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代《诗经》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i i 曼曼皇曼曼鼍篡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诗经学的研究 也是经久不衰。本文对元代出现的诗经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探讨了 元代诗经学的整体特征以及元代诗经学在整个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元代以前,诗经学研究已经历了两次高峰,即诗经汉学和诗经宋学。 由于宋元两代相接,宋代诗经学对元代诗经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人留下的疑 古考据之风深深地影响着元代,元儒继承了宋人扎实敦厚的考据方法,解诗颇具特 色。宋代出现了一部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即朱熹的诗经集传。这部著作在 元代盛极一时,不仅被朝廷立为经典,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元人解诗 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诗经集传,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为了诗经集传的 一家之学。元人争相以诗经集传为宗,在音韵、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 对诗经集传进行了阐申和发扬。在元代诗家中,马端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在 他的文献通考中,马端临论述了“删诗诗序淫诗 等问题。在元代以诗经 集传为宗的大环境下,惟独马端临解诗不依朱传,独尊小序,可谓独树一帜。其 它诗家著述中也有个性之作,但大多无法摆脱诗经集传的影响。 元代的诗经学是诗经宋学的继续发展,它在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 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对明代的诗经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元代诗经学是 诗经学发展和传承上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元代诗经学;诗经集传;文献通考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i r s tp o e t r ya n t h o l o g yo fc h i n a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h a sb e e nd i f f u s e da n d e u l o g i z e d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a n dt h e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i e sd e v e l o p se n d l e s s l y t h r o u g h c l a s s i f y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d a t aa p p e a r e di n y u a nd y n a s t 5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yi ny u a nd y n a s t y , a l s oi t sp o s i t i o na n de f f e c ti nt h e w h o l eh i s t o r yo f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y b e f o r ey u a nd y n a s t y ,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i e sh a v ea c h i e v e dt w og r e a tt i m e s ,h a r t d y n a s t y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e s p e c i a l l ys o n g ss t u d i e ss t r o n g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y u a n ss t u d y b e c a u s et h e s et w od y n a s t i e sa r es u c c e s s i o n a l t h ef a s h i o no fs u s p i c i o nf o ra n c i e n t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e v i d e n c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d e e p l yi m p a c t so nt h ey u a nl i t e r a t o r sw h o a r ep r e t t y d i s t i n c t i v ei ne x p l a i n i n ga n di n t e r p r e t i n gs o n g sw i t hf a i t h f u l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l e a r n e df r o m 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 r ew a so n em a s t e r p i e c