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洪武正韵》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中文摘要: 洪武正韵是明初的一 部官修韵书, 它是以当时的共同语为基础a ; 读书音所作 的规范, 对明代官话读书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洪武正韵 在十五十六世纪的 朝鲜也 有很大的影响。1 4 4 3 年, 朝鲜的拼音文字 “ 训民 正音” 创制以后, 朝鲜学者就开始用 它来翻译 洪武正韵 , 写成了 洪武正韵译v id ) , 之后 四声通考 、 四声通解等 为当时人学习汉语服务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朝鲜韵书用谚文忠实记 录了当时汉语的 实际语音和演变情况。本文结合朝鲜韵书, 对 洪武正韵的反 切做了较为系统的考 查,从分析 洪武正韵的反切和小韵入手, 构拟出了 洪武正韵声母、韵母的类 别和音值,并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 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洪武正 韵 四 声 通 解 近代汉 语 语音 史声 母韵 母 ab s t r a c t : h o n g - z h e n g y u n ( 洪 武 正韵 ) i s a n i m p o r ta n t r im e b o o k c o m p il e d 勿th e m i n g g o v e rn m e n t a t t h e b e g in n in g o f t h e min g d y n a s ty . i t i s a s ta n d a r d b o o k f o r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a n d l it e r a r y la n g u a g e o f th e in t e l l e c t u a l b a s e d o n 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h a d c e rt a i n e ff e c t o n th e l i te r a ry l a n g u a g e o f th e o l d ma n d a r i n h o n g w u z h e n g y u n a l s o h a s g r e a t in fl u e n c e i n t h e k o re a o f 1 5 s t o 1 6 c e n t u ry . a ft e r th e in v e n t io n o f k o re a s c r ip t x u n m in z h e n g y m ( ;) q 民 正句, t h e s c h o lo r o f k o r e a s ta r te d t o t r a n s l a t e h o n g w u z h e n g y u n w ith k o re a s c r i p t , a n d c o m p i le d h o n g - z h e n g y im y ix u n ( 洪武正 韵 译训 ) .a ft e r th a t , r i m e b o o k s , s u c h a s s i s h e n g t o n g k a o ( 四 声 通都 a n d s i s h e n g t o n g j i e ( 四 声 通 解 ) , e d it e d f o r k o r e a n s t o te a m c h in e s e , a p p e a r e d o n e a ft e r a n o t h e r t h e s e k o r e a n r im e b o o k s r e c o r d e d t h e a c t u a l c o n t e m p o r a ry c hi n e s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n d it s e v o l u ti o n .t h i s a rt ic l e s y s te m a ti c a ll y s t u d i e d f a n g ie ( 反切 冲 h o n g - z h e n g y u n , r e c o n s tr u c t e d th e th e i n it i a l a n d th e fi n a l o f h o n g w u z h e n g y u n ,c o n s u lt e d k o re a n r im e b o o k s ,a n d g a v e f u r th e r s t t 吻 t o s o m e p ro b l e m o n 曲o n o l o g i c a l h i s to ry o f o l d ma n d a r in . k e y w o r d s : o l d ma n d a r i n h o n g - z h e n g y u n i n i ti a l f i n a l s i s h e n g t o r wi e h i s t o ry o f t 洪武止韵 音系研究 日 u舌 近代汉语语罐 当 研究是 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 一 ,也是当前的 热点之 一 。