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pdf_第1页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pdf_第2页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pdf_第3页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pdf_第4页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8 卷第6 期 2017 年11 月 海洋与湖沼 O C E A N O L O G I AE TL I M N O L O G I AS I N I C A V 0 1 4 8 N O 6 N O V ,2 0 1 7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 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木 董冬冬1张正一1 ,2张广旭1白永良3范建柯1 (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青岛 2 6 6 0 7 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 0 0 0 4 9 ;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青岛2 6 6 5 8 0 ) 摘要菲律宾海发育了全球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新老俯冲系统众多,是研究大洋板块扩张过程 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利用2 0 1 5 年中科院海洋所在西菲律宾海采集的1 4 0 0 k m 地球物理大断面,并 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部古扩张中心( 中央海盆裂谷) 和残留弧( 九州帕劳 海脊) 的沉积地貌和地壳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1 ) 中央海盆裂谷内部发育远洋沉积为主的沉积物,沉 积层序分布不均,局部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可达3 0 0 m 。九州一帕劳海脊附近发育与火山碎屑物源有关 的厚层沉积物;( 2 ) 以1 2 9 0 3 0 E 处的转换断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壳结构分别体现“慢速”和“快速” 扩张特征,东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少,厚度较小,断裂较为发育,其附近可能发生水岩作用;西部洋壳 岩浆供应较多,厚度较大,结构相对均一;盆地西部的小规模地幔柱可能控制了裂谷东西部不同洋 壳结构的发育;( 3 ) 九州一帕劳海脊内的角度不整合面代表岛弧裂解事件,张裂与挤压构造共同发育反 映了裂解过程的复杂性。 关键词 中央海盆裂谷;九州一帕劳海脊;多道地震;地壳结构;地幔柱 中图分类号P 6 7 d o i:1 0 1 1 6 9 3 h y h z 2 0 1 7 0 7 0 0 1 7 8 海底扩张对大陆边缘及大洋盆地的形成演化具 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与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和变形 密切相关并相互影n l 甸( L e r o ye ta l ,2 0 0 4 ;M a r t in ,2 0 0 7 ; H a n d ye ta l ,2 0 1 0 ) 。板块俯冲诱发地幔物质熔融,在 上覆板块上形成岛弧( W y l l iee ta l ,1 9 8 4 ) ,同时俯冲后 撤为弧后地壳的张裂提供空间( 石耀霖等,1 9 9 3 ) ,从 而产生新的扩张中心。作为上述过程的重要结构单元 海盆扩张中心与岛弧,其构造特征不仅能够反映俯 冲系统的演化历史( U y e d ae ta l ,1 9 7 4 ;L a ch e n b r u ch , 1 9 7 6 ;Z h a oe ta 1 1 9 9 7 ;T a l w a n i e ta l ,2 0 1 3 ) ,而且可以 印证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研 究意义。 西菲律宾海盆是菲律宾海板块内最大的盆地( 图 1 1 。海盆中部的裂谷是西菲律宾海盆的古扩张中心, 呈北西一南东向;九州帕劳海脊是海盆的东部边界, 近南北向伸展。中央海盆裂谷与九州帕劳海脊为同 一沟弧盆系统内的古构造,海盆的扩张方式与海脊 的裂解方式制约西菲律宾海盆以及海脊东部弧后盆 地的演化,因此对中央海盆裂谷与九州帕劳海脊沉 积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充分认识菲律宾板 块的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曾对中央海盆裂 谷和九州帕劳海脊做过许多有关地貌( 如F u j io k ae t a l ,19 9 9 ;D e s ch a m p se ta l ,19 9 9 ,2 0 0 2 a ;O k in oe ta l , 2 0 0 3 ) 和地壳结构( M r o z o w s k i e ta l ,19 8 2 ;H il d ee ta l , 1 9 8 4 ;N is h iz a w ae ta l ,2 0 0 5 ,2 0 0 7 ;L a l l e m a n d ,2 0 1 6 ) 以 及少量岩石学工作( 如I s h iz u k ae ta l ,2 0 11 ) ,但对人工 地震剖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无法直接观测到深部的 沉积构造特征。 