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唐诗歌研究(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与宋涛是两座引人注目的高峰,唐诗与宋诗孰优孰劣 是学界常常争论的话题,而唐宋之问的五代文学却少有人作深入系统的探索。本 文尝试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来评析五代诗歌在唐宋文学之间的过渡作用。 五代十国中,南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多 将五代文学及南唐文学附于唐末或宋初,这是忽略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及其 在文学发展史中的作用。明胡应麟在诗薮中曾一再提及五代文学的可观之 处,近代学者郑振铎、杨荫深等都论及南唐文学的意义。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 向以群、姜超、罗宗强、贺中复、张兴武、刘宁等诸家都对五代及南唐文学进 行了综合的发掘,本文对南唐诗歌的阐述汲取了他们的部分营养。 五代时期征伐不断,生灵涂炭,中原地区在杀戮中进行着历史的演进。相 对而言,南唐政局较为平稳,这一方面是由于先前扬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 方面是因为南唐政权的建立不是以征战而是以禅让的形式进行。南唐三主都较 注意发展经济,他们虽无恢复中原的强烈意愿,却能保一方短暂平安。政局平 稳,经济繁荣为南唐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崇尚儒学,优待文士,及 较为自由的士风等对南唐诗歌形成自身的特征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生活环境及其作品风格上,南唐诗人可分为宫廷诗人、隐逸诗人、以及 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诗人。诗歌内容有偏安一隅的闲淡,有乱世末季的感伤, 有频繁广泛的酬唱,有易代之际的艳情。另外一些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亦有亮 色。艺术上南唐诗歌主要承继了中晚唐白体、晚唐体及“温李”诗风,主抒情, 体式以五七言近体为主,语言典雅秀丽。 南唐诗歌的过渡作用主要体现在继承中晚唐三种诗风,并开启了宋初三种 诗风。南唐入宋的一些诗人也成为宋初文坛的主力,他们对宋初文风有着不可 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南唐诗歌背景思想艺术过渡作用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t h ep o e t r yo ft a n ga n ds o n gw e r et w ot a l l m o u n t a i n sw h i c hw e r eg a z e db yp e o p l e i tw a so f t e na r g u e db yp e o p l et h a tw h oh a d a d v a n t a g et ot h ep o e t r yo ft a n go rs o n go ne a r t h b u tf e wp e o p l em e n t i o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w u d a it h a tb e t w e e nt a n ga n ds o n g t h et h o u g h to fm ya r t i c l ei sb y r e s e a c h r e g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oa n a l y z et h ef u n c t i o no fp a s s i n gt h o u g ht r a n s i t i o nf o r w u d a i l i t e r a t u r eb e t w e e nt a n ga n ds o n g i th a d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n o to n l yi np o l i t i ca n de c o n o m yb u ta l s oi nc u l t u r ef o r s o u t ht a n gi nw u d a is h i g u od y n a s t y i nt h ep a s t ,p e o p l ea l w a y sp u tl i t e r a t u r eo f w u d a io rs o u t ht a n gb e h i n dt a n go ra h e a ds o n g ,w h i c hi g n o r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i st e r ma n di t sf u n c t i o ni n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h u y i n g l i n ,w h ow a si n m i n gd y n a s t y ,m e t i o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w u d a ii nh i s r e s o u r c eo fp o e t r y ) ) t h e n z h e n gz h e n d u oa n dy a n gy i n s h e nm e t i o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s o u t ht a n g a f t e r8 0 2 0 c e n t u r y ,x i a n gy i q u n ,j i a n gc h a o ,l u oz o n g q i a n g ,h ez h o n g f u ,z h a n gx i n g w ua n d l i un i n gm a d ed e e p l ys t u d yf o rl i t e r a t u r eo fw u d a ia n ds o u t ht a n g m ya r t i c l ep a r t l y s t u d yt h e m w u d a iw a sat i m ew h e nw a