因 为近代汉语谱音史的材料比 其他历史时期的 材料都丰富、系统, 不仅有大量曲 韵韵书 和 “ 小学派”的韵书、韵图,还有蒙古八思巴文、朝鲜韵书等记音文字材料, 所以, 研究近代汉语 语音必须将中国传统的韵书、韵图与同时期的直接记录汉语语音 的 记音 文字材料结合起 来, 进行综合的考查。 这种综合研究将为解决近代汉i t l . 音研究中的 难题提供更直接的证据,并将改变人们关于 近代汉语语音的某些传统观点。 洪武正韵是明初官修的一部韵书, 是反映近代汉语共同 语语音的一 项重要材 料。但是因为它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和入声,这与学者们公认的代表近代汉语 标准音的 中原音韵不同, 很多学者认为 洪武正韵是奉救编纂的, 没有摆脱旧 韵书的束缚, 而它的编纂者大部分是南方人, 它是古今南北的杂揉,不能代表一时一 地的 语音。王力、赵荫棠、张世禄、 董同 献、宁忌浮等先生均持此观点。但是同 时期 其他大量的韵书、韵图以 及 蒙古字韵等八思巴 字对音材料,包 括朝鲜韵书 洪武 正韵译训 、 四声通考 、 四声通解等都说明 洪武正韵保留浊声母和入声的 做 法不是孤立的。1 9 3 0年苏联汉学家 龙果夫发表了 八思巴 字和古官话 ,最早提出 近 代音的 材料可以 分为两派,八思巴 文、 洪武正韵 、 切韵指南等是读书音的 代表。 罗常培先生的 论龙果夫的 ( j l 思巴字和古官话) ( 1 9 5 9 ) 更进一步指出: “ 这两个系 统一个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 说一个是读书音, 一个是说话音。 ” 中原音韵 是反映方言即说话召 二 的, 洪武正韵 是反映官话即读书音的, 所以 二者 有同有异。 以 后也有学者同意川 扭 见 点, 并有所阐发。 本文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认为 洪 武正韵 是明朝动ff 对当时士人读书音的规范, 八十 .韵本 洪武正韵 和七十韵本q 洪 武正韵的差异是对读书音规范的改变。 本文整理了 洪武正韵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声母方面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 基w d 比, 对若干具体问 题进行探讨, 认为 洪武正韵的审 音 ( 反切) 和小韵安排存 在矛盾; 韵母方面是从分析 洪武正韵本身的反切和小韵入手,参照 四 声通解 的译音, 对 洪武正韵的韵类和具体音 值作了系统的归纳,并对韵母中的 若干 .具体 问题作了 进一步讨论。本文最后对 洪武正韵的性质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认为 洪武正韵是研究近代汉语读书音系统的重要材料, 它的价值不可忽视。 发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第一章 洪武正韵的概况及影响 第一节 洪武正韵的编纂 洪武正韵是明洪武j 戈 年 ( 公元 1 3 7 5 年) 编成的 一部官修韵书, 是继 中原音 韵之后又 一部宣称以 “ 中原雅音”为语音基础编写的 韵书。 关于 洪武正韵编纂的宗旨 和过程,史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明实录 太祖 实录洪武八年三月: “ 是月 洪武正韵成。 初,卜 以 旧韵起于江左,多失正音, 乃 命翰林侍讲学士乐韶风与诸廷臣以中原雅音校正之。 至 是书成, 赐名 洪武正韵 , 诏 刊行之。 ” 明史 乐韶凤呀 i ) : “ 八年, 帝以旧 韵出江左,多失正, 命与廷臣 参考中原 雅音正之, 书成, 名 洪武正韵 。 ” 宋 镰在洪武八年三月 十八日 撰写的 洪武正韵序 中 有更详细的记录: “ 恭惟皇上,稽古右文, 万少 l 之暇, 亲阅 韵书,见 其比 类失伦, 声 音乖并。召词臣谕之曰: 韵学起于江左, 殊失正音。 有 独用当并为通用者, 如东冬、 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卿等 当广询通音韵者, 重刊定之。 于是翰林侍讲学士臣乐韶凤、 臣宋镰、 侍制臣 王撰、 修 撰臣李叔允、编修臣 朱右、臣 赵焦、臣 朱廉、典簿臣瞿 庄、臣邹孟达、典籍臣 孙黄、 臣苔禄典灌, 钦遵明 诏, 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复恐拘于方 言,无以 达于上 下, 质正于左御史大夫臣汪广洋、 右御史大夫臣陈宁、 御史中承臣 刘基、湖广行省参 知政事臣陶凯。凡六a 5 稿,始克成编。 ”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 知道 洪武正韵编纂当时的宗旨是“ 壹以中原雅音为定” 。隋 代陆法言的 切韵成书以后,后代 切韵系的韵书 多是在此基础上增字加 注,并 不改变旧韵的语音系统,而实际语音是在不断发展的,旧韵书渐渐与实际语音不符。 