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构造地质学专业论文)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捅芰 秦岭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至今保持最自然的生态系统。秦岭主峰太白山,海 拔3 7 6 7 2 m 。山体巍峨雄伟,地势高差悬殊,它具有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景观,茂盛的 森林资源,古老的植物区系,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太白山地区( 自然保护区) 隶属陕西省宝鸡市( 主体) 和西安市( 部分) ,涉及周至、眉县、 太白县等3 个县,9 个乡镇,总面积5 6 3 2 5 k m 2 。科学评价、认真保护、合理开发太白山 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本论文重要任务之一。 本论文在简略地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前人研究概况之后,系统地阐述了太白 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与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 太白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共划分出“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冰 川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构造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 等6 大类、2 2 亚类。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数十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 评价;同时,对其它类型旅游资源一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 情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论文在深入分析太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 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视野角度,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 科学的开发理念和在旅游管理、保护、开发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太白山地区旅游开 发提供模板和启示。最后,论文根据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借鉴国内外山地 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太白山地区的旅游开发环境与资源特色,提出了太白山地区 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即山地生态旅游“三维立体开发模 式”。根据该模式原理将太白山地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三大圈层和三个旅游产品垂直 分布带,并建立一整套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关键词:秦岭太白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地质遗迹景观山地生态资源旅游开 发模式 a b s t r a c t q i n l i n gi sh o n o r e da st h e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d r a g o nv e i n i ti st h em o s tn a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u n t i ln o w 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i st h ep r o m i n e n tp e a ko fq i n l i n g ,w h i c hi s3 7 6 7 2 m m o u n t a i nm a s s i fi sv e r yp a l a t i a l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 t o p o g r a p h ye l e v a t i o ni st r e m e n d o u s i t h a st h et y p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o fv a r i a b l ez o n ea n dv e g e t a t i o n l u x u r i a n tf o r e s tr e s o u r c e s ,a n c i e n t f l o r a ,r i c hz o o l o g ya n db o t a n yt y p e ,c o m p l e t eq u a t e r n a r yp e r i o dg l a c i e rv e s t i g e t h e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 sa r e a ( n a t u r ep r o t e c t i o na r e a ) s u b o r d i n a t e st h eb a o j i ( m a i nb o d y ) a n dx i a n ( p a r t ) c i t y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 ,i n v o l v e sz h o uz h i 、 m e ic o u n t y 、t a i b a ic o u n t ya n d 9v i l l a g e sa n dt h et o t a la r e ai s5 6 3 2 5 k m 2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p p r a i s a l 、e a r n e s tp r o t e c t 、r e a s o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 