer to interview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individual consulting. and the methods include cognition adjustment, emotion release and model iden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high stress to exam-failure, the two-month intervention has certain effects on choosing of coping styles of the revision class. as for support-seeking, the score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interven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oys but not girls. key words: students of the revision class of gaokao, coping styles , psychi- intervention 1 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复班的开办逐渐得到师生们的认同高复班学生也不 再因为落榜而受到不必要的歧视然而其高考挫败的阴影是否还影 响着他们的情绪和应对方式是否还会引发其它的心理问题这点 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和各医院咨询门 诊的来访者中学习适应不良考试焦虑抑郁等不乏其例据临床 观察显示高三毕业生尤其是高复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已有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应激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在高考的重压前 即使许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高三学 生如果是在不良的情绪过度焦虑严重抑郁等状态下走入考场 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往日积累的知识水平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应对 呢如果经历考试失败他们能否调整好心态再一次进入考场他 们是否会因此而产生一些应对障碍经历过考试失败他们是否会改 变原有的应对方式或者是否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应对方式存在问 题从而也导致考试失败呢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是否能改善 他们的应对方式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开始搜集以往研究材料对高 复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希望就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及 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作些微观分析找寻一些规律为二度经历高考 重压的考生们提供一些帮助 2 2 研究理论背景 21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11 关于应对coping cope 的 原 意 是 指 有 能 力 或 成 功 地 对 付 环 境 挑 战 或 处 理 问 题 friedman 和 hamburg1964这样定义应对即在对应激的适应过程 中与这一适应直接有关的心理活动billings ag1983认为应对 是指个体评价应激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应激环境缓解由应激引起 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 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肖计划也作过总结他认为人们对应对的理 解历经了从一种适应过程到一种具体行为再到认知与活动及行为的 综合并且指出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 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肖计划1992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应对与情境个体主观 评价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应对是个体主动适应环境的心理活动但 是应对与适应仍有所不同前者较为主动后者的外延更为宽泛 适应原本属于生物学名词用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 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则用以表示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 应皮亚杰指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讲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 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的适应状态则是同化和顺应之间 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 适应朱智贤1990因而适应行为也被称为社会适应能力指 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 化所期望的程度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应对是个体 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是适应的具体手段 212 关于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关于应对方式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国内外的研究均从其类 3 别上予以区分 就研究取向而言应对方式的研究首先在自我模式的特质研究取 向与场合模式的过程研究取向上有所体现前者被认为是人格特质的 一部分是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是可测量和预测的后者基于个体 对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价是多变的动态的过程是可以调整的应 