宋代刊行的 景德韵略 和 礼部韵略 ,以 及后来的 平水韵都只是把旧 韵标为通 用的 韵进行合并, 是为了 方便诗文的 押韵。 直到 成书于 元 泰定元年 ( 公元1 3 2 4 年) 的 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 才改革了 传统韵书的 撰作体例, 改变了 切韵 系韵书陈陈相 因的旧 韵语音系统, 使韵书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周德清在 中原音韵自 序中说: “ 言语一科: 欲作乐府, 必正言语, 欲正言语,必宗中 原之音。 ” 在 中原音韵 正语 作词起例中说: “ 唯我圣朝, 兴自 北方, 五十余年, 言 语之间, 必以中原之音为正。 ” 又说: “ 棍-日 久, 四 海同音, 上自 给绅讲论治道, 及国 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 下至 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结合同时期另外的 记载洲门 可以 知道, 所谓 “ 中原之音” 就是 通行于当 时中 国 北 方地区的 实际口 语语 音。 洪 武 正韵 的 编纂者 既 然 宣称“ 壹 以中原雅音为定” , 对旧韵就不能像 平水韵 那样只是 做简单的归并, 而是要依据“ 中 原雅音”实际语音审音定字,使韵书尽量 接近中原雅音的面貌。实际上 洪武正韵 的编纂者在这方面是做了努力的。 丈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翰林典籍臣刘 仲质,重加校正, f 书 之未备而益详焉。凡声 相谐、 韵相协, 皆并而合之一。四方之声而悉归于华音之正。总一十六卷,计八十 韵, 共若 干万言.5 八十韵本与七十六韵本相比,阴声韵多出 微、尾、未三韵, 入声多出了 街韵。另 外还有其他的 重要改动,如浊上声 字大部分归入去声, 相应的切 语也做了 变动等。 ” 四库全书提要引周宾所 识小编说: “ 洪武十三年. 正韵颁行已久, 上 以 字义音切尚多未当, 命词臣再校之。 学士刘三吾言: 前后韵书, 唯元国 子监生孙 吾 m所纂 韵会定正 音韵归一, 应可流传。 遂以 其书进, 上览而善之, 更名 洪武通 韵 ,命刊行焉。其书今不传。 ” 可见至洪武二十三年,明 太祖对 洪武正韵仍有所 不满。 洪武正韵 在编纂中也确实存在疏失之处, 比如: 如前所述, 它合并了 增韵 的很多韵,这是符合时音的,但是合并的韵内 应当合并的小韵有些却仍然分立, 造成 很多重出小韵。有些小韵合并了之后,反切没有作相应改动,造成反 切字即是被切字 的现象。有的小韵合并以后,被合并小韵的反切仍然保留, 造成重出切语, 即一个小 韵有两个或三个反 切的 现象。 。 另 外, 从 洪武正韵 的 反 切看, 某些字字音己 经 发生 变化, 但这些变 化了的字用作反切字时, 用的仍然是它的旧 音, 造成了内 部的不一致。 等等。 第二节 ( 洪武正韵的版本和影响 洪武正韵成书以后曾借助政治力量推行过一段时间,明万历时李登的 重 刊 详校篇海序说: “ 本朝考文之典, 有 洪武正韵 一书, 颁在宇内, 诸凡章奏之有 违 也者,必摘之。及大比士士书命 题之有违也者, 且革而勿入。 所以 令天下之率由者, 何其严也。 ” 四 库全书提要引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说: “ 国初顾禄为宫词, 有以 为 言者, 朝廷欲治之, 及观其诗集, 乃用 洪武正韵 , 遂释之。 ” 所以 洪武正韵在 明朝时屡经翻刻,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收录二十八种一百五十部。洪武以后, 正德、 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年间都曾 刊刻。 据宁忌浮先生考查, 其中除一种是八十韵本 以 外,其余全是七十六韵本。另外清代有 四库全书 所收本, 朝鲜有李朝英祖四 十 六年 ( 公元1 7 7 0 年) 刊行本。 洪武正韵 虽屡经翻刻, 但在文人中的影响似乎 不大, 可能是因为一 般人作诗习惯用 平水韵 , 另外可能是此书还韧r 多缺点, 因而未能得 到人们的 青睐。 不过后来的南曲作家和艺人则觉得此书平声不分阴阳, 保留 入声, 与 南方语 音颇为接近,于是把它作为制曲 演唱的主要参考,以致明 清两代的戏曲 界一 直 洪武止韵 音系研究 流传着 “ 北主 中原 , 南宗 洪武 ”的话。 洪武正韵的语音系统对后世的韵书有一定的影响,明代章捕 韵学集成的 分韵人体依 洪武正韵分七十六部,保留全浊声母 和入声:明代兰茂 韵略易通 分二十韵,前十韵是阳声韵, 有入声相配。明万历十四 年 ( 公元1 5 8 6 年) 李登的 书 文音义便考私编也基本沿用 洪武正韵的 语音系 统, 平声三十 一 声母,仄声二十 声母。分七十五韵, 有九个入声韵,十一个阳声韵。 明 代的古文字分韵字典 金石 遗文 、 从古正文也基本是按七十六韵本 洪武正韵编排古文。清乾隆年间沈乘 馨的 曲 韵骊珠也有八个入声韵。 这些材料对研究 洪武正韵 音系都有 参考价值。 清代学者对 洪武正韵的态度存在矛盾。 康熙 字典 是清代官修的字典, 其中 绝大部分字的音切都是有序的征引 唐韵 、 集韵 、 韵会 、 洪武正韵的反切。 康熙皇帝在 御制康熙字典序中对 洪武正韵作了 较高的评价。 清代李光地、王 兰生等奉救编的 te a 韵阐微对 洪武正韵也有较多 征引。 