2 0 1 5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西菲律宾海盆 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考察,采集了1 4 0 0 k m 长的多道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A 类) 项目,X D A l l 0 3 0 1 0 2 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1 4 7 6 0 4 2 号;全球变化与海气相 互作用专项项目,G A S I G E O G E 0 2 号。董冬冬,博士,副研究员,E - m a il :d o n g d o n g d o n g q d io a ccn 收稿日期:2 0 1 7 0 7 0 3 ,收修改稿日期:2 0 1 7 0 9 1 3 海洋与湖沼 4 8 卷 地震测线,并同步获得重磁及多波束等宝贵数据( 图 1 ) 。地震剖面穿过了西菲律宾海盆的古扩张中心和九 州帕劳海脊,为裂谷和海脊沉积构造特征的研究提 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本文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大断面, 并结合最新的重力数据,对比、分析了西菲律宾海内 部古扩张中心( 中央海盆裂谷) 和残留弧( 九州一帕劳海 脊) 的沉积地貌和地壳结构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海盆 演化过程的指示作用。 1 构造背景 菲律宾海板块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图 1 ) ,板块内部结构复杂,存在大洋盆地、残留或活跃 的扩张中心、火山弧、无震洋脊等构造单元。作为菲 律宾海板块内最大的盆地,西菲律宾海盆的演化模 式至今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海盆起源于弧后盆 地的扩张( D e s ch a m p se ta l ,2 0 0 2 b ) 。本文主要介绍海 盆内的中央裂谷构造和作为海盆东边界的九州帕劳 海脊,并基于深海钻探计划( D S D P ) 的岩心数据介绍 这海盆和海脊内发育的主要地层。 1 1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 中央海盆裂谷( C e n t r a lB a s inF a u l t ,简写为C B F ) 或中央海盆扩张中- I i, ( C e n t r a lB a s inS p r e a d in gC e n t e r , 简写为C B S C ) 是西菲律宾海盆的古扩张中心,海盆 在其两侧对称扩张( M r o z o w s k i e ta l ,1 9 8 2 ;H il d ee la l , 1 9 8 4 ) ,扩张时间约为5 4 - - 3 3 3 0 M a 。大致以裂谷内 1 2 9 。3 0 转换断层为界,中央海盆裂谷附近的地貌在 东西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表现出非火山型 扩张作用控制下的“慢速扩张”特征( S m a l l ,1 9 9 4 ; O k in oe ta l ,2 0 0 3 ) ,发育深裂谷及节点盆地,两侧多 发育崎岖海山;而西部表现出“快速扩张”特征,扩 张中心出现交叉重叠,且内部发育火山,两侧的海 山构造较为平滑。海盆扩张停止后,3 0 - - 2 6 M a 在海 盆中东部发生了一期短暂的无岩浆伸展事件 ( D e s ch a m p se ta l ,2 0 0 2 a ) ,扩张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形成北西南东向的深裂谷,切穿早期的东西向扩张 构造。该特征同样也是在1 2 9 。3 0 转换断层以东表现 更为典型。 1 2 九州一帕劳海脊 九州帕劳海脊( K y u s h u P a l a uR id g e ,K P R ) 是位 于中央海盆裂谷东侧的正地形单元,比周边洋底高 2 0 0 0 3 0 0 0 m ,是菲律宾海板块上最长的无震脊 ( L a l l e m a n d ,2 0 1 6 ) ,南北伸展近2 6 0 0 k m 。老的九州 帕劳海脊形成于始新世至渐新世,是太平洋板块俯 冲形成的岛弧,之后海沟的后撤导致岛弧发生裂解, 中间发育了四国帕里西维拉海盆及马里亚纳海槽等 一系列弧后盆地,岛弧西侧残留在原地形成现今的 九州帕劳海脊,东侧逐渐发育为现今的伊豆马里亚 纳( I B M ) 岛弧( N is h iz a w ae ta l ,2 0 0 7 ;P a r ke ta l ,2 0 0 9 ) 。 1 3D S D P 站位 研究区主要位于西菲律宾海盆中央海盆裂谷和 九州一帕劳海脊,附近海域距离最近的深海钻探 ( D S D P ) 站位为D S D P 3 1 2 9 0 和D S D P 5 9 4 4 8 。两个站 位的钻孔数据为本文提供的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约束。 