对方式研究的交互作用模式则强调过程特质研究取向该理论研究 者认为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和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这一理论的支持者着重研究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在不同应激情 境下的应对方式并探讨人格特质与情境因素在应对过程中的交互作 用及在不同阶段个体可能的变化和发展 就应对方式的类别而言不同的理论家从各自的维度主张不同的 分类方法lazarus 把应对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类型采取积极行动 回避攻击和听之任之inactionantonovoky 等则根据反应的针 对性来确定应对方式的特征将应对方式分为针对问题的应对即以 直接希望缓解应激或消除应激源和针对情绪的应对即使用经过设 计的行动或计划来安定与应激有关的情绪如今研究者们更多地 把应对方式看作为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稳定性和变异性的问题却仍一直困扰着应对方式的研 究者早期研究者 michel 等认为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性倾向性的 相对稳定的和习惯化了的michel,1968该论点后来受到情境影响 支持者的反对lazarus 等则制定出应对方式两表并且特别着 重区分出问题的应对和情绪的应对该量表的研究发现个体用来应对 压力情境的方法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也即个体对应对方式的选择 反映了应对方式受到人格和情境两者的影响的特点lazarus 没有把 应对方式当作是个体固定不变的部分他认为个体会根据其喜欢的形 势和情境的适应要求而使用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并且指出尽管 稳定的应对方式的确存在而且重要但是应对极大地依赖于情境因 为有效的应对必须随着时间和不同的压力条件而改变la珀文 2001p359antonovsky1979曾经批判有关理论中指出的论点 4 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由于人格特质而具有个体差异不同情境下同一 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事实上这一理论是否过分强调人 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具体应激情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前还未能有明确的实验证明对于此类问题国内研究者们亦开展 应对方式中具体因子的稳定性的探讨肖计划等人在其研究中曾指出 解决问题和求助是高度稳定的因子这两个因子条目几乎很少受性 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幻想忍耐是中等稳定的因子肖计划 1996 基于上述理论也出于研究的方便起见本次研究将应对方式界 定在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范畴以期利用应对方式 中 的 可 变 部 分 进 行 心 理 干 预而 关 于 应 对 方 式 是 作 为 一 种 策 略 strategy还是作为一种风格style来研究的问题并非本文讨 论的重点因此且将应对方式定义为个体对一定情境作出认知评价 后所一贯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 213 关于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探讨心理干预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这一 影响事实上是指间接的影响而非直接的影响即通过心理干预首先 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等因素进而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因此讨论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影响 因素的研究结论尚存在诸多差异而且大多数研究说明的只是应对方 式的部分变异 从可控角度出发可以将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稳定 因素和情境因素其中稳定因素涉及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素质 和人格特质等而情境因素主要是包括应激情境的客观特征比如应 激程度可控程度情境的可变性以及个体对情境的主观理解和评价 等叶一舵 申艳娥2002 有关年龄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外的有关研究多集中在成年人 的应对方式上成年人应对方式的成熟与否是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并 5 没有就高中阶段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报告目前研究者们达成一致的 共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趋于成熟 研究者普遍感兴趣的是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评价和由此产生的情 绪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以下就这两大影响因素作详细讨论 lazarus 曾 就 应 对 方 式 与 个 体 的 认 知 评 估 之 间 的 关 系 作 过 相 当 的阐述lazarus 认为只有对事件进行评估才引起个体的情绪体验 和应对努力按照他的情绪理论的解释评估类似于压力反应的基 本调节器评估可以分为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初级评估阶段即个 体评价是否有什么危急的遭遇是否有威胁或危险次级评估阶段 个体评价是否可以做些什么以克服威海预防危害或改善利益前景 也是对个体资源的评价以应对在初级评估中找到的潜在危害和利 益la珀文2001p359在此基础上lazarus 构建了关 于评估与应对的模型动机事件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情绪应 对从这一模型中可以看出个体的评估似乎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此 问题lazarus 又补充说明评估的过程并不全部是有意识的相反 还可能是快速的自动的有时还是潜意识的即个体体验一种情绪 而又不知道为什么会体验到 la珀文2001p363此外 国内研究者刘贤臣等1998研究发现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以及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均会影响到个体的应对方式并且还指出 