但 四库全书提要对 洪武正韵 却颇多 贬低之词, 四库全书 提要 的 批 评是 站 在维护 切韵 系韵书的 立场上,指责 洪武正韵 “ 以 私意妄改”旧韵, 认为 “ 其书本不足录,。这是泥古非 今之论。 洪武正韵在十五十六世纪的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为了 加强同中国的交流,历 代的 朝鲜王朝铡反 重视汉族语言的 学习, 朝鲜李朝世宗 时代( 公 元1 4 1 9 -一 一 1 4 5 0 年) 和 中宗时代 ( 公元1 5 0 6 -1 5 4 4 年) 是朝鲜对汉语 研究达到 最高水平的时期, 洪武正韵 作为明朝的官修韵书在这个时期自 然受到了 重视。 世宗 二十五年( 公元1 4 4 3 年) 世宗 组织朝鲜学者郑麟趾、申 叔舟、崔恒等创制了 朝鲜民族的拼音文字 - a民 正音,第 二年即命申 叔舟、 成三问 等用a il 民 正音 对译 洪武正韵 , 又命崔恒等对译 古今韵会 举要 ,为对译准确,申 叔舟等曾 先后往返明朝首都北 京 七八次。 端宗三年 ( 公元1 4 5 5 年) 洪武正韵译训 刊行, 洪武正韵译训 在保持 洪武 正韵的体例和内 容的基础上, 用谚文字母标注 洪武正韵的反切音,同时用谚文 字母记录了当时北力 .共同语的实际语音。 之后,世宗“ 又虑其浩攘难阅,而览者病焉, 乃命高灵 俯院君申 叔舟类种诸字, 会为一 书, 冠以 谚音, 序以四声,耸 之 以清浊, 系之以 字母, 赐名曰 四声通考 。 ” 二 通考诸 字, 有 音无 释。 ” ” 四 声通 考 成书 于 端 宗 三年 ( 公 元1 4 5 5 年) , 是 洪 武正韵译训的简编本。它打乱了 洪武正韵平上去入分别成卷的 顺序, 把 洪武 正韵四声相承的韵排在一 起,四声相承的一组字字首贯以 声母, 用谚文字母注音。 四声通考 所著谚文字音分正音和俗音, “ 以图韵诸书及今中国人 所用定其字音, 又 以 中国 时 音所广 用而不 合图 韵 者, 逐字 书 俗音于 反 切 之 下” 。 2 这 是当 时 人学习 汉 语 语 音的教科书。 四声通考今己 亡佚,只有 “ 凡例”附 在 四声通解卷末。 四声通解 崔世珍 编, 崔世珍 四声通解序 作于正德十二年 公 元1 5 1 7 年),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大约 四声通解成书也是在此时。它是为 适应当时人 学习 汉语的需要, 对 四声通 考增补而成。崔世珍在 四声通解序中说: 夫始肆华语者, 先读 老乞大 、 朴通事二书,以为学语之阶锑, 初学 二书 者必 观 四声通考以 识汉 音之正俗,然其二书 训解, 承讹传 伪; 通考 诸字, 有音无释。承讹传伪, 则虽 经老译,莫能y rt . - ; 有音无释, 则一字重出, 无所适从。 鉴于当时学习汉语的书有以上缺点, 崔氏 把谚文注音和释义结合在一起,在 四 声通考的基础上 , 编确 七 书。 四声通解的体例与 四声通考 相同, 也是把平上 去入四声相承的韵列在一起,韵字再按三十一声母排列,最后是按平上去入的 顺序排 列同音字组。只于平声前注谚文读音, 上去入声只是声 调的差异, 不再注谚文。 入声 只于韵目 下桐 柱谚文终声 ( 即辅音韵尾) , 各入声韵字下不再标辅音韵尾。 四 声通解 删去了 的反 切, “ 只 著谚音, 不 取反 切” 。 ” 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崔氏参考了 大量的中国韵书, 包括 集韵 、 古 今韵会举要 、 蒙 古 字韵魂 、 中原 音韵 、 韵 学 集成 、 中 州 音 韵 、 中 原 雅 音 5 等。 他 也曾 几次到中国 来 “ 质问” 语音。该书 谚文注音分为 正音、 俗音和今俗音。 正音是 洪武 正韵的反切注音,俗音是 四声通考注的俗音, 今俗音是崔氏自己 记录的当时中 国 的实际 读音. “ 四 声 通解 在 释 义 方 面除了 参 考 洪 武 正 韵以 外, 主 要取自 韵 会 。17 四声通解从 洪武正韵 “ 真轮震质, 四 韵中 分出“ 文吻问 勿”四 韵, 成1 、 十 韵。 平上去各2 3 韵, 入声1 1 韵, 与阳声韵相承。 对于真文分韵的做法, 通解凡例 第二十五条解释说: “ 真韵中声一1 一, , 而其呼成字t 一韵, 古韵亦有 真文之分。 故 今亦分 之,以f 为 真韵,以一甲开为 文韵。 庶使后 学便于 类声求字而己, 非 敢以己 意为是,而擅改经文也。上去入三声仿此。 ”这并未改变 洪武正韵的 语音系统。 另外, 崔世珍还刊当时通行的 汉语 读本 老乞大和 朴通事二书作了 谚解注 音, 写成 ( 翻译老乞大 、 翻译朴通事 。 崔世珍在 四声通解 序中 也提到他曾“ 将 ( 老乞大 和 朴通事 ) 二书谚 解音义, 书中 古语 哀成 辑 览 , 陈 乞刊 行, 人便阅 习” 。 尉迟治平 老乞大、朴通事谚解的汉字音的lt 出 ( 1 9 9 0 ) 认为 翻译老乞大 、 翻译朴通事 成书于 四声通解 前四 年的1 5 1 3 年。 它月 袱 己 的 音分左音和右音, 翻 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 “ 谚音” 条说: “ 在左者即 通考所韦 忆字: 在右者, 今以 汉音, 依国 俗撰字之法而作字者也。 ” 这是说明“ 左音” 相当于 通考 俗音, “ 右音” 是崔氏 所记的十六世纪的实际读音。 