sa r e a sp r e p o n d e r a n tt o u r i s tr e s o u r c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d u s t r ya n dt h el o c a le c o n o m i ca r e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a s k so ft h i s p a p e r t h i st h e s i s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d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a n dr e s e a r c hi d e a s ,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e x p o u n d e dt h er e g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i nt a i b a i m o u n t a i n a r e a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g e o t o u r i s m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m e t h o d s ,t h i st h e s i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i n - d e p t hs t u d i e do f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g e o l o g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i nt h e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i td i v i d e d h i g hm o u n t a i nv a l l e yl a n d s c a p e l a n d s c a p eo fg l a c i e r s , w a t e rl a n d s c a p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l a n d s c a p e ,a n d l a y e r e dl a n d s c a p e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l a n d s c a p e ”s u c ha st h e6c a t e g o r i e sa n d2 2 s u b 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t h e s i s d e t a i l e d l ya n a l y z e dt h ec a u s e so ft h ev a r i o u st y p e so fg e o l o g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m o s t5 8s i t e sg e o l o g i c a ll a n d s c a p e t h et h e s i sd e e p l ya n a l y z e de x i s t e n c ea n de x i s t e n c eq u e s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o u r i s mi n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a n df r o mt h eg l o b a lp o i n to fv i e w ,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a n a l y z e d 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t y p i c a lc a s e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am o d e la n d i n s p i r a t i o nf o r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f i n a l l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b u i l d i n go f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i n c i p l e s ,f r o mt h es u c c e s se x p e r i e n c e do ft h ed ee l o p e m e n to f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 ,c o m b i n e d 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 t h et h e s i sb r i n g e du ps u s t a i n a b l e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o f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a n d i l 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 ,t h a t i s t h r e e - - - s p a c e m o u n t a i n e c o - - - t o u r i s me x p l o i t a t i o nm o d e l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m o d e l ,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 a r e a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f u n c t i o n a la r e a s ,t h r e el a y e r sa n dt h r e ev e r t i c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t o u r i s m p r o d u c t s ,a n d t h ee s t a b l i s k m e n to fas e