eo f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i e sc a m ei ns o n g , s h o i n gj i z h u a n ,w r o t eb yz h u x i t h i sw o r k si si nf a s h i o nf o rap e r i o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 , n o t o n l ys e ta sc l a s s i cb ya u t h o r i t yb u t ag r e a td e a lo fr e l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e sc o m ef o r t h s om o s to f l i t e r a t o r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l e e c h e do nt os h i j i n gj i z h u a nw h e nt h e ya r ee x p l a i n i n ga n d i n t e r p r e t i n gs o n g sa n dt h eb o o ko fs o n g ss t u d i e sa l m o s tb e c a m et h ez h u x i s t u d y m o s to f r e s e a r c h e r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e x p l o r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s h i j i n gj i z h u a na st h ep r i n c i p l eo nt h e a s p e c t so fp o e t r yr h y t h m ,p u r p o s ea n d 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ce c t a m o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o fb o o ko f s o n g s ,m ad u a n l i ni sl a r r u p i n g h ed e v e l o p e das c h o o lo fh i so w n ,d i s s e r t a t e dt h ep r o b l e m s o f d e l e t i n gp o e m s ,p o e t r yp r e f a c e a n d r o m a n t i cp o e m e t c i nh i s w e n x i a nt o n g k a o w h i c hi si n d e p e n d e n to fz h u x i sv e r s i o n a n dt h e r ea r ea l s os o m ew r i t i n g s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w r o t eb yo t h e rp o e t r yc o m m e n t a t o r s ,b u tm o s to ft h e mc a l l tc a s to f f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s h i j i n g d i z h u a n t h es t u d yo fb o o ko fs o n g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s u c c e s s i v e l yd e v e l o p sf r o mt h es t u d ys o n g d y n a s t y , 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e r i o db e t w e e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 a l s oh a ss o m ei m p a c to nt h es t u d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 a l li na l l ,t h es t u d yi ny u a nd y n a s t yi s q u i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r a n s i t i o no f t h es t u d yo fb o o ko fs o n g s k e y w o r d s :t h es t u d yo fb o o k o fs o n g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 ;s h i j i n gd i z h u a n ;w e n x i a nt o n g k a o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日期:型_ 钲鱼月芦日 引言 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后人不仅将诗经奉为经典,而且对诗经学的研究 也是经久不衰。 目前关于元代诗经学的研究学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夏传才先生在其1 9 8 2 版的( 诗经) 研究史概要中对元代诗经学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括,诗经学研 究著作也只是提到了刘瑾的诗传通释家。1 9 9 8 年1 2 月2 2 2 3 日在台北召开的由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主办的“元代经学国际研讨会”上,诗经学方面 的论文只提交了寥寥数篇,如张宏生的元代( 诗经 学初论、赵沛霖的刘瑾( 诗 传通释) 浅说、杨晋龙的( 诗传大全) 与( 诗传通释) 关系再探试析元代( 诗经) 学之延续等等。