rf r e q u e n t l yt o o kp l a c e ,w h e np e o p l ew a si np a i n t h e n o r t hc h i n ad e v e l o p e da l m o s ti ns l a u g h t e r r e l a t i v e l y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u a t i o no fs o u t h t a n gw a ss t a b l e ,w h i c ho neh a n dd u et ob a s i s 也a tw uh a dm a d e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t h ef u n d a t i o no fs o u t ht a n gw a sn o tt h r o u g hw a rb u ti ng i v i n gas e a t t h r e e e m p e r o r sf o rs o u t ht a n ga l le m p h s i z e dd e v e l o p i n ge c o n o m y t h o u g ht h e yd i dn o t w a n tt ou n i f i e dc h i n a ,b u tc o u l dm a k el o c a ls a f e t y s t a b l es t u a t i o no fp o l i t i ca n d p r o s p e r o u se c o n o m yp r o v i d e dt h eb a s i sf o rl i t e r a t u r a lc r e a t i o no fs o u t ht a n g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s o u t ht a n ge m p h a s i z e dt h er ut h e o r y ,t h e yp r o v i d e dg o o dc o n d i t i o nt o p o e t s ,a d d i n gl i b e r a lv i e wf o rp o e t s ,t h e s ea l lh a ds o m ef u n c t i o nf o rs h a p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s o u t ht a n g p o e t y b a s e d 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o fp o e t sa n dt h e i rs t y l eo fw o r k s ,w ec l a s s f i e dp o e t so f s o u t ht a n gt or o y a lc o u r tp o e t ,c o n c e a l i n gp o e t sa n dc o m m o l np o e t s t h ec o n t e n to f i i p o e t r yf o rs o u t ht a n gi n c l u d i n g i d l ea n dl i g h t t e n d e n g c yf o rs t a yac o r n e r , s i c ka th e a r to nr a n d o mt i m e ,f r e q u e n tr e w a r di np o e me a c ho h t e r ,t h ef e e l i n gf o r s i n g i n gs e xi ne x c h a n g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s o m eg o o dw o r k s i na r t s ,s o u t ht a n gm a i n l y s t u d i e d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t a n g p o e s y e s p e c i a l l yb a is t y l e ,w a n t a n gs t y l ea n d w e n l is t y l e i te m p h a s i z e dt h ef e e l i n ga n di nf o r mo ff i v ea n ds e v e nw o r d sw h i c h a p p r o v et a n g i t sl a u n g u a g ew a sc l a s s i c a la n dp r e t t r y t h ef u n c t i o no fp a s st h r o u g ht r a n s i t i o nf o rs o u t ht a n g p o e t r ym a i n l ym a t e r i a l i z e d o ns t u d i n gt h r e es t l y ew h i c hf o r m e di n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t a n ga n di n f l u c i n gt h r e e p o e t r ys t l y eo fb e g i n n i n go fs o n g s o m ep o e t sf r o m s o u t ht a n gt os o n gb e c a m e t h em a i nw r i t t e r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s o n g t h e ym a d es o m ee f f e c tt h a tc o u l dn o tb e i g n o r e dt o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f o rb e g i n n i n go fs o n g k e y w o r d s :t h ep o e t r yo fs o u t ht a n g ,b a c k g r o u n d ,i d e a a r t , t h ef u n c t i o nf o r p a s s i n gt h r o u g ht r a n s i t i o n i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i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堑丝基 日 期:2 q q z 堡i 县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延壁基 日期:g 鲤z 玺! 