D S D P 3 1 2 9 0 站位位于九州帕劳海脊以西 1 5 0 k m 的西菲律宾海盆内部,水深约6 0 0 0 m ,其中 2 9 0 钻孑L 总长为2 5 5 m ( I n g l ee ta l ,1 9 7 5 ) 。浅部为晚渐 新世以来沉积的9 0 m 厚的褐色富泥黏土,下部为4 9 m 的超微化石软泥。超微化石软泥向黏土的转换标志着 西菲律宾海盆在晚渐新世沉降到碳酸盐补偿深度之 下。超微化石软泥下部为厚度超过8 0 m 的火山泥( 晚 始新世或早渐新世) ,形成了海脊西侧大型沉积扇的 远端。底部的沉积单元是厚达3 0 m 的火山角砾岩( 晚 始新世或早渐新世早期) ,是由局部高地形的滑塌所 形成。尽管未钻遇基底,但是碎屑中的玄武岩碎片和 超微化石暗示基底年龄为晚始新世。 D S D P 5 9 4 4 8 站位位于九州一帕劳海脊内,水深约 3 5 0 0 m ,4 4 8 和4 4 8 A 钻孑L 总长分别为5 8 3 和9 1 4m ,主 要钻遇地层的岩性为沉积物和玄武岩( K r o e n k ee ta l , 1 9 8 1 ) 。两个钻孑L 都没有钻遇洋壳基底,但是都钻遇岛 弧基底( 定义为首次钻遇的岛弧型火山岩) 。从钻孔的 综合层序来看,上部沉积物厚度约3 2 0m ,可划分为 五个岩性单元,主要由超微化石软泥和粉末、玻屑凝 灰岩和细玻屑凝灰岩组成,最年轻的沉积物为中中 新世超微化石软泥,其上的沉积物全部被侵蚀。下部 为玄武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 中渐新世) ,熔岩流的最 大倾角为4 5 0 ,上覆的凝灰岩及火山灰最大倾角为 2 0 。,而非火山岩的白垩层未发现明显的倾斜。这种现 象表明,很可能在火山作用期间或停止后短期内地 层不断发生倾斜。中渐新世末期,随着火山作用的停 止,洋脊开始缓慢沉降,而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构 造扰动。 2 数据与方法 2 1 数据来源 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 学院海洋研究所2 0 1 5 年利用“科学”号考察船在西 6 期 董冬冬等: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1 4 1 7 菲律宾海盆采集了1 4 0 0 k m 长的地球物理大断面,包 括多道地震和重磁多波束等的同步采集。所用地震电 缆的工作段长度为1 5 0 0 m ,震源为4 支气枪组成的枪 阵,容量分别为5 2 0 in 3 ,3 8 0 in 3 ,2 5 0 in 3 和1 5 0 in 3 ,最大 和最小炮检距分别为17 2 2 m 和2 3 4 5 m ,其他记录参 数如表l 所示;水深数据采用2 0 0 9 年美国国家地球 物理数据中心发布的E T O P 0 1 数据( A m a n t ee la l , 2 0 0 9 ) ;地壳厚度反演所用的重力异常数据采用2 0 1 4 年美国S cr ip p s 海洋研究所S a n d w e l l 小组发布的卫星 测高反演重力异常( S a n d w e l le ta l ,2 0 1 4 ) ;沉积层厚 度分布数据主要来自于N G D C 发布的全球沉积层厚 度数据集( D iv in s ,2 0 0 3 ;G 6 1 ie ta l ,2 0 0 7 ) ;中央海盆裂 谷的多波束地形数据主要参考D e s ch a m p s 等( 2 0 0 2 a ) 的研究结果。 水深( k m ) 图1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单元图 F ig 1 T h et e ct o n icu n it so ft h eP h il ip p in eS e aP l a t e 注:红色线为地震测线位置,图l a 中的黑色方框指示图l b 的位置,D S D P 3 1 2 9 0 和D S D P 5 9 4 4 8 为深海钻探计划( D S D P ) 站位;图l b 中的 黑色方框指示图3 5 中地震剖面的位置 1 4 1 8 海洋与湖沼 4 8 卷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采用特色 2 D P S T M ( 2 DP r e S t a ck T im eM ig r a t io n ,二维叠前 时间偏移) 处理流程。利用专业地震处理软件,针对 深水资料特点,部分应用自编软件模块,并重点从 振幅补偿、叠前保幅综合去噪、组合反褶积、多次 波衰减、精细偏移速度场建立、二维叠前时间偏移 成像等方面,优选处理模块和参数建立了一套适用 本海区的地震处理流程,完成了所有地震资料精细 处理。 2 2 2 沉积物厚度计算本研究区主要位于西菲 律宾海盆中央海盆裂谷和九州帕劳海脊,附近海域 分布有5 口D S D P 钻井。根据数据的丰度和精度,分 别选取D S D P 3 1 - 2 9 0 和D S D P 5 9 4 4 8 井的声波速度测 井数据开展时深拟合。首先利用深度速度数据对计算 得到深度时间数据对,然后利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得 出时深转换公式。研究区内的沉积物厚度较薄,二次 函数可获得较好的拟合结果( 周蒂等,2 0 0 8 ) 。拟合结 果见图2 ,其中,纵坐标为从海底算起的深度( m ) ,横 坐标为双程反射时间( s ) 。 