此后赵沛霖先生在2 0 0 2 年在中州学刊上发表了( 诗经) 学的神 圣化与元代( 诗经) 研究,同年在贵州文史丛刊第四期上发表了刘瑾( 诗传通 释) 浅说。上述的这些元代诗经研究著作成就固然很突出,但总体看来大多属于 个案研究,系统论述元代诗经学史的论文或专著并未出现。 近年来,诗经学史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专论和专著,如2 0 0 2 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了洪湛侯所著诗经学史上下两册,其他还有一些论文如六朝( 诗经) 学研究、汉 代( 诗经) 学及其渊源考论、清初( 诗经) 学研究、清代( 诗经) 学研究等等。 但纵观这些著作,关于元代的诗经研究著作并不多见,洪湛侯所著诗经学史虽 然对元代诗经学的发展也有所论述,但对元代诗经学的很多文献都是简单提到、 总体概括,不足于反映出元代诗经学发展的整体风貌。由此可以看出学界对元代诗 经学的研究力度不够,所以为顺应当代诗经学的发展潮流,为诗经学史填补 空白,对元代诗经学的发展情况作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元代以前,诗经学研究已经历了两次高峰,即诗经汉学和诗经宋学。 由于宋元两代相接,宋代诗经对元代诗经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人留下的疑古 考据之风深深地影响着元代。宋代出现了一部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即朱熹的诗 经集传。这部著作在元代盛极一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元代大多数诗 家解诗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诗经集传。这些诗家或全面阐申诗经 l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 ,il,li l i aa, i i , i i 曼曼曼皇皇舅曼皇曼曼曼皇曼曼皇曼量曼量曼舅 集传,或在某一方面为诗经集传作增益补缺。元人在诗经名物、训诂、诗旨、 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大力阐发诗经集传,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为朱熹诗经集传 的一家之学。因此以朱熹为宗,各家争相为诗经集传作传解成为元代诗经学的 主潮。在元代诗经学研究者中,象马端临这样不盲从诗经集传,并且有个人独 特见解的学者是少数。马端临论诗无专书,其主要观点散见于其著作文献通考经 籍考中。马端临重小序不重朱注,在元代诗家中可谓独树一帜。元代的诗 经学是诗经宋学的继续发展,元儒继承了宋人扎实敦厚的考据方法,解诗颇 具特色,它在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本文以文献整理为基础,通过对元代出现的诗经学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分类研 究,来探讨元代诗经学的整体特征,并进一步总结出元代诗经学在整个诗经 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整合材料,填补空白的目的。 2 第1 章元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第1 章元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1 1 元代诗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1 1 1 尊孔崇儒的社会风气 蒙古灭宋,建立元朝。元统治者将各个种族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 南人。正官必须用蒙古人、色目人,次官才能用汉人、南人。汉族儒士在元代倍受排挤, 地位低微。但元统治者深知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的道理,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 巩固元朝的统治,元统治者搜罗了大量的汉族儒士为其服务。当时一些著名的汉族儒士, 如赵复、姚枢、郝经、徐衡等都被元统治者所重用。 早在灭宋以前,忽必烈就很注意延揽汉族人才。忽必烈对儒家文化非常崇尚,当时 有云中人赵璧,以通晓蒙语为忽必烈所倚重,他就曾为忽必烈讲说大学衍义。赵璧 又聘请亡金状元王鹗到漠北,为忽必烈讲解孝经书易诸书及儒家治国平天下 之道。因此在元朝未立之时,忽必烈已经对儒家文化颇有了解。太宗乙未岁,太子阔出 帅师伐宋,“姚枢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 ”4 3 1 3 当时被元统治者罗致于帐下的汉族儒士们也将汉文化中的典章礼乐制度以及统治 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悉数献上。如深得忽必烈喜爱的汉儒刘秉中曾上书忽必烈,建议忽 必烈不可马上治天下,而应该以儒家文化来治理天下。他上书日: 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之教,备于尧、舜,三王因之,五霸败之 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在乎今e l 。千载一时, 不可失也。”黼 刘秉中提到的所谓“周公之事”其实就是前面他所说的“典章、礼乐、法度、三纲 五常之教”,也就是说他向忽必烈建议应该以传承千载的儒家纲常法度来治理国家。在 刘秉中的上书中,他还说道: 孔子为百王师,立万世法,今庙堂虽废,存者尚多,宜令州郡祭祀,释奠 如旧仪。近代礼乐器具靡散,宜今刷会,征太常旧人教引后学,使器备人存, 渐以修之,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 删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刘秉中又向忽必烈建议应该修复孔庙,恢复礼乐,尊孔崇儒。