t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t a i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t o u r i s mg e o s c i e n c ef e a t u r e s ;g e o l o g i c a lr e l i e ss i g h t ; m o u n t a i nr e s o u r c e ;m o u n t a i ne c o t o u r i s me x p l o i t a t i o nm o d e i i i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 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公开发表的成 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 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廖霉徭 卵年r b 3 日 j 巧年f 月z 歹日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选题依据 第一章引言弟一早 jii 1 1 1 秦岭太白山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科学价值 秦岭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地学上是大地构造的南北分界和秦岭地轴的东西 过渡地带,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区。也是我国生物、气候、旅游环境乃至人 文社科等特征的南北分界线。它在解决我国南北地域划分、东西部地壳演化规律对比方 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关系到我国中部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的实际问题。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它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的标志性山脉,也是长江、黄河 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为3 7 6 7 2 m ,是中国大陆东经1 0 5 0 以东地区的最高峰,也是我 国著名的造山带作用地区的代表山脉之一。从水平方向来看,它是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 地质构造单元的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过渡的代表;从垂直方向上看,它又具有自己 独特的生物垂直景观带谱。主峰太白山地貌特征复杂,地质构造特点各异:低山区是被 黄土覆盖的基岩山地,流水冲刷剥蚀及堆积地貌明显;中山区以重力崩塌地貌为主,这 里奇峰林立,松柏遍野,怪石嶙峋,峭壁千姿;高山区主要是草甸及灌木丛分布地带, 尤其是山顶植被稀疏,草甸零星分布。在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及其周边地区遗留下 来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如冰斗、角峰、槽谷及冰碛堤等,是完整的古冰川地质遗迹【3 1 , 这种古冰川主要发生在大理冰川末期,也就是第四纪末次冰期时的产物。太白山古冰川问 题是涉及到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冰期和间冰期的划分等重要问题。若拿它与云南点苍山 的大理冰期的冰川作用遗迹相比较,它的古冰川遗迹保存更为完好,不仅有角峰、刃脊、 冰斗、冰川槽谷等冰川侵蚀地貌,还有底碛、侧碛和终碛等冰碛地貌,既典型又稀有, 具有很高典型科学研究价值及旅游观赏效果。它是中国中部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最好证 明。因此,对太白山的研究将成为对秦岭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作用研究的代表区域;也 将对研究中国乃至东亚第四纪古气候演变和冰川作用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研究太白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特征,对于我国第四纪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对比,对于研究 我国中部第四纪气候的演变规律,对于我国西部近现代冰川活动与第四纪冰川的传承关 系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搞清太白山第四纪冰川活动有关规律, 是解读我国中部第四纪晚期冰川活动的一把极其重要的钥匙。 第一章绪论 秦岭太白山的形成历史 a 秦岭形成历史 震旦纪时,秦岭地区是一片海洋秦岭古海,海水以下的大洋地壳被称为秦岭古 海板块。其南北两侧为两块水下陆地,北侧的叫做中朝古陆,也就是中朝古陆板块:南 侧的叫做扬子古陆,亦即扬子古陆板块。在加里东运动时期,秦岭古海板块曾向中朝古 陆板块进行碰撞冲击,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俯冲活动,当时在坚硬的古陆壳的强力冲 撞下,使得秦岭古海板块的北部褶皱成山,从而形成中朝古陆南部的一道褶皱构造隆起, 称为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因此秦岭古海水域面积变小。时间达印支运动时期,秦岭古海 板块又一次向中朝古陆板块以下大规模地俯冲,使得秦岭古海板块基岩地层全部褶皱成 山,从而形成秦岭东西造山运动的印支褶皱带。至三叠纪末,秦岭古海水域环境全部消 失,该地区由于地壳的不均一断续隆升,使这里成为连接南北古陆的褶皱山系。在这段 漫长而古老的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时间中,秦岭古海的主要功能是分隔南北水域环境, 此区原始海洋中基岩山地的地质作用特征对于研究秦岭山脉的隆起具有非常典型的代 表性。在这里所发生的地质作用遗迹及遗物,真实的记录了地史时期秦岭隆起的沧苍历 史。就因这一作用而导致了南北地质以及古生物群及现代生物群的差异性。从此以后, 秦岭褶皱山系,就成为了我国南北最重要的地理地质分界线。燕山运动时期,南侧的扬 子古陆板块又向已褶皱成山的秦岭基岩山地俯冲,不仅使秦岭造山带迅速抬高,而且还 与中朝古陆以近东西断裂带的出现而分野,使得中朝古陆南缘发生断陷,并逐步成为了 渭河盆地。在中国中部由于板块运动的不平衡性,在扬子古陆板块时快时慢的向北俯冲 的影响之下,秦岭造山带跳跃式上升,在地壳内力作用垂直上升运动影响下、地质作用 营力最为强烈的部位便形成了如今秦岭的主峰太白山。 