双程反射时( s ) 0 101 50 202 5 03 15 0 曼 越 雕2 0 0 D S D P3 1 2 9 0 数据 D S D P5 9 4 4 8 数据 双程反射时( S ) 0010 ,2o 30 405 罔2沉积物叫川 采J 莛火系拟合m 1 线 F ig 2F it t in go ft h et im e d e p t h r e l a t io nms e d im e n t a :D S D P 31 - 2 9 0int h eW e s tP h il ip p in eB a s in ;b :D S D P 5 9 4 4 8int h eK y u s h u - P a l a uR id g e 注:a 是西菲律宾海盆内的D S D P 3 1 - 2 9 0 井数据;b 是九州帕劳海脊内的D S D P 5 9 - 4 4 8 井数据 2 2 3地壳厚度反演地壳厚度反演主要参考B a i 等( 2 0 1 4 ) 提出的反演流程。岛弧和洋底高原地壳密度 设定为2 7 9 cm 3 ,正常洋壳区域设定密度为2 8 5 9 cm 3 ; 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场中剥掉由海水层、沉积层、地 壳、岩石圈地幔引起的重力异常,剩余异常即为由莫 霍面起伏引起的异常。以C R U S T l 0 给定的莫霍面埋 深为约束,在频率域内反演出莫霍面埋深( P a r k e r , 1 9 7 3 ) ;在反演得到的莫霍面埋深的基础上,减去水 深和沉积层厚度,得到地壳厚度。 3 地震剖面解释 地球物理大断面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主要穿过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及其两侧5 0 k m 以内的洋壳, 最南端横穿九州帕劳海脊进入其东侧的帕里西维拉 6 期董冬冬等: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海盆。地震剖面清晰揭示了中央海盆裂谷及其邻近洋 壳和九州一帕劳海脊等构造单元沉积层及地壳的反射 特征,可以进一步指示裂谷和海脊的构造演化信息。 3 1 沉积层反射特征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周边区域形成于海盆扩 张的最后阶段,即晚始新世或早渐新世,形成不久开 始接受稳定的沉积。在地震剖面上,地震层序基本表 现为上下两套层序,上部为平行或近平行的地震层 序,显示稳定的沉积环境;平行层序底部识别出一条 强振幅反射轴,下部无法清晰识别出地震层序,因此 将该反射识别为声学基底,命名为R I ( 图3 ) ,反映海 盆扩张停止事件,应该对应于D S D P 3 1 2 9 0 站位地震 剖面所揭示的基底反射( I n g l ee ta l ,1 9 7 5 ) 。R 1 上部的 地震层序反映海底扩张停止后接受的沉积。总体上看, 研究区的沉积层序分布不均,厚度较薄。多数区域的 沉积厚度不足1 0 0 m ,反映了以远洋沉积为主的特征。 但是在海底扩张形成的局部凹陷或盆地内,沉积物 厚度较大,最厚约3 0 0 m ,主要物源应来自周边的火 山碎屑物质( I n g l ee ta l ,1 9 7 5 ) 。图3 a 展示的沉积盆地 位于1 8 0 N ,1 2 8 5 0 E ,是洋中脊和转换断层相互作用 形成的节点状盆地( n o d a lb a s in ) 。其沉积层序的时间 厚度超过3 0 0 m s ,根据图2 a 的时深转换公式计算其 厚度约为2 8 0 m 。该盆地的水深为6 6 0 0 m ,比周边海 底深1 3 0 0 m ,巨大的地形差使得其接受了来自周边的 大量火山碎屑,从而形成区域沉积中心。地震剖面揭 示裂谷轴部扩张中心处的沉积物较少,说明裂谷轴 部年龄新,沉积历史短。局部可识别出稳定分布的薄 层沉积,沉积物底部均可清晰地识别出代表洋壳顶 面的强反射轴,可以此约束中央海盆裂谷停止活动 的时间。 九州帕劳海脊以西近2 0 0 k m 的地震剖面显示, 除部分海山之外,该区的沉积物变厚且分布较为稳 定,厚度约为1 6 0 - - 2 0 0 m ( 图3 b ) ,呈现大规模披覆沉 积的特征。推测主要受九州一帕劳海脊的火山碎屑物 源的影响。地震剖面揭示九州帕劳海脊由多个隆起 的火山脊排列而成,在火山脊之间形成多个盆地,沉 积有较厚的地层,可达3 8 0 m ( 图4 ) 。图4 所示的沉积 层序中间可明显识别出一条角度不整合面,上部层 序在地震剖面上呈现水平反射,无明显构造扰动;而 下部层序清晰的呈现为向斜褶皱特征,且发育较大 规模的正断层,反映了复杂的构造事件,可能与岛弧 裂解有关。 距离( k m ) 6 0 留7 磉 呕 掣 睽8 9 b 。N W 沉积物稳定分布S E 之:鎏堑黪= 于f 曩i。 麓墨! 基哥鼋ii堡每二鬯蓬i善 ,晕;参二。01 鼍耋t 之? 。, 爹一萋一蒸 图3 沉积物分布特征 F ig 3 T h ed is t r ib u t io no fs e d im e n t a :w it h int h eC e n t r a lB a s inF a u l t ;b :n e a r b yt h eK y u s h u P a l a uR id g e 注:a 是中央海盆裂谷内部:b 是邻近九州帕劳海脊处。地震剖面位置见图1 海洋与湖沼 4 8 卷 幽4 九州帕劳海脊内部盆地ij il i 构造特征 F ig 4 T h et e ct o n ica n ds e d im e n t a r yf e a t u r e so ft h eb a s inint h eK y u s h u P a l a uR id g e 注:剖面位置见图1 3 2 洋壳反射特征 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出中央海盆裂谷和九州帕 劳海脊构造单元的洋壳反射特征。以1 2 9 0 3 0 E 处的 转换断层为界,海盆可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本文主 要研究中央海盆裂谷轴部及轴外5 0 k m 以内区域,即 最年轻的洋壳部分。