忽必烈对这些建议都 欣然采纳,于是修复孔庙,重用儒生,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加入了很多儒家思想的成分。 由于统治天下的需要,再加上元统治者对儒学的偏爱和汉族儒士的积极推动,于是 在元代,崇尚儒学,尊孔读经蔚成风气。虽然元统治者重视儒学的目的是要更好地统治 汉人,是出于巩固和维护元政权的需要,但客观上来看,虽然汉儒倍受排挤,儒学元代 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和传播,对经学的繁荣也起了良好的 推动作用。 1 1 2 程朱之学的北传与繁荣 自宝庆以后,程朱之学在南方开始盛行。由于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南北道绝,载籍 不通,因此在北方只知有朱熹之名,却没有见过二程和朱熹的著作。到元兵下江汉攻宋, 姚枢奉诏于军中求儒士。当时身为南儒的赵复被俘获带到了北方。从此以后,“复以所 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当时,杨淮中“闻复论议,始嗜其学”,于是与 姚枢谋划建立了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 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自此以后,赵复在书院中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教授, 使得程朱之学在北方得以广为流传:所以说,“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4 3 h 程朱之学北传后,对北方的儒学之士有很大的震动,诸儒争相研习程朱之学。曾主 持国子学的名儒许衡,他从姚枢处抄录赵复录授的程朱之学,闭户研习,大有“今是昨 非”之感,他说:“昔所授受,殊孟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须相从,当悉弃前日 所学章句之习,从事于小学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基,不然当求他师。 乜”7 6 5 许衡要求 弟子们尽弃前学,改学“朱学,他还对自己的儿子说:“朱子小学、四书,吾敬 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 业p 7 6 5 由此不难看出,程朱之学,尤其是朱 熹学说对北方学界的巨大影响。北方诸儒改习程朱之学,客观上促进了程朱之学,尤其 是朱熹学说的繁荣。 除了赵复在北方讲授程朱之学以外,作为曾得过朱子之传或再传的张颧、金履祥、 许谦、胡一桂、胡炳文,陈栎等人在宋亡以后,以朱子之学相与教授讲习,在当时也颇 有影响。元史载,“延祜初,谦( 许谦) 居东阳八华山,学者翕然从之。寻开门讲学, 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焉。”h 埘许谦还请建 4 第1 章元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四贤书院,以朱熹所传之学教授学生。许谦也因此被认为是“朱熹之世道”。而其他朱 门弟子,或著书立说阐扬朱熹的学说,或者讲学不倦,以发扬朱子之学为己任。 由于元统治者的官方支持,加上朱门弟子的推动,程朱之学得以在北方乃至全国范 围内广为流传,以至于后来学校教材,科举考试都与朱子学说密切相关。赵复将程朱之 学带往北方,成就了程朱之学尤其是朱熹学说在元代的繁荣。而朱熹学说的繁荣无疑为 元代诗经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 3 元代学校与科举 有元一代,学校的兴办是十分普遍的。刘秉中曾上书忽必烈: 古者庠序学校未尝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宜从旧- 1 4 ,修建三学, 设教授,开选择才,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次之。9 0 刘秉中建议要从旧制重新建学校,以经义词赋教授。但在当时以经义词赋教授尚没 有实现。世祖至元八年春正月,始下诏立京师蒙古国子学,教习诸生。至元六年秋七月, 置诸路蒙古字学。至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 员,讲授经旨,是正音训,上严教导之术,下考肄习之业。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 守一斋;正、录,申明规矩,督习课业。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 授句读、音i t i l ,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录、伴读亦以次而 传习之。此时,儒家经典已经成为了元朝学校的首要教材。元代学校大兴,官学,私学 皆有,又多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授之教材,且都对朱熹学说偏爱有加,这对儒家文化和朱 熹学说的传播与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元代的科举制已不似前朝,元初,太宗始得中原,辄用耶律楚材言,以科举选士。 但当时并没有真正实行科举。