四声通考 、 四声通解和 k 翻译老乞大 、 翻译朴通事等书都是朝鲜学者 洪武止韵 音系 研究 在对 洪武正韵和中国时音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优秀著作, 这些书都是朝 鲜人学习 汉语的教科书,直接服务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谱言来学习的人。 这就要求朝鲜 学者必须对汉语语音及其演变有精审准确的描写,朝鲜学者也确实为此作了不懈的努 力,他们多次到中国 来质问 语音,这样的事迹也记载在 朝鲜的史籍中,申 叔舟 洪武 正韵译训序说: 然语音既异, 传讹亦 甚,乃命臣 等就正中国 之先生学士, 往来至于 七八, 所与 质之者若干人。 燕都为万国 会同 之地, 而其拄返道v i远, 所尝与周旋讲 明者又为不少, 以至殊方异域之使, 骚老卒 伍之微, 莫不与之相接, 以 尽正俗 异同 之变。 且天子 之使至国而 儒者则又 取正焉. 凡 誊十余 稿, 辛勤 反复, 竟八 载之久,而向之 _ ( 二) 非与敷不分;( 三) 床禅有混;( 四) 疑喻有混;( 五) 正齿二等与齿头音有混。与 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 保留中古的 浊声母。 在崔世珍 四声通解 卷首中就己 经有 洪武韵三十一字母之图 , 与刘文锦 先生的 分 类大同 小 异。 加 洪武正 韵声 类考 文后 所附 的 罗 常 培 先 生的 案 语也 提至 嘲鲜 的语音材料所反映的 洪武正韵声类与刘文锦先生的 结论不 谋而合,三十一字母之 说 “ 当 可信据” 。 2 , 关于 洪武正韵的 韵母, 赵荫 棠先生 中 原 音韵 研究 ( 1 9 3 6 ) 上卷在介绍 正 韵时,列出了 洪武正韵平声韵的 韵母,不过,这只是依据 洪武正韵与 中 原 音韵 的 关系得出的。 以 后董同 抓先生 汉语 音韵学 ( 1 9 6 8 ) 第四 章列出 了 正韵 十个入声韵的韵母: 屋配东,当读- u k , - iu k o 质配 真,当 i * - a t , - i a t , 一 以, - y a t o 易配寒,当读 -o t , 七 以 。 辖配册 ,当 读一 a t , - ia t , - u a t o 屑配先,当 读- i e t , - y e t . 洪武止韵 音系研究 药配阳,当 读一 a k , - i a k , - u a k , - y a k . 陌配 庚, 当 读 一 a k , - i a k , - u a k , - y a k . 缉配 1,当 读 一 o p , - ia p o 合 配覃, 当 读一, - ia p o 某配盐,当读 - ie p a 董同舒先生没有说明这样分韵类和构拟音值的依据。 叶宝奎先生 明清官话音系( 2 0 0 1 ) 的 相关章节对 洪武正韵的声韵系统进行 了归纳构拟,但是他对诸多细节问题尚未涉及。 对叶宝奎先生的构拟,我们也有一些 不同的意见。这些将在下文论及。 2 0 0 3 年6月,宁忌浮先生出 版了 他积五年之力的 研究成果 洪武正韵 研究) 。宁 忌浮先生看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重要材料八 ! 韵本的 洪武正韵 。以 前研究 洪 武正韵的学者多常培、刘文锦、张世禄、王力、 董同箭、李新魁诸先生所 依据的版本都是常见的七十六韵本,1 9 9 7 年才发现了 藏于北京图书馆的 八十韵本 洪 武正韵 , 为 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宁忌浮先生主 要采用文献学的方 祛进行研究, 不以 构拟音系为目的。 宁忌浮先生 此书主要是两部分, 第一 部分是 洪武正韵 和 增韵 的比 较, 通过比 较 洪武正韵对 增韵的小韵的 合并和离析及反切字的改易,找 出了 洪武正韵混并的声类, 和体现中原雅音地方,以 及 洪武正韵编纂疏失之 处。第二部分是七十六韵本和八十韵本 洪武正韵)的比较, 通过比 较八十韵本对七 十六韵本的改动,如浊上变去, 大量原来的浊上声字八十韵本都放在去声, 相应的, 原来用r 比声字做反切下字的也变成了 清上声字;支纸宾三韵的牙喉 唇音字分出与齐 葬霏三韵的牙喉唇音字组成微尾未三韵; 质韵合口 字与陌韵的部分合口 字分出合并组 成街韵, 等等。得出八十韵本比 七十六韵本更接近当时实际语音的结论。 此书考证精 到,得出的很多结论也较为可信,是a 洪武正韵 研究的一大贡献。 宁忌浮先生在谈到 洪武正韵的 研究方法时, 基本否定了反切系联的 方法, 我 们认为这不太妥当。 对于用反切记音的 材料, 系联反切是研究其音系的 主要方法。宁 忌浮先生反对系联反切的主要原因是他认 为 洪武正韵的反切很混乱, 混乱到甚至 不能代表统一的音系。 他说: ,(正韵 对 增韵的韵部、小韵做了 大量的改并, 可 是 增韵的反切却很少改动, 造成反 切跟审音定韵的 矛盾,出现不少混乱。 如反切 下字与被切字不同 韵部,反切上下字即是被切字,反切上字四声不相承, 重出 切语, 等等。 ” 但是我们认为 洪武正韵编纂也是很严谨的,它对旧 韵的 合并或离析都是 经过仔细的审音的结果,虽然有以上缺点, 但毕竟是少 数,这种疏失 广韵尚 且不 免,只要我币 门 将这些矛盾之处剔除,从反切入手的方法还是可靠的。另外, 混乱的切 语也能从另外的方面给我们提供一定的信息, 如果放弃整理反切的方法, 则难见系统。 (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所以,本文希望在吸收借鉴前人的 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同时, 参考 四 声通解( 以 下简称 通解) 等朝鲜译 音材料, 对 洪武正韵( 以卜 简称 正韵) 的反切做 整 理。