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会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刘 显臣1998叶一舵申艳娥2002等也指出评估指标的选择与 应对过程在时间上具较高的接近性与该应对过程有较强的关联性 情绪容易受到认知的影响认知是体验情绪的充分条件个体的 认知评估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总是通过情绪来起作用的可以这么说 情绪也影响着个体对应对方式的选择早年carolyn 曾就儿童的应 对方式作过研究发现儿童的应对方式多半集中在应对策略的选择 上而且受具体情境导致的情绪反应影响较大儿童对于最好最不好 的应对策略的选择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当感到害羞和生气时 儿童多用问题解决策略 当感到悲伤时 儿童会寻求心理支持 support 6 seeking当感到恐惧害怕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心理支持当受伤时 儿童采用的是退避distancing的策略carolyn1997此外 根据 lazarus 的观点个体所体验到的特定情绪取决于这一过程的关 系成分和评估成分而这些成分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个体经验的影 响如果个体以特定的方式评估他与环境的关系那么就会产生一种 特定的情绪la珀文2001p363个体对待情绪的态度往往 有两种即情绪压制和情绪宣泄按照早年精神分析学派的主张个 体的负面情绪需要及时的疏泄如果沉于情绪加工是否又会影响当 前的任务解决也即考虑到效率的因素是鼓励个体压制情绪还是 鼓励个体宣泄情绪更有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问题应对取向和情 绪应对取向的研究者他们通常会作如下思考人们努力不去思考 或不去感受某些事时会怎样呢那么压制和否认感情一定有害于健 康么l.a. 珀文,2001,p375治疗家 pennebaker 的研究却发现 有创伤经历的个体通过写出自己的创伤经历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由此他得出了关于敞开心扉或信任别人具有治疗作用 的结论据此可以肯定的是宣泄不良情绪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有助于个体在面临应激情境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 其它如人格特质也同样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就个体的乐观与 悲观而言沙耶尔和卡弗的研究发现当情境被认为是可控时乐观者 更可能使用问题取向应对的方法而悲观者更可能使用情绪取向应对 的方法la珀文2001370取其言下之意即在不可控的 情境中人们更适合采用情绪应对方式此外克拉克等人的继续研究 也表明正面心境与积极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相关负面心境与回避相 关至于不同类别的应付方式受到的影响是否也有所不同这点在 folkman 的研究中略有发现该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关注应对比问题关 注应对更多受特质影响 综上所述个体的应对方式受到个体评估偏好如乐观与悲观 与情绪状态的影响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可以考虑干预个体的评估和情 绪来达到影响应对方式的目的 7 214 关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park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面临应激环境时女性较男性更倾向 使用回避自慰求助等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parker gb 1982ystgaard m1999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影响了个体的应对 认知评价女生比男生更易得到指向于情感的社会支持男生比女生 更易得到指向于问题的社会支持国内研究者张虹陈树林等1999 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应对方式的运用上没有明显差别与国外的有 关研究不一致但是黄希庭等2000的研究表明女中学生比男中学 生更多地使用发泄和忍耐应对而男中学生比女中学生更多地使用幻 想应对此外还发现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评价会降低黄希 庭余华2000杨阿丽等的研究表明女生的直接和间接应对策略 均显著地多于男生杨阿丽2002施承孙等2002的研究发现 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即女性更多地寻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和富于幻 想逃避现实和男性相比女性可能较多的使用被动性的应对策略 而相对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根据应对方式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的事实在提供心理支持时有必 要针对不同的性别来进行应对行为的指导研究者李伟陶沙2002 指出对于男生而言接近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良好 的倾向但是如果采用消极对待方式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阻 碍其人格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女生而言寻求情感支持虽 然能缓解问题情境中的压力与他人建立亲密感但这不能直接解决 问题 关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是否具有年龄特点的问题国内外尚无 定论 215 关于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 进化论者的观点认为应对方式作为适应性行为的体现不存在有 否帮助的问题个体无论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均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历 史地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8 高申春2000lazarus 的研究表明个体报告的压力水平和努 力越大个体的身体健康就越差心理症状也越有可能出现有机 会 的 解 决 问 题 比 逃 避回 避 或 对 抗 性 应 对 更 具 适 应 性 