汉儒也曾多次上请恢复科举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仁宗延 右 年间,才真正恢复科举制度,史载,“至仁宗延祜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 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川”删9 在科举考试中, 儒家经典同样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当时的科举考试程式是这样的: 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绦,大学) ) 、论语、孟子、中庸) ) 内设 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何论文 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 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f p s - 百字以上; 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 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 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 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 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 一等注授。啪撺 由考试科目不难看出,朱熹学说在整个元代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由于少数民族 入主中原,汉族文人地位下降,踏入仕途的道路十分艰难,恢复科举对文人来说是很大 的鼓舞。一时间,全国上下治经读经成风,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也间接造 成了朱熹诗经集传在元代的繁荣。 元朝建立,并没有因为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而破坏儒家文化的继续发展。相反,元 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尊孔崇儒,继续推动着儒学的向前发展;赵复被俘,使得程朱之 学在北方广泛传播;学校广立,科举制度的恢复,又使得儒家经典和朱熹之学在全国范 围内广为流传,这为元代经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元代诗经学的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氛围。于是在元代,经学繁荣,朱熹学说盛行,而元代诗经学也以朱熹的诗 经集传为宗,蓬勃发展。 1 2 以诗经集传为宗的元代诗经学 1 2 1 元代诗经集传盛极一时 自赵复被俘后,程朱之学迅速在北方传播。统治者的偏爱,再加上当时被元朝重用 的许衡在经学方面对朱熹的大力表彰,使得程朱之学得以在全国推行,程朱之学尤其是 朱熹的学说在当时可谓如日中天。而在元代诗经学领域中,朱熹的诗经集传同 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熹在诗经学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诗经集传也是诗经 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朱熹弃序言诗,自成一派;博采众说,取各家之长;提出 6 第1 章元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从文学角度解诗,别有特色。他的诗经集传在诗经的字词训释方面简明而 精到,所定诗旨可取者良多,而在诗论方面也是成就不凡,他在诗经集传序中 所论及的“六义”之说就颇有新意。皮锡瑞说:“汉学至郑君而集大成,于是郑学行数 百年;宋学至朱子而集大成,于是朱学行数百年以经学论,郑学、朱学皆可谓小一 统时代。3 删确如皮锡瑞所说,朱熹的诗经集传以其高度的学术价值深深地影响 了后世的经学研究。诗经集传在宋元明三代都占据着诗经学泰斗的位置。宋元 相接,元代受到朱熹的影响尤大,诗经集传在元代诗经学领域中更是具有统治 地位。 元仁宗延祜年间,定科举法,开科举取士之门。考试教材易用朱子本义,书 用蔡、沈集传,诗用朱子集传,春秋用胡安国传,惟礼记犹用郑 注。可见在诗经学领域中,朱熹的诗经集传乃是当时官方所认可的诗经学 的权威著作。不仅科举如此,在当时的学校教育领域,朱熹的学说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最初的太极书院即是用来专门讲授儒家经典以及朱熹学说的官方学校。而在民间, 朱熹的再传弟子们也以发扬朱子学说为己任,纷纷以朱子之学相与教授讲习。比较有代 表性的有张颉、金履祥、许谦、胡一桂、胡炳文,陈栎等人。这些人不仅仅讲授朱学, 不少人还著书立说,在诗经学方面有许谦的诗集传名物钞和胡一桂的诗集传 附录纂疏等著述。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元一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朱熹的 诗经集传都得到了大力的发扬。元统治者需要诗经集传在科举和教育乃至治理 国家上发挥其规范作用;文人士子们又争相研习朱子之说,为诗经集传增益补缺; 再加上诗经集传本身高度的学术价值,于是在元代,诗经集传研究达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诗经集传也在诗经学的领域内占据着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正如 皮锡瑞所说,“可谓小一统时代”。 1 2 2 元代众多的诗经学著作 元代诗经学著作众多,四库全书收录的有许谦的诗集传名物抄、刘瑾的 诗传通释、梁益的诗传旁通、朱倬( 附赵真) 的诗经疑问、刘玉汝的诗缵 绪、梁寅的诗演义七家。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有胡一桂的诗集传附录纂疏、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朱公迁的诗经疏义会通、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李公凯的直音傍训毛 诗句解、刘贞仁的类编历举三场文选诗义、文献诗考六家。另外还有一部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也在元代诗经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元代诗经学著述虽多,但大多是围绕诗经集传而作,或为其作注,或为其 补缺,难以脱离朱熹诗经集传的影响。