旦 h 舌 公元9 3 7 年,李异代吴建立南唐,疆域扩大到江苏大部、安徽淮河以南,江 西全部,湖北东部及福建一部。统治者虽无力恢复中原,但能保境安民,发展 生产,使江南成为五代时期较为安定、富庶的地域,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环境。在李瑕、李煜二主之后,公元9 7 5 年,南唐在北宋强大军事压力下灭 亡。 五代十国的文学成就以词为主,这是为人们公认的,但忽略这一时期的诗 歌则不能展示这一时期完整的文学风貌。五代十国诗歌完成了从唐音到宋调的 过渡,以往的文学史或作品的选录都将五代十国文学附于唐末或宋初,使唐音 到宋调之间的转型显得突兀,淡化了这一阶段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过渡作用。 这种状况目前得到改观,很多学者开始把五代十国诗歌乃至整个五代文学作为 一个独立的阶段来研究。南唐诗歌及整个五代十国诗歌也有不同于唐音宋调之 处,辨明五代十国诗歌在唐音转向宋调过程中的作用,是研究这一时期诗歌的 真正意义。 五代十国诗坛有多个中心,总的布局主要有三个:中朝、西蜀和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国的诗界重镇,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歌中的成就最大,研究 五代十国诗歌在唐音向宋调过渡中的作用,南唐诗歌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把南唐诗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主要理由如下:一、在五代十国 诗歌创作普遍衰落的情势下,南唐诗歌的创作仍然十分繁荣,这是一个值得研 究的现象。二、南唐诗歌在五代诗歌中对中晚唐诗歌风气的承继最为明显,对 宋初诗风影响最大,要研究五代十国诗歌在唐音向宋调过程中的过渡作用,需 要对南唐诗歌作深入考察。三、在动荡分裂时期,南唐诗歌体现着五代诗歌的 典型特征:有乱世、未世的逸乐情怀,有高隐蹈世的旨趣,亦有矢志功业却对现 实无可奈何的感伤。四、研究南唐诗歌有助于展开江南地域文学文化的研究, 同时为比较西蜀及中原诗歌的特点提供参照。 本文拟从以下四个角度对南唐诗歌的特点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歌中的地位及研究现状 南唐诗坛作为五代后期兴起的诗界重地,并不是吴诗坛的简单延续。南唐 君臣初有中兴唐祚之心,为改变唐末以来武人政治的积弊,力主文治,重用文 臣,尤重庶族文士,提倡儒学,这使南唐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南唐诗歌继承中晚唐以来的诗风,形成了自身特色,这与中朝诗歌的沉寂形成 鲜明的对比。西蜀的词和南唐的词各具特色,但南唐诗歌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 艺术上都强于西蜀的。 从诗歌流变的过渡作用来看,南唐诗歌对中晚唐诗歌的继承比中朝、西蜀更 要完整,对开启宋初诗风的作用也要大于另两个中心,所以在诗歌创作整体趋 于衰落的五代时期,应该对南唐诗歌作出恰当的评价。 以往的文学研究者很少将南唐诗歌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作相对完整的 阐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五代十国诗歌常被附于唐末或宋初,南唐诗歌的整 体面貌很难得到呈现。 二十世纪以前,将南唐诗歌相关文本及史料作为编辑和研究对象的当属清 人王士祯的五代诗话和李调元的全五代诗,前者为南唐诗歌的研究打下 了资料基础,后者为南唐诗歌研究提供了文本参照。 2 0 世纪上半叶,郑振铎五代文学和杨荫深五代文学对南唐文学已有 所涉及。除此之外,学界对南唐乃至五代诗歌关注甚少,直到8 0 年代中后期, 有学者如向以群、罗宗强、姜超、贺中复等才开始对南唐诗歌进行较深入的开 掘。张兴武的五代十国的人格和诗格、刘宁的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两 书,都对南唐诗歌进行了富于见地的研究。 = 、南唐诗歌兴盛的时代背景 南唐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国力空前强大,这种安定的环 境和较为富庶的社会经济,为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江南 成为五代时期与西蜀遥相呼应的又一人文荟萃之地。 鉴于唐末武人政治的祸患,南唐重视文治,文臣及庶族文士都受到重用, 南唐升元四年( 9 4 0 年) ,庐山建白鹿洞国学,与升元二年建于秦淮河畔的国子 监性质相同。南唐统治者对庐山国学高度重视,使其成为朝廷之外的,与宫廷 有明显区别,又关系复杂的另一诗歌创作中心。 南唐建立后一直受到北方的威胁,这一历史事实深深影响到了诗人的创作。 不论在题材还是在艺术上,这种历史的印记十分深刻。以南唐的艳诗为例,在 2 艳情的背后寄寓着深深的痛苦、无奈和感伤。 三、南唐诗人的类型与诗歌的特点 南唐诗人的群体大致可分为宫廷诗人,隐逸诗人,以及由中下层官吏和庶 族文士组成的中间诗人,这种分类是以诗人生活境遇和诗歌特质为依据的。 南唐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倡导儒学,重用文吏,南唐君主也爱好文学, 于是在宫廷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在生活境遇及诗歌旨趣上都表 现出了某些相近的特征。也有一部分诗人不满南唐当局,不肯出山用世,他们 以隐逸为生活所归。诗歌创作也以表现这种生活情趣为主还有一类诗人。他 们的生活不象宫廷诗人那样优越,也不象隐逸诗人那样追求淡泊,他们的诗歌 创作缺乏强烈的用世精神,没有宫廷诗人的高贵气象,也没有隐逸诗人的闲散 出世,更多地表现出平民诗人的特质。 南唐诗歌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 偏安一隅的闲淡。有人认为浮艳、感伤情调是南唐诗歌内容上的总 特征,这是把南唐词的特点加在诗歌上,对诗歌缺乏考察的片面认识。实际上, 从现存作品看,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闲逸,淡泊,这与特定的时代背景 十分契合。 