海盆两部分的洋壳结构呈现较明 显的差异并暗示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图5 a 地震 剖面位于西部中央裂谷的北侧,具有西部海盆典型 的反射特征。地震剖面和多波束地形图均反映出海底 呈现明显的扩张构造,即海脊和海槽( 或坳陷) 相间发 育。图5 a 剖面可识别出三个较大的坳陷,分别命名 为D 1 、D 2 和D 3 。浅部发育稳定的远洋沉积物,之下 可识别出清晰连续的基底强反射,代表了沉积物形 成前的海底扩张事件。其下洋壳的内部反射特征以低 振幅杂乱反射为主,基本无法识别出有效反射层,反 映出下部洋壳的岩性变化较小( 图5 a ) 。整体来看,海 盆西部的地壳结构较为均一,只有在局部区域可识 别出强振幅的丘状反射,可能代表了扩张过程中的 火山活动。与此相对,海盆东部的洋壳内部广泛分布 较强振幅的丘状反射以及高角度的倾斜连续反射, 而且反射体的规模很大。图5 b 地震剖面位于东部中 央裂谷的南侧,具有东部海盆典型的反射特征。洋壳 内部发育大规模强振幅反射,单个反射可延伸超过 5 k m ,反映了东部洋壳复杂的内部结构。通过地震剖 面和多波束地形的对比发现,高角度的倾斜连续反 射为断面波反射,自北向南依次识别了F 1 F 4 四条较 大的断裂。其中F l 和F 2 的倾向与地震测线的夹角较 小,所以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较缓的视倾角,约1 0 0 , 断裂的下部则近于水平,且断面崎岖不平,推测可能 是断块后期经受了构造挤压所致。与此不同的是,F 3 和F 4 的视倾角为6 0 0 ,推测接近真实倾角。值得注意 的是,在断面波附近及断块内部大量发育强振幅的 丘状反射,是否与水岩作用有关? 下文将作探讨。沿 中央海盆裂谷轴部的多波束水深数据显示,以 12 9 0 3 0 E 为界,东西轴部地形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平 均水深为5 5 0 0 m ,而东部则为6 2 0 0 m ,即东部海底比 西部深7 0 0 m 。考虑到裂谷轴部的沉积物厚度较薄且 东西差异不大,因此水深数据同样也揭示了东部洋 壳顶面的深度比西部深数百米( 图6 ) 。 4 讨论 4 1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洋壳结构 前人研究发现,虽然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东 西部的海底扩张速率相同,但二者存在与扩张速率 相关的构造地貌差异。东部呈现“慢速扩张特征”,多 发育深裂谷和节点状盆地,扩张脊两侧发育崎岖的 深海海山;西部呈现“快速扩张特征”,存在重叠的 扩张中心,扩张轴内发育火山( D e s ch a m p se ta l ,2 0 0 2 a ; O k in oe ta l ,2 0 0 3 ) 。岩浆的供应量多少是形成“快速” 和“慢速”扩张特征的主因。然而,前人研究主要利 用了多波束地形和重力异常数据,无法对洋壳结构 进行直接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穿过西菲律宾海盆 中央裂谷的地震剖面对裂谷及其附近洋壳的地震反 射特征开展了分析。研究发现,以1 2 9 。3 0 E 的转换断 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壳在地震反射结构上存在差 异。西部洋壳主要发育低振幅杂乱反射,无明显反射 界面,表明洋壳内的岩性变化不大,结构较为均一 ( 图5 a ) 。相反,海盆东部洋壳内部广泛分布较强振幅 6 期董冬冬等:西l I - 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移 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距离( k m ) 图5 典型洋壳结构 F ig 5T y p ica lcr u s t a ls t r u ct u r einW e s t e r np a r t ( a ) a n dt h ee a s t e r np a r t ( b ) a d j a ce n tt ot h eC e n t r a lB a s inF a u l t ,r e s p e ct iv e l y ;a n d S w a t h b a t h y m e t r icm a pa r o u n ds e is m icp r o f il ea ( c) a n da r o u n ds e is m icp r o f il eb ( d ) 注:a 是中央海盆裂谷西部区域;b 是中央海盆裂谷区域东部;c是剖面a 附近的多波束地形图;d 是剖面b 附近的多波束地形图。D l D 3 分 别对应图5 c中的3 个坳陷,F 1 F 4 分别对应图5 d 中的4 条断裂,剖面位置见图l ,c和d 中的红线分别指示a 剖面和b 剖面在多波束地形 图的上位置。多波束地形图引用自D e s ch a m p s 等( 2 0 0 2 a ) 图6中央海盆裂谷轴部的多波束水深 F ig 6 T h eS w a t hb a t h y m e t r icd a t aa l o n gt h ea x iso ft h eC e n t r a lB a s inF a u l t 的丘状反射以及高角度的断面波,且断裂的发育与 强振幅丘状反射的分布相关( 图5 b ) 。同时,沿裂谷轴 部的水深数据也间接反映了东部洋壳顶面的深度比 西部深数百米( 图6 ) 。 