lazarus,1991积极有效接近问题的应对和良好适应密切相关 而消极无效回避问题的应对则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不良适应等 brian l p1999 就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而言国内学者也有类似的论 述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会影响到个体的应对方式正确 的 认 知 和 评 价 就 会 产 生 积 极 的 应 对 方 式有 利 于 健 康刘 贤 臣 1988叶一舵申艳娥2002等的研究认为具有最强效果的应对 方式为紧张消除认知重组问题解决和社会技能该研究还指出 任何应对方式都是有价值的这与其是否是有效或适应性的并不等 同它有赖于主客体及主客体之间建构起来的关系和认知 然而何种应对方式有助于身心健康何种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目前尚无定论目前达成一致的观点是这与个体本身有关还与个 体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关 22 高复班学生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 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其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如考试失 败学习负担重和升学压力等刘贤臣1998考试失败发生频度 达到 80%该研究还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为向好 的方面想化消极因素为动力一人独处情绪沉闷悄悄痛哭尽 快忘掉和情绪压抑迁怒和陷入回忆不能摆脱者较少并且积极应 对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应对高复班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研究他们 的应对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意 义 往年高复班学生总是因为落榜而以失败者自居自尊心和自信心 9 严重受挫如今实行一年两次高考的制度高复班人数明显增加 高复已经成为平常的事情这些学生的心态是否有变化他们的应对 方式是否也存在相应的变化呢 221 高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 lazarus 的关于认知评估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可 以这样推论高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直接影响其对应激情境的评估 进而影响应对方式的选择因而有必要在此对高复班学生的认知和情 绪特点作些讨论 首先高复班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其认知水平具有青春期学生 的一般特点具体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尚不成熟erikson 曾经致 力于自我同一性研究他指出个体处于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同一性和 角色混乱以前对自己的存在和功能的信赖会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 的怀疑只有通过对自己进行重新评价才能予以重建处于这一阶段 的个体会尝试不断和他人一起审查自己自己的才能和思想体系包 含充当多种角色的丰富的幻想生活以某个特定人物自居r.m.利 伯特,1984,p558d爱尔金德在研究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青 年不能区别他所想得和别人所想的之间的不同主要关心自己相信 别人想的也是他的外表与行为这一现象被他称为青年期自我中心主 义并指出假想观众和自我虚构两个后果假想观众系青年关于他自 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想法这些想法会决定他的某些行为和情感方 面自我虚构则表现为他关于自己的情感的独特性和自我不朽的想 法r.m.利伯特,1984p557对同伴文化的服从同伴群体的 高度重要性是青少年越来越服从于同伴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习俗及风 尚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具有服从同伴群体的常模和压力的强烈需 要相对于家庭青少年更趋近伙伴集体的价值标准体系 同时高复班学生认知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一为学习负担和 压力张虹等1999对浙江省范围内的高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过程做 过系统调查发现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学习升学压力学习负担 10 过重二为高考失败的经历曾经历过高考失败这一事件事后对该 事件的评判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张大均向守俊2002 在研究中指出决定学生能否有效应对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 的认知活动特别是他们对挫折情境或挫折事件以及自我应对挫折的 资源的评价很显然高复班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会影响其应对 方式的选择在经历过考试失败后高复班学生的尚不稳定的自我概 念容易发生影响很可能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现象也很容易形成不 适宜的消极的应对风格对挫折有固定反应是解决问题或危机的习 惯性或偏爱方式为此张大均还指出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或者寻找 社会支持来打破这种消极应对风格建立良好成熟的应对习惯 222 高复班学生的情绪特点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复班学生是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是所 谓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又必须完成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发展课题会伴随有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体 验很容易发生不适应的表现 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比如焦虑对 