南唐君臣无强烈的进取之心,中下层官吏或民间失意文人更随俗俯仰,后 者承接了唐末诗人的避世心理,以一种淡泊人生,放逸情怀的心态面对现实, 他们的诗歌中更多的表现出闲逸、淡泊之趣。 ( - - ) 频密广泛的酬唱。由于文人活动的群落化,造成诗人之间交往亲密与 酬唱频繁。这种情形,除了在小朝廷的游宴应酬中所出现,在民间的文人中, 以诗歌作为社交应酬的工具也相当普遍。 ( 三) 乱世末代的感伤。五代时期,悲伤的情绪伴随着每一位诗人,即使是 冷眼旁观的咏史与怀古诗,也难摆脱无奈、伤感乃至悲哀的时代心理。于是在 五代作家的笔下,历史以及历史上不朽的人物,都成了灰色一片。南唐诗歌也 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 四) 易代之际的艳情。南唐诗歌与西蜀诗歌都有描写轻艳的内容,但南 唐诗歌却在轻艳中夹杂着感伤,这一点在西蜀诗歌中是少有的。这与二者所处 的历史环境有关。 从整体上说,南唐乃至五代诗歌的格调是不高的。但因此而忽略诗歌中的一 些亮色,则有失公允。在整体沉浸于个人低沉情调抒发的诗歌中,仍然有一些 积极的音调。 艺术上,南唐诗歌主情,这是一个鲜明的特色,体式上以五七言近体为主, 语言典雅秀丽。南唐诗歌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它对中晚唐几类诗风的继承和对 宋初诗风的开启上,充分显示了它的过渡特色。 四、南唐诗歌的过渡作用 南唐诗歌主要承袭了中唐自居易、贾岛、姚合以及晚唐“温李”三派的诗 风,又以前二派为主,西蜀诗歌受“温李”影响较大,这是由南唐和西蜀各自 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南唐入宋诗人是宋初诗坛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诗歌成就受到宋朝君臣的一 致欣赏,徐铉成为宋初诗坛的代表人物,杨徽之的诗也得到宋太宗的赏识。在 五代中朝诗风趋于浅俗的局面里,入宋南唐诗人带来了宋初诗坛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力求将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坛上进行恰当定位,厘清南 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南唐诗歌发展的关系,辨明南唐诗歌在内容和艺术 上的特征,彰显南唐诗歌在唐音转向宋调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清楚阐述南唐诗歌的特征,包括诗人 群体的分类,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二是南唐诗歌在唐音向宋调转 换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从南唐诗歌作品入手,以相关材料为依据,结合 有关学者的相关论述,把南唐诗歌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对象,阐述它的特 征及其在唐宋之际诗歌演变中的作用。 4 第一章南唐诗在五代十国诗坛的地位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南唐诗在五代十国诗坛的地位 五代十国中,南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李调元 在全五代诗中有“十国人文,惟南唐最盛”的评述。南唐乃至五代十国的 文学成就以词为主,但诗歌创作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五代十国诗歌完成了从唐音到宋调的过渡。过去的文学史研究或作品选录 多将五代十国文学附于唐末或宋初,如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元辛文房唐 才子传及清编全唐诗皆将五代诗人附于唐末,而清人厉鹗宋诗纪事 及近人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又附之于宋初,他们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五代十 国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过渡作用,使得唐音到宋调之间的转型显得突兀。在 史学研究中,五代史的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二十四史中就有薛居正的i 日 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文学研究领域很少将五代文学独立出来研 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认为五代诗歌多是靡靡之音,与风雅政教少有关涉, 如牛运震五代诗话序称:“五代之乱极矣,政纪解散,才士凌夷,干戈纷 攘,文艺厥如,即诗歌间有之,亦多比于浮靡噍杀,口敫然亡国之音者皆是也, 乌睹所谓风雅者乎! ”o 二是认为五代历时短促,没有产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的诗人,甚至二三流的诗人也不多。五代诗人身处易代之际,有唐入五代,也 有由五代入宋者,他们生活与创作时间主要在五代时期,忽视五代诗歌及文学 的独立研究是与五代史实不相称的。 诗薮杂编卷4 云:“李建勋,父德诚,已为杨行密将。后尚主入相, 至江南垂亡始没今五代诗集传者,仅建勋一家而已。集中佳句颇多,虽晚 唐卑下格,然模写情事殊工,漫摘数联于后。”o 五代诗作为唐诗到宋诗的过渡,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色,很多学 ( 清) 李调元全五代诗 ,巴蜀书社1 9 9 1 ,凡例第1 页 ( 清) 王士祯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第1 页 ( 明)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2 9 5 - 2 9 6 页 者开始把五代十国诗歌乃至整个五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来研究,这正是 看到诗歌乃至文学发展的延续性,从唐音到宋调的发展决非是一个跳跃,排除 五代诗歌是不能清楚说明这两座高峰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胡应麟已注意到五代 文学的可观之处,诗薮杂编卷4 云:“大率五代词人,与南北朝绝类,中原 最寥落,觉江淮为盛,楚蜀次之。自欧氏不立文苑传,世率以冯瀛王辈俚 语为五代诗,不知亦颇有工细者,聊撮录之。”。 