西菲律宾海盆西部中央裂谷的南北两侧分别发 育了本哈姆隆起和乌尔达内塔高原,它们是在4 5 5 0 M a 期间形成于扩张中心处( H il d ee ta l ,1 9 8 4 ) ,反映 了在西菲律宾海盆扩张阶段,洋中脊处可能发育有 小尺度地幔柱,盆地西部受地幔柱影响较大,具有较 充足的岩浆供应( O k in oe ta l ,2 0 0 3 ) ,岩石圈表现为更 热的状态,地貌及地壳结构从而表现出了“快速扩 张”的特征,相反,东部更接近“慢速扩张”的特征。 岩石圈的热结构和较高的岩浆供应一般在快速扩张 中心形成高地形的洋中脊,而相反在慢速扩张中心 由于热的岩浆供应不足往往形成深的裂谷,因此扩 速扩张中心的洋底地形比慢速扩张中心通常高几百 米( M a cd o n a l d ,1 9 8 2 ) 。西菲律宾海盆的水深数据揭示 的洋底深度暗示中央裂谷西部比东部更接近快速扩 张的构造特征。 莫霍面作为壳幔物质分界的重要界面,其深度 海洋与湖沼4 8 卷 分布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研究的重点内容( 高山等, 19 9 7 ;郝天珧等,2 0 1 4 ) ,结合莫霍面埋深与沉积物厚 度及水深可以获得地壳厚度。我们利用全球最权威 的卫星重力数据,结合地形、沉积物厚度数据,利用 反演方法获得了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带区域的地 壳厚度( 图7 ) 。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盆西部的地壳 厚度大多超过5 k m ,而东部地壳的厚度普遍小于 5 k m ,西部地壳的平均地壳厚度大于东部,因此,地 壳厚度反演结果也支持西部的岩浆供应比东部充足 的观点。 F ig 7 T h ecr u s t a lt h ick n e s so ft h eW e s tP h il ip p in eB a s in 受地幔柱的影响,西菲律宾海盆西部的岩石圈 比东部更热,更易产生塑性形变,不易发育大规模断 裂,而东部岩石圈更冷,容易产生脆性形变,从而形 成大规模的断裂和深裂谷。图6 的水深数据揭示在裂 谷东部发育了水深超过7 5 0 0 m 的深大裂谷,同时,地 震剖面也显示中央海盆裂谷的东部发育大量的断裂, 部分断裂的穿透深度达两秒( 图5 b ) 。假设地壳的声波 速度为5 k m s ,则断裂向下延伸了5 k m ,切穿整个地 壳。在这种情况下,海水可以沿断裂渗入至地壳甚至 地幔,容易与地壳内的玄武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而 形成蚀变玄武岩,或者与地幔橄榄岩发生水岩相互 作用而形成蛇纹石化橄榄岩( K e a r e ye ta l ,2 0 0 9 ) 。图 5 b 所示剖面在深大断裂的下部断块内可识别出强振 幅反射,很有可能是水岩作用导致的岩石相变在地 震剖面上的反映。事实上,蛇纹石化橄榄岩在慢速扩 张洋壳及薄洋壳区的分布非常广泛,甚至在断裂带 地壳厚度 ( k m ) 以外也可以产生,比如中大西洋洋脊( C a n n a te t 口, 1 9 9 5 ) 。蛇纹石化橄榄岩和下地壳的辉长岩或者上地 幔的橄榄岩之间形成强反射界面,从而在地震剖面 上形成大量的强振幅丘状反射。而西部的岩浆融体供 应充足,洋壳厚度大且不发育大规模断裂,不具备发 生大规模水岩相互作用的条件,而是发育大规模稳 定的地壳,岩性较为均一,从而以低振幅的杂乱反射 为主,缺乏有效的大反射振幅( 图5 a ) 。 4 2 九州一帕劳海脊的裂解 老的九州一帕劳海脊为始新世至渐新世形成的岛 弧,海沟的后撤导致岛弧发生裂解,四国帕里西维 拉海盆逐渐形成( N is h iz a w ae ta l ,2 0 0 7 ;P a r ke ta l , 2 0 0 9 ) ,残留弧逐渐形成现今的九州一帕劳海脊。目前 对于这一构造演化过程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对于岛 弧裂解( r if t in g ) 和海盆扩张( s p r e a d in g ) 的时间还存有 比较大的争议。S co R 等( 1 9 8 0 ) 研究发现九州一帕劳海 6 期董冬冬等: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脊在4 2 2 9 M a 之间火山活动活跃。O k in o 等( 1 9 9 8 ) 认为岛弧的裂解开始于2 9 M a ,但是在帕里西维拉海 盆识别出的最老磁异常条带年龄为2 6 M a ,因此2 9 2 6 M a 被认为是岛弧的裂解和地壳减薄期,2 6 M a 之后 帕里西维拉海盆开始扩张。较新的4 0 A r 3 9 A r 年龄显 示,九州帕劳海脊的火山活动持续时间为4 8 - - 2 5 M a , 但是主要的火山作用发生在最后阶段,即2 8 2 5 M a , 由此认为岛弧裂解发生在2 5 M a ,且在岛弧的不同位 置几乎同时开始( I s h iz u k ae ta l ,2 0 11 ) ,岛弧裂解和海 盆扩张的开始也几乎同时。但仍有学者认为九州一帕 劳海脊的裂解期持续了数个百万年( S t r a u b ,2 0 0 3 ) 。 D S D P 5 9 4 4 8 站位的岩石学分析发现九州帕劳海脊 中晚渐新世的火山相关沉积层序发生了很大的倾斜, 火山作用停止之后,海脊开始缓慢的沉降,没有遭受 大的构造扰动( K r o e n k ee ta l ,1 9 8 1 ) 。综上,九州帕劳 海脊裂解到帕里西维拉海盆张开的转换发生在2 5 M a 左右,之后开始接受稳定沉积。图4 的地震剖面揭示 的角度不整合面即由岛弧的裂解事件形成,年代约 为2 5 M a 。其下部可识别出倾斜的裂前及裂解期层序, 其上部裂后期层序几乎未遭受构造形变,反映了帕 里西维拉海盆扩张后海脊持续沉降,沉积稳定。