例如刘瑾的诗传通释和朱公迁诗经疏 义会通都是对朱熹诗经集传全面注释之作;又如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 许谦的诗集传名物抄、梁益的诗传旁通、刘玉汝的诗缵绪等都是从不同方面 为诗经集传补缺之作。 元代诗家著述中亦有体例别致之作,如朱倬( 附赵真) 的诗经疑问,以问 答体的形式解诗,形式颇为独特;又如李公凯的直音傍训毛诗句解,其注音方式 和注释体例都很特色。在元代诗经学上需要特别提到的一部著作是马端临的文献 通考,虽然不是经学专著,但马端临的诗学观在元代还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观点 散见于文献通考经籍考中,本文将在第四章对马端临的诗学主张进行专门论 述。 元代诗经学著述很多,但大多以诗经集传为宗,现存的元代诗经学著 述中,有七成左右的著作都是附翼诗经集传之作。这也使元代诗经学呈现出了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众多诗家为一家做注,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经集 传一家之学,下面本文就首先对元代这一主要的诗学现象进行一下研究探讨。 8 第2 章以诗经集传为宗的“一家之学” 第2 章以诗经集传为宗的“一家之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有元一代之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疏,至延佑行科举 法,遂定为功令。 2 8 诚如总目所说,朱熹的诗经集传在元代盛极一时。诗 经集传在学校中被立为要典,在科举考试中也被列为诗类主要参考书目,不仅如 此,围绕朱熹的诗经集传出现了一批的诗学著作,这些著作以诗经集传为 宗,或全面注释诗经集传;或在某方面为诗经集传作补充;或是推演诗经集 传之义。元代诗家对诗经集传的音释、训诂、诗旨、诗经中的艺术手法 等方面都有所发明,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经集传的一家之学。下面本文 即从这几个方面对此“一家之学”进行探讨研究。 2 1 元人在音释方面对诗经集传的补充发挥 元代众多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学著作中,在音释方面对诗经集传发挥最 大的是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此书以诗经集传为底本,在每篇或每章 章句之后,另加“音释”一栏,与其他诗家相区别。“音释”的内容十分丰富,并 不仅是释音,还有补充或订正音读,解释词义章指,甄录各家学说,勘正文字讹误等方 面的内容。不过此书最有特色的部分还是为诗经集传纠正音读,辨析字音方面。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对朱熹诗经集传音释方面的补充发挥主要有以下几 点: 2 1 1 为诗经集传补充读音 诗经集传详于作诗之意,字音注释并不详尽。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 对诗经集传中涉及到的未注之音进行了补充。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主要对诗经集传中两类未注之音进行了补注。 一类是补充注明了经文未注之音。如兔爰“尚寐无毗”,音释:“毗,吾禾反” 蹄” “;又如鸨羽“肃肃鸨羽9 99 音释:“鸨,音保”矗”喊斜;再如杖杜“有杖之杜”, 音释:“杖,徒细反”瞄”能“等等。这类字音补充是针对朱熹诗经集传没有注释的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舅曼曼蔓曼皇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ii 曼曼鼍曼曼曼皇曼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曼量曼蔓曼蔓曼曼曼皇曼曼 诗经原文中的生字所作的补充。 还有一类对音读的补充是对诗经集传注文中的未注之音的补充。如兔爰“雉 离于量9 9 9 诗经集传:“置,是也 5 1 ,音释:“聂,音辍” 5 p 6 2 8 ;又如蒹葭“蒹 葭苍苍”,诗经集传:“蒹:似萑而细”睛 引,音释:“萑,朱唯反 瞄艄o ;又如在邶 风的题解,诗经集传“邶、都、卫三国名”,音释:“邶:蒲对反。鄢,音容 m 等等。这是为朱熹诗经集传注文中出现的生字补充字音。 这类补充音读的注释,为朱熹诗经集传补充了大量的读音,是对诗经集传 音释方面极大的丰富,为后人研究诗经集传,研究诗经提供了便利。针对诗 经集传本身来说,大量音读的补充使其在音读方面更趋于完备。 2 1 2 为诗经集传辨析字音,纠正音韵方面的讹误 诗经集传中所注之音,偶有讹误。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对这些有误的读 音,予以了辨析订正。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主要对诗经集传中的两类音误进行了订正。 第一类是纠正诗经集传中的误读。如硕人“领如蝤蛴) 9 9 诗经集传:“蝤: 似修反 拍,音释:“蝤:字书皆慈秋反 儡m 2 4 ;又如载驰:“言采其赢”,诗经 集传:“矗,音盲” 2 3 ,音释:“赢,尔雅作菌,音萌”侣m 2 2 等等。罗复通过对 字音的考订,对诗经集传中某些误读的字音予以了纠正。 还有一类纠正字音的类型是纠正诗经集传中误用叶音的音读。如褰裳“褰 裳涉洧”,洧,诗经集传:“叶于已反” 3 7 ,音释:“洧,于轨反”m 3 1 ;又如风 雨“云何不瘳”,瘳,诗经集传:“叶怜萧反”拍p 3 7 ,音释:“瘳,音抽 $ m 3 1 ;再如 振鹭“在此无敦”,敦,诗经集传:“叶丁故反” 1 5 6 音释:“敦,音亦”瞄 4 等等。罗复对诗经集传中误用叶音之处或以反切注音,或以直音予以了订正。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为诗经集传辨析字音,纠正讹误,这为后世诗经 集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从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后人在诗经集传研究中因字音讹 误带来的失误,这对于诗经集传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 l o 第2 章以诗经集传为宗的“一家之学” 2 1 3 将诗经集传中部分直音改为反切注音 诗经集传的注音方式并不统一,或用反切,或用直音。