五代十国诗坛有多个中心,总的布局主要有三个:中朝、西蜀和南唐。 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歌中的成就最大,通过对五代十国诗歌在唐音向宋 调过渡中的作用的考察可以窥知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这可 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首先,五代十国诗歌创作普遍衰落,南唐诗歌的创作仍然十分繁荣。这可 以从五代时期南北方的创作实绩对比中看出,我们通过史书及书目如十国春 秋、旧五代史、崇文总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 献通考经籍考、群斋读书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 略等的记载,对唐末五代的诗文略加统计,唐末五代作家的诗文集总数为8 7 9 卷,北方为2 3 4 卷,占总数的2 6 6 ,南方各地的总数为6 4 5 卷,占总数的7 3 4 。 在南方各国中,吴及南唐成绩最为显著,计有诗文2 9 7 卷。这一成绩不仅江南各 国无以匹敌,就是整个北方地区也难等量观之。又据清李调元全五代诗、 全唐诗、王重民补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诗续补 遗、陈尚君 全唐诗续拾等统计,唐末五代作家诗歌总数为7 6 0 7 首,北方 1 3 8 2 首,占总数的1 8 ,南方作家的作品为6 2 2 5 首,占8 2 ,南方各国,吴及南 唐仍居第一位,诗歌总数达2 2 2 8 首之多, 这不仅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南方地区, 而且比整个北方地区也多出八百多首,因而赵杨延为陆游南唐书作序时称 南唐“虽为国偏小,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南唐诗歌的数量从一 个方面表明,五代十国的文化与文学中心已经南移。 其次,在动荡分裂的时期,南唐诗歌体现着五代诗歌的典型特征。这些诗 歌有乱世未季的逸乐情怀,有高隐蹈世的旨趣,亦有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感伤。 ( 明)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2 9 1 页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7 2 - 7 4 页 ( 宋) 马令南唐书,四库全书 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4 6 4 册3 8 6 页 6 可以说,五代时典型创作题材在南唐诗歌中都有涉及,南唐诗人还显示了自己 的主体思想倾向,南唐诗在渐趋衰微的五代十国诗坛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另外,南唐诗歌在五代诗歌中对中晚唐诗歌风气的承继最为明显。五代诗 歌创作是唐音到宋调的过渡,诗风继承了中晚唐自居易,贾岛、姚合及“温李” 等三路诗风,这种继承在南唐诗歌创作中表现极为鲜明,宋初三体“白体”、 “晚唐体”、“西昆体”也是这三种诗风的延续,辨明南唐诗歌怎样继承了这 些诗风,以及对宋初诗风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胡应麟诗薮 杂编卷4 曾说明五代文学的重要性: 独自粱迄周五代,戎马匡力襄力,文章否极韦庄、罗隐诸人,既系籍于 唐末,徐铉、陶毂等辈,又接轫于宋初自余二三寓流,或以词见,或以学称, 历数十百年中,遂若兹道中绝,无复一线之存者余暇读五代小说杂谈, 觉其间人虽微,尚有足述。句虽陋,时或可观。 胡应麟认为,五代文学不是无以足观,完全可以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应 把五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来研究。 第二节南唐诗的研究现状 南唐诗坛作为五代后期各国诗坛渐趋衰落之际兴起的诗界重地,并不是吴 诗坛的简单延续。南唐君臣始有中兴唐祚之心,为改变唐末以来武人秉政的积 弊,力主文治,提倡儒学,重用文臣,尤重庶族文士,这使南唐诗歌的发展有 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南唐诗歌创作也因此而繁荣。 从诗歌流变的角度来看,南唐诗歌对中晚唐诗歌的继承比中朝、西蜀更为 完整,对开启宋初诗风的影响也更大,在诗歌整体创作趋于衰落的五代时期, 南唐诗歌值得我们关注。 二十世纪以前,将南唐诗歌相关文本及史料作为编辑和研究对象的当属清 人王士祯的五代诗话和李调元的全五代诗。前者在第三卷将南唐诗歌的 文学史料汇编成集,为南唐诗歌的研究打下了资料基础。李调元的全五代诗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五代诗歌总集,虽然有很多选录和编排上的缺陷,但为 ( 明) 胡应薜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2 9 1 页 7 南唐诗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 2 0 世纪上半叶,对南唐诗歌的研究首推郑振铎的五代文学,该文以论 述五代词为主,也兼述了这一时期诗人和诗坛的情况,对李建勋、韩熙载等南 唐诗人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指出“比起新曲的词来,五七言的旧体诗在此时殊 为衰落”,“五七言的古律诗,在此时作者仍是很多的,然而作者虽不少,却很 少有伟大的诗人”。o 后来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对南唐诗人群作了简 短的介绍,认为“这时的五七言诗坛也并不落寞。晚唐的诸派竟鸣的盛况,此 时仍然继续下去”。o 对南唐诗歌分析较为详细的是杨荫深的五代文学,杨氏 认为“南唐词人虽少,而作旧体诗的却很多”, 他重点分析了韩熙载、李建勋、 陈陶、刘洞、江为、伍乔、左偃、陈贶、李中、孟宾于、徐铉等人的诗作。 此后,学界对南唐乃至五代诗歌关注甚少,至8 0 年代中后期,南唐诗歌逐 渐引起学者关注,主要文章有向以群南唐文学风尚略论、姜超的西蜀词风 和南唐诗意 ,对南唐诗歌开掘较深的是罗宗强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该书对南唐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征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另外,贺中复的五 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一文,主要是从继承自体诗风的角度对南唐诗歌在诗歌流 变中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文章说南唐的宗白诗风大大超过学贾、姚及温、李一 派。