结合 钻井的沉积学分析来看,裂后期的地层主要由超微 化石软泥和碳酸盐组成,基本不含火山物质,而裂解 期及前裂解期地层主要由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从地震剖面解释的构造形态来看,裂解期的构 造发育了典型的高角度正断层,但同时也发育有挤 压性质的褶皱构造( 图4 ) ,反映了裂解过程较为复 杂。挤压构造应力可能与区域应力场的转变有关。 D e s ch a m p s 等( 2 0 0 2 b ) 认为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在 大约3 3 M a 发生转变,在西菲律宾海盆甚至日本海 区域形成拉张应力场,进而在区域最弱的西菲律宾 海盆中央裂谷发育一期无岩浆扩张事件,持续时间 大约为3 0 - - 2 6 M a ,直到帕里西维拉海盆在2 6 M a 发 生的海底扩张吸收了全区的拉张应力才停止。该期 无岩浆扩张事件基本与九州帕劳海脊的裂解作用 重合。西菲律宾海盆的西边界在3 3 M a 以来基本为 闭锁的边界,因此中央裂谷的无岩浆扩张事件会对 海盆的东边界,即九州帕劳海脊产生挤压作用。地 震剖面解释的褶皱构造很可能是这种挤压效应的 产物。 5结论 ( 1 )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内部发育远洋沉积 为主的沉积物,沉积层序分布不均,局部凹陷或节点 状盆地内沉积物厚度可达3 0 0 m 。九州一帕劳海脊之上 发育的盆地发育了最厚的沉积物,与充足的火山碎 屑物源有关。 ( 2 ) 以1 2 9 0 3 0 E 的转换断层为界,裂谷东西部洋 壳结构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体现“慢速”和“快 速”扩张特征,受岩浆供应量的控制。东部洋壳岩浆 供应较少,厚度较小,发育较多断裂,且在断裂附近 可能发生水岩作用;西部洋壳岩浆供应较多,厚度较 大,结构相对稳定均一。盆地西部发育的小规模地幔 柱可能影响了盆地东西部的结构差异。 ( 3 ) 九州帕劳海脊内部由多个火山脊和盆地构 成,沉积物较厚且分布稳定,沉积层序下部的角度不 整合面代表岛弧的裂解事件,张裂与挤压构造共同 发育反映了复杂的裂解过程。 参考文献 石耀霖,王其允,1 9 9 3 俯冲带的后撤与弧后扩张地球物理 学报,3 6 ( 1 ) :3 7 4 3 周蒂,胡登科,何敏等,2 0 0 8 深部地层时深转换中的拟 合式选择问题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 3 ( 4 ) : 5 3 l 一5 3 7 郝天珧,胡卫剑,邢健等,2 0 1 4 中国海陆1 :5 0 0 万莫霍面 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地球物理学报,5 7 ( 1 2 ) : 3 8 6 9 3 8 8 3 高山,金振民,金淑燕等,1 9 9 7 大别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 压下地震波速和密度的初步实验研究一对造山带地壳深 部组成和莫霍面性质的启示科学通报,4 2 ( 8 ) :8 6 2 - - 8 6 6 A m a n t eC ,E a k in sB 、,2 0 0 9 E T O P O11a r c m in u t e g l o b a l r e l ie f m o d e l :p r o ce d u r e s ,d a t a s o u r ce sa n d a n a l y s is P s y ch o l o g is t ,16 ( 3 ) :2 0 2 5 B a iYL ,W il l ia m sSE ,M iil l e rR De ta l ,2 0 1 4 M a p p in gcr u s t a l t h ick n e s s u s in g m a r in e g r a v it y d a t a :M e t h o d sa n d u n ce r t a in t ie s G e o p h y s ics ,7 9 ( 2 ) :G 2 7 一G 3 6 C a n n a tM ,M e v e lC ,M a iaMe la l ,19 9 5 T h incr u s t ,u l t r a m a f ic e x p o s u r e s ,a n dr u g g e df a u l t in gp a t t e r n sa tt h eM id A t l a n t ic R id g e ( 2 2 0 - 2 4 。N ) G e o l o g y ,2 3 ( 1 ) :4 9 5 2 D e s ch a m p sA ,L a l l e mS ,D o m in g u e zS ,l9 9 9 T h el a s ts p r e a d in g e p is o d eo ft h eW e s tP h il ip p in eB a s inr e v is it e d G e o p h y s ica l R e s e a r chL e t t e r s ,2 6 ( 1 4 ) :2 0 7 3 - - 2 0 7 6 D e s ch a m p sA ,O k in oK ,F u j io k aK ,2 0 0 2 a L a t ea m a g m a t ic e x t e n s io na l o n gt h ece n t r a la n de a s t e r ns e g m e n t so ft h eW e s t P h il ip p in eB a s inf o s s il s p r e a d in ga x is 