并力图归纳 正韵的语音 系统。在此基础 t k: 近代汉语语 音研究中有争论的问 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由 于条件的限制,本文所月 的七十六韵木 正韵的版本是四库 全书所收本, 参考杨时伟 洪武正韵笺 。 宁忌浮先生 洪武正韵研究 下编抄录了八 十韵本 正韵的小韵首字和反切上下 字,并介绍了八 十韵本 正韵的一些清 况。 本文述及八十韵本的情况时以此为依据。 附注: , 关于“ 中 原雅音” 的 郭出 语 音问 题, 学者 有较多 争论, 或 仅笼 统的 说 是 北 方音, 如 杨 耐思先 生, 或说 是当时的大都音, 如宁 忌浮先生。 李新魁先生 ( 1 9 6 3 . 1 9 8 0 ) 提出 中原音 韵 所依 据的“ 中 原之音” 是当时河南洛阳话的语音 。 鲁国尧先生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 题 ( 1 9 8 5 ) 认为明 代官 话的基础方言是当时的南京话。 2 张世 禄 先 生 中 国音 韵 学 史 、 王 力 先 生 汉 语音 韵 学 、 董 同 解 先 生 汉 语a 韵 学 等 都 认 为 洪 武正韵是阳入相配的, 这是根据七十六韵本 洪武正韵 。 3 依 据董同 自 不 先 生 汉语e 韵学 。 确 宁 忌浮先生 洪武 正丧 阉 f 究 根据 八十 韵本 洪 武正 韵 “ 皮 疲 分 韵” 与 中 原 音韵 同 , 而同 时 期其他韵书没有这 样的现象, 认为 洪武正韵与 中原音韵 不无关系。 , 参宁 忌 浮 洪 武正 韵 fa究 第2 5 -2 7 页。 6 据宁 忌 浮 ( 古今 韵 会 举 要) 及 相 关 韵 书 ( 1 9 9 7 ) 。 宁 忌 浮 先 生 在 洪 武 正 韵 研 究 ( 2 0 0 3 ) 中 又 说: 增韵 “ 韵部减少 至8 9 个, 其中平声 _ t 声均为2 5 个, 去声2 6 个, 入声1 3 个。 ” 与 他在 ( 古 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中的说法不同。 z 千 子 新 刊 礼 部 韵 略 的1 0 7 韵 , 是 把科 嘟韵 略 通 用 的 韵 合 并 起 来 , 另 外 把 去 声“ 径 ” 韵 与 “ 证岭” 也合并。 平水新刊礼部韵 略的1 0 6 韵是在1 0 7 韵的 基砒匕 把r .声的 “ 迥” 韵与 “ 拯等” 合并而得。 8 转引自 宁 忌浮 洪 武正 韵 研 究 。 9 参 考宁 忌 浮 洪 武正 韵 研 究 下 编的 相 关 论 述。 10 参考宁忌 浮 洪 武正 韵 研究 上 编第九 节“ 编 纂 疏失 举例” 。 另 外, 增 韵 被 合并 的 小 韵, 七古 - 六韵本 洪武正韵有的 注 “ 同 上切” “ 切同卜 ” 或 “ 音同 上气意思是说在 增韵中 不同 切语的 两小韵, 在 洪武正韵 中同音。 宁忌浮先生统 训 七六韵本 洪武f 韵 共出 现4 6 次, 实际尚 有 遗漏, 如产韵 “ 返, 甫版切, , 小韵 “ 饭” 字, 感韵. 褥, 他感切”小韵“ 芙” 字, 宾韵 “ 异,以 智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第二章( 洪武正韵)声母系统研究 第一节 洪武正韵声母的研究方法 刘文锦先生的 洪武正韵声类考是用反切系联法对 正韵声类进行研究的。 自 从清代陈澄 切韵考发明反切系联法以来,对于用反切注音的 材料, 基本的研究 方法就是系联反切,通过系联反切求得声母和韵母的类。韵书本身并 不直接提供声母 和韵母的系统,所谓 “ 裙选精切, 除削疏缓” 的审音的结果都包含在每个小韵的反切 中。 陈澄在 切韵考中说: “ 切韵之法以 二字为一字之音, 上字与所切 之字双声, 下 字与所切之字叠韵。 上字定其 精浊,下 字定其平上去入。 ” 这是他系联反切的 基本理论 依据。 他的具体办法有正例三条,即“ 同用” 、 “ 互用,.“ 递用” , 通过正例, 大部分反 切都司以 系联归为儿类,另外因为反切 上字两两互用而导致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 则 用变例进一步系联。 广韵 给一个字的不同 读音互注反 切, 如一东韵“ 谏” 字“ 德红 切” , 又去声 “ 都贡切” , 在去声送韵 “ 谏” 字注 “ 多贡切” , 可知 “ 多贡切” 之音就是 平声注的又音 “ 都贡切” ,本不相系联的 “ 都” “ 多” 两类可据此系联为一类。 陈遭利 用互注又音合并声 类的 做法基本 上还是比 物硬 谨的, 但 是以 后的 韵书并 没有 继 承 广 韵的这个体例, 集韵就是这样, 集韵收集了 很多字的又音, 但不互注反切, 集韵 “ 韵例” 说: “ 凡经典字有数读, 先儒传授, 各欲名家, 今并论著, 以 种群说。 ” 又说: “ 凡 一字之左,旧 注兼载它切, 既不该尽, 徒酿细文, 况字各有训, 不 烦悉著。 ” 四 库全书提要 对这种做法提出了 批评: “ 至谓 兼载它 切, 徒酿细 文 , 因 删并 其 字下之互注, 则音义俱别 与义同 音异之字难以 逮明, 殊为省所 不当 省。 ” 这也为 后人 考 求 集韵的声类造成了不便. 正韵 对一 字多音的处理办法也是不注另外的反切, 而是只注出“ 又 某韵” , 所 以陈澄的变例在这里也不适用。 