个体的问题解决有负面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或者 着眼于小学生或者着眼于整个中学阶段没有关于高中生特别是高三 毕业生的不良情绪特点的考查我国高中阶段是学生出现较多心理冲 突情绪较不稳定的时期面临高考和择业的压力学生的不良情绪 比较突出刘慧娟张憬2002在研究中发现高三年级是焦虑抑 郁敌对恐惧和孤独等五种不良情绪的状态表现均最高的时期杨 理荣等关于高考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发现女生较男生情绪稳定抑 郁紧张焦虑强迫考试怯场等症状均轻于男生女生心理健康 水平较高能较好调整心理问题发挥潜能该研究还指出高考后落榜生 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杨理荣张宏友1999 经历高考失败考生是否会因此而发生应激障碍是否会对负面 情绪进行反复加工这点在临床案例报告中有所体现关于负面情绪 11 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者保罗 马森曾这样举例说明受到 讥笑或排斥的男孩或女孩可能获得难以消退的对社会情境的焦虑和 逃避反应而青春期可能是弥补童年期所遭受的心理创伤提供一个重 要的有时也是最后的机会 鉴于高复班学生的上述情绪特征笔者认为他们需要增强情绪自 我激励能力自我调适积极应对同时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和 控制能力对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223 高中生的应对方式 关于高中生应对方式的选择问题国内外均有研究高中生正处 于青春后期按照 campas1988的观点青春后期的青少年比前 期 和 中 期 的 青 少 年 较 多 使 用 情 绪 取 向 应 对 或 回 避 应 对而 肖 计 划 1996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的第一应对是问题解决刘贤臣 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应激事件常见的应对方式为向好的方面想 化消极因素为动力一人独处情绪沉闷悄悄痛哭尽快忘掉和情 绪压抑刘贤臣1998同时黄希庭余华等2000的研究也 表明中学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 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研究者张虹等也指出在应对 方式上高中生采取的是主要策略是解决问题其次是忍耐和逃避针 对这一国内外的研究不一致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高中生 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当然也不排除青春前期与后期的青少年可能在 应对方式上确实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关于高中生的应对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国外未见相关研究仅 有黄希庭余华等2000在研究中指出中学生在发泄和忍耐应对方 面存在性别差异但没有发现在问题解决上存在性别差异 关于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不多见陈红黄希庭 等2002研究过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该研究表明中学 生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不同人格特征中学生应对方式之 间有显著差异高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 12 方式低自我价值感的学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方式而王振宏的研究 结果则恰恰相反这是否就能说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是不稳定的呢 有待于进一步测查 23 关于心理干预 参照张氏心理学辞典心理干预是指咨询师为避免干预对象 不适应行为继续恶化直接采取某种方法予以调整的过程张春兴 1989p346心理干预是否就可以改变个体的应对方式国内外尚 无相关的定论乔治 范伦特1996在理论中曾指出通过环境影 响榜样认同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等途径可以使人们放弃较僵硬的 心理防御机制而采用比较灵活的应对方式 目前应对方式的应用研究多集中用于医学心理学等非健康群 体部分涉及特殊群体和职业如运动员外企白领阶层等并且多 数研究只在阐述和分析所研究群体的应对方式特点并未就其影响因 素以及如何影响进行有关的研究目前应对的干预和训练已经开始 转向健康群体着眼于发展和预防迄今为止尚未闻悉关于高复班 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 从干预对象来看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高复班学生考虑到其认知 和行为的背景和年龄特点需要斟酌干预技术的选用贾晓波2001 曾指出心理干预的目的是让高中生宣泄不良情绪并习得较积极的挫 折应对方式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其中适应是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 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 从干预的目标来看本次研究的干预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提高 被试关于挫折应对的认知水平帮助疏泄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学习 使习得积极应对方式 从干预的形式来看本次研究需要采用团体干预的形式robert 指出在面对青少年的大多数情况下团体咨询的效果好于个体咨询 因为青少年往往更愿意和别的青少年谈话而不愿与成年人交谈对于 13 那 些 陷 入 忧 伤 不 能 自 拔 的 人团 体 咨 询 常 常 非 常 有 价 值robert riley2000p27同时由于在团体条件下干预很受到时间的限 制某些突出的个体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适当的处理因此本实验 还需要个体辅导作补充 从干预的内容来看本次研究的心理干预过程着重应对方式的情 境因素主要内容涉及主体对应激情境的主观分析对应对知识和应 对资源的了解对应对方式的认同和效果评估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学 习 从干预的具体技术来看本次研究的心理干预需要突出情绪宣泄 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不宣泄压制情绪和过宣泄情绪反复加 工都属于不适应的表现杜建政马胜祥等2001关于创伤后应 