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 S cie n ceL e t t e r s ,2 0 3 ( 1 ) :2 7 7 2 9 3 D e s ch a m p sA ,L a l l e m a n dS ,2 0 0 2 b T h eW e s tP h il ip p in eB a s in : A nE o ce n et o e a r l yO l ig o ce n eb a cka r c b a s ino p e n e d b e t w e e nt w o o p p o s e ds u b d u ct io nz o n e s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p h y s ica lR e s e a r ch ,1 0 7 ( B 1 2 ) :E P M1 1 一E P Ml 一2 4 , h t t p :d x d o io r g 1 0 1 0 2 9 2 0 0 1 J B 0 0 1 7 0 6 D iv in sDL 2 0 0 3 T o t a ls e d im e n tt h ick n e s so ft h ew o r l d So ce a n & m a r g in a ls e a sB o u l d e r :N O A AN a t io n a lG e o p h y s ica l 1 4 2 4 海洋 与湖 沼 4 8 卷 D a t aC e n t e r F u j io k aK ,O k in oK ,K a n a m a t s uT e la l ,19 9 9 E n ig m a t ice x t in ct s p r e a d in g ce n t e rint h eW e s t P h il ip p in eb a ck a r c b a s in u n v e il e dG e o l o g y ,2 7 ( 1 2 ) :1 13 5 - - 113 8 G 6 1 iL ,C o ch r a nJR ,L e eTCe ta l ,2 0 0 7 T h e r m a lr e g im eo ft h e S o u t h e a s tI n d ia nR id g eb e t w e e n8 8 。Ea n d1 4 0 。E :R e m a r k s o nt h es u b s id e n ceo ft h e r id g e f l a n k s J o u r n a lo f G e o p h y s ica lR e s e a r chS o l idE a r t h :S o l idE a r t h ,11 2 ( B 1 0 ) : B 1 0 1 0 l H a n d yMR ,S ch m idSM ,B o u s q u e tRe ta l ,2 010 R e co n cil in g p l a t e t e ct o n ic r e co n s t r u ct io n so fA l p in e T e t h y s w it ht h e g e o l o g ica l g e o p h y s ica l r e co r do fs p r e a d in ga n ds u b d u ct io n int h eA l p s E a r t h S cie n ceR e v ie w s ,1 0 2 ( 3 4 ) :1 2 1 一1 5 8 H il d eTWC L e eCS 19 8 4 O r ig ina n de v o l u t io no ft h eW e s t P h il ip p in eB a s in :An e win t e r p r e t a t io n T e ct o n o p h y s ics 1 0 2 ( 1 4 ) :8 5 1 0 4 I n g l eJCJ r ,K a r in gDE ,B o u m aA He ta l ,1 9 7 5S it e2 9 0 I n : I n g l e JCJ r ,K a r in gDE ,B o u m aA He ta le d s I n it ia l R e p o r t so ft h eD e e p S e aD r il l in gP r o j e ct W a s h in g t o n ,D C : U S G o v e r n m e n tP r in t in gO f f ice ,31 :2 5 4 7 ,h t t p :d x d o i o r g 1 0 2 9 7 3 d s d p p r o c3 1 1 0 2 1 9 7 5 I s h iz u k aO ,T a y l o rRN ,Y u a s aMe t a l ,2 0 1 1 M a k in ga n d b r e a k in ga n is l a n da r c:An e wp e r s p e ct iv ef r o mt h e O l ig o ce n eK y u s h u P a l a ua r c,P h il ip p in eS e a G e o ch e m is t r y , G e o p h y s ics ,G e o s y s t e m s ,12 ( 5 ) :Q 0 5 0 0 5 K e a r e yP K l e p e isKA ,V in eFJe ta l ,2 0 0 9 G l o b a lT e ct o n ics 3 r de d C h ich e s t e r :W il e y B l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