刘文锦先生 洪武正韵声类考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 自己的解决办法,他说: “ 考 正纽,四声相承之字声必同类。 正韵 部居虽与 广 韵 不同, 而其四声 相承则 一, 故 凡 广韵同 纽四声 相承者, 正韵 亦必同 纽四 声 相承。今 于 正韵反切上字声实同 类, 而因 两两互用不能系联者,即 据此以 证之。 ( 如 正韵 反切上字奴乃二字本不系联。 然考 广韵 侯韵 . 魏: 奴钩切, 厚韵 褥 诉,奴豆切, ,同纽平上相承; 正韵尤韵 魏 : 奴侯切 , 有韵 褥崛,乃豆切, , 亦当同纽平上相承, 故奴乃二字虽不系联, 实同一类也。 ) ”这种方法的 根据是: 如果 两个字在 广韵中是四声相承的,即除了 声调的不同以 外,声韵母都相同, 那么它 们在 正韵中 也必四 声 相 承, 也 是除了 声 调 不同 外, 声 韵 母都 相同 , 这 样, 如果 这 两字在 正韵中用的是不同 类的反 切上字的 话,就可以据此合为同类。 刘文锦先生 用正例初步系联得六十四 类,又利用变例进一步系联为 三十一声 类。 刘文锦先生变例 帝 洪武止韵 音系研究 的依据是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即一组相同的声母在相同 的语音条件下 一 定是同 步演变 的,不考虑声调,如果相同声母后的韵母也相同, 那么 这相同的声母后来演变也一定 是相同的。以 “ 古类”声母为例: “ 古类”初步系联为三类: 一、古公 土 公古 红 攻古红 姑攻乎 沽攻 乎 二、柯居 何 规居 为 圭居为 斤居 银 佳居 牙 厥 居月 葛居 iv o 经居 卿 举居 许 嘉居 牙 居斤 y :俱斤 转 涓圭 渊 各 葛 鹤 坚经 天 九举 有 三 、吉激 质 讫激 质 激翻芝 这三类不相系联。 广韵 正韵 歌韵 “ 歌,古俄切”歌韵 “ 歌, 居何切” 筒韵 “ 筒,古贺切”筒韵 “ 筒, 古荷切” “ 歌” 、 “ 筒” 在 广韵中同纽平去相承,除声调不同 外, 声韵母皆同, 正韵也当 如此。 据此可以知道, 正韵的反切上字“ 居气“ 古” 表示的是同一声母。一 类和二 类可以系联为同类。 广韵 正韵 镖韵 “ 皎,古了 切”徐韵 “ 皎,吉了切” 啸韵 “ 嗽,古弟切”啸韵“ 嗽,古弓切” “ 皎” 、 “ 嗽” 广韵同纽上去相承, 正韵的反切上 字“ 吉” 、 “ 古” 表示的也当是 同一声母。这样一类和三类也可系联为同 类。 这样, 这 三类实际为同一声母。 宁忌浮先生不同意这样的系联方法。 他认为: 广韵同 纽四声相承, 正韵未 必亦四声相承,系联方法本身有缺陷,刘文锦先生的 系联也存在问 题。 如: 广韵 正韵 先韵 “ 玄,胡涓切”先韵 “ 玄,胡涓切” 铣韵 “ 法, 胡吠切”铣韵 “ 法,胡犬切” 霞韵 “ 眩, 黄练切”般韵 “ 眩,荧绢切” 广韵 “ 玄、 法、 眩” 三字同纽平上去相承, 都是匣母, 正韵 “ 荧” 的读音已 经由 广韵的“ 户肩切” 变为“ 于平切” ,由匣 母变读为零声母, 中原音韵 “ 荧” 字尚 诊 操音, 正韵 变读零声母是当时实际 语 音的 记录。 但 是旧 韵中 用“ 荧” 作反 切上 字 的匣母字 “ 眩,荧绢切” 却没有做相应的改变, 造成“ 玄、 浓、 眩” 三字声母不再相 同。 “ 荧” 字刘文锦先生也归“ 以 类” , 而“ 胡” 字归入“ 胡类” 。 “ 眩” 正韵中 不读 零声母却用己 变读零声母的 “ 荧”作反切上字。这确实是 正韵编纂的不彻底处。 但是中古匣母的“ 荧” 变读零声母是语音演变的例外, 王力先生 汉语史稿 就把“ 荧,. “ 萤” 现代变为零声母视为例外。 与 “ 荧气“ 萤”中古位完全相同的 “ 荣” 字,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现 在 作为 地名“ 荣阳” 保留 在 现 代汉 语 里, 读 6 i 创, 不 读零声 母。 正 韵 第一 次 记 录 了“ 荧” 、 “ 萤” 等读零声母的变化, 把反切改为 “ 于平切” , 却没有注意到它作为反切 上字也要改。 正韵中 用 “ 荧”作反切上 字的只有 “ 眩,荧绢切” 一例。 宁忌浮先生又提到: 广韵 正韵 清韵 “ 呈,直贞切”庚韵 “ 呈,时征切” 劲韵 “ 郑,直正切”敬韵 “ 郑,直正切” 广韵 “ 呈、郑” 二字同纽平去相承,都是澄母, 而到 正韵中, “ 呈” 变时征切。 用禅母的 “ 时” 作切上字。 “ 呈、郑”二字不再同纽平去相承。 其实,刘文锦先生己经注意到了 这个问题,他的 “ 直类”就包括 “ 等韵澄床两母 及禅母一部分” 。 橙床合 是没有问 题的, 这是知照系声母的合流。 但也包含禅母的 一 部分, 刘先生是说在 “ 直类” 反切上字中,有原属三十六字母禅母的 “ 裳,陈羊切” 、 “ 常, 陈羊切” , “ 石, 裳隽切” 三字, “ 裳、 常” 用原属 澄母的“ 陈” 作反切声字, “ 石” 又用“ 裳”作反切上字。 刘先生在比 较三 十一声母与三十六声母的差异时也说到 “ 禅 母半转为床” 。 按 切韵音系中 船禅两母己 有相混的 表现, 船禅两母是章组 ( 三月 六 字 母照系三等) 声母中的 两个浊声母, 现在 一般把“ 船” 拟为 塞擦音 d a l , 把“ 禅” 拟 为 擦音 幻。但有的学者 ( 如陆志韦1 9 4 0 ) 认为船母为 幻, 禅母为 d a l 。因为 切韵 中这两个声母分立, 但又表现了相混的痕迹, 切韵 前后的一些反切材料, 如顾野王 玉篇 船母字一律用禅母字作反切上字,陆德明 经 典释文的反切也是船禅相混 的 , 1 很 多 学 者( 如 李 新 魁1 9 9 1 ) 因 此 认 为 切 韵 时 代 的 共 同 语 船 禅 实 际 没 有 分 别 。 