囝对南唐诗歌阐述较为详尽的是刘宁的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原书从 诗歌流变的角度研究了五代十国诗歌如何在唐音转向宋调中起了承上起下的作 用,其中对南唐的诗人群体,及诗歌艺术对宋初诗风的影响都作了较为具体的 论述,认为宋初诗人学习南唐诗歌秀丽的语言风格,使自体的雅颂内涵获得更 有魅力的表现,杨亿等人的昆体创作并没有简单否定南唐诗歌艺术,而是体现 了艺术上的推进。张兴武五代十国的人格和诗格一书是研究五代十国诗歌 的一部力作,该书对五代十国诗歌整体风貌作了勾勒,其中多处对南唐诗歌作 了论述,并对南唐诗歌繁荣的原因及李建勋、徐铉等重要诗人的创作都作了深 入的探讨。该书还从历史变化、作家人格的变化、致诗歌的变化这个角度入手, 对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特征作了一个勾勒,为研究五代诗歌提供了全新视 郑振铎五代文学,小说月报2 0 卷5 号,1 9 2 4 年4 月 郑振铎t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杜1 9 9 9 ,4 4 6 页 杨荫深五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l o 月 向文载人文杂志1 9 8 7 年第3 期,姜文载语文学刊1 9 8 7 年第3 期 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6 年第5 期 8 角。 总体上看,对南唐诗歌的研究有逐步深入的趋势,但研究者大都从局部着 手进行探讨,很少把南唐诗歌作为一个独立对象来深入揭示它的整体面貌。 9 第二章南唐诗兴盛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南唐相对平稳的政局与繁荣的的经济 南唐的平稳政局是与五代时期北方血腥厮杀的混乱局面相对而言的。 中晚唐的藩镇跋扈是五代割据战争的前奏,五代军阀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相 互攻伐,屠戮掠夺司空见惯。战争使得千百万士兵与百姓葬身沙场或流离失所。 天佑元年( 9 0 4 ) ,朱全忠逼唐室迁都洛阳,汴军“驱徙士民,号哭满路”,“老 幼襁属,月余不绝。壬戌,车架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延范为御营使,毁长安 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o 。从这段 描述中不难感受到,史家对辉煌数世的长安城之残破,怀着深深的惋惜。在中 原地区血腥屠杀的同时,南方各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秦宗权、毕师铎、 孙儒、杨行密等先后混战于江淮一带,各地民不聊生。“先是,扬州富庶甲天 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千 里,扫地尽矣”。 唐未最后两代君主昭宗,哀帝的废立由朱全忠一人掌控。到 了天佑四年( 9 0 7 ) ,朱全忠废哀帝为济阴王,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 梁( 9 0 7 9 2 3 ) 。翌年,朱全忠杀害哀帝,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全忠废唐自立,并没有结束晚唐军阀割据混战的纷乱局面,在连年不断 的战争中,北中国又先后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即李存勖建立的后唐 ( 9 2 3 9 3 6 ) 、石敬塘建立的后晋( 9 3 6 - 9 4 7 ) 、刘知远的后汉( 9 4 7 9 5 0 ) 、及郭 威建立的后周( 9 5 1 9 6 0 ) 。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北中国先后存在五个政权, 更换了八姓十四君。频繁的政权更迭以密集的战争为直接推动力,从后梁到后 周之间的这些短命政权多由节度使起兵夺位丽来,或为了一己私利与外族勾结 ( 如石敬塘) 而篡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五代时期北中国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灰暗。五代时期多武人用事,他们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2 6 4 ,中华书局1 9 5 6 ,8 6 2 6 页 ( 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2 5 9 ,中华书局1 9 5 6 ,8 4 3 0 - 8 4 3 l 页 1 0 “恃功纵下” ,“不明治道,例为左右群小惑乱,卖官鬻狱,割剥蒸民”。 赵翼廿二史刮记卷2 2 五代藩部皆用武人中说: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遍检薛、欧二史,文臣为节度使 者,惟冯道暂镇同州,桑维翰暂镇相州及泰宁而已。兜鍪积功,恃勋骄恣,酷 弄暴敛,荼毒生民,固已比比皆是。乃至不隶藩镇之州郡,自朝廷除刺史者, 亦多以武人为之。 同卷2 2 五代藩帅劫财之习又谓: 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元复人 理,李匡俦为晋军所败,遁沧州,随行辎重,妓妾,奴仆甚众,沧帅卢彦威杀 之于景州,尽取其赀马全节败南唐将史承裕,擒以献阙下承裕日:“吾 掠城中所得百万,将军取之矣吾见天子,妊诉而后就刑”全节惧,遂杀之。 垂 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朱温在河南、河北进行战争三 十余年,李存勖与梁的的混战达十余年。后唐李嗣源在夺取帝位时,放纵士兵 抢劫洛阳,当时“百官弊衣旅见” ,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而契丹贵族在入侵 河北各地时更是千百里内,人迹断绝。五代时期北中国的混乱局面使得众多文 士流离失所,纷纷向南迁移。 与北中国的纷乱相比南方则相对安定。