b 太白山形成历史 太白山的形成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时期,即当时的秦岭原始海洋环境。早期太白山 是以水下碳酸盐沉积的方式在断续沉积;后因海底地槽地层上升,水域环境海盆退缩, 尤其是篙阳运动使这里成为了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褶皱地层。元古代初期,由于地壳下降, 古秦岭海槽北侧便形成了凹陷;此后又受吕梁运动的波及,出现大量的地层褶皱现象, 此褶皱又与古老的太古代褶皱一起相互叠加构成了秦岭地轴。此后在地壳上升长期的隆 起剥蚀的作用影响下,缺失了部分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至奥陶纪初期,秦岭地轴的局 部地段又快速沉降。在加里东运动以后地槽又上升,地层之中热液活动明显,机械性挤 压作用强烈,导致这里地层发生了程度较浅的变质作用,岩浆溶液在老地层中得到可乘 2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机。此后,由于这里地层裸露,外力风化作用明显基岩长期处于剥蚀环境,造成奥陶 纪以后石炭纪中期以前的地层也产生部分缺失。后来由于受到海西和印支运动影响,水 下的地壳又发生了南北差异性的地质构造现象。导致这里原始海洋南部成为秦岭印支地 槽,北部成为秦岭地轴。而后由于这一带原始海洋北侧地壳差异性影响,褶皱断裂丰富, 给中酸性岩浆侵入提供了空间与条件。由于综上所述,这里新老地层叠加交错,岩浆活 动遗迹穿插期间,构成了秦岭造山带地壳运动的复杂地层系统,山脉褶皱构造的骨架也 基本成型。燕山运动时期,由于古秦岭南侧断裂的复活,在这里开始了以断块活动为主 的拉张及挤压运动形式,在区域上形成了秦岭造山带基岩山地之中多个凹陷地区,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白恶纪的断陷盆地。此后又由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侵入,此期岩浆活动 侵入规模和面积较大,岩浆的温度和压力导致基岩山地隆起速度加快,就形成了太白岩 基。这一岩浆活动现今我们大量的野外地质考察工作中未见岩浆有过喷出的遗迹现象。 到中生代末和第三纪初,由于此区水域大规模的夷平作用导致古秦岭呈现准平原化地 貌。喜马拉雅运动中,由于断块地质作用明显,太白岩基便成为北仰南倾的差异隆升断 块山地。新构造运动中,秦岭主峰太白山又强烈隆起,直至今日太白山岩基还在徐徐上 升:第四纪时期,我国中部气候冷暖波动明显,在最后一次气候相对寒冷时期,冰雪长 期在太白山覆盖,使这里有了冰川活动的证据,冰川地貌得到了发育,即雪线大致以海 拔3 0 0 0 m 为界限。3 0 0 0 m 以上为冰川活动区。现今,经过地质调查工作,太白山顶拔 仙台早已成为雪线以下的地貌景观。农历六月已不见积雪及冰川活动迹象。但地质历史 上这里留下种种地质遗迹已清晰可见,这些冰川遗迹景观真实告诉我们,太白山地区往 日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1 1 2 秦岭太白山地区研究的旅游理论价值 我国地势呈西高东低,国土面积的2 3 为山地,尤其是在西部,中低山区森林密布, 河流水系发育。古时候,西部的交通十分闭塞,生态环境脆弱,当地群众对这里的自然 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大片森林萎缩,土地沙化,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为了保护这里 的宝贵自然资源,从科学研究角度,美学欣赏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 门话题,针对这一问题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开发利用思路。但我认为发展山地生态 旅游,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角度看,我国山地旅游科学开发 较早,但是,山地生态旅游开发这一理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秦岭主峰太白山作为我 国西部地区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地,设想在此处山地的中低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成功, 3 第一章绪论 可以展望将对中国西部山区的旅游开发具备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由于这一开发思路也 许太白山的山地旅游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山岳景观的探索范例。 1 1 3 秦岭太白山地区研究的区域经济价值 秦岭太白山地区地处陕西秦岭西部,处于西安以西的周至、眉县、太白县地域处, 涉及3 个县、9 个乡镇的部分行政区域。这些区域由于地处山岳地带,以农林牧业为主, 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口居住分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当地群众 虽然居住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地地貌之中,这里资源虽然十分富有,但经济林不多, 山区可耕种土壤较少,群众生活十分穷困,过着“靠天吃饭”十分清贫的生活模式。因此, 怎样将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作为资本,发展经济如扩大经济林、从事旅游行业的各种产 业,改善地域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就是地方政府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相关专家学 者所重点研究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问题。我个人认为,若要改变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太白山主峰及其周边地区要想发展经济,首当其冲的要得到中 央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其二当地政府及广大群众要转变生存发展观念,启动和完善 自我造血功能,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以山地生态旅游的模式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秦 岭主峰太白山的生态动植物资源、山岳景观溪流瀑布资源、由古至今所形成文化资源及 其遗迹,如登山古道、古栈道、古庙宇如刘家崖、上白云、下白云、斗母宫、明星寺、 放羊寺等,依据上述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逐步构成旅游资源的产业链, 使这里的多种资源用于旅游开发,发展地方经济,使老百姓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同时 旅游产业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如农业、牧业、种植养殖。