守 温韵学残卷 的三十字母有禅天 消 合 , 集韵 中船禅相混的例子更多, 宋代韵图 切 w, 付 旨 掌图 船、 禅两纽 字 混列的 例 子也 很多。 2 正 韵 中 也是 这 样, 上面 说到的“ 裳、 常” 是原属禅母的字用澄母的 “ 陈” 作反切上字,另外 还有原属澄母的字用禅母作反 切上字的, 刘先生没有注意到, 除了宁忌浮先生 提到的这l 喇 子以 外, 另外还有: 广 韵 谆韵“ 唇, 食伦切” 船母, 正韵 归真韵“ 殊伦切” 禅母。 照刘文锦先生的 变例, 由 此一例可将 “ 直类” 和 “ 时类” 系联为一类。 正韵“ 禅母半转为床” 刘先生己 经 注意到, 但是没有作深入的探究,只是从作为反切上字出 现的字的 船禅相混现象得出 这个结论。宁忌浮先生据此而全盘否定系联反切的 研究 方法也失之过激, 如前所述, 船 禅相混的 现象在 玉篇 、 经典释文 、 切韵 、 广韵 、 集韵 的 材料中 都 存在, 这并不影响通过系联反切研究它们的声类。 宁忌浮先生在批评系联方法时又提到: 广韵 正韵 鱼韵 “ 姐, 士鱼切”模韵 “ 粗,蒙租切” 御韵 “ 助, 床掳切”暮韵 “ 助, 状柞切” 洪武正韵 音系研究 广韵 “ 姐、 助”同属崇母,同纽平去相承, 正韵 平声 “ 组” 变捉母。 去声 “ 助” 0卖 崇母, 刘先生依据反切上字将 “ $ 1 1 ” 归“ 昨类” 、 “ 助” 归“ 直类” , 造成它们不再 同 纽平去相承。 照刘文锦先生的变例,由 此例可将 “ 昨 类” 和 11 自 类” 系联为一 类。 实际上, 刘文锦也己 经说到了 三十六字母的正齿音二等在 正韵 中 与齿头音“ 每 相涉入” 。如 “ 昨类” 包括等韵徙母及床母四字澄母一字。 “ 昨类” 反切上字包括的床 母 四 字 是“ 雏, 装 租 切” 、 “ 姐. 篆 积 切,、 “ 锄, 蒙 租 切 ” 3 、 “ 查 , 锄 加 切” ; 澄母 寿 二 是 “ 茶, 锄加切” 。 “ 雏、组、锄” 都是正齿照系二等崇母字, 在 正韵中都用捉母 的“ 盏” 作反切上字。 “ 查” 又用 “ 锄” 作反切上字, 所以 这些照系二等崇母字r u a 精 系的捉母相系联。另外刘先生又提到, 广韵 鱼韵“ 范沮” 两字本作“ 侧鱼 切” 属照 母, 正韵 鱼韵改作“ 子余切” 转为精母。 这应该是吴 语的反映, 现代普 通话中 也有 许多照系二等字变读精组的。刘先生仅根据 “ 姐助” 两字反切上字的 类, 把它们分别 归 入“ 昨类” 和“ 直类” , 而忽略了 它 们在 广韵 中的 平去相 承的 关系, 没 有对此作 出 进一步研究。 但是这与反切系联法并不矛盾。 宁忌浮先生又提到: 广韵 正韵 真韵 “ 神, 食邻切”真韵“ 神, 承真切” 质韵 “ 实,神质切”质韵 “ 实,式质切” 广韵 “ 神、实”同属船母,同纽平入相承, 正韵 “ 神” 变为 “ 压真切” , 禅母, “ 实” 变为 清声容母, 刘先生按它们的反切上字,把 “ 神” 归 “ 时类” , “ 实” 归 “ 所 类” 。 “ 神” 字 正韵变为禅母是船禅的相混, 前面已 经说过。 “ 实” 字在 切韵指掌 图 中己 经列于第十八图 禅母下, 正韵 又进一步 变读 清音容 母。 王力 先生 汉语史 稿 说中 古船母 到 现代汉语 里 仄声 不 分化( 一 律是甲) , 只 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方协议书盖章
- 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山水清韵 第16课《小石潭记》说课稿 沪教版五四制
- 2023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识字1 神州谣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春节贺卡 3 第二课时说课稿 冀教版
- 安全知识培训体会课件
- 中国广电天津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财务审计类
- 铜仁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中国广电牡丹江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通信技术类
- 安全知识全员培训的作用
- 神经内科质控汇报
- 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吉林省时事政治考试试卷带解析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
- DLT5210.1-202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 新解读《CB-T 73-1999船用钢质直梯》新解读
- 幼小衔接幼师管理制度
-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2025年版)》全面解读
- 热敏灸应用的个案护理
- T/CCAS 007-2019水泥产能核定标准
- 生鸡肉买卖合同协议书
- 《水利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指南》解读与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