激障碍ptsd的研究发现个体如果长期沉湎于创伤容易为强迫 回忆所困扰情绪加工反复多次重复却不能改变已有的表征甚至 对表征毫无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处于过度警觉状态由于长期 情绪加工影响的泛化个体还会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怖和回避等反 应在本次研究中团体干预技术采用的是表演疗法所谓表演疗法 又称为社会治疗由美国后现代心理学家 fred newman 等人创立 该疗法属于一种非诊断性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解决情绪问题该 疗法的核心是个体意识到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治疗师的 任务是创造一个表演的环境以一个导演或演员的角色来帮助治疗小 组的成员共同保持治疗活动的表演性内部的情绪状态是外部环境影 响行为的副产品将个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作戏剧中的情节台词 来处理表演中的个体不断创造出新的情境赋予新的意义从而达 到产生新的情绪状态的目的当然表演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个体 对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和发展用体会和习得的新的情绪状态来替代 旧有的情绪障碍表演疗法的使用可以将榜样认同与团体咨询的作用 结合在一起 14 3 实验 31 实验目的 调查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考察心理干预对高复班学生应 对方式的影响探寻适宜的干预时机和有效的干预方式 假设一高复班学生与普通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二心理干预可以引起应对方式的变化并且向着积极的 方式转化 32 实验设计 被试选取上海市青浦区高级中学应届高三毕业生和上海市民进 自强进修学院高复班毕业生各四个班共 400 名学生文理科各半 高复班中的女生比例较高 测量工具应对方式的测定采用黄希庭余华等编制的中学生 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将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分为六类问题解决 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其中积极应对方式或为问题应对 方式表现为问题解决和求助消极应对方式情绪应对方式表现 为忍耐退避发泄和幻想据报告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数据分析运用 spss(10.0) for windows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 检验 心理干预干预以团体干预为主个体辅导为辅技术包括认知 调整情绪宣泄和榜样认同历时 60 天团体干预定期进行共 8 次每次 40 分钟个体辅导不定期每次 60 分钟 控制条件设置对照班与干预班系平行班干预期间干预班 与 对 照 班 之 间 不 进 行 任 何 与 干 预 内 容 有 关 的 主 题 讨 论 或 交 流 前测与后测均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后进行 15 33 实验步骤 331 前测 期中考试后发放问卷 400 份收回应届高三毕业生有效问卷 177 份高复班学生有效问卷 174 份 随机抽取高复班一文一理两个班级作为干预班分别是政治 1 班 和化学 3 班其余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班测验后根据被试所得成 绩在干预班中挑选重点干预对象重点干预对象系积极应对较少问 题解决 16 分以下求助 14 分以下或者消极应对较多退避 15 分 以上的学生 332 具体干预措施 根据青少年学生更加适用团体咨询的干预形式的特点本次研究 的心理干预以团体为主个体为辅干预技术涉及认知调整情绪宣 泄和榜样认同三方面团体干预每次 40 分钟个体辅导每次 60 分钟 考虑到高复班学生有较重的学习任务每次干预前先要求其进行 10 分钟放松练习 团体干预历经两个月每星期一次共 8 次分三阶段进行阶 段一小组成员汇报高考挫折后的体验宣泄情绪报告自己当时采 取的应对方式以及现在的体会和采用的应对方式三次阶段二 提供榜样学习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模仿后的表演体会积极应对方式 后的情绪并强化该体验三次阶段三复习挫折认知和应对方 式的有关知识总结小组讨论后的收获二次关于认知调整以 介绍青少年常见的认知误区为起点加强有关挫折应对和应对方式的 知识教育增加对高考这一可控性情境的了解关于情绪宣泄主要 采用放松疗法同时借用表演疗法使被试在情感上有所依托关于榜 样认同采用为小组成员提供积极应对的榜样的方式 对于小组中焦虑症状严重以及凸显其它问题的个体采用个体辅 导的方式不定期进行以主动求询为准 16 333 后测 期末考试后用黄希庭等研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第 二次测查对高复四个班学生发放问卷共计 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76 份与前测被试进行比较删选可用问卷至 151 份 4 结果 41 描述统计数据 本研究的前测部分发放问卷共 400 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为 351 份表 1表 2 为应届高三学生和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描述统计结 果该数据显示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和忍耐上高复班 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应届高三学生而幻想的得分则恰恰相反 表 1 应届高三学生应对方式描述统计 问题解决 求助 退避 发泄 幻想 忍耐 m 22.82 16.04 14.54 10.45 6.96 9.48 std 5.352 5.015 3.842 3.065 3.165 2.543 n 177 177 177 177 177 177 表 2 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前测)描述统计 问题解决 求助 退避 发泄 幻想 忍耐 m 27.62 18.26 15.54 10.26 5.98 9.70 std 5.341 5.026 3.764 2.707 2.797 2.386 n 174 174 174 174 174 174 表 3 为高复班学生干预后应对方式的描述统计与表 2 干预前 的数据相比在问题解决退避和忍耐上数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 在求助发泄和幻想上数据呈现出上升的现象 17 表 3 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后测)描述统计 