南中国先后存在多个政权:钱缪的 吴越( 8 9 3 9 7 8 ) 、杨行密的吴( 8 9 2 9 3 7 ) 、李异的南唐( 9 3 7 - 9 7 5 ) 、王审知 的闽( 8 9 3 9 4 5 ) 、刘隐的南汉( 9 0 5 - 9 7 1 ) 、马殷的楚( 8 9 6 - 9 5 1 ) 、高季兴的 荆南( 9 0 7 9 6 3 ) 、王建的前蜀( 8 9 1 9 2 5 ) 、孟知祥的后蜀( 9 2 5 - 9 6 4 ) ,连同 北方刘崇的北汉( 9 5 l - 9 7 9 ) ,史称十国。南唐政权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南 唐的前身是杨行密建立的吴,扬氏政权存在四君,四十余年。扬行密建吴后停 止战争,召回流民,使“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 的情 (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卷4 6 郭延鲁传,中华书局1 9 7 4 ,5 1 6 页 (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 8 安重荣传,中华书局1 9 7 6 。1 3 0 l 页 ( 清) 赵彝( - - 十二史刳记,中华书局1 9 8 4 ,4 7 3 页 ( 清) 赵翼二十二史割记,中华书局1 9 8 4 ,4 7 4 页 (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 卷3 5 唐明宗纪一) ,中华书局1 9 7 6 ,4 9 0 页 ( 宋) 薛居正| 日五代史卷1 3 4 僭伪列传第一。中华书局1 9 7 6 ,1 7 5 1 页 形得到改观, “自扬氏王吴,淮甸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 ,这为南唐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 3 7 年,先主李舁代吴自立。值得注意的是,李异立南唐是以封建社会少 有的禅让形式进行的,这又与北中国用战争更迭政权形成对照。李异即位后采 取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的政策 ,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巩固南 唐的统治地位,李氏对外修好,天福五年( 9 4 0 ) ,后晋安州( 治湖北安陆) 节度使 李金降唐,南唐派兵接应,被后晋击败,监军杜光业及士兵五百人被俘,后晋放还 杜光业等,南唐不受,实则欲修睦于晋。天福六年( 9 4 1 ) ,吴越大火,南唐群臣 劝李异乘机灭吴越,为李异拒绝,南唐还派使者去慰问。李鼻的对外政策为南 唐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此外,面对少数人士的“统一”呼声,先 主日:“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 又何求焉? ” 这是一种讲求实际的治国方略。9 4 3 年,李璨即位,南唐进行了 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开始向外扩张,9 4 4 年,南唐趁闽国内乱之机,遣大将查文 徽出征,不久闽国灭亡。9 5 1 年,南唐又趁楚国内乱派兵灭楚。自此,南唐所辖 地区由原来的二十八州扩展至三十五州,势力达福建与湖南,是十国中最强大 的一个国家。 对内李异断然防止宦官、外戚干政;对此,司马光评价:“不以 外戚辅政,宦官不得预事,皆他国所不及也。” 这些措施为南唐创造了一个平 稳的政治环境。 在政局平稳的背景下,南唐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举措。南唐统 治区内,农业生产有相当发展,北方人口流入和统治者的安民政策使南唐经济 出现了繁荣局面。吴行密时采取“招合遣散,与民休息,政事宽减” 的政策, 使得“庐舍焚荡,民户丧亡”o 的扬州不到三年又成为富庶之地。李界即位后, 下令免除一切额外租税 ,“又奖励人民种桑,植三千株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 ( 宋) 马令南唐书卷3 嗣主传,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4 6 4 册2 6 3 页 (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 3 4 僭伪列传第一,中华书局1 9 7 6 ,1 7 8 1 页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8 2 , 中华书局1 9 5 6 ,9 2 2 1 - 9 2 2 2 页 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4 ,3 7 1 页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8 2 ,中华书局1 9 5 6 ,9 1 9 7 - 9 1 9 8 页 ( 宋)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 3 4 扬行密传,中华书局1 9 7 6 ,1 7 8 i 页 ( 后晋) 刘晌( i b 唐书卷1 8 2 秦彦传,中华书局1 9 7 5 4 7 1 6 页 马令南唐书卷2 5 申渐高传,【i l 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4 6 4 册3 6 1 页 田达八十亩者,皆五年不收租税”。李异还诏告:“有司计口给食,愿耕织者, 授之土田,仍复三岁租役。”国同时,南唐政府还免除丁口钱,改收租赋钱为粟、 帛等实物,得到了士民的拥护。种种措施使“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 国以富强”o 。 史家称十国政治是“乱而后治,治中有乱”园。说明,与晚唐及五代的纷 乱局面相比,十国较稳定,但稳定之中也有不稳定的因素,南唐在稳定了大约 半个世纪后,后周显德三年( 9 5 6 ) 淮南战事爆发,南唐局势进入不稳定阶段, 北宋建立后,南唐的形势更是岌岌可危。南唐内部君臣不思进取,党争不断, 也是南唐不稳定的一个方面。 南唐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与经济上的发展为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物 质基础,而南唐诗歌形成自身特色,还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南唐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 南唐统治者十分注重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崇尚儒学,优待文士。