这样以来太白山地区就 可逐渐摆脱其以山区原始劳作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走上综合发展、协调致富的 阳光大道。 1 2 秦岭太白山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1 2 1 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地貌研究概况 本世纪初,德国人l d i e l s 通过对太白山采集生态标本进行研究,首先提出秦岭为 中国中部地区南北植物明显分野的论点,为南北过渡性的植物区系。1 9 2 2 年,德国人林 波里奇特( w l i n r i c h t ) 研究太白地质地貌时,首次发现太白山顶及山脊不少地区有冰 川地貌发育。1 9 3 8 年,牛春山研究文章太白山森林调查报告首创了国人在理论上研 究太白山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的历史。1 9 4 2 年,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在中国冰期之探 4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一文中指出:就北方言之,已发现冰川痕迹之处,陕西之华山及太白山等地, 冰川地形或冰川停积物,皆其确凿。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太白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者日 益深入,张保升( 1 9 5 8 ) 、张耀林( 1 9 6 3 ) 、严阵( 1 9 6 4 ) 、田泽生( 1 9 8 1 ) 、刘有民( 1 9 8 4 ) 等专家学者不断对太白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进行实地考察,撰写了不少研究专著与论文, 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新颖的理论认识观点。先后发表了秦岭植物志、太白山自然保护 区综合考察论文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等专著与文献。时至今日,太 白山冰川地貌研究经过数代人研究和科学总结,现已完成覆盖秦岭全区的1 :2 0 万和部 分1 :5 万的区域地质报告及相关基础资料。其上述专著及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太白山地区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现象、第四纪地质各种类型遗迹现象。除此 还有太白山地区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土壤植被等研究内容。上述研究 成果现今以多数用于科研领域的交流、地理地质院校的课程教材、博物馆陈列馆类的地 理地质科普教育,可以说数年来科学研究积累已使太白山地区的地质问题渐现理论研究 的深度、为秦岭造山带深层次研究打开一扇窗口。 1 2 2 秦岭太白山地区旅游开发概况 现今,在秦岭太白山地区已建立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黑河森 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和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为太白山旅游的发展和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奠定了一定的框架基础和保护机制。在旅游开发方面,太白山地区 已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营方案( 1 9 8 3 ) 、太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规划( 1 9 9 3 )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可行性报告 区( 1 9 9 4 )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计划等。太白山地区涉及陕西省三个县域, 即:周至、眉县、太白县。各县时至今日分别作了旅游开发相关的规划蓝图和资源开发 的近期和远期构想。这些相关的规划资料如:2 0 0 2 年编制了南太白山( 周至) 生态保 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0 0 2 - 2 0 2 0 年) 、2 0 0 4 年编制了太白县生态旅游开发规划 ( 2 0 0 4 - 2 0 2 0 年) 。此外,还有相关国家森林公园性质的规划及设计图件如:太白山国 家森林公园规划( 2 0 0 1 ) 、黑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 2 0 0 3 ) 、红河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 ( 2 0 0 4 ) 、青蜂峡森林公园规划( 2 0 0 5 ) 等。 1 2 3 存在问题 前已述及,太白山地区的各种研究成果虽然对太白山的研究现今已提供了重要的科 第一章绪论 学证据,但由于当今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旧日的研究方法及资料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太 白山地区的整体旅游事业发展之需。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太白山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虽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总结,但作为旅游资 源研究,无论从地质遗迹分布的层次、类型、景观特征、开发前景等方面仍存在严重不 足,尤其从可操作性方面应用于旅游实践没有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发思路与方法, 所以仍需在理论科学的总结和旅游实践的应用方面要下大气力进行思考与实践; 第二,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相关的景观要素,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来讲学者专家 思考的范围及深度还比较欠缺,尤其从旅游地学角度进行应用性开发还缺少有效的开发 思路与实践活动,所以深入分析这里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旅游实践环境的景区 景点及路线产品的开发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总结一些经验与操作方法; 第三,太白山地区现今已是我省重要的一个旅游景区,虽然山体顶部在旅游地学方 面对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做了一定的开发工作,山下太白楼、汤峪河、红河谷、鹦鸽嘴 等景点景区旅游开发相对比较超前。