问题解决 求助 退避 发泄 幻想 忍耐 m 27.54 18.96 15.26 10.35 6.07 9.62 std 4.697 5.156 3.525 2.808 2.788 2.369 n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42 高三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表 4 是应届高三毕业生和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高复班在 问题解决和求助上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应届高三毕业生|t|值分别为 8.4124.14p.001在幻想上高复班学生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应届 高三毕业生|t|值为 3.065p.01 而在退避上应届高三毕业生的得 分要显著低于高复班的学生|t|值为 2.471p.05显而易见高复 班学生的消极应对水平要高于应届高三毕业生 表 4 应届高三学生与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学 生 类 别 人数(n) m t df sig 问 题 解 决 应高 高复 177 174 22.82 27.62 - 8.412 349 .000* 求助 应高 高复 177 174 16.04 18.26 - 4 . 1 4 0 349 .000* 退避 应高 高复 177 174 14.54 15.54 - 2 . 4 7 1 349 .014* 发泄 应高 高复 177 174 10.45 10.26 .626 349 .532 幻想 应高 高复 177 174 6.96 5.98 3.065 349 .002* 忍耐 应高 高复 177 174 9.48 9.70 - . 8 1 7 349 .414 *表示 p.05*表示 p.01*表示 p.001下同 43 干预前后高复班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表 5 是高复班干预的两个班级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结果表 18 中数据显示在求助上得分有显著的提高|t|值为 2.455在.05 水平 上显著在问题解决和诸如发泄幻想等情绪宣泄的得分都有提高 但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退避上的得分却有下降的现象虽然 也未见统计上的显著性 表 5 高复班干预班干预前后比较 测验(干预前后) m t df sig 问题解 决 前测 后测 26.72 27.68 -1.282 73 .234 求助 前测 后测 17.66 19.28 -2.455 73 .016* 退避 前测 后测 15.35 15.12 .438 73 .663 发泄 前测 后测 10.31 10.42 -.267 73 .790 幻想 前测 后测 6.04 6.18 -.339 73 .736 忍耐 前测 后测 9.26 9.68 .209 73 .835 表 6 是高复政治班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结果表中数据显示 在求助发泄和幻想的得分上都有所上升但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 平而问题解决的得分有所下降 表 6 政治一班干预前后比较 测验(干预前后) m t df sig 问题解 决 前测 后测 27.35 27.07 .248 42 .805 求助 前测 后测 17.33 18.35 -1.048 42 .301 退避 前测 后测 15.42 14.77 .935 42 .355 发泄 前测 后测 10.37 10.49 -.202 42 .841 幻想 前测 后测 5.35 5.74 -.699 42 .489 忍耐 前测 后测 9.91 9.49 .778 42 .441 19 表 7 是高复化学班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结果表中数据显示 干预后化学班学生的问题解决|t|=3.371和求助|t|=3.053的得 分呈现显著地上升均达到.01 水平的显著性 表 7 化学班干预前后比较 测验(干预前后) m t df sig 问 题 解 决 前测 后测 25.84 28.52 -3.371 30 .002* 求助 前测 后测 18.13 20.58 -3.053 30 .005* 退避 前测 后测 15.26 15.61 -.444 30 .661 发泄 前测 后测 10.23 10.32 -.174 30 .863 幻想 前测 后测 7.00 6.77 .416 30 .680 忍耐 前测 后测 9.55 9.94 -.709 30 .484 44干预后高复班干预组与控制组应对方式比较 实施干预后干预班和对照班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如表 8 所示 干预班在问题解决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要高于对照班并且 其发泄和幻想等情绪宣泄应对方式的得分也高于对照班尽管均未达 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 表 8 高复干预班和对照班后测比较 班级类别 人数 mean t df sig 问 题 解 决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27.68 27.40 .356 149 .722 求助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19.28 18.65 .755 149 .452 退避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15.12 15.40 -.488 149 .626 发泄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10.42 10.29 .291 149 .772 幻想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6.18 5.97 .443 149 .658 忍耐 干预班 对照班 74 77 9.68 9.56 .302 137.114 .763 20 45 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鉴于综述文献表明个体关于应对方式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本 实验研究也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干预前351 名高三毕业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如表 9 所示女 生在求助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3.105p.01女生在发泄上的 