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 辑则将诗经集传中部分生僻字由直音改为反切注音。如卷耳“我马虺隋”,诗 经集传:“( 虺) 音灰;( 随) 音颓 舯,音释:“( 虺) 呼回反;( 随) 徒回反”佑3 嗍。 又如汝坟“怒如调饥”,诗经集传:“( 怒) 音溺;( 调) 音周 瑚,音释:“( 怒) 乃历反;( 调) 张留反 拍m 加。用反切代替直音,便于更正确地标注读音,使后人读诗 更加方便。 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的内容主要是为诗经集传辩误补缺,尤其在 音释方面,罗复为诗经集传补充音读,订正音误,用反切代替直音,颇有成就,罗 复也凭借在音释方面对诗经集传的补缺阐扬而成为元代辅翼朱熹的代表性诗家之一。 除罗复的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外,元代其他诗家著作涉及到音读的也很 多,如刘瑾诗传通释中也有为诗经集传补充音读之处,如葛覃“害擀害否, 归宁父母”,诗经集传:“( 否) 如字”【6 吧,诗传通释:“( 否) 方九反”口 2 9 6 。诗经 集传中对“归宁父母”的“母”字没有注音,诗传通释则注日:“( 母) 莫后反”【 心蛳。 在两旬之中,诗经集传既有对经文读音的补充,也有对诗经集传注文读音的补 充。又如葛覃“是刈是j 蔓”,诗经集传:“( 刈) 音义;( j :蔓) 音镬”呻 2 ,诗 传通释:“( 刈) 鱼废反;( 湮) 胡郭反”盯1 嗍。这是用反切代替直音之例。其他诗 家著述如许谦的诗集传名物抄、朱公迁的诗经疏义会通等等,在音释方面均有 涉及,或为诗经集传补充音读,或辨析字音正误,其宗旨也在于为诗经集传补 缺增益,与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并无二致,不再赘述。 另外,元代诗家涉及音韵方面还有一部直音谤训毛诗句解,不用叶音,以 直音注诗。因其并非辅翼诗经集传一派,故将移至第四章单独做研究。 元代诗家涉及音释的很多,大多是在为诗经集传补缺增益。元代诗家 在音释方面为诗经集传补充了大量的字音,对诗经集传中的一些误读有所纠正, 取得了定的成就。虽然专宗一家,略显保守,但客观上讲,元代诗经学在音韵方 面,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诗经集传,而且对于诗经学的发展也是贡献颇多,为后 人研究诗经音释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参考材料。 河北大学文学硕+ 学位论文 曼, i i 量曼曼曼曼! 曼曼曼舅曼量詈曼詈曼詈曼皇曼曼! !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量 2 2 元人在训诂方面对诗经集传的补充和发挥 元儒继承了诗经宋学考证求实的学风,在经传注疏方面颇有成就。元代诗经 学在训诂方面对诗经集传发挥尤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朱子诗传详于 作诗之意,而名物训诂仅举大凡。n 1 2 7 元代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家更清楚这一 点,各诗家为诗经集传补充订正了大量的名物训释,考证补充了大量的史实, 并对诗经集传中涉及到的典故和典章制度作了补充说明,另外对于诗经集传在 训诂方面出现的讹误,进行了辨析更正。下面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一下元 代诗经学在训诂方面对诗经集传的补充和发挥。 2 2 1 名物训释方面 元代诸多诗家中,在名物方面对诗经集传最有发挥的是许谦的诗集传名 物抄。 许谦是朱熹门人,师从宋人王柏,元初在朱熹学说的传播上作出过贡献。他所作的 诗集传名物抄是元代众多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学著作中最早的一部。此书多 采陆德明经典释文和孔颖达毛诗正义,旁征博引,着重对诗经集传中的名 物训释作了补缺和发挥,主要的成就有三个方面。 2 2 1 1 为诗经集传注释不详细的诗经名物作详细补注 朱熹注释名物简明扼要,许多名物都只是做简注。诗集传名物抄即为这些注释 不够详细的诗经名物作了详细的补注。如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中的“麟”, 诗经集传: 麟,旖身牛尾马蹄,毛虫之长也。拍p 5 诗集传名物抄则引孔颖达疏详注之日: 疏,麟,唐身牛尾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圆蹄一角,角端有肉。 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 不侣行,不入陷井,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懈h 伽 朱熹所注的“麟 故是言简意赅,但是未免有些笼统。许谦不仅对“麟 的外貌作 了描述,而且对“麟”的习性也作了说明,这不仅有利于正确的理解“麟”含义,而且 第2 章以 寻经集传为宗的“家之学” 对正确的理解诗旨也有很大帮助。又如采蘩“于以采蘩中的“蘩”,诗经集传: 蘩,白蒿也。阳”埠 诗集传名物抄引尔雅详注之日: 尔雅蘩皤蒿注,白蒿疏叶似艾。粗于青蒿,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蓬蒿。 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可以为菹。又日春始生,及秋香美可蒸。尔雅又曰, 蘩之丑秋为蒿,谓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也。协”引 这类名物注释在诗集传名物抄中所占比重很大,为朱熹没有详细注释的名物作 补注,对更清楚的认识名物的本来面貌以及更准确的理解诗旨大有益处。 