山体中部山岳景观资源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如旅游 盘山公路、景区旅游服务区的多点设置,不少旅游景点的装饰美化宣传工作均比较到位, 但综合思考太白山山体下中上部的资源开发状况,我们总觉得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 在开发理念上仍显得不够深入,没有形成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的大思路和大 手笔。尤其在对景区综合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相对比较欠缺。另一方面政府 投资和多渠道融资资金也不甚到位,造成了对景区开发在速度上的滞后。再者太白山地 跨三县区域,行政管理体系的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设计部门,我们曾经多次做过太 白山旅游资源的管理体系成立的多方协调工作,但部门之间本位主义思想从中作梗,使 得太白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在速度上难以加快。 1 3 研究方法、思路及具体路线 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相结合、室内研究的规划设计与野外大量的地质调查资源 规律、标本采集、摄影绘图、路线勘测等方法相结合,在研究思路上应从旅游学与地质 学相融合的归纳手法,从旅游地学的角度,深挖秦岭太白山地区各类自然旅游资源,在 此基础上深入调查太白山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古代旅游者所形成的登山便道、栈道、 笔记题刻、古刹道观等并借鉴国内外诸多景区山岳地带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选择性的 理出了比较适合秦岭太白山地区地貌地质实际情况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具体技术路线 框架如图l 一1 。 6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l 一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7 第一章绪论 1 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本论文在总结太白山综合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上,从旅游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环境保 护及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通过提升运用旅游地学的理论和方法实践,以秦岭太白山地 区区域地质背景环境和山体之上地史时期所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入手,比较全面和系统 的剖析了该区域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景观地学及美学特征,在地学成因上, 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将现今的地貌特征作为科学评价的表象因素,从地层、岩性及构造 地质现象上用地壳运动反复变化建造与改造的评价方法对该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 迹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秦岭太白山地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自然 及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章创新之处包括以下三点: l 、作者依据旅游地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太白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 及人文旅游景观的分类,对上述资源类型共划出6 大类、2 2 个亚类,并对该地区最具代 表性的数十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2 、详细阐述了太白山地区地史时期海陆演变的地壳运动模式,从传统的地槽学、 板块运动碰撞模式、地质力学等地学观点对秦岭中段陕西地域秦岭造山带的基岩山地地 壳演变做了科学推断与理论剖析,相对而言比较明晰的阐述了太白山及其周边地区地壳 演变的轨迹与遗迹,对于这些认识可作为日后地学同行们在此区进行野外地质实践与室 内研究中作为参考资料的借鉴; ,3 、按照打造和谐社会、创建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发展 理念,借鉴国内外山岳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作者提出了太白山地区资源开发 的总体构想,从点到面具体到景点的建设,资源类型的推进与研究旅游路线的串联贯通, 以线带面的旅游网络,可使太白山形成资源开发的宏观及微观开发思路。从而打造与建 立这里的山岳旅游时空三维立体开发模式。 8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 2 1 太白山地区地理位置及区位分析 2 1 1 太白山地区地理位置概况 太白山地区东起周至县的西老君岭,西至太白县的鳌山,北起眉县营头镇黑虎关, 南达周至县的龙洞沟,地理位置大致东西长4 5 k m ,南北宽3 0 k i n ,地理坐标为东经 1 0 7 0 4 1 2 3 ” - - - 1 0 7 0 5 1 4 0 ”和北纬3 3 0 4 9 3 1 ” - - 3 4 0 0 8 1 1 ”之间。 1 9 6 5 年,陕西省在秦岭太白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1 9 8 6 年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 区( 日后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 。