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一君的思想渐趋淡化,儒学作为维系人心的力量已明显 变弱,佛道两教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而风行整个社会,南唐三教并融,又力倡儒学。 鉴于唐末武人政治的祸患,南唐重视文治,文臣及庶族文士都受到重用, 这与北方文士流离失所形成鲜明对比。马令南唐书先主传载: 前朝失御,强梗崛起,大者帝,小者王不以兵戈,利势弗成:不以杀戮, 威武弗行。民受其弊盖有年也或有意于息民者,尚以武人用事,不能宣流德 化其宿学巨儒,察民之故者,嵫岩之下。往往有之自今宜举用儒者,以 补不逮。于是稍用儒臣,渐去苛察。o 又日: 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栽之不羁,江文 昊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4 。3 7 4 页 ( 宋) 马令南唐书 卷1 先主传 。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4 6 4 册2 5 1 页 ( 宋) 司马光贽治通鉴 卷2 7 0 ,中华书局1 9 5 6 8 8 3 2 页 郑学攘五代十国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1 3 页 马令南唐书先主传) ,四库全书 本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9 ,4 6 4 册2 5 3 - 2 5 4 页 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一时而徐铉 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鸣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日:江左三十年间, 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 。 可见南唐小朝廷统治者尚能吸取历史的教训。 与南唐岽儒风气相一致的是开办学校、复兴科举。 兴办各类公学与私学也是南唐引入注目的一个文化措施,其中庐山国学的 开办最为著名。庐山国学座落在南唐境内庐山五老峰下,因白鹿洞而得名,十 国春秋卷1 5 南唐本纪载南唐建国之后,升元四年( 9 4 0 ) 十二月“建学馆 于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以李善道为洞主,掌其教,号日庐山国学”。 闽人陈贶在白鹿洞中隐居授徒,南唐诗人江为,刘洞等皆出其门下。庐山国学 虽设在地方,但不归地方管辖,而是直属中央国子监,相对金陵国子监,庐山 国学有“匡山国子监”之称( 李中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o ) ,因此庐山 国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中央国子学设在地方的分校。 庐山国学的兴办对于南唐诗歌及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其主要 方面来说是缩小了在朝与在野诗人在诗歌创作旨趣上的差异。 南唐是十国中有明确记载设贡举的国家之一。十国春秋卷2 5 南唐江 文蔚传载:“升元建国以来,言事遇合,即随才进用,不复设礼部贡举,至 是( 元宗保大十年) 始命( 江) 文蔚参翰林学士知举,略用唐故事,放迸士庐 陵王克贞等三人及第。”o 自此南唐的科举一直得以延续,开宝八年( 9 7 5 ) 在国家面对强敌压境时, 为笼络人心,后主仍命伍乔为知举官于围城中发榜取士o 。 自李弄执政以来,吴及南唐形成尚文好士的风气。“时( 李异为吴异州刺 史) 诸郡皆以兵甲为务,而先主专尚文儒,延纳多士”。稍后,“乃治府署之 内立亭,号之日。延宾,命宋齐丘为记,以待多士。于是,四方豪杰,翕然 归之。或因退休沐之暇,亲与之宴饮,谘访阙失,问民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屋销售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中考教师考核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院管理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项目信息技术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虚拟现实设计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获客渠道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培训评估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化妆品产品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保密工作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直播运营专员人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34)-妇人病证治特点解读《金匮要略》
- 麦西纪腰坡铝土矿 矿业权出让收益计算结果的报告
- GB/T 42044-2022空间站应用有效载荷通用设计要求
- GB/T 35230-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
- GB/T 12970.4-2009电工软铜绞线第4部分:铜电刷线
- GB/T 11361-2008同步带传动梯形齿带轮
- 公益事业捐赠预评估表
- 江苏开放大学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题
- 监狱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课件
-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去极端化学习材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