2 1 1 2 为诗经集传注文中出现的名物作注 诗经集传在对诗经中的名物进行注释时,经常用他物注此物,而对于在注 文中出现的新的名物名称并没有作过多说明,难免会给后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许谦的 诗集传名物抄则对这一类注文中出现的新的名物作了补充注释。如兔置“肃肃 兔置”中的“置”,诗经集传:“置,罟也”蚋,诗集传名物抄:“罟,网之总名” 怕 m 。朱熹在对“置”进行解释时,又引入了一个“罟”,但对“罟”却没有作说明,许 谦则对“罟”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又如载驰“言采其矗”中的“矗”,诗经集传: “矗,贝母也,主疗郁结之疾拍口,朱熹对“赢 进行注解时引入了“贝母”一物, 但并没有对其作详细解释。诗集传名物抄则对“贝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诗 集传名物抄:“贝母,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尔雅作菌音萌。” 1 8 ”5 7 这类名物解释,不是针对诗经中出现的名物,而是为朱熹诗经集传注文中 出现的名物作补注,为诗经集传增益补缺之意,显而易见。 2 1 1 3 为诗经集传名物注释有误之处作辨析订正 朱熹诗经集传中的名物注释偶有失误,许谦则针对这些有误的注释作了辨析订 正。如卷耳“陟彼崔嵬”“陟彼殂矣”中的“崔嵬”和“礓”,诗经集传: 崔嵬,上山之戴石者石山载土日殂。睛 3 诗集传名物抄: 崔嵬,土山戴石;砸,石山戴土。此从毛氏。尔雅石戴土谓之崔嵬,土 戴石为礓,二说正相反。愚恐尔雅为是。盖崔嵬字上从山,砸字旁从石, 有在上在外之意。m ”1 3 朱熹在对“崔嵬”和“砸”注释时,误用毛传的注解,许谦则引用尔雅中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对这两个词的训释,对朱熹的的错误予以了纠正。又如采葛“彼采萧兮中的“萧”, 诗经集传: 萧,荻也。6 凇 诗集传名物抄: 荻,一名萧,疏,蔌一名萧,今人所谓蔌蒿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 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燕之为香。许慎以 为艾蒿非也,今传作荻也误字。胁m 5 朱熹将“蔌误作“荻 ,诗集传名物抄予以了辨析正误。 元代其他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家也大多涉及了名物训释方面。如诗传旁通 详细的解释了“江”“汉“泾”“渭”“淇”等河流名称,考证了匏有苦叶中的“轨”, 中谷有蕹中的“益母草”,静女中的“彤管等等大量的名物;又如刘瑾的诗 传通释中所注名物关雌中“荇菜”、汝坟中“鲂鱼”、鹊巢中“鸠”等等。 这些诗家在名物训释方面也是为诗经集传增益补缺,间有对诗经集传名物 训释讹误的辨析正误,在注解方式上也是或注经文,或注注文,与诗集传名物抄阐 扬诗经集传之旨大致相同。不再赘述。 元代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家为诗经集传补充了大量的名物训释,虽然是 对诗经集传一家的增益补缺,但客观上也为后人研究诗经名物提供了宝贵的材 料。 2 2 2 史实、典故与典章制度训释方面 元代辅翼诗经集传的诗家中,在史实、典故与典章制度训释方面比较有特 色的是梁益的诗传旁通。 诗传旁通与元代其他诗家著作体例稍异。梁益解诗的重点,不在诗 经原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诗经集传中对诗经的注语上,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说:“盖是书仿孔、贾诸疏,证明注文之例,凡集传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 辨析原委或有朱子未详者,亦旁引诸说以补之。州们”他? 由此可明显看出,梁益解诗, 其目的在于发扬诗经集传。 诗传旁通为诗经集传补缺增益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了名物、词句训释, 1 4 第2 章以诗经集传为宗的“一家之导, 史实、典故与典章制度等等各个方面。其中成就最大的部分,当是为诗经集传补充 史实,说明典故出处和阐明典章制度方面。 2 2 2 1诗传旁通为诗经集传注语中涉及的史实作了补充说明 诗经集传的注语中提到了大量的史实,而朱熹对这些史实并无过多的解释说明, 诗传旁通针对朱熹没有详细说明的史实作了补充注释。如诗经集传在二子乘 舟的注语中提到“弟寿争死以相让”拍 1 9 的史实,但对一事件并没有作解释。诗传 旁通则对“弟寿争死以相让的史实作了详细说明。诗传旁通说: 弟寿争死以相让:左桓公十六年卫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 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日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日: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 又杀之。妇”例1 诗传旁通把二子乘舟中涉及到的历史事实作一详细说明后,理解二子乘 舟之题旨就非常容易了。又如诗经集传在祈父的注语中提到“魏公子无忌救 赵”m 粥,诗传旁通补注日: 魏公子救赵: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公子将晋鄙军勒兵下令日:父子俱 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细鹏仆 诗传旁通为诗经集传补充了大量的史实,这对于诗经集传的内容无疑 是极大的丰富,对于理解诗经,正确对诗经解题都大有益处。 2 2 2 ,2 诗传旁通为诗经集传注语中涉及到的典故引据出处 朱熹解诗,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但他并没有对这些典故一一注明出处,梁益对 大量的典故进行了考证,不仅注明了出处,还把这些典故一一作了说明。例如诗经集 传中提到桑中为“桑间濮上”1 之音。但何谓“桑间濮上”朱熹并没有作进一 步说明。在诗传旁通中,梁益指明了这个典故的含义,他解释说: 礼记乐记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