从整体上看,该地区由于地处秦岭腹 部,其中北坡中低山区以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及其外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剥蚀堆积地貌 即自然原始本底为主体,以生物的复杂多样性为特征、地貌地形上以山岳切割的沟大谷 深为宏观地貌造型特征,山麓地带由于地史时期的构造地质作用强烈,东西向地层断裂 系统发育温泉至断裂地带自然喷涌形成比较发达的农耕经济及人文旅游自然环境。太白 山上部以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特征,这一带是保护对象国家级综 合性自然保护区。 2 1 2 区位分析 太白山地区位于西北地区自然景区最前缘,地处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大中城 市的合围之中,交通便捷,客源市场优势明显,是连接陕西古文化旅游、古丝绸之路、 巴蜀山水走廊地带及川藏风情旅游通道要塞,是自然环境最优,游览面积最大的森林生 态旅游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开发条件。见图( 2 1 ) 9 第= 章太白m 地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 滓夕f 盈鞘麓薷燃致、 2 2 太白山区域地质背景 22 1 区域构造特征 图2 - 太白山地区区值示意图 秦岭太白山地区在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上隶属于秦岭褶皱系( 一级构造单元) 的北秦 岭加里东褶皱带( 二级构造单元) 的太白一商县褶皱束( 三级构造单元) 。秦岭褶皱系 北与中朝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为邻,南以宽川铺一洋县一饶峰一麻柳坝一钟宝断裂与扬 予准地台相隔。为一古生代以来在古中国地台( 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 上裂陷 再生的地槽( 地质构造相对活动的地质环境) 带。由不同性质的北、南秦岭地槽组成, 历经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3 个构造旋回,于印支运动达到地壳运动顶峰时期,是一个 多旋回的褶皱系,多层次的地层沉积地带。地层中有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现象。在这里 沉积物巨厚,岩浆活动为多期活动,变质作用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可分为7 个三级 单元,太自一商县褶皱束是其中之一,属于第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图2 2 )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自陕西省区域地质志 图2 - 2 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略图, i 中期台地;i2 1 渭河断凹;i2 2 骊山台拱;i i 秦岭褶皱系:i i i 六盘山断陷;i i2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i i2 1 陇山褶 皱柬;i i2 2 纸房一永丰褶皱束;i i 2 3 太白一商县褶皱柬;i i3 礼县柞水华力西褶皱带;i i4 南秦岭印支褶皱带( 据区 域地质志,1 9 8 9 ) 太白山地区位于太白一商县褶皱束构造单元的西段。太白商县褶皱束处于北太白 山加里东褶皱带南部,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曾被认为是“秦岭地轴”的主体部分。由 中元古界、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组成。由老至新有4 个构造层: 中元古界构造层 实为地槽内陆壳残块,由秦岭群片麻岩、大理岩、片岩( 局限分布于太白山地区东 北隅) 组成,厚度大于9 0 0 0 m ,原岩为海相陆源碎屑夹碳酸盐岩、火成岩类。时代距今 约1 6 0 0 - - 9 0 0 m a 年间。 古生界构造层 与中元古界秦岭群多为断层接触关系,以早古生代地槽型沉积为主,厚度大于 2 0 0 0 m ,以商县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太白山地区属西段,以奥陶系草滩沟群酸性、中 基性火成岩夹碎屑岩为主,其上为不整合石炭系山间盆地含煤碎屑岩。局部出露于保护 区以外的西部草凉驿地区。时代距今约6 0 0 - 4 0 0m a 间 第二章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 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 沿三级构造单元之间断陷带断续分布,系间常为断层接触。周至一带为山麓含煤碎 屑岩,商县以东主要为含煤泥、碎屑岩等。保护区及其太白一带尚未出露。 白垩系构造层 主要分布在商( 县) 丹( k ) 断凹内,为山麓含劣质煤的红色碎屑岩。保护区未出 露此套岩石。 2 2 2 变质岩 ( 1 ) 地层特征 沉积变质地层在太白山地区范围内仅见于东北侧的蒿坪寺和高庙一带,其次为太白 山地区东部的太白山主峰西北侧大爷海一带,分布局限。主要地层和岩性为中元古代的 秦岭群中,上亚群的变质岩层。秦岭群发育不齐全,原始岩类面貌不够清晰,对其涵义 和时代认识有较大分岐。秦岭群由一套中等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碳酸岩及火成岩组成, 总厚度大于9 0 0 0 m ,以大理岩夹层构成的现存褶皱层序及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以下、中、 上3 个亚群。以凤县油房沟至太白县城一带发育较为齐全。太白山地区内仅见秦岭群中, 上亚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秦岭群中亚群( p t 2 q n 2 ) :见于太白县鹦鸽咀至风县油房沟一带,太白县一带整 合与下亚群( p t 2 q n l ) 之上。组成岩石主要为含石墨大理岩,透辉( 透闪) 石大理岩, 白云质大理岩夹互斜长角闪( 片) 岩,少量石英片岩、石墨片岩、红柱石片岩及片麻岩、 长石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含铁质粉晶灰岩等,厚度为7 4 0 - - 一3 1 4 7 m ,太白县下黑湾至 秦岭梁剖面该亚群厚2 8 8 6 m 。太白山地区内中亚群主要见于东北侧的南坪和高庙间。 