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幻想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这与黄 希庭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 9 高三毕业生应对方式性别差异比较 性别 人数(n) m t df sig 问 题 解 决 男 女 151 200 24.73 25.56 -1.311 349 .191 求助 男 女 151 200 16.17 17.87 -3.105 349 .002* 退避 男 女 151 200 14.99 15.07 -.173 349 .863 发泄 男 女 151 200 9.93 10.68 -2.395 349 .017* 幻想 男 女 151 200 7.05 6.04 3.147 349 .002* 忍耐 男 女 151 200 9.59 9.59 .017 349 .987 由于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试图探究心理干预对男女 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是否也有所不同据此作以下分析如表 10 表 11 所示研究发现干预前后男生的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得分显著 上升|t|值分别为 2.091 和 2.560均达到.05 的显著水平女生在问 题解决和求助上的得分也有上升但未见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21 表 10 高复班干预班男生前后测比较 测验(干预前后) m t df sig 问题解决 前测 后测 26.27 28.42 -2.091 25 .047* 求助 前测 后测 15.96 18.88 -2.590 25 .016* 退避 前测 后测 14.73 15.12 -.576 25 .570 发泄 前测 后测 9.50 9.81 -.469 25 .643 幻想 前测 后测 6.69 6.38 .503 25 .620 忍耐 前测 后测 9.23 9.58 -.654 25 .519 表 11 高复班干预班女生前后测比较 测验(干预 前后) m t df sig 问题解决 前测 后测 26.96 27.27 -.311 47 .757 求助 前测 后测 18.58 19.50 -1.139 47 .261 退避 前测 后测 15.69 15.13 .777 47 .441 发泄 前测 后测 10.75 10.75 .000 47 1.000 幻想 前测 后测 5.69 6.06 -.723 47 .473 忍耐 前测 后测 10.04 9.73 .595 47 .555 为进一步考察心理干预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 对干预班男女生的前后测得分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如表 12 所示 结果表明在各个项目上未见显著差异但是在问题解决和求助上男 生的变化要大于女生的变化 22 表 12 心理干预对应对方式影响的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性别 平均数差异 ( m) t df sig 问题解决 男 女 -2.15 -.31 -1.178 72 .243 求助 男 女 -2.92 -.92 -1.461 72 .148 退避 男 女 -.38 .56 -.860 72 .393 发泄 男 女 -.31 .00 -.361 72 .719 幻想 男 女 .31 -.38 .816 72 .417 忍耐 男 女 -.35 .31 -.809 72 .421 46 被试口头汇报 干预期间被试曾报告参与团体咨询后的心理体验笔者就其报 告内容作一总结大部分被试报告在了解了有关挫折和应对方式的 知识后能够反观自己的诸多认知与行为诸多被试因为发现很多同 学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而感到惊奇并且报告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水 平有所下降原本不敢直接面对上次高考失败的事实的被试的退避倾 向有所好转不再对该事件避而不谈不仅如此还能够主动与有关 同学交流当时的情绪体验以及现在对于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有被试表 示如果再次遇到挫折与困难可以考虑主动求取家长和同学的心理支 持以及时发泄不良情绪 上述报告所得信息多半由男性被试提供可见男生对于团体治 疗的积极主动性要高于女生但是前来进行个体咨询的女生要多于男 生其中政治班有 12 位女生化学班 4 位女生主动要求心理支持 而只有 2 位男生要求辅助咨询通过不定期的电话书信和面对面等 方式的个体干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在认知上存在过分概括 化和糟糕至极论的特点而且其情绪压抑的状况十分严重少数被试 出现严重焦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如出汗考前尿频胃 23 溃疡等个别学生出现注意分散强迫思维睡眠障碍视物障碍等 状况这些症状可能是日常学习适应不良造成也有可能是高考失败 的阴影所致此外还有个别被试报告高考前曾经历创伤事件有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垂直水果种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海洋渔业产品营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宠物医院与诊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客户服务中心云迁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族箱专用造泡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版
- 徐州市2024年小升初数学试卷汇编
-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案范例
- 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方案示例
- 发电机使用操作手册
- 山体滑坡事故应急处理模版课件
- 体检中心投诉处理流程
- 银行解冻申请书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全册)单词表
- 全心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及护理
- 2002版干部履历表(贵州省)
- DL∕T 1396-2014 水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整 理规范
- 行路难课件8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
- 防欺凌隐患排查和矛盾化解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