秦岭群上亚群( p t 2 q n 3 ) :上亚群组成秦岭群主体,分布面积大,与中亚群呈整 合接触关系,岩性复杂变化大,受区域热力的长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极为普遍。厚度 1 2 0 0 一- 8 1 1 8 m ,太白县下黑湾至秦岭梁剖面中,下部以黑云石英片岩,斜长石英片岩为 主;中部主要为矽线石二云斜长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长石石英( 砂) 岩;上部以角 闪质岩石为主,出露厚度大于4 8 3 6 m 。保护区内,上亚群见于蒿坪寺及其以南和大爷海 地区。其中大爷海一带的上亚群呈残留的捕虏体出露。岩性变质程度高且较周围花岗岩 体质软,这可能是大爷海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 原岩沉积环境 秦岭群为一套复杂的变质地层单元,下亚群( 保护区未分布) 的原岩以海相碎屑 1 2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岩为主,次为钙泥质岩及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不够稳定;中亚群以海相碳酸盐为主,次 为钙硅质岩和碎屑岩,沉积环境相对较为稳定,为秦岭群进一步划分之标志。据岩石化 学和岩石组份特征分析,下、中亚群的部分斜长角闪质岩石其原岩可能为基性火成岩, 因此总体具有正常海相沉积特征,局部有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上亚群多为中酸性和中基 性火成岩,少部分为正常沉积的碎屑岩,普遍具有碳酸盐岩沉积夹层。因此包括保护区 在内的本省秦岭群具有活动的造山带沉积特征。 ( 3 ) 秦岭( 岩) 群变质作用 秦岭群中、上亚群的原始沉积岩层,海相碳酸盐岩层,中酸性一中基性火成岩及部 分钙硅质岩和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在其形成期间和形成以后,历经复杂的多期次的由地热 为主所形成的区域变质作用,才形成了现今的秦岭群中一深度变质岩石。该区在变质作 用上属于太白一商县变质带,呈东西向延伸,变质地层主要为秦岭群。变质期据变质岩 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及同位素年代研究资料表明为距今约1 4 0 0 - 1 0 0 0 m a 的“芹峪” 期。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原岩性质有两类:副变质岩,包括长英质片岩类( 石英片岩、 矽线石石英片岩等) 、片麻岩类、大理岩、石墨片岩、石英岩及一部分透辉石斜长角闪 石:正变质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和一部分斜长片岩及少量变质角斑岩类。 这些岩类主要分布于秦岭群南北两侧。 芹峪变质期后的晋宁期( 10 0 0 - - - - 8 0 0 m a ) ,加里东期( 5 4 0 - 4 0 0 m a ) ,华力西期( 3 7 0 2 3 0 m a ) 和印支期( 2 1 0 - - 1 9 0 m a ) 等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该区秦岭群的变质环境,使 其复杂化,变质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以后的印支期太白花岗岩体的侵入无疑加剧了秦 岭群的晚期叠加变质过程。 2 2 3 岩浆岩 ( 1 ) 岩浆活动 太白一商县褶皱属于三级构造单元,岩浆活动发育,早古生代火成岩以钙碱性系列 钠质类型为主,接近子岛屿一深海拉斑玄武岩亚系列,由西向东,基性成分增加,至河 南二郎坪出现类蛇绿岩套。侵入岩约占本区总面积的1 3 ,以中酸性岩为主。加里东期 有混合花岗岩,基性、超基性岩,华力西期有闪长岩,印支期有大型花岗岩基( 太白二 长花岗岩体就是其中之一) 。 ( 2 ) 岩石学特征 太白山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体全为中生代印支期酸性深成二长花岗岩体,几乎占据了 1 3 第二章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 整个太白山地区。可以说花岗岩体太白山地区内地貌,生物和自然及文景观的惟一截体, 统称为太白岩体。太白岩体分布于太白山及其东西一线,呈近东西向扁球状分布,东西 长约7 0 k i n ,南北宽l o - - 3 0 k m ,岩体北部与中元古界变质岩系( 如秦岭群) 呈断层接触 或混合过渡,南部与加里东一华力西期火成岩,基性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的关系,岩 体西部( 太白县东侧) 被中生带晚期白垩系地层不整合覆盖。据矿物成分,结构类型及 变质程度可将花岗岩体细分为三个类型;即中心相粗粒二长花岗岩体,边缘相细粒二长 花岗岩体,及混合岩化二长花岗岩体( 或混合花岗岩) ,其分布关系及范围见图2 _ 3 。 引自陕西省区域地质志 图2 - _ 3 太白山地区地质简图 太白岩体北部熔融程度较低,原始地层残留体或捕虏体( 基体部分) 较多,脉体相 对较少,形成一部分熔融的混合岩,岩体南部熔融程度较高,形成典型的岩浆型花岗岩。 现依据其变质程度,矿物组成及组构特征将保护区内花岗岩进一步细分为以下类型: 北部混合岩:见于保护区北部地区( 除太白山至营风砭东西一线典型二长花岗 岩) 。混合岩类型主要有眼球状混合岩,浅灰绿色,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眼球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为斜长石( 4 0 , - - - 4 5 ) ,钾长石( 2 5 - - - 3 0 ) ,石英( 1 0 1 5 ) ,黑云 母及绿泥石( 1 0 ) ,基体和脉体界限不清,脉体多成眼球状,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 二长混合片麻岩,岩石特征为灰白色,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麻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 1 4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斜长石( 5 5 - - 6 0 ) ,钾长石( 1 0 1 5 ) ,石英( 1 0 1 5 ) 黑云母及绿泥石( 5 1 0 ) 等,大部分为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物:阴影状混合岩,岩石特征基本与上述二长 混合片麻岩相同,只是混合岩化程度稍强,岩石具阴影状一片麻状构造,新生矿物增多, 含量变化大,钾长石和石英含量稍高;均质混